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物權法
1. 煙台大學法學研究生民商法中哪個方向比較好,有物權法、債權法、中國商法、知識產權法
煙台大學法學民商法方向由郭明瑞、房紹坤教授領銜,個人覺得郭校長在民商法基礎理論、發展趨勢研究方面比較多,應該也是煙台大學的法學優勢所在,物權法、債權法和應該都還不錯。希望可以幫助你。
2. 什麼叫民商法
民商法部門由民法和商法兩部分構成。
民商法是指民法與商法。關於民版法和商法的關系,有兩種體權例:一是民商合一,一是民商分立。所謂民商合一,是指民法包含商法,是商法的母法,並指導和統帥商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別法。如瑞士、義大利等國;所謂民商分立,是指民法與商法屬兩個並存的獨立的部門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還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國、德國等國。
(2)商法物權法擴展閱讀: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於是,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習慣發展為法。這就是民法的起源,民法既然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要內容,因而必須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即人格之獨立,能以自身的意志從事交易,所有權之確定性和、定立契約的自由。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屬於民商法么
物權是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因此物權法歸屬於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民專商法律部門。屬
根據我國2011年發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其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社會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
4. 物權和所有權的區別
物權包括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2條第3款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基本內容】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所以,有所有權就代表有物權。
擁有一套房子的房產即代表有這套房子的所有權也有物權。
(4)商法物權法擴展閱讀
物權的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以其與他人之物無關,故稱作自物權。所有權是自物權。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他物權是對他人的物享有的權利,其內容是在佔有、使用、收益或者處分某一方面對他人之物的支配。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
這是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所作的分類。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而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則是動產物權。
3、主物權與從物權
這是以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進行的分類。主物權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從物權則是指必須依附於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是為擔保的債權而設定的。地役權在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關繫上,也是從物權。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
這是以對於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對物權所作的區分。所有權是全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限制物權是於特定方面支配標的物的物權。
一些學者認為所有權也要受法律、相鄰關系等的限制,故應避免使用限制物權這一概念。日本學者松岡正義首創了定限物權一詞,表示所有權以外的他物權內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但這只是名稱之爭,關於所有權與限制物權分類的實質內容是一致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所有權
5. 我國民商法有規定典權的嗎好像只有房屋典權,其他的呢
典權,是中抄國特有的財產法律制度。台灣地區民法第911條:「稱典權者,謂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不動產而為使用及收益之權。」中國物權法草案規定為:「典權人對出典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支付典價、佔有他人之不動產,並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稱為典權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付典權人利用的一方,稱為出典人。該項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人提供給出典人的金額,稱為典價
中國內地《民法通則》並沒有引入典權制度,只在司法解釋中承認房屋典權的存在。現今就房屋設立典權的實例已經越來越少了,並且大多存在於內地,存在於農村之中。由於目前典權在內地只是習慣法,各省市地區流傳的規定不盡相同。
6. 急急急!商法中交易便捷原則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的關系
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的內涵及相互關系
在現代商品社會里,物權法應更側重於促進物的高效利用,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使物的經濟價值的實現。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正好適應了這些需要。
1.交易便捷原則
所謂交易的「便捷」,是指交易的簡便與快捷。市場的快速流轉要求物權的轉讓應該簡化交易形式,降低交易成本,也只有這樣,財產才能在流轉中實現價值的增值。為了達到快速流轉的要求,一方面,法律應盡量設計多種交易形式供交易主體選擇,滿足交易主體多種交易形式的需要。如果每一種交易均應遵循同一模式,不免會造成交易的阻塞,不利於交易的流轉。比如,我們通常稱動產交付所有權才發生轉移,但若嚴格遵循此原則,亦可能造成交易的損害。正是基於此,特殊交付方式如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才有存在的必要。並且,當事人可以約定直到買受人交付標的物全部價金前所有權才發生轉移。這種規定為當事人交易省卻了很多麻煩,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法律應該為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從事交易的主體提供合理的救濟途徑,以實現對他們利益的保護。特別是交易主體不能按照法定方式從事物權轉讓時,其合法權利應該得到合理的保障,而不能僵硬地固守法定的物權轉讓模式,無視其它利益的保護。
2.交易安全原則
法律秩序分靜的安全與動的安全。在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物的流轉極度頻繁的商品社會,為充分實現物的最大價值,物權法定分止爭的功能應該著力於保護動的交易安全。因為物的最大價值的實現包括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實現,物的所有人自己利用物的使用價值畢竟是有限的,這時所有人可以為物設定用益物權增加物的使用價值或轉讓該物獲得物權的交換價值,這些應該成為現代物權立法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物權轉讓場合,為了促進物的流轉,對動的安全即第三人的保護就成為必要。因為,在陌生人的交易環境中,當事人彼此的深入了解幾乎不可能,人們之間的交易主要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上,所以,只要具有一定的信賴基礎,法律就應該對這種信賴予以保護。這種信賴的保護在法律上表現為對第三人利益的合法保護。特別在若干交易鏈中,若其中的某個第三人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護,則整個交易鏈可能就會斷裂,交易秩序就會受到損害。所以,現代法律的制度價值應當盡量維護動的安全,保護第三人利益,維護整個交易秩序。物權變動安全原則要求法律為維護交易安全,盡量保護具有一定信賴基礎的第三人的利益。在具體制度設計中,要為第三人的信賴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礎和保護。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動產交付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都體現了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具有一定信賴基礎的第三人利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
便捷與安全原則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二者時常發生沖突,交易便捷要求法律盡量簡化交易形式,滿足交易主體多種交易方式的需要;而交易安全要求為了維護交易的秩序,物權的轉讓應該局限於每一種可以預見的法律既定的形式中,當事人轉讓物權的形式也只有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交易便捷與交易安全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又是統一的。盡管在整個交易秩序中,交易安全具有更高的價值,交易便捷應服從服務於交易安全的要求,也只有在交易安全的保護下,交易便捷才有存在的必要,離開了交易安全,交易便捷也就無從說起。
物權變動交易便捷與安全的對立統一對立法提出了雙重要求:一方面,不能只片面關注交易安全而忽視對交易便捷原則的維護,更不能為了維護交易安全的偏好而對不符合該制度價值的利益不給予保護。畢竟,經濟生活中的物權交易形式是多樣的,法律不能無視多樣的生活事實的存在而閹割生活事實。另一方面,也不能為顧及物權變動便捷的要求而忽視了交易安全的維護,規定物權變動僅僅依照當事人的意思而直接發生,規定物權的轉讓作為權利人不受限制的自由意志的一種表現。畢竟,生活不是法律,生活也代替不了法律,生活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屈從於法律這個規范的秩序,法律也應該與調節的生活保持一定高度。交易安全是立法者所持的一種價值取向。這也是物權的性質所決定的,物權具有支配、排它的特點,需要對第三人的利益進行保護。所以,即使規定了當事人意思即發生物權轉移的法國物權法,在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場合規定了不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的內容,而在其它國家如德國,物權的轉讓還要求有更嚴格的如公證等程序。
需強調的是,交易安全只有在涉及第三人利益才有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形下,物權的轉讓僅僅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物權轉讓便捷原則要求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轉讓的方式,物權轉讓的方式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事,遵循私法自治的要求,法律不能為維護交易安全的要求而過多地阻礙當事人自主交易的需求,為了滿足當事人交易方式的選擇需要,法律應該設計多種方式供當事人選擇,應盡可能地為當事人發揮聰明才智留下選擇的餘地。當然,在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如果當事人沒有按法律的要求選擇交易的模式,只能讓當事人承擔其不利的後果。所以,無論在物權變動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發生效果的法國法,物權的變動要經交付或登記的瑞士法,還是物權變動立法采物權行為理論的德國法,物權的變動模式並不是要求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循某種單一的模式,違反這種模式,當事人的行為就歸於無效,而是規定在某種既定的模式下,容許有多種例外。如嚴格貫徹物權行為理論的德國,如果「在登記前,雙方當事人僅在對意思表示進行公證人公證時,或者向土地登記局呈遞意思表示時,或者權利人已將符合《土地登記簿法》規定的登記許可證交付於相對人,始受協議的約束。」[4](P215)根據該規定,當事人即使沒有登記,仍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
三、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與我國現行物權立法的檢討
我國現行沒有統一的物權立法,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主要散見於《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等民事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綜觀我國現行物權立法規定,可以發現,現行立法並沒有很好地處理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這一矛盾。表現在:
(1) 過於側重對交易安全原則的維護而忽視了當事人交易便捷的保護。如《擔保法》第41條規定:抵押合同必須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在現實生活中,出於眾多利益的考慮,如為逃避捐稅、不願為他人知道以及對法律規定了解的欠缺甚至由於登記部門的原因等情形的存在,客觀上並不是所有的抵押合同進行了登記, 這種沒有登記僅交付不動產權利證書的抵押合同由於沒有經登記而陷於無效。由於我國立法未區分物權合同與債權合同,不承認物權合同的存在,所以,盡管當事人一方持有該不動產的權利證書,盡管有抵押合同書面形式的存在,盡管該權利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由於抵押合同的未經登記,該抵押權人並不能行使該抵押權, 並且由於抵押合同未經登記而無效,持有權利證書的一方並不能追究另一方的違約責任。無疑,客觀上導致許多不公平的現象發生。這是我國立法過分追求交易安全而忽視交易便捷的典型例子之一。
(2)過於側重保護交易便捷而忽視了交易安全。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2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向第三人提供抵押物時,應當訂立書面合同或者在書面合同中寫明。沒有書面合同, 但有其他證據證明抵押物或者其他權利證書已交給抵押權人的,可以認定抵押關系成立。」[1]在當時該條的規定與上述內容恰恰相反,顯然過多地注重了交易的便捷,而不能為交易安全提供合理保護。物權是一種支配權,物權的發生、變更、消滅與當事人、與其他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如果僅僅依據登記權利證書的移轉而使所有權發生移轉,就不可避免地將損害第三人的利益。因為房產權利登記證書僅僅是權利的一種表象,其與登記的權利具有時間上的區別。按照我國現行的登記制度,房地產登記是權利歸屬的法定公示方法,在以房屋等為標的物的物權取得、設定、變動等,須經登記始發生物權法上的效力。所以,所有權歸屬的確認須以登記簿上的記載為准。房產證作為一種證書,雖然可以證明房屋所有權歸屬於誰的法律事實,但其證明力的依據是其上記載與登記簿上的記載具有一致性。如果登記簿上未作變更,房產證自身任何單獨的變更均不產生物權法上的效力。[5]如轉讓人轉讓權利證書而沒有進行權利登記,則其可以對其權利進行再次轉讓,無疑這也會損害交易安全。
物權變動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的轉移方式,常言道「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移轉制度設計的優劣,將直接決定和影響到物權立法的質量。根據上文的論述,我們認為,物權變動無論採取何種立法模式,都應遵循下列基本規則:
(1)若不動產的轉讓未經登記,但合同已得到部分履行,如果該交易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取得人具有證據證明該權利存在的,這種物權變動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得到法律承認。[2]
(2) 若不動產物權變動沒有登記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只要第三人取得房產證等權利證書是真實的,同時也不是故意或過失而導致其不知情的,這種第三人的利益應該得到保護。反之,如果第三人與出賣人惡意串通損害買受人利益的,其利益就不受法律保護,不過,第三人應為該買受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時應視具體情況,由買受人追究出賣人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當然,如果第三人取得房產證等有關權利證書是偽造的,即使取得人為善意,其也不能取得該不動產的所有權[3]。
(3)若不動產轉讓合同已經由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轉讓人故意不給予登記造成受讓人不能取得該權利的,這時,法律應該規定轉讓人承擔相關的責任,該種責任或規定為違約責任,或規定為損害賠償責任。[4]
四、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與我國物權立法相關制度的設計[5]
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在我國制定物權法甚至民法典中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如前所述,物權變動是影響物權立法甚至民法典的關鍵性內容,物權法的財產法屬性以及物權的支配性特徵決定了物權立法應堅持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但是,在我國2002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的 「物權編」立法(以下簡稱草案物權編)並沒有充分地貫徹該原則。特別是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立法設計,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該草案「物權編」第15條、第252條對物權變動的效力作出了一般規定,同時也對抵押合同的效力作出了具體的規定[6]。然而這些規定涉及物權變動效力的內容非常簡單,並沒有考慮到豐富多樣的生活事實,也沒有貫徹物權變動交易便捷與安全的原則。而且,對生效的效力也沒有作出科學的規定。依該規定,不動產在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生效,那麼,如果沒有登記,由於該規定的效力並沒有指出物權合同的效力還是債權合同的效力,所以,造成法律適用的困難。如果指的是物權合同的效力,根據物權行為理論,該合同的效力當然是指物權合同的效力,根據區分原則與物權行為理論的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理論,顯然,債權合同有效,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有效的債權合同,可以追究一方的違約責任,如果該不動產沒有被第三人登記,權利方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賦有登記義務人登記的義務。但是,如果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那麼,顯然該合同指的是不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債權合同。根據合同法的一般理論,由於合同無效,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也即是說,即使一方有悖於合同的規定,由於欠缺合同生效的要素,另一方可以背信棄義而不承擔違約責任。或許有人會說,可以追究背信棄義一方的締約過失責任。但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只限於存在法定的惡意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有違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定情形。[7]的確,背信棄義的一方應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是,如果是因為另一方基於某種因素的考慮如故意長時間不予以登記等情形,這時,追究轉讓的另一方的締約過失責任顯然在法律上很難得到支持。即使得到支持,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恢復到締約前原初利益的填補責任,對另一方的期待利益的損失不予以賠償,這對信守合同的一方是不公平的。同時,在合同沒有涉及第三方利益而僅涉及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場合,若一概認定為無效,並不能保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特別是在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後當事人一方已實際佔有、使用該不動產已經達到很長年限,基於合同無效的自始性、絕對性,該當事人取得的該不動產將因該合同的無效而陷於無權或無根據的境地,這必然會導致極不公平的法律後果。
基於物權變動的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的要求,我們設計了下列條文供立法機關參考:
第N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自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之時發生效力。未經登記的,但一方已經取得該不動產登記證書的,可以認定債權人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但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N+1條:「當事人之間為了達到物權的設定、變更、轉讓等目的而發生法律關系的,該項物權的變動由於未經登記而不能完成,合同本身在當事人之間仍具有法律效力。」[8]
第N+2條:「以不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記載於登記簿之時起生效。未經登記的,但一方已經取得該不動產登記權利證書的,可以認定債權人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但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7. 民商法都包括什麼
民商法是指民法復與商法制,民法又包括財產法和人身法,商法包括但不限於:企業法、保險法、票據法、破產法、證券法。
民法是商法的母法,指導和統帥商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別法,如瑞士、義大利等國;所謂民商分立,是指民法與商法屬兩個並存的獨立的部門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還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國、德國等國。
(7)商法物權法擴展閱讀
民法與商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同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使用的一切原則也不斷為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主要則是與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易規則,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商法
8. 物權法到底屬於民商法還是經濟法
民法!!
9. 民商法的法條解釋題做法
1·立法宗旨 物權法定
2·背後法理 你根據物權法定引申開來
3·實踐意義 再相對混亂的無權狀況中,以條文的形勢確定物權的穩定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10. 商法和經濟法有什麼區別物權法屬於哪類法律部門裡面呢 謝謝!
商法屬於私法,其理念是維護主體的私權,以個別經濟主體的利益為基礎,調整平等主體的利益關系;經濟法原則上屬於公法,並兼有一些私法的特點。經濟法的公法性體現在它的以社會為本位,著眼於超越個別經濟主體利益的整體利益,調整國家經濟管理關系和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經濟法兼有的私法的特點表現在,經濟法還調整體現一定國家意志的組織管理性的流轉與協作關系。
物權法屬民法商法法律部門(按照目前的七部門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