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農民法

農民法

發布時間: 2020-12-21 21:41:22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屬於什麼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屬於狹義的農業法。
一、分析說明:回
1、廣義的農業法是國答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包括有立法權的地方權力機關、地方行政機關)制定和頒布的規范農業經濟主體行為和調控農業經濟活動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2、狹義的農業法則僅是農業法典,即國家權力機關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對於農業領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進行規定的規范性文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簡介:
1、中國農業法立法目的,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
第二,統籌考慮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第三,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斗。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即「建立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

❷ 農民非法佔用良田建房違返了什麼法

違反了《憲法》、《刑法》、《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土地屬於國有或者集體所有,未經批准不能擅自佔用。

1、《憲法》第十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規定,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佔用耕地、林地等農用地,改變被佔用土地用途,數量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農用地大量毀壞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3、《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

第六十二條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佔用農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七十七條規定: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平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4、《城鄉規劃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在鄉、村莊規劃區內進行鄉鎮企業、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鄉、鎮人民政府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

在鄉、村莊規劃區內使用原有宅基地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2)農民法擴展閱讀:

非法佔用土地的處罰方式主要包括:

1、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

即將非法佔用的土地恢復到佔用以前的狀態,如果非法佔用的土地是公共用地或未確定給單位和個人使用的國有土地的,要恢復到佔用以前的原貌;如果非法佔用的土地是其他單位和個人使用的國有土地的,要將非法佔用的土地退還原使用者。

2、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

如果在非法佔用的農用地上新建了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並且這些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是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作出處罰決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違法者在一定期限內予以拆除,恢復土地原狀。

3、沒收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

如果在非法佔用的土地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作出處罰決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予以沒收。

4、罰款

對非法佔用土地的,除採取上述處罰措施以外,還可以對當事人處以罰款,但罰款是選擇性適用條款,是否給予罰款,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違法情節而定,至於罰款的具體幅度和標准,應由《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作出明確規定。

5、行政處分

給予行政處分的對象是非法佔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的依據是《國務院關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暫行規定》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行使行政處分的機關是有關責任人員的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

7、刑事責任

主要是指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情節嚴重,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條時,行為人應當承擔刑事法律責任,包括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單處或者並處罰金等。需要說明的是,構成此罪,必須是非法佔用耕地。

❸ 簡述我國《農業法》的基本原則正確答案

《農業法》的基本原則
1.依法治農原則
依法治農原則,是指涉及農業、農村以及農民利益的活動,都應當依照憲法和農業基本法的規定進行,一切國家機關和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違背,即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依法治農原則是農業法的根本制度原則,是依法治國的體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的基本要求,對實現農業法的基本目標和「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保護「三農」利益原則
保護「三農」利益原則,簡稱「保護農益」原則或「三農保護」原則,是指農業立法、執法、監督和司法要依據憲法和農業基本法的要求,切實保護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並給予適度的政策以及資金等傾斜性支持,該原則體現了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回應了農村社會基礎薄弱以及農民處於的弱勢群體地位的現實。支持與保護「三農」利益原則體現農業法的公正價值觀,是農業法的根本價值原則或者說「維權原則」,是「依法治農」原則的必然要求和結果。
3.農業經濟、生態與農村社會協調發展原則
農業經濟、生態與農村社會並行協調發展原則,是指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生態的維持和改善相結合,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自身的建設相結合,農業生態的維持和改善與農村社會的建設相結合,不單純追求某一方面的發展,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生態與社會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
4.市場導向為主,政府調節為輔原則
該原則的基本內容是,在農業立法以及農業行政活動中,應當根據市場經濟的自身規律建立農業法律制度,並按照市場的規律授權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管理農業和農村建設。該原則是農業法的方法原則或手段原則。
5.科教興農原則
科教興農原則的含義是,依靠科技就是依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科教興國的方針,堅持教育為本,把農業科技和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重要地位,增強國家的農業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三農」現代化服務。為此,《農業法》第7條確立了科教興農的方針。 科教興農原則屬於農業法的手段原則或方法原則,發展與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強化農業教育的根本目的仍然在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三農」現代化服務。
6. 社會支持,共同參與原則
社會支持,共同參與原則基本含義是,在現今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的基礎地位薄弱和農村社會發展滯後的形勢下,充分發揮我國政府、社會和個人以及國外的各種資源,共同支持和參與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
以上六大原則間的關系如下:依法治農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與農村建設的法治原則,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基本目標的制度保障,是農業法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原則,保護「三農」利益是則農業法的根本價值所在,而農業經濟、農業生態與農村社會並行協調發展則是農業法的價值平衡器,是實現「三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價值坐標;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調節為輔的原則、科教興農原則以及社會支持、共同參與原則分別是實現農業法基本目標的手段原則或者說方法原則。

❹ 農業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首位的原則.
(二).堅持家庭專承包經營制度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
(三).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護農民利益的原則.
(四).科教興農的原則.
(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❺ 農業政策法規

農業政策法規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實現,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制定本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5)農民法擴展閱讀:

國家堅持科教興農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國家採取措施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業科技、教育事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國家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依法保障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方式、期限、發包方和承包方的權利義務、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和流轉等。

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依法管理集體資產,為其成員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服務,組織合理開發、利用集體資源,壯大經濟實力。

❻ 我國農業法中農業包括什麼產業

農業指種來植業、林業、畜源牧業和漁業等產業,包括與其直接相關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制定本法是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6)農民法擴展閱讀

第十三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支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發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國家引導和支持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企業、科研單位和其他組織,通過與農民或者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訂立合同或者建立各類企業等形式,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發展。

❼ 如何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2009年是「五五」普法關鍵的第四年。 經過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明顯增強,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成效顯著,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 自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以來,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還處於較低水平,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法律的需求進一步加大,學習積極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農村普法宣傳仍是法制教育的薄弱環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五五」普法20多年的發展進程,在明確提出「法律進鄉村」的大背景下,人們對於法律的了解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農民百姓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他們需要更多的法律化解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糾紛,促使其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農民接受法制學習教育的機會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少,農村法制宣傳存在「死角」 ,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制需求與落後的法制宣傳教育還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矛盾。 (二)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 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後果是導致選舉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徵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信訪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信訪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三、問題存在原因 (一)主觀原因:1、農民群眾本身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村民對於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多的農村村民特別是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而留守家中更多的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而這樣的一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更甚者不識字的占據了絕大多數,他們不懂法律並且法律意識相當薄弱,所以這樣的農村村民較少參與普法活動。正是由於他們法律知識水平和法律意識都比較低,對法律缺乏信任感,從而不會應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2、鎮、村雖然都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機構,但法制宣傳作為一種「軟指標」做與不做在短時期也沒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村幹部中,他們本身的法律知識就相當的薄弱,更別說讓其帶頭學法了。所以少數地方的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檢查上。 (二)客觀原因:1、封建文化思想在農民百姓腦中已根深蒂固。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廣大農民思想觀念中,權大於法的思想難以根除。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農民對國家法律看到更多的是其強制性的一面,認為法律的主要職能是鎮壓,而相對忽略了法律同時還具有權利保護的一面。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的權利大於法律的思想認識。這種法律制度與封建文化思想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2、法制宣傳隊伍力量薄弱,經費缺乏。 目前農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全國農村人口占據全國總人口的80%,如此龐大人口的法制宣傳任務,僅僅讓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擔負, 普法職能存在嚴重不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法律維權意識的薄弱現象,影響農民百姓對法律的深入了解。 另外由於普法經費的缺少也影響著普法宣傳工作。 3、普法宣傳的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針對性。 首先,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時候還是採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於分發的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是受不同程度的文化影響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其次,內容缺乏針對性表現在,沒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百姓所需的法律知識進行認真的分類。 四、對策研究(一)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法律知識接受水平。 如前所述,文化素質低下是影響農民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首先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只有當一個地方農村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法律知識的接受水平。 (二)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動農民法制宣傳工作制度化。 首先,搭建以基層司法所為主體,鄉鎮相關職能部本齊抓共管的第一層普法平台。實現對轄區內農村村民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形成政府指導、基層司法所協調、各相關職能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的農民法制宣傳新格局;其次,搭建村(居)兩委幹部為第二層普法平台,嚴格實行村(居)兩委幹部培訓制度,以發揮基層村(居)幹部的組織帶動作用,不斷增強農村基層組織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五五」普法期間,要爭取努力實現在每個行政村「兩委」幹部中培養一名熟悉法律知識的兼職法制幹部。逐步形成和完善層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總之,加強農民學法用法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是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能力的重要途徑。全面實施「五五」普法規劃,深入宣傳憲法和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依法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依法維護合法權益,依法參與農村基層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為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❽ 印度全國抗議「農民法案」,該法案對農民產生了什麼影響

酷魚對印度的“農民法案”也極度不支持,農民受到了嚴重的剝削。

事實上,印度農民對於市場化一直是不信任的。據BBC報道,印度的農民基本都是小農戶,其中68%農民擁有不到1公頃土地。他們的收入也非常少,2016年一項調查顯示,印度許多農業家庭的年收入僅為2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1769元)。也因此,印度農民經常會因為農作物歉收、農產品價格過低陷入債務之中。這也是此次印度農民如此堅決地反對農業法改革的原因之一。 在12月4日的談判,印度政府已表示,願意對印度農民的一些關切做出調整,包括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收購農產品的企業注冊、允許農民提起民事訴訟以解決交易糾紛等。但印度農民堅決代表表示,“我們希望徹底廢除這幾項法律”,否則,抗議將持續。

   每一位農民生活都不易,為了生活苦苦掙扎,酷魚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善待他們,給予他們不求回報的幫助。

熱點內容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
規章制度執行管控 發布:2024-11-19 02:34:02 瀏覽: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