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日本刑法時效

日本刑法時效

發布時間: 2022-04-12 18:28:07

Ⅰ 刑事案件法院判決說要交6萬的罰金,而公安在偵查時扣押了6萬元,可以頂替嗎

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扣押所得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罰金,扣押的錢又可能是涉案金額,所以不能抵扣。
刑事罰金刑執行的若干問題
罰金刑的執行是國家對犯罪人判處罰金,實現刑罰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罰金的執行是國家制定罰金、裁判罰金的自然延伸的結果,只有通過罰金的執行才能使立法制定的罰金、判決確定的罰金在實際中付諸實施,罰金的一般預防作用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同時罰金刑的執行也可以增加國庫的收入,減少刑罰執行的成本,節約國庫支出。當前,罰金刑的執行程序在《刑訴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只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各地做法不一,較為混亂,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地方在案件宣判前罰金有繳就繳,沒有繳的就不了了之,出現空判罰金刑的現象。鑒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罰金刑執行中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關於明確罰金刑的執行主體的問題
1、罰金刑的執行主體必須是第一審的人民法院。
長期以來,罰金刑的執行主體不明確,執行主體五花八門,有些被告人的罰金是在一審人民法院繳納,有的是在改造過程中,減刑時在二審人民法院繳納,甚至有的是在改造機關繳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關於罰金執行的條文,第二百一十九條明確規定:被判處罰金的犯罪,期滿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可以裁定減少或者免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第三百五十八、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條等關於罰金執行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刑事判決書中涉及財產內容的,由原審人民法院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0)45號》第十條規定,財產刑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所以,罰金刑的執行應當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2、罰金刑的執行應當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局執行。
在實踐中,罰金刑的執行,有的法院由執行局執行,有的由刑庭執行,有的由法警隊執行,有的乾脆在年底抽調各庭室的人去突擊執行,執行部門不統一,這樣給外界造成執行混亂的感覺。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了執行局執行案件的范圍,並不包括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中的罰金刑的執行。在實踐中,對刑事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中關於財產部分的執行,大部分地方法院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07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的規定來執行。《刑事訴訟法》中明顯缺少關於罰金執行的具體條文,是導致刑事判決在執行中適用民事訴訟的執行程序的根本原因。同時罰金刑適用於哪些犯罪、罰金刑的財產來源、司法機關對犯罪人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依據、罰金刑不執行的救濟方法等方面,都缺少相關立法。筆者認為,對刑庭判決生效的有罰金刑的案件,由刑庭審判員將案件及時交到立案庭,由立案庭立案後交執行局統一執行。由立案庭立案,使案件處於流程管理的監控中,避免案件無人監管的情況發生;同時由執行局對罰金刑的執行比較合理。因為如果由刑庭執行就有審執不分之嫌,而大量的財產執行必須要求到銀行協助執行,刑庭的審判人員不具有執行公務證,銀行工作人員將因刑庭的審判人員不具有執行公務證而拒絕協助執行。而由法警隊執行同樣也名不正言不順。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了執行局執行案件的范圍並不包括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中的罰金刑的執行。但這是人民法院內部分工的問題,可由最高人民法院對此作出有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二、關於制定罰金刑執行的司法解釋的問題。
有的犯罪人存在抗拒執行的心理,有財產但不願繳納罰金,特別是一些犯罪分子及其家屬在判決前就把自己的財產轉移或隱匿他處,待判決罰金刑之後,已無財產可供執行,對此執行機關往往表現為缺乏相應對策。公安、檢察機關在偵查、起訴階段對犯罪主體情況尤其是財產情況的忽略給罰金執行增加了難度。罰金刑是人民法院判決以後才執行,由於刑事偵查、起訴需經過最短幾個月的時間,期間偵查機關未能對罪犯的個人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等措施,刑事審判人員在審理過程中不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在審理中及時的查封、扣押、凍結被告人的個人財產,使有的被告人有漏洞可鑽,藏匿、轉移財產,導致被告人入獄後,難以執行。所以,必須加強罰金執行的立法完善、或由公、檢、法共同出台相應的罰金執行具體司法解釋,明文規定公、檢、法在處理涉及財產犯罪的刑事案件的各個階段積極調查、查封、扣押、凍結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個人財產。罰金刑執行難不容全部壓在執行階段解決。否則,一切工作只得從頭開始,即拖延了時間而犯罪人又可能改變原有的財產狀況,可謂事倍功半。
1、建立犯罪人財產狀況附卷移送制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公民的個人財產狀況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以及大量適用罰金刑,有必要對刑事被告人的財產狀況從立案即予以訊問、調查,並且與其家庭狀況等個人情況一並記錄在案以便法院判決罰金刑時參酌或者作為補充調查時的一個基本線索;否則,在偵查、起訴階段不奠定這樣的基礎,到了審判階段完全從頭開始,可能產生許多困難。即使法院最始沒有判處罰金刑,被告人的個人財產狀況也是其個人情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記錄在案也無妨。
2、建立被告人的財產先行扣押制度
為了保障自由刑、生命刑的判決在生效後得以順利執行,在判決之前可以依法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先行羈押,一旦判決生效後,先行羈押的期間可以折抵刑期,那麼,罰金刑作為主刑的附加刑,同樣屬於刑罰的種類,為了防止被告人轉移、隱藏、毀損財產,達到剝奪被告人繼續實施犯罪的物質基礎的目的,先行羈押的期間可以折抵刑期之規定也應當適用於罰金刑。
從刑事訴訟角度考慮,建立一種對被告人金錢財產的扣押制度。即對犯罪事實基本查清,准備判處罰金;犯罪人很可能抽逃資金轉移財產;犯罪人抽逃資金、轉移財產將無法追回、無法補救的,應當規定緊急扣押其財產的強制措施。因為:第一,現代金融、貿易體制的確立,客觀上使犯罪人抽逃資金、轉移財產迅速、簡便、不再只是攜巨款或搬家移倉等原始方式,因而需要規定緊急扣押強制措施。第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主體復雜化、多元化,而罰金刑又是追究犯罪法人的刑事責任的唯一形式,如果犯罪法人抽逃資金,其刑事責任將會無落實。與犯罪作斗爭的現實將會日益強烈要求建立財產先行扣押制度。
3、建立被告人逾期不繳納罰金的懲戒制度
刑法》只單方面規定了如果犯罪分子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困難的,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卻沒有規定如果逾期繳納的相應的處罰措施,連一般的行政法規都不如,一般的行政法規對不繳處罰的都規定有逾期繳納的違約金。這使得犯罪分子對罰金的繳納沒有壓力感,可繳可不繳,能拖就拖。對逾期不繳納罰金的,規定相應的滯納金,使拖欠繳納罰金的犯罪分子無法轉移財產,無法律漏洞可鑽。
三、關於完善罰金刑的執行制度的問題
為了解決罰金難以執行的問題,我國刑法應增設以下執行制度。
(一)、無償勞動折抵罰金制
即犯罪人無支付罰金能力時,以具有強制性的無償勞動取代罰金刑。這種無償勞動折抵制只適用低罰金的情況。按勞動一個月折抵多少罰金來計算,直到完全折抵罰金數額為止,但期限不得超過三年。這一制度有利於避免短期自由刑的流弊,有利於依靠社會、親屬的力量,促使犯罪人在勞動過程中認罪服法,悔過自新,而且對犯罪人不實行關押,也有利於減輕國家負擔,為國家增加收入。
(二)、罰金延期交納制
犯罪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才適用本制度:
1、根據犯罪人的財產、收入及其他有關情況,認為在規定的期限內交納罰金確有困難。
2、犯罪人有繼續交納罰金的意願。
3、延期交納不得超過一定的期限。採用此制度,不僅可以使不少一時無力交納的罰金得以執行,而且還可以避免犯罪人暫無力交納罰金而重新犯罪,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犯罪人易科其他刑罰的麻煩。
(三)、罰金刑易科有期徒刑制
罰金是指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強制其向國家繳納個人所有的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罰金不同於行政罰款、賠償經濟損失、和司法罰款,罰金是人民法院依照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適用的刑事處罰。所以,犯罪人不能完納罰金的情況下,可以罰金刑易科有期徒刑。這種易科有期徒刑只適用高罰金的情況。需要一個合理等價的折抵量,否則容易出現不公平的現象。設置罰金刑易科制,有助於罰金刑的實際執行,充分發揮罰金刑懲罰和預防犯罪的功能。
(四)、罰金刑的行刑時效制
所謂行刑時效,是指犯罪人被判處一種刑罰後,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限而未執行,便不再執行其刑罰制度。刑罰的目的,總是通過刑罰的執行來保障其實現,而為了罰金刑得以執行又要採取分期繳納、延期繳納等方式,但是,刑罰的及時性原則又不允許刑罰在長期內得不到執行,以至於削弱刑罰的效果和影響刑罰的嚴肅性。這樣一來,刑法中即要規定分期繳納、延期繳納等制度,又需要規定罰金刑的行刑制度。在外國刑法中,許多國家規定了罰金刑的行刑制度,如《日本刑法》第三十二條第四項規定:罰金刑的行刑時效為三年。《瑞士刑法》第七十三條第1項規定:罰金刑的行刑時效為五年。《韓國刑法》第七十八條第六項規定:罰金刑的行刑時效為三年。筆者建議,我國刑法總則關於時效的規定中應當增設罰金刑的行刑時效及其他刑事種的行刑時效,將罰金刑的行刑時效規定為五年。這樣可以給罰金刑的執行留有一定的餘地。
四、關於應將罰金刑的執行納入人民法院的工作目標考核的問題。
執行難,尤其是罰金刑難執行,歷來困擾著法院的審判工作,司法統計顯示,全國法院罰金刑案件的執結率不足1%。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罰金刑案件形同虛判,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褻瀆了法律的尊嚴。而罰金刑的執行能夠剝奪被告人繼續犯罪的資本,使他們在經濟上不僅無利可圖,而且得不償失,就會對犯罪行為重新估價,真正使罰金刑的特殊預防功能發揮最大效應。因此,必須加大罰金刑的執行,將罰金刑的執行納入人民法院的工作目標考核的范圍。
對刑庭判決生效的有罰金刑的案件,由刑庭審判員將案件及時交到立案庭,由立案庭立案,使案件處於流程管理的監控中,避免案件無人監管的情況發生。同時,只有將罰金刑的執行納入人民法院的工作目標和計劃,才能有效的、有步驟的落實。根據工作量安排執行力量,年底對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考評,使罰金刑的執行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五、關於應制定統一、規范的刑事罰金刑執行的法律文書的問題。
在以往的罰金刑執行過程中,刑事罰金刑執行的有關立法的缺陷,不可避免地勿視了刑事罰金刑執行的法律文書的製作,基本上,都是參照民事執行程序中有關法律文書製作,沒有統一的、規范的刑事罰金刑執行的法律文書樣式,製作出來的法律文書花樣百出,有損法院的形象。因此,刑事罰金刑執行的法律文書製作,必須按照肖楊院長的要求「做到裁判文書無懈可擊,使裁判文書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法院文明、公正司法形象的載體,真正具有司法權威」。

Ⅱ 日本法律細則有哪些

我想你說的應該是追訴時效。我國就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①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②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③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④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如果20年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Ⅲ 日本規定犯罪後逃跑20年就可以不抓了,那是啥法律,別國有嗎

我想你說的應該是追訴時效。我國就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①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
②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
③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
④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
如果20年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Ⅳ 中國法律時效期多長

中國刑法也有時效。但是與日本不同的是,只要公安機關立案了,就沒有時效期限了。也就是說,除非犯罪以後,公安部發現,逃了一定的年份,那才算過了時效。也就是說,成了懸案,逃在多年也沒用。因為已經立案了。
此外還有一個兜底條款,只要檢察院覺得有必要抓,一樣能抓。

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Ⅳ 日本刑事訴訟時效標準是多久

一般來說時效分刑事與民事。刑事的話是20年。如果超過時效的話,對犯罪人不予起訴。因為關於時效分得很細,一句兩句是解釋不清的。具體的話清參照下面的網頁(日文)。

Ⅵ 法律概念請解釋一下:繼續犯.連續犯.牽連犯.結合犯.謝謝

繼續犯
目錄·繼續犯的概念
·繼續犯的構成
·認定繼續犯的意義
·繼續犯的基本特徵
·繼續犯的處罰原則

繼續犯的概念
繼續犯,又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例如,刑法第238條規定的非法拘禁罪,從行為人非法地把他人拘禁起來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恢復他人的人身自由的時候為止,這一非法拘禁的行為處於持續不斷的狀態。
繼續犯的特點是不法行為和不法狀態同時繼續,而不僅僅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不法狀態的繼續。不法行為繼續則不法狀態必然繼續,但某些犯罪,當不法行為終了以後,不法狀態仍然可能繼續。例如盜竊罪,犯罪分子非法佔有贓物這一狀態也可能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直到贓物起獲為止,這就是單純的不法狀態的繼續,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狀態犯,它不是不法行為的繼續,因此不是繼續犯。
繼續犯也叫持續犯,是指行為從著手實行到由於某種原因終止以前一直處於持續狀態的犯罪.
所謂繼續犯,是作用於同一對象的一個犯罪行為從著手實行到行為終了犯罪行為與不法狀態在一定時間內同時處於繼續狀態的犯罪。
例如:行為人第一天將張某拘禁於甲地,第二天轉移拘禁於乙地,第三天再轉移到丙地。盡管拘禁地一再更換,但非法拘禁行為並未間斷,且作用對象始終是張某,所以實質上只存在一個非法拘禁行為。

繼續犯的構成
那麼,具備什麼條件才能構成繼續犯呢?我們認為,構成繼續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繼續犯是一個行為,因為主觀上繼續犯具有對於一個犯罪行為的故意,盡管具有長時間實行的性質,但都是為了達到其犯罪的目的。行為具有這種延續性,但不能由此認為是數行為。例如非法拘禁,拘禁一天是一個行為,拘禁一年也是一個行為,只是行為延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並不涉及行為的單復數問題。具有一個行為是繼續犯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是數行為,那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2、繼續犯是持續地侵害同一個法益,如果其所侵害的是法律所保護的不同權益,就不可能是繼續犯。
3、繼續犯是在犯罪既遂即完全齊備某種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以後,犯罪狀態仍然處於持續之中。不僅是犯罪狀態的持續,而且同時也是犯罪行為的持續。
4、繼續犯是犯罪行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持續地存在,而且是不間斷地存在。如果沒有行為的這種持續性,就不可能存在繼續犯。持續時間長短不影響犯罪構成,但作為犯罪情節,對量刑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如果持續時間很短,綜合全案,社會危害性顯著輕微可以按照刑法第13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但那是另一個問題。

認定繼續犯的意義
認定繼續犯,對於確定追訴時效的起算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第89條規定,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追訴時效是以犯罪行為終止起計算的,什麼時候犯罪行為實施終了,追訴時效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所以,認定某個犯罪是否繼續犯,計算追訴時效大有意義。

繼續犯的基本特徵

1、犯罪行為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地持續存在。
2、犯罪行為出於一個故意
3、犯罪行為侵犯了同一犯罪構成內的法益,犯罪行為自始至終都針對同一犯罪構成內的行為對象和法益。

繼續犯的處罰原則

對於繼續犯,不論其持續時間長短,據應以一罪定罪處罰。
連續犯
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情況.
1.連續意圖問題
連續意圖,是指行為人在著手實施一系列犯罪行為之前,對於即將實行的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的認識,並基於此種認識決意追求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連續意圖是決定是否成立連續犯的要素之一。
(1) 連續意圖的性質
行為人的連續意圖的性質與其所支配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的性質必須一致,即連續意圖既定實施的犯罪行為與各個具體的犯罪故意,應同屬於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特定犯罪必要構成要件的內容。否則,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所支配的犯罪行為,不能成為連續犯的組成部分。例如,行為人的連續意圖是計劃連續實施投毒殺人的犯罪行為,但在殺人行為連續進行的過程中,行為人又產生強奸犯罪故意並實行了強奸行為,強奸故意顯然與投毒殺人的連續意圖性質相異,強奸犯罪當然不構成殺人罪連續犯的組成部分。連續意圖的這一特性,是由連續意圖與具體犯罪故意的基本關系即主從關系決定的。
(2) 連續意圖的形成
連續意圖必須形成於一系列呈連續狀態的犯罪行為實施之前,並在全部連續犯罪行為終了之前始終起支配作用。這是由前述兩個特性派生的連續意圖的又一重要屬性。根據這一特性,凡不是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均不屬於基於該特定連續意圖所構成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具體表現有: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形成之前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支配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如出納員某甲在偶然發現單位財務制度存在疏漏之處,認為有機可乘,遂將8000元公款竊為已有,此後某甲產生利.用財務制度混亂連續實行貪污行為的意圖,並分7次竊得公款60000餘元。此案中,某甲貪污8000元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就不是後來構成連續犯的貪污犯罪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最後一個犯罪行為實行終了之後產生的犯罪故意及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在某一特定連續意圖支配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的犯罪故意及犯罪行為,不屬於以該特定連續意圖為必要構成要件的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大致有兩種:其一,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產生與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及相互犯罪行為,不論原既定犯罪是否繼續進行,新的犯罪故意支配的犯罪不屬於連續犯的組成部分,原既定犯罪依然構成連續犯。如其甲連續作案竊得80000元以償還賭債.在第三次入室行竊時曾強奸一女。以後某甲依然連續作案。該案中某甲就構成一個強奸罪和盜竊罪的連續犯。其二,在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既定犯罪實施過程中,行為人產生另一特定連續意圖並轉而實施另一性質的連續犯罪,行為人侵構成兩個觸犯不同罪名的連續犯。例如,某甲夥同某乙曾連續搶劫數次,後感到搶劫犯罪易於暴露且每次所獲贓款太少,進而轉為連續進行盜竊犯罪。該案中,行為人就分別構成搶劫罪的連續犯和盜竊罪的連續犯。
總之。凡與特定連續意圖性質不符的犯罪故意,或者在既定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其所構成的犯罪均不屬於特定連續犯的組成部分。
(3)連續意圖的形式
連續意圖的基本形式分為確定的連續意圖和非確定的(或概括的)連續意圖兩種。兩種連續意圖沒有本質區別。[1]連續意圖確定與否,主要指行為人對即將實施的一系列犯罪行為的連續性程度.以及具體犯罪的對象、結果、時空條件、方法、次數等因素認識的確定程度,而並非指行為人是否具有對犯罪行為連續性的認識,以及是否具有追求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實際發生的心理態度及此種心理態度是否確定。[2]換言之,無論是在確定的連續意圖,還是在概括的連續意圖的條件下,行為人對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的連續關系都有所預見,並且對各個具體犯罪的連續進行狀態都持希望發生或追求其發生的心理態度。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或在犯罪著手實行之前轉化為犯罪人擬定的詳盡、具體的犯罪計劃,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是按計劃逐一實行的。非確定的連續意圖,通常表現為犯罪人只有概括的連續犯罪意向,並無明確的作案計劃和嚴格按計劃實施的連續犯罪行為。例如.某甲為籌措結婚經費決意連續進行盜竊犯罪。但具體的作案對象、地點、方法、次數等並不確定,而是見機行竊。
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實踐中,連續意圖可能呈現復雜的樣態。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在形式上發生確定與確定的相互轉化,或者某一特定的連續意圖同時兼有確定與不確定的特點。連續意圖形式的相互轉化,主要是指行為人在犯罪之前具有確定或不確定的連續意圖,但在連續犯罪進行過程中連續意圖的形式發生變化,轉為另一種形式的連續意圖但連續意圖性質依舊。例如,某甲具備連續盜竊的不確定意圖,實施過程中發現被盜單位的防範制度寬嚴不一,於是轉為查明情況選定對象,一夜之間連續行竊數次。連續意圖同時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特點,主要是指行為人於犯罪之前形成的特定連續意圖,既有確定的內容也有不確定的成份。例如,會計師某甲意圖連續實行貪污犯罪,作案地點選擇在本單位,作案對象確定為自己經手的公款,但至於何時實行犯罪和犯罪的具體次數等並未明確。
2.連續關系的認定
連續犯構成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具有連續性。這是成立連續犯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相互統一而形成的綜合性構成標准。關於判斷犯罪之間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標准,刑法理論上存在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的聚訟。主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的意思或決意是否單一為標准。客觀說主張構成連續犯以行為人客觀上實施的行為是否連續為標准。依行為客觀方面側重點不一,具體客觀說分為:時間說(犯罪事件和地點有連接)、結果說(結果單一)、方法說(行為的手段方法同一)、機會說(利用同一機會)、類似說(行為外部有相類似的特徵)、法益說(侵害同法益)、罪質說(罪質同一)等。折衷說主張用主客觀方面兩方面要素研究連續關系,犯罪意思與犯罪結果都必須單一,才構成連續犯。[3]我們認為,認定數個犯罪之間是否具有連續性,應當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法基本原則,以反映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對立統一特性的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行為的連續性作為標准,即基於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數個同一犯罪故意,在一定時期之內連續實施了性質相同的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數個犯罪之間就存在連續性。
從本質上講,連續關系是犯罪的連續意圖及其所制約的犯罪故意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的統一,犯罪的連續意圖與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相互作用於一個統一體中,兩者相輔相成。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主觀根據,是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及其制約下的數個同一統犯罪故意;犯罪之間連續關系成立的客觀基礎,是行為人所實施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的狀態。[4]具體而言,行為人雖主觀上具有連續犯罪的意圖,但在客觀上缺乏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或者在客觀上具有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但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連續犯罪的意圖,都不能構成連續犯,只能成立其他犯罪形態。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對於認定連續犯的成立,具有不可分離的同等重要價值。連續意圖是連續關系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連續意圖是犯罪行為連續進行狀態形成的主觀前提;二是連續意圖對於認定連續關系的形成與否具有重要的甄別功能。即一旦確認行為人在主觀上缺乏連續意圖,即使其具體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出某種連續狀態,也不能成立連續犯;三是確認連續意圖及其所支配的犯罪故意,有助於將不屬於連續犯組成部分的犯罪分離出來,即見在連續意圖之外產生的犯罪故意及其相應的犯罪行為,不可能依附於或客受制於連續意圖,因而也當然不是連續關系或連續犯的組成部分。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形成的必要性因素,其表現為:一是犯罪行為的連續狀態是連續關系的客觀外在表現,若行為人的連續意圖在犯罪已經著手實行後並未轉化為連續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的連續關系便不能成立;二是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通過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表明犯罪行為連續狀態有無的危害行為性質或特徵(如手段、時間),才能准確判斷行為人有無連續意圖以及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之間有無連續關系。
此外,數個犯罪行為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並非決定犯罪之間連續關系的獨立因素,只是從屬於犯罪的連續意圖和犯罪行為連續狀態相統一標準的附屬因素。構成連續犯的數個相對獨立的犯罪,必須是在判決宣告之前實施的,判決宣告是中斷連續犯所包含的數個犯罪行為之間連續性的界限。
牽連犯
一、牽連犯的概念

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為或者結果行為又觸犯了其他罪名的情況。

二、牽連犯的構成

構成牽連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牽連犯必須有兩個以上的危害行為,這是構成牽連犯的前提條件。行為人只有實施了數個行為才有可能構成牽連犯。如果只實施了一個行為,無法形成行為之間的牽連關系。

2、牽連犯的數個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所謂牽連關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數個行為之間具有手段與目的或者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3、牽連犯的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的罪名,這是牽連犯的法律特徵,也是確定牽連犯的標志。

三、牽連犯的處理

牽連犯是裁判上的一罪,因而實行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也就是說,對牽連犯應當採用吸收的原則,按照數行為所觸犯的罪名中最重的罪論處。
結合犯
基本概念
結合犯,是指基於刑法明文規定的具有獨立構成要件且性質各異的數個犯罪(即原罪或被結合之罪)之間的客觀聯系,並依據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將其結合成為另一包含與原罪相對應的且彼此相對獨立的數個構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結合之罪),而行為人以數個性質不同且能單獨成罪的危害行為觸犯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態。

結合犯,是指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為另一個獨立新罪的情況.日本刑法第241條規定的強盜強奸罪,就是典型的結合犯,我國刑法中還沒有典型的結合犯.
由於結合犯是刑法將特定的數罪規定為一個新最,而原來的數罪失去獨立意義的情況,故結合犯就是符合新罪的犯罪構成的行為,而不再是符合幾個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因此,不能按原來的數罪認定為數罪,而應按結合後的新罪,認定為一罪.
結合犯,是數個各自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而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
例如:日本《刑法》第241條規定的「犯強盜罪,而又強奸婦女者」,構成強盜強奸罪。即法定的甲罪+法定的乙罪=法定的甲乙罪。
結合犯屬於法定的一罪,但目前我國刑法中沒有結合犯的典型。

基本構成特徵
(1)被結合之罪,必須是刑法明文規定的具有獨立構成要件且性質各異的數罪
現行刑法明文規定的獨立犯罪的整體,是構成結合犯的基本要素。被結合之罪具有法定性、獨立性、異質性、具體性。例如,日本刑法第236條和第177條分別規定了強盜罪和強奸罪,而該法第241條又將這兩個犯罪合並另立為一個新罪-強盜強奸罪,該罪即典型的結合犯。[1]結合犯的原罪構成特徵,包括數層含義:其一,法定性。被結合之數罪,必須是現行刑事法律明文規定的。法定性具有兩方面的要素:一方面,被結合之罪,必須由現行刑事法律明文規定;另一方面,被結合之罪,必須是法定的犯罪的整體,而不是法定犯罪的某一構成要素。其二,獨立性。被結合之數罪,必須具有獨立的構成要件,獨立於其他任何犯罪構成要件而不能是依附於其他犯罪基本構成要件或者由其他犯罪基本構成要件派生的加重構成要件。其三,異質性。被結合之數罪,必須是刑法明文規定的性質各異的犯罪。異質性可以通過侵犯的直接客體的不同和觸犯的罪名不同加以判別。其四,具體性。被結合之數罪,必須是刑事法律明文規定的具體犯罪,而不是類罪。刑法學界,有人主張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搶劫罪是結合犯,其論據之一認為,搶劫罪是侵犯財產權利罪與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的結合。[2]此種主張結合犯的基本構成要素為不同類罪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2)結合之罪具有對應性、穩定性、可分離性和整體性、統一性、獨立性
結合犯的內部結構特徵和基本形態是結合之罪具有對應性、穩定性、可分離性和整體性、統一性、獨立性。其一,結合之罪構成要件的對應性和穩定性。結合之罪,必須包含有與原罪相對應的、穩定不變的數個犯罪的構成要件(必要要件)。對應性指結合之罪的構成要件兼有數個被結合之罪的構成特徵,即新罪之構成要件與數個原罪之構成要件呈基本對應的狀態。穩定性指結合之罪構成要件的內容與被結合之數罪構成要件的內容基本一致。換言之,原罪構成要件中制約其性質的各個構成要素(如該種犯罪的直接客體等),均被吸收為新罪構成要件的必要組成部分,而未發生可能導致犯罪性質變化的任何更改。其二,可分離性。依據刑法關於原罪之構成要件的規定,可將結合之罪的構成要件分離為相對獨立的數個犯罪的構成要件。其三,整體性、統一性和獨立性。結合之罪作為法律規定的一個新罪,客觀存在著體現新罪本質的整體性、統一性和獨立性特徵。較對應性、穩定性和可分離性而言,整體性、統一性和獨立性在結合之罪的構成要件中,居於主導地位。整體性是指結合之罪的構成要件,並不是數個原罪的構成要件的簡單相加或組合,而是將數個原罪的構成待征融合為一體的法律結果。統一性是直結合之罪的罪狀與法定刑實際已被統一於一個全新的罪行單位,而非分別歸屬或附屬於數個原罪的罪刑單位。獨立性是指結合之罪的構成要件因刑法將結合之罪的罪狀及其法定刑作為一個新的罪刑單位予以規定,法律上轉化成一種獨立於其他罪名的犯罪。
(3)結合犯形成的關聯性和法定性
被結合之罪轉化為結合之罪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二者必須具有關聯性和法定性。這是結合犯形成的必由途徑和基本形式。其一,決定結合犯形成的關聯性特徵,主要表現為作為結合犯基本構成要素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觀聯系。這是原罪結合成新罪的必要前提。刑法明文規定的數個性質各異的犯罪結合成另一刑法明文規定的新罪,必然受制於因其固有特性和行為人犯罪行為的主客觀特徵所決定的不同犯罪之間存在的客觀聯系。馬克思曾指出:「立法者不是在製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3]結合犯不是立法者臆造的純粹的法律現象,而是客觀存在的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犯罪形態在刑事法律中的必然反映。通常,關聯性表現為並被解釋成在被結合之罪之間客觀存在著牽連關系、並發關系和因果關系。[4]不受客觀必然性制約的數個犯罪,絕不應也根本不可能被刑事法律結合成一罪。其二,制約結合犯形成的法定性特徵,主要表現為數個原罪結合為新罪必須由刑事法律明文規定。這實際是由被結合之罪轉化為結合之罪的形式條件和必經的法律途徑。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是判斷被結合之罪是否合乎規律地轉化為結合之罪的唯一標准;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判斷結合犯是否形成的標准,均有失偏頗,並且有可能導致不良的結果。
刑法理論界,有論者主張,可採用基於默示說、類似說、非典型說、一行為說的標准判斷是否為法定的結合犯。[5]我們認為,以這些標准去判斷某一犯罪是否屬於結合犯,必然導致將單純一罪、牽連犯、結果加重犯、想像競合犯、實質數罪等犯罪形態甚至法規競合混同於結合犯,並由此而引起對這些犯罪形態適用不當的處斷原則。即使相互之間具有一定客觀聯系的數罪,只要未通過刑事法律明文規定為新罪,仍然不構成結合犯,對其應按牽連犯、實質數罪、結果加重犯、單純一罪等犯罪形態予以論處。法定結合的基本表現形態,只能是:甲罪十乙罪=新罪。至於某些人主張的其他表現形式,如,甲罪+乙罪=甲乙罪。甲罪+乙罪=丙罪,甲罪+乙罪=另一新罪(即刑法未明文規定其罪名的新罪)等,[6]只是基本表現形態的派生形式或不同說法而已。
(4)結合犯動態的動態實際構成特徵
結合犯的動態實際構成特徵是指結合犯必須以數個性質各異且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觸犯由原罪結合而成的新罪。結合犯動態的實際構成特徵,與結合犯靜態的法律構成特徵緊密相聯,兩者有機統一才能構成完整的決定結台犯成立的條件。結合犯靜態的法律構成特徵,是指數個法定的犯罪根據刑法的規定被結合成為一個新的犯罪。其功能在於闡明結合犯形成的基本構成前提、內部結構特徵和必由途徑及基本表現形態。結合犯動態的實際構成條件,是指行為人必須實施數個性質不同但卻符合結合之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其功能在於闡明行為人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在何種條件下才能實際構成結合犯。[7]總而言之,在構成結合犯的全部條件中,結合犯靜態的法律構成特徵和結合犯動態的實際構成待征。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彼此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結合犯靜態的法律構成條件是前提和基礎,而結合犯動態的實際構成條件則是受前者制約的第二性構成特徵。觸犯結合犯條款而構成結合犯的危害行為,必須是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行為。我們認為,如下情形不能構成結合犯:第一,一個危害行為,同時觸犯數個不同罪名的一個危害行為,只能構成想像競合犯,不能構成結合犯。第二,數個性質相同並可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不能構成結合犯,應根據其特徵認定為連續犯、實質數罪等犯罪形態。第三,數個異質危害行為,若僅有其一可單獨構成犯罪,而其他危害行為並不能單純構成犯罪,或者雖能獨立溝友犯罪但並不符合被結合之罪中另一犯罪的構成要件,也決不能構成結合犯,而只能構成相應的犯罪或犯罪形態。

結合犯的設置規律
制約刑法設置結合犯條款的規律,是罪刑之間的均衡關系。[8]設置結合犯條款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罪責刑相適應的結果。詳言之,在任何國家內,以牽連關系、並發關系等為表現的具有一定聯系的犯罪形態,都是客觀存在的。究竟是否規定為結合犯,應以如何達到罪刑相適應的要求為判斷標准和制約條件。刑法在現存法定刑和相應刑罰制度下,對於具有一定客觀聯系的犯罪,選擇適用相應的處斷原則可以達到罪責刑相適應的要求,刑事法律便無設置結合犯條款的必要;反之,刑事法律便應設置相應結合犯條款。例如日本刑法典第241條關於強盜強奸罪的結合犯規定。[9]1997年刑法修訂以前,我國刑法學界有學者提出立法建議,主張在我國刑法中應增設結合犯條款。涉及結合犯罪名有搶劫重傷罪、搶劫殺人罪、強奸重傷罪、強奸殺人罪、侵入住宅搶劫罪、侵入住宅盜竊罪、放火殺人罪等,並且被結合之罪應限於故意犯罪。[10]這一立法建議是否妥當,值得商榷。我們認為,結合犯在我國刑法中沒有必要增設,按照我國現行刑法的規定,立法建議涉及的結合犯中,被結合之罪,除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最高法定刑為三年有期徒刑外,其他犯罪即搶劫、殺人、重傷、強奸、放火、盜竊罪的最高法定刑都是死刑。嚴厲的、足以容納嚴重犯罪並可使處刑結果符合罪刑相適應要求的法定刑條件排除了設置結合犯條款的必要性。司法實踐中,只要科學地把握結果加重犯和具有牽連、並發等關系的犯罪形態(即牽連犯,實質數罪等)的本質特徵,仍然可以較為准確地將不同的犯罪形態區別開來。考察各國的刑事立法例,基於此目的而大量設置結合犯條款的實例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國刑法中不存在結合犯
我國1979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結合犯,理論上對第191條第2款(盜竊罪與破壞郵電通訊罪結合為貪污罪)、第150條第2款(一般搶劫罪、搶奪罪與傷害罪、殺人罪結合)、第139條第3款(致人重傷、死亡的強奸罪)、第136條(刑訊逼供致人傷殘的犯罪)、第137條(聚眾「打砸搶」罪)、第143條第2款(致人重傷、死亡的非法拘禁罪)、第153條(搶劫罪)、第182條(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虐待罪)存在爭議。[11]我們認為,1979年刑法未規定結合犯條款,認為存在結合犯的觀點是誤將其他犯罪形態混同於結合犯。
1997年刑法中是否存在結合犯,值得思考。有觀點認為第229條第1款規定的是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第2款規定的是受賄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是由受賄罪和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而合成的結合犯。[12]我們認為,第229條第1、2款僅規定一個罪名,即中介組織人員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第2款僅僅是第1款的加重構成。因此,1997年刑法典第229條並未設置結合犯。值得爭議的是第239條綁架罪是否結合犯。有觀點認為,1997年第239條規定的綁架勒索罪是典型的結合犯,由敲詐勒索罪和非法剝奪他人自由罪結合而成。[13]我們認為,這一觀點值得商榷。綁架罪是以勒索財物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麻醉或其他方法綁架他人的行為。它是《關於嚴懲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分子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2條增設的罪名。1997年刑法典繼承這一規定,並增加「綁架他人作為人質」這一行為方式和賦予獨立的法定刑,同時將以出賣為目的的行為作為加重情節並入後面的拐賣婦女、兒童罪中。[14]綁架人質與勒取贖金均屬本罪的實行行為,綁架是勒索的手段,二者密切結合。然而,綁架罪的成立並不要求兩個行為同時具備,只要以勒索財物為目的而綁架他人,就具備本罪的客觀要件,達到本罪的既遂。因此,綁架勒索罪並不符合結合犯的構成,而屬於牽連犯。
就本案而言,有觀點主張應定綁架罪從重處斷,也有觀點主張應按綁架罪與故意殺人罪合並處罰。綁架勒索罪中「致人死亡」結果,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外界某些不利情況或綁架方法過失或由於而致使被害人死亡;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將被害人綁架之後,由於被害人反抗或為了滅口、或因勒索財物不成而故意殺害被害人。刑法第239條明確規定,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本案中,行為人陳某出於勒索財物的目的而殺死被害人的行為,屬於刑法第239條規定的結果加重犯情形,直接依照量刑即可。

Ⅶ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里,桐原亮司在十歲的時候殺了自己的父親,後來很多年之後,當時調查這個案子的那個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答案如下:

我覺得亮司自殺並不是因為要逃避刑罰,而是為了保護雪穗,而且他小時候殺了他父親也是為了保護雪穗吧,他應該是深愛著雪穗的。
日本法律追述期:
在時效方面日本法律有明確規定:
1、死刑的追訴期為三十年
2、無期徒刑為二十年
3、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為十五年
4、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為十年
5、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為五年
6、罰金(屬於財產刑)的追訴時效為三年
7、拘留、罰款時效為一年
根據日本國《刑法》第41條,未滿14歲者不受刑事處罰。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採納。

Ⅷ 8年前有過以上使用他人護照入日本國的犯罪行為,會受到怎樣的法律制裁有沒有過了時效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6條)
您所講的是民事糾紛,你可以等著對方起訴,然後舉證你已經還了此款。

Ⅸ 日本近代刑法的1868~1874年

這短短的七年中,明治政府頒布了三部刑法,即暫行刑律(1868年)、新律綱領(1871年)、改定律例(1874年),但這三部刑法都缺少資產階級的影響。
1880年
第一部資產階級類型的刑法典是1880年頒布的。這部刑法典由赴日本進行法典編纂指導工作的法國法學家保阿索那特主持起草,1882年1月1日開始實施,在日本稱之為「舊刑法」。該法有四編,共四百三十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侵犯公益的重罪、輕罪,第三編侵犯身體財產的重罪、輕罪,第四編違警罪;總則中規定了假釋、時效、緊急避難、自首減刑、再犯加重、數罪俱發的吸收原則、未遂減輕等;為了維護天皇專制制度,犯罪編中首次出現了侵犯皇室罪;為懲治自由民權運動,還規定了凶徒聚眾罪、抗拒官吏罪和侮辱官吏罪等;重罪的主刑有死刑、無期和有期徒刑、無期和有期流刑、重懲役、輕懲役、重禁獄、輕禁獄九種,輕罪的主刑為重禁錮、輕禁錮、罰金三種,違警罪的主刑為拘留、科料(罰款)兩種,附加刑有剝奪公權、停止公權、削除、監視、罰金、沒收六種。貫穿法典的中心思想是罪刑法定原則,這在日本還是第一次。法典是以1810年法國刑法典為基礎,折衷了法國大革命後的啟蒙的功利主義和德國嚴格的絕對報應刑論而制定的,並不完全適合具有長期封建統治又經過明治維新這樣激烈動盪的日本國情,因而受到日本社會輿論的強烈責難,不久就進行了修改。

熱點內容
律師法原理 發布:2025-01-19 13:58:19 瀏覽:870
考律師怎麼考 發布:2025-01-19 12:48:39 瀏覽:592
青年實踐部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9 12:33:06 瀏覽:566
濰坊律師工資 發布:2025-01-19 11:51:13 瀏覽:861
二倍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1-19 11:38:23 瀏覽:518
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的成語 發布:2025-01-19 11:17:21 瀏覽:203
成都周邊法院 發布:2025-01-19 09:48:34 瀏覽:666
同安法院盧 發布:2025-01-19 09:44:05 瀏覽:211
司法部最新任命司局長 發布:2025-01-19 09:44:01 瀏覽:919
上海法院李罡 發布:2025-01-19 09:18:56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