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便民利民
⑴ 論社會主義法制理念與司法為民的本質
淺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司法為民
(一)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堅持司法為民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指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內容廣泛,內涵深刻,這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人民法院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開創法院工作新局面的行動指南,力求認識上有新高度,行動上有新舉措,實踐中有新成果。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樹立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民主政治觀;以實體正義為根本價值、以程序正義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觀;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時實現為根本要求的辦案效率觀;以保障尊重當事人權利為主要內容、以維護司法公信力為主要目標的審判公開觀;以平等保護和不偏不倚為基本要求,以適當行使職權促進訴訟能力平衡為實現途徑的司法中立觀;以不利用職權謀取任何非法利益為基本准則的職業廉潔觀。
2、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思想正是在現代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結合目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形成的。司法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它進一步揭示了新時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對於進一步做好法院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最高人民法院肖揚院長從以下幾個方面細解了司法為民:一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本質要求;二是「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的基本價值取向;三是檢驗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新尺度;四是人民法院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要求;五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新發展;六是對人民司法工作職責和任務的新概括;七是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熱點問題的新實踐。
「公正司法、一心為民」就是司法為民,實現人民的意志。人民法院及法官的職責就是司法,司法的終極目標或本質要求,就是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辦理案件的全部執法活動公正。因而,公正司法就是裁判公正、執行公正和裁判執行過程中的程序公正。司法為民的第一要務,就是公正司法。堅持執政為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它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總歸宿 ,就是要求黨的全部工作,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准,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不從根本上解決執政為民的問題,就會影響民心向背、影響政權性質,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堅持司法為民,是堅持執政為民的重要部分,司法為民就是把人民賦予我們的審判權用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長期以來的審判實踐表明,作為審判人員,沒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固然不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也難以為人民謀利益,這兩方面是緊密結合的,立場觀點的問題必須解決好,工作水平和審判能力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即既要有司法為民的觀念,也要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司法為民的水平。不改變那種:「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狀況,司法為民就變成空話。在審判實踐中的做法與司法為民的要求存在的差距找准了,法院的改革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成效。
3、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牢固樹立司法為民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民法院的必然要求。同時司法為民又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根據黨中央「執政為民」的理念,提出了「司法為民」的要求,及時制定下發了司法便民、利民、護民的23項措施,2005年,又確立了「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司法為民」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不僅要通過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活動來實現,而且必須落實到保護人民、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審判過程中去。公正、高效、文明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司法為民活動的開展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
(二)結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目前一些仍不足的做法
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結合我們目前一些法院的做法,筆者認為主要還存在以下不足:
1、庭審形式化。公開開庭審理案件是保證審判公正的重要程序,然而,在實踐中,公開開庭成為一種形式。開庭前,主辦人在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未得到充分質證的情況下已形成基本的處理思路,並確定庭審調查焦點,調查范圍。在開庭審理中完全按照預定的固定的程式和內容進行審理,審判人員已經形成的固有思路很難在庭審中被改變,對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庭審中的激烈辯論無動於衷,有些主要事實沒有進行庭上質證,使當事人頗有微詞。
2、法院偏重庭審公開和宣判的公開,而對一些審判環節的公開卻受到漠視。
3、對當事人陳述,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保障不力。主要表現在案件審理中對當事人各方在舉證時限內提供的證據不及時將證據副本送達另一方,導致當事人各方在庭審前無法充分了解對方的訴訟證據及理由,在開庭審理中匆匆忙答辯,致陳述不充分,使當事人一方有產生訴訟「偷襲」的感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了證人作證的有關問題,完善了證人作證制度,庭審中宣讀證人證詞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極其少見,剝奪了對方當事人對該證據進行質證的權利;在有證人出庭作證的個別案件,甚至允許證人旁聽法庭審理或者宣讀事先准備好的書面證詞等,相關法律確定的法官認證規則沒有得到嚴格遵守,對當事人的陳述,辯論全憑法官自由心證,有的法官是重在法庭上不作認證;一些判決書說理部分過於簡單,對當事人各方意見自始至終不作明確表態。即使判決結果儉公正,當事人在感覺上也會對判決結果持不定態度,內心矛盾並未排除。
4、人民陪審員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該制度在增加司法的民主性、公開性,有利於廉潔執法和發揮司法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法院只是空設,沒有讓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使該制度在司法實踐沒能真正落實。
5、依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是地方國家機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審判人員的任職、待遇,法院的建設等等無不依賴於地方,當地方利益與國家法律相沖突時,審判人員較難公正地處理,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單位組織的非法干預的原則無從貫徹,司法公正與正義難於實現。還有一些法院提出「當好企業的好參謀」、「全力為區域經濟保駕護航」則必然大大加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雙重「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對實現司法中立、當事人地位平等造成了阻礙,使司法中立、公正和平等原則大打折扣。
6、實現社會公正與正義,需以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地審判案件為保障,由於管理體制上尚未完全統一,導致審判人員素質提高不快,鑽研業務缺乏動力和壓力。
7、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工作任務量與審判人員相對不足以及法官斷層的矛盾更為提高審判效率、實現合議制與獨任制的換位,進一步擴大了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范圍,適用簡易程序的高比例,及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相比較,難免會給人有違反法律規定之嫌。
(三)以司法為民為切入點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司法為民與司法公正的相結合?針對上述所列之不足,結合當前法院改革的實際,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1、要樹立司法公正理念。黨的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證。現代司法理念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司法公正,其他理念都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石。每一名法官都要牢記司法必須公正這一宗旨,客觀認定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無論任何壓力,任何干擾,都要以不偏不倚的主觀態度處理各種糾紛,不能以任何理由偏袒訴訟一方,做到對所有當事人都一視同仁,要保持司法廉潔。在辦案過程中要徹底摒棄錢情義觀念,不得介入任何個人利益,更不得故意運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好處。還要樹立起司法效率觀念。遲到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切審判活動應當避免不必要的拖延,努力縮短辦案周期,降低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和投入,千方百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和糾正案件久拖不結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2、要完善司法便民舉措、強化司法護民方略。我們要借鑒外地法院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改「管理型」為「服務型」;要採取過硬措施,真正做到便民。暢通信訪渠道,對於群眾來訪的,即時解答;抓好立案「窗口」形象工程,優化服務功能,體現人文關懷,對受案范圍、當事人須知、訴訟、執行風險提示等內容進行公示;設立優先窗口,為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救助對象設立專門立案窗口或其他辦法,優先立案;方便檢察官、律師訴訟,設置專門的閱卷場所,為檢察官和律師到法院參加訴訟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等。堅持「人民群眾利益無小事」,扎扎實實做好每一起案件的審判和執行工作。為此,在審判和執行中,我們要平等保護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等各種市場主體,既要依法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又要依法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保護各類當事人,在法律適用上都要公平對待、平等保護,依法維護公平、競爭、統一、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執行案件,決不因司法不公損害投資環境和法制形象。
3、要樹立中立裁判理念。裁判的中立性是司法職能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沒有裁判的中立,司法公正將得不到保障。每一名法官在辦案過程中,都要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現,保持審判活動中立,給予每一個訴訟主體以公平公正的關注,謹言慎行,避免因言行不當而引起當事人和公眾的合理懷疑。並依據法律規定和有法律效力的規則以及審判活動本身應遵守的程序規則進行裁判。同時,還要摒棄職權主義做法,將應當由其他訴訟參與者所做的工作交還出去,真正回到「坐堂辦案」上來,避免對訴訟事務大包大攬。
4、司法行為要進一步規范。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與「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結合起來,本著邊教育、邊改進、邊建設的思路,針對我院在專項整改教育活動中司法行為存在八個方面不規范的問題,重點規范容易發生問題的崗位和環節,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加強司法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建設,做到司法行為延伸到哪裡,規范化建設就跟蹤到哪裡。逐步建立健全司法責任體系、辦案質量效率考評體系和監督體系,抓好《法官行為規范》的貫徹落實。
5、要樹立程序公正理念。程序公正相對於實體公正而言,其本身具有獨立價值,失去了程序公正,實體公正便無從談起。要徹底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審判觀念,強化程序意識,以程序公正為基礎,規范審判活動,嚴格遵守三大訴訟法及民事、行政證據規則的規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還必須注意,程序公正也意味著作出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只能是通過證據規則推定的事實,即法律事實,而非客觀事實,這是證據規則實施之後的一個重大理念變革,民商事、行政審判人員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確保實體裁判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做到形象公正,在全部司法活動中,法官對雙方當事人要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平等對待,平等保護,文明司法,嚴格遵守司法禮儀,規范言行舉止,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嚴明司法紀律,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直觀地感知法官在公正地審判案件,在心裡上產生公正感和信任感,讓他們感到公正就在身邊。
6、樹立公開透明理念。審判公開透明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和措施。要不斷提升審判透明度和公信度,將全部審判活動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實現審判全部活動公開。做到立案公開,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解決群眾告狀難問題;做到庭審過程公開,依法實行公開開庭,盡可能實現審判過程的動態透明;做到裁判文書公開,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強化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通過公開透明的裁判活動,使勝訴者贏得清清楚楚,敗訴者輸得明明白白,無論輸贏心服口服;要逐步向社會公布裁判文書,允許公民查詢裁判結果;還要做到執行全過程公開,推行執行聽證制度,要對拒執和干擾執行行為的公開曝光制度。
7、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廉政建設的關鍵在於抓落實,抓落實的力度越大成效就越明顯。一是通過教育抓落實,突出「勤」字,完善法院內外部相結合、多方參與的教育體系,針對實際情況和新要求,經常性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築牢黨風廉政建設「防火牆」;二是通過管理抓落實,突出「嚴」字,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構建全員參與的管理體系,並強化基礎工作和日常工作,嚴格督促檢查,及時發現並糾正苗頭性問題;三是通過懲處抓落實,突出「狠」字,不怕出醜、不護短,對頂風違紀的工作人員要嚴肅處理,堅持「下猛葯」、「出重拳」。要嚴格審判管理,加強廉政建設,教育法官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經得住考驗。要規范法官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建立公正司法的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司法腐敗,促進司法公正,推動法院工作持續前進。
⑵ 如何做到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司法工作作為黨執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落實這一要求,就是要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踐行「心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法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那麼,如何踐行司法為民,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司法為民意識
司法為民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導思想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運用,我們必須確立司法為民思想對於司法活動的指導地位。增強司法為民意識才是最終落實司法為民的前提。
首先要增強宗旨意識。法院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解民憂、排民難、保民安。為此,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切實做到為民宗旨要牢,為民之心要誠,為民舉措要細,為民效果要實。切實通過司法行為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要增強感情意識。司法為民解決的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法院工作人員應該懂得司法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也屬於人民。人民是衣食父母,司法權應為人民行使,對人民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感情。情通則理達,對人民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人民的態度,才能始終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司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搞好司法工作。法院工作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人民利益的衛士,不能抖威風、耍特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要修身奉法,改進司法手段,講究司法藝術,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親和力。司法對人民有感情,人民才會對司法有信心,司法為民的印象才會樹立。
三是增強責任意識。司法為民,責任重於泰山。要求法院工作人員要有司法為民,來不得半點疏忽與馬虎。否則,食之無味,寢食難安。司法為民的理念要牢固,內容要擴展,程度要提高,責任要到位,真正把司法為民貫穿於各項司法工作的始終,體現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之中。
四是增強服務意識。司法為民,要堅持圍繞全國和地方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服務。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使司法工作與黨中央同步,與大局合拍,與人民同心。為此,法院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到服務意識要主動,服務方式要深入,服務措施要有力,服務工作要依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增強服務意識並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對象主動提供服務,也不是上門找案源,那就背離了司法的被動性的特徵。司法服務強調的是對業己成訴的案件處理中的服務意識,即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熱情服務,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增強職業意識。按照公正、務實、清廉的要求,著力抓好法官隊伍的政治和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審判執行工作紀律,增強法官職業道德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法官隊伍。
二、積極改進審判作風,落實司法便民利民的措施
一在司法親民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司法活動中大力弘揚司法文明,堅持嚴格司法與熱情服務的統一,堅決杜絕「冷橫硬推」的官僚作風,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官既公正無私又親切可靠的優良作風。一是要注重庭審紀律,杜絕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一切與案件審理無關的活動,避免出現一些影響法官形象和引起當事人主觀臆測的舉止,凸顯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文明執法,在實施具體司法行為或採取法律強制措施時,應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多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多與當事人取得溝通和共識,盡可能以「和風細雨」取代「疾風驟雨」。三是要促使司法審判工作重心下沉,將有限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偏遠民眾傾斜,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客觀必然,使下鄉巡迴辦案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在司法護民方面,要堅持從保護當事人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合法權益入手,通過對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和執行,充分發揮司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節、引導、保障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體現司法護民。一是嚴格執行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訴訟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對情況特殊確需延期審理的案件除堅持依法辦理延期審批手續外,還要及時向涉訟當事人告知延期審理事由。二是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告人正常行使訴訟權利,對經審理後確認有罪的被告人予以及時審判,對無罪的被告人依法予以釋放。三是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涉農案件,依法打擊和制裁坑、害農行為。四是及時審結涉及行政機關整治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行為的案件,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五是及時審理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六是積極支持企業改制、改革、及時審理、優先執行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以及下崗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促進本地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七是依法嚴格施行執行收費制度,及時向申請執行人支付、發放己執行到位的款物,並積極推行債權憑證、勞務抵債等易於實現債權的執行制度和重大執行事項聽證制度。實行執行事務全程分開、增強執行工作的社會透明度。八是切實加強對槍支、警車、警具的管理,對因違規使用槍支、警具,給人民群眾造成危害或損失的,要從嚴懲處。九是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四項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的「十三種不得有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制度」20條和省高院「六個嚴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十是依法嚴懲抗拒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司法便民方面,要大力發揚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盡可能為群眾參與訴訟提供時間、地點上的便利,並在審理過程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進行訴訟,為人民群眾利用國家司法資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應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並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和《訴訟風險提示書》。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當日辦理的,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並在七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二是對己受理的案件實行排期開庭,並將案件開庭時間、地點等事項對外公開。三是選擇、確定司法鑒定、評估、拍賣機構實行名冊制度,貫徹當事人的選擇為主、法院指定為輔原則,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四在司法利民方面,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分擔訴訟費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使司法服務能夠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一是普遍實行繁簡分流機制,依法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簡便案件審理,減輕群眾訴累。二是切實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平息糾紛,減少訴訟。三是實行訴訟收費項目、標准公開,未公開項目、標準的不予收費。
三、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司法為民的根本要求。各級人民法院都制定了許多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使人民群眾滿意。因此,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一切行為路徑選擇就是要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
第一、堅持嚴肅執法,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核心和靈魂。追求公正、維護公正、弘揚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職。踐行司法為民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多種路徑,確保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解決群眾反映執法不公的問題。公正裁判的行為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清正廉潔,不辦金錢案。在任何時候,堅持抵制金錢的誘惑,拒絕當事人行賄和各種變相行賄,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從法如流、執法如山。二是剛正不阿,不辦權力案。現在,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政黨機關的少數領導為了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向法院打招呼說情,希望法院作出有利於一方的不公正裁判。法官要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勢,抵禦各種非法干擾,公正裁判。三是一身正氣,不辦人情案。「案件一進門,兩邊都託人」是法院辦案中的普遍現象,法官要自覺保持一身正氣,只講法律,不講人情,只講原則,不講關系,不偏不倚地中立裁判。
第二、提高辦案效率,解決超期審理的問題。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追求的最大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與效率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沒有公正就沒有效率,錯誤的裁判作出的越快,危害就越快;另一方面,不講效率的裁判決不是公正的裁判,「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因此,在司法為民的實際中,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案效率不高、超期審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增強審限意識。樹立牢固的司法效率理念,在工作中勤勉敬業,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保證每件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二是加強審判管理。建立和健全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對案件審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實行跟蹤動態監管,對有可能超審限的案件及時發督辦令進行警示,消除人為的超審限,確保及時審結。三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強化合議庭和審判長職責,並且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減少案件審理環節,縮短辦案時間。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解決執行難問題。近年來,「執行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問題。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經過多種路徑,強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一是要正確理解「執行難」。「執行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行難」主要有:由於商業風險等原因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司法權威沒有樹立而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有關法律規定不科學、不完備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法院執行不力甚至違法執法而造成的「執行難」。狹義的「執行難」是指客觀上能夠執行,而由於法院執行不力而沒有執行的情況。二是深化審判方式和執行方式改革。深化審判方式改革,提高裁判公信力,防止錯誤的裁判進入執行程序。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執行命令權、裁決權和實施權「三權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因執行權過分集中,滋生腐敗,導致執行亂而造成「執行難」。三是加大執行力度。既反復做被執行人的思想工作,督促自覺履行義務,努力提高執行和解率,又要用好、用准、用夠法律賦予的強制措施,確保執行效果。四是加強執行工作的法制宣傳。實行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訴訟風險意識,對金錢給付案件提醒當事人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以免裁判後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為執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強化便民措施,解決告狀難問題。首先,重視信訪接待工作。信訪接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司法為民的「第一窗口」。要建立和健全信訪首訪制、登記制、限制答復制等便民措施,為群眾告狀、申訴、反映社情民意開避暢通渠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其次,落實司法救助制度。依法切實實行訴訟費減、免、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和特困企業告狀難問題,讓困難群眾無錢打得起官司,有理打得贏官司;讓特困企業通過訴訟收回債權,盤活資金,搞活生產經營。再次,方便群眾訴訟。現在有些基層法院法庭管轄三四個鄉鎮,交通偏遠的地方距法庭相距幾十公里,甚至達百公里,訴訟很不方便、很困難。法庭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巡迴辦案制度,或者在各鄉鎮建立巡迴法庭,或者在農村趕集日定期接待訴訟群眾、定期開庭辦案,方便群眾訴訟,減少群眾長途旅行之苦。
總之,落實司法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從人民群眾最盼望之事情做起,不斷提高司法為民意識,改進審判作風,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當然,這項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不斷探索,逐步落實。
⑶ 司法為民是真的嗎
司法的目的和宗旨就是為了民眾的利益服務!讓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⑷ 司法警察結合自身工作生活談一談如何更好的開展為民辦實事的活動怎麼寫
摘要 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⑸ 法院如何豐富便民利民措施
加強從接待、咨詢、立案到交費的「一站式」服務大廳的軟硬體建設,設立了導訴台、立案流程圖版、訴訟風險提示顯示屏,新增了復印機、飲水機等設備;推行首問負責、立案釋明制度,文明接待,認真做好訴訟指導和訴訟風險提示,熱情、耐心解答當事人的法律咨詢。還開辟「綠色通道」,減輕群眾訴累,重新修訂了《便民措施》,對老弱病殘群體和農民工維權案件做到優先審查、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特別是針對農村實際,加大簡易程序適用力度,採取合並審理、巡迴審判等形式,就地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減少當事人訴累。
切實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為年老體弱或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及時聯系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依法減免訴訟費用,彰顯司法人文關懷,提高了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⑹ 最高法發布全球首部互聯網司法白皮書,代表著什麼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同步發布互聯網司法典型案例。體現了國內互聯網司法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規模效應初步形成、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其中,「電子簽名」和「區塊鏈電子存證」,分別作為「創新互聯網司法便民利民機制」和「完善互聯網司法在線訴訟機制」的典型案例之一,被直接點名。
當前,互聯網司法的總體發展呈現4大特點:
應用領域由司法公開向全流程全方位拓展
平台載體由單一維度向多元化系統化延伸
訴訟模式由線性封閉向集成開放智能轉變
工作重心由機制創新向推動依法治網演進
在上述要點的詳細內容中,裁判文書網、司法信息化、電子證據、區塊鏈、互聯網法院等與電子簽名強相關的內容均被提及。
電子合同作為電子證據的典型載體,目前在司法信息化的大風潮下,已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互聯網業務風險由於其具有無形性、隱蔽性、強破壞性、范圍廣、影響人數多等特點,至今缺乏行之有效的風險化解和糾紛解決方式。
經過多年的累積,互聯網業務風險已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在各行業已爆發出的風險所造成的影響、破壞可見一斑。然而,把傳統線下司法處置直接搬到線上的機械化模式,已無法真正應對互聯網上日益增加的民事糾紛。
系統化地對司法處置方式進行技術改造以適用於互聯網生態系統,已成為現階段互聯網法律系統實現自身價值的當務之急。
「實槌」保全系統在我平台電子合同系統的基礎上,完成了在線司法處置通道的塑造,在司法服務的垂直領域中,為互聯網業務糾紛提供集成化的解決方案,在合規范圍內,為用戶提供最高效的電子證據保全和司法處置服務。
⑺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你好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密切群眾路線
⑻ 新時代司法改革的具體任務是加快構建七大體系七大體系不包括哪些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七大體系」,即: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領導政法工作體系,系統完備、科學合理的司法機構職能體系,權責統一、規范有序的司法權運行體系,多元精細、公正高效的訴訟制度體系,聯動融合、實戰實用的維護安全穩定工作機制體系,普惠均等、便民利民的司法公共服務體系,約束有力、激勵有效的職業制度體系。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要求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到以全球視野防範風險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的同時,風險挑戰也復雜多樣,要求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一以貫之,創新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提高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七大體系」
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領導政法工作體系,
系統完備、科學合理的司法機構職能體系,
權責統一、規范有序的司法權運行體系,
多元精細、公正高效的訴訟制度體系,
聯動融合、實戰實用的維護安全穩定工作機制體系,
普惠均等、便民利民的司法公共服務體系,
約束有力、激勵有效的職業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