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刑法中文

日本刑法中文

發布時間: 2022-04-08 04:14:35

Ⅰ 日本刑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二戰後的1947年,日本刑法典刪除了有關對皇室的犯罪、通敵犯罪以及通姦罪;年的修改側重於保護個人法益與保障行為人自由,因而與1941年的修改呈相反方向。這也是與戰後日本政治、社會背景的變化緊密相聯的。1948年至1986年,日本刑法典共修改了7次,但每次修改的內容並不多。
從1987年起,日本立法機關開始頻繁修改刑法典,出現了刑事立法活性化的現象。20世紀90年代,只是廢除了有關對尊親屬犯罪加重處罰的規定。但是,80年代末以來的刑事立法主要表現為犯罪化,增設了許多新的犯罪類型;單行刑法、行政刑法增設的犯罪類型則難計其數。大量的犯罪化,主要由來於社會生活的復雜化,此外也有刑事政策的原因。犯罪化與刑法保護的早期化密切相關。
早期化的表現是,刑法原本以造成法益侵害的侵害犯、結果犯為基礎,未遂犯、危險犯、預備犯只是修正的、例外的犯罪形態。但近年來的刑事立法增加了未遂犯、危險犯、預備罪的處罰規定,逐漸使例外成為常態。刑法保護的早期化,主要是因為在當今社會,社會生活的復雜化與犯罪的高科技化,使得許多犯罪行為一旦得逞,便會造成不可估量的侵害結果;所以,不能等待造成侵害結果後再處罰,而必須對法益進行提前保護。提前保護似乎成為一種更有效率的保護。

Ⅱ 日本刑法全文求助

我這個原版,不行版?權
http://law.e-gov.go.jp/cgi-bin/idxselect.cgi?IDX_OPT=1&H_NAME=%8c%59%96%40&H_NAME_YOMI=%82%a0&H_NO_GENGO=H&H_NO_YEAR=&H_NO_TYPE=2&H_NO_NO=&H_FILE_NAME=M40HO045&H_RYAKU=1&H_CTG=1&H_YOMI_GUN=1&H_CTG_GUN=1

Ⅲ 很急很急,請問日本刑法典的日文怎麼寫

日本刑法典的日文寫法同中文。
平假名:にほんけいほうてん
羅馬音:nihon keihou ten。

Ⅳ 請問誰能告訴我哪裡能夠得到日本刑法法條中文版不勝感激!

不可能有的

Ⅳ 日本刑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的心好是那個多的多了,感覺要是跟日本的中國的差不多,嚇人場面。

Ⅵ 求求各位大神使使神通,求最新的德國,日本刑法典法條中文版 的

這個,,不應該去書店嗎。在網上怎麼弄,太麻煩了。真的要去找大嬸了,賣書的大嬸。。。

Ⅶ 有關日本法律

日本刑法典第238條規定「盜竊犯在竊取財物後為防止財物返還,或者為逃避逮捕或者隱滅罪跡,而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以強盜論。」
日本刑法典第205條規定「故意傷害致死處2年以上有期懲役。」
日本刑法典中並沒有盜竊殺人的結合罪。只有強盜強奸罪,強盜殺人罪之類……
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分開定的。

Ⅷ 中國刑法和日本刑法有什麼異同

中國刑法與日本刑法相比,至少在傳統上是大不相同的。但是,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體系地進行了重新編纂,分為第一編總則與第二編分則,總則又包括第一章「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第二章「犯罪」、第三章「刑罰」、第四章「刑罰的具體運用」;在刑法的基本原則方面,還規定了罪刑法定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適應這些近代刑法的根本原則,這一點又與日本刑法典的體系以及日本刑法學的發展方向存在諸多相通之處。同時,中國刑法還把諸如單位犯罪、犯罪集團、量刑標准等寫入了刑法典,日本刑法對此也一直在努力但始終未能實現。中國終於制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大刑法典。以上這些就是我的直觀印象。
尤其是,中國刑法典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從正面肯定了罪刑法定主義,我認為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如何把罪刑法定主義原則與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聯系起來,也就是如何使有關犯罪成立的第1編第2章「犯罪」體系化,還是一個問題。在日本,對於如何在罪刑法定主義的基礎上構建刑法體系,也展開了實質性的辯論,這一點在後面還將談到。在此想就與這一問題密切相關的第1編第2章第3節「共同犯罪」這一點,就日本學界對於數人參與犯罪這種情況所研究的幾個有關罪刑法定主義的問題作些介紹,進而從正犯與共犯的區別這一角度來做些探討。
正如前面所談到的一樣,在正面確定罪刑法定主義之後,首要的問題就是犯罪論,也就是如何使得犯罪的成立要件體系化的問題。首先,想就這一點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例如,中國刑法典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一般認為該規定還有這樣一層含義,即「只要不是故意殺人,法官就不得適用殺人罪」,以及法官不得就殺人罪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外的其他刑罰,在此層面上,就可以理解為該條也規定了裁判規范,即對法官作了命令•禁止性的規定。把握這一點,進而認為刑法具有作為裁判規范的特性的觀點在日本很有影響。
然而,在作為裁判規范發揮效用之前,刑法首先具有行為規范的功能,也就是對於一般國民而言,刑法是規定「不得殺人」的命令•禁止性規范,這也是我在犯罪論問題上的基本觀點。至於犯罪是否成立,首先應該從該行為是否符合刑法的命令•禁止性行為模式,即根據是否符合刑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來認定。我認為,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在對其進行是否應予以處罰這一實質性判斷之前,首先應該優先考慮的是形式性判斷,即該行為是否符合刑法所預先規定的命令•禁止性行為模式,只有在確定該行為是構成要件該當行為之後,才能再作實質性判斷。否則,就有可能對即便不是刑法所預先規定的行為,但仍以該行為性質惡劣、應予以處罰為由而認定為犯罪。只要是以罪刑法定主義為原則,就應以構成要件該當性作為犯罪成立的第一性的要件。對於構成要件該當行為,還應再作該行為是真正應予以處罰的有害性違法行為,亦或是刑法上有必要追究責任的有資性行為這種實質性判斷。這就是我的犯罪論觀點,我把它命名為「形式性犯罪論」。
與此相反,還有一種觀點在日本也很有影響,我稱其為「實質性犯罪論」。該觀點把刑法首先作為裁判規范來把握,認為構成要件作為犯罪成立要件並不一定重要,充其量也僅僅是法官選擇值得處罰的行為時的一個標准而已。形式性犯罪論與實質性犯罪論之間的對立在日本一直存在,尤其是近10年,圍繞罪刑法定主義的爭論益發尖銳,就如同以前的新派與舊派之間的對立一樣。具體而言,我與東京都立大學的前田雅英教授就進行了廣泛的辯論。我從赴日留學的研究人員處了解到,中國似乎也存在這種對立。
以構成要件為中心的犯罪論,用「三分法」對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進行了系統化,即將其分為構成要件、違法性以及責任這三個部分。按照其理論,某種行為要構成犯罪,首先必須是該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實施該行為,通常有發生有害結果的危險,構成要件正是把這種性質惡劣的行為予以歸類成型。例如,中國刑法典第232條就對「故意殺人的」這種行為,以法條的形式作了明文規定,違法且有責之行為一旦符合構成要件,原則上就應該認定為犯罪。因此,在訴訟程序上,檢察官只要對是符合構成要件的事實這一點作出立證,原則上即已足夠。然而,具有第20條的正當防衛與第21條的緊急避險的事由時,則例外地認定其得以阻卻違法性,不構成犯罪。還有,對於未滿14周歲或有精神障礙的無責任能力人,即便能夠認定其存在故意,也作為例外情況,認定其得以阻卻責任,不構成犯罪。這種肯定犯罪成立要件的觀點就是所謂「三分說」體系。
形式性犯罪論認為,對於判定是否構成犯罪,確定構成要件至關重要。正如前述,構成要件把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的具有有害性、違法性、有責性的行為予以類型化,並以刑法條文的形式確定了下來。法律條文的內容可以通過解釋而加以明確,形式性犯罪論的作法就是避開該行為是否有害而應予以處罰這一點,而首先從構成要件的用語本身去推導其內容。當然,用語本身的含義也並不一定是單一的。例如,對「腦死亡是否意味著人的死亡」這一點,在日本就見解不一。我認為,即便「腦死體」作為人的生命體還存在保存的價值,但也不能因此就認定「腦死體」不是「死體」。總之,對此應該按照社會一般觀念或社會常識去判斷。
形式性犯罪論還認為,由於刑法在規定構成要件之時,是使用社會一般人的語言而使之條文化的,因此,即便是對於條文的解釋,也只能以當時的社會一般觀念或社會常識為標准。這也就要求刑事審判人員應該加強自身修養,經常了解、並力圖發現何為行為當時以及現在的社會常識、社會一般觀念。以上述內容作為本文的基礎,下面進入探討的問題。

二、問題之所在

1.區別正犯與共犯的意義
上面談到了我本人的犯罪論觀點,它要求必須是以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為基軸去認定犯罪。無論行為如何有害且性質惡劣,只要其事實不符合構成要件,就不能作為刑法意義上的對象來認定。換言之,只要沒有出現符合構成要件的事實或行為,就不會產生犯罪的問題。在日本,把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稱為「實行行為」,把親自實施實行行為者稱為「正犯」。「正犯」這一用語由德國的「行為者性」演變而來,「正犯」是與教唆犯、從犯,也就是與共犯相對應的概念,它被作為刑法條文用語而用在日本刑法典的第60條、第61條、第62條中。
我個人認為,這一點與中國刑法典中的「共同犯罪」有很大不同。在我看來,中國刑法典中的「共同犯罪」主要分為主犯與從犯,只要能確定某種犯罪是在二人以上參與之下所實施,就可認定為是共同犯罪。並且,按照行為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參與者又分為主犯與從犯。主犯對全部犯罪行為承擔罪責;而對於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從犯,則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所成立之罪的法定刑。
使本無犯意者產生犯意並實施犯罪的,也構成共同犯罪;按照其所起作用,分別作為主犯或者從犯來處罰。中國刑法典第29條第2款規定了獨立教唆罪,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
中國刑法典在規定對共同犯罪的處罰時,按照行為人在其所參與的共同犯罪中所起的實質性作用,而分別作為主犯或者從犯來處罰,因此,中國刑法中的主犯與從犯可能分別相當於日本刑法中的正犯與從犯。但中國刑法按照「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為主犯與從犯,並且還規定了獨立教唆罪,因此,盡管與日本刑法中的「教唆」名稱相同,但其實質內容卻是大相徑庭。
日本刑法典在第60條規定了相當於中國刑法中的主犯的共同正犯,即「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都是正犯。」,即只要不是「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就不能成立正犯。這是基於「犯罪只是在自己實施構成要件該當行為即實行行為時下才成立」這一觀點而形成的。因此,由是否在共同犯罪中起重要作用這一實質性要素所引導出的中國刑法中的「主犯」,在犯罪成立方面並不重要,這是因為根本的問題就在於能否認定其共同實施了實行行為。如此,只要不存在正犯即實行行為,就不成立犯罪。從這一意義上而言,「正犯」在日本刑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實行行為比其他任何要件都要重要得多」,甚至認為日本刑法是以此為前提而構建,亦不為過。
上面這種觀點也貫穿於教唆犯和從犯。刑法第61條把教唆犯規定為「教唆他人並使之實行犯罪的」,因此,沒有「實行行為」則教唆犯不成立;第62條把從犯規定為「幫助正犯者」,因此,從犯以正犯的存在為前提。這些立法都是以罪刑法定主義的構成要件觀念為基礎,對此,毋庸贅述。
今天所要探討的正犯與共犯的區別問題也與此相關。正如前述,我拜讀了中國刑法典中有關「共同犯罪」的規定,但從中未找到正犯與共犯的觀念,因而只能認為主犯、從犯的區別就在於各自在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換言之,區別主犯、從犯及教唆犯,並不是以是否共同實施了實行行為為標准,而是根據其對於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實質性作用。這與其說是犯罪成立上的區別,倒不如說僅僅是處罰上的區別而已,想必作如此認識也未嘗不可。
日本刑法把共犯分為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從犯),這是從犯罪的成立這一角度出發所作的規定。共同正犯與教唆犯、幫助犯的區別,以及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區別,長期以來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時至今日,激烈的爭論也未停止。究其原因,無外乎是以罪刑法定主義的觀點為基礎而產生,也就是,只要首先存在實施了實行行為的正犯,才會構成犯罪,對行為人予以處罰也是以實行行為的存在為前提,因此,只有對該實行行為施加了影響才會構成犯罪。
2.學說的展開
下面就迄今為止日本學者如何區別正犯與共犯這一點,扼要地作些介紹。
以前,主觀說占據主導地位。主觀說認為,以意欲完成自己的犯罪而實施行為的為正犯,以意欲加擔他人的犯罪而實施行為的為共犯。其後相繼出現了其他學說。客觀說認為,對結果施以原因者為正犯,對結果僅僅施以條件者為共犯。限制性正犯概念說認為,以自己之手實施實行行為者為正犯,其他即便是把他人作為工具而利用的,也只是共犯。與限制性正犯概念說相對應,擴張性正犯概念說主張,凡對構成要件的實現施以條件者,均為正犯。行為支配說也很有影響,該學說認為,由於正犯的本質就在於按照自己的意思完成犯罪,因此,利用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而完成了犯罪的,亦為正犯。
3.形式說
形式性犯罪論以構成要件為基軸來構建自己的犯罪論體系,這一點通過上面的討論已很清楚。按照形式性犯罪論的觀點,認為「自己實施符合構成要件行為的,為正犯。」的形式說要更為妥當。所謂自己實施,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實施,因此,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用自己的手去實施,因此,凡用自己的手去實施者為直接正犯,凡把他人作為工具加以利用而實施者,則為間接正犯。
與此相反,共犯則是自己不親手實施構成要件該當行為,而是通過教唆正犯、幫助正犯來參與,也就是,通過正犯的實行行為而參與完成犯罪。從此意義上說,要構成作為共犯的教唆犯、幫助犯,就必須存在自己實施實行行為者,即必須有正犯存在。從共犯以正犯的實行行為為前提這一點上看,也可以說共犯從屬於正犯。這一點與中國刑法典第29條第2款規定的獨立教唆罪,也就是與處罰教唆的未遂的規定是不一致的。
中國刑法典第27條第1款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第2款還規定了刑罰的必要性減輕,這與日本對幫助犯的處理是相同的。對此,當然可以想見中國刑法中的從犯也是以正犯的存在為前提。基於此,我認為中國刑法也有不處罰從犯的未遂這一立法價值取向,各位以為如何呢?如確實如此,把教唆犯從正犯之中獨立出來進行處罰,而把從犯隸屬於正犯進行處罰的作法,難免不讓人感到有欠連貫性。
三、共犯的處罰根據

1.學說的展開
想必已經清楚,中國刑法典中的「共同犯罪」就相當於日本刑法典總則第11章的「共犯」。在以「二人以上參與,其中至少一人實施實行行為而實現了犯罪」作為要件這一點上二者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中國刑法典第29條第2款規定處罰教唆的未遂即規定了獨立教唆罪。在日本,為了解釋現行法律,共犯獨立說也曾影響甚廣,該學說就主張對於教唆、幫助等共犯的處罰,應當獨立於正犯。
就為何有必要處罰共犯即共犯的處罰根據這一問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當前以「惹起說」影響最廣。「惹起說」認為,根據就在於共犯對他人的行為實施了加擔行為,進而惹起了法益受侵害這一結果的發生。由於刑法是以防止法益受侵害為目的,因此,把共犯所實施的對他人的法益侵害行為的加擔行為本身作為處罰的根據,也就理所當然了。
2.共犯的處罰根據
問題就在於,某些行為對於結果的發生僅僅是施加了原因,對此行為進行處罰是否妥當。例如,教唆殺人的行為,盡管可以成為殺害他人的原因,但僅有教唆行為,還不太可能出現讓他人現實死亡的危險。對此,倒不如說應該以讓對方實施了刑法所預先規定的殺人的實行行為為必要。也就是,從罪刑法定主義的要求出發,只要沒有現實地實施構成要件該當行為,就不得處罰幕後人。
我認為,通過正犯的實行行為而產生了法益受侵害的結果,這才是共犯的處罰根據。

四、共犯的本質及其從屬性

1.是犯罪的共同還是行為的共同?
在共犯或者共同犯罪的情況下,應以何種共同內容為必要這一問題,其結論是不言自明的。日本刑法界曾一度認為應該以共同實現了諸如殺人或盜竊等特定的犯罪為必要,這就是所謂的「犯罪共同說」。但考慮到犯罪的本質部分是實行行為,相較共同實現特定的犯罪,我認為實行行為更為重要。例如一方是殺人罪,另一方是傷害罪,盡管分別是以實現不同的犯罪為目的,但二者的實行行為都是以對他人的身體施以危害行為為內容,二者在這一點上存在重合部分。我認為,在此重合限度之內把二者作為共同正犯處理也未嘗不可。我稱其為「部分性犯罪共同說」。這也適合於中國刑法典第25條所規定的「共同犯罪」。例如,在主犯以傷害為目的,結果卻成立殺人罪的情況下,我認為,就主犯而言,應以傷害罪為限而作為共同犯罪來處罰。
2.共犯獨立性說與共犯從屬性說
在共同實施不同犯罪的實行行為的情況下,就每個犯罪而言,分別構成共同正犯或者共同犯罪。例如,教唆實施中國刑法典第264條規定的盜竊行為,但被教唆者卻實施了第263條規定的搶劫行為,那麼,作為共同犯罪成立搶劫罪,而教唆行為則構成盜竊罪的教唆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盜竊罪與搶劫罪是不同的犯罪,但在把他人的財物不法佔為己有這一點上,二者的實行行為存在重合。教唆犯因重合行為,也就是從屬於盜竊的實行行為而成立。在此情況下,共犯並不從屬於正犯的罪名,而是從屬於實行行為,這稱為共犯的實行從屬性。
只要沒有現實地實施違反刑法所預先規定的禁止•命令的行為,就不應出現刑法處罰的問題。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只要沒有現實地實施實行行為,就不得對教唆行為與幫助行為本身進行處罰。總之,共犯獨立性說並不妥當。

五、共同正犯與教唆犯•幫助犯

1.共同正犯是否是共犯
日本刑法典第6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都是正犯」。由於正犯是自己實施實行行為者,所以,共同正犯當然也是正犯。凡二人以上分別實施實行行為的,則都已經是正犯,那麼,第60條並不一定再有必要去作所謂「都是正犯」的規定。也就是說,第60條很清楚地包含有這樣一個立法趣旨,即盡管本來不能稱之為正犯,但仍與「正犯」作相同的處理。因此,在甲乙二人均抱有殺害丙的目的,且各帶凶器並擺開了架勢的情況下,即便丙只是因甲的一擊行為而死亡,二者也都應該對此負殺人罪罪責。雖然乙本來只是共犯,但如果二人以上的行為人結為一體實施行為,則使得結果的實現變得更為容易,也便產生了與正犯同等程度的危險性。在此意義上,其與利用他人的實行行為而完成犯罪的正犯即教唆犯、幫助犯有所不同。共同正犯處於正犯與共犯中間的位置,因而法律作了「都是正犯」這一規定。
2.實行共同正犯與共謀共同正犯
二人以上結為一體,相互利用相互幫助而實現犯罪的,都是共同正犯。如此,則存在即便行為人不在犯罪現場也可以構成正犯的共謀共同正犯。所謂共謀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相互謀議實施犯罪,並由其中一部分人實現了謀議所決定的計劃,從而認定全體共謀者成立共同正犯的情況。反對共謀共同正犯的觀點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但判例很早便肯定了共謀共同正犯的存在,學界現在也基本上不再存在異議。
盡管如此,對於二人以上的行為人在現場結為一體實施行為的情況,以及雖經相互謀議卻只有一部分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情況,在要件上仍有必要加以區別。對此,我主張應該區分為實行共同正犯與共謀共同正犯,也有判例支持這種觀點。在實行共同正犯的情況下,只要行為人對共同實施犯罪這一點有理解即已足夠,並無把共謀的事實作為要件的必要;而共謀共同正犯則是基於共謀的事實而產生相互利用相互補充進而實施行為的關系,因此,「共謀的事實」便尤為重要。
對於中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當然也可以認為包含著共謀共同正犯。第26條第1款所規定的犯罪集團與主犯、第2款所規定的犯罪組織以及第3款所規定的首要分子都是日本刑法中所沒有的概念。但實際上如果有了這些概念,既可以對各個共謀者的性質及其作用予以細分,更可以對量刑予以定型,因而對於解釋日本刑法也是大有裨益的。但要區分犯罪成立意義上的主犯與從犯,實際上卻非常困難,因而也就容易使得二者的區別隨意化,這也便有違反罪刑法定主義之嫌。
3.共謀共同正犯與教唆犯•幫助犯
由於中國刑法採取的是「凡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參與犯罪,均認定為共同犯罪」這一原則,所以我感覺中國並沒有對共同正犯與教唆犯•從犯的區別問題展開特別深入的研究。確實,對於從犯、教唆犯,都是按照它們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而加以處罰,這也容易讓人認為沒有必要進行特別的研究。但第27條又規定可以減免從犯的刑罰,因此,界定作為其要件的「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含義就尤顯重要;再者,主犯與從犯的區別既然在量刑上也有體現,因此就很有必要對此確定一個明確的標准。
在日本刑法中,由於教唆犯與幫助犯並不是正犯,所以,情節方面暫且不論,至少對於其行為本身是按照輕於正犯的犯罪來處罰的。與中國刑法一樣,日本刑法規定對教唆犯處正犯之法定刑,因而也有觀點認為區別教唆犯與正犯並無實質性意義。如上所述,按照通常的理解,教唆犯與幫助犯都是共犯,都是輕於正犯的犯罪,對它們的處罰都具有例外處罰的性質。在教唆犯的情況下,行為人使本無犯意者產生犯意,但仍然要以按照被教唆者自己的意思實施犯罪為必要;與此相對,區別共謀共同正犯與幫助犯則要困難得多。認為應該以犯罪所產生的利益為誰所有這一實質性觀念去區別二者的見解,在學界占據主導地位,判例的作法也近似如此。但我認為,仍然應該以是否可以認定存在相互利用、相互幫助這種關系為標准來進行判斷。

六、正犯與共犯的區別

1.正犯的形態
至此,以構成要件在刑法體系中最為重要這一點作為前提,並以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為實行行為、自己親自實施實行行為者為正犯這一點作為基軸,探討了幾個與正犯和共犯相關連的問題,作為以上內容的歸納,再次想就正犯與共犯的區別作些整理。
所謂正犯,是指親自實施構成要件該當行為,也就是親自實施實行行為者。在通常情況下,實行行為都是用自己的手,藉助工具而實施,這稱為直接正犯。毫無疑問,不藉助工具而利用他人實現犯罪的情況也屢見不鮮,這種情況是把他人作為工具來利用,從而完成犯罪。對此,在有「他人介入」這一意義上,可稱之為間接正犯。
教唆犯的情況與間接正犯非常相似,在利用他人而完成犯罪這一點上二者是相同的。教唆犯的特徵體現在使被教唆者產生犯罪意思即故意這一點上,因此,利用者是以被教唆者的犯罪意思或者故意為媒介而得以利用他人的。正因為是以被教唆者的意思為媒介,就不能完全按照行為者的意思來利用。從此意義上看,教唆行為雖然也是危險行為,但其程度並未達到實行行為所具有的可以使結果發生的現實危險性,因此,對教唆行為予以獨立處罰,並無必要。
2.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區別
在利用他人完成犯罪的情況下,問題點往往是如何區別教唆犯與間接正犯。間接正犯是利用被利用者,並使其按照利用者的意思去完成犯罪;而教唆犯則是使得他人產生犯意,並利用他人的犯意來完成犯罪。二者的根本性區別就在於,是否以他人的犯罪意思為媒介。因此,即便被利用者有自己本身的犯罪故意,但只要能夠認定是按照利用者的意思完成了犯罪,就構成間接正犯。
3.共謀共同正犯與教唆犯、幫助犯
所謂共謀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通過共謀,建立一種相互利用相互補充的關系,從而完成犯罪的情況。在共謀者中,當然包括具有主犯格的行為者。但對犯罪的成立而言,是否是二人以上結為一體而實施實行行為則尤顯重要。是否是主犯,這在犯罪情節方面是重要的要素,在犯罪的成立方面則並不重要。
即便不在犯罪現場也可以成立共謀共同正犯,如何把它與不用實施實行行為就可成立的教唆犯、從犯加以區別,常常是研究中的難點。我認為,唯一的判斷標准就是社會一般觀念,看根據社會一般觀念,是否能夠認定為是二人以上結為一體實施了實行行為。

七、結 語

以上走馬觀花似地探討了正犯與共犯的區別問題。作為上述內容的結論,我認為,中國的「共同犯罪」的概念就相當於日本的「共犯」。對於相當於主犯的正犯,以及從犯、教唆犯,中日二國刑法均分別作了規定,從中也可以找出它們的共通之處,因而,二國間開展共同研究也完全可行。但二者之間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產生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中並沒有實行行為即「正犯」這一概念。我個人認為,為了更能在共犯理論中體現罪刑法定主義原則,很有必要引入正犯的概念,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該文是大谷實教授於2002年6月10日至13日訪問武漢大學時,在法學院所作演講的內容,本文在發表時做了適當的刪改。
日本國學校法人同志社總長、同志社大學法學部教授。
【作者介紹】武漢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與參考文獻
在此作者對兩國規定的比較認識有誤,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我國理論上認為「起次要作用的」從犯,實施的是實行行為,只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次要的,所以,也包括在日本刑法規定「正犯」的概念之中,並不完全等同於其刑法規定實施幫助行為(非實行行為)「從犯」的概念(編者注)。

Ⅸ 日本刑法典全文求助

日本刑法典第六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對於因犯罪人身份而構成的犯罪行為進行加功的人,雖不具有這種身份的,也是共犯。」第二項規定:「因身份而特別加重或者減輕刑罰時,對於沒有這種身份的人,判處通常的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97條: 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197條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處5年以下懲役。其中,接受請托的,處7年以下懲役。 197條Ⅱ項:將成為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應擔任的職務接受請托,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而後又擔任了公務員或仲裁人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2: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職務接受請托,讓人將賄賂交付第三者,或者要求或約定如此交付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3之Ⅰ項:公務員或仲裁人犯前2條之罪,因而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的,處1年以上有期徒刑。 197條之3之Ⅱ項:「公務員或仲裁人就其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或者要求或約定交付賄賂於第三者,與前項同。」 197條之3之Ⅲ項:「曾任公務員或仲裁人的人,就其任職時接受請托所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而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的,處5年以下懲役。」 197條之4:「公務員接受請托,斡旋或已經促成別的公務員為不正行為或不為當為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作為報酬的,處5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一百九十七條之三:公務員或仲裁員,關於其職務實施不正當行為或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收受、要求或約定賄賂,是受賄罪。 日本刑法典第246條之二規定:「向他人處理事務使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虛偽信息或者不正當的指令,從而製作與財產權得失或者變更有關的不真實的電磁記錄,或者提供與財產權的得失、變更的虛偽電磁記錄給他人處理事務使用,取得財產上的不法利益或者使他人取得的」,是使用電子計算機詐騙罪。日本刑法典第81條(誘致外患)規定:「通謀外國,致使已對日本國行使武力的,處死刑。」第82條(援助外患)規定:「當外國對日本國行使武力時,為其服務或給予其他軍事上的利益的,處死刑,無期或2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80條、第93條則規定,犯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幫助內亂或幫助預備或陰謀內亂罪在未達到暴動前自首的,私戰的預備或陰謀自首的,等等,免除刑罰日本刑法典第109條第1項規定:放火燒毀現非供人居住而且現無人在內的建築物、船艦或者礦井的,處二年以上有期懲役。第2項規定:前項所列之物屬於自己所有的,處六個月以上七年以下懲役,但未發生公共危險犯的,不處罰日本刑法典第110條規定:放火燒毀前兩條規定以外之物,因而發生公共危險的,處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08條規定:放火燒毀現供人居住或者現有人在內的建築物、火車、電車、船艦或者礦井的,處死刑,無期或者五年以上懲役。日本刑法典第188條 對神祠、佛堂、墓地或者其它禮拜場所公然實行不敬行為的,處六個月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妨礙傳教、禮拜或者葬儀的,處一年以下懲役、監禁或者十萬元以下罰金。日本刑法典第238條規定「盜竊犯在竊取財物後為防止財物返還,或者為逃避逮捕或者隱滅罪跡,而實施暴行或者脅迫的,以強盜論。」 日本刑法典第205條規定「故意傷害致死處2年以上有期懲役。」 日本刑法典中並沒有盜竊殺人的結合罪。只有強盜強奸罪,強盜殺人罪之類…… 2004年,日本立法機關又對刑法典作了重大修改。總則部分:將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個月以上15年以下,提高為1個月以上20年以下;將死刑、無期懲役與禁錮減為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15年提高到30年;將加重有期懲役與禁錮的期限,由20年提高到30年。建議你去買本《日本刑法典》吧 ..

Ⅹ 中國人在日本觸犯刑法怎麼處理

如果行為在日本,日本已經立案偵查,按照日本法律辦理;根據《刑法》第七專條屬人管轄屬,適用我國《刑法》,但是最高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如果必須追究刑事責任,在日本已經受到刑事處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或減輕處罰。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歷年試題 發布:2025-01-20 03:46:34 瀏覽:516
法官和律師座談 發布:2025-01-20 03:38:35 瀏覽:220
勞動法就是個 發布:2025-01-20 02:46:29 瀏覽:599
行政法姜明安百度雲 發布:2025-01-20 02:37:57 瀏覽:364
快餐店的規章制度及崗位職責 發布:2025-01-20 01:58:03 瀏覽:431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