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部聽取

司法部聽取

發布時間: 2022-04-12 06:10:25

1. 司法部印發《人民調解法宣傳提綱》的內容

《人民調解法宣傳提綱》共有十三部分內容,包括:人民調解法的立法背景、制定頒布人民調解法具有重要意義、人民調解是化解民間糾紛的群眾自治活動、嚴格遵循人民調解工作的原則、依法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切實支持和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健全和完善人民調解組織、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全面規范人民調解活動、人民調解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健全人民調解與其他糾紛解決方式的銜接機制、確立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人民調解法等,全面介紹了人民調解法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義,深入解讀了人民調解法特色鮮明的制度規范,明確提出了貫徹實施人民調解法的工作要求,內容翔實,針對性很強。

司法部在印發《人民調解法宣傳提綱》的通知中強調:人民調解法在全面總結人民調解工作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了全面規范,是人民調解制度發展的里程碑,對於推動人民調解工作發展,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頒布實施人民調解法的重大意義,迅速開展學習、宣傳和貫徹人民調解法活動,使廣大人民調解員系統掌握人民調解法的立法精神和各項規定,使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人民調解法的主要內容,為全面貫徹實施好人民調解法奠定牢固的基礎。

2. 誰有《關於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的全文

推進細化和統一自治區司法鑒定準入條件、統一登記管理和公告、統一執業規則、統一鑒定標准、統一監管措施,促進自治區司法鑒定行業健康發展。

明確各相關單位的責任和分工,推進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相銜接,建立健全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各相關單位積極配合的司法鑒定管理工作運行機制。

統一司法鑒定執業規則和司法鑒定標准;健全鑒定人負責制,規定鑒定人對鑒定意見終身負責制,制定司法鑒定違法違規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干涉鑒定活動記錄、報告和責任追究制;落實鑒定人出庭制度;建立科學的司法鑒定淘汰退出機制。

健全各單位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整合資源建設高資質高水平鑒定機構和實驗室,重點加強科技和隊伍建設。

(2)司法部聽取擴展閱讀:

司法鑒定製度可以解決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幫助司法機關查明案件事實的司法保障制度。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要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完善工作機制,嚴格執業責任,強化監督管理,加強司法鑒定與辦案工作的銜接,不斷提高司法鑒定質量和公信力,保障訴訟活動順利進行,促進司法公正。

個「小眾」的司法鑒定行業改革方案,以中央深改組來審議和推進。表明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已上升為國家最高層的意志。統一的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司法鑒定相關工作推進力度、措施落實力度將會加大。

3. 司法部行政復議規定及其履行的職責有哪些

您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令
第65號

《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應訴工作規定》已經2001年6月12日司法部第8次部長辦公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部長張福森
二○○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應訴工作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保障和監督司法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司法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司法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司法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或者應訴,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或者承擔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負責辦理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事項,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二)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
(三)審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擬定行政復議決定;
(四)處理或者轉送對司法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
(五)對司法行政機關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和本規定的行為依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提出處理建議;
(六)組織辦理因不服行政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應訴事項;
(七)指導下級司法行政機關的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八)培訓行政復議、應訴工作人員,組織交流行政復議、應訴工作經驗;
(九)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四條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應訴工作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
第二章行政復議范圍

第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司法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一)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司法行政機關辦理頒發資格證、執業證、許可證手續,司法行政機關拒絕辦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內沒有依法辦理的;
(二)對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業、吊銷執業證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三)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司法行政機關辦理審批、審核、公告、登記的有關事項,司法行政機關不予上報申辦材料、拒絕辦理或者在法定期限內沒有依法辦理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司法行政機關注冊執業證,司法行政機關未出示書面通知說明理由,注冊執業證期滿六個月仍不予注冊的;
(五)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司法行政機關參加資格考試,司法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六)認為司法行政機關違法收費或者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七)對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撤銷、變更或者維持公證機構關於公證書的決定不服的;
(八)對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留場就業決定或根據授權作出的延長勞動教養期限的決定不服的;
(九)對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行政賠償、刑事賠償決定不服的;
(十)認為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第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司法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不合法(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務院文件除外),可以一並向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不能申請行政復議:
(一)執行刑罰的行為;
(二)執行勞動教養決定的行為;
(三)司法助理員對民間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
(四)資格考試成績評判行為;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的行為。
第三章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管轄

第八條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司法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由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管轄。

對監獄機關、勞動教養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司法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由其主管的司法行政機關管轄。
對司法部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司法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由司法部管轄。申請人對司法部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第九條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行政機關應訴。
經行政復議的行政訴訟,行政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由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行政機關應訴;行政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由行政復議機關應訴。
第四章行政復議受理

第十條司法行政機關辦理行政復議案件,實行統一受理、專人承辦、集體研究、領導負責的工作制度。

第十一條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的法制工作機構人員與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提出自行迴避;申請人也有權申請其迴避,但應說明理由。
辦理行政復議案件的法制工作機構人員的迴避,由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決定。
第十二條申請人申請行政復議,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口頭申請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當場記錄申請人的基本情況、行政復議請求、申請行政復議的主要事實、理由和時間,並由申請人簽字。
第十三條司法行政機關自收到行政復議申請書之日起5日內,對行政復議申請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行政復議申請符合法定受理條件並屬於本規定受理范圍的,應予受理;
(二)行政復議申請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不予受理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三)行政復議申請符合法定受理條件,但不屬於本機關受理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向有關行政復議機關提出。
除不符合行政復議的法定受理條件或者不屬於本機關受理的復議申請外,行政復議申請自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收到之日起即為受理。
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行政機關自收到行政復議機關發送的行政復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後,應將書面答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在10日內提交行政復議機關。
司法行政機關任何部門在收到行政復議申請後,應轉交本機關法制工作機構。
申請人的書面申請內容如不符合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法制工作機構應當通知申請人補齊申請內容。行政復議受理時間從收到申請人補齊申請書內容之日起計算。
第十四條對於申請人就同一具體行政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訟訴,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司法行政機關不再受理其行政復議申請。
第十五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依照以下程序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一)登記收到行政復議申請書的時間及申請人的情況;
(二)不予受理的,在收到行政復議申請書5日內填寫司法行政機關不予受理審批表,擬制不予受理決定書,由行政機關負責人簽字,並加蓋公章,向申請人發出;
(三)應當受理的,在收到復議申請書後填寫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立案審批表,法制工作機構負責人審批。
第十六條申請人認為司法行政機關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其行政復議申請,可以向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反映,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在審查後可以作出以下處理決定:
(一)申請人提出的申請符合法定受理條件的,應當責令下級司法行政機關予以受理,其中申請人不服的具體行政行為是依據司法行政法律、法規、本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或者本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作出的,或者上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為有必要直接受理的,可以直接受理;
(二)上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為下級司法行政機關不予受理行為確有正當理由,申請人仍然不服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可以依法對下級司法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五章行政復議決定
第十七條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原則上採取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情況,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

第十八條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受理之日起7日內將行政復議申請書副本或者行政復議申請書筆錄復印件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自收到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筆錄復印件之日起10日內,提出書面答復,並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被申請人的書面答復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和證據;
(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
(三)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
(四)對行政復議申請的答復意見和本機關對行政復議案件的請求。
第十九條被申請人不按本規定第十八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第二十條行政復議決定作出前,申請人要求撤回復議申請的,經說明理由,可以撤回;被申請人改變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申請人同意並要求撤回復議申請的,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復議終止。
第二十一條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對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申請審查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區別情況,分別作出處理。
行政復議機關認為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規定不合法,本機關有權處理的,應當在30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7日內按照機關文件送達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國家機關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上級司法行政機關有權對下級司法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第二十二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填寫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決定審批表,擬制復議決定意見,在徵求業務部門意見後,報經行政機關負責人審批。
第二十三條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應當製作行政復議決定書,並加蓋行政復議機關印章。行政復議決定一經公布、委託方式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四條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應當給予賠償的,行政復議機關在決定撤銷、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時,應當同時決定被申請人依法賠償。
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沒有提出賠償請求的,行政復議機關在依法決定撤銷或者變更罰款、沒收違法所得以及沒收非法財物等具體行政行為時,應當同時責令被申請人返還財物或者賠償相應的價款。
第二十五條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如有以下情況,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但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30日:
(一)因不可抗力延誤相關文書抵達的;
(二)有重大疑難情況的;
(三)需要與其他機關相協調的;
(四)需要對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規定進行審查的;
(五)其他經行政復議機關負責人批准需要延長復議期限的。
第六章行政應訴
第二十六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接到人民法院轉送的行政起訴狀副本5日內,應組織協調有關業務部門,共同制訂行政應訴方案,確定出庭應訴人員。

司法行政機關業務部門應當指派本單位專人負責案件調查、收集證據材料,提出初步答辯意見,協助法制工作機構的應訴工作。
第二十七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在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書或者裁定書送達後,應組織協調有關業務部門,提出是否上訴的意見,報行政機關負責人審批。決定上訴的,提出上訴狀,在法定期限內向二審人民法院提交。
第二十八條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可以組織協調有關業務部門,對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向司法行政機關負責人提出是否申訴的意見。決定申訴的,提出申訴書,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交。
第二十九條司法行政機關可以委託律師擔任行政訴訟代理人出庭應訴。
第三十條對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或者裁定的行政案件,應訴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判決或者裁定送達後5日內,將判決書或者裁決書的復印件報送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法制工作機構。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含行政訴訟)活動所需經費列入本機關的經費預算。行政復議活動經費應當用於:

(一)辦案經費;
(二)執法情況檢查;
(三)總結工作等。
第三十二條本規定由司法部解釋。
第三十三條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施行。1990年7月30日司法部頒布的《司法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應訴工作規定(試行)》同時廢止。

4. 司法職業資格考試

司法考試復考試報制考指南
http://www.jiuzhoue.org/ddd/html/?1490.html
一、司法考試簡介

5. 刑事訴訟法和監獄法中有關社區矯正的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八條 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社區矯正實施辦法
(司發通〔2012〕12號 2012年1月10日發布 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為依法規范實施社區矯正,將社區矯正人員改造成為守法公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社區矯正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管理、組織實施社區矯正工作。
人民法院對符合社區矯正適用條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決、裁定或者決定。
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各執法環節依法實行法律監督。
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規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區矯正人員及時依法處理。
第三條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和教育幫助。司法所承擔社區矯正日常工作。
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在社區矯正機構的組織指導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有關部門、村(居)民委員會、社區矯正人員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等協助社區矯正機構進行社區矯正。
第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可以委託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
受委託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委託機關的要求,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後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託機關。
第五條對於適用社區矯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監獄應當核實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時或者在其離開監所之前,書面告知其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報到的時間期限以及逾期報到的後果,並通知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在判決、裁定生效起三個工作日內,送達判決書、裁定書、決定書、執行通知書、假釋證明書副本等法律文書,同時抄送其居住地縣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收到法律文書後,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送達回執。
第六條社區矯正人員應當自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生效之日或者離開監所之日起十日內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報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為其辦理登記接收手續,並告知其三日內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發現社區矯正人員未按規定時間報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組織查找,並通報決定機關。
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由交付執行的監獄、看守所將其押送至居住地,與縣級司法行政機關辦理交接手續。罪犯服刑地與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需要回居住地暫予監外執行的,服刑地的省級監獄管理機關、公安機關監所管理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公安機關監所管理部門,指定一所監獄、看守所接收罪犯檔案,負責辦理罪犯收監、釋放等手續。人民法院決定暫予監外執行的,應當通知其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派員到庭辦理交接手續。
第七條司法所接收社區矯正人員後,應當及時向社區矯正人員宣告判決書、裁定書、決定書、執行通知書等有關法律文書的主要內容;社區矯正期限;社區矯正人員應當遵守的規定、被禁止的事項以及違反規定的法律後果;社區矯正人員依法享有的權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權利;矯正小組人員組成及職責等有關事項。
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員主持,矯正小組成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到場,按照規定程序進行。
第八條司法所應當為社區矯正人員確定專門的矯正小組。矯正小組由司法所工作人員擔任組長,由本辦法第三條第二、第三款所列相關人員組成。社區矯正人員為女性的,矯正小組應當有女性成員。
司法所應當與矯正小組簽訂矯正責任書,根據小組成員所在單位和身份,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各項矯正措施落實。
第九條司法所應當為社區矯正人員制定矯正方案,在對社區矯正人員被判處的刑罰種類、犯罪情況、悔罪表現、個性特徵和生活環境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教育和幫助措施。根據矯正方案的實施效果,適時予以調整。
第十條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為社區矯正人員建立社區矯正執行檔案,包括適用社區矯正的法律文書,以及接收、監管審批、處罰、收監執行、解除矯正等有關社區矯正執行活動的法律文書。
司法所應當建立社區矯正工作檔案,包括司法所和矯正小組進行社區矯正的工作記錄,社區矯正人員接受社區矯正的相關材料等。同時留存社區矯正執行檔案副本。
第十一條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定期向司法所報告遵紀守法、接受監督管理、參加教育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活動的情況。發生居所變化、工作變動、家庭重大變故以及接觸對其矯正產生不利影響人員的,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及時報告。
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還應當每個月向司法所報告本人身體情況,每三個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復查情況。
第十二條對於人民法院禁止令確定需經批准才能進入的特定區域或者場所,社區矯正人員確需進入的,應當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批准,並告知人民檢察院。
第十三條社區矯正人員未經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旗)。
社區矯正人員因就醫、家庭重大變故等原因,確需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旗),在七日以內的,應當報經司法所批准;超過七日的,應當由司法所簽署意見後報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批准。返回居住地時,應當立即向司法所報告。社區矯正人員離開所居住市、縣(旗)不得超過一個月。
第十四條社區矯正人員未經批准不得變更居住的縣(市、區、旗)。
社區矯正人員因居所變化確需變更居住地的,應當提前一個月提出書面申請,由司法所簽署意見後報經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審批。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在徵求社區矯正人員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意見後作出決定。
經批准變更居住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將有關法律文書和矯正檔案移交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有關法律文書應當抄送現居住地及新居住地縣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社區矯正人員應當自收到決定之日起七日內到新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報到。
第十五條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識、時事政策等教育學習活動,增強法制觀念、道德素質和悔罪自新意識。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教育學習時間不少於八小時。
第十六條有勞動能力的社區矯正人員應當參加社區服務,修復社會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集體觀念和紀律意識。社區矯正人員每月參加社區服務時間不少於八小時。
第十七條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心理狀態、行為特點等具體情況,應當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個別教育和心理輔導,矯正其違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適應社會能力。
第十八條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社區矯正人員的需要,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落實社會保障措施。
第十九條司法所應當根據社區矯正人員個人生活、工作及所處社區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實地檢查、通訊聯絡、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時掌握社區矯正人員的活動情況。重點時段、重大活動期間或者遇有特殊情況,司法所應當及時了解掌握社區矯正人員的有關情況,可以根據需要要求社區矯正人員到辦公場所報告、說明情況。
社區矯正人員脫離監管的,司法所應當及時報告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組織追查。
第二十條司法所應當定期到社區矯正人員的家庭、所在單位、就讀學校和居住的社區了解、核實社區矯正人員的思想動態和現實表現等情況。
對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司法所應當定期與其治療醫院溝通聯系,及時掌握其身體狀況及疾病治療、復查結果等情況,並根據需要向批准、決定機關或者有關監獄、看守所反饋情況。
第二十一條司法所應當及時記錄社區矯正人員接受監督管理、參加教育學習和社區服務等情況,定期對其接受矯正的表現進行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對社區矯正人員實施分類管理。
第二十二條發現社區矯正人員有違反監督管理規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派員調查核實情況,收集有關證明材料,提出處理意見。
第二十三條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警告,並出具書面決定:
(一)未按規定時間報到的;
(二)違反關於報告、會客、外出、居住地變更規定的;
(三)不按規定參加教育學習、社區服務等活動,經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醫的社區矯正人員無正當理由不按時提交病情復查情況,或者未經批准進行就醫以外的社會活動且經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節輕微的;
(六)其他違反監督管理規定的。
第二十四條社區矯正人員違反監督管理規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應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提請同級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公安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通知縣級司法行政機關。
第二十五條緩刑、假釋的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緩刑、假釋建議書並附相關證明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作出裁定:
(一)違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節嚴重的;
(二)未按規定時間報到或者接受社區矯正期間脫離監管,超過一個月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機關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司法行政機關撤銷緩刑、假釋的建議書和人民法院的裁定書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第二十六條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向批准、決定機關提出收監執行的建議書並附相關證明材料,批准、決定機關應當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作出決定:
(一)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
(二)未經司法行政機關批准擅自離開居住的市、縣(旗),經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報告行蹤,脫離監管的;
(三)因違反監督管理規定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機關兩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醫期間不按規定提交病情復查情況,經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後,刑期未滿的;
(七)保證人喪失保證條件或者因不履行義務被取消保證人資格,又不能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新的保證人的;
(八)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司法行政機關的收監執行建議書和決定機關的決定書,應當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第二十七條人民法院裁定撤銷緩刑、假釋或者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決定收監執行的,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罪犯送交監獄或者看守所,公安機關予以協助。
監獄管理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決定收監執行的,監獄應當立即赴羈押地將罪犯收監執行。
公安機關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決定收監執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將罪犯收監執行。
第二十八條社區矯正人員符合法定減刑條件的,由居住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提出減刑建議書並附相關證明材料,經地(市)級司法行政機關審核同意後提請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的中級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裁定;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減刑,案情復雜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司法行政機關減刑建議書和人民法院減刑裁定書副本,應當同時抄送社區矯正人員居住地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第二十九條社區矯正期滿前,社區矯正人員應當作出個人總結,司法所應當根據其在接受社區矯正期間的表現、考核結果、社區意見等情況作出書面鑒定,並對其安置幫教提出建議。
第三十條社區矯正人員矯正期滿,司法所應當組織解除社區矯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員主持,按照規定程序公開進行。
司法所應當針對社區矯正人員不同情況,通知有關部門、村(居)民委員會、群眾代表、社區矯正人員所在單位、社區矯正人員的家庭成員或者監護人、保證人參加宣告。
宣告事項應當包括:宣讀對社區矯正人員的鑒定意見;宣布社區矯正期限屆滿,依法解除社區矯正;對判處管制的,宣布執行期滿,解除管制;對宣告緩刑的,宣布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對裁定假釋的,宣布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執行完畢。
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向社區矯正人員發放解除社區矯正證明書,並書面通知決定機關,同時抄送縣級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
暫予監外執行的社區矯正人員刑期屆滿的,由監獄、看守所依法為其辦理刑滿釋放手續。
第三十一條社區矯正人員死亡、被決定收監執行或者被判處監禁刑罰的,社區矯正終止。
社區矯正人員在社區矯正期間死亡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書面通知批准、決定機關,並通報縣級人民檢察院。
第三十二條對於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在社會上服刑的罪犯,司法行政機關配合公安機關,監督其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並及時掌握有關信息。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可以自願參加司法行政機關組織的心理輔導、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活動。
第三十三條對未成年人實施社區矯正,應當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應當與成年人分開進行;
(二)對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給予身份保護,其矯正宣告不公開進行,其矯正檔案應當保密;
(三)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矯正小組應當有熟悉青少年成長特點的人員參加;
(四)針對未成年人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身心發育需要等特殊情況,採取有益於其身心健康發展的監督管理措施;
(五)採用易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開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輔導;
(六)協調有關部門為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就學、就業等提供幫助;
(七)督促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承擔撫養、管教等義務;
(八)採取其他有利於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改過自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社區矯正人員,適用前款規定。
第三十四條社區矯正人員社區矯正期滿的,司法所應當告知其安置幫教有關規定,與安置幫教工作部門妥善做好交接,並轉交有關材料。
第三十五條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建立例會、通報、業務培訓、信息報送、統計、檔案管理以及執法考評、執法公開、監督檢查等制度,保障社區矯正工作規范運行。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處置機制,發現社區矯正人員非正常死亡、實施犯罪、參與群體性事件的,應當立即與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妥善處置,並將有關情況及時報告上級司法行政機關和有關部門。
司法行政機關和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區矯正人員的信息交換平台,實現社區矯正工作動態數據共享。
第三十六條社區矯正人員的人身安全、合法財產和辯護、申訴、控告、檢舉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不受侵犯。社區矯正人員在就學、就業和享受社會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視。
司法工作人員應當認真聽取和妥善處理社區矯正人員反映的問題,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
第三十七條人民檢察院發現社區矯正執法活動違反法律和本辦法規定的,可以區別情況提出口頭糾正意見、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或者檢察建議書。交付執行機關和執行機關應當及時糾正、整改,並將有關情況告知人民檢察院。
第三十八條在實施社區矯正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有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等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給予相應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切實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工作機構,配備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保障社區矯正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四十條本辦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之前發布的有關社區矯正的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6. 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辦法的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加強司法鑒定執業活動監督,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結合司法鑒定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投訴人對司法行政機關審核登記的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執業活動進行投訴,以及司法行政機關開展投訴處理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投訴人,是指認為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在執業活動中有違法違規行為,向司法行政機關投訴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本辦法所稱被投訴人,是指被投訴的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
第四條 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應當遵循分級受理、依法查處、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保障和維護投訴人和被投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布投訴受理范圍、投訴處理機構的通訊方式等事項,並指定專人負責投訴接待工作。
第六條 司法部負責指導、監督全國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
省級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
第七條 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監督司法鑒定協會實施行業懲戒;司法鑒定協會協助和配合司法行政機關開展投訴處理工作。
第二章 投訴受理
第八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在執業活動中有下列違法違規情形的,可以向司法鑒定機構住所地或者司法鑒定人執業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司法行政機關投訴:
(一)超出登記的業務范圍或者執業類別從事司法鑒定活動的;
(二)違反司法鑒定程序規則從事司法鑒定活動的;
(三)因不負責任給當事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
(四)違反司法鑒定收費管理規定的;
(五)司法鑒定機構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司法鑒定委託的;
(六)司法鑒定人私自接受司法鑒定委託的;
(七)司法鑒定人經人民法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出庭作證的;
(八)司法鑒定人故意做虛假鑒定的;
(九)其他違反司法鑒定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九條 投訴人應當向司法行政機關提交書面投訴材料。投訴材料內容包括:被投訴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投訴請求以及相關的事實和理由,並提供司法鑒定協議書、司法鑒定文書等相關的證明材料。投訴材料應當真實、合法、充分。
投訴人委託他人代理投訴的,代理人應當提交投訴人的授權委託書和本人的身份證明。
第十條 司法行政機關收到投訴材料後,應當即時填寫《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登記表》。登記表應當載明投訴人及其代理人的姓名(名稱)、性別、職業、住址、聯系方式,被投訴人的姓名(名稱)、投訴事項、投訴請求、投訴理由以及相關證明材料目錄,投訴的方式和時間等信息。
第十一條 司法行政機關收到投訴材料後發現投訴人提供的信息不齊全或者無相關證明材料的,應當及時告知投訴人補充。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投訴事項已經司法行政機關處理,或者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結案,且沒有新的事實和證據的;
(二)對人民法院採信鑒定意見的決定有異議的;
(三)僅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
(四)對司法鑒定程序規則及司法鑒定技術規范有異議的;
(五)投訴事項不屬於違反司法鑒定管理規定的。
第十三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審查投訴材料,對屬於本機關管轄范圍並符合受理條件的投訴,應當受理;對不屬於本機關管轄范圍或者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投訴,或者應當由司法鑒定協會給予行業懲戒的投訴,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投訴人尋求救濟的途徑和辦法。
第十四條 對涉及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投訴,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可以直接受理,也可以交由下一級司法行政機關受理。
第十五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投訴材料之日起七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並書面告知投訴人或者其代理人。情況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作出受理決定的時間,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十五日,並應當將延長的理由告知投訴人。
投訴人補充投訴材料所需的時間和投訴案件移送、轉辦的流轉時間,不計算在前款規定期限內。
第三章 調查處理
第十六條 司法行政機關受理投訴後,應當進行調查。調查應當全面、客觀、公正。調查工作不得妨礙被投訴人正常的司法鑒定活動。
司法行政機關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委託下一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被投訴人為司法鑒定人的,其執業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配合調查。
第十七條 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可以要求被投訴人說明情況、提交有關材料,可以調閱被投訴人有關業務案卷和檔案材料,可以向有關單位、個人核實情況、收集證據,可以聽取有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調查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並製作筆錄。調查筆錄應當由被調查人簽字或者蓋章;不能簽字、蓋章的,應當在筆錄中註明有關情況。
第十八條 被投訴人應當如實陳述事實、提供有關材料,不得提供虛假、偽造的材料或者隱匿、毀損、塗改有關證據材料。
第十九條 司法行政機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情形的,可以終止投訴處理工作,並將終止理由告知投訴人。
第二十條 司法行政機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被投訴人的違法違規行為仍處在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應當責令被投訴人立即停止違法違規行為。
第二十一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調查結果,作出如下處理:
(一)被投訴人有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違法違規行為的,移送有處罰權的司法行政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二)被投訴人違法違規情節輕微,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應當給予批評教育、訓誡、通報、責令限期整改等處理;
(三)投訴事項查證不實或者無法查實的,對被投訴人不作處理,並應當將不予處理的理由書面告知投訴人。
對於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司法行政機關受理投訴的,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內辦結;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辦結的,經本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並應當將延長的理由告知投訴人。
第二十三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七日內,將投訴處理結果書面告知投訴人、被投訴人。
第二十四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投訴處理結果通報被投訴人住所地或者執業機構所在地的司法行政機關和司法鑒定協會。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將投訴處理結果記入被投訴人的司法鑒定執業誠信檔案。
第二十五條 被投訴人對司法行政機關的投訴處理決定有異議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六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對被投訴人履行處罰、處理決定,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的情況進行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可以責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章 監督
第二十七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下級司法行政機關投訴處理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檢查,發現有違法、不當情形的,應當及時責令改正。下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上報糾正情況。
第二十八條 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投訴處理工作中有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其他違法行為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按年度將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情況書面報告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
對於涉及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投訴處理結果,應當及時報告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
第三十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工作檔案,並妥善保管和使用。
第五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本辦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7.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就是知識產權的取得人或者合法擁有人

8. (1) 未成年人的證言是否能聽取

審查未成年人言詞證據時,對特定年齡段兒童的言詞中現實與想像相混淆部分進行綜合分析,肯定真實
的現實部分予以採信。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二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102條第一款,提供虛假的證詞,應理解為偽造證據。但必須是重要的證據才能追究責任。當然偽造不是重要的證據,會被口頭警告,訓誡等。
請注意第(二)款的後半段「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你還可以追究讓證人作假證供的人或單位。

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收集和審查
佟秀芝
司法實踐中,凡是以自然人的陳述為表現形式的訴訟證據都是言詞證據,如證人證言、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被害人陳述等。作為證人的自然人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不同的分類,如根據年齡不同分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根據智力健康狀況的不同分為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後果的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後果的人。為此,不同情況的自然人對言詞的表達能力、對事實的判斷能力、思維方式等就各有所異。這樣對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如何收集和認定,常常對案件的審理可能會有十分關鍵的作用,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卻常常被忽略,在法庭上也會出現控辯雙方對未成年人言詞證據收集和確認的合法性、真實性爭論不休。由於我國立法對此無明確規定,因此,最後的確認權就屬於法官了。筆者認為,對於這一特殊的自然人群體,其作為證人的適格性、其言詞的可信性、證據的採用方法等都有探討的必要,現提出以下觀點,和同行一起磋商,以求共識。
一、未成年人言詞證據范圍的確定
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我國其他相關的法律又作了如下規定:如《民法通則》將未成年人又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已滿10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絕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治安管理處罰法》對未成年人的行政責任年齡也有相類似的規定:本法第12條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第21條規定:「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1)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2)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初次違反治安管理。」可見我國在立法上對未成年人這個特殊群體,作了不同於成年人的限制性規定,以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根據上述規定,我們又可以把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分為:(1)作為未成年證人的言詞,稱證人證言;(2)作為未成年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言詞,稱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供述;(3)作為未成年被害人的言詞,稱被害人陳述;(4)作為未成年行政責任主體的言詞,稱當事人陳述;(5)作為未成年民事、行政訴訟當事人的言詞,稱為當事人陳述。不論未成年人言詞證據作為何種證據,在實踐中均未將其與成年人的言詞證據加以區別對待。事實上,年齡對人的言詞,在表達能力、對社會現象的感知、對經歷事件的記憶、對特定案件事實的利害關系、知識經驗、基本態度、身份關系等諸多方面與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區別。我國現行法律對言詞證據中的證人年齡只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條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可見,「能正確表達意志」是對證人資格的要求,只有具備這樣條件的未成年人所提供的言詞才能作為言詞證據。
二、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特點
由於未成年人的生活經歷、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在發展階段,其言詞的表達,具有以下的特徵:
1、籠統、片面、直觀。未成年人對外界的認識往往以直觀為主,少於分析,且對有興趣的人或事才去注意,也會講述得詳詳細細,明明白白,至於與案件有什麼關系,他們不會去考慮,只對其所知事件的整體描述,講大概情況,常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2、准確程度不高。由於未成年人智力發育的不成熟,往往記憶力很弱,停留在感觀的印象多,不善於也無能力去綜合思考,認知能力差,他一般不會很留意某一事件的發生原因、經過及後果,除非他作為當事人、被害人陳述或作為被告、犯罪嫌疑人供述時,他對自己所經歷的事件或所作所為才可能會有較深刻的記憶,但常帶有逃避懲罰或不想讓更多人知道的心理而去編造虛假言詞,從而失去言詞證據的准確性。
3、層次亂,無邏輯性。未成年人對某一事件的表述容易想到哪講哪,不分主次和因果關系,甚至捕風捉影、誇大事實,會讓取證人員推斷出背離案件的「新線索」出來,從而干擾了對案件的審理或偵破工作的進行。
4、易受外界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處於發育階段,缺乏主見,人雲亦雲情況時有發生,他雖然尚不懂心理學,不會察言觀色,但有時對外界的干擾缺乏自製力,尤其是對收集證據人員的「誘導」、「誘供」、「啟發」等不正當手段不具有辨別能力時,容易按收集證據人員的要求做出陳述或供述,而使言詞證據失去客觀性、真實性。另外,還應看到未成年人純真、坦誠的特點,只有排除外界干擾,真實性才會是大的。
三、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收集方法
1、我國現行法律對收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條件、方法規定得都比較原則,正如前面所述,以是否能夠「正確表達意志」為基本要求。為此,可操作性不強,只能是根據不同性質的案件、不同的情節再具體分析,其效力如何、是否採信具有較大的任意性。但在審判實踐中有些案件還是有起關鍵作用的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被法院採信,從而維護了正義,懲罰了犯罪,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權利,如沈陽市太子河區人民法院審理的張偉「見死不救」引起妻子死亡案,認定此案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來自張偉7歲女兒的言詞證據。但是,在收集該類證據時,根據其不同於成年人的特殊性,我們必須考慮兩個因素:首先是未成年人的心裡因素。因為未成年人生理上正處於生長發育期,身體沒有完全定型,在心理上表現為智力尚未成熟,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差,社會經驗匱乏,情緒不太穩定等等。特別是較年幼的兒童,相對說看問題簡單化、思維缺乏理性,言行易受外界影響,甚至常常把想像和現實混淆在一起。其次是作證環境。法庭是庄嚴之地,高懸的國徽,嚴肅的法袍,威武的法警,對為成年人來說無不透露著森嚴之氣,而在對抗式訴訟中,控辨雙方要通過挑剔的詢問和交叉詢問,使得案件事實得以展現,這種法庭氣氛本身就令人感到緊張。法庭環境可能會對未成年人產生兩個不利的影響:第一,容易導致未成年人在法庭上不論是陳述、供述和辯解及為證人出庭作證都會感到緊張,影響其表達;第二,可能會使一些為受害者的未成年人再次面對犯罪嫌疑人時,導致其情緒、心理繼續受到傷害。另外對未成年人取證的工作人員應當有特別要求,即應該具備相應的素質和知識結構,如有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特別還應該具備除法律知識以外的相關知識,如兒童心理學,同時應該具備熱愛生活、會關心人、待人誠懇,尤其關愛未成年人,除了遵守法律外,還應有收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特殊職業道德,收集時注意營造良好氣氛,對未成年人多採取安慰、呵護的態度,這也是收集未成年人言詞證據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方法。
2、對不同的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收集方法:
(1)證人證言。收集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具有難度高、技術性強的特點,需要取證人員充分了解未成年人心理,要機智、靈敏,擁有得心應手的取證方法。一般講,詢問是收集證人證言的基本方法,但未成年人往往會忘記發案時的情景,所以可以採用「模擬案件發生」的方法,使案件情景再現,讓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才能喚起其記憶,進而發問,效果會很好,從而提供更准確的言詞證據,並觀察未成年人的表情、動作和精神狀態,與其陳述相印證。根據心裡學家調查顯示,向年齡較小的孩子取證時,應適當的運用詢問技巧,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能回憶起更多的案件信息。根據他們的臨床調查,大量非語言技巧的使用,有助於孩子們更准確地告訴你,他的經歷,他的所見所聞。主要方法有:一是使用與案件有關的道具和照片,作為未成年人回憶案件的線索,起到引導他們回憶的作用,從而給兒童提供了重構事件的機會,增加了取得真實證言的可能性;二是到事件發生地,可以觸景生情,再加上一些表演、模擬動作,利用未成年人語言表達能力弱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提高取得准確言詞證據的概率。
(2)被害人的言詞。近幾年來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進而使得為成年人設計的訴訟體系無法適應未成年人提供言詞證據的需要,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司法介入給未成年人帶來的緊張和潛在的傷害,應減少對未成年人的二次傷害和增強他們言詞證據的質量和完整性,所以,對於那些不適於出庭作證的未成年的被害人來說,盡量避免他們出庭作證直接面對被告人。這是因為,當未成年人親歷一件案件後,其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他們眼中的作案者,如能採取錄音錄像法,即在詢問時用錄音錄像記錄詢問過程,日後整理起來也不會遺漏重要的內容。同時,錄像還可以用來供其他人觀察未成年人的年齡、表情等,以判斷其言詞的可信度,即可達到保護未成年人合法利益的目的,又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言詞。對未成年人的口供的採集,必須先向他們宣講法律規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後果,並指出前途,要有耐心,不能恫嚇,更不可刑訊逼供,要看到這些人具有比成年人社會經歷淺、易改造的特點,只要他們了解法律的規定,他們的口供是真實可信的。我國現行法律對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違法案件的審理的取證工作作了相對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辦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體系的通知》規定:「對少年人犯案件的偵查、預審工作,公安機關應確定專門辦案人員或者側重辦理少年人犯刑事案件的人員,有條件的地方,也可設立專門機構。對少年人犯的訊問要採取不同於成年人的審訊方式、方法,在訊問中應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疏導工作;了解少年人犯作案的動機和成因,並記錄在卷,以便積累資料,總結經驗,改進工作。」《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1章第4條規定,「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嚴禁使用威脅、恐嚇、引誘、欺騙等手段獲取證據。嚴禁刑訊逼供。」第6條規定,「公安機關應當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職人員承辦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人員應當具有心理學、犯罪學、教育學等專業基本知識和有關法律知識,並具有一定的辦案經驗。」第2章第10條規定,「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訊問應當採取不同於成年人的方式。訊問前,除掌握案件情況和證據材料外,還應當了解其生活、學習環境、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心理狀態及社會交往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製作訊問提綱。」第11條規定,「訊問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時,根據調查案件的需要,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或者監護人或者教師到場。」第12條規定,「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不得少於二人。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訊問可以在公安機關進行,也可以到未成年人的住所、單位或者學校進行。」第13條規定,「訊問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時,應當耐心細致地聽取其陳述或者辯解,認真審核、查證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和線索,並針對其思想顧慮、畏懼心理、抵觸情緒進行疏導和教育。」這些規定都是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而規定的,應當嚴格遵照執行。
四、對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審查
要審查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是否可採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審查提供言詞證據的未成年人的資格。如前所述「能正確表達意志」是對證人作證資格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提供證據的未成年人是否能正確表達意志。首先看他感知、記憶和表述能力,即在案件發生時他的智力發育程度,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具有不同的感知、記憶、表述能力、理解能力;其次,是應知自己有說實話的義務。上述兩點的甄別方法是依據客觀事務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和常識並尊重邏輯推理去辨別,尤其是適用於簡單案件中對各種言詞證據的單一審查判斷,作為對言詞證據加以初步篩選、審查和判斷的必要手段。
(2)排除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的虛假言詞。虛假言詞是指故意所作的虛假陳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1條第1款規定: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適應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定案的依據。如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證言中有專業術語,而且證言的邏輯性也明顯超出其智力狀況時,這時就應當有其他證據予以補強,證明他有能力說出這些話,否則應以排除。要准確地判斷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真假,要了解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的心裡特點和智力狀況。心理學專家一般把未成年人心裡的發展分為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年初期(不包括18周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未成年人的智力狀況和心裡特點是不同的,要將不同時期未成年人的心裡特點、智力狀況相區別後,再來判斷言詞證據的真假。另外,還可以利用比較法排除未成年人虛假的言詞證據。比較法是指對案件中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具有可比性證據進行比較對照,經過比較對照,證據之間沒有矛盾,該證據有可能就是真實可靠的,反之,可能其中一個有問題或者都有問題。當然,對比一致的言詞證據也不能簡單的看成必然真實,必須符合邏輯推理。如一未成年人證人作證稱,所見肇事車為白色麵包車,且前車燈被撞壞,而犯罪嫌疑人甲的車輛正是白色,但是結論只能是犯罪嫌疑人可能是肇事司機,並不能必然肯定甲是肇事司機。有關未成年人言詞證據比較審查,可以採取兩種基本形式,一是縱向比較,就是對同一未成年人對同一案件事實,提供的多次陳述進行比較,看前後是否一致,有無矛盾之處,如有矛盾就要考慮證據的真實性了;橫向比較,是對不同未成年人的陳述做並列比較,或將未成年人的陳述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其他證據相比較,看其所用語言或者邏輯結構是否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與其他證據有無矛盾之處,用以判斷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真假。人所共知,未成年人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表述一般只會用自己的語言,也可能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成年人用語,但對模仿的語言,常常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所以稍一反問就會露出馬腳。因此,在比較的過程中,相互、前後一致的未成年人言詞也不能盲目相信,也可能是未成年人受到其他人的指使作出的虛假陳述,哪怕未成年人幾次陳述的細節都完全相同,但一經追認就不知所雲時,這顯然就是不正常的了。
(3)識別錯誤的未成年人言詞證據。錯誤的言詞證據是指觀察不清、記憶模糊或者表述不準確等原因造成的。由於未成年人年齡、智力、心理狀態的特點,其言詞證據中存在錯誤的可能性較成年人要大。在司法實踐中一般用綜合認證法,即將未成年人的言詞證據與已認定的證據進行綜合比較,找出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不足之處,再結合未成年人言詞證據的特點,分析原因,運用科學的邏輯推理,排除錯誤的言詞證據。
(4)要掌握未成年人少世故、易說真話的特點。由於未成年人不像成年人那樣世故人生,一般情況下編造不出他沒有經歷過的事實,故對其可信賴性要比成年人大,因為言詞的可靠性要以人的可信賴性為基礎,所以有些人認為兒童容易說謊是沒有根據的。審查未成年人言詞證據時,對特定年齡段兒童的言詞中現實與想像相混淆部分進行綜合分析,肯定真實
的現實部分予以採信。

9. 求司法部《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和《律師執業管理辦法》釋意,在線等,謝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令 第111號 《律師事務所管理辦法》已經2008年5月28日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部長 吳愛英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八日
編輯本段第一章 總則

編輯本段第一條
為了規范律師事務所的設立,加強對律師事務所的監督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以下簡稱《律師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律師事務所應當依法設立並取得執業許可證。
第三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依法開展業務活動,加強內部管理和對律師執業行為的監督,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律師事務所的業務活動,不得侵害律師事務所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司法行政機關依照《律師法》和本辦法的規定對律師事務所進行監督、指導。 律師協會依照《律師法》、協會章程和行業規范,對律師事務所實行行業自律。
編輯本段第二章 律師事務所的設立條件
第五條
律師事務所可以由律師合夥設立、律師個人設立或者由國家出資設立。 合夥律師事務所可以採用普通合夥或者特殊的普通合夥形式設立。
第六條
設立律師事務所應當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住所和章程; (二)有符合《律師法》和本辦法規定的律師; (三)設立人應當是具有一定的執業經歷並能夠專職執業的律師,且在申請設立前三年內未受過停止執業處罰; (四)有符合本辦法規定數額的資產。
第七條
設立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除應當符合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書面合夥協議; (二)有三名以上合夥人作為設立人; (三)設立人應當是具有三年以上執業經歷並能夠專職執業的律師; (四)有人民幣三十萬元以上的資產。
第八條
設立特殊的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除應當符合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書面合夥協議; (二)有二十名以上合夥人作為設立人; (三)設立人應當是具有三年以上執業經歷並能夠專職執業的律師; (四)有人民幣一千萬元以上的資產。
第九條
設立個人律師事務所,除應當符合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人應當是具有五年以上執業經歷並能夠專職執業的律師; (二)有人民幣十萬元以上的資產。
第十條
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除符合《律師法》規定的一般條件外,應當至少有二名符合《律師法》規定並能夠專職執業的律師。 需要國家出資設立律師事務所的,由當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籌建,申請設立許可前須經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核撥編制、提供經費保障。
第十一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律師業發展需要,適當調整本辦法規定的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特殊的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和個人律師事務所的設立資產數額,報司法部批准後實施。
第十二條
設立律師事務所,其申請的名稱應當符合司法部有關律師事務所名稱管理的規定,並應當在申請設立許可前按規定辦理名稱檢索。
第十三條
律師事務所負責人人選,應當在申請設立許可時一並報審核機關核准。 合夥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應當從本所合夥人中經全體合夥人選舉產生;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由本所律師推選,經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同意。 個人律師事務所設立人是該所的負責人。
第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章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律師事務所的名稱和住所; (二)律師事務所的宗旨; (三)律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 (四)設立資產的數額和來源; (五)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的職責以及產生、變更程序; (六)律師事務所決策、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責; (七)本所律師的權利與義務; (八)律師事務所有關執業、收費、財務、分配等主要管理制度; (九)律師事務所解散的事由、程序以及清算辦法; (十)律師事務所章程的解釋、修改程序; (十一)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設立合夥律師事務所的,其章程還應當載明合夥人的姓名、出資額及出資方式。 律師事務所章程的內容不得與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相抵觸。 律師事務所章程自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作出准予設立律師事務所決定之日起生效。
第十五條
合夥協議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合夥人,包括姓名、居住地、身份證號、律師執業經歷等; (二)合夥人的出資額及出資方式; (三)合夥人的權利、義務; (四)合夥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的職責以及產生、變更程序; (五)合夥人會議的職責、議事規則等; (六)合夥人收益分配及債務承擔方式; (七)合夥人入伙、退夥及除名的條件和程序; (八)合夥人之間爭議的解決方法和程序,違反合夥協議承擔的責任; (九)合夥協議的解釋、修改程序; (十)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合夥協議的內容不得與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相抵觸。 合夥協議由全體合夥人協商一致並簽名,自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作出准予設立律師事務所決定之日起生效。
編輯本段第三章 律師事務所設立許可程序
第十六條
律師事務所的設立許可,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受理設立申請並進行初審,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進行審核,作出是否准予設立的決定。
第十七條
申請設立律師事務所,應當向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提交下列材料: (一)設立申請書; (二)律師事務所的名稱、章程; (三)設立人的名單、簡歷、身份證明、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負責人人選; (四)住所證明; (五)資產證明。 設立合夥律師事務所,還應當提交合夥協議。 設立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應當提交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出具的核撥編制、提供經費保障的批件。 申請設立許可時,申請人應當如實填報《律師事務所設立申請登記表》。
第十八條
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對申請人提出的設立律師事務所申請,應當根據下列情況分別作出處理: (一)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受理; (二)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或者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五日內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申請人按要求補正的,予以受理;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三)申請事項明顯不符合法定條件或者申請人拒絕補正、無法補正有關材料的,不予受理,並向申請人書面說明理由。
第十九條
受理申請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對申請材料的審查。 在審查過程中,可以徵求擬設立律師事務所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意見;對於需要調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有關證明材料,也可以委託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核實。 經審查,應當對設立律師事務所的申請是否符合法定條件、材料是否真實齊全出具審查意見,並將審查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報送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受理申請機關報送的審查意見和全部申請材料之日起十日內予以審核,作出是否准予設立律師事務所的決定。 准予設立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申請人頒發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 不準予設立的,應當向申請人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一條
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分為正本和副本。正本用於辦公場所懸掛,副本用於接受查驗。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應當載明的內容、製作的規格、證號編制辦法,由司法部規定。執業許可證由司法部統一製作。
第二十二條
律師事務所設立申請人應當在領取執業許可證後的六十日內,按照有關規定刻制印章、開立銀行賬戶、辦理稅務登記,完成律師事務所開業的各項准備工作,並將刻制的律師事務所公章、財務章印模和開立的銀行賬戶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備案。
第二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作出准予設立律師事務所決定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撤銷原准予設立的決定,收回並注銷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 (一)申請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准予設立決定的; (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或者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設立決定的。
編輯本段第四章 律師事務所的變更和終止
第二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變更名稱、負責人、章程、合夥協議的,應當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審查後報原審核機關批准。具體辦法按律師事務所設立許可程序辦理。 律師事務所變更住所、合夥人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十五日內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報原審核機關備案。
第二十五條
律師事務所跨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變更住所,需要相應變更負責對其實施日常監督管理的司法行政機關的,應當在辦理備案手續後,由其所在地設區的市級司法行政機關或者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將有關變更情況通知律師事務所遷入地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 律師事務所擬將住所遷移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應當按注銷原律師事務所、設立新的律師事務所的程序辦理。
第二十六條
律師事務所變更合夥人,包括吸收新合夥人、合夥人退夥、合夥人因法定事由或者經合夥人會議決議被除名。 新合夥人應當從專職執業的律師中產生,並具有三年以上執業經歷,但司法部另有規定的除外。受到六個月以上停止執業處罰的律師,處罰期滿未逾三年的,不得擔任合夥人。 合夥人退夥、被除名的,律師事務所應當依照法律、本所章程和合夥協議處理相關財產權益、債務承擔等事務。 因合夥人變更需要修改合夥協議的,修改後的合夥協議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報批。
第二十七條
律師事務所變更組織形式的,應當在自行依法處理好業務銜接、人員安排、資產處置、債務承擔等事務並對章程、合夥協議作出相應修改後,方可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申請變更。
第二十八條
律師事務所因分立、合並,需要對原律師事務所進行變更或者注銷原律師事務所、設立新的律師事務所的,應當在自行依法處理好相關律師事務所的業務銜接、人員安排、資產處置、債務承擔等事務後,提交分立協議或者合並協議等申請材料,按照本辦法的相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
成立三年以上並具有二十名以上執業律師的合夥律師事務所,可以設立分所。設立分所,須經擬設立分所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審核。律師事務所分所管理辦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條
律師事務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 (一)不能保持法定設立條件,經限期整改仍不符合條件的; (二)執業許可證被依法吊銷的; (三)自行決定解散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終止的其他情形。 律師事務所在取得設立許可後,六個月內未開業或者無正當理由停止業務活動滿一年的,視為自行停辦,應當終止。 律師事務所在受到停業整頓處罰期限未滿前,不得自行決定解散。
第三十一條
律師事務所在終止事由發生後,應當向社會公告,依照有關規定進行清算,依法處置資產分割、債務清償等事務。因被吊銷執業許可證終止的,由作出該處罰決定的司法行政機關向社會公告。因其他情形終止、律師事務所拒不公告的,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向社會公告。 律師事務所自終止事由發生後,不得受理新的業務。 律師事務所應當在清算結束後十五日內向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提交注銷申請書、清算報告、本所執業許可證以及其他有關材料,由其出具審查意見後連同全部注銷申請材料報原審核機關審核,辦理注銷手續。 律師事務所被注銷的,其業務檔案、財務帳簿、本所印章的移管、處置,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編輯本段第五章 律師事務所執業和管理規則
第三十二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行業規范,建立健全執業管理和其他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加強對本所律師執業行為的監督。 律師應當接受律師事務所的監督管理。
第三十三條
律師承辦業務,由律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與委託人簽訂書面委託合同。 律師事務所受理業務,應當進行利益沖突審查,不得違反規定受理與本所承辦業務及其委託人有利益沖突的業務。
第三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組織開展業務活動,應當指導本所律師依法執業,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建立承辦重大疑難案件的集體研究和請示報告制度,對律師在執業活動中遵守法律、法規、規章,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第三十五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統一收費,建立健全收費管理制度,及時查處有關違規收費的舉報和投訴。 律師事務所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和實行合理的分配製度及激勵機制。 律師事務所應當依法納稅。 律師事務所不得從事法律服務以外的經營活動。
第三十六條
合夥律師事務所和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應當按照規定為聘用的律師和輔助人員辦理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 個人律師事務所聘用律師和輔助人員的,應當按前款規定為其辦理社會保險。
第三十七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執業風險、事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基金。 律師參加執業責任保險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三十八條
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賠償責任。律師事務所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 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對律師事務所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特殊的普通合夥律師事務所一個合夥人或者數個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律師事務所債務的,應當承擔無限責任或者無限連帶責任,其他合夥人以其在律師事務所中的財產份額為限承擔責任;合夥人在執業活動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律師事務所債務,由全體合夥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個人律師事務所的設立人對律師事務所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負責對律師事務所的業務活動和內部事務進行管理,對外代表律師事務所,依法承擔對律師事務所違法行為的管理責任。 合夥人會議或者律師會議為合夥律師事務所或者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的決策機構;個人律師事務所的重大決策應當充分聽取聘用律師的意見。 律師事務所根據本所章程可以設立相關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協助本所負責人開展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十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加強對本所律師的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教育,組織開展業務學習和經驗交流活動,為律師參加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提供條件。
第四十一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建立投訴查處制度,及時查處、糾正本所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的違法違規行為,調處在執業中與委託人之間的糾紛;認為需要對被投訴律師給予行政處罰或者行業懲戒的,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或者律師協會報告。 對於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者嚴重違反本所章程及管理制度的律師,律師事務所可以與其解除聘用關系或者經合夥人會議通過將其除名,有關處理結果報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備案。 已擔任合夥人的律師受到六個月以上停止執業處罰的,自處罰決定生效之日起至處罰期滿後三年內,不得擔任合夥人。
第四十二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建立律師執業年度考核制度,按照規定對本所律師的執業表現和遵守職業道德、執業紀律的情況進行考核,評定等次,實施獎懲,建立律師執業檔案。
第四十三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於每年的一季度經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向設區的市級司法行政機關提交上一年度本所執業情況報告和律師執業考核結果,直轄市的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情況報告和律師執業考核結果直接向所在地區(縣)司法行政機關提交,接受司法行政機關的年度檢查考核。具體年度檢查考核辦法,由司法部規定。
第四十四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對所承辦業務的案卷和有關資料及時立卷歸檔,妥善保管。
第四十五條
律師事務所應當妥善保管、依法使用本所執業許可證,不得變造、出借、出租。如有遺失或者損毀的,應當及時報告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經所在地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區(縣)司法行政機關向原審核機關申請補發或者換發。律師事務所執業許可證遺失的,應當在當地報刊上刊登遺失聲明。 律師事務所被撤銷許可、受到吊銷執業許可證處罰的,由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收繳其執業許可證。 律師事務所受到停業整頓處罰的,應當自處罰決定生效後至處罰期限屆滿前,將執業許可證繳存其所在地縣級司法行政機關。
編輯本段第六章 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督管理
第四十六條
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活動進行日常監督管理,履行下列職責: (一)監督律師事務所在開展業務活動過程中遵守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 (二)監督律師事務所執業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情況; (三)監督律師事務所保持法定設立條件以及變更報批或者備案的執行情況; (四)監督律師事務所進行清算、申請注銷的情況; (五)監督律師事務所開展律師執業年度考核和上報年度執業總結的情況; (六)受理對律師事務所的舉報和投訴; (七)監督律師事務所履行行政處罰和實行整改的情況; (八)司法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規定的其他職責。 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在開展日常監督管理過程中,對發現、查實的律師事務所在執業和內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當對律師事務所負責人或者有關律師進行警示談話,責令改正,並對其整改情況進行監督;對律師事務所的違法行為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向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提出處罰建議;認為需要給予行業懲戒的,移送律師協會處理。
第四十七條
設區的市級司法行政機關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掌握本行政區域律師事務所的執業活動和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的情況,制定加強律師工作的措施和辦法; (二)指導、監督下一級司法行政機關的日常監督管理工作,組織開展對律師事務所的專項監督檢查工作,指導對律師事務所重大投訴案件的查處工作; (三)對律師事務所進行表彰; (四)依法定職權對律師事務所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對依法應當給予吊銷執業許可證處罰的,向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提出處罰建議; (五)組織開展對律師事務所的年度檢查考核工作; (六)受理、審查律師事務所設立、變更、設立分所、注銷申請事項; (七)建立律師事務所執業檔案,負責有關律師事務所的許可、變更、終止及執業檔案信息的公開工作; (八)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直轄市的區(縣)司法行政機關負有前款規定的有關職責。
第四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制定本行政區域律師事務所的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制定律師事務所管理的規范性文件; (二)掌握本行政區域律師事務所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業務開展情況; (三)監督、指導下級司法行政機關的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對律師事務所的專項監督檢查和年度檢查考核工作; (四)組織對律師事務所的表彰活動; (五)依法對律師事務所的嚴重違法行為實施吊銷執業許可證的處罰,監督下一級司法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工作,辦理有關行政復議和申訴案件; (六)辦理律師事務所設立核准、變更核准或者備案、設立分所核准及執業許可證注銷事項; (七)負責本行政區域律師事務所有關重大信息的公開工作;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四十九條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律師事務所實施監督管理,不得妨礙律師事務所依法執業,不得侵害律師事務所的合法權益,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律師事務所及其律師的財物,不得謀取其他利益。
第五十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實施許可和管理活動的層級監督,按照規定建立有關工作的統計、請示、報告、督辦等制度。 負責律師事務所許可實施、年度檢查考核或者獎勵、處罰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及時將有關許可決定、考核結果或者獎懲情況通報下級司法行政機關,並報送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
第五十一條
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律師協會的指導、監督,支持律師協會依照《律師法》和協會章程、行業規范對律師事務所實行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協調、協作機制。
第五十二條
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定期將本行政區域律師事務所的組織、隊伍、業務情況的統計資料、年度管理工作總結報送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
第五十三條
司法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律師事務所設立許可和實施監督管理活動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編輯本段第七章 附則
第五十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行政機關可以依據本辦法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報司法部備案。
第五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司法部制定的有關律師事務所管理的規章、規范性文件與本辦法相抵觸的,以本辦法為准。

10. 2001年8月31日發布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試行)》(司法通[2001]092號)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 【頒布時間】-8-31

  • 【標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 【發文號】司發通[2001]092號

  • 【失效時間】2007-10-1

  • 【頒布單位】司法部

  • 【法規來源】http://www.legalinfo.gov.cn/moj/fgjys/2003-06/04/content_29889.htm
    註:本法規2007-10-1已經被id208627法規廢止

    【注】本法規已經被id208627法規修改

  • 【法規全文】

  •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

    司法部




    司法部關於印發《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的通知

    2001年8月31日 司發通[2001]09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法局:

    為規范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保障司法鑒定質量,在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部制定了《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現印發給你們。望你們及時將執行中的經驗和問題報告司法部法規教育司。


    附件: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試行)》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規范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保證司法鑒定質量,實現司法鑒定的科學、客觀、獨立、公正,保障司法與仲裁活動的順利進行,制定本程序通則(以下簡稱通則)。
    第二條本通則適用於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從事的各類司法鑒定活動。
    第三條本通則所指的司法鑒定機構是指按照《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取得司法鑒定許可證,並通過年度檢驗的司法鑒定機構。
    第四條本通則所指的司法鑒定人是指按照《司法鑒定人管理辦法》的規定,取得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並經年度注冊的司法鑒定人。
    第五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應當嚴格按照登記管理機關所核定的司法鑒定業務范圍、執業類別開展鑒定業務,不得從事未經登記管理機關核定的司法鑒定事項。
    第六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開展司法鑒定活動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本通則的規定。
    第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活動應當接受國家、社會和當事人、委託人的監督。
    第八條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活動受國家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進行非法干涉。
    第九條司法鑒定應當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有國家或者行業標準的,應當採用國家或者行業標准。
    第十條與案件有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向司法鑒定機構如實提供鑒定材料。
    第十一條司法鑒定實行迴避、保密、時限和錯鑒責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迴避


    第十二條司法鑒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不自行迴避的,委託人、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有權要求其迴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勘驗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司法鑒定公正的。
    第十三條司法鑒定人本人提出迴避的,由其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委託人、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認為司法鑒定人應當迴避的,向司法鑒定人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提出申請,由司法鑒定人所在的司法鑒定機構決定。司法鑒定機構決定不迴避的,申請人可以申請復議或者撤銷鑒定委託。


    第三章司法鑒定的委託與受理


    第十四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司法機關、仲裁案件當事人的司法鑒定委託。
    在訴訟案件中,在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的情況下,司法鑒定機構也可以接受當事人的司法鑒定委託。當事人委託司法鑒定時一般通過律師事務所進行。
    第十五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鑒定委託,應當採取書面形式。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鑒定要求以及簡要案情,並提供全面、客觀、真實的鑒定材料。
    因提供的鑒定材料虛假或者不完全而出現的錯鑒,由委託人負責。
    第十六條司法鑒定機構收到委託書後,應對委託人的委託事項進行審核。
    對於符合受理條件的,能夠即時決定受理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與委託人簽訂《司法鑒定委託受理合同》;不能即時決定受理的,應當向委託人出具《司法鑒定委託材料收領單》,在收領委託材料之日起7日內對是否受理作出決定。決定受理的,與委託人簽訂《司法鑒定委託受理合同》。對於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退回鑒定材料並向委託人書面說明理由。
    對於函件委託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在收到函件之日起7日內作出是否受理的書面答復。
    第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不得受理:
    (一)委託要求超出本司法鑒定機構的業務范圍、技術條件和鑒定能力的;
    (二)送鑒的鑒定材料不具備鑒定條件的,或者與鑒定要求不符的;
    (三)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本通則規定的。
    第十八條司法鑒定機構可以向委託人公開其司法鑒定人的基本情況,供委託人進行選擇。
    第十九條司法鑒定機構依法向委託人收取鑒定費用。


    第四章司法鑒定的實施

    第一節初次鑒定


    第二十條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委託後,由司法鑒定機構指定的司法鑒定人、或者由委託人申請並經司法鑒定機構同意的司法鑒定人完成委託事項。
    第二十一條同一司法鑒定事項應由兩名以上司法鑒定人進行。第一司法鑒定人對鑒定結論承擔主要責任,其他司法鑒定人承擔次要責任。
    第二十二條司法鑒定結論應當由本機構內具有本專業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司法鑒定人復核。復核人對鑒定結論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三條司法鑒定文書由本機構內主管業務的負責人或者由其指定代行其簽發的人員簽發。
    第二十四條司法鑒定從受理之日起一般應當在15日內出具司法鑒定文書。如確需延長的,經向委託人說明理由,可延長至30日。復雜、疑難案件的鑒定時限確需延長的,經司法鑒定機構負責人批准,並徵得委託人同意,可再適當延長。延長期不得超過60日。
    法醫精神病鑒定及司法會計鑒定的時限可適當延長,一般應在受理之日起60日內完成。鑒定過程中需要補充鑒定材料所需時間,不計入鑒定時限。
    第二十五條作婦科檢查時,須由女性司法鑒定人進行。無女性司法鑒定人時,須有女性工作人員在場。
    對未成年人的檢查,應有監護人在場。
    第二十六條現場勘驗、屍體解剖時,應通知委託人到場,並在勘驗、解剖記錄上簽名。如委託人不到場,不影響現場勘驗和屍體解剖的進行。
    第二十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對復雜、疑難的技術問題或者對鑒定結論有重大分歧意見時,應當由司法鑒定機構主管業務負責人主持會鑒、或者在聽取有關專家意見後再作出結論,不同意見應當如實記錄在案。
    第二十八條對涉及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手段的司法鑒定,司法鑒定機構可聘請有關專家協助鑒定。專家意見應當記錄在案。
    第二十九條司法鑒定過程中應當妥善保管送檢材料,並依鑒定程序逐項建立檔案。鑒定時若需耗盡檢材或者損壞原物的,應當商請委託人同意。
    第三十條在鑒定過程中,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鑒定:
    (一)委託人要求終止鑒定的;
    (二)出現不可抗力致使鑒定無法繼續進行的;
    (三)確需補充鑒定材料而無法補充的;
    (四)發現自身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的。
    終止司法鑒定,應當退回有關鑒定材料,並向委託人說明理由。


    第二節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定


    第三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補充鑒定:
    (一)發現新的相關鑒定材料;
    (二)原鑒定項目有遺漏。
    第三十二條補充鑒定可以由原司法鑒定人進行,也可以由其他司法鑒定人進行。補充司法鑒定文書是原司法鑒定文書的組成部分。
    第三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重新鑒定:
    (一)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人超越司法鑒定業務范圍或者執業類別進行鑒定的;
    (二)送鑒的材料虛假或者失實的;
    (三)原鑒定使用的標准、方法或者儀器設備不當,導致原鑒定結論不科學、不準確的;
    (四)原鑒定結論與其他證據有矛盾的;
    (五)原司法鑒定人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的;
    (六)原司法鑒定人因過錯出具錯誤鑒定結論的。
    重新鑒定所提供的鑒定材料必須是與初次鑒定相同的鑒定材料;鑒定材料有異的鑒定,不是重新鑒定。除第一項應由其他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重新鑒定外,其他各項重新鑒定可由原司法鑒定機構進行。
    重新鑒定應當由原司法鑒定人以外的司法鑒定人進行。
    第三十四條對鑒定結論有異議需進行復核鑒定的,其他資質較高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接受委託,進行復核鑒定。
    復核鑒定除需提交鑒定材料外,還應提交原司法鑒定文書。
    第三十五條復核鑒定人須有不低於原司法鑒定人的專業技術職務的任職資格。
    第三十六條補充鑒定、重新鑒定、復核鑒定的其他事項適用初次鑒定的規定。第五章司法鑒定文書的出具


    第三十七條司法鑒定機構在法定或者約定的鑒定期限內完成司法鑒定後,應當按時出具司法鑒定文書。
    第三十八條司法鑒定文書是鑒定過程和鑒定結果的書面表達形式(包括文字、數據、圖表和照片等)。
    司法鑒定文書分為司法鑒定書、司法鑒定檢驗報告書、司法鑒定文證審查意見書、司法鑒定咨詢意見書等。
    第三十九條司法鑒定文書的製作應當規范、標准。
    司法鑒定文書不得使用文言、方言和土語,不得涉及國家秘密,不得載有案件定性和確定當事人法律責任的內容。
    司法鑒定文書應當載明受理日期、委託人、委託事由、鑒定要求、送鑒材料情況、檢驗或者檢查過程、鑒定(檢驗)結論或者審查(咨詢)意見、鑒定(檢驗、審查、咨詢)人以及其它應當包括的內容。
    鑒定(檢驗、審查、咨詢)人應當在司法鑒定文書上簽名並註明專業技術職稱,對鑒定結論進行復核的司法鑒定人應當在司法鑒定文書上簽名。司法鑒定文書經簽發人簽發後加蓋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專用章。
    第四十條司法鑒定文書正本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交委託人,兩份由司法鑒定機構存檔。
    第四十一條司法鑒定文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人有權要求司法鑒定人重新製作司法鑒定文書:
    (一)非正式印刷的;
    (二)鑒定文書有表述錯誤的;
    (三)不符合委託書要求的;
    (四)有其它明顯差錯的。
    第四十二條司法鑒定文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文書無效;
    (一)司法鑒定機構超越司法鑒定業務范圍的;
    (二)行為人不具備司法鑒定人執業資格或者超越執業類別的;
    (三)未加蓋司法鑒定機構司法鑒定專用章或者無司法鑒定人簽名的;
    (四)法律、法規有其它規定的。


    第六章司法鑒定人的出庭


    第四十三條司法鑒定人應當按照司法機關或者仲裁機構的要求按時出庭。
    第四十四條司法鑒定人出庭時,應當出示《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
    第四十五條司法鑒定人出庭時,應依法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回答司法鑒定相關問題。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本通則是司法鑒定的一般規則,各專業鑒定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七條本通則由司法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八條本通則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備孕出差勞動法 發布:2024-11-16 09:29:10 瀏覽:155
明辯律師 發布:2024-11-16 09:22:11 瀏覽:30
我的法治中國夢論文 發布:2024-11-16 09:06:35 瀏覽:101
控煙法規落實 發布:2024-11-16 08:53:36 瀏覽:42
在我國確定公司國籍的法律標準是 發布:2024-11-16 07:58:16 瀏覽:846
法碩非法學排名 發布:2024-11-16 07:51:15 瀏覽:995
新車交車確認表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6 07:38:06 瀏覽:960
道德經說兵 發布:2024-11-16 07:00:35 瀏覽:683
百民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 發布:2024-11-16 06:59:57 瀏覽:768
技術性貿易壁壘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6 06:56:16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