司法解釋新消法
A. 商品房買賣適不適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欺詐賠3倍
商品房欺詐懲罰性賠償規定,與新消法有沖突,目前的審判實踐,仍然沿用一倍的賠償責任。全國沒有賠三倍的實例;
《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規定出賣人實施欺詐行為的,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1倍的賠償責任;該規定與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3倍罰金的規定並不一致。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與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如何協調?焦點問題是商品房的購房人是否屬於消費者。
目前的司法實踐中,考慮到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標的額較大。如果適用3倍賠償對開發商要求過苛。因此仍然是繼續沿用《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的規定。
B. 故意在淘寶購買三無產品,找律師發律師函,然後要求賣家假一賠十數額巨大,屬於敲詐勒索嗎,請求律師回答
可以參考王海打假案例~這不屬於敲詐勒索。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C. 新消法第24條的解讀咨詢
新消法24條規定了消費者買到不合格商品的維權路徑,但如果賣家尚未發貨,買家無法查驗產品是否合格,也就不能依據該條款進行退貨。
如果賣家尚未發貨,買家要求退貨,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法律依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支付價款。對價款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3)司法解釋新消法擴展閱讀:
新消法第24條「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條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
第九十六條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D. 新消法規定商家欺詐行為有哪些
一、虛標價格
消費者小林在某商場鞋櫃買了一雙號稱打3折的鞋子,店員告訴小林,鞋子原價500多元,打折後價格為190多元,小林買了鞋子回家穿時,發現在鞋子說明書上,粘著一塊「全國零售價150元」的標簽,後來調查懷疑,是被經營者撕漏了。小林投訴後,商家按《消法》退一賠二解決。
三、當不良商家的幫凶,以虛擬購物方式為商品刷出好評。從某種角度看,刷單行為是對消費者的欺詐,涉嫌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4)司法解釋新消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3月15日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有關規定,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根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所採用的手段來判斷。一般來說,經營者的下列行為屬於欺詐消費者:
⑴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⑵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⑶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⑷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⑸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⑹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⑺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⑻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⑼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
⑽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⑾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
⑿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⒀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其次,根據經營者的行為是否屬於誤導消費者來判斷。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應當採用一般標准,即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識別能力為准。如果該行為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即構成欺詐。如果該行為不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則個別消費者不得以證明自己確實發生誤解來主張欺詐行為的成立。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一般都會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害。這種損害並不意味著要求有實際的損失或者損害發生,只要經營者的行為按其性質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被認定為欺詐。
第三,從經營者行為的主觀方面來判斷。我國法律並未明確規定構成欺詐行為的主觀要件是故意,但從文義上來理解,欺詐是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上當受騙的行為應無疑義,因此,並非經營者主觀故意狀態不需具備,而是「欺詐」二字本身已經包含或者揭示了經營者的故意心理。
所以,在下列情況下,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此種行為的,應當承擔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法律責任」:
⑴銷售失效、變質商品的;
⑵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
⑶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的商品的;
⑷銷售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的;
⑸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的。經營者能夠證明,就不是欺詐行為;不能證明,則構成欺詐。
E. 新消法食品過期賠償,不足十倍按500元賠償是哪條
並沒有規定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而是規定在《食品安全法》中。
法律分析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經營者只有在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時才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食品安全法>的解釋》第6條對較為常見的能夠認定為經營者明知的情形進行列舉,同時作出兜底性規定。第6條規定,食品經營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消費者主張構成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的「明知」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已過食品標明的保質期仍然銷售的;(二)未能提供所售食品的合法進貨來源的;(三)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且無合理原因的;(四)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的;(五)虛假標注、更改食品生產日期、批號的;(六)轉移、隱匿、非法銷毀食品進銷貨記錄或者故意提供虛假信息的;(七)其他能夠認定為明知的情形。其中,關於經營者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的情形是否應當認定為構成經營者明知的問題,在司法解釋起草過程中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進貨查驗義務是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的經營者義務,司法解釋應當嚴格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明確將未盡查驗義務認定為經營者明知,由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最大限度保證食品安全,也為法院司法提供指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食品安全法規定經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前提是明知,未盡進貨查驗義務與故意違法不同,考慮到我國食品經營市場的發展現狀,規定將未盡查驗義務推定為經營者明知,會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我們認為,進貨查驗義務是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的經營者義務,對於保證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消費者基於對經營者的信任采購食品,經營者不履行進貨查驗義務顯然是極不負責任的。經過徵求各方面意見並研究討論,明確將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作為經營者明知的一種情形予以規定,引導經營者規范經營,最大限度保證食品安全,督促經營者依法履行法定義務,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第一百四十八條 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於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F. 賣買合法起訴可以寫消費者法五十五條不
商品房欺詐懲罰性賠償規定,與新消法有沖突,目前的審判實踐,仍然沿用一倍的賠償責任。全國沒有賠三倍的實例;
《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規定出賣人實施欺詐行為的,買受人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1倍的賠償責任;該規定與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3倍罰金的規定並不一致。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與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如何協調?焦點問題是商品房的購房人是否屬於消費者。
目前的司法實踐中,考慮到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標的額較大。如果適用3倍賠償對開發商要求過苛。因此仍然是繼續沿用《商品房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9條的規定。
G. 消法第四十三條的法律解釋
新消法第四十三條規定:
「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專
受到損害的屬,
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
也可以
向展銷會的舉辦者、
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
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
有權
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
普遍認為,
那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
減免自身法律責任,
加重對方責任
的格式文本、行業慣例,都屬於
「
霸王條款
」
。此案例中,居然之家的法定責任,顯然是先行
賠付。
——
呼和浩特市文盛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苗榮盛
關於此事,記者采訪了呼和浩特市文盛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苗榮盛。苗榮盛告訴記者:
「
統一收銀是商場對商家管理的行為,消費者如果沒有與商家進行串通等重大過錯行為,商
家故意不執行統一收銀制度,
那隻能說明是商場內部管理不善的問題。
作為居然之家,
提出
的簽合同、蓋公章、統一收銀,只是內部管理的規定,如果作為限定在法定義務上的條件,
顯然不具有合法性。
普遍認為,
那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
減免自身法律責任,
加重對方責任的格式文本、
行業慣例,
都屬於
„
霸王條款
‟
。
此案例中,
居然之家的法定責任,
顯然是先行賠付。
」
H. 新消法全文
退貨價格是按你當時成交的價格來退款的。在你符合退貨條件的前提下,不管商家當前價格是降價了還是恢復原價都要按你當時成交的350元退款。
I. 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要求賣家按三倍賠償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抄服務使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J. 《消法》第49條的司法解釋
《消法》第49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 要求 增加賠償其受到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
根據國家工商局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規定,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時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屬於欺詐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可以要求雙倍賠償(即買一賠二):
1 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
2 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分量不足的;
3 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
4 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 銷售商品的;
5 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6 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7 採取僱用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8 做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9 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
10 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11 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
12 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
13 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當消費者受到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侵害時,可通過以下途徑要求經營者給予雙倍賠償:與經營 者協商解決;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 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