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相當因果關系說
❶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幾種主要學說是什麼
必然因來果關系說、偶自然因果關系說、條件因果關系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為中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並合乎規律地產生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必然因果關系。
偶然因果關系說危害行為中並不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其他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偶然因果關系。
條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❷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基本要求
警察是職務行為,是因公受傷,應當由單位承擔有關的損失;
乙是因為自己內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他的權容益損失,可以要求乙賠償,屬於民事法律的因果關系,而不是刑法的因果關系。
丙是見義勇為行為,一般情況下,應當由受益人進行補償,也是一種民事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上述行為均與甲的犯罪行為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❸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幾種主要學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偶然因果關系說、條件因果關系說。
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內為中包含容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並合乎規律地產生危害結果,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必然因果關系。
偶然因果關系說危害行為中並不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依據,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其他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就是偶然因果關系。
條件因果關系說認為: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❹ 刑法中因果關系是什麼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為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存在於符合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能夠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是確定行為人有罪無罪的重要依據,若犯罪結果的發生與行為人的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的,不得認定其有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❺ 刑法上,現在司法考試因果關系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司法考試堅持的學說:以條件說為基礎的因果關系理論。
.條件說公式:實行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條件關系時,前者就是後者的原因。
注意:作為條件的行為必須是有導致結果發生可能性的行為,否則不能承認條件關系。例如,甲勸說乙自駕車旅遊,希望乙發生交通事故而死亡,後來乙果真死於交通事故。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不存在因果關系。
2.禁止溯及理論:當一個行為或者事實獨立地導致了結果發生時,就應當將結果歸責於該行為(或歸屬於該事實),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條件。
注意:判斷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時,如果能從自然科學法則或者經驗法則意義上確定引起與被引起關系的,直接認定因果關系。
幾種特殊情況的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的斷絕。前條件必然會導致結果發生,在結果發生之前,後條件導致結果發生。前條件不是結果的原因。
例如,甲投放100%致死量的毒葯毒殺乙,2小時後乙必死無疑。在1小時50分鍾的時候,張某開槍將乙擊斃。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注意:因果關系的斷絕、假定的因果關系實際上也是因果關系中斷的情形,而這些理論都可以認為是「禁止溯及理論」的展開。為了方便區別各種情形,本書單獨加以講解。
(2)因果關系的中斷。在因果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為、被害人的行為或特殊自然事實,則應通過考察介入情況的異常性大小、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斷前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否存在禁止溯及的情形)。具體判斷思路如下:
首先判斷介入因素的出現是否正常。根據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周圍環境等判斷,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概率很高,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正常的,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反之,如果介入因素出現的概率很低,那麼介入因素的出現就是異常的。異常的介入因素是否導致因果關系的中斷,還需要根據具體情形判斷該異常介入因素是否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如果達到了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斷,引起結果的原因是介入因素。反之,如果介入因素沒有達到獨立導致結果發生的程度,只是稍微提前了結果發生的時間,那麼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不中斷。
注意:該知識點是司法考試的重要考點,上述思路的具體運用參見下文的真題解析。
(3)假定的因果關系。甲行為導致結果發生,但即使沒有甲行為,由於其他原因也會導致結果發生。甲行為與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例如,被害人的父親張某在法警執行死刑之前,奪過法警的槍,將死刑犯擊斃。張某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二重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能導致結果發生,沒有意思聯絡,各自同時發生作用,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發生。兩個條件與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100%致死量的毒葯,而且毒葯同時起作用,導致丙死亡。
第一,本案中甲、乙二人的行為都是死亡結果發生的原因,二人都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但不成立共犯。
第二,假定本案中毒葯並未同時起作用,而是其中一人投放毒葯引起死亡,處理結論有所不同:如果查清由甲投放毒葯引起死亡,那麼甲的行為與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而乙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如果查不清是甲還是乙投放的毒葯導致丙死亡,根據存疑時有利於行為人的原則,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都沒有因果關系,只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5)重疊的因果關系。兩個條件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生,相互之間沒有意思聯絡,結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的發生。兩者對結果都有因果關系。
經典案例:甲、乙二人沒有意思聯絡,分別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0%致死量的毒葯,導致丙死亡。對此,甲、乙兩人的行為與死亡之間都存在因果關系,分別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6)可替代的充分條件。
經典案例:在丙出發去沙漠旅行之前,甲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裡面投放了致死量100%的毒葯。隨後乙也潛入丙的居所,在丙的水囊底部鑽了一個孔。丙後來在沙漠旅行中渴死。在本案中,導致丙死亡的原因是乙的行為,乙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甲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甲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
注意:本案中甲、乙都可能提出辯解:沒有自己的行為,被害人也會死亡。進而主張自己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不存在因果關系。但是,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的聯系,需要根據自然的科學法則和經驗法則進行判斷,本案中被害人「渴死」,而導致其「渴」的原因正是乙的鑽孔行為,所以乙的行為與丙的死亡存在因果關系。
❻ 相當因果關系說,指的是什麼
相當因果關系(德語:Adäquanz、英語:adequacy、adequateness})是法學理論中認定構成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一個學說,是指行為人行為與結果間要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行為人才對結果承擔法律責任。這在刑法上屬於構成要件的一環,也是認定民法上侵權責任的一個步驟。
判斷犯罪成立與否的第一階段是判斷構成要件該當性(亦即符合犯罪之條件,如行為、情狀、結果),而在構成要件中,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倘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則構成要件不該當,犯罪不成立。
因果關系的判斷,包括:第1步驟的條件關系,及第2步驟的相當因果關系。
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判斷原則是:「若無行為A,則無結果B。」其等價命題(逆否命題)是:「若有結果B,則有行為A。」由此可見,行為A乃是結果B的必要條件。除了作為犯以外,尚有不作為犯(放任犯罪結果發生)的情況,即:「若有行為A,則無結果B。」
上述條件關系的判斷,是一種「若…則…」的邏輯假設,因此會有事實關系(假設性因果進程)與規范關系(擇一競合)的問題,例如:
1、情況1:甲下毒達1/2致死量,乙又下毒達1/2致死量,2人所下的毒合起來恰好殺害了丙。此時,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假設下,甲、乙各自的行為本來都不至於殺害丙,該如何處理?這是事實關系的疏漏。
2、情況2:甲下毒達全部致死量,乙又下毒全部致死量,殺害了丙。此時,究竟是甲的毒殺害了丙,還是乙的毒殺害了丙,該如何處理?這是規范關系的疏漏。
因此,條件關系的判斷,必須結合事實關系與規范關系的判斷,先利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去假設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再從法律的觀點,去期待迴避結果的可能性,如果行為與結果既有事實關系,又有規范關系,就是有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截斷與斷絕
條件關系的截斷,例如:甲毒殺乙,但乙因毒性發作痛苦難耐跳樓身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有關,但非主因。(此時進一步涉及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
條件關系的斷絕,例如:甲准備毒殺乙,但丙搶先槍殺了乙,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毫無關聯。
(6)刑法相當因果關系說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通說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上以「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為通說,亦即以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的一切事實,為客觀地事後審查,認為在一般情形下,有此環境、有此行為的同一條件,均可發生同一的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的發生即具相當性,行為與結果即有相當的因果關系。
實務通說排除行為人「不可能預知所有因素」的情形,因此刑法學理上不應負責的部分,在司法實務上卻仍成立犯罪。
舉例而言:甲持刀砍乙便離去,一般人不會因為相同傷勢而成立重傷或死亡之結果,但乙是血友病患者,不能凝結血液,因而致使流血不止而死,但甲並不知道乙為血友病患者。就刑法學理上,甲無從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至多成立傷害罪。
但在中華民國司法實務引用「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情形下:以刀砍向血友病患者,皆有可能致使血友病患者流血不止而死亡的結果,因此雖然甲並不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仍成立殺人、過失致死、普通傷害加重結果等罪。
由此可發現,行為人被課予高於自身所認知的結果之責任,從而使各犯罪行為人被中華民國司法實務認定應有神一般的認知(可以認知「所有」環境及個人因素),因而多遭學術界撻伐。
❼ 刑法上的相當因果關系說,是什麼意思,如何認定因果關系的,通俗一點
首先因果關系是指前行為與後結果之間沒有介入中間因素,那麼前行為與後結果存在因果關系。
相當因果關系說是指前行為只須具備某一事實,根據社會共同經驗,足以導致與損害事實同樣的結果。
❽ 關於刑法上因果關系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
現在的主流觀點應該是相當因果關系說
❾ 刑法上的條件說因果關系問題,請說明為什麼
因果關系認定:「條件說」
行為與結果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就認為有因果關系?一般採取「條件關系」說,即如果沒有前者A行為就不會發生後者B結果,那麼A是B的原因。
例:甲與患有腦動脈瘤的乙因口角發生撕扯,甲把乙頭部用力夾於腋下,乙用力掙扎幾下後腦血管破裂出血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有條件關系(如果甲不夾乙腦袋,乙就不會用力掙扎,當時不至於腦血管破裂死亡),認定有因果關系。關於甲對此結果的責任,還需考慮其主觀有沒有故意、過失才能最終決定。本案甲的行為與故意殺人、故意傷害不相當,不擔故意罪責,若認定有過失,可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❿ 刑法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採用的是條件說,即無A則無B,那麼A
就是B的原因。例如某甲版患有心臟病,某乙不知權情打了甲一拳,乙死了,就認為乙打了甲一拳是造成甲死亡的原因,因為按照條件說,乙不打甲,甲就不會死亡。初學刑法,可能感覺不好理解,但刑法中還有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等犯罪構成要件來避免濫施刑罰的發生。
相對的就是民法中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了,即有A通常有B,則認為A是B的原因。這個一般不會遇見很難的題目,因為一般侵權構成要件不是很難理解。但是這里其實也是一個高難理論。這是某年司考中出現的案例,專門考察相當因果關系說。一樓住戶安裝防盜網,致使二樓住戶家失竊。不能認為安裝防護網是導致失竊的原因。因為安裝防盜網不會有很大概率導致樓上失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