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
1.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決定犯罪是否成立以及犯罪既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2. 刑法中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是什麼 萬分感謝
樓上的說法有點問題。
我的說法盡量直白,可能也不夠准確,但不會有太大偏差。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研究的是犯罪嫌疑人的行為與法益被侵害的狀態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而不是是否犯罪。因為即使存在一定的行為,並且該行為引起了相應的結果,也不一定是犯罪。
而刑事責任即犯罪嫌疑人因其對法益的侵害而應當承擔的責任。
存在因果關系,不一定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是,承擔刑事責任,一定是因為有確定的因果關系
3. 刑法中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是什麼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要件回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答結果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確定某人應否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不同之處:一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的是一般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特定的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三是承擔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追究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追究行政責任嚴厲得多。刑事責任包括兩類問題:一是犯罪;二是刑罰。
4. 簡述刑法中的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有聯系且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存在罪過→如果該行為為刑事犯罪,那麼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在該行為人做出該行為後,出現了異常因素。如果該因素是獨立的且異常的,那麼就不存在因果關系,此人的該犯罪行為未遂。如果該因素為正常的且相關的,那麼就存在因果關系,為既遂。
5.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什麼意思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為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存在於符合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能夠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構成犯罪必須要滿足犯罪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因果關系的不構成犯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6.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在刑事責任中的意義是
因果關系不是犯罪構成要件,但若要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或對某一結果的刑事責任,就必須先確定其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存在。
查明行為人的行為與特定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為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就犯罪成立意義上的結果犯來說)或者對此結果的刑事責任提供了客觀基礎,至於能否追究、追究什麼樣的刑事責任,還需根據犯罪主體要件和犯罪主觀方面要件才能確定。
7. 刑法上有因果關系就必然構成犯罪,行為實施人就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不正確,有因果關系不一定要承擔刑事責任。因果關系和刑事責任並不一定是對等的。比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
因果關系說的行為和結果的關聯性,是對事情發展的前因後果的判斷。
是否承擔法律責任,則是對行為的合法性的判斷。如果合法的行為的,則不構成犯罪。
8. 簡述一下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決定刑事責任的有無。因為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所以如果一個行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麼,如果在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時候,這個行為就不成立犯罪。
可見,因果關系是確定刑事責任的前提。例如,關於轟動一時、熱議至今的「許霆案」,案件主人公許霆如果構成犯罪,那麼,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必需存在因果關系。
而在許霆的取款行為和銀行財產損失之間有一個介入情況,就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那麼,這三者之間如果成立因果關系,它們之間必需具備一種可傳遞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發現,許霆的取款行為既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充分條件,也不是自動取款機發生故障的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所以,許霆的取款行為與銀行的財產損失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因此,許霆的取款行為不構成犯罪。
因果關系還決定刑事責任的范圍。在犯罪行為事實清楚的情況下,犯罪人對那些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是刑法上因果關系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時需要明確是物理運動中的因果關系還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而犯罪是一種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將其降格為物理運動,那麼,就會出現難以理解和解釋的狀況,所以筆者主張因果關系是社會運動中的因果關系。
據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也就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范圍。換言之,因果關系對於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范圍具有重要作用。從原因的角度劃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劃分為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和不作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以危害結果的表現形態為標准,危害結果的范圍可以劃分為物質性的危害結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結果。
(8)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擴展閱讀
由於純粹自然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不能說明不作為犯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筆者主張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是包括主客觀兩方面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剝離了行為主觀方面的客觀的身體動作。
只有這樣理解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原因行為,對於不作為才能夠說明其與損害事實的因果關系。而且,只有全面考慮行為的主客觀兩個方面,才能准確認定行為的性質。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盜竊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們是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葡萄研究園投資40萬元、歷經10年培育研製的科研新品種。案發後,市物價局價格認證中心對被偷的葡萄進行估價,被偷葡萄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1220元。
這里的「過失」盜竊行為就是一個主客觀相統一的行為,它是果樹研究所損失的原因行為;也是該案盜竊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為盜竊罪是故意犯罪,過失盜竊不成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