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無權代理
1. 依照《民法通則》規定,對於無權代理的民事行為,如果被代理人知道而不否認,該怎麼辦
應該由來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自民法通則》規定,對於無權代理的民事行為,如果被代理人知道而不否認,那麼在造成第三人損失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是被代理人。
2. 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的區別在哪裡都是怎麼規定的
無權處分和無權代理的區別:
一、概念的區分
無權代理是指在沒有代理權的情況下以他人名義實施的民事行為的現象。而無權處分是指行為人沒有處分權,卻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行為。
二、構成要件的區別
無權代理的構成要件主要有:
1.行為人所為行為具備代理行為的表面特徵。
2.行為人實施以他人名義所為意思表示時,沒有代理權。
3.行為人與第三人所為行為不是違法行為。
無權處分的構成要件主要有:
1.無權處分行為首先是財產處分權的欠缺。
2.處分權人是以自己的名義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
3.無權處分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三、法律效力的區別
無權代理的法律效力有三個方面,包括:追認權和拒絕權、視為本人同意以及催告權和撤銷權。首先,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追認的本質在於對代理權的補授,因而屬於一種形成權。被代理人本人對無權代理行為既可以追認,也可以拒絕承認。一旦追認即發生有權代理的效力。其次,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構成視為本人同意,須具備三項條件:
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為民事行為;本人已經知道無權代理人以自己名義為民事行為;本人已確定地不作否認表示。最後,無權代理的法律效力包括催告權和撤銷權。具體是指:
(1)催告權
催告權是指在被代理人追認前,相對人可依自己的意志請求被代理人對是否追認代理權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的權利。《合同法》第47條即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在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有效。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的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無效。
(2)撤銷權
撤銷權是指相對人在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之前撤回其對無權代理人已經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權利。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無效。在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方式作出。合同一旦撤銷即不生效。
對於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我們分幾個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相對人明知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的行為。相對人明知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行為,其目的在於使自己通過交易獲得本屬於權利人的利益,而對於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不加理會,雙方通過默示主觀上達成了惡意串通,客觀上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根據《合同法》第52條第2款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合同無效。」因為法律只保護合法的合同關系,對內容或目的違法的合同關系,一概否定其效力。如果對此種主觀具有惡意的相對人的利益加以保護的話,勢必會破壞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造成市場交易秩序的混亂。在這種場合,權利人可以基於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相對人返還財產,也可以依侵權行為的規定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
(二)相對人不知或者不應當知道無權處分人無處分權而與之進行交易的行為。相對人由於不知道權利人的存在,所以其主觀上是善意的。對於善意的相對人,應當給予充分的保護。
對於相對人為善意的無權處分可區分不同的交易階段做出不同的認定:
1、相對人和無權處分人的合同已經履行完畢,標的物已經交付給相對人。此時即涉及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問題。善意取得,亦稱即時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佔有的他人的財產轉讓第三人,第三人在取得該財產時是公然善意、有償和無過失的,則第三人可依法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第三人在取得財產的所有權後,原財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無處分權人賠償損失。
由此可知,善意取得作為財產權的一種原始取得方式,是無權處分行為的結果,是基於法律規定而使無權處分行為轉化為有效行為的又一方式,應當作為《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一個例外。
這種情形必須符合善意取得的法定構成要件,即:
(1)處分財產的出讓人必須實際佔有被讓與的該財產。且此佔有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合法地佔有處分物。
(2)受讓人須通過交換實際佔有已取得的財產。
(3)轉移佔有的財產須是法律允許流通的動產。
(4)受讓人取得財產時須出於善意。
2、相對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合同雖已生效但未履行或者標的物尚未交付。此種情況下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因此不應按前述的原則來處理。,這是應當適用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典型。此種情況下允許權利人享有追認權是給予權利人一定的選擇權,如果權利人認為此合同對已有利可以追認其為有效合同,如果權利人認為此合同有損於自己的權益,可以拒絕追認,使該合同成為無效合同。而對於並未受領交付的善意相對人來說,可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締約過失責任,無權處分人基於自己對誠信義務的過失,賠償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
關於無權處分的相關規定:
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在統一的合同法對此作出規定。
所謂無處分權人,就是對歸屬於他人的財產沒有權利進行處置的權利或者雖對財產擁有所有權,但由於在該財產上負有義務而對此不能進行自由處分的人。例如,a將某物租賃給b使用,b卻將該物非法轉讓給c,則b與c之間的買賣合同就屬於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
無權代理的相關法律規定:
在特定情形以明示方式表示其對合同的追認或否認。
《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即被代理人在已經知道無權代理行為時的沉默應被認定為對合同的默示追認。該條規定在合同實務中適用時殊顯單薄,難以涵蓋無權代理行為發生的復雜情勢;《合同法》第48條關於相對人撤銷權和催告權的規定,表露了立法者對於本人的沉默可能使他人對其意思的理解產生歧義的擔心。因此,在具體適用《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時候,應該注意在特定情形被代理人有義務以明示方式向相對人傳達其追認或否認的意思表示。
相對人已經履約或開始履約,合同標的或部分標的已經為被代理人所佔有時(合同中被代理人為買方),或被代理人之貨物已經由無權代理行為人交付而為相對人佔有時(合同中被代理人為賣方),對合同的否認必須以明示方式作出。被代理人對於無權代理行為是否明知,是判斷其默示是否構成追認意思表示的關鍵。在當事人已經履約、對合同標的物的佔有已經轉移時,應可推定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行為的明知,此時的沉默,當屬《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的「視為同意」的追認,其欲否認合同當然須以明示方式通知相對人。
(2)民法通則無權代理擴展閱讀
無權代理包括三種情形:
第一,行為人沒有代理權的無權代理,即行為人雖然實施了代理行為,但並沒有代理權。
第二,行為人雖有代理權,但超越了代理許可權范圍的無權代理,即行為人越權代理。
第三,代理權終止以後,行為人仍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代理行為的無權代理。
從這三種無權代理的情形來看,第三種情況實際上可以歸人第一種情況之中,因為在代理權終止以後,行為人就喪失了代理權,故其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的代理行為,就構成沒有代理權的無權代理。不過,在第三種情況下,由於代理人曾經享有過代理權,所以,代理人在代理權終止後實施的無權代理行為,比在第一種情況下更容易成立表見代理。在無權代理的情況下,雖然代理人並沒有代理權,但其代理行為有可能對被代理人帶來利益。如果不區分具體情況,將所有的無權代理行為都宣告無效,有時候會不利於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有鑒於此,《民法通則》第66條第1款規定: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3.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對於無權代理的民事行為
你好,《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
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4.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無權代理的情形有哪些
《民法通則》將無權代理概括為三種表現:未經授權的「代理」。民事主體未經他人授權,也沒有法律的規定或國家主管機關的指定而擅自以他人名義所為的行為;
代理權消滅後的「代理」。代理權基於被代理人的撤銷、有效期限屆滿、代理事務已完成或附解除條件之代理中在因條件成就而消滅後,原代理人仍以原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行為;
超越代理許可權的「代理」,則超越代理許可權的部分屬於無權代理。
5. 無權代理的合同有效嗎
6. 依照《民法通則》規定,對於無權代理的民事行為,如果被代理人知道而不否
應該由被復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制。
依照《民法通則》規定,對於無權代理的民事行為,如果被代理人知道而不否認,那麼在造成第三人損失時,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是被代理人。
7. 《民法通則》與《合同法》關於無權代理的區別是什麼
不明白您這個問題的深意,《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的無權代理並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在《民法通則》中,無權代理是作為代理權的一部分論述的;而《合同法》中,無權代理是合同效力補正的一種方式,發生無權代理,經當事人追認,合同有效,被代理人未作追認的,視為合同無效。追認期間,善意相對人有撤銷該合同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