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文綜
『壹』 天府名校497模擬精編文綜4地理答案
天府名校四七九模擬精編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四)參考答案
1.D 解析:該地正午的最長和最短影子處於同一方位,且最短影長不為0,可知該地在溫帶或寒帶;由
於正午影子朝向為南或北,可判斷河流AB段流向為東西方向,沒有凌汛發生的可能;B處河流的年徑流量比A處平穩,可推導出B處受到湖泊的調節作用,即B處在湖泊的下游,也即AB段河流流向為自A向B,又由引文信息「C所在河岸比肌岸沖刷嚴重」,結合河流流向可知河流右岸受到侵蝕嚴重,推出該地在北半球;如此確定該地正午影子朝向為正北,面向北方,左西右東,所以河流AB段自東向西流。
2.C 解析:由上題知道該地在北半球的溫帶或寒帶,設該地緯度為ф,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該
地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樹影最長,即a=90°—(23°26′+ф),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該地正 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樹影最短,即4a=90°—(ф–23°26′)。很容易解出a=15°37′20″,
ф=50°56′40″。
3.A 解析:將文字語言進行轉換,即樹影越短,河流流量越大;樹影越長,河流流量越小。再次轉換,
該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也就是若該地河流主要補給型為大氣降水,則氣候特徵為雨熱同期, 而該地緯度為50『56'40"N,故可能為溫帶季風氣候。
4.A 解析:綜合甲、乙、丙、丁四地在三圖中的費用,可以算出這四地中甲的綜合費用最低。 5.D 解析:既然該企業最終在乙地建廠,那就說明四地中乙地的綜合效益也就是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好。
6.B 解析:主要從工資的支出考慮,乙地勞動力素質較高,應建科技含量高的工廠。
7.D 解析:夜間溫度越低,水汽越容易凝結。而水汽的凝結有足夠的凝結核則是必要的條件。 8.C 解析:逆溫現象的出現,是空氣的對流減弱。此時最不利於污染空氣和霧的上升、擴散。 9.B 解析:從運輸方式來看,運輸工具的速度越快,對能見度的要求就越高。
10.D 解析:圖中5100米„„5 800米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壓面上的等高線,根據等壓面上等高線與等
高面上的等壓線之間的一致性關系,可讀出該高空水平面上氣壓分布是南方氣壓高、北方氣壓低。 11.C 解析:在5 000米左右的高空,摩擦力很小,故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
風。
12.C 解析:①是這一時期的總體特徵,②是政治上的特徵,③是經濟上的特徵,④是文化上的特徵。
①②③④均正確。
13.B 解析: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民主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A項屬於新民
主主義革命階段;C項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D項1842年不是民主革命開始的年代,中國民主革 命是指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
14.C 解析:首先搞清「過渡時期」的年代,是指1949--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因為三大改造的完成,
標志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確立。
15.A 解析:此題可以用排除法,④是雍正帝推行的措施,排除即可。
16.B 解析:A項不正確,率先提出實行君主立憲制政治主張的是早期維新思想家;C項也不對,康有為
並沒有全盤否定傳統的儒家思想,康有為是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D 項錯誤,康有為沒有維護清朝封建專制統治。
17.C 解析:由教材內容可知,C項正確,拿破崙頒布的(民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A、B、
D項不正確,拿破崙維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傳播了法國革命的思想,在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 度的瓦解。
18.C 解析:「新的長城」是通過國共合作建立的統一戰線體現出來,A、B、D項顯然都不能表現「築成
我們新的長城」的精神,只有C項符合題干之意。
19.C 解析:在抗戰期間,國民黨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堅決回擊,以斗爭
求團結,國民黨迫於各方面的壓力,不得不表示「以後決無剿共的軍事」,第二次國共合作才維持到抗 戰勝利。C項正確,A、B、D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20.C 解析:A、D項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抵抗,B項是共產黨發動的大戰,只有太原會戰八路軍參加,
並取得平型關大捷,突出體現了國共兩黨的聯合作戰。
21.D 解析:「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建立在大國強權之下,隱含著各種矛盾,矛盾激化就引起了世界大
戰的爆發。正確答案選D。
22.B 解析:從雅爾塔體系的內容、實質、影響分析,①②③④都正確,應全選。
23.D 解析:注意題干中的「根源」關鍵詞,A項是表現,B項是相互關系,C項是背景,只有D項是
根源。
24.A 解析:這一類題主要是計算股票收益。考查一定數量股票以一定價格(如:開盤價、最高價、收盤
價)賣出的獲利情況,計算方法是:收益=(賣出價格—發行價) x賣出數量。依據此公式解 (17–7.34)x100=966(元),正確答案為A。
25.C 解析:解法為總收入=本錢+收益,即7.34x100+966=1700(元),正確答案為C。
26.A 解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注意是考查經濟學意義,屬於經
濟常識范疇,不是哲學和政治常識。④企業創立品牌,主要是企業內部依靠科技力量,創立質量過硬 的產品,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①②③觀點正確,符合題意,故應選A。
27.D 解析:此題的背景材料講述國務院開展整頓和規范葯品市場秩序專項活動。A項闡述產生的原因,
不符合題意。B項政府管理不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C項錯誤,經濟手段應該是國家宏觀調控的 主要手段。D項正確,符合題意,故選D。
28.B 解析:注意此題是從政治常識角度設問。A項不符合題意,迷惑性。B項符合題意,正確選項。C
項屬於經濟常識,不符合題干設問。D屬於經濟常識,不符合題干設問。
29.C 解析:此題的背景材料在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A項觀點錯誤,錯在「只有消極作用」,還有積極
作用。B項觀點錯誤,有意識的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不是人的本能表現,而是人的能動作用和表 現。D項觀點錯誤,人與自然是能夠做到和諧相處的。故選C項。
30.B 解析:A項觀點錯誤,人在自然面前是有能為力的。C項和D項觀點正確,但答非所問,屬於迷惑
項。故選B項。
31.C 解析:不搞「一刀切」和「堅持區別對待、自主選擇原則」體現了①和③。「全面開放」和「高度
統一」體現了②。④中的「客觀符合主觀」說法錯誤。故選C。
32.A 解析:此題為不定項的組合型選擇題。對銀行業的監管屬於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不屬於社會公共
服務職能;這里的宏觀調控主要是運用了經濟、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排除②和③。故選A。 33.B 解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根據題意分析:中國對非洲的幫助,對於非洲的作用,體現的哲理為
外因和聯系觀點。①④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②③觀點正確,符合題意。故選B。
34.D 解析:此題為組合型選擇題,各國之間具有共同利益,但各國根本利益不是一致,故①錯誤,排除,
故選D。
35.A 解析: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宗旨體現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團
結與合作,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點。②觀點錯誤,因為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獨 立和主權。④觀點錯誤,因為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故選A。
36.(36分)(1)甲圖為德干高原,(1分)乙圖為巴西高原。(1分) 兩高原均為地勢較低、起伏較平緩的 古老高原。(2分)(2)B(1分) A(1分)相同之處:兩地氣候形成的主導因素都是大氣環流。(2分)夏季
由於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2分)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為西南季風,使s地高溫多 雨;(2分)b地一年中受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交替控制。(2分)不同之處:甲地區還因海陸熱力性質 差異的影響,(2分)乾季受到來自高緯、大陸氣流的影響,降水減少。(2分)(3)甲地區的農業生產以
個體經營為主,(2分)耕作技術比較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低,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生產潛 力較大;(2分)主要農產品有棉花、花生等。(2分)乙地區的農業生產以種植園經營為主,(2分)生產 技術水平較高,商品率較高。(2分)主要農產晶有棉花、大豆、咖啡、甘蔗、可可等。(2分)(4)從甲圖所示地區經印度洋一馬六甲海峽—南海一台灣海峽一東海一上海;(3分)從乙圖所示地區經大西洋一加勒比海一巴拿馬運河一太平洋一東海一上海。(3分)
37.(32分)(1)第一次: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6分)(2)第一次: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工業產生(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新思潮萌發,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技術。(3分)第二次: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4分)第三次:成立中科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研製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3分)(3)封建專制制度和閉關政策;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抵制。(4分)封建頑固勢力的鎮壓;帝國主義列強的阻撓。(4分)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包圍和封鎖,當時中國過「左」的政治運動和經濟政策。(4分)(4)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經濟受到重大挫折。(4分)
38.(32分)(1)表一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主要是依靠大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實現的;經濟增長方式仍以粗放型為主,我國GDP能耗遠遠高於發達國家。(5分)表二說明:我國研發投 入、勞動者素質、科技創新能力、科技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5分)(2)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分)②由於我國科研投入不足、高級技工短缺,致使我國技術總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從而導致單位C1)P能耗與資源消耗過高,經濟增長以粗放型為主。(8分)(3)①任何事物發展都是內因起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6分)②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要堅持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把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6分)
39.(60分)(1)不合理;(2分)該垃圾場位於北京的上風、上水的位置。(4分)(2)物質 能量(2分)(3)①
環境質量提高②社會經濟產品數量增加、質量提高③人類生活質量和水平提高;「天人合一」,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三者之間的協調良性發展。(8分)(4)中國面臨著龐大的人口壓力,資源短缺令人擔憂,存在深刻的環境危機,所以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關鍵是提高人口素質。(4分)(5)以愛人之心。(2分) 孟子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唐太宗提出「存百姓」的思想。(6分)(6)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變化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如都江堰的修建,變水害為水利,大運河的開鑿,加強南北的經濟聯系,這些都造福於人類。(4分)但是秦朝時期關中地區過度開墾,使森林破壞嚴重,黃河開始泛濫;隋唐時期江南地區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給人類帶來了不利影響。(6分)(7)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分)(8)①注重社會公平,是市場經濟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的要求,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3分)②注重社會公平,可以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 (2分)③國家通過宏觀調控,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堅持以社會公平為主的分配原則,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3分)(9)①全面履行國家職能。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3分)②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以人為本,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3分)③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要做到依法行政,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3分)④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努力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3分)
『貳』 清華大學的法學院和對外經貿的法學院哪個好
總體上是清華大學的法學院好點,清華大學雖然是以工科為最強實力的大學,但清華大學的法學在國內也是頂尖的,對外貿易大學法學院是以經濟類和貿易類為特色的大學,法學院跟清華大學是有較大差距的。
『叄』 求高考用的歷史時間表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 粉碎國民黨四次反革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 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 《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肆』 2012廈門市質檢文綜
1.B 2.A 3.C 4.C 5.D 6.D 7.A 8.D 9.A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D 17.D 18.D 19.C 20.B 21.A 22.C 23.C 24.D 25.D 26.B 27.A 28.A 29.C 30.D 31.B 32.C 33.A 34.C 35.D 36.A 37. (37 分) (1)北部高於南部(2 分) ,原因是北部緯度較南部高(1 分)(冬半年)氣溫較低(1 分): , 中部(山地)大於東西兩側(低地) 分) (2 ,原因是中部(山地)地勢較高(1 分), (冬半年)氣 溫較低(1 分) : 西(北)部沿海空間變化較大,東(南)部沿海空間變化較小(2 分) ,原因是西(北)部坡度 較大(1 分)(冬半年)氣溫的空間變化較明顯(1 分) , ;東(南) 部沿海坡度較小(1 分)(冬半 , 年)氣溫的空間變化較小(1 分)(或「西部(沿 海)小於東部(沿海) 分) 。 (2 ,原因是西部(沿 海)受暖流的影響(1 分) ,且位於溫暖西風氣流的迎風坡(1 分) ,而東部位於背風坡(1 分) ,西 部(沿海) (冬半年)氣溫較東部(沿海)高(1 分)) 」 (2)東南坡地勢比西北坡緩(2 分) ,土層比西北坡厚(2 分) ;東南坡光照比西北坡充足,有利於 植物生長(2 分) 。 (3)S 半島南部終年溫和濕潤(2 分) ,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飼料豐富(2 分) ,適合發展乳 畜業:人口、城市密集(2 分) ,接近消費市場(2 分) 。 (4)特點:海岸線曲折(3 分) 影響:多港灣有利於發展漁業、海洋運輸業、對外貿易和出口加工業(每點 2 分,答出兩點即 可,滿分 4 分) ;獨特的海岸風光,利於發展旅遊業。 分) (2 38.(37 分) (1)以儒家經典為教學內容:注重考試; 功利性強 (學而優則仕) ;加強思想控制,維護專制統治。 (6 分,任答 3 點即可) (2)變化:增加了西學內容:側重於培養翻譯、科技等實用人才。 分) (6 歷史背景: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國門洞開;西學東漸,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洋務運 動興起,迫切需要近代人才。 分,任答 2 點即可) (6 (3)特點:通過立法方式進行:帶有反封建(革命)色彩:廢除傳統的經學教育:重視公民教育 (培養國民意識)(6 分,任答 3 點即可) 。 影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3 分) 。 (4)原因:政治: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和發展。 分)經濟: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 (2 的迅速發展)。 分)思想文化: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分) (2 (2 動力差異:歐美:自身孕育、發展:中國:外力推動。 分) (4 39.(42 分) (1)①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 競爭、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借貸的資本屬於非公有制經濟成份(4 分) :②「民間借貸」使大量民間資金獲得投資市場,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要,有利於優化資 源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活躍,因此國家應支持其發展(4 分) ;③「民間借貸」往往 會引發高利貸和非法集資等行為,影響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需要 政府加以規范引導,保障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4 分) 。 (2)①政府在經濟建設中負有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經濟職能(2 分) ; ②政府通過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履行了經濟調節的職能(2 分) ;通 過規范銀行服務收費標准、清理糾正不合理收費項目履行了市場監管的職能(2 分) :通過完善中小
12
企業危機處理機制、營造中小企業良好發展環境履行了社會管理的職能(2 分) ;通過加強對困難中 小企業的定期走訪和幫扶工作、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履行了公共服務的職能(2 分) 。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企業經營者應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企業發展中,這有利於 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有利於為企業發展提供方向保證、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有利於堅持社會效益 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有利於為人民群眾提供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產品和服務,以不斷滿足人們的 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 分。學生如果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8 ) (4)①這一調研過程蘊含著實踐第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觀點。 分)②該調研組根據我國中 (4 小企業如何走出困境的需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為企業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對策,為企 業擺脫困境提供了方向。這蘊含著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 分。如果從認識發展過程的角度回答可酌情給分) 【選考部分】 (40 分) 40. (15 分)地理 A.(1)大陸架(3 分) ;深度小於 200 米海域面積廣大(3 分) 。 (2)寒、暖流在此交匯,海水上泛,營養鹽類帶到表層; 分) 有許多河流帶來營養物質(2 分) (2 ; 大陸架水淺,陽光充足(2 分) :這些都有利於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餌料豐富(3 分) 。 B.(1)(以上海為界)南部高於北部(3 分) 。南部沿海受台風活動影響比北部大,災害損失較大(3 分) 。 (2)修築沿海、沿江堤壩和防洪牆;建設漁業專用的避風港口;完善城市排水設施:建立沿海防護林 體系。 (每點 3 分,答出 3 點即可,滿分 9 分) C.(1)9 時前後(1 分)和 16~17 時(1 分) ;上班和下班的高峰期車流量大(2 分),汽車尾氣多(2 分) 。 (2)加強大氣環境監測;嚴格執行汽車尾氣排放標准; (每點 3 分,答出 1 點即可,滿分 3 分) 植 樹種草,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減少裸地;公交優先,倡導騎自行車上下班;使用清潔能源,少用煤 做為燃料:城市施工應防止造成大量揚塵:避開 PM. 。峰值時段進行室外鍛煉。 (每點 2 分,答出 3 點即可,滿分 6 分) 41.(15 分) .歷史 A.(1)理論:德國古典主義經濟理論。 分)措施:創辦官營企業:政府扶持、保護私人資本 (3 主義。 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4 (2)依據:排除現代文明的精髓;以現代化發展尚未完全的德國為榜樣。 分) (4 影響:建立了具有濃厚專制主義色彩的近代天皇制: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分) (4 B.(1)變化:由保皇到革命,由主張君主立憲到倡導民主共和。 分) (3 背景:戊戌變法失敗;清政府淪為西方列強工具,民族危機深重;民主革命運動不斷發展,影 響日增。 分,任答 2 點即可) (4 (2)「還原」(1 分)回歸到君主立憲的改良道路。 分) 。 (2 理由:通過考察,認為美國民主共和不如英國君主立憲; 分) (3 中國國民素質低,不適合共和政體。 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2 C.(1)資本主義必然取代封建主義。 分)史實:打擊保王黨;擊退反法同盟;頒布《民法典》 (2 。 (2 分,任答 2 點即可)說明: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傳播平等、自由、博愛等民主革命思想;加 速歐洲封建制度瓦解;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3 分,任答 2 點即可) (2)局限性:政治上與歐洲封建勢力妥協,強化專制獨裁統治:軍事上以侵略和爭霸戰爭為主。 (4 分) 影響:破壞了人民主權和民族自決原則,激起歐洲各國人民的反抗,導致拿破崙政權覆亡。 分) (4
13
42. (10 分)思想政治 A.(1)B(4 分) (2)①美國實行三權分立制,權力分立和制衡,三大權力機關相互扯皮,導致效率低下;民主黨 與共和黨在意識形態、階級基礎方面,沒有本質區別,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政策和主張仍有明顯 的差別,存在著具體利益之爭;美國資產階 級各派及其代理人通過利益集團競爭分享國家權力,相互制衡(只要答出兩個因素的認識即可 得 4 分) 。②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兩黨制以及美國利益集團盡管在調節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方 面發揮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根本上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 分) (2 B.(1)B(4 分) (2)①前提中考察的對象要盡可能多些。要綜合考慮經濟、民生、科教、可持續發展等對象。 (2 分)②前提中考察的對象的范圍要盡可能面廣一些,特別要注意一些最容易出現相反情況的事例。 經濟、民生、科教、可持續發展等對象中包含因素要考察的盡可能詳盡。 分)③盡可能分析出認 (2 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要注意考察「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與經濟、民生、科教、可 持續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必然性的問題。 分) (2
14
『伍』 中考文綜復習提綱和資料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②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