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司法部長
Ⅰ 加拿大面積大還是美國面積大
加拿大的面積與美國面積相比,加拿大面積更大一些。
【加拿大】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約在北緯41°~83°、西經52°~141°之間,西北部鄰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北與格陵蘭(丹麥實際控制)隔戴維斯海峽和巴芬灣遙遙相望,南接美國本土(東段按照除密歇根湖外的四大湖和阿巴拉契亞山為界,中段和西段基本按照北緯49度為國界線),北靠北冰洋,北極圈穿過北部。
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國境邊界長達8892公里,為全世界最長不設防疆界線。國土面積約9984670平方千米(世界第2位),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個人建議】
對於國土面積來說,加拿大為9984670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來說排名第二,美國的面積相對來說較小一些。我建議你最好查看世界地圖,這樣可以有更直觀的體現。加拿大淡水覆蓋面積為89萬平方千米,氣候大部分為負極地,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溫潤氣候,北部及地區為極地長寒氣候。
【拓展資料】
一、憲法
加拿大沒有一部完整的憲法,主要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通過的憲法法案構成,其中包括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的《不列顛北美法案》。有關憲法法案規定,加拿大實行聯邦議會制,尊英國國王為加國家元首,總督為英國國王在加代表,英、法語均為官方語言。憲法宗旨為和平、秩序和良政。
二、司法
加拿大設聯邦、省和地方(一般指市)三級法院。聯邦法院一般受理財政、海事和有關經濟方面的案件。最高法院由1名大法官和8名陪審法官組成,主要仲裁聯邦和各省上訴的重大政治、法律、有關憲法問題以及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法院的裁決為終審裁決。最高法院法官均由總理提名,總督任命,75歲退休。首席大法官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於2017年12月就任。司法部長兼總檢察長戴維·拉梅蒂(David Lametti)於2019年1月就任。各省設有省高等法院和省法院,主要審理刑事案件及其他與該省有關的重要案件,但也有一些省級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地方法院一般審理民事案件。
Ⅱ 公安部與司法部有什麼區別
一、職能不同
1、公安部:公安部是國務院主管全國公安工作的職能部門。
2、司法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是主管全國司法行政工作的國務院組成部門。
二、組織架構不同
1、公安部:各省、自治區設公安廳,直轄市設公安局;各市(地、自治州、盟)設公安局(處);市轄區設公安分局,接受上級公安機關直接領導;
各縣(市、旗)設公安局,分別接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公安機關領導。縣(市、區、旗)公安局下設公安派出所,由縣(市、區、旗)公安機關直接領導和管理。
2、司法部:司法部下轄機關廳局一共有23個,分別是:中央依法治國辦秘書局、辦公廳、政治部、法治調研局、法治督察局、立法一局、立法二局、立法三局、立法四局、監獄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
戒毒管理局、行政復議與應訴局、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普法與依法治理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律師工作局、法律職業資格管理局、國際合作局、裝備財務保障局、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三、工作內容不同
1、公安部: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防範、打擊恐怖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的行為;管理交通、消防、危險物品;管理戶口、居民身份證、國籍、出入境事務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事務;維護國(邊)境地區的治安秩序;
警衛國家規定的特定人員、守衛重要場所和設施;管理集會、遊行和示威活動;監督管理公共信息網路的安全監察工作;指導和監督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指導治安保衛委員會等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2、司法部:監督和指導全國監獄執行刑罰、改造罪犯的工作,監督和指導全國勞動教養工作;制定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和檢查各地區、各行業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導對外法制宣傳工作,管理法制報刊;
監督和指導全國的律師工作和法律顧問工作,管理社會法律服務機構和在華設立的外國(境外)律師機構;監督和指導全國公證機構和公證業務活動,負責委託港澳地區律師辦理在內地使用的公證事務;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和司法助理員工作;
管理部直屬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導全國的中等、高等法學教育工作和法學理論研究工作;組織參加聯合國有關預防犯罪領域的會議和活動,承辦聯合國有關對口部門的往來業務,組織參加國際有關人權問題的法律研討和交流活動、開展政府間的法律交流與合作;
參加與外國簽訂司法協助協定的談判,負責國際司法協助協定執行的有關事宜;參與國家立法工作,組織司法領域人權問題研究;監督大型監獄、勞動教養場所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
指導全國司法行政系統的隊伍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Ⅲ 美司法部長被開除 美司法部長為什麼被開除
美國的公務員是聘任制,干一天你就是,不用你就走人,在退休待遇上有一些說道的
Ⅳ 司法部有哪些部門
司法部有職能機構16個:辦公廳、政治部、監獄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法制宣傳司、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法律援助工作司、基層工作指導司、國家司法考試司、司法鑒定管理局、法制司、司法協助外事司、計財裝備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司法部有直屬單位22個:司法部信息中心、司法研究所(研究室)、機關服務中心、燕城監獄、法律援助中心、直屬煤礦管理局、預防犯罪研究所、法制日報社、法律出版社、中華全國律師協會。
中國公證協會、中國監獄工作協會、中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協會、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司法行政學院、國家司法考試中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司法協助交流中心、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法律服務(澳門)公司、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訓交流中心。
司法部有派駐機構1個:駐部紀檢組監察局。
(4)退休司法部長擴展閱讀:
國家司法部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啟用統一的司法行政徽章,司法行政徽章包括司法行政徽和司法行政工作者證章。司法行政徽圖案由司法行政徽章基本圖案加「中國司法」字樣組成。
標准規格為直徑70cm;司法行政工作者證章圖案由司法行政徽章基本圖案加「中國司法」中英文字樣和法繩圖案組成,標准規格為直徑25mm。
Ⅳ 司法部是個怎樣的機構下轄哪些部門職能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是主管全國司法行政工作的國務院組成部門。
司法部的職能機構
辦公廳、政治部、監獄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法制宣傳司、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法律援助工作司、基層工作指導司、國家司法考試司、司法鑒定管理局、法制司、司法協助外事司、計財裝備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直屬單位
司法部信息中心、司法研究所(研究室)、機關服務中心、燕城監獄、法律援助中心、直屬煤礦管理局、預防犯罪研究所、法制日報社、法律出版社、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國公證協會、中國監獄工作協會、中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協會、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司法行政學院、國家司法考試中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司法協助交流中心、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法律服務(澳門)公司、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訓交流中心(籌)。
派駐機構
駐部紀檢組監察局。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司法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4號),司法部主要承擔以下職能:
(一)擬訂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法律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全國監獄管理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監督管理刑罰執行、改造罪犯的工作;
(三)負責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戒毒場所的管理工作;
(四)擬訂全民普及法律常識規劃並組織實施,指導各地方、各行業法制宣傳、依法治理工作和對外法制宣傳;
(五)負責指導監督律師工作、公證工作並承擔相應責任,負責港澳的律師擔任委託公證人的委託和管理工作;
(六)監督管理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
(七)指導、監督基層司法所建設和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基層法律服務和幫教安置工作;
(八)組織實施國家司法考試工作;
(九)主管全國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十)參與有關國際司法協助條約的草擬、談判,履行司法協助條約中指定的中央機關有關職責;
(十一)指導司法行政系統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組織參與聯合國預防犯罪組織和刑事司法領域的交流活動,承辦涉港澳台的司法行政事務;
(十二)負責司法行政系統槍支、彈葯、服裝和警車管理工作,指導、監督司法行政系統計劃財務工作;
(十三)指導、監督司法行政隊伍建設和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建設,負責司法行政系統的警務管理和警務督察工作,協助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司法廳(局)領導幹部;
(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Ⅵ 如何評價中國政治中的非正式會議傳統
在西方的政治傳統中,立法始終是政治劇場中最尖刻、最有份量和挑戰性的角色。而此種意義上的立法對中國社會幾乎完全是異質的東西,近代以來、特別是清末新政以來的立法實踐尤添了諸多混亂。所有企圖模仿西方或另起爐灶的立法努力都無一例外地打上了當時統治者的各種烙印,並屈從於統治勢力的權威之下。1949年之後西方的現代法治理念和制度在大陸遭到拒斥[1],同時依靠政黨的政治影響力和意識形態重建了一個「社會主義立法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慣用的表達是「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這種把黨說成法律乃至法制體系締造者的話語表明,在中共統治下立法不得不依賴執政黨的扶持、必然主動或被動地服從黨的權威。但在現實中,執政黨對立法的影響並不完全是由法律規定的,而是更大程度上依照長期形成的慣例以及黨的內部規則發生作用。換言之,黨對立法的影響一直處於正式的法律典章之外,因此當代中國的立法機制就具有一種特性——「非正式性」。從實證的角度考察黨與立法機構之間這種「非正式性」關系,有很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剖析中國立法過程的非正式性
伍德羅.威爾遜很早就考察過政府體制和立法過程在實際運作中形成的規則。他不是局限在憲法和《聯邦黨人文集》對美國政治原則的描述,而是具體關注美國的政體如何在實踐中背離了憲法所確立的精緻的平衡結構而演變為一個國會至上、乃至「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的政府」[2]。威爾遜指出,在檢視任何政府制度時應著力查清那些真正掌握政權的人和基本的權力結構,若僅僅依據權威性的憲法指南來解說政府制度是無法令人滿意的[3]。他開創了以實證方法研究現實政治中政府活動的過程與功能(或決策過程)的先河,這是對傳統政治學強調法定的政治制度和正式的政府結構的一種挑戰。[4]正是在對行政行為和決策過程的研究中產生了「正式」范疇與「非正式」范疇的區分。前者意指政治組織的法定製度或法定結構,而後者則表示政治組織在實際運作和決策過程中的真實行為者及其所遵循的「游戲規則」。[5]對「正式性」的研究主要採取規范分析,而對「非正式性」的考察則偏重經或實證研究。
在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中「非正式因素」始終佔有一席之地。[6]盡管對其涵義有不同的理解[7],但一般都承認「非正式性」的確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重要特色。中國的政治體系距離制度化還很遠,其統治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的約束,而且由於多數決策是秘密進行的,很難實施公眾監督。[8]即使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某些正式化(formalization)、制度化的做法,但也僅觸及到中下層官僚體制,而上層決策、尤其是最高層的決策仍是高度非正式的。[9]
立法不僅是政治過程的關鍵環節,並且是上層乃至最高層的決策,立法的非正式性對真實政治的折射是頗具典型性的。然而,迄今為止有關中國立法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憲法》、《立法法》等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等機構,囿於各級《組織法》和各種《議事規則》等成文法確立的正式規則,而忽視了法外的非正式規則對立法過程及法律內容的影響。這種法律——制度層面的規範式研究過於偏重對憲法文本和制度規定的考察,多半是從指導原則和法律文獻的規定性角度解釋和說明中國的立法過程「應當是怎樣的」。這就留下了一大塊空白:立法過程的非正式性實際上究竟有那些表現及特點,它倒底是如何影響立法結果的?通過搜集分析現實政治的經驗材料,可以總結、歸納出中國立法活動的權力結構及其配置,從而解答下列問題:誰是立法的真正參與者?誰在事實上掌握了最終的立法決策權?立法權是如何在這些參與者或行為主體之間分配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工和協調的?
在中國的立法過程中,事實上存在著背離憲法性規定的法定權力的移轉,這不僅發生在專門的立法主體內部(如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向其常委會或常設的專門委員會轉移,或國務院的立法權向下屬部委或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轉移),更可能發生在立法主體與其他政治、社會勢力之間,特別是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與行政機關、執政黨之間立法權的實際分布。因此本文所討論的立法過程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立法機構(議會或人大)內的作業和程序,而且涵蓋立法機構決策過程中內外諸勢力之間的正式與非正式的相互作用。
立法過程中的非正式性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立法機構立法活動過程中「內部」的非正式性,如議會對法案的非正式討論或重要的委員會主席對立法決策的影響,這可能影響到立法決策權在立法機關內各不同機構之間的分布,如所謂的「委員會辦公室支配立法會議廳」[10];另一種與之相對應的是「外部」的非正式性,即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與政黨、行政機關、利益集團之間發生的非法定聯系和非正式規則。威爾遜對美國政體的考察表明,外部的非正式性往往會對政治權力的實際分配產生巨大的、甚至遠遠背離憲法「書面原理」的影響。
在中國這個以成文法為主而立法過程又充斥「黨政法一體化」[11]等非正式因素的國家,外部的非正式性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過去50年裡立法體系經歷了2次摧毀和重建:中共革命成功後宣布廢除舊法制,而後立法通過了《共同綱領》;但不久又通過一次次違反憲法、踐踏公民權的政治運動再次摧毀了法制,直到1978年《憲法》通過後才第2次重建立法體系。在中國的立法過程中真正的權力中心是執政黨,而不是《憲法》或《立法法》所確立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如要考察立法過程中的外部非正式性,其要點就是分析中共、國務院與人大三者之間在立法過程中形成的非正式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中共對立法的超憲法的領導地位;領導人的個人因素對實際立法權在執政黨、人大和國務院之間的分布產生影響[12]。
執政黨的直接介入使中國的立法過程大大復雜化,憲法所規定的以全國人大為最高權威的立法體制被以黨中央為核心的立法格局所取代,並且由於執政黨一貫偏重行政機關,連依據憲法應受全國人大監督的國務院在立法中的地位也超過人大。這種立法權向執政黨的實際轉移是「超憲法」或「非憲法」的。憲法中提到要堅持中共的領導,但這種「領導」在法律層面卻很難立足,它的貫徹與實施只能依靠宣傳、動員和組織等非法律的政治手段。自80年代初彭真主持人大工作以來歷屆人大領導人都強調中共對立法的領導,其實質是什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與立法權的分布及現存立法格局有何關系,本文第二部份討論這些問題。
本文的第三部份主要分析領導人的個人因素對立法過程的影響。在領導人個人因素起決定性作用的政治中,權力主要依附於人際關系,而不是取決於握有權力者在政治結構中的法定地位。[13]結果真實權力可能與法定權力脫節:有正式職務的人不一定具有充份行使其法定權力的地位;沒有正式職務的人未必沒有實際權力(如退休後的鄧小平名義上只是「全國橋牌協會」的名譽主席,實際上仍處於重大決策的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不斷增長,黨組織逐步放鬆了對具體立法事項的控制,這一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與領導人的個人因素而不是體制化因素。此外,最高領導人或黨內元老個人的「立法觀」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立法決策乃至某一項具體法案的內容。
本文的第四部份將分析中國立法中非正式性的成因。筆者認為,80年代以來立法在中共決策體系中地位的上升,意味著執政黨力圖通過立法這一具高度正式化意義的政治行為,使其政策「合法化」(legalization)甚至取得「合法性」(legitimacy);但立法過程中無處不在的非正式性卻損害了這一努力。在中國的法定立法體系(人大及其常委會)缺乏充份自主性的情況下,立法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任何與此相關的改革都勢必觸及黨、政、立法三大部門之間的關系,而這決非人大本身可左右。近20年來中國立法所經歷的制度化、法律化改革仍是現存體制內由執政黨領導的施為;這條路究竟能走多遠、走到什麼程度,同樣也取決於執政黨的意圖和選擇。
二、非正式性之一:中共的超憲法領導
黨與全國人大:誰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中國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如果按照這一規定來理解,全國人大就是一切政府權力的唯一來源和歸宿,國家主席、國務院、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中央軍委等一切政府機構的權力,都只能由人大派生出來並必須服從於人大的領導與監督;據此可以認為,全國人大除了擁有最高立法權和建立立法制度的權力之外,還可通過立法活動建立其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並制定一切它認為必要的公共政策,同時具有監督上述所有行政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權力。然而,憲法同時還規定了中共對整個國家的領導地位,並由此生發出領導各級人大和國務院的「默示權力」。在現實政治中當局用文字上的巧妙解釋掩蓋了憲法規定上的這個邏輯矛盾:在法律上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黨必須遵循人大制定的憲法和法律,人大有權追究政黨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14]而在實際政治體制中人大必須接受黨的領導[15]。
雖然依照憲法的文字表達來看,表面上存在著「雙重」的立法最高權威,但現實中上述關於人大與黨的關系的辯說之前半部份不具實際意義;並不存在任何能有效監督和約束執政黨的法律或政治機制,所謂的執政黨「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之「必須」也無法體現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憲法性義務。在現實中只有執政黨才是真正的最高權威;從憲法法理的角度看,黨對立法的領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憲法外的」或「超憲法的」。近年來人大領導人在談到黨和人大或立法的關系時總是強調要「自覺地接受黨的領導」。[16]「自覺」一詞一方面體現了人大在現實中的弱勢地位,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重視與支持」,人大就很難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又顯現出在法理上難以將憲法明確賦予最高權威地位的全國人大必須「自覺地服從」黨的領導之現狀自圓其說的微妙處境。
長期以來中國政治生活中對法律與政策的關系是這樣解釋的:「法律是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定型化的表現,是把實踐證明比較成熟的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7]由於事實上所有「國家」的政策都是由黨來決定的,不存在非黨決策的政策,所以這種說法實際上揭示了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法律服從於、跟隨於政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政策的「影子」,黨擁有對立法的最高權威。但「文革」後黨的文件、指示、決定和命令形式上不再是政策的唯一形式,「黨的政策要經過國家的形式而成為國家的政策」[18],即通過立法這種公共決策的最高形式來表現,這就使立法和法律的地位逐漸得到提升。1980年代中期以後黨的「決策」(policy making)與國家的「立法」(law making)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立法」成為「政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份[19];而越來越多的重要法律或法規的內容實際上是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形成過程中才得以明確。正因為立法與決策在形式和內容上交織在一起,所以必須進一步研究立法的決策過程。[20]
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在立法過程中的權力分布與角色分工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的立法過程已形成一套十分復雜的程序,它是一個「多階段、多舞台」的過程。每一部法律都要經過大約5個不同的階段:議程確定;部門間審查;最高領導人同意;全國人大辯論與通過;對作為政策的法律之說明、實施或裁斷。這些階段又分別在3個不同的「舞台」——中共中央、國務院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21]上實現。[22]整個立法過程包括政策建議的提出、從政策到法律草案的擬訂和法律的通過以及一系列相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出台;而在此背景下的法律制定只是立法過程中一個並不重要的部份[23]。重大立法始於黨中央,終於國務院或其下屬部委;多數立法始於國務院或其下屬部委,經過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又由國務院負責提出實施細節;真正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單獨決策的立法為數很少。
以1985年司法部部長鄒瑜在第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上對「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草案)」所做說明為例,可以清楚地描繪出這個政策及其推動的第一個5年全民普法運動的出台經過:首先是提出建議,「幾年來,胡耀邦、鄧小平、彭真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話強調這個問題」;其次是設定議程,「今年初,中共中央書記處批轉了陳丕顯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明確提出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然後是各部門協調(鄒瑜的表述是「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今年6月,根據彭真委員長的倡議,中央宣傳部和司法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接著是政策執行,「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中央宣傳部和司法部擬定的《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5年規劃》並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具體安排,認真組織實施黨中央這一重要號召」;下一步才是國務院正式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24]其實,還有司法部長未曾提及的最後一環,即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國務院的議案作出「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
上述過程充份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和人大在立法中錯綜復雜的關系和各自的功能。黨的作用貫徹始終:黨的領導人(可能以個人身份、也可能代表黨中央)先提出建議;再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確定決策過程的議程;黨中央的有關部門(在此案中是宣傳部)再參與部門間的協調和政策(《5年規劃》)的擬訂。國務院則在決策提出後負責部門間協調、《規劃》的擬訂、組織實施以及向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人大常委會既非決策的提出單位,也非政策的擬定、實施單位,它只是到決策的最後階段才介入,對結果的影響也最小。這幅圖景雖有其特殊之處,但與一般的實際立法過程相去不遠。它表明現實的立法過程與憲法的規定相反:居於立法過程權力中心的並非《憲法》與《立法法》所確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而是中共中央;行政部門——國務院掌握次要的立法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整個立法過程中處於決策圈子的最外緣。
如果說執政黨在立法中位居人大之上尚可被理解為「超憲法」,那麼國務院在立法中的優先地位則幾乎完全是「非憲法」的。國務院立法功能的膨脹不僅源於管理國家的需要,更發端於長期以來執政黨對行政系統的偏重和對立法機構的輕忽,只有行政系統才擁有大批能擬定法律法規、掌握實際情況的工作機構和人員。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中絕大多數仍由國務院提出立法建議、起草立法法案;由國務院提出、批準的行政性法規也遠多於人大通過的法律數量[25];人大通過的法律頒布後往往還需要由國務院或其下屬部委制定一系列實施細則;這些機構出於部門主義的考慮,擬定實施細則時常僭越其職能許可權,甚至直接修改乃至違背已頒布法律的規定[26],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即使頒布了一項法律也並不意味著立法過程的結束,該法律的內容很可能在實施和解釋過程中遇到實質性修改[27]。看起來國務院或其下屬部門更象事實上真正的「立法者」。
黨對立法的介入和領導
中共直接介入立法過程並承擔立法功能,大大改變了立法過程中的權力分布格局,使原本就許可權劃分不清、關系界定不明的立法系統更為復雜。由於憲法對立法機構最高權威的規定與現實運作狀況不一致,中共在立法過程中的實際地位是曖昧的,這暴露出中國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在。這里至少有3個問題值得探討:執政黨的領導如何突破「原則性領導」的約束而成為一種實質性權力?這種非正式的實質性權力通過什麼方式或途徑行使?如何維系這一方式或途徑的合法性?
1.從「原則性領導」轉變為實質性介入
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中共的領導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決策的領導和向國家政權機關推薦重要幹部。這一規定比憲法當然具體得多了,但仍缺乏可操作性。新近制定的專門規范立法活動的《立法法》也未對黨領導立法的范圍和方式作任何具體規定。其實並不存在正式的規范中共對立法過程主導方式的法規,黨對立法的領導實際上主要是依照非正式慣例。黨中央並沒有專門領導和協調立法的實體機構,中央政法委員會對立法的干預也在減弱[28]。長期以來黨直接或間接領導立法的唯一根據就是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凡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帶有重大原則性質的法律時事先需報黨中央批准;黨中央就法案的指導思想和重大原則問題把關,不具體過問每一條文。
Ⅶ 李必達的人物生平
李必達先生自幼習字,數十年潛心鑽研書法,集百家之所長,德藝相容。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郭雅君稱贊李必達的書法是「氣韻天成」。 著名學者、國際七三學社主席陳恩田先生盛贊李必達先生為「當代書聖」。
李必達先生曾多次參加全國性書法展覽。其書法《毛澤東·沁園春》、《岳飛·滿江紅》、《蘇軾·赤壁懷古》、《弘一法師格言》等作品被一些國家領導人所收藏。李必達先生少年就讀於武漢蔡甸漢陽三中,如今漢陽三中校名就是由李李必達先生題寫的。
從政時期的李必達(「李必達」事件)
1964年畢業於中南政法學院,適逢廣州軍區在全國選招140名大學畢業生而有幸入圍,被分到廣州部隊工作。 1967年11月,任廣州軍區司令部秘書,1968年3月任總參謀長黃永勝的貼身秘書。1968年3月24日「楊、余、傅事件」(總參謀長楊成武、空軍政委余立金、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傅崇碧被誣陷撤職)發生後,經林彪提議,黃永勝取代楊成武當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李必達隨黃永勝進京,繼續當黃永勝的秘書。那年他27歲,可謂少年得志。
然而沒多久,李必達就發現自己跌進了政治漩渦。
江青和林彪兩個小集團,為了爭權奪利,時而勾結,時而對立,攪得雞犬不寧。在李必達眼裡,其所作所為許多都是違背黨章和軍隊紀律的。李必達覺得此處不能久留,就向黃永勝的老婆項輝芳提出:「我大學畢業以後在基層呆的時間太短了,別說作戰,就是帶部隊我也不懂,我當不了總長的秘書,是不是把我下放到基層去鍛煉一個時期?」
李必達想以此為借口,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項輝芳說:「你下放鍛煉的要求我同意,但你要聽首長的安排,可以到北京衛戍區作戰值班室去鍛煉,有什麼情況要及時向首長報告。」
很明顯,這是要把李必達作為一個釘子安插在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溫玉成的身邊。
盡管項輝芳三番五次地動員李必達去,但還是被李必達拒絕了。幾個回合下來,項輝芳的臉色變了,覺得這個李必達對他們不忠,開始找茬子整他。不久,她就以對知識分子再教育為名,讓李必達去燒鍋爐。
寫信被捕
溫玉成原為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是黃永勝的副手。他先於黃永勝調到北京任副總參謀長,「楊、余、傅事件」後,又兼任了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溫玉成進京後,周恩來總理非常器重他,許多重要的外交活動都讓他出面。江青從個人野心出發,對溫玉成也抓得很緊,把中央樣板劇團都交給他管。1968年,中央安排黃永勝訪問阿爾巴尼亞,江青堅決反對,要溫玉成替代黃永勝訪阿,這引起了林彪、黃永勝的極大警覺。這時,項輝芳利用過去的老關系,以各種借口不停地找溫玉成的秘書打聽溫的情況,對李必達也動起了腦筋,於是便有上面提到的安插李到衛戍區的打算。李必達不肯就範,就被罰去燒鍋爐。
黨的「九大」前後,李必達又被安排到北京針織總廠勞動鍛煉。他從各種渠道獲知了令他吃驚的消息,林彪在「九大」選舉期間大肆進行分裂黨的活動,他擔心他們在黨的九屆一中全會上繼續進行這種分裂活動。因此,在4月26日的當晚,他寫好了一封給毛澤東的信,揭發林彪一夥分裂黨的活動,希望黨中央採取有效措施,防範這種事情繼續發生。
當時,李必達畢竟太年輕,他以為黃永勝與溫玉成間有矛盾,所以信寫好後,就直接去找溫玉成。
溫玉成看完信,神色有些緊張,轉臉對李必達說:「你依靠組織反映你所了解的情況是對的,但我比你更了解黃總長。我知道林副主席對我有些誤解。你這封信我交不交,交給誰,讓我考慮考慮再說。」
聽了溫玉成的話,李必達隱約覺得不妙。在往回走的路上,他思緒紛亂。
回到住處,他左思右想,立即又提筆重寫一封給毛澤東的信,冒險從總參謀部機要局寄出,隨後又通過電話向有關秘書查問,確知那邊已經收到他的信才放下心來。李必達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自我保護。他知道林彪一夥是不會放過他的,但有了第二封信,想不留任何痕跡地把他幹掉已經不可能了。
後來,李必達交給溫玉成的信真的落到了林彪的手裡,李必達隨後被捕。
晚年居住在南京的溫玉成,對親友們每憶及此事,總要感嘆不已:「我對不起李必達秘書……」
重見天日
林彪接到這封信後,交由葉群去處理。
1981年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審判時,項輝芳交代:「葉賊4月29日把我叫到京西賓館一樓會議室時,黃、吳、葉、邱都在。我到後,葉賊即說,她收到一封信,是溫玉成交來的。當時,反革命集團對我有三條指示:一、快把人找到;二、在黨支部宣布李必達偷聽電話、竊密、造謠、挑撥關系等罪名,但要絕對保密;三、搜查李的所有東西,凡是犯罪證據誰搜出來的誰簽名,支部書記要簽名(指我)。」
項輝芳受葉群指使,向黃、吳、葉、李、邱寫報告,給李必達羅列了盜竊機密、企圖謀害總長、散布流言蜚語、行動詭秘等罪名後,李必達立即被逮捕。
1969年4月30日,林彪集團派了一架專機,將李必達押送到廣州。李必達被關進了廣州軍區監獄。黃永勝派軍區政治部一個副主任審訊他,要李必達低頭認罪。
李必達不想出賣靈魂,更不能嫁禍於人,所以每次提審都據理力爭,常常把主審官駁得無言以對。審了六次沒有結果。
5月下旬,項輝芳專程到廣州了解對他的審查情況,並對看守人員說:「這個案件很重要,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案件,是首長親自抓的。」
於是,李必達的待遇一天天降低:開始還有四菜一湯,他不低頭,變三菜一湯;再不低頭,變成兩菜一湯;最後索性沒了菜,連湯也沒有了,白開水煮麵條。夏天不給蚊帳,冬天往被子上注水;三五分鍾撞一下門,讓他整夜睡不安穩。不讓放風上廁所,看著他患腎結石疼得在床上直打滾……
就是在這種死神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情況下,李必達依然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以頑強的意志面對一切。
「九一三」事件後,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此事,李必達得以重見天日,從廣州回到北京,被安排到總參謀部幹部執行所,受到公安部長於桑和副總參謀長張才千的接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他的身體逐漸復元,組織上也作了書面結論。結論中寫道:
黃、吳、葉、李、邱對李必達同志的迫害是一件嚴重的反革命事件。他們給李必達同志捏造莫須有的罪名,並指使廣州軍區監獄對李必達同志進行人身摧殘,企圖將李置於死地。李必達同志在這場斗爭中表現比較堅強,是一個捍衛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好同志。
這份報告經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李德生、紀登奎等批示後,李必達被安排在總參軍訓部當參謀。
事情還並沒有完。1973年「批林批孔」時,江青把矛頭暗指周恩來,一有機會就射出明槍暗箭。她在一份報告材料中寫道:「李必達不是好人。」
值得慶幸的是,總參謀部代總長張才千將軍了解事情的全過程,軍訓部長金冶也了解李的為人,沒有理睬江青的惡意指責,李必達才沒有再遭厄運。
再創輝煌
1979年,李必達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回到北京後,申請轉業,被安排到司法部辦公廳當秘書。當組織想提拔他當辦公廳副主任時,卻被一紙說他有歷史問題的告狀信壓了下來。司法部長劉復之一方面任命李當秘書處長,一方面要求解放軍總政治部派人調查。總政保衛部書面材料向司法部證實:
李必達同志在被關押和「審判」期間,表現得意志堅定,不畏強暴,一直沒有屈服,始終認為自己沒有錯,而且繼續揭發黃永勝等人的罪行,還勸說負責審訊他的人不要執迷不悟。在李必達同志堅不認「罪」的情況下,黃永勝曾指使丁盛等人強行「判決」,擬判處其有期徒刑20年,在判決書草稿中說李「頑固堅持反動立場,拒絕挽救,死不認罪,態度極端惡劣」,這也可以從反面印證李必達同志在獄中的表現。
調查結果徹底擊碎了種種流言。不到九個月,李必達就被任命為辦公廳副主任,兩年後,被任命為主任,以後又任律師司司長;1992年調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先後任商標局常務副局長、公平交易局局長、企業注冊局局長等職。
1995年10月,李必達任公平交易局局長,集中力量抓打擊走私和非法傳銷等工作,使一時甚器塵上的非法傳銷活動得到遏制。組編了《公平交易執法條例匯編》及《公平交易執法100個怎麼辦?》等文書,對基層工作起了指導作用。
事實
文革前,廣州軍區政委陶鑄從全國各地要了140名大學畢業生想要安排到軍區司、政、後機關,逐步實現機關工作人員的知識化。李必達就是這140名大學生中的一個。但是一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陶鑄要來的這批大學生被分配到基層,李必達當上了連副指導員。正巧黃永勝的前任秘書於貫文在這個團當政委。黃永勝自己文化不高,但對能寫會畫的人很喜歡,李必達擅長詩書繪畫,由於貫文推薦給了黃永勝。然而,李必達是一個對毛澤東有著那個時代的人都有的絕對的個人迷信,愛屋及烏,對江青也有著深深的個人迷信。竟連續寫了兩封信給毛澤東,「揭發」黃永勝和葉群等人在背後 「議論」江青。李必達將其中一封信交給了時任北京衛戍區司令的溫玉成,但溫玉成把信轉交給了林彪。李必達後被關進了廣州軍區監獄。「九·一三」事件後,李必達得到「平反」。但奇怪的是,李必達現仍以反對林彪集團的「英雄」自居,但並不敢全部公開自己寫的信的內容。道理很簡單,因為黃永勝說江青的那些「壞話」,現在看來,都是事實。
光榮退休
2001年3月,李必達獲准榮退,從此,他與自己酷愛的筆墨紙硯朝夕相伴了。2001年11月,李必達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藝術展獲得成功。2002年、2003年又先後在武漢、成都、上海、長沙等地舉行人個書法藝術展,至今,李必達先後出版了十本書法藝術集。隨著其書法聲譽昌隆,在上海舉辦的書法藝術作品專場拍賣會上,曾出現數百人競購的熱烈場面,其作品被作為禮品贈送給30多位駐華使節,並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收藏。
李必達的書法,古今並蓄,不拘一格,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真、草、篆及東巴文皆能。以行草見長,書家張思卿稱贊他「詩詞頌古今,筆墨壯山河」,啟功評他的書法「在繼承傳統中有創新,在開拓創新中又不離法度」。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曾以《藝載道、品揚芬》為題,報導了著名書法家李必達。
李必達在2011年10月18日廣東廣州參加首個跨媒體生活信息服務平台淘眾福上線發布會上發言祝賀並贈送親筆題
Ⅷ 司法部有哪些部門
摘要 司法部有職能機構16個:辦公廳、政治部、監獄管理局、戒毒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法制宣傳司、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法律援助工作司、基層工作指導司、國家司法考試司、司法鑒定管理局、法制司、司法協助外事司、計財裝備司、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Ⅸ 吉林退休老法官免費窮人法官司遲老先生電話
介紹了世界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
匿名
[](1646年至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GWLeibniz 1646年至1716年)出生於萊比錫,漢諾威去世。他失去了他的父親在幼年時期,但在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父親的教授,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是非常豐富的知識和遠見從小送他到萊比錫最好的學校,讓他痛苦從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習表達思想的多國語言,並表現出非凡的才華理念。在1661年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也到了耶拿大學學習幾何,請聯系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爾等人的科學和哲學。他擁有法學博士學位1666年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
萊布尼茨閱讀,他的學習和研究領域遍及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學,哲學,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於吸收別人的想法,他是好商量的訪問,並與人們的生活中誰擁有超過一千人在信件的接觸溝通問題,造成超過15000封。有他在的溝通與各種知名學者誰既科學,哲學,還有國家王子公主,距離中國。涵蓋了歷史,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學和技術。這些信件記錄了他的想法,見解和種子的研究。許多他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大量的手稿和信件現在存儲在漢諾威庫。法國科學院編寫出版萊布尼茨在20世紀後期的「全集」。
笛卡爾(1596年至1650年),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之一。
笛卡爾(笛卡爾15961650),出生於法國,他的父親是法國地方法院委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的母親去世了,留下的遺產,以笛卡爾,提供了可靠的為保證未來的經濟,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8歲時,他進入耶穌會學校,在校八年,接受傳統教育,閱讀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笛卡爾後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有名的學校之一。」普瓦提埃1612大學巴黎博士學位後四年學習法律。1618部隊。1625回巴黎,1628年,他從感動巴黎到荷蘭,並開始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並先後發表了許多對數學和哲學論著一個顯著的影響。 1649的冬天,患肺炎和亡。
笛卡爾是近代歐洲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傑出代表。」同時笛卡爾是物理學,生理學,創見等領域的大膽探索的科學家已經值得稱道,尤其是在數學,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大門,現代數學,科學意義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狄德羅(狄德羅,1713年至1784年)是法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
出生於朗格勒工匠家庭。早年曾學習神學和法律。 1746發表反宗教傾向「的理念記錄」,被勒令焚毀管理。 1749下發的「盲聊了挑剔的參考信」激怒了教會而坐牢三個月。出獄後開始主持編寫「網路全書」,有近30年的時間完成這一傑作的科學,從而成為網路全書派領袖。
他當然物質是唯一的實體超自然的精神實體的物質之外不存在。提出了物質與「敏感度」,即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要素,在日本,相異的本質要素,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東西的無窮數。運動當然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其中仍然只是相對的,「移動」和「興奮」永動機物質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進化論認為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之間沒有絕對的自然現象的發展。在認識論,給出的自然是認識的目的的唯一對象,了解感官體驗的起源。倡導者的感覺和思維在一起,理解應該「從思考的感覺回來了,從回想的感覺」,但否認抽象的效果。的三種主要方法提高了認識:觀察,思考和實驗。宗教是無知的產物,聲稱「上帝不是,上帝創造了世界,是一個妄想」
主要著作有「對話自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光,」和「就此事與哲學運動」,「拉摩的侄兒」等。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市民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石匠說他的母親是助產士。他繼承了父親的早年從事石雕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和許多聰明的人,然後討論哲學問題在雅典,主要是對教育的倫理和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些人認為他是一個聰明人,一個聰明的人,但他認為不同的。根據各種虛假的知識,睿智的教授的青年,他是要尋求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
作為一個公民,他曾在戰爭三軍戰斗表現得勇敢頑強。他在擔任大會在雅典的公民陪審團,盡管眾人對他既反對否決了6位將軍不公正的決定。 30暴君恢復,他拒絕與他們合作。之後的雅典民主恢復奴隸主,蘇格拉底被指控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反對民主和其他費用腐敗的青年,被判處刑。他拒絕成為他的朋友和學生冒昧地跑出去的建議,喝毒葯了。
蘇格拉底本人從來沒有寫過什麼作品。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道歉」,「克里多篇」和「斐多篇」蘇格拉底是自衛的談話,甚至毒試驗前的直接敘述;他的其他早期和中期的談話,也蘇格拉底為主要對話者解釋各種哲學思想。
霍爾巴赫(保羅·亨利·迪特里希·保爾·霍爾巴赫,1723年至1789年)
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邀請年輕的叔叔,隨父親移居巴黎。就讀於萊頓大學,畢業後回到巴黎獲得法國國籍後。相約狄德羅,誰很快成為主要貢獻者之一的「網路全書」。
最大的成就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這自然是一個總結物質和運動,以任何方式來刺激我們的感官的東西,一團多樣性的材料。運動是在材料性能的性質當然固有的,從不同的角度運動的形式進行了分類,但最終的運動又歸因於機械運動。在其中的因果關系都強調,但因果關系和必然等同於否定的客觀可能性的存在。人是大自然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和肉體同生共。堅持唯物主義反映這種感覺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對客觀事物的作用,對感官的結果。否認神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聖的瘟疫」的宗教起源於人們的恐懼和無知和欺騙神學家提出了消滅宗教是無神論的宣傳,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的唯一途徑。
主要著作有:「揭穿基督教」,「神聖的瘟疫」,「自然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制度」。
黑格爾(1770一1831)
德國哲學家,碩士德國古典哲學的。早在圖賓根大學,誰嚮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後來怕雅各賓專政和獨裁統治的妥協與普魯士。從1801年起,先後在耶拿,紐倫堡學院,海德堡大學的大學,任教於柏林大學,柏林在1830年的大學晉升為總裁。
黑格爾的哲學體現了德國資產階級革命,但都希望懦弱的類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它的辯證方法是革命性的性質。恩格斯指出:黑格爾的哲學「的現實意義和革命性質,就是它永遠不會結束,人類的思想和行動的所有結果有知覺的最終本質。」
黑格爾階段的個體意識,舞台和社會意識的宗教,藝術的形式下的概念和自我意識的理念,最終達到它的最高階段,包括第三階段。他宣布,理念是「絕對知識」,並得出結論,他的哲學的最後階段是?自己發展的思路。這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黑格爾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辯證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哲學扼殺了他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合理內核」的黑格爾辯證法的哲學放棄其理想主義的外殼,改造革命,創立唯物辯證法。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原理」,「歷史哲學講座」,「講座上的美學」,「宗教哲學講座」,「關於哲學史講座」,「精神現象學」「邏輯學」 「哲學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一個
恩格斯(恩格斯,1820.11.28-1895.8.5)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家,偉大的導師和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的
創始人。出生在巴基斯坦的普魯士萊茵店(現Wupeitaer市),他的父親是一個紡織工廠主。 1837年並沒有從高中畢業,被迫由他父親的業務。經常去柏林在1841柏林大學講學服兵役,參加了青年黑格爾組。
1844年二月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從無產階級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觀受到批評。由1844年8月結束,先後與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無產階級解放的親密盟友終生為之奮斗。在「神聖家族」的同一年的合作,批評唯心主義哲學黑格爾闡明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845年3月寫的「英國工人階級」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首先指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1845年搬到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解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奪取政權。
1847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在同一個共產主義者同盟,一直為聯盟准備的方案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並且寫了馬克思正式結盟計劃「共產黨宣言」,創立馬克思主義。
1877年至1878年一年寫的「反杜林論」,在都靈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全面批判馬克思主義的攻擊。後馬克思逝世於1883年,並公開發表的文獻整理承擔馬克思未完成的工作「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等,繼續引領國際工人運動。
1888年寫的「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揭示了馬克思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之間的關系,並詳細解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了成立第二國際的領導,指導其活動,並與奮斗各種機會主義,病逝於倫敦8月5日,1895年
列寧(1870.4.22-1924.1.21)
事業和馬克思,恩格斯,繼任者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的學說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也有唯物主義的哲學家。楊鳴五里原諾大,出生在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已涉嫌參加革命活動。 1893年秋天搬到了聖彼得堡。 1894年寫道,「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民粹主義的批判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萊比錫,德國1900年12月,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成立的。 1904年寫道:「此外,退兩步」,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統一組織成立後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經過第一次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於1905年,7月寫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兩種策略」中指出到底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把它變成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在同年十一月回到革命斗爭的直接領導。 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批判了唯心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發展,捍衛黨的原則的理念。 1908年至1912年來,致力於總結了第一次俄國革命的經驗,對學校的取消和召回派,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領導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1915年8月寫道,「在歐盟的口號」社會主義可能先到先在幾個甚至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結論的勝利。
馬克思(馬克思,1818.5.5- 1883年3月14日)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世界無產階級偉大導師和領袖。出生在城市特里爾普魯士萊茵省一個猶太人家庭律師。在1835年至1841年,他就讀於波恩的柏林大學等。自1842年4月的「萊茵報」的作家,被聘為同年十月,報紙編輯。 1843年10月移居巴黎,建立與德國,法國和工人的秘密團體的接觸。早在1844年創辦了「德法年鑒」,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權介紹批判」,「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中,首先指出了無產階級能夠破壞系統中唯一的類剝削,工人運動必須和科學的世界觀結合起來。 1844年恩格斯寫了「神聖家族」,批評了唯心主義哲學黑格爾闡明人的歷史是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的創建者。 1845年第一個文件移動到布魯塞爾,在那裡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綱包含在新的世界的天才萌芽的。 1845年至1846年,恩格斯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提出了政權的無產階級扣押的歷史任務。
www.lbx777.com/11/s_zxjdz/xgzs06.htm" target="_blank">http://www.lbx777.com/11/s_zxjdz/xgzs06.htm
外國哲學家
http://xsh.gxun.e.cn/lkzx/kejian/maze/% CE%C4%B5%B5 /%D5%DC%D1%A7%C9%B3%C1%FA /%D5%DC%D1%A7%BC%D2 /%D5%DC%D1%A7%BC%D21熱媒
實證心理學思想鼻祖 - 「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至1626年)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
培根出生在倫敦於1561年,是伊麗莎白女王的第二個兒子,一名高級政府官員的手中。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輟學三年後,沒有獲得學位。從16歲的時候,他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是18,他的父親去世,什麼錢不能離開他。於是,他開始學習法律21年老找一個律師的職業生涯。
他的政治生涯開始不久以後。二十三時,他被選為國會議員。雖然他有很高的親和力,你的才華突出的朋友,但伊麗莎白女王拒絕任命他的任何位置,或賺錢的崗位。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在議會勇敢的反對派強烈支持的項目王後的稅單。他的豪華生活,奢侈,「借」債務纏身,憤世嫉俗。 (事實上,他曾經被逮捕的債務)。
培根成為艾塞克斯年輕的貴族朋友和顧問得意,流行的伯爵,和埃塞克斯郡培根成了朋友和慷慨的捐贈者。但是,當艾塞克斯雄心勃勃的擴張陰謀發動政變,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時候培根告誡他,把忠實的女王第一次。盡管如此,埃塞克斯或發動政變,而是企圖。培根扮演叛逆伯爵的起訴中的積極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讓很多人都對培根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女王伊麗莎白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任者詹姆斯一世,顧問王。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他欣賞培根,培根詹姆斯在政府或步步高統治時期。 1607培根成為司法部長,在1618年被任命為司法大臣,大致與職責的法院美國總統相等;同年被任命為男爵; 1621被任命為子爵。
說:
知識作為一種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
讀史使人明智,聰明的人讀詩,使結石精確,深刻的哲學的人,人有很好的職業道德,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閱讀豐富了人們的思想討論的人出來爭論對與錯,然後進行精確的知識筆記。
Ⅹ 司法部內有哪些部門和崗位
職能機構
司法部下轄機關廳局一共有23個,分別是:中央依法治國辦秘書局、辦公廳、政治部、法治調研局、法治督察局、立法一局、立法二局、立法三局、立法四局、監獄管理局、社區矯正管理局、戒毒管理局、行政復議與應訴局、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普法與依法治理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局、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律師工作局、法律職業資格管理局、國際合作局、裝備財務保障局、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局
直屬單位
司法部下轄24個直屬單位,分別是:司法研究所(研究室)、信息中心、機關服務中心、燕城監獄、法律援助中心、直屬煤礦管理局、預防犯罪研究所、法制日報社、法律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中國公證協會、中國監獄工作協會、中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協會、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司法行政學院、國家司法考試中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司法協助交流中心、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法律服務(澳門)公司、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訓交流中心、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
派駐機構
根據2017年6月司法部官網顯示,司法部有派駐機構1個:駐部紀檢組監察局
地方廳局
地方廳局31個:北京市司法局、天津市司法局、上海市司法局、重慶市司法局、黑龍江省司法廳、吉林省司法廳、遼寧省司法廳、河北省司法廳、山西省司法廳、陝西省司法廳、甘肅省司法廳、青海省司法廳、山東省司法廳、河南省司法廳、湖北省司法廳、湖南省司法廳、江蘇省司法廳、江西省司法廳、浙江省司法廳、福建省司法廳、安徽省司法廳、廣東省司法廳、四川省司法廳、貴州省司法廳、雲南省司法廳、海南省司法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法局、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寧夏回族自治區司法廳、西藏自治區司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