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角色
『壹』 民法典的頒布有何歷史意義
《法國民法典》作為近代世界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曾跟隨拿破崙的大軍傳遍了歐洲,專並影響到世界各屬地,成為法國革命的象徵和人類理性的代表,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法國民法典的一些規定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凝聚著德意志民族理性精神的《德國民法典》頒布後,20世紀各國的民法典的制定多以其為藍本,而《法國民法典》的一些缺陷則為人所詬病。然而,法國民法典並不因此而喪失其光輝,它在批評中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風格並在法國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已將制定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然而人們更多的是從立法技術角度推崇《德國民法典》,卻忽略了《法國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借鑒意義。事實上,《法國民法典》作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其制定過程、立法風格、體例等等都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都不無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分析1804年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拿破崙的作用及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入手,試圖得出一些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有益的東西。
『貳』 民法典中老師可以與學生談戀愛嗎
即將於今年9月1日起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確禁止老師與未成年的學生談戀愛,更不能發生性關系。也不能撫摸或者故意觸碰學生身體特定部位。因此,那些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里的教職工可要注意嘍,一定要守住自身,切莫被愛情沖昏了頭腦。
建議不要和學生戀愛
2014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明確規定了教師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的,可以警告、記過,甚至解聘或者開除。
這里的不正當關系,指的是婚姻以外的一切性行為。
老師如果和未滿14周歲的女學生談戀愛,兩人發生性關系的話,涉嫌強奸罪。因為我國法律規定,和14周歲以下的女性發生性關系,即使雙方自願,也會認定強奸罪。
老師如果和未滿14周歲的男學生談戀愛,兩人發生性關系的話,根據刑法規定,涉嫌猥褻兒童罪。
『叄』 人權宣言、拿破崙法典在民主進程中的作用
拿破崙被流放在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上時曾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法典。它曾經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民事立法,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筆者擬對《拿破崙法典》的立法背景、主要內容和思想、歷史地位和影響來展開論述。
一、《拿破崙法典》頒布的背景
在世界法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拿破崙法典》的頒布,有深刻的背景:
第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789年以後,法國當權派陸續頒布了《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等法律,將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法律化,例如啟蒙運動中倡導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這些法律的頒布,比較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法國人從封建義務和封建關系中解放出來,這就為後來的「自然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此,「只是在法國,法典的編纂才產生於革命運動的熱情,也僅僅在法國,社會現實和奠基於革命的社會形態才達到了完全的重合。」 可見,如果沒有法國大革命,就不會在法國產生這樣一部開創紀元的民法典。
第二、法律不統一嚴重影響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大革命發生前,法國的法律制度很不統一,有羅馬法和習慣法之分。大體從波爾多至日內瓦附近劃界,其南部是成文法區,羅馬法系占優勢;北部是習慣法區,羅馬法處於次要地位,習慣法是由日耳曼法、教會法和地方習慣法等結合而成的,內容體系十分龐雜。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諷刺地比喻過:「對在法國出外旅行的人來說,改換法律的次數與改換所騎馬匹的次數一樣頻繁。」法律的不統一,導致關卡壁壘重重,嚴重阻礙了正處於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的自由發展。
第三、拿破崙個人的影響。1799年拿破崙上台執政以後,一方面,他通過打敗反法同盟的干涉、粉碎國內叛亂等措施,穩固了資產階級政權;另一方面,拿破崙要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秩序,而編纂民法典,統一全國法律,則是其必不可少的步驟。因此,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民法典的制定中去。他任命了一個由波塔利斯、特龍謝、比戈德普雷阿梅訥和馬爾維爾四位經驗豐富的法學家組成的民法典起草委員會,在參政院審議起草委員會所起草條文舉行的102次會議中,拿破崙至少在其中57次會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成了制定法典的真正領導者。
二、《拿破崙法典》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思想
1804年3月,拿破崙將36個單行法合並為《法國民法典》,公布施行。《拿破崙法典》的內容有總則一章,正文共有3編35章2281條。其內容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這是《人權宣言》關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民法上的具體貫徹和反映。法典明確規定:年滿20歲的「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人人在民法上都是自由平等的。這項原則否定了封建特權制,消除了等級差別,人人可以平等而自由地決定自身的行為。這就廢除了舊法律加之於廣大人民的各種政治歧視、人身束縛和苛捐雜稅等,為資產階級自由地經營工商業掃除了障礙,也有利於廣大勞動者「自由」地受雇於資本家,為資本家提供剩餘價值。這對於確立和穩定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和生活,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私有財產無限制和不受侵犯。按照《人權宣言》「財產是不可侵犯的神聖權利」的精神,民法典對私有財產問題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依法典解釋,「所有權是對物有絕對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如經營、獲利、交換、轉讓、饋贈等等。若因公徵用私人財產,則須給予公正而且事先的補償。損害他人財產者須負擔賠償責任。法典還特別規定:「物之所有權,不問其為動產或不動產,可擴大到該物由於天然或人工所產生或附加之物。這種權利稱為添附權。」這樣就肯定了資本家獲取利潤的合法性。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所有權的確立,為資產階級自由地利用所掌握的生產資料進行經營、開礦辦廠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契約自由。契約是兩個或兩上以上的人的意志表示的一致,具有法律的約束力。法典規定: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訂切實履行,非經訂約人的相互同意或法律的制止,不得任意修改和廢除。它保障了資本主義經濟活動機制的正常運轉。
三、《拿破崙法典》的地位和影響
《拿破崙法典》是資本主義社會第一部民法典,在人類從封建宗法社會走向近代法制社會的進程中,其地位和影響不可低估:
其一、《拿破崙法典》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主要內容和思想,從整體上總括了大革命的全部法規,在法律上承認了被大革命完全改變的社會秩序。它以資本主義絕對的私人財產所有制代替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和等級制度,把在消滅了封建專制主義之後「剛剛誕生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條件」譯成了「司法法規的語言」(馬克思語),使資本主義的經濟與社會生活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對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次,隨著拿破崙戰爭的推進,《拿破崙法典》通過拿破崙的鐵蹄在歐洲其他國家強制實施,法典與革命的思想和精神沖擊了這些國家的封建制度,動搖了它們的封建統治。加上它是系統、完整、規范的成文民法典,對後來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發生了巨大的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事實上在今天的亞洲,法國民法典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正如恩格斯指出:「這部革命的法國的法典,直到現在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範本。」
再次,《拿破崙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資本主義社會完整的法律體系,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的頒布開了近代民事法典化的先河。
當然,《拿破崙法典》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例如在調解勞資糾紛方面偏聽資本家的證詞,在家庭問題上強調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必須服從等等。但這並不影響法典的進步意義。《拿破崙法典》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早的一部系統的成文民法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法律」(恩格斯)。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法語: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Citoyen,簡稱《人權宣言》,1789年8月26日頒布)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 人權宣言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採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1793年6月24日,雅各賓派通過的新憲法前面所附的《人權宣言》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宣布「社會的目的就是共同的幸福」,提出「主權在民」,並且表示如果政府壓迫或侵犯人民的權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義的權利。
組成國民議會之法國人代表認為,無視、遺忘或蔑視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所以決定把自然的、不可剝奪的和神聖的人權闡明於庄嚴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經常呈現在社會各個成員之前,使他們不斷地想到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以便立法權的決議和行政權的決定能隨時和整個政治機構的目標兩相比較,從而能更加受到他們的尊重;以便公民們今後以簡單而無可爭辯的原則為根據的那些要求能確保憲法與全體幸福之維護。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並頒布《世界人權宣言》。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宣言》頒布後,大會要求所有會員國廣為宣傳,並且「不分國家或領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加以傳播、展示、閱讀和闡述。」《宣言》全文如下:
序 言
鑒於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
鑒於對人權的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而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已被宣布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
鑒於為使人類不致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對暴政和壓迫進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權受法治的保護,
鑒於有必要促進各國間友好關系的發展,
鑒於各聯合國國家的人民已在聯合國憲章中重申他們對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和價值以及男女平等權利的信念,並決心促成較大自由中的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
鑒於各會員國業已誓願同聯合國合作以促進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
鑒於對這些權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對於這個誓願的充分實現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因此現在, 大會, 發布這一世界人權宣言,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准,以期每一個人和社會機構經常銘念本宣言,努力通過教誨和教育促進對權利和自由的尊重,並通過國家的和國際的漸進措施,使這些權利和自由在各會員國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轄下領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認和遵行;
『肆』 民法典對公眾人物的規定
民法典對公眾人物的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捏造、歪曲事實;
2、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3、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條 合理實施下列行為的,可以不經肖像權人同意:
(一)為個人學習、藝術欣賞、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在必要范圍內使用肖像權人已經公開的肖像;
(二)為實施新聞報道,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三)為依法履行職責,國家機關在必要范圍內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四)為展示特定公共環境,不可避免地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
(五)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權人合法權益,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的其他行為。第一千零二十二條 當事人對肖像許可使用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任何一方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肖像許可使用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
當事人對肖像許可使用期限有明確約定,肖像權人有正當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許可使用合同,但是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對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對方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肖像權人的事由外,應當賠償損失。
『伍』 民法典別的法律體系中有沒有 如何鑒定是不是業主身份
民法典別的法律體系中業主身份是產業主
『陸』 拿破崙對於民法典的評價
評價拿破崙
第一、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仙。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不管怎樣高明,他卻不是懸念之中,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偉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眾才華外,更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經驗和權勢,但不管怎樣,他的立腳點和同時代的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個水準上的。每個時代的歷史都不可能是某個英雄的歷史。拿破崙時代的歷史也不是拿破崙個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可是,百年來,世界各國的史學家對他的評價,卻有不少神化之處,如:說他是「世紀的巨人」、「西方之皇」、「戰爭之神」、「命運的支配者」等等。在吹捧的反面,卻又是一片憤怒、厭惡和詬罵,如說他是「科西嘉島的怪物」、「摧殘自由的暴君」、「無恥小人」、「匪徒」等等。
第二、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它必然成就偉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之所以偉大,是由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一件大事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麼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因此,必須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才能更好地去認識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導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體。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其一生的經歷是錯綜復雜的。因此,要看他在這個大的歷史潮流中,是阻礙歷史的潮流而動,不是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
第四、拿破崙戎馬一生,親身指揮過的戰役約計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約20年的拿破崙戰爭,前期主要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後期也有反抗民族壓迫的因素,但戰爭已具有明鮮的侵略性和掠奪別的民族及兼並別國領土的性質,給歐洲和法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1804年拿破崙頒布的《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 是資產階級法典編纂的典型,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仿效 。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 1922、1923年期間基本上完成了刑法、民法和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勞動法、土地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典的編纂工作,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社會主義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刑法、刑事訴訟法、婚姻法、民事訴訟法等,都是社會主義基本法律。
希望你能滿意!
『柒』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有什麼區別
區別:
1、范圍: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內、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容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7)民法典角色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法律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
《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捌』 民法典相比較於民法學行法,他具備什麼優勢
(一)開放性
1·針對其他法律淵源的包容性。民法典中的合同法是這方面的典型:合同法作為調整經濟交易關系最為重要的法律,面對永遠處於不斷發展和創新中的交易實踐,當然也不應該「凝滯」或者僵化。以法國為例,首先是單行法的修改,譬如,1975年7月9日和1985年10月11日的法律分別修改了其民法典第1152和1231條,授權法官對於約定過高或者過低的違約金條款進行修改。其次,判例有時候可能會構建出合同法某一領域的規則(例如,前契約階段),或者在民法典之中或之外發展出某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規則和概念(譬如,前契約階段的信息義務,安全義務,銷售者和製造者的產品責任,合同的協議轉讓和解除等),或者將某一局部適用的規則擴展為一般性規則(譬如同時履行抗辯規則,exceptio non adimpleti cont-ractus)。再次,交易實踐為不斷豐富合同法的內容,使得合同法不斷接納和確認新的交易形式(如解約條款、責任條款、安慰信、獨立擔保)。最後,學理界也不斷將許多理論和概念體系化(合同的對抗性,實質性義務、合同群理論[20]),並不斷突破舊有的制度框架(如方法之債和結果之債的區分)。
2·對於其他法律體系的開放性。在如今各國的立法活動中,比較法無疑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對各主要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尋求最適合本國的制度安排,這已經是各國在立法中的一項普遍做法。對於外國法的借鑒,這也是法國這個擁有悠久民法傳統的國家的經常性做法。仍舊以法國法為例,譬如,在價格的確定方面,法國最高法院在審判中就曾參考了德國法和羅馬統一私法國際委員會(UNIDROIT)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當時還尚未公布)中單方面確定價格的有關內容[21].在法國最高法院近年的一些關於合同誠信義務的判決中,還可以看到普通法尤其是美國法的影響,譬如所謂的「信賴理論」[22].
3·對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變遷的敏感性。作為調整主體行為的社會規范之一,法律不可能自外於其他領域,不受其他領域變革的影響,或者不考慮自身對於其他領域的一項———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可能引發的後果。合同法更是如此:對於交易關系的促進、對於經濟生活的良性影響,這是合同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之一。由此,不難理解的是,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們拒絕將一方遭受的「損失(lésion)」作為宣告合同無效或者變更的原因之一,因為起草者們「對於大革命時期的多次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大量交易因一方遭受損失而被撤銷的麻煩記憶猶新」[23].在當代,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顯然需要考慮法律的經濟和社會效果:譬如,法國負責研究擔保法改革的專家小組中,除了法學教授和法官以外,還有銀行家、公證人和律師等實務界專家。此外,法院在做出判決時,通常也會考慮判決的經濟影響,譬如,法國最高法院在為某些投資性的人壽保險合同進行定性的時候,就曾大量征詢了公證人、保險公司、經濟和金融部、司法部等部門的意見。另外,最高法院的某些判決的動機也可以從經濟學層面得到解釋。此外,法學界對於經濟分析方法也並不陌生:在合同法中,法國一些學者反對情勢變更理論,也正是基於經濟上的分析。據他們看來,如果經濟情勢的變更能經常性地導致合同的變更的話,這會危害經濟秩序的穩定,損害當事人的合理預期[24](當然這一看法也受到其他一些學者的批評)。
(二)平衡性
平衡性是指法律在制度設計上注重各方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平衡、各種基本價值之間的平衡。那麼就此而言,是否存在關於合同的一個普遍性的定義?比較法研究發現,關於合同這個最基本的法學范疇之一,存在著多種定義和視角。例如,在深受自由主義思想、重商傳統和新教倫理影響的英國,關於合同的觀念就更多的體現出經濟維度的考慮;而在天主教影響深厚、重視合同倫理的法國,其關於合同的看法就呈現出相當的道德主義的特點。如果把視野進一步擴大至伊斯蘭法體系,我們會發現,伊斯蘭教法關於合同的理念又與前述兩大法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些都說明,即使是關於最為基礎、為各大法系所共有的基本法學范疇,關於其內容的理解,各個法系可能並不相同。
就合同的有關分析框架而言,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分析方法、社會學分析方法、哲學分析方法、個人主義方法、道德主義方法、連帶主義方法等。就此而言,巴西的最新立法值得關注:其2002年的新法典要求「契約自由必須以理性的方式,在合同的社會功能的限度內行使」。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普通法學者梅因就揭示出所謂「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是一切「進步社會的發展趨勢」;而在當代,許多大陸法學者在更為深入地談論所謂「法律的契約化」現象(如前所述,這一趨勢已經擴展到家庭法、物權法等領域);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並非偶然:它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的重心從「法律」向「契約」的轉移;法律為當事者所直接規定的聯結逐漸減少,而當事者通過契約所構建的聯結漸次增加;法律的調整模式逐漸從「強行性法律」向一種「協商性法律」轉變。
在理念和方法論層面,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觀念與普通法系仍然存在某些差別。譬如,就合同的效力而言,盡管兩大法系都會強調古老的拉丁法諺Pactasunt servenda(承諾應當嚴守),這一合同法的奠基性原則卻在兩大法系中有不同的理解。英美法將合同視為「bargain」,強調雙方利益或者好處的交換,兩種允諾的交易,因此,合同一方可以主張「或者我選擇履行,或者我選擇賠償」,任何一種方法是均應被視為可以滿足對方的利益;顯然,交易秩序中並不涉及道德層面的問題,可見,此中處於支配地位的考慮是經濟上的安排。由此,普通法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根據Holmes的著名論斷,原則上,選擇支付損害賠償是當事人的自由;強制實際履行只是一項例外性責任形式。總之,合同法需要考慮的是交易的迅捷、便利、效率。法律經濟學派的「有效違約」理論即是典型:如果違約能創造出更大的效率,則應允許一方選擇以支付違約賠償而解除合同。這明顯反映出一種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道德觀;履約還是違約在這里被純粹解讀為一種利潤最大化的算計,並無道義誠信等方面的考慮。
這正是許多大陸法學者明確反對將合同簡約為「bargain」的原因所在。在合同效力的問題上,大陸法更傾向於合同只有在完全履行之後,才算達到圓滿狀態。例如,受到法國法的影響,智利法律規定「如一方未履行其義務,另一方有權選擇強制其繼續履行合同,或者選擇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支付損害賠償」。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某些合同法制度———諸如非違約方解除合同前的催告、約定違約金條款、合同解除只能通過司法程序、拒絕承認情勢變更理論等———都反映出對於合同效力的重視:法律為債權人同時提供了多種選擇,以使合同能得到履行;從債務人的角度來看,法律為促使其履行合同提供了多種制度框架,以使合同不至於終止。在許多大陸法學者看來,強調對己方先前做出的諾言的信守、對於對方的合理期待的尊重,這顯然涉及道德等諸多層面:中世紀教會法和宗教教義的影響,和他的交互性特徵,信守承諾的騎士精神,基本的自然正義觀念……由此,強調進入合同關系的雙方應保持某種「連帶關系」(善意、忠誠、合作和相互扶助等),這只有用經濟分析方法之外的其他分析框架才可以解釋(道德、倫理、宗教、社會學等)[25].法國當代影響甚大的「合同連帶主義(solidarisme contractuel)」思潮,是沿襲了杜爾凱姆、撒萊、德莫格和約瑟朗等人的法社會學思考路徑,反對純粹從商業和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合同。
(三)經濟性
經濟性是指法律的制度安排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各個環節包括爭端解決環節的成本。在成文法體系中,合同法律規則本身就是交易關系的抽象,這些規則在內容上可以成為一般性的交易條件。由此,在大陸法系中,由於完備的法律規則的存在,對經濟當事者而言無需就合同的所有環節和所有事項,均制定繁簡無遺的龐雜條款———這與普通法的情形有所不同;從微觀角度看,這極大地節省了經濟當事人的時間和成本。
從宏觀角度看,以法典為核心的成文法體系還具有預防和避免爭端的功能。根據一些統計,在美國,司法和訴訟程序的總運作成本(公民、企業、公立機構為律師、法院、司法專家等所負擔的所有費用)約為650億美元,大約佔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2.6%;這一比率在瑞士為0.8%,在法國為0.6%,而在西班牙僅為0.4%.此外,在美國,平均每300名居民中就有一名律師(美國的律師數量據稱佔到了全球總數的70%);這一數字在法國是1700.在美國,每年每10人中就會有一人牽涉到訟爭;這一數字在法國是300[8](P106)。根據一些比較法學者的分析,這其中存在著結構性的原因:在普通法中,當事者無法服從於成文法典,而是受制於法官創造的規則,這使得當事方對於律師具有更大的依賴;而由於當事人預先無法完全知曉規則,由於普通法的訴訟構造和法律文化,當事人也會具有更大的沖動去訴諸法院。
結論
頗有意思的是,根據位於普通法區域的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所做的一項統計:在全世界,超過150多個國家佔全球60%的人口採用的是大陸法體系;以制定眾多法典為其標志。雖然數字並不具有更多的意義———我們顯然不能因此簡單推導出成文法體系就一定優於普通法系,但是,這起碼使得我們更有理由在實現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堅持大陸法傳統,理解法典化是適合於中國的傳統和現實的最合理選擇,從而堅定地繼續已頗有建樹的法典化之路;而中國民法典的最終出台也必將為中國法體系的「質地」增添「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