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的美德

司法的美德

發布時間: 2022-04-07 01:38:50

1. 被動司法是什麼

不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一種主動態勢,這與我國的司法制度長期受國家干預理念的影響密不可分。民事訴訟法上有關「法院可以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規定愈加淡化了法官所應具備的被動美德。應當看到,賦予法官以一定的主動取證權有其合理性,但因立法的模糊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已經造成了這一權力的被濫用。最高人民法院正是意識到此,於2003年出台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這一司法解釋的第15條、16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這兩種情形外,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新的司法解釋將法官的主動取證許可權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可視為最高法院在校正舊有的司法理念,回歸司法的被動性上的一種努力。以此條規定對照法官在建議當事人進行測謊上的種種積極作為,筆者以為,盡管法官在探求事實真相上的良好初衷不容否認,但法官對測謊的主動建議、主動委託和主動採信,已經與其初衷和其職務所要求的被動美德相去甚遠。
還是將當事人的權利還給當事人,做回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寡言的蒙眼女神吧,法官大人!

2. 司法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司法的真正意義?這句話好像沒什麼意義,你所指的可能是指:司法獨立的真正意義吧。

一、什麼是司法?

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在我國司法機關包括:審判機關、檢察機關。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這就是司法的意義!

二、司法獨立的含義

要給司法獨立下一個定義,其實並非易事。德國學者將獨立而不受干涉具體界定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

從中不難看出,司法獨立意味著一個社會中特定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而這種自主性以排除非理性干預為內容、為標志。

1、司法獨立的含義: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

2、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3、從中外學者的基本觀點來看,司法獨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含義就政治層面而言,司法獨立指司法權獨立,源於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原則;第二層含義是法院獨立,法院獨立是司法權獨立的制度表現,包括法院獨立於非法院機構和法院之間相互獨立;第三層含義是法官獨立,既獨立於其他職業的公民,又須特別強調法官與法官之間的自主性,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最高形態。

法官個人獨立與法院獨立是司法獨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法院獨立,單個法官無法履行其職責;同樣,如果法官不能免於其獨立審判可能會帶來的種種擔心,就不可能有獨立的審理與判決,也就不可能有司法獨立。法院獨立審判與法官個人獨立之間的關系就如同結構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沒有一個好的結構,組成部分豪無根據,沒有組成部分,結構毫無意義。

三、司法獨立的真正意義

(一)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必要條件。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弄壞了。

(二)司法獨立有利於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

司法真正獨立能夠緩解諸多矛盾,維持社會穩定;司法不獨立,導致的結果必然與我們希望和追求的效果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在司法不獨立的情況下,當事人只要不服法院的裁判,就可以不斷地通過上訪改變對其不利的裁判;允許當事人向司法機關以外的機關和部門申訴,其結果可能是使一方當事人暫時獲得他原來的期望的滿足,但是另外一方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同樣的手段獲得自己願望的滿足,於是糾紛就這樣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最後獲勝的絕不是掌握真理或代表正義的一方,而是在訴訟方面更有耐心和更有毅力的一方。這樣不僅無法解決矛盾,反而促使矛盾的激

化,長期惡化下去,法律在廣大群眾的心中,只會一紙空文。

(三)司法獨立則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以滿足人們對效益的需要。

通過獨立公正的審判,迅速有效地解決社會糾紛的數量和質量就是審判效果,以盡量少的時間消耗和物質的投入,實現更大意義上的公正已成為現代司法一個綜合的理想要求。司法獨立,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消除了許多不合法的影響裁判的因素,節約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降低了訴訟成本,並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證裁判的公正和高效。

3. 司法的含義

司法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運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類似的法諺在最近的十幾年間已逐漸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司法」也越來越多地成為法律職業者和普通人掛在嘴邊的名詞。然而,在面對諸如「究竟什麼是『司法』」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時,不但外行說不出什麼道道來,就連法律人自身,恐怕也無法說得明晰與透徹。

引人注目的是,我國憲法對「司法」的概念並未明文界定。在筆者看來,這種立法的缺失並非立法者的過失疏漏,實乃有意為之。留下「司法」的懸念一是立法者無法消彌學界關於「司法」概念的爭論,二是立法者自身亦對「司法」及其性質認識模糊。最重要的,憲法和法律有意疏漏「司法」的概念有助於國家決策層適時對「司法」作出調整。至於「司法」的實質意涵有無藉由理論加以建構的可能,在學界向來也備受質疑。

在西方,「司法」一詞大都同時作為學理上的概念和各國實定法上的用語而存在。依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司法有別於立法及行政,是「處罰犯罪或裁決私人爭訟」的權力,性質上屬於純粹的法律作用,而非政治作用。法官不過是法律的傳聲筒,只能依三段論法精確地適用法律條文,不具有違憲審查權,甚至連解釋權亦嚴格受到限制。但從現代各國司法體制及司法機關的職權來看,孟氏對司法的定義方式顯然與現實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一般認為,司法的內容受各國傳統及時代因素影響,具有歷史的可變性,無法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界定。考察現代各國對「司法」概念的具體實踐,大體上,美日與德法堪稱兩類典型。

美國的司法概念,依其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以「事件及爭訟」(cases and controversies)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而且,法院審理案件時,附帶對有關法令進行違憲審查,這是司法的本質性義務。日本戰後對美國司法制度全盤照收,因此,在對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採取與美國相同的態度。

法國自大革命以來,即將司法范圍限定於民、刑事裁判,不包括行政案件的裁判。司法的任務亦受嚴格限制,大革命時期的法律規定,法官干預立法權及執行權行使的,即構成瀆職罪。同時,法院「解釋」法律也被絕對禁止,相應地,法官僅能一板一眼適用法律。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憲法雖然引進違憲審查制度,但該制度與一般司法不同,這很突出地反映在相應法律條文的歸屬上:後者規定於第八篇「司法權威」,而前者卻另外規定於第七篇「憲法院」。同屬大陸法系的德國,傳統類似於法國,將行政法院排除在司法體系之外,現行基本法則另設「裁判」(Rechtsprechung)一語,做為「司法」的上位概念,用以統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財政法院、勞動法院、社會法院及具有抽象違憲審查權的憲法法院。

然而司法的實質並不在於司法范圍的深廣,而在於「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的底線。我國司法體制本仿蘇聯而建制,在我們當年所著力效仿的蘇聯解體之後,其國原依存的司法體制亦分崩離析。現今的俄羅斯等國在司法體制上也業已全盤接收「三權分立」學說,並已完成相應改制。在此境遇下的中國司法體制既面臨與原蘇聯舊體制的決裂,又礙於政治因素及本土國情而無法斷然象俄羅斯等國一樣對司法制度進行徹底改造,「有中國特色的司法體制」一語便成為國家決策層所握持的一根救命稻草,並為學界學者所著力維護。

如果有關「司法」概念的爭議僅僅存在於學界,倒也能讓我等百姓們圖個清靜:管他吵得天翻地覆呢,那是學者們的份內之事,犯不著讓普通人操心。然而正因為法律的缺席,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與司法有些許聯系的機關或部門的攪局,他們在各自的權力范圍之內對司法指手畫腳,終至「司法」成為一張「普羅米修斯的臉」,變幻莫測。諸如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大聲疾呼「深化司法改革,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諸如眾多將「公檢法司安」統歸「司法部門」而行文的黨內及政府紅頭文件,再諸如通常兼任公安部門領導人的政法委書記在個案上對檢察長、院長的指示,等等等等。「司法機關」終於淪落為「政法機關」的一個下位概念。

想想「司法機關」的可憐境況吧,一方面雖享有與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卻游離於國家權力的邊緣並深受政府越權之苦,而老百姓並不懂得這么多彎彎,「腐敗」的帽子決然要扣在「司法」的頭上。正因為「司法」背負了沉重的「最大的腐敗」之後,從而卻成功地掩蓋了在這背後隱藏著的比「最大」「更大」的「腐敗」。而這「更大」的「腐敗」才是真正的「腐敗」之源。

誠然,因各國歷史及國情各異,在司法一語上世界各國也各有特點,而絕無完全相同的兩套司法體系。然而,各國司法概念雖不盡相同,對司法獨立的強調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遵循卻早已成為各國通例,這亦是「司法」之所以成其為「司法」,並能最終達成公正的前提與底線。1985年11月29日通過的聯合國《關於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同樣將「司法獨立」原則規定為對各國司法的最低限度要求。這一國際司法文獻特別強調:各國應保證司法機關的獨立,並將此原則正式載入其本國的憲法或法律之中。司法機關應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並依法律規定來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間接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不論其來自何方或出於何種理由。

4. 司法正義的表現有哪些

人有其格,方成為人;司法之格在於恪守公平正義。司法正義所反映的是司法關系各方主體遵從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為矯正業已發生的不公或者傷害而形成的價值關系。

一、司法正義的特點

(1)司法正義屬於矯正正義。矯正正義是相對於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而言的。矯正正義要求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

(2)司法正義屬於法律正義。法律正義是相對於自然正義而言的,包括立法正義、執法正義、司法正義。司法是執行法律的活動,其特點為規范性,要求依照法律規范作出裁判,從這個意義來說,它與一般的自然正義是不一樣的。

(3)司法正義屬於制度正義。制度正義是相對於叢林正義而言的。公正是與制度性因素相關的正義。司法活動由制度作為保障,司法正義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正義。

(4)司法正義屬於底線正義。底線正義是相對於道德正義而言。對正義的看法,法定標准和道德標準是不同的,盡管其基本方向一致。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故司法正義是底線正義。

(5)司法正義是受法律規范和秩序約束的正義。司法活動不僅要考慮個人的權利自由,而且需要考慮公意和普羅大眾的福祉。

(6)司法正義是一種以應答作為基本方式的正義。司法要求對原告和公訴作出應答和反應。這種應答式的正義與立法正義、行政正義是不同的。

(7)司法正義是通過事實恢復和法律論證而實現的正義。司法首先要弄清楚事實,再恢復事實真相,在此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

(8)司法正義是通過三方以上主體參與一定程序或儀式而實現的正義。司法要藉助一定的程序或者儀式來增強其權威性,保證事實真相的恢復,使法律適用得以更加正確,增加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法律尊嚴。

(9)司法正義是綜合正義。司法的過程是重新評估和整合有關主體利益的過程,而利益整合的背後是價值權衡,對多元價值的綜合、排序決定了司法正義必然是一種綜合正義。

(10)司法正義是終局性的正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活動是和平解決社會爭端的最後一種方式。司法的這個特性要求法官要慎用其權。

(11)司法正義是有限的正義和不完善的正義。司法正義的實現需要依賴一定的程序和儀式而實現,有些程序和儀式能夠確保事實真相的恢復和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但有的案件客觀上喪失了實現實體正義的條件,這決定了司法正義不可能盡善盡美。

二、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或外在表現

(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

(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

(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5. 司法的特點是什麼

司法的特點:
1、中立性
中立性是司法權的第一特性,這在中美兩國的司法理念中沒有差別。如果將法官比作裁判,司法權的中立性要求:法官不能像有些球類裁判那樣滿場跑,滿場奔跑的裁判難以處於中立地位,不處於中立地位的裁判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也是有些球類裁判判罰結果的公正性和准確性為什麼時常容易引起懷疑的主要原因之一。排球裁判卻不一樣,他站在場地之外,立於場地的正中間並高於球網,運動員觸網或過網擊球時自己都不一定能察覺,居中裁判者卻能明察秋毫,判罰結果也很少引起質疑。因此,法官就要像排球裁判那樣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地對待原被告和控辯雙方,力求不受立場限制地做出准確判斷。裁判者如果不能保持中立,其裁判結果的公正性就會受到懷疑。我國法院的院徽是由一柱華表支起一架天平來表現其中立性,美國的司法文化中也不乏蒙眼的正義女神手執天平的比喻和圖像。 此外,兩國法院還通過建立迴避制度和嚴格的訴訟程序規則來保障法院和法官的中立地位。 司法權的中立性的另一個層面是其消極性,司法是解決社會矛盾最後的,但不是惟一的手段,通過談判和解、調解和仲裁解決民事糾紛應是當事人的首選方式,不到最終不要隨便動用國家的司法資源去解決民間糾紛。美國法院甚至將調解和和解的理念應用於刑事訴訟之中,建立了辯訴交易制度,90%左右的刑事案件都可以由檢察官與辯方律師或刑事被告在法庭之外達成交易,和解結案,大量節省了國家的司法資源。司法權的消極性還具體表現在司法機關不應該主動出擊,而應被動地等待,一般來說就是實行不告不理原則,法官不能主動地挑起當事人去打官司。
2、獨立性
司法權的獨立性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必要。馬克思早就指出:「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法官以服從法律為天職。」但是,兩國在政治體制和司法體制上的差異使司法權的這一特性在兩國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美國作為「三權分立」體制的國家的代表,通過「司法獨立」原則保障其司法機關的獨立性。他們的司法機關不僅完全獨立於立法和行政機關,而且還享有違憲審查權,可以撤銷違反憲法的法律和行政行為。我國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實行的是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是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框架內司法權對「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獨立,也就是對當事人的獨立,因為行政機關經常在行政訴訟中成為法院的當事人,社會團體和個人幾乎每天都在民事或刑事訴訟中「擔任」法院的當事人。但是,在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的體制下司法權不能獨立於立法權。我國的審判機關只享有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目前尚不能對抽象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盡管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作過上述承諾)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而無權對立法機關的行為,包括對違反憲法的法律法規進行司法審查。 審判機關不僅要保證對外獨立於當事人,內部也要相互獨立。內部獨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和指導關系,而非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維持審級獨立。因此上級法院不能在下級法院沒有審結其所管轄的案件時對下級法院的正常審判工作進行干預,除非有法律適用方面的新問題出現,下級法院逐級呈報請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對請示案件的批復就成為了新的司法解釋。美國法院則是絕對禁止上級法院在任何時候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活動,只有當事人提出上訴時,上級法院才能對下級法院的裁判做出改判或維持的決定。
3、統一性
統一性有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是司法權由法定機關統一行使,其他機關不能分享;其二是用司法解釋或指導性判例統一全國各級審判機關的裁判尺度。司法權的統一性在兩國之間沒有司法理念上的差別。在我國的法律規定比較原則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就可以具體地規定對某一法律概念的理解和實施標准,比如刑法上涉嫌犯罪數額的「較大」、「巨大」或「特別巨大」等概念,就需要用司法解釋統一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裁判尺度。美國作為案例法國家,主要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的類似案件的審判做出指導,以求各地法院的裁判尺度的統一。 在司法權的統一性保障方面兩國共同面臨的大敵是地方保護主義。不過美國在當初制憲時就預見到了地方保護主義對司法干預的可能性,因而在設計管轄權制度時就明確規定,跨州之間的案件不能由原被告所在州的任何一方州法院管轄,而是交由聯邦法院管轄。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地方保護主義。 從世貿組織的主要成員方的司法實踐來看,入世以後,他們都對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案件實行了專門管轄或集中管轄制度,如美國設有專門的國際貿易法院,法國的商事法庭也從普通法院中獨立出來,英國倫敦的高級商事法院則專門受理國際商事和海商案件。因此,從2002年3月1日開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9條的規定,決定對涉外商事案件實行集中管轄,即只有省會城市、少數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才能行使國際商事案件的管轄權。 實行國際商事案件集中管轄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有利於遏止地方保護主義,維護法院的獨立審判權,而且有利於集中優秀的審判力量專業化審理國際商事案件,提高審判質量,還有利於這些審判員的集中培訓和提高。最重要的是有利於維護國家司法權的統一,並全面履行作為成員方所承擔世貿組織的義務。當然,由於實行集中管轄後,受理國際商事案件的法院數量會受到限制,邊遠地區的涉外商事案件還要跑到省會城市或其他大城市去審理,因此會給當事人帶來訴訟方面的不便。但是,我國和其他國家國際貿易仲裁機構的實踐表明,在可能遇到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擾的情況下,當事人寧願遠涉萬里到北京、上海或深圳甚至更遠的國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不願意就近解決糾紛。由此可見,只要能保證公正的裁判結果,當事人是不會計較路途遙遠的。更何況一次性地公平解決糾紛給當事人帶來的是時間上的節約和免除不斷上訴、申訴的困苦呢? 在去年兩會期間,許多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了很好的提案、議案和建議,其中最有分量的之一是關於設立跨區域民商事法院的建議。該建議提出,應該在東北、華北、中南、華南、華東、西北、西南地區設立七個跨區域民商事法院,專門審理跨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民商事糾紛,另成立兩個高級民商事法院審理上述七個跨區域法院的二審案件。如果這一提案得以實施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和司法權行使不統一的問題。
4、專業性
專業性作為司法權和司法機關的特點在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在美國這樣的普通法系國家尤其如此。美國法院的法官不僅都受過嚴格的法學教育和訓練,而且有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初審法院的法官大都是從優秀的律師中產生,上級法院的法官也要從下級法院的優秀法官中選拔,從而保證了法官隊伍的高度專業性。但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我國,這一特點幾乎完全被忽略。因為當時法院的職能主要是辦理刑事案件,憑經驗辦案足矣,民事案件大都僅涉及婚姻家庭問題,基本上沒有商事案件,也不需要專門的法律知識。即使到了市場經濟時期,民商事、行政案件已佔法院工作量的90%,計劃經濟時期的影響仍然存在,沒有系統學習過法律知識的人當法官的現象在基層法院還比較普遍,有的基層法院甚至沒有一個正規法律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法學教育因「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十多年,分配到法院工作的正規法律院校的畢業生很少,很難支撐起法院對法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現在法院受理的股票和期貨案件、涉外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知識產權案件越來越多,不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當法官是有危險的。現代社會里,法官掌握著法律賦予的生殺予奪大權,法官的專業性要求不會比醫院低。醫院的醫生必須是具有專門知識的專業醫療人員,讓未經過資格考試和專業技術水平認證的人當外科醫生,我看誰也不敢拿性命去開玩笑。 隨著我國法官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的加強,法官非職業化的現象正在改變。以最高人民法院為例,高級法官和大法官中的法學博士生導師就有了5~6位,已取得博士學位的法官有50人左右,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有160多人。
5、公開性
司法權的公開性也可以稱為民主性,在這一點上中美兩國也沒有司法理念上的不同,但做法上有區別。美國在審判程序中通過陪審團制度來提高司法權行使的透明度和人民大眾的參與性,陪審團的成員都從沒有受過法學教育的公民登記冊中任意選任,不過陪審團只能對法庭審理的有關事實做出裁定,比如對刑事被告是否有罪做出裁判,而由法官對適用法律和具體量刑做出裁判。我國則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讓非職業法官參與案件的審理,並享有與法官同等的對事實的認定和法律適用的裁判權。 在接受社會和新聞媒體監督方面,兩國的人民大眾、法學專家和新聞媒體都可以對生效的司法判決展開評論,如我國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等各種新聞媒體欄目展開大量的司法評論,在進行法制宣傳的同時,也吸引了社會各界對司法工作的關注與監督。但不同的是,美國司法機關的公信度很高,人民大眾的法律意識也很強,因而新聞媒體對司法判決的尊崇率也很高,很少對終審後生效的裁判結果做負面評論。 在公開審判方面,兩國的差別也不大,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原則上所有案件一律公開審理,與案件有關和無關的民眾都可以持有效證件到法庭旁聽。但美國的法庭不允許電視現場直播,僅有的一次現場直播辛普森涉嫌殺妻案也遭到了各界的強烈批評,認為現場直播會影響法官的公正判決。但是,兩國的法官都認為,公開性可以有效地遏制司法腐敗現象,陽光下的審判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證,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現代司法制度的民主價值。
6、權威性
權威性作為兩國司法權的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其前面幾個特點所決定的。這就是說,司法權的中立性、獨立性、統一性、專業性和公開性決定了它必然具有權威性。立法機關具有立法權威,行政機關具有行政權威,司法機關作為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的施行者和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者更需要權威。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司法權威顯得尤為突出。當年美國總統選舉出現僵局時,最後還是靠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定乾坤。與美國的司法權威相比,我國的司法權威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從審判機關內部來看,對司法權威挑戰最大的是法官隊伍的素質,即司法權的專業性有待提高。從司法權行使的外部環境來看,司法權的中立性和獨立性還需要更有效的保障。

6. 司法的特徵

司法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版法權則具有被動性。權

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

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

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

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

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

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7. 簡述司法的中立性

司法權是執行立法機關法律的一種權力,主要是指審判權。它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法的適用,是指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活動。屬於法的實施的重要方式。司法權有以下幾個含義含義:司法權的專屬性。司法權是現代國家權利體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權力,在憲政國家中,此權力由司法機關獨掌,其它任何國家機關和強力組織不得分享。

司法機關的專門性。依據世界通例,司法機關是指人民法院。但有例外,如中國。司法機關主要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也在理論意義上包含在內。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具有特定的含義。它特指,在國家法律保護的法律關系受到阻滯、侵害時,由司法機關依法裁判,使遭受侵害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到合法狀態。司法權是獨立性權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

司法權是居中裁判性權力。司法權主體地位中立,只能居中裁判,不應有意或無意地偏袒一方;司法權應當在官民之間保持中立;司法權和行政權保持中立;司法權在一般當事人之間保持是指在司法活動中,法院以及法官的態度不受其他因素,包括政府、政黨、媒體等影響,至少在個案的判斷過程中不應當受這些非法律因素所左右,並盡可能排除這些不利於進行准確、公正判斷的因素,對社會問題的態度只是以法律為准則而保持中立,嚴格依法辦事。司法權是獨立性權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司法權只服從法的引導,而不接受任何命令;對司法權只能實行監督制約而不能實行領導。法權只服從理性,而不服從任何權勢和情感的壓迫。

司法的中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行政權傾向性相比較而言的。執法活動具有單方面性和主動性的特點;行政機關執行法律與司法機關司法的以第三者身份居間裁判不同。執法中,行政機關與企業、公民等行政相對人形成行政法律關系。行政主體既是一方當事人,又是執法者。它代表國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處於支配的地位,其意思表示和處分對於該法律關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法的執行具有主動性法的執行是一定行政主體的權力和職責,執法中的行政主體一般會積極主動行動,採取措施去履行職責。執法程序也具有效率性。執法主體對於行政管理事項當中的違法行為應當迅速簡便地做出決定。往往都是當下採取措施,不像司法活動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才能對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

8. 司法權的司法觀

這是一種將司法權定性在社會權力為主的一種司法權觀念,將司法權的目標確立在為社會服務,實現社會公正,將司法機構的設置社會化的一種司法觀。這種司法觀是有其現實與價值根據的。司法權是一種特殊的權力,它是介於國家權力和社會權力之間的權力,且是社會屬性多於國家屬性的,起碼在社會是如此,或應當如此。
其一,如前所述,司法權是以糾紛的存在為運作前提的權力。司法權的這一特點告訴我們,司法權的啟動依賴一定的社會力量,沒有社會力量的介入,司法權便很少開始運作。這就與立法與行政這類完全由國家主動啟動的權力不同。
第二,司法權具有中立性和被動性。司法權的中立性決定了司法權的行使者有較弱的色彩。它的作用是在不同的社會主體間作出裁決,為社會服務,從為社會服務中獲取報酬,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服務機構。司法權的被動性則決定了它較少地將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貫徹於司法行為之中,它體現的是社會的利益和意志。起碼在應然的意義上是如此。
第三,現代司法權可以在公民與國家權力之間做裁決,是公民控制國家權力的工具,一個控制國家權力的工具是很難劃歸國家權力一類的。司法權還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機構之間、在不同級的國家組織之間做出裁決(例如德國的憲法法院可以對聯邦和州之間的許可權糾紛做出裁決,法國的許可權爭議法院則對不同法院的管轄權作出裁決),這也是代表社會對國家權力的運作所進行的特殊控制。
第四,司法權有很高的社會參與性與公開性。司法權的社會參與性與公開性是其他權力所不及的。即使在古代的,司法權也是有相當的社會參與和公開性的——大老爺升堂是允許老百姓旁聽的。在現代社會,司法權則在社會的直接控制之下。這種控制的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通過社會選舉法官,使法官處於社會的監督之下,或通過社會主導的法學與司法控製法官的入口,以控製法官。現代社會直接參與司法權運作的方式是陪審團制度,陪審團的成員來自社會,並且是隨機產生的。在有罪和無罪上,陪審團擁有最終決定權。
第五,司法權曾經有社會直接行使,這在古希臘、古羅馬和西方中世紀長期存在。當人民大會開會時,人民大會就可能成為一個審判庭。在中世紀的歐洲,有教會法院和商人法院,這兩種法院是完全由社會直接控制的,他們與國家無關甚或與國家對立。歐洲中世紀的部族法院和區法院的成員就是當地的自由民。第六,在全球性,司法權成為國際社會控制國家的重要力量。歐洲法院在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各種國際法院、特別是依據2002年7月1日生效的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設立的國際刑事法院,他們代表全人類的利益來對特殊的侵犯人權的行為行使管轄權,他們與國家沒有多大關系,具有明顯的社會色彩。總之,司法權的社會屬性源自司法權是受制於社會並為社會服務的權力,它只是從維護的尊嚴中獲取利益。司法權的社會性也源自於在國家與社會的對立中,她是站在社會一邊控制國家的,或者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對社會與國家間的沖突作出裁決,是社會自治和社會利益的維護者。相對於國家主義的司法觀,這種將司法權定位於社會與國家權力之間的權力的司法觀,我們就稱之為社會主義的司法觀。

9. 司法的特徵是什麼

司法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司法的被動性:行政權在運行時具有主動性,而司法權則具有被動性。

2、司法的中立性:行政權有傾向性,司法權則要求絕對的中立性。司法中立指法院以及法官態度不受任何因素影響

3、司法的形式性:行政權更注重權力結果的實質性,而司法權更注重權力過程的形式性,即程序性。

4、司法的專屬性:行政權具有可轉授性,司法權則具有專屬性。

5、司法的終極性:行政效力非終極性,司法權效力有終極性。司法權是最終、最權威的判斷權。是司法權典型特徵

6、司法的交涉性:行政權的運行方式具有非交涉性。司法權運行方式的交涉性,即控、辯、審三方展開抗辯

7、司法的非服從性:行政權存在層級的服從性,司法權的管理關系則是非服從的,以法律為准繩是司法的本質體現。

8、司法的公平優先性:行政權的價值取向是具有效率優先性,司法權的價值取向具有公平優先性

熱點內容
法院強制執行的影響 發布:2025-01-20 15:27:19 瀏覽:106
行政法思維pdf 發布:2025-01-20 15:03:16 瀏覽:718
西林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20 15:02:14 瀏覽:742
東城法院主審法官 發布:2025-01-20 14:58:43 瀏覽:693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
勞動合同法關於違紀的條款 發布:2025-01-20 14:04:43 瀏覽:451
勞動法賠償11個月工資 發布:2025-01-20 13:39:19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