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公民

民法總則公民

發布時間: 2020-12-21 22:39:20

民法總則保障公民的什麼權利

您好,民法總則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范圍或者實施某一行為(作為或不作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可能性。
1、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2、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3、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4、自然人因婚姻、家庭關系等產生的人身權利受法律保護。
5、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6、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9、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10、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11、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的人,有權請求受益人償還由此支出的必要費用。
12、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13、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1)作品;

(2)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3)商標;

(4)地理標志;

(5)商業秘密;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植物新品種;

(8)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14、自然人依法享有繼承權。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財產,可以依法繼承。

15、民事主體依法享有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

16、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

17、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28、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民法總則為什麼將公民改為自然人

梁慧星教授:這是民法的科學性的問題,因為民法中的主體就是自然人。「公民專」是屬一種政治上的身份,簡單說,就是有這個國家的國籍的人。有了國籍,就有了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同一個人,在參加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叫公民,在參加民事生活的時候他叫自然人。
我們制定《民法通則》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觀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則》制定的時候關於叫公民還是叫自然人其實已經有爭論,當時沒有決定,沒有最終解決,就在公民的後面加了個括弧寫上自然人。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

⑶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為() A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⑷ 民法總則是怎樣規定公民的姓名權的

您好,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回會第五次會答議於2017年3月15日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沒有關於「姓名該姓」的規定;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三、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法律解釋」,規定「 公民原則上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有「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等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⑸ 《民法總則與每個人有什麼關系

《民法總則》正式將「公民」修改為「自然人」,將「私權神聖制度」列為第一民法原則,並首次將「公序良俗」寫入法律,確定其為社會評價尺度,規定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與此同時,民法總則增加了環保責任,完善了監護制度,強化了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等。
這部共計206條的《民法總則》,究竟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其法律條文該如何理解和適用?對此,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專訪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撰領導小組專家成員、我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梁慧星教授。

改「公民」為「自然人」
明確「私權神聖不可侵犯」民法原則
成都商報:我們注意到《民法總則》第二條把「公民」換成了「自然人」,如何理解這個變化?
梁慧星教授:這是民法的科學性的問題,因為民法中的主體就是自然人。「公民」是一種政治上的身份,簡單說,就是有這個國家的國籍的人。有了國籍,就有了公民權,公民權就是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資格。同一個人,在參加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叫公民,在參加民事生活的時候他叫自然人。
我們制定《民法通則》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立法的觀念還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所以保留了公民的概念。在《民法通則》制定的時候關於叫公民還是叫自然人其實已經有爭論,當時沒有決定,沒有最終解決,就在公民的後面加了個括弧寫上自然人。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

⑹ 民法總則管轄的具體有哪些

民法總則管轄
民法總則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不能確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為住所地。 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對沒有辦事機構的個人合夥、合夥型聯營體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注冊登記,幾個被告又不在同一轄區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望採納

⑺ 民法總則的頒布對中國公民有何意義

民法總則的誕生不僅意味著我國民事法律制度進入「民法典時代」,同專時,也意味著公眾屬的基本權利將得到更多的保障。
例如:「出手救人造成損害是否需要賠償」,近些年,碰瓷一詞可謂是火熱,令人「聞風喪膽」,而民法總則的誕生將有效遏制此種情況的產生,改善社會風氣,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發揚我國樂於助人的優良傳統。
同時,站在經濟角度而言,民法總則的誕生,能夠有效改善社會發展環境,令誠信經營更為有利,帶動資本市場以誠信為根本的發展氛圍,有利於經濟平穩發展,實現穩中求進的戰略方針。

⑻ 宣告失蹤民法總則有哪些規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6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公民失蹤,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必須有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的事實

所謂下落不明,是指公民最後離開自己住所或居所地後,去向不明,與任何人都無聯系,杳無音訊。認定公民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應當從公民離開自己的最後住所地或居所地之日起,連續計算滿2年,中間不能間斷,如有間斷,應從最後一次出走或最後一次來信時計算;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之日起計算;登報尋找失蹤人的,從登報之日起計算。
必須是與下落不明的公民有利害關系的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下落不明的公民有人身關系或者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包括失蹤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與之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如債權債務關系)的人。
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提出申請

申請書應寫明失蹤的事實、時間和申請人的請求、並附有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關於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其他有關機關,是指公安機關以外的能夠證明該公民下落不明的機關。
宣告失蹤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清理下落不明人的財產,指定訴訟期間的財產代管人。

管轄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6條的規定,宣告公民失蹤的案件,由失蹤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樣便於受訴人民法院就近調查被申請人下落不明的事實,便於人民法院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也便於人民法院審理案件。

公告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6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間是尋找該公民、等待其出現的期間。公告尋找失蹤人,是人民法院審理宣告公民失蹤案件的必經程序。因為宣告失蹤是一種推定,而這一推定又將給被宣告失蹤的公民帶來重大影響。所以,為了充分保護該公民的民事權益,使判決建立在慎重、准確的基礎上,人民法院必須發出公告。

判決

公告期滿,該公民仍然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應確認申請該公民失蹤的事實存在,並依法作出宣告該公民為失蹤人的判決。如公告期內該公民出現或者查明下落,人民法院則應作出判決,駁回申請。

⑼ 2017最新《民法總則》是怎麼規定民事行為能力的

2017最新《民法總則》是這樣規定民事行為能力:

第十七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九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條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9)民法總則公民擴展閱讀:

相關法律《民法總則》

第二十二條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第二十五條自然人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居所為住所;經常居所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所視為住所。

參考資料:網路-民法總則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
2019年上海勞動法產假 發布:2024-11-19 07:09:56 瀏覽:53
模糊條例 發布:2024-11-19 06:35:00 瀏覽:423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