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與刑事司法

刑法與刑事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4-05 22:23:25

① 罪刑法定原則對刑事司法的指導意義

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對司法解釋具有如下意義:
首先,堅持罪刑法定原則有助於防止無權機關進行司法解釋。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可謂不多,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誠然,這些規定都有各部門的職責所在,且該解釋是對程序法的解釋,但是,它從側面說明了無權解釋的存在。
其次,堅持罪刑法定原則有助於有權解釋的司法機關之間不發生越權解釋。我們知道1981年的《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中明文說明了審判解釋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檢察解釋歸最高人民檢察院,但是現實中,「兩高」的聯合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08年11月20日)等司法解釋,雖然聯合解釋讓法律的適用更為統一,但難免有檢察院介入審判解釋和法院介入檢察解釋的嫌疑。
再次,堅持罪刑法定有助於劃清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界限。罪 刑法定原則要求刑事法律只能由最高立法機關創制,因此司法解釋不能成為二次立法。另外筆者還認為,對於最低追訴標准最好是由立法機關解釋,因為這是劃分「罪」與「非罪」的界限的根據,應屬於「明確含義」而不是「具體適用法律」。雖然「進一步明確含義」和「具體適用」不能絕對的區分,但筆者仍認為在無法明確區分時應推定為應該進行立法解釋,而不是司法解釋,因為立法解釋更能更好的顯示罪刑法定原則。實踐中我們甚至出現轉授權的現象,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幅度內,分別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筆者認為此類規定欠妥當,不可否認,同樣的盜竊金額在不同的地區造成的社會危害肯定會不一樣,但把數額標准確定權授權給高級人民法院難免有失偏頗。
當然上述這些意義應該只是形式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以罪刑法定原則為指導對解釋方法的限制和要求的意義,此意義應該是罪刑法定原則之於司法解釋的實質意義:有助於司法機關在忠於法律規定的原意和符合法律規范含義的范圍之內正確進行司法解釋,也就是可以讓司法機關在合法的范圍內作出合理的司法解釋,讓司法解釋不超出刑法具有的和可能具有的意思,更好的實現實質法治。以此進一步推不難得出以下幾點:
1、賦予公民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是法的價值的最頂端,合理的解釋法律可以讓公民在可預料的禁止的范圍內不為一定的行為,反過來講,公民可以將自由最大化;
2、最大限度的實現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而司法解釋則是具體適用法律的指導和「准准繩」。
3、最大限度的限制司法權的發動。司法解釋中諸如追訴標準的規定即是對此的限制;
4、最大限度的對應追訴的犯罪進行追訴。犯罪是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理應受到懲處,合理的司法解釋有利於更好的打擊犯罪,以此保護人民。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明文規定不等於機械的明確規定,而應是邏輯上的明確規定,實踐中必須避免此類理解誤區。
總之,堅持以罪刑法定原則指導刑事司法解釋可以使法律得到正確解釋:即由正確的解釋主體在正確的許可權內解釋其應解釋的內容並用正確的方法作出正確的解釋,其正是通過正確解釋法律為實現最大限度的打擊犯罪和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提供最佳的依據並以此促進人權的保障。

② 刑法學與刑事偵查學的關系

偵查學與刑法學,刑事訴訟學構成我國刑事法學的三大支柱,具有現代意義的偵查學的創制是在 19世紀末期 1893年的歐洲,我國最早引進和建立偵查學是在20世紀30年代。新中國第一個偵查學本科專業1979年誕生在西南政法大學,全國第一個偵查學教授周應德也是出自西南政法大學,概括地說,偵查學是研究偵查主體實施的具有刑事司法活動性質的偵查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偵查是為查明案件真相,收集證據,查獲犯罪嫌疑人為根據目的的活 動;研究,揭示,掌握,運用「偵查活動及其規律」,體現了偵查學研究對象的特定性。
刑事偵查學:本專業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嚴格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有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而獻身的精神,熟悉我國公安工作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系統掌握偵查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刑事執法、偵查破案的基本訓練,掌握偵查學理論和技術,具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到公安、檢察、國家安全等部門從事偵查工作、刑事執法工作、預防和控制犯罪以及偵查學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

③ 犯罪學與刑法學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

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概念。兩者都是把 一定的反社會行為視為犯罪行為,都以刑法的規定作為依據。犯罪既是一種 社會現象,也是由法律所確認的,它是一種社會法律現象,離開了法律特別 是刑法的評價,人們的所有行為都無所謂犯罪。在這一點上,兩者的概念有 相同之處。

區別:

一、從犯罪概念的內涵上講,兩者對犯罪的本質特徵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 理解不同。 刑法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實際上是危害的客觀性與主觀判定的綜合體。 刑法犯罪定義中包含的社會危害性,只是行為的客觀危害性與統治意志不相 容的統一,是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和行為的客觀危害的統一。在刑法規定的意 義上,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天然地具有不真實的成分。

然而,犯罪學中犯 罪的社會危害性只在於危害社會的客觀屬性。犯罪學的任務是促成社會理性 認識犯罪並預防犯罪。 對犯罪的本質特徵——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學和刑法是基於各自特 殊的立場去認識和把握的,是犯罪學犯罪概念與刑法犯罪概念區別的根本所在。

二、犯罪學中的犯罪不受刑事違法性要素制約 刑法學犯罪概念中必然包含有刑事違法性要素,而犯罪學犯罪概念不應包含 這一要素,這是兩種犯罪概念對犯罪本質特徵認識不同的邏輯結果。 犯罪學意義上,刑事司法中需要認定的犯罪只不過是立法者對客觀存在的具 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進行有意識的篩選和分類的結果。但犯罪本身具有不依 賴於法的規范性而獨立存在的屬性。

因為,在本來意義上,犯罪並不是違反 刑法或法律范疇之內的行為。 對犯罪學而言,重要的不是現行法律是如何規定犯罪的,而是構成社會的人 是基於什麼原因和如何實施危害社會秩序行為的。可以說,對犯罪的考察超 越刑法的規定性,並把「犯罪的法的規范性」本身也納入自己的犯罪對策體 系中進行理性評價,是犯罪學完成自己幫助社會確立科學的犯罪對策觀和促 進犯罪預防對策改善之獨特學術職能的根本保證。

三、犯罪學中的犯罪不對應於刑罰處罰 在刑法中,刑罰是作為犯罪的對應物而存在的。只要是犯罪,就必然具有應 受刑罰處罰性。對立法者而言,只有當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超過了通過其他法律手段處理的界限,應當動用刑罰相威脅,方能防衛社會時,才會被規定為犯罪。

對司法者而言,只有當已發生的危害社會的行為達到了觸犯刑 律的程度,並且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會將其判定為犯罪。正是基於刑罰 與犯罪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應受刑罰處罰性」成為刑法犯罪概念中不可 或缺的要素之一。 而在犯罪學中,與犯罪相對應的則是比刑罰方法要廣泛得多的防治措施。

但由於刑法犯罪定義中所包含的刑罰處罰具有預防犯罪人再犯的基本功能, 因此,犯罪學犯罪概念並不排斥「刑罰」這一極端的反犯罪方法。因為,以 刑罰為手段的犯罪預防,是在事前預防歸於失敗的情況下,必須作為最後的 預防手段加以選擇的。因而,這種預防方法也包含在犯罪學所研究的預防措 施體系中。

四、研究的角度不同。刑法中犯罪定義主要針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關系; 而犯罪學中的犯罪定義則主要是從犯罪原因的角度來探討的。 六、任務不同。刑法學中確定犯罪定義的目的或則說是任務是根據規范研究 如何准確懲罰犯罪。而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主要是研究預防犯罪,制定防控 方案。

拓展資料:

犯罪學(Criminology)是一門以犯罪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廣義上還包括專門尋找犯罪行為出現的實際原因,以提供一個方法減輕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刑法學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④ 刑法問題。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對於刑法因果關系和刑事責任的關系,概括起來主要存在如下幾種觀點:
1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研究和確定某人的行為與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對於解決某一行為人對於該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查明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是解決了可能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而按照刑法上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原則,雖有客觀上的因果關系,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罪過,也是不能讓它負刑事責任的。
2 、研究刑法因果關系的目的,主要在於確認構成要件的結果是由誰所實施的構成要件行為引起的,以便提供成立該種犯罪的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除了解決定罪問題之外,還要解決適當量刑的問題,非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對行為犯和未完成形態犯罪的刑事責任有一定的影響,要使這類犯罪的行為人對該結果擔負較重的刑事處罰,也要確認其行為與該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不能說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解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為定罪量刑提供客觀依據,與提供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是完全一致的。
3 、因果關系是為認定行為與結果服務的,一旦認定了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因果關系本身便不再起作用。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是由因果關系聯結起來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而不是因果關系本身,通說認為的因果關系是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是一種誤解,表現在將因果「關系」與因、果混為一談。
4 、我國刑法學界在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繫上,認為不能把因果關系問題與刑事責任問題混為一談。即使某一危害結果在客觀上確定是某人的行為造成的,但如行為人主觀上缺乏罪過,仍然不構成犯罪和使其負刑事責任。我們認為,對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關系的這種理解是存在缺陷的,實際上是把因果關系當成一個純客觀的行為事實。因果關系作為客觀事實雖然只能是為刑事責任提供客觀基礎,但經過價值評判的刑法(犯罪)因果關系,應該直接導致刑事責任。
以上第一種觀點認為刑法因果關系不等同於刑事責任,刑法因果關系為行為人應否負刑事責任提供客觀基礎。第二種觀點也認為刑法因果關系提供成立犯罪的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與第一種觀點不同的是,該觀點同時認為,刑法因果關系除解決定罪問題外還要解決適當量刑的問題,一句話,即為定罪量刑提供客觀依據。第三種觀點認為因果關系本身並不反映刑事責任,其聯結起來的行為與結果才是確定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第四種觀點則認為,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是:經過價值評判的刑法因果關系應該直接導致刑事責任。由此看來,大家對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問題分歧頗大,觀點針鋒相對,即使是同一類觀點的內部,也存在較大的認識差距。

⑤ 刑事執法權和刑事司法權一樣嗎

刑事執法權是行政執法權的一種。在我國,刑事執法權由公安局、安全局回和檢察院(答檢察院嚴格來講只是行政機關而非司法機關;公安局只有行政權而無司法權這是無庸質疑的,當然有不經判決而直接決定勞教的權力,但這只是不規范之處)行使。
刑事司法權是司法機關的專有職權.

⑥ 刑法的立法解釋與刑法的司法解釋關系

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指立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解釋。立法機關具有立法權,當然也有權對法律加以解釋,這種解釋具有與立法相同的法律效力。刑事立法解釋對於彌補刑法規范中的漏洞,使刑法規范適應復雜多變的犯罪活動,維護刑法規范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1997年刑法頒行以後,我國立法機關開始注重通過立法解釋進一步明確立法意蘊。尤其是對司法機關存在異議的問題,通過立法解釋加以明確。例如,2002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一)》和《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節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二)》),是在刑法實施以來,第一次在有關的法律問題已有司法解釋的情況下,由於司法機關對法律規定認識不一致,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做出立法解釋。其中《解釋(一)》是對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的立法解釋,《解釋(二)》是對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的立法解釋。這兩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都曾經作過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存在不同意見,因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這些立法解釋對於明確法律規定的立法本意,進一步規范司法解釋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指司法機關對刑法的含義所作的多功能解釋。在刑法適用中,經常出現一些疑難問題,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加以明確。因此,司法解釋對於刑法的正確適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司法解釋是指最高司法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刑法適用中有關問題所作的解釋。根據198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定:「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均有司法解釋權。
從1997年刑法頒行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適用刑法的問題分別進行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同時就一些刑法適用的共同性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名作出司法解釋。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還與有關行政部門共同對刑法適用中的問題進行解釋,這可以視為一種准司法解釋。我國的司法解釋就內容而言,可以分為規范性解釋與個案性解釋。規范性解釋通常以《規定》、《解釋》等形式發布,而個案性解釋則通常以《批復》、《答復》等形發布。此外,還有以座談會紀要的形式出現的司法解釋性文件,也同樣具有司法解釋的性質,只是在法律效力上略遜於正式的司法解釋。根據2001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第2條的規定:「對於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對沒有相關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後尚未處理或者在處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辦理。」

⑦ 刑法學與刑法的區別

1、刑法學是以刑法為基本研究對象的學問,其中包括刑法哲學、刑法比較學、刑法史學內等。通常所說的刑容法學是指刑法解釋學。刑法是一部法典,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統治階極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根據其階級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應當負相應的刑事責任。2、刑法學是理論法學,刑法是實體法。3、刑法學理論研究范圍是大於刑法的,刑法是刑事司法實踐工作的依據。4、刑法學是學者或司法工作理論的總結,具有前瞻性,可以隨形勢發展進行研究。刑法是具體量刑的法律依據,是由立法機關制定,不能隨意修改。

⑧ 刑事訴訟與司法的區別

刑事訴訟是國家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進行的訴訟程序。
司法,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司法是實施法律的一種方式,對實現立法目的、發揮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者的主要處別是,刑事訴訟是專門對刑事案件的查處進行的訴訟活動.而司法是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包括處理非刑事案件的專門活動。

⑨ 如何理解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

解答如下:
關於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
一、罪刑法定原則能制約刑法司法解釋,主要表現在:
(1)對刑法司法解釋主體的制約。作為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只能是司法機關,在加強司法獨立的法制條件下,司法解釋權歸屬於司法機關是必然的。
(2)對刑法司法解釋范圍的制約。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禁止習慣法的排斥原則都表達了「法定」罪刑的宗旨。因此刑法司法解釋應該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犯罪構成解釋行為的性質, 依照規定的刑種和刑度裁量,犯罪構成沒有規定的行為不得以犯罪處理,不得超越刑種和刑度量刑。
(3)對刑法司法解釋溯及力的制約。罪刑法定的排斥原則之一就是禁止刑法解釋的溯及既往。因此,刑法司法解釋的根據應以行為時的法律文本為基準進行適用解釋。解釋的效力只能對以後發生的行為適用。但是,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例外。
(4)對刑法司法解釋方式的制約。根據不同的標准,刑法司法解釋的種類可以劃分出很多種。禁止類推解釋是罪刑法定原則中的又一派生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排斥類推解釋的理解,這在各國刑法理論中都有所體現。

二、刑法司法解釋適用與罪刑法定原則也是辯證統一的
罪刑法定的價值目標是在形式公正中實現刑法的安全價值,而刑法解釋的價值目標則是如何突破罪刑法定的束縛尋求實體公正。前者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種觀念形態,後者則是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性問題。這樣,在觀念和現實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沖突。其實,如果我們將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釋置於刑法的價值目標之下,將會發現,這種沖突不僅表現在現實層面上,而且表現在觀念層面上。罪刑法定強調形式公正,,求刑法的安全價值。為了防止司法擅斷,嚴格限制司法權就是其必然選擇。因而作為一種價值目標,罪刑法定之於我國法治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刑法解釋在價值選擇上是偏向於刑法的公正價值的,並以此來實現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從司法實踐看,司法行為不僅要接受立法者的評判,更重要的它要接受全體國民的評判。因為法律不僅是立法者的法律,它更應當是全體國民的法律。刑法解釋應當立足於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實踐,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維護刑事立法的權威性的前提下,發揮司法解釋的積極作用。因此,法解釋不能拘泥於立法原意,而應在立法意蘊所允許的范圍內,以罪刑法定為基本原則,以刑法的價值目標為終極歸宿,以積極的態度趨向於刑法的謙抑性和人道性,使刑法解釋起到闡明立法精神,補救立法之不足的功效。

僅供參考!

⑩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什麼

刑事訴訟與刑法的關系是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我國的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10)刑法與刑事司法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程序

(一)立案

立案是指司法機關按照管轄范圍,對刑事案件接受、審查和作出受理決定的訴訟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也有義務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舉報。被害人對於侵害其人身權或財產權的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報案或控告。

(二)偵查

偵查是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為查明案情、收集證據和查獲犯罪嫌疑人而依法進行調查工作和採取有關強制措施的訴訟活動。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可以採用下列偵查手段: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鑒定;通緝。

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通過偵查,弄清事實真相,證據確實充分後就終結偵查。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和自己受理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提起公訴、不起訴或者撤銷案件的決定。

一般情況下,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2個月。案件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1個月。對於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嚴格按照程序,經有關機關批准,適當延長羈押期限。

在偵查期間,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發現之日起重新計算偵查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或者身份不明的,偵查羈押期限自查明身份之日起計算,但是不得停止對其犯罪行為的偵查取證。

(三)起訴

起訴是指請求人民法院對被告人進行審判的訴訟活動。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進行的起訴,稱為公訴。被害人本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進行的起訴,稱為自訴。

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活動,包括審查起訴、提起訴訟、不起訴等。審查起訴,是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決定是否起訴的訴訟活動。凡是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

這類案件主要是由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移送審查的案件,當然也包括檢察機關自行偵查終結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1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2次為限。

提起公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以及自己偵查終結的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作出起訴決定,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要求法院審判的一種訴訟活動。

除了法律規定允許由自訴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以外,其餘案件均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

不起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移送的案件或者偵查案件,經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依法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決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種訴訟活動。

(四)審判

刑事訴訟中的審判,就是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者自訴人提起自訴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審查案件事實,並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被告人是否有罪、應否處罰的裁判活動。

熱點內容
多措並舉開展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20 20:13:22 瀏覽:955
法院凍結汽車 發布:2025-01-20 19:39:02 瀏覽:447
鄭州名律師 發布:2025-01-20 18:42:13 瀏覽:519
中級經濟法只看郭守傑 發布:2025-01-20 18:40:48 瀏覽:501
新疆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01-20 18:27:06 瀏覽:509
噪音擾民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0 18:10:15 瀏覽:906
刑事案件法院旁聽 發布:2025-01-20 17:42:50 瀏覽:486
職業衛生法律知識櫥窗資料 發布:2025-01-20 17:37:23 瀏覽:497
simple語法規則 發布:2025-01-20 17:12:52 瀏覽:442
法院掃描錄入 發布:2025-01-20 16:52:17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