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魏振瀛第五版重點

民法魏振瀛第五版重點

發布時間: 2022-04-11 19:01:52

❶ 河北法律專接本 民法和法理學 考試重點是什麼

法理學張文顯第三版+民法學魏振瀛第四版全兩冊
知識點有很多,我想告訴你學習回的方法,答就是先統一看一遍知道民法法理都包含哪幾部分,然後再看第二遍以後,要把細小的知識點系統化。專接本其實還是很簡單的考試的,與司法考試比起來,只有你認真學,就能通過。

❷ 急急急!求問民法第五版的爭議(魏振瀛主編版)

存在爭議的多了去了,可以說,書中出現的每一個觀點都有爭議,都可以重新寫一本書,你可以把書中的觀點放到網路里或者知網里,你就明白爭議是多麼的廣泛了。

❸ 求魏振瀛民法筆記完整版 包括總論和分論的 我是復試用

民法總論

民法的含義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1、實質意義的民法: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狹義指在民商分立的國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
我國民商合一,是廣義民法,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
民法的性質和任務

1、民法是私法
2、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法
3、民法是調整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4、民法是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的基本原則:
含義:(1)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則(2)是貫穿於民事法律規范整體的基本准則(3)是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和民法觀念的綜合反映。

意義:一是明確各種不同類型的民事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是突出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以區別於行政法律關系和經濟法律關系;
三是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其他基本原則的基礎,沒有平等基本原則,其他基本原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體現:1、民事權利能力平等。
2、民事主體地位平等。
3

、民事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系,國家對於民事法律關系不過多干預。自願原則是民事調整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特徵的突出反映。
體現: 1、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使民事權利。
1
2、民事主體之間自願協商設立、變更或者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當事人的意願優於任意性規范。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1、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2、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平衡。
3、風險負擔的平衡。

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誠實信用原則主要是針對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弄虛作假、欺騙他人、損人利己的行為而形成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側重於對民事主體主觀要求,但是衡量是否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需要客觀地衡量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來認定。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
1、在設立或者變更民事法律關系時,不僅要求當事人誠實,不隱瞞真相,不作假,不欺詐,還應當給對方提供必需的信息。
2、民事法律關系建立後,當事人應當恪守諾言,履行義務,謹慎維護對方的利益,滿足對方的正當期待,應當「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終止後,當事人應當為維護對方的利益,實施一定行為或者不實施一定

行為。
行為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風俗。公共秩序,是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善良風俗,是指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將人們應當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違背人們應當遵守的最低的道德,就是違反善良風俗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是約束民事行為的最低要求,也是維護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根本要求。公序良俗原則是當事人行為自主的極限,不可逾越。

利,超出了一定界限而損害他人權益或者公共利益的,是權利濫用。通說認為,構成權利濫用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當事人有權利存在;二是權利人有行使權利的行為;三是當事人的行為有濫用權利的違法性。
民事法律事實

2民事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客觀現象。

1、行為。是指人有意識的活動。
以是否合法為標准,行為可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兩類,違法行為包括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行行為。
以是否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作為標准,行為可以分為民事行為、准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沒有產生一定民事民事法律後果的意思表示,根據法律規定發生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例如,拾得遺失物、無因管理等。
2是指人的行為以外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學理上又成自然事實,其中又分為事件與狀態。
事件,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發生。例如,人的出生、死亡,發生自然災害,爆發戰爭等。 狀態:是指某種客觀現象的持續。例如,物的繼續佔有、生死不明、時間的經過等。 PS:民事行為:行為人旨在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行為。
事實行為:行為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在主觀上;並沒有產生變更或消滅某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意識,但由於法律的規定,同樣會引起一樣的民事法律後果。
民事權利、義務和責任

1、民事權利的含義: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實現其特定其利益的法律手段。
簡要闡釋其含義:(1)民事權利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特定利益。
(2)民事權利通常是指憲法和民法確認的權利。
(3)民事權利受國家強制力保障。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 財產權 是指是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的權利。
人身權 又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有生命權、姓名權名譽權等;身份權有配偶權、親屬權等。
(2 支配權 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權利客體的、具有排他性的權利。
請求權 請求權是指權利人請求義務人旅行民事義務或者請求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權力。請求權的權利人須通過義務人的作為或者不作為,才能實現其權利。
3形成權 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權利。 抗辯權 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抗辯權通常對抗的是請求權,但不限於請求權。根據抗辯權作用的不同,抗辯權可分為永久性抗辯權和延期性抗辯權。永久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延期性抗辯權,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提出的抗辯權。
(3)以權利的效力范圍為標准
絕對權 是指無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即可實現,並可以對抗不特定人的權利。(物權、知識產權、人格權屬於絕對權)
相對權 是指必須通過義務人實施一定的行為才能實現,只能對抗特定人的權利。(債權,典型。)
(4 主權利 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民事權利中,能夠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 是不能獨立存在而從屬於主權利的權利。
(5 原權 是原有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救濟權 是原權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現實危險時發生的權利,其目的在於救濟被侵害的原權。
(6)以民事權利與主體的關系為標准:
專屬權 是指專屬於某特定民事主體的權利。
非專屬權 是指不屬於某特定民事主體的專有的權利。
(7)以民事權利是否已經取得為標准:
既得權,是指權利人已經取得而可以實現的權利。
期待權,是指將來可能取得的權利。
自然人
監護

〔監護〕是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無行為能力人和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1、法定監護:由法律直接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 42、指定監護:指沒有法定監護人或者遺囑監護人時,由法院或者有權指定監護人的機關指定監護人。
3、遺囑監護:父母通過遺囑的方式為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
根據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不同情況,《民法通則》分別作了規定:
(一)為未成年人設立監護人分別為一下幾種情況:
1.父母為未成年人的當然法定監護人。(法定監護,因子女出生而開始,分居離異均不影響其監護人的資格,人民法院可取消其資格,允許委託他人代為履行,但父母仍為法定監護人)
2.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父母雙亡或喪失監護能力,排序:a.祖父母、外祖父母b.兄、姐c.未成年人近親屬d.3)
3.未成年人的其他親屬、朋友擔任監護人(不是法定義務。具有監護能力和兩個條件:a.願意擔任監護人b.得到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的同意)
4.協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5.指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6.有關組織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7.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變更。
(二)為精神病人設立監護人
1.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這里所說的精神病人是指成年精神病人,未成年精神病人的監護適用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精神病人的法定監護人范圍: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親屬。這些是法定義務。
2.又關組織擔任精神病人的監護人。
3.精神病人的指定監護人(順序:a.配偶b.父母c.成年子女d.其他近親屬e.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中願意擔任監護人且經有關單位同意的。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宣告死亡〕:指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宣告其死亡的制度。
2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撤消對他的死亡宣告。宣告死亡的判決一經撤消發生以下法律後果:
5(1)被撤消死亡宣告的人的配偶在其宣告死亡後尚未再婚的,夫妻關系從撤消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但是,如果配偶再婚後又離婚或者再婚後配偶死亡的,則不認定夫妻關系自行恢復。
(2)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3)撤消死亡宣告後,本人可請求返還財產,但原物已經由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退還。
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揭示了法人的本質特徵)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4、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1

(1)企業法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立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法人。(所有制性質分: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私營、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資等;企業組織形式分: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特點:a.依法營業b.連續營業,企業法人的經營活動具有連續性,而不是具有一時性c.企業法人以將其所獲利潤分配給出資者為目的)
(2)非企業法人:
機關法人:是指因行使職權的需要而享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法人:是指為了社會公益事業目的,從事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新聞等公益事業的單位。
社會團體法人: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3)區分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的意義是:性質不同;財產或者經費來源不同;設立程序不同。
62

(1)以傳統民法的基本分類為標准劃分
公法人 是指依據公法設立的法人。
私法人 是指依據私法設立的法人。
(2)以法人成立的基礎為劃分標准
社團法人 是指以社員權為基礎的人的集合體,也稱為人的組合。其以有一定的成員為成立條件。
財團法人 是指為一定的目的而設立的,並由專門委任的人按照規定的目的使用的各種財產,也稱財產組合。
(3)以成立的目的或者活動的目的為標准劃分
營利法人 是指以營利並分配給其成員為活動目的的法人。(公司)
公益法人 是指以公益為其活動目的的法人。(學校、醫院)
(4) 根據法人的國籍上分
本國法人 是指根據本國法設立的具有本國國籍的法人。
外國法人 是指本國法人以外的法人。凡依據我國法在我國境內設立的法人,均為我國的法人。外國法人在我國可設立分支機構。
法人的民事能力

別?)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指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相比具有以下重要特徵:
1、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法人成立,終於法人終止。
2、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受法人自然屬性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受法律、行政法規及法人宗旨的限制。

(預測題: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與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區別?)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與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1、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享有的時間與其民事權利能力享有的時間一致。
2、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范圍與其民事權利能力的范圍一致。
73、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由法人機關或者代表人實現的。
非法人組織概述

〔非法人組〕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亦稱非法人團體。 合夥

〔合夥〕是指由兩個以上的人互相出資,經營共同事業。其特徵是:
1、合夥是按照共同協議組成的聯合體。
2、合夥是獨立從事經營活動的聯合體。
3、合夥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
4、合夥是合夥人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人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組織。

1、普通合夥與有限合夥。(從我國現有的法律看)
普通合夥
1、概念:普通合夥,是指有兩個以上的人根據協議,互約出資,經營共同事業,並對合夥職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社會組織(未加「有限」的限制詞,通常所說的合夥是指普通合夥,且通常稱「合夥」。普通合夥企業屬於營利性普通合夥)
2、合夥的法律特徵是:
a.有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組織
b.合夥協議時合夥形成的基礎條件
c.合夥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3、合夥的成立(條件):
a.有兩個以上合夥人。合夥人為自然人,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b.有書面合夥協議
c.有合夥人認繳或者實際繳付的出資
d.有合夥企業的名稱和生產經營場所。
4、合夥人的財產構成:一是合夥人的出資。合夥人將其出資的財產轉移給合夥後,就與其個人的財產分離,而成為合夥財產。二是合夥從事經營活動取得的財產。三是依法從其他渠道取得的財產,例如接受贈與的財產。

追問,採納後發剩餘部分

❹ 求2018中國海洋大學法學碩士考研參考書目

030101法學理論
①初試參考書目
業務課一參考書目:
《民法》,魏振瀛,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
刑法學》,高銘暄、馬克昌,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六版)
業務課二參考書目:
《法理學》,張文顯,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國際法》,邵津,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五版)
現行法律法規條文
②復試:面試
復試科目:法學理論
參考書目:《法理學》,張文顯,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③同等學力加試:筆試
加試科目:①法理學②憲法學
參考書目:
《法理學》,張文顯,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憲法》,周葉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三版)
030102法律史
①初試參考書目
業務課一參考書目:
《民法》,魏振瀛,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
《刑法學》,高銘暄、馬克昌,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六版)
業務課二參考書目:
《法理學》,張文顯,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
《國際法》,邵津,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五版)

❺ 急求《民法原論》於延滿,《民法》魏振瀛,《物權法原理》李石山,《侵權責任法》張新寶的電子版

內容簡介《民法原論》(第3版)為民法學科構建了新的理論體系,在完整嚴謹的體例框架下,詳盡透徹地闡釋民法基本理論和制度,列舉並分析不同理論學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立法例以及相關國際條約、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的具體內容、國內外民法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此次新版,作者根據新頒布的《物權法》及近兩年的學術和立法新動態,對相關內容進行全面補充和更新。同時,作者結合立法過程中的爭議及遺留問題,就完善現行立法提出見解。舉報目錄第一編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節民法的概念

第二節民法的本位與性質

第三節民法與鄰近法律部門的關系

第四節民法的歷史發展

第一編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節民法的概念

第二節民法的本位與性質

第三節民法與鄰近法律部門的關系

第四節民法的歷史發展

第五節我國民法的淵源

第二章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民法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

第三節自願原則

第七編民法的適用

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1.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3. 第一章基本原則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第三條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第六條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第八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本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二章公民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九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第十條 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第十五條 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第二節 監 護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註: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1. 祖父母、外祖父母;
    2. 兄、姐;
    3.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1. 配偶;
    2. 父母;
    3. 成年子女;
    4. 其他近親屬;
    5.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三節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第二十條 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第二十一條 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第二十二條 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1. 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2. 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第二十四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第二十五條 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第四節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第二十六條 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經核准登記,從事工商業經營的,為個體工商戶。個體工商戶可以起字型大小。第二十七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承包合同規定從事商品經營的,為農村承包經營戶。第二十八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二十九條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的債務,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承擔;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承擔。第五節 個人合夥第三十條 個人合夥是指兩個以上公民按照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夥經營、共同勞動。第三十一條 合夥人應當對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承擔、入伙、退夥、合夥終止等事項,訂立書面協議。第三十二條 合夥人投入的財產,由合夥人統一管理和使用。合夥經營積累的財產,歸合夥人共有。第三十三條 個人合夥可以起字型大小,依法經核准登記,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第三十四條 個人合夥的經營活動,由合夥人共同決定,合夥人有執行和監督的權利。合夥人可以推舉負責人。合夥負責人和其他人員的經營活動,由全體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第三十五條 合夥的債務,由合夥人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的財產承擔清償責任。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第三章法 人第一節 一般規定第三十六條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第三十七條 法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 依法成立;
    2. 有必要的財產或者經費;
    3. 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
    4. 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第三十九條 法人以它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住所。第四十條 法人終止,應當依法進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圍外的活動。第二節 企業法人第四十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金數額,有組織章程、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具備法人條件的,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中國法人資格。第四十二條 企業法人應當在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第四十四條 企業法人分立、合並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項變更,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登記並公告。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第四十五條 企業法人由於下列原因之一終止:
    1. 依法被撤銷;
    2. 解散;
    3. 依法宣告破產;
    4. 其他原因。
    第四十六條 企業法人終止,應當向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並公告。第四十七條 企業法人解散,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企業法人被撤銷、被宣告破產的,應當由主管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組織有關機關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算。第四十八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以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以企業所有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四十九條 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 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2. 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3. 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4. 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5. 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6. 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第三節 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第五十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具備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第四節 聯 營第五十一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第五十二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共同經營、不具備法人條件的,由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經營管理的財產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第五十三條 企業之間或者企業、事業單位之間聯營,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獨立經營的,它的權利和義務由合同約定,各自承擔民事責任。第四章民事行為第一節 民事法律行為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 意思表示真實;
    3. 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第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1.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2.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3.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4.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6.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2009年8月27日,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第七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變更為第六項)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1. 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
    2. 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第六十條 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第六十一條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第六十二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第二節 代 理第六十三條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第六十四條 代理包括委託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託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權。第六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的委託代理,可以用書面形式,也可以用口頭形式。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應當用書面形式。書面委託代理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第六十六條 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行為,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第六十七條 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負連帶責任。第六十八條 委託代理人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托他人代理的,應當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沒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應當在事後及時告訴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對自己所轉托的人的行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轉托他人代理的除外。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
    1. 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
    2. 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3. 代理人死亡;
    4. 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5. 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第七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或者指定代理終止:
    1. 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復民事行為能力;
    2. 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3. 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4. 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取消指定;

    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間的監護關系消滅。

❻ 王利明和魏振瀛誰的《民法》比較好

首先申明我是自己寫的,沒有粘貼什麼資料。其次,我兩本教材都很認真仔細地看過,一本是准備司法考試的時候看的,另外一本是考研指定教材,自己因為各種原因,看了好幾本的教材,特別是《民法》,自己都感到詫異。怎麼說喃,先介紹一下自己看過的教材。1、司法考試三大本;2、魏振瀛的《民法》;3、郭明瑞的《民法》(本科的教材);4、王利明的《民法》;5川大某老師編寫的《民法》(暫且不討論這本)。第一個,很精練,第一次看,看完了就什麼感覺都沒有,一直覺得不好,可是後來再看,覺得果然不愧是司法考試專用的,全是要點,理論探究相對較少,所以針對性強嘛,而起用來備戰考研也很合適,條例清晰,一點是一點的。從這一點來看,王利明的教材有相似點,不過教材內容深度較淺,可能是為方便大家入門學習吧,個人比較喜歡這種條例清晰的教材,准備考試能快速把握住考點。第二本,嗯,自己覺得最難理解的一版,畢竟是北大出的,比較注重理論探究,一個問題先給幾種各家學說,然後再總結給出觀點,有時觀點也是模稜兩可不清晰的,對於初學者有些費解和吃力,也不知道老師為什麼選這本作教材,個人覺得王利明那版作教材就很好嘛。第三本,嗯,與前一本有類似,也是北大出的,注重理論,不過可能思想更為舊一點,有很多是與主流的觀點還不太一致,復習起來著實讓自己別扭糾結了好久。你說答題的時候需要按書本上的來答,還是時下流行的一些觀點呢?第四本,不用多說了,大多數人的觀點,《物權法》《侵權法》的起草人,很能反映出時下最流行的觀點,甚至說有一定的主導作用,而且深度不深,適合初學者。對了,我知道北航考研的指定教材是魏振瀛的,其他學校還有沒有就不清楚了;最通用的指定教材是王利明的,其次是郭明瑞的,算是兩個比較通用的版本了。呵呵,其實看了這么多本以後,發現總體上說還是差不多,我國學者的理論也多借鑒德國、日本嘛,所以編寫體例和觀點上而言基本一致,而且學習重在運用,若不是為了考試,吃透哪一本都是相當厲害的咯!(我是看了很多,吃透的很少……慚愧……)主要不知道你咨詢這兩本書是打算做什麼,所以只能按個人理解給你答案了,如果覺得還滿意的話可以繼續交流,嗯,記得幫我加點積分哦,最近寫畢業論文需要用網路文檔查點資料^^

❼ 求民法 魏振瀛(第五版) pdf,多謝多謝~

❽ 《民法》復習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1868年,日本學者津田真道將荷蘭語「Burgerlykregt」譯為「民法」。 在明治之初,學者箕田麟祥翻譯法國民法典(Code civil)時採用「民法」一詞。德國民法典叫「Bürgerliches Gesetzbuch」,羅馬法「Juscivile」 、法國「code civil」直譯都是「市民法」,荷蘭語「burgerlyk 」與德語bürgerlich」都是「市民的」的意思,相關法律都可譯為 「市民法」(註:參見〔日〕星野英一《民法的勸解》,第70—71頁。岩波書店,1998年。)。日本雖譯為「民法」,但民法理論均承認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即市民法。「民法」一詞清末傳入我國。新中國民法理論因不承認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更不承認市場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民法公法化,因此不講民法是「市民法」,也不使用「市民」一詞。從語源分析,我國民法也是市民法。

市民社會,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體——國家,是指政治社會。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末期,出現了從事商品經濟的市民階層,即第三等級。從19世紀開始,「市民社會」被用來專指從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種種政治性支配下獲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階層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個「脫國家脫政治的領域」。市民是平等自由的、具有獨立人格的財產所有者。調整市民間關系的法被稱作市民法,是由私的所有、合同、法的主體性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註:參見〔日〕吉田克己《現代市民社會的構造與民法學的課題》,《法律時報》69卷6號。)。

資本主義是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社會,被稱為是「天賦人權、人賦國權」的社會,其理論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近代的市民社會」,始自1790年的產業革命,到19世紀末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民法在立法上雖然規定人人平等,但具體規定並不平等,家長制被保留下來,妻、未成年人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均受封建的家長制的限制,經濟上也不享有獨立的平等的所有權,不能獨立訂合同,但較古代市民社會和中世紀專制等級社會進步。近代市民社會的基礎是家庭資本主義經濟,必然保留家長制。隨著家庭經營向現代化大生產的過渡,家長制逐漸削弱並最終崩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現代的市民社會」,現代化大生產的組織形式——公司制使家長制喪失了存在的經濟基礎,民法逐步得以修改,逐漸實現了法律上的平等。特別是二戰之後,美、英、法、德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基本消除了性別、種族歧視,市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基本實現。日本是封建傳統比較頑固的國家,在民法實行100 年之際(1898年7月16日施行), 社會各界關於修改民法及其他法律中對婦女的歧視條文的呼聲很高。學者認為日本雖進入現代市民社會,但尚未真正建立起現代的市民社會(註:參見〔日〕吉田克己《現代市民社會的構造與民法學的課題》,《法律時報》69卷6號。)。

社會主義是否是市民社會?社會主義民法是否是市民法?這些有待取得共識。一些人持懷疑態度,說到底是懷疑發展市民社會是發展資本主義,將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市民社會,是商品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既然市場經濟不存在姓「資」姓「社」的問題,市民社會也不存在姓「資」姓「社」的問題,疑慮是沒有必要的。不僅如此,社會主義要發展民主、依法治國,均應以成熟的市民社會為基礎。就此而言,社會主義更應發展市民社會。社會主義要發展市民社會,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文中,繼承了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中的合理因素,批判了其錯誤方面。繼承黑格爾的合理因素,主要是馬克思與黑格爾一樣,均將市民社會看作是私人利益的體系,認為個人是市民活動的基礎,也重視在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的作用。但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作出了與黑格爾截然不同的結論,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依附於國家,而馬克思認為國家以市民社會為基礎。馬克思指出:「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天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 它們是國家的 condito sinequa non(必要條件)。但是在黑格爾那裡條件變成了被制約的東西,規定其他東西的東西變成了被規定的東西,產生其他東西的東西變成了它的產品的產品。」(註: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2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馬克思又認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是相對分離的,法國革命已將市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但他又認為僅有政治解放還不夠,還必須廢除私有制,實現社會解放才能達到人類的真正解放。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基礎,當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只有政治解放,即市民社會從封建的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還不夠,還必須廢除私有制,實現社會解放,而社會主義恰恰是廢除了私有,實現了市民的社會解放。因此,社會主義國家更是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國家。

社會主義市民社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因此,財產權不完全是私的財產權,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有國有企業,社會主義主要是國有企業加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但這不妨礙社會主義的個人與法人成為市民,因為他們都可以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從私的所有發展到獨立的財產權,是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一個區別,也是資本主義民法與社會主義民法的一個區別。就市民的平等地位而言,社會主義從一開始就根除了家長制,男女平等,這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另一個不同,也是社會主義民法的特點。但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均有矛盾。資本主義市民社會,存在廣大市民與壟斷財團的矛盾,實質是工人階級與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對立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另一矛盾是由前一矛盾決定的,即受壟斷財團控制的國家官僚機構與市民社會的矛盾,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就是廣大市民與壟斷財團、與國家及其官僚機構進行斗爭,使國家經濟、政治活動的中心由壟斷財團控制、國家中心主義和官僚中心主義發展為以市民活動為中心,這一發展趨勢具有積極意義,甚至可以說有走向社會主義的意義。社會主義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即國家的矛盾,是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所致,是該體制的遺留問題。計劃經濟否定市民社會,企業受制於國家計劃,依附於政府,沒有獨立的法人格。改革開放之後,實行法人制度、實行公司制,但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即刻根除,只能逐步加以消解,現在,行政部門對企業財產的控制、對企業幹部的控制,尚未使企業真正獨立,這就決定我國民法的任務及其他相關法律的任務,就是要進一步確立企業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就是要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法律制度,保證按民主的程序選任企業幹部。盡管矛盾不同,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的發展,共同趨勢都是從國家中心或官僚中心發展到以市民活動為中心。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不同市民社會的矛盾決定著民法的任務。

民法是市民社會的法,就必然是調整私人間關系的法,即私法。私法除民法外,還有商法。民法為一般私法,商法為特別私法。我國以往的民法理論,由於不承認市民社會,因此,不承認民法是私法,關於民法的定義,被說成是調整平等社會關系法律規范的總稱。這樣的定義無非是指出了調整對象和一堆法律規范,與調整對象同語反復,沒有太大區別,學理上也未與商法相對區別,是從法規范的外觀解釋法,沒有揭示出民法的社會基礎,沒有揭示出民法的本質。從本質上給民法下定義,應解釋為「民法是市民社會的一般私法」。
參考資料:原載於《法學雜志》1999年第6期

❾ 南大經濟法研究生怎麼樣好考嘛

南大的經濟法蠻好的 正在沖刺國際重點學科 學校也比較關照 但是 經濟法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 你想考的話 就趕緊下決心 加油

具體,比如參考書,分數線,導師等等 可以上南大研究生院網站查看的『

祝好!

❿ 魏振瀛:我國為什麼需要民法典

新中國成立65年來,我國制定民法典的工作幾起幾落,至今還沒有正式頒布民法典。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民法典的必要性又顯現出來,制定民法典的條件更加充分。建議應乘此時機,加快制定民法典,使民法典成為鞏固改革開放成果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

制定民法典是實現民法科學化的需要。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關系和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它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關繫到每個人的切身權益。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民法科學化的基本形式,民法典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不同,它具有系統性、層次性特點,全面規范民事關系,集中體現民法理念和原則,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據。我國現有單行民事立法之間存在一定漏洞、重復和沖突,影響民事司法統一、公正、高效和權威。而體系化的民法典具有形式一致、內容完備的特點,有利於統一市場法則,保障法治統一有效運行。

制定民法典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立法成果輝煌,但是民法體系仍有待完善。民法典集中體現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制定、頒布和實施民法典,有利於推進民事主體之間法律關系法治化、規范化。此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權力行使,而制定民法典有利於實現這一目標。民法典全面、准確、系統確認和保護民事權利,為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和處理民事權利關系奠定法律基礎,進而提高全社會的權利觀念和法治觀念。

制定民法典是富民強國的需要。民法是民事權利法,民事權利是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發展的基本權利。制定民法典,全面規范和充分保護民事權利,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把民法典奉為人民權利宣言和民族精神縮影。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大國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復興、社會轉型、國家崛起的關鍵時期制定出來的。民法典通過合理的架構為民事活動提供基本准則,為交易活動確立基本依據。我國的民法典應堅持和弘揚傳統私法中平等、自由、效率價值理念,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價值理念,並圍繞這些價值理念進行制度安排。

民事立法不僅描述社會,更應引領社會發展。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被海外學者譽為中國的「民事權利宣言」,事實上《民法通則》成了改革開放的推進器。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鑒於民法典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有分歧,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先制定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單行法,待條件成熟後再以此為基礎研究制定一部完整的民法典。目前,可以說制定民法典的條件更為成熟。

我國的民法典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加速器。近年來,我國民法學發展突飛猛進,有些領域已經走在世界民法學研究前列,涌現出不少後來居上的優秀民法學工作者,這是制定民法典的理論條件和隊伍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將為制定民法典提供更有利時機。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也有信心制定一部立足中國實際、直面中國問題、展現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氣派的民法典。

熱點內容
刑法重公權 發布:2025-01-19 20:19:44 瀏覽:926
法官在家辦公 發布:2025-01-19 20:08:01 瀏覽:831
房東選任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9 19:16:10 瀏覽:24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引用 發布:2025-01-19 18:54:39 瀏覽:483
注會經濟法幾篇 發布:2025-01-19 18:38:58 瀏覽:710
合同法簽署日期 發布:2025-01-19 18:26:31 瀏覽:500
居委會選主規章 發布:2025-01-19 18:23:20 瀏覽:117
企業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9 18:14:21 瀏覽:541
指導意見是部門規章嗎 發布:2025-01-19 18:12:57 瀏覽:796
公司更名後的債權債務法律 發布:2025-01-19 17:15:0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