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填補

民法填補

發布時間: 2022-04-04 17:05:42

⑴ 法律漏洞的法律漏洞的填補

法律漏洞使法律評價、法律的有效適用程度降低,它對法治效果具有不良的影響。因此,在立法和適用法律中我們必須盡可能消除、減少或填補法律漏洞。對法律漏洞的消除或補充,我們不應局限於某一范圍或某種方式,既可以採取「制定法內的法律補充」,也可以採取「制定法外的法律補充」;既可以實行一種方式也可以多種形式和途徑並舉;既可由立法機關予以消除和彌補,也可由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在法律適用活動中通過一系列方式予以填補。在具體採取措施對某一法律漏洞予以補充時,對不同類型的法律漏洞及其所產生的原因,自然應對症下葯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如對自始漏洞就可在立法時注重立法質量,盡可能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減少法律漏洞,在立法之後應注意及時修改和補充、作出必要的解釋;對嗣後漏洞則可通過判例、類推適用等方式來彌補。在對待法律漏洞的消除和補充的認識上,我們同時還應注意到,毫無瑕疵的制定法是不存在的,完美無缺的制定法只是應然之理想而非實然之現狀。因此,對法律漏洞我們只能盡可能減少而不可能徹底消除和禁絕。針對我國法律漏洞的現狀及其產生的原因,總的來說,採取下列舉措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此「習慣」一般應作「習慣法」理解,習慣法歷來是法律的重要淵源之一,一直受到法學家、法律家的高度重視。
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典權回贖期限的批復,就引用了民間習慣:典期屆滿逾期十年或典契未載明期限經過三十年未贖的,原則上應視為絕賣。 也稱類比適用。法律的形式理性要求類似案件,應作相同或相近處理。
由於類比推理同時兼有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一些特徵,就使得類比推理在刑事法律領域的運用存在尖銳對立的意見分歧:罪刑法定主義所體現的個人本位價值,崇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反對類推適用法律;而法律目的論則從社會本位的立場出發,認為法律的目的是對各種利益進行平衡,這就決定了類推適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鑒於類推適用的局限性,在某些情況下,出於對其他更為優越的原則的考慮,也應當拒絕適用這一推理方法。我國法律在刑事領域就明確拒絕類推適用,法官亦不得以類推方法進行漏洞填補。
在民事法領域,類推適用不僅在立法上得到確認,司法中亦常常作為填補漏洞的方法而被廣為使用。例如法律中的「適用……之規定」、「依照……之規定」或「參照……之規定」的立法例,即屬於法律規定的類推。
類推適用應把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待解決案件與有法律規定的案件類型具有相似性;
二是類推適用的法律與法律有規定的案件類型屬於同類性質的法。 「指依據法理,就現存實證法毫無依據之類型,創造其規范依據而言。」 ——楊仁壽 《法學方法論》
當某一案件依法理應作法律判斷而法律未有規定時,法官應當自居於立法者的地位,以維持整個法律秩序體系性的基本要素為出發點,創造性的補充立法者立法時的疏漏,以為裁判之根據。 政策在中國的特定歷史中,比習慣具有更大的政治合法性和實踐可能性。
我國民法通則第6條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⑵ 民法典規定補充合同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民法典》規定補充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具有以下條件就是有效的:補充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補充合同事人是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人;補充合同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序良俗;法定其他有效條件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⑶ 民法基本原則的補充功能補充的是什麼

功能很多,包括:1、確定民法的基本價值傾向,貫穿民法始終;2、規則規定不到時,採回用原則來指導法官的自答由裁量權;3、成為民法規則設立的基礎,連接各民事規則,使民法典渾然一體。具體內容就是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前幾條,主要有: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合法原則等。

⑷ 民事訴訟求修改,補充。

第一:被告要寫清楚他的 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住址、電話、郵編等
第二:事實和理由沒有把事故責任說清楚
第三:附:本訴狀副本 份,證據清單 份,證據 份
如果不想花錢,可以先去咨詢一下律師

⑸ 什麼是民事賠償「填平原則」

什麼是「填平原則」?
我國民事侵權理論往往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害(分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和非財產損害或精神損害。依據我國的民事侵權賠償理論,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這種賠償是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為目的,故這種賠償也稱為補償性賠償,其適用的賠償原則是全部賠償原則即填平原則,全部賠償之後果即為填平。填平就是將受害的損失全面填補,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使權利人在經濟上不受損失。
填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損失的數額在填補之前是確定的;二是通過填補至填平,使權利人在經濟上的損失消失。填平原則所依據的是利益說,即差額論,即「被害人之總財產狀況於有損害事故之發生與無損害事故下所之差額。損害=利益,衡量損害即利益時,以被害人之二財產狀況為准而求其差額」
醫療事故侵權糾紛中的填平原則
受案人民法院在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侵權案件作出判決時,對於已經規定的賠償項目,依照或參照相關法規確定的賠償項目、范圍進行賠償額的確定,而對於未作規定,但實際必須發生的今後或終身護理費用,同時依據《民法通則》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作出了相應的判決。這些判決結果及其依據完全符合我國民事侵權理論中有關損害賠償的「填平」原則,或稱為全部賠償的原則。
依據可預見性理論,過失侵權人要對全部可預見的損害承擔責任。日本有學者認為,過失行為人可以預見到的全部損害可分為第一次侵害損害和後續損害。第一次侵害損害是指和「權利」侵害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的損害,如必須支出的醫療費;後續損害是指第一次侵害成為原因,對同一受害者或第三者所產生的權利侵害(如誤工費、陪護費和扶養費等)。對於第一次侵害損害的判斷,是根據第一次侵害是否在行為者違反的義務規范的保護目的的范圍內。對於後續侵害損害的判斷,是根據其是否屬於第一次侵害所設定的危險或其結果所創造出的危險的實現,以及其確定性和必要性。
填平原則在具體案件中的實施具有相對性
當然,由於「填平原則」是實體法原則,在訴訟法中,平與不平是與證據密切相關的,當事人自己對於是否損失已填平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從而具有時間性和有限性。因此個案中,原告權利人的訴訟請求是否全部得到保護,僅僅意味著就個案本身的證據及事實,是否已經個案填平,並不意識著永久的、徹底的填平。

⑹ 比較狹義民法解釋方法與民法漏洞填補方法

(一)目的性擴張填補方法
法律漏洞實即立法時由於法律語言本身的局限或者立法者的疏漏而導致的規則缺失,在設計一種規則的同時遺漏需要規定的相關聯的其他規則,此種情形為法律漏洞的最常見情形,需要運用目的性擴張的漏洞填補方法,即根據已有的相關條款的立法目的而推導出遺漏的規則的應有內涵,擴大相關條款的適用范圍,進而擴大法律涵蓋社會生活的范圍,彌補制定法的局限性。所以,目的性擴張的填補方法在司法實務中運用最為廣泛。例如,《合同法》第74條規定了合同保全的撤銷權,其關於撤銷權的對象包括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無償轉讓財產和以明顯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三種情形,在此三種情形下債權人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但是有很多與此三種情形類似的行為同樣會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的不當減少、損害債權人的利益,該條卻未予規定,如放棄未到期債權、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購買財產、以自己的財產為他人債務設定擔保等,對這些行為若債權人發現後請求法院撤銷,盡管撤銷權的法律條文即《合同法》第74條對此未有規定,但應擴張該條的適用范圍,將此三種行為納入該條的適用情形。又如,《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純獲利益的合同為有效合同,但未規定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是否有效,依目的性擴張的填補方法,該條應當適用於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情形。
(二)目的性限縮填補方法
法律漏洞以遺漏規則居多,但也有法律條文之文義失於寬泛之情形,並致違背法律追求的公平、正義等終極價值,此時需運用目的性限縮之填補方法,即限製法律條文的適用范圍或適用條件,使其不能被一般性地加以適用。例如,《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若以文義解釋,如不以營利為目的則可不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此顯與立法精神不合,對自然人肖像權的保護殊為不利,故應將此條文之含義通過目的性限縮方法予以限制,即該條文不包括「不以營利為目的可以不經同意使用公民肖像」之含義。又如《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若依文義解釋,此時應由受害人向第三人追償,動物的飼養人或管理人反失其責,可以對抗受害人的索賠,此顯屬不當,應採用目的性限縮的方法將此條文限縮解釋為第三人承擔終極責任,但非指受害人只能向第三人追償。再如《擔保法》第24條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的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在承擔保證責任」,若依文義解釋,凡是債權人與債務人變更主合同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一律免除保證責任,但此種解釋的結論是:即使主合同變更後減輕了保證人的責任,保證人亦免除保證責任。此顯然違背立法目的,故應將其限縮適用於由於主合同變更而導致保證人責任加重的情形,若未加重保證人的責任,則主合同變更後保證人仍應承擔保證責任。
(三)類推適用的填補方法
類推適用是指具體

案件在適用法律時發現無法律明文之直接規定,但有與該案件性質相關的類似的規定,則可依照此最相類似的規則予以適用,解決爭議。類推適用與目的性擴張的填補方法不同,目的性擴張適用的前提是有法律條文之規定,只是法律條文之含義或規范之對象過於狹窄而將其擴張適用,類推適用則是在沒有法律條文的直接規定的前提下尋找最相類似的規定,然後參照此最相類似的規定處理事件。例如,《民法通則》第81條第2款規定了對國家礦產資源的采礦權,但未規定捕魚權、狩獵權、放牧權、取水權等類似的特許物權(准物權),而此等特許物權與采礦權頗相類似,故其權力取得、權力內容、權力效力、權力行使方法等可參照采礦權的相關規定處理。又如,《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規定了自然人享有的諸種人格權,但未規定隱私權,在處理隱私權糾紛中可以參照與隱私權最相類似的名譽權的有關規定處理。我國《合同法》對類推適用有明文規定,其第124條規定:「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本法總則的規定,並可以參照本法分則或者其他法律最相類似的規定。」例如,《合同法》沒有規定旅遊合同,可以類推適用其關於委託合同的相關規定;《合同法》沒有規定股權轉讓合同,可以類推適用其關於買賣合同的有關規定;《合同法》沒有規定僱傭合同,可以類推適用《勞動法》關於勞動合同的有關規定;等等。
類推適用的方法在刑法上屬於臨事而制刑的事後法,與近現代刑法發展起來的罪刑法定和法無明文不為罪的基本原則相悖,故刑法不能適用類推。但民法與之不同,民法主要是關於民事主體權利的法律,推定權利的享有符合民法權利至上的理念權利受保護的原則。
(四)法律規范空白情形下的法律解釋方法
法律規范空白是指對發生的糾紛法律無有任何規定,既不能根據相關條款進行目的性擴張或限縮,也無法依據最相類似的規范類推適用,此時需狹義上的法律漏洞填補。此種情形主要依據前述解釋方法中的學理解釋方法、比較解釋方法等,參酌相關學理、慣例等,帶有法律創制性質地適用法律,而不能認為法律無有規定便不予受理糾紛或不予處理糾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二審審理的廣東省輕工業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與香港TMT貿易有限公司商標權屬糾紛上訴案,主要是適用了民商法中的信託法原理,而當時我國尚未頒布《信託法》,法院根據學理關於信託法的基本原理認定雙方形成了事實上的商標權財產信託法律關系,並基於此認定廣東省輕工業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在國內注冊的TMT、TMC、SMT文字及文字與圖形組合商標的商標專用權歸TMT貿易有限公司所有

⑺ 民法的六大原則是什麼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的重要標志。民法的平等原則是指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平等的民事權利能力,並要求所有民事主體同受普遍性法律的約束。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資格(民事權利能力)平等。第二,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第三,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第四,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這一原則是由民法調整對象的特點決定的。我國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平等原則必然貫穿我國民法始終。
(二)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不違反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情況下,有權依自己的意願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自主自願,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藉助於經濟優勢或行政權力強迫他人進行某種行為或不進行某種行為。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在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方面,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第二,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預。第三,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實施民事行為由當事人自願協商。
(三)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為民事法律行為時,應當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利益,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公平原則實際上是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法律化。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必須公平合理,不能隨意抬價壓價,損害對方利益,不能乘人之危,強迫對方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法規范要求民事主體在權利、義務與責任的承擔上,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第二,該原則主要是作為當事人在合同關繫上應當遵循的原則。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沒有明確約定的,應當遵循這一原則。
(四)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中,應誠實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不得濫用權利及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這一原則體現在合同關系中,具有很高的效力,起到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的作用,並且具有禁止權利濫用的功能。
這一原則的具體內容為:第一,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與他人建立民事法律關系,均應誠實,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第二,民事主體在不履行義務造成他人損失時,應當自覺承擔責任。第三,民事案件的裁判人員處理民事案件,應當貫徹誠實信用原則,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平衡當事人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這一原則在《民法通則》的第七條中有明確規定。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饜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同時,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六)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在法律上,濫用權利的行為是被禁止的,因』為這一行為有損於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構成濫用權利的條件一般包括:當事人有權利存在;當事人有行使權利的作為和不作為:當事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權利人行使權利在法律上是應當的,但是,如果濫用權利,就可能給社會和他人帶來危害,因此,行使權利應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⑻ 民法中補充賠償責任和按份賠償責任的區別

所謂補充賠償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數個責任,造成直接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全部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責任人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在能夠防止或減少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把握補充賠償責任的特點:
1、補充賠償責任由法律明確規定或當事人約定。這一特徵,體現了補充賠償責任產生的法律依據。與其他形式的民事責任相比,其有著獨特的責任適用規則和構成要件。為了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濫用和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對於法律規定的情形,目前主要體現在《人損解釋》第六條、第七條,且是過錯責任。當然出於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我們也不應該反對當事人在合同中對補充賠償責任進行約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補充賠償責任的隨意濫用。

2、補充賠償責任是兩種責任的競合狀態。這種責任競合狀態是由於兩個侵權行為產生同一損害事實,為彌補這一損失而發生的兩個責任的競合,即基於直接侵權行為的直接賠償責任和基於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競合。作為共同責任形態的一種,其與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等責任形式一樣,是解決多個責任人對同一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

3、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定的范圍限制。補充賠償責任並非一定是對全部的責任都承擔補充清償義務,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份額是不一樣的,這種份額與過錯程度相關。如《人損解釋》第六條規定,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第七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是在「未盡職責范圍內」。

4、補充賠償責任是一種非終局責任。所謂非終局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只是一種暫時性責任或形式性責任,行為人承擔責任後可以依法向直接責任人行使追償權而進行救濟,最終承擔責任的是直接責任人。這一法律特性,是由補充賠償責任的法律地位決定的。從損害的成因分析,損害是由直接責任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補充賠償責任人的行為往往不是損害產生的原因而只是條件(或者說是間接原因)。根據民事責任歸責的一般原理和過錯吸收規則,應當由直接侵權人即直接責任人承擔實質性責任或終局責任。由於不存在共同過錯,直接責任人不會因為補充賠償責任人的過錯存在而得到減輕。這樣有利於使受害人權利得到充分救濟,並維護補充責任人的合法權益。

補充責任的情形,主要是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者(負有安全保衛義務)對發生在管理場所上的他人侵權行為負擔的責任。主要是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六條、第七條。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和連帶責任相對應的,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於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於消滅。其特徵是1、不真正連帶債務是基於數個法律關系而發生的債務,2、債權人對數個債務人均享有分別獨立的請求權,3、數個債務偶然聯系在一起,各個債務人主觀上並無聯絡,也未共同實施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約定,數個債務發生密切聯系,給付內容的統一,純屬相關法律關系的偶然發生巧合。4、數個債務人的給付內容為同一或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債務的清償不分比例、份額,每個債務人均有全部清償的義務。5、在多數情況下不真正連帶責任有終局責任人。

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的區別
1、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多數責任是基於不同發生原因而偶然產生的對同一損害後果的清償,各負全部履行的義務,各個責任人是依自己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確定具體的債務。補充責任有的是基於同一原因產生的債務,有的則是基於不同原因而產生的債務,但不管是那種情形,都是以主債務為准,主債務的計算方式和賠償數額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種計算方式。

2、不真正連帶責任中,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而補充責任則不能選擇,必須先起訴主債務人,除非主債務人不確定。

3、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各債務人均負全部履行義務,而補充責任中只有主債務人需負全部履行義務,補充責任人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承擔全部債務的補充責任還是部分債務的補充責任。

4、不真正連帶責任中存在終局責任人,各責任人依各自與權利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同一損害後果承擔責任後,只能依其與主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求清償,並非純粹意義上的追償。

據個例子,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見此情況,不知所措,未上前制止,也未打報警電話。後丙逃離,不知所蹤。
乙飯店對甲遭受的損害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不是全額賠償),理由是甲未盡到法定的安全保衛義務。乙飯店可以就已賠償的部分向丙追償(如果丙被抓獲)

同例,
某甲在乙飯店大廳吃飯時,丙(對甲有恨意)沖入該飯店,丙持續對甲毆打致甲輕傷,乙飯店服務員丁上前制止並迅速撥打了110報警電話,甲逃跑過程中(被丙追ing)踩到飯店飯店大堂地板上的一塊西瓜皮摔成盆骨骨折。丙見狀逃離,不知所蹤。
對甲被打成輕傷的結果,乙飯店不負責任。對甲摔成盆骨骨折的行為,乙丙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即甲可以要求乙飯店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乙飯店賠償了以後有權向丙追償(如丙被抓獲的話)。

⑼ 民事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什麼 損失填平原則是什麼

民事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
一、全部賠償原則

二回、財產賠償原則答
三、損益相抵原則
四、過失相抵原則
我國民事侵權理論往往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害(分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和非財產損害或精神損害。依據我國的民事侵權賠償理論,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這種賠償是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為目的,故這種賠償也稱為補償性賠償,其適用的賠償原則是全部賠償原則即填平原則,全部賠償之後果即為填平。填平就是將受害的損失全面填補,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使權利人在經濟上不受損失。

⑽ <<民法通則>>還有哪些意見,解釋之類的補充

司法解釋在法院審理案件中是直接引用的,由於法律規定過於原則和法官的素質問版題,實踐中權法官往往依仗司法解釋判案

<<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要注意:第88條、第94條、第115條、第117條、第118條、第177條 已經被廢止

熱點內容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
敖漢旗法院院長 發布:2025-01-21 03:57:20 瀏覽:622
法院執行經驗 發布:2025-01-21 03:51:29 瀏覽:809
石家莊律師查詢 發布:2025-01-21 03:32:42 瀏覽:108
具有法律效力的購房合同模板 發布:2025-01-21 03:23:46 瀏覽:142
舊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 發布:2025-01-21 03:14:08 瀏覽:167
法國民法典離婚 發布:2025-01-21 02:18:53 瀏覽:992
承諾製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1 02:14:31 瀏覽:444
廣告公司法 發布:2025-01-21 02:11:33 瀏覽:751
民法通則83條內容 發布:2025-01-21 02:03:26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