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舊中國民法

舊中國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4-11 13:17:25

1. 什麼是法典,舊中國的民法典,新中國得明法典發展

以前稱之為法典,現在我們叫憲法,憲法是高於法律的。

2. 中國舊民法典中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公告期

有一點前提 中國到現在還沒有一部民法典。
下落不明滿兩年可以申請宣告版失蹤,公告期三個權月。
下落不明滿四年;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滿兩年;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且經有關機關認定不可能生還。可以申請宣告死亡,公告期分別為一年,一年,三個月。

3. 《中華民國民法典》歷史意義

。《中華民國民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頒布實施的民法典。南京國民政府時版期,「以憲法權、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法制編製法為主幹的六法體系的形成,標志著當時中國在西方先進法文化和移植與法律資源的本土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標志著以近代法律理論為指導、具有近代特徵的法律制度在中國的成長與確立。開始於清朝末年的中國法律近代化進程至此得以初步完成」。
強調保護社會公益

《中華民國民法》十分強調對社會公益的保護,它以社會本位主義為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將對社會公益的保護貫徹到了法典的每一個角落。

⑴以維護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為原則。⑵對所有權進行限制⑶對契約自由進行限制⑷無過失責任的引入⑸酌情減免義務人的責任。5、強調平等原則在民法典中的應用

《中華民國民法》所規定和體現出來的平等,不僅包括男女平等,而且包括雇傭人與受僱人的平等、債務人與債權人的平等、承租人與出租人的平等、以及所有權人與佃權人之間的平等,內容非常廣泛。同時,在重視形式平等的基礎上,更致力於追求實質上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對弱者的特別扶助,使其在社會上與強者處於平等地位。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以前,國有沒有民法

沒有修改過,只是在1988年最高法出過一個民同意見。不過由於後續我國頒布了很多民事專門法律,例如《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民法通則》有與新法相悖的地方,適用新法

5. 受德國民法影響的國家有哪些

受德國民法影響的復國家有中國。中制國正式制定民法典在本世紀20年代末。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設立立法院。立法院成立後即著手制定民法。起草民法時,自始即決定採用五編制。五編制的採用可以說不僅仿照德國民法典,也是效法日本等國的。

以後五編的內容則多來自德國民法典。民法學家梅仲協指出:「現行民法采德國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蘇聯之成規,亦嘗擷取一二。」所以說舊中國的民法,是繼受德國民法典而來,實不為過。



(5)舊中國民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沒有制定民法。50年代初曾草擬民法草案,分總則、所有權、債、繼承4編,如加上另已公布的婚姻法,實際上仍為5編制。以後各次民法草案未采五編制。

1986年公布的《民法通則》,由於其本身不是完整的民法典,當然不可能採用5編制。在民法教學中因此也不再依5編制講學,但是到80年代後半期,德國民法的影響又在各方面表現出來,特別在某些教科書中。

而且這種影響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德國民法理論也在民法學界一直存在,先是潛在的,以後則成為明顯的。這可以從近十餘年來民法書刊中看到。

6. 清末制定的一部單獨的民法典叫做什麼

清末制定的一部單獨的民族法典草案叫做《大清民律草案》
參考: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法立法有一定影響。草案由沈家本、伍廷芳、俞謙三主持的修訂法律館起草。自1907年正式著手,一方面聘請日本法學家松岡義正等外國法律專家參與起草工作;另一方面則派員赴全國各省進行民事習慣的調查。
主要內容
《大清民律草案》條文稿共分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編,1569條。其中,總則、債權、物權三編由松岡正義等人仿照德、日民法典的體例和內容草擬而成,吸收了大量西方資產階級民法的理論、制度和原則。而親屬、繼承兩編則由修訂法律館和禮學館起草,其制度、風格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保留了許多封建法律精神,仍沒有超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格局。
在《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和基本信息模塊裡面的完成時間有沖突,辛亥革命爆發時間為10月0日,因此,本草案的完成時間應該為1911年的8月),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腐敗統治隨即迅速崩潰。因此,這部民律草案並未正式頒布與施行。
《大清民律草案》遵循的立法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採納各國通行的民法原則.(2)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論為指導。(3)充分考慮中國特定的國情民風,確定最適合中國風俗習慣的法則,並適應社會演進的需要。
分析與評價
制訂民律草案前三編所依據的主要是各國的現有成文法和最新法學理論,後兩編則以中國的傳統禮教與民俗為依據。這對民律草案的內容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民律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民律前三編在起草者松岡義正的影響下,以日、德、瑞士民法典為參照,體例結構取自德國民法典。在總則編中,採取了私有財產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過失致人損害應予賠償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在債權編中,規定了債權的標的、效力、讓與、承認、消滅以及各種形式債的意義和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在物權編中主要規定了對各種形式的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及財產使用內容等。這些內容主要以西方各國通行的民法理論和原則為依據,對中國舊有習慣未加參酌,因而體現出明顯的資產階級民法的特徵。
民律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主"。根據民律草案的起草原則,所有涉及親屬關系以及與親屬關系相關聯的財產關系,均以中國傳統為主。立法者具體提出這兩編主要參照現行法律、經義和道德,雖也採納了一些資產階級的法律規定,但更多的是、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第四編"親屬"對親屬關系的種類和范圍、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監護、親屬間的撫養等作了規定。這一編體現了濃厚的家族本位特色,確定了家長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編"繼承"規定了自然繼承的范圍及順位、遺囑繼承的辦法和效力以及對債權人和受遺人利益的法律保護。這一編同樣體現著濃厚的傳統色彩,家族的傳承觀念遠遠重於個人的物質利害得失。
《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與後兩編的迥異,使整部法典的風格難以統一。從整體上二來說,由於急功近利,法典一味強調對最先進民法理論和立法成果的吸收,故而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實際嚴重脫節。就法典本身來說,《大清民律草案》雖然不太成熟,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事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7. 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的區別

近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19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而現代民法的物質基礎是20世紀的社會經濟生活。總的看來,19世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世紀。政治上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平穩發展,要求法律秩序的穩定,要求確保法的安定性,使市場參加者可以進行計劃,預見自己行為在法律上的後果。近代民法正是反映了這種要求。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世紀恰好是一個極度動盪的、急劇變化的、各種矛盾沖突空前激化和各種嚴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極不穩定的世紀。首先是30年代席捲全球的空前的經濟危機,使多少人陷於失業、飢餓、貧困,使主要國家的生產力倒退幾十年。然後是兩次世界大戰,使數千萬人喪失生命,使許許多多城市變成廢墟,造成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物質匱乏、住房恐慌,成為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慘劇。再有,人類社會在20世紀分裂為兩大陣營,一個是資本主義陣營,一個是社會主義陣營,到了世紀末社會主義陣營的大部分又改變了顏色即所謂蘇東巨變,這在人類史上都是驚心動魄的場面。同時,20世紀又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的世紀,各種科學技術成果的採用,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享受到空前的物質文明。由於技術進步,促進了工業交通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勞動者與企業主的對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立,以及企業事故、交通事故、環境污染、缺陷產品致損等各種嚴重社會問題。此外,20世紀還發生了規模浩大的民主運動、民權運動、女權運動、消費者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在這種條件下,法院面臨許許多多新的問題和新型案件,對於這些案件或者缺乏法律規定,或者像過去那樣機械地適用法律無法解決問題,迫使法官、學者和立法者改變法學思想,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最終促成了民法制度和民法思想的變遷,由近代民法發展演變為現代民法。

從法律分類來說,中世紀民法與近代民法,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類型。但近代民法與現代民法之間則不存在這種區別。所謂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延續和發展,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近代民法。現代民法,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9對於現代民法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8. 哪裡可以找到1929年中華民國民法典

1、對
中國近代民事立法始於清末。我國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詞始於1929年5月民國政府公布的民法總則。漢語中「民法」一詞源於日本;日本民法典的「民法」一詞譯於法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的「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

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規范的總稱。有市民法(是調整羅馬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和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外國人之間關系的法)之分。從市民發與萬民法的概念可以看出,來源於羅馬市民法的民法應當屬於國內法范疇,而今天與羅馬萬民法相對應的應當是屬於國際法范疇的國際私法法律部門。

2、對
民法本質上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自身發展的規律,要求生命人人格平等。傳統民法的實際調整范圍,包括不平等自然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那是虛假民事關系。調整此類關系的「民法」是虛假民法。在民法的調整范圍中,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歷來佔主要部分,不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只佔很小的部分。隨著生命人人格的逐漸解放,前者的比重不斷增加。這一比重是民法自身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今天,一些國家的公民的民事人格乃至政治人格已經平等,這些國家的民法只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最終將完全成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規定。

3、對
4、對

9. 舉例說明民法是眾法之基

史尚寬:中國民法第一人
史尚寬先生系安徽桐城(今樅陽史家灣)人,生於1898年農歷正月初一,故字旦生。他自幼聰穎好學,11歲能文章,15歲便隨叔父史逸留學日本,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而後進入日本著名的帝國東京大學法律系,接受法學系統訓練,先後共9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22年秋,又遠赴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研究法律。在德國學習兩年後又轉赴法國巴黎大學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就這樣,史尚寬先生先後留學日本、德國、法國,共14年。1927年先生學成歸國,先後擔任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以及政治大學教授。
從1929年4月至1930年12月,短短一年多時間,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典》和「民法相關法律」的《公司法》、《票據法》、《海船法》、《保險法》先後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近代中國民法立法基本完成。
舊中國的首部《民法典》,不僅國民政府引為驕傲,也受到中外法學界知名學者的一致好評。在隨後的十幾年裡,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黎民百姓,誰還想著什麼民法的推行,哪裡還顧得上什麼財產權利的糾紛。當時國家的政治環境,根本就不具備民法實施的條件。這些,於先生來說實在無能為力。他只好跟隨國民政府到處奔波,先遷重慶,後去台灣。但是,先生研究民法的決心和抱負卻矢志不渝。
史尚寬先生十有五而志於法學,留學日本、歐洲諸國,視野開闊,學識宏富,學理精深。他參與民法、憲法等重要法典的起草制定,有常人難以企及的立法實踐的可貴閱歷。他身居官場,卻潛心學術著述。他在《民法全書》的「自序」中稱:「民法為眾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論,欲治公法者,亦應對於民法有相當理解,而後可得其真諦。」他認為:中國雖然有一部「譽我國民法典為進步之法典,可惜尚少精深淵博之巨大著作以宏其用,良以民法關系錯綜復雜,遠非他法可比,非將全部融會貫通,難以運用」。

10. 從近代民法到現代民法,民法的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熱點內容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