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題公司法
❶ 修改後的公司法對監事會的權利、義務、責任進行了那些規定
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公司法》對公司的監事會制度作了許多新的規定,主要集中於為監事會和監事權利的實現提供了許多可操作的途徑。
在舊公司法中,監事會雖然擁有臨時股東(大)會提議權、公司事務監督權、對董事和高管的質詢權等等,但是其實現權利所依賴的途徑和手段是缺乏的。
在舊公司法框架下,監事會沒有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權和主持權,其提議召開的股東(大)會仍需要通過董事會召集和主持方能進行,在董事會不作為時,監事會將束手無策;監事會對公司事務的監督缺乏技術力量支持,自身也缺乏財力聘請外部機構來實現;監事會對高管的質詢權並不能上升到提案的層面,因為舊公司法對監事會的提案權利沒有相應規定;監事會沒有相應的訴權,無法對董事、高管人員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提出賠償訴求等等。
可見,在舊公司法框架下,雖然監事會的實體權利是充分的,但在實現實體權利所依賴的程序權利上存在不足,這使監事會的監督權長期形同虛設。而新公司法在這些程序性權利上則作了操作性很強的新規定。
首先,新公司法第41、54、102條規定了監事會召集和主持股東(大)會的權利,從而可以繞過董事會,直接召集並主持臨時股東(大)會,將其所發現的公司重大問題以提案的形式(第54條)及時向股東大會反映。這無疑提高了監事會的監督效率和監督效果。
其次,新公司法賦予了監事會的調查權、聘請外部專業機構協助調查權和監督財權。新公司法55條規定,監事會或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這為監事會及時發現公司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❷ 論述資本維持原則在公司法中的體現
第二,資本維持原則,即公司在存續過程中,應保持與其資本額相當的財產以防止公司資本的實質性減少,維持公司償債能力,保護債權人利益。《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有:
1.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股東的出資形式中有4種方式——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須進行評估作價,不得高估或低估。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第27條)。
2.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股東出資後,必須經過驗資程序(第29、90條)。
3.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後不得抽逃其出資(第36、201條)。
4.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在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之前,不得向股東分配利潤(第167條)。
5.股份公司的股票發行價格可以按票面金額,也可以超過票面金額,但不得低於票面金額發行股份(第128)。
❸ 試述我國公司法上的股東訴訟制度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現做如下回答:
我國《公司法》將股東訴訟制度分為兩種,一是股東代表訴訟,一是股東直接訴訟。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的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給公司造成損失,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在執行職務時給公司造成損失,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即為股東代表訴訟。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即為股東直接訴訟。
這兩種訴訟在產生原因、訴訟目的、訴訟被告、訴訟結果歸屬上均有不同。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❹ 公司法案例分析題
(1)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本案的股份公司在設立過程中有如下違法之處:
①發起人只有4人,不夠法定5人的最低限額;
②未經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授權部門同意,僅有領導同意是不行的;
③公司登記成立前不得向股東交付股票,而非本案只要認購就交付股票,不管公司成立與否;
④股票只能按票面金額或超過票面金額發行,而不得低於票面金額發行,本案中的優惠是錯誤的;
⑤創立大會不足法定代表股份總數的認股人。法定為超過1/2才可舉行創立大會;
⑥ 兩名發起人私自抽回股本。公司法規定,除未按期募足股份,發起人未按期召開創立大會或創立大會決議不設立公司外,發起人、認股人繳納股款後不得抽回其股本;
⑦ 最後,注冊資本末達法定最低限額。法定股份公司注冊資本不得低於人民幣 1000萬元。
(2)應當承擔該債務。因為公司設立失敗,應由發起人對設立行為所產生的債務和費用承擔連帶責任。
[解題思路]
本題重心在於第(1)問,而第(1)問又是一個找錯的命題。關於其解題思路,前面已多有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法理詳解]
(1)答案部分已經有較詳細的闡述,此處不再展開論述。考生可自己參考《公司法》第74~83、92、131、136條等規定。
(2)基於上述違法之處,故公司登記機關不予登記,導致公司不得成立。對於公司在設立過程中產生的各項費用和債務,在公司不能成立時,松司法》第97條規定由發起人負連帶償還責任,且對於返還股本的利息也負連帶償還責任。因此,本案中4名被告應對原告提出的 15萬元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此外,若在公司設立過程中,因發起人的過失致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公司成立後,還應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❺ 試論公司法的性質和特徵(論述題) 求會的大神給我一篇
有點像論文
❻ 我國公司法對中小股東的保護及完善之策,不少於300字。論述題。
股東權益保護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對中小股東利益的有效保護更是公司制度公平與效率的前提。是突出公平的價值理念,還是彰顯效率,成為現代法治 面臨的兩難選擇。在現實中大股東為了追求私利,屢屢侵害中小股東的權益,嚴重破壞市場秩序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我國舊公司法關於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一些規 定缺乏可操作性,中小股東權利的內容和董事義務規定不全面,股份公司回購制度不完善,也沒有確立股東訴訟代表制度。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於 2005年10月27日表決通過、2006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公司法》彌補了舊公司法關於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不足,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都賦予了中小股東 一系列的權利,如首次確立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完善了累積投票制、代理投票制、規定股東誠信義務等,這些法律規定對保護中小股東權益都提供了法律依據。但 是,新《公司法》中的一些保護機制仍然存在著缺陷和漏洞,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一、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意義 在公司制度發展 初期,為了鼓勵投資、聚集資金、加快經濟的發展,確立了資本多數決的原則。該原則對平衡股東之間的利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強化了大股東的地位和責任,減少 大股東的投資風險,對提高公司的運行效率和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司不僅是股東盈利的工具,也是股東進一步投資發展的平台和載體。在公司中,誰的出 資份額多,誰就可以控制股東會,誰控制股東會誰就控制了公司,誰就可以運用公司的全部資源。為此,在公司中存在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博弈,存在大股東侵 害中小股東的情況。中小股東處於弱勢地位而使其權益經常受到侵害。侵害主要來源兩個方面:第一,不稱職的管理層造成的損害,這種損害是所有股東都要承受 的,少數股東當然也會受其害;第二,大股東利用控制地位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而增加自身的利益。而在現實中,大股東利用其控制地位損害中小股東權益的事件屢 見不鮮。保護中小股東權益已經十分必要,從國外的立法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強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有關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相關制度和立法也日益 完善。 二、我國《公司法》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基本規定 我國關於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主要體現在《公司法》中, 2006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公司法》在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方面,建立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對中小股東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一)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和召集權 我 國《公司法》第101條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請求時,應當在2個月內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第102條規定,股東大會會議由董事會 召集,董事長主持;董事長不能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的,有副董事長主持;副董事長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職務的,由半數以上董事共同推舉一名董事主持。董事 會不能履行或者不履行召集股東大會會議職責的,監事會應當及時召集和主持;監事會不召集和主持的,連續90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 東可以自行召集和主持。可見,我國關於股東大會的召集請求權和召集權的規定中,有關規定是比較完善的。但是關於臨時股東大會的召集請求權的規定有不足之 處:一是沒有規定少數股東持有10%股份的持股期限。二是持有公司股份10%以上的股東請求公司董事會召集臨時股東大會而董事會予以拒絕時,少數股東是否 享有自行召集權沒有做出規定。鑒於此,我國公司法應做出具體規定,對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的持股期限加以規定,以防止少數股東濫用權利;當董事會 在法定期限內拒絕或者怠於召開的,股東可以請求法院允許自行召集,以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 (二)股東提案權 股東提案權是 指股東在股東大會召開前或召開期間通過法律規定的方式向股東大會提交請求大會決議的事項。股東會議有權對公司的重大事項做出決議,但通常都是被動的,因為 相關事項的議案或者方案都是由董事會事先准備好的,在股東會議上只能是或者接受或者否決。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法律通常都會賦予股東提出臨時提案的權利。 《公司法》第103條第2款規定:「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10日前提出臨時提案並書面提交董事會;董事會應當在收 到提案後2日內通知其他股東,並將該臨時提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臨時提案的內容應當屬於股東大會職權范圍,並有明確議題和具體決議事項。」該條是關於股東 臨時提案的規定,這無疑對中小股東是有利的,為中小股東的臨時提案權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關於未被採納的提案如何處理,我國的《公司法》未做規定。因此, 我國《公司法》應進一步規定提案未被接受的,可以保留,根據該提案的支持情況,在隨後的幾年內可以重新提出。 (三)股東知情權 我 國《公司法》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知情權規定在第34條:股東有權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 告。股東有權要求查閱公司會計賬簿。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知情權規定在第98條:股東有權查閱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公司債券存根、股東大會會議記錄、董事會 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可見,我國公司法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知情權中沒有規定股東的復制權,也沒有賦予代寫論文像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那樣有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權利。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眾多,而且能力有限,信息缺乏,很容易盲目投資,導致利益受損。因 此,應賦予中小股東以廣泛的知情權,擴大其信息渠道,引導理智選擇,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雖然我國公司法和證券法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履行 廣泛的披露義務,但是披露義務畢竟代替不了股東的知情權。因此,我國公司法應賦予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復制權和查閱公司會計賬簿的權利。 (四)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 我 國《公司法》第75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價格收購其股權: 1·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2·公司合並、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3·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 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可見,我國《公司法》對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適用條件是非常嚴格的。五年不分配利潤,已經與中小股東 投資獲利的初衷相違背,而且還是連續五年盈利,這種要求過於苛刻,而且很難界定。這對中小股東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國應通過司法解釋對認定五年連 續盈利的標准做出規定。 三、我國《公司法》中小股東對大股東權力制衡方面規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下面分別就我國《公司法》關於中小股東對大股東的權力制衡方面規定的不足及其完善進行分析。 (一)股東誠信義務 股 東的誠信義務具體應包括兩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注意義務,指公司中的管理者應盡到應有的注意,盡最大可能避免公司利益受損;二是忠實義務,是指公司中的管 理者應將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我國公司法對股東的誠信義務進行了規定。《公司法》第148條規定:「董事、監事、 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 占公司財產。」第150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 任。」第21條規定:「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違反前款規定的,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我國公 司法對誠信義務的規定存在著缺陷,一是對誠信義務內容的規定側重於忠實義務,而對注意義務,除了原則表述外,沒有涉及具體內容;二是對誠信義務的規定在司 法上缺少可執行的檢測標准。 我國雖然引進了股東誠信義務這一制度,但是具體內容規定過於泛化,可操作性不強。筆者建議我國應效仿英美法系,確認一些判例,提高我國公司法對誠信義務規定的可操作性,並在實施細則或者其他補充規定中,進一步明確規定控制股東對公司及中小股東的誠信義務。 (二)累積投票制 累 積投票制可以確保少數股東將代表其利益和意志的代表選入董事會和監事會,防止大股東全面操縱董事會,矯正直接選舉制度弊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小股東 與大股東之間的利益關系。我國《公司法》第106條規定:「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事,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股東大會的決議,實行累積投票制。」可 見,我國《公司法》關於累積投票制採取的是任意性規范,並且將是否採取累積投票制的決定權交給股東大會,或者由章程事先規定,這實際上是將是否採用累計投 票制的決定權交給了控制股東。因此,我國《公司法》應採用強制立法,以免公司發起人或者大股東利用章程排斥累積投票制的運用,以切實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 (三)表決權代理 表 決權代理,是指享有表決權的人按照一定的要求授權另外的人代替其進行投票。表決權代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小股東主動行使權利,為中小股東提供了集合力量 對抗控股股東的途徑。我國《公司法》第107規定:「股東可以委託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會議,代理人應當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託書,並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 權。」但是我國公司法關於表決權代理的規定比較簡單,如關於表決權代理人的資格、人數都沒有細致的規定,這就使得一些公司通過公司章程將代理人限定為股 東,而現實中股東之間聯系較少或者根本不聯系,如果將代理人限定為股東,就增加了股東選定代理人的負擔,表決權代理也就很難實際操作。此外,我國公司法只 規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表決權代理,而沒有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表決權代理。因此,我國《公司法》應對表決權代理人的資格、人數應當細化,同時應當配備統一的 授權委託書,以利於中小股東委託代理人進行代理投票。也應盡快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表決權代理制度。 (四)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股 東表決權排除制度,指當某一股東與股東大會所討論的決議如果有某種的利害關系時,該股東或其代理人就不能對該決議按照其持有股份而行使表決權的制度。表決 權排除制度有助於事先預防大股東濫用表決權,從而間接保護中小股東的權益。我國《公司法》第16條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 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前款規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定事項的表決。」《公司法》第125條規定:「上市公司 董事與董事會會議決議事項所涉及的企業有關聯關系的,不得對該項決議行使表決權,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決權。」可見我國公司法關於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只限定在擔保事項和關聯交易上,范圍過窄,不利於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因此,我國公司法應擴大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適用的范圍,如與股東利益相關,可能影響 公正表決的事項等。
❼ 論述題:試論新<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的主要影響
把本文邏輯形式調過來即可.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吸引外資中的作用
內容提要: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形式,已經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擬根據我國的立法和實踐,從法律適用、主體、資本、股權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現行立法的不足與缺漏。如不加以改善,必將影響我國充分利用這種有利形式吸引外資。
關鍵詞: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外資
一、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性質
根據原外經貿部1995年1月10號頒布的《關於設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的精神,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中外股東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冊資本25%以上的企業法人。[①]
由此可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首先是股份有限公司,這一點勿需多言。因此,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資合性」,一切權利義務的享有與承擔皆以在公司中股份額度大小為尺度。但它同時又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對股東的個人因素是不作過多考慮的。而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則要求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必須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5%以上,且必須有一個發起人是外國股東。正是因為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具有投資規模大、融資便利等優勢,使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經產生,就為吸引外資開辟了新渠道,為外商在中國投資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其次,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涉外性。其涉外性體現在它的設立主體、資金來源、資本構成等方面。但是否能據此將它與「涉外股份有限公司」劃等號,本人認為,還是有待考慮的。有學者給涉外股份有限公司下的定義是:「全部資本、均等股份並在我國境內和境外發行上市,由境內境外的股東以外匯認購股份,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全部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②]從文意上看,他理解的「涉外」,不在於設立地點,不在於股東身份,而在於資金來源是———「外匯」。只要是以外匯認購股份,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也不論是本國還是外國投資者,都屬於涉外股份有限公司,這種解釋顯然過於牽強。若一定要給這類股份有限公司一個稱呼,「涉外上市公司」似乎更為合適。真正意義上的涉外股份有限公司外沿更大,即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納入其中。我認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是涉外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後者包含了前者,而前者則是後者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
再次,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合資企業。這一點首先明確劃清了外資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外合作(契約式合營)、外商獨資(沒有股權劃分)企業之間的區別。同時,在這種新型的外商投資形式與中外合資企業之間找到了聯結點。就合資企業本身的定義來看,國際上似乎並無統一的概念,但較為一致的意見認為:合營企業是指兩個以上自然人或法人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負盈虧的企業。按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發展中國家合營企業協議指南》的分類方法,合營企業有兩種,一種為股權式合營企業,另一種為契約式合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第一種。因此,從公司的角度上看,股權式的法人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形式除有限責任公司外,還應該包括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其他多種形式。採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在本質上與中外合資企業是沒有矛盾和沖突之處的。但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卻明確規定,合營企業是中國法人,其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再加上該法出台之時,我國尚未頒布《公司法》,以至於使得國人認為合營企業就是有限責任公司[③]。承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本質上屬於股權式合營企業,將其視為是合資企業的一種形式,比較符合我國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資經營企業等概念的內涵,也有利於實際操作中適用法律。
二、限制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外資的若干因素
(一)法律適用
目前已有的法律和法規主要是:1999年《公司法》、原經貿部1995年1月10日發布實施的《暫行規定》、《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等。這其中只有《公司法》是法律,其它都是部門規章和單行條例,整體的位階較低,系統性和協調性也較差。在法律適用上,《暫行規定》是主體,其它法規和條例為補充。可是,在適用《公司法》方面,卻出現了困難。《公司法》第18條規定:「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適用本法,有關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交企業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該法基本上排除了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適用呢?如果《暫行規定》與《公司法》之間不存在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那麼《公司法》對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的一般規定是否可適用於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④]我認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可以適用《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公司法》第75條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5人以上為發起人,其中須有過半數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第85條: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境外公開募集股份。這些法條都不排斥外商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或持股人。而且,從立法意圖上看,《公司法》也完全沒有必要排斥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會產生18條這樣的問題,一是因為歷史原因,《公司法》制定時,我國吸引外資的重點是放在「三資企業」上,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預計不足;二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採取這種立法模式,即實踐中需要什麼樣的法律就進行什麼樣的立法,非常現實。[⑤]這就難免會出現銜接上的問題。
所以,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具體適用法律上,應當一邊實行《暫行規定》,一邊將《公司法》視為一般法而參照實行。
(二)主體
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股東,除中國股東外,還有外國和其他地區的股東。根據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其他有關法規的規定,外國股東可以是公司、企業、經濟組織和個人。這里的公司、企業和經濟組織是指在中國境外設立的,而這里的個人,通常是指居住在中國境外的外國公民,但也包括居住在港澳台地區的同胞[⑥],甚至包括在中國境外取得了居住權的中國公民。根據《公司法》規定的精神,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而根據《暫行規定》的規定,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股東只能是中國的公司、企業和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其他經濟組織,而不包括中國自然人。正是這一規定,從主體上限制了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吸引外資方面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此種規定不合理。
首先,發起人和認購人不是同一概念。在股份公司以發起方式設立時,其發起人與認股人是同一主體,但以募集方式設立時,則認股人就不一定為公司發起人了。外資股份有限公司已與傳統的「三資企業」不同。外資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開發行股票,符合條件的也可以上市。這樣,中國的個人投資者就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向其投資。就目前而言,《暫行規定》第一條僅能對外資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資格限制產生作用,實踐中,自然人已經通過股票市場在事實上達到了投資於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目的;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個人投資的限制也越來越少,自然人投資者正以其龐大的儲蓄額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上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如果允許個人成為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主體,那麼對國家、社會和解決就業是有利無弊的。
再次,隨著我國兌現入世承諾過渡期滿的臨近,這種規定是無法符合GATT的宗旨的。GATT倡導貿易自由化,倡導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我國個體經濟與其他經濟成份同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當然應享有同等的權力,不允許其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主體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⑦]而且,既然外國股東可以是公民,根據國民待遇的要求,中國股東也可以是公民。單純為了吸收外資就給予外國投資者「超國民待遇」,是只圖眼前利益的激進作法,最終損害的還是國內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
(三)資本
《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公司的注冊資本應為在登記機關登記注冊的實收股本總額。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三千萬元,其中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應不低於公司注冊資本的25%。」本條規定實際上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3千萬元。這一數額同我國《公司法》相比有所提高。(註:我國《公司法》第78條第2款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一千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需高於上述規定限額的,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法律規定公司股本到達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出發點主要在於公司是以從事經營活動為特徵,而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前提必須是擁有足夠的資本;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公司的責任能力達到最低的限度,使公司的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並進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規定股本總額不得低於三千萬元,這實際上是我國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資本確定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表明,我國對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的限額要求高於國內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國家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高於國內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的根據何在?當然可以說這是屬於由《公司法》中法律、法規另行規定的范圍,具有合法性。但僅因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具有外商投資的性質,就籠統規定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需高於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缺少合理性。理由在於,實踐中,需採取股份公司形式的外商投資企業並非規模都很大,龐大的注冊資本額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適當規模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差異應以產業或行業的特點來確定,而不應僅以公司的涉外性質來確定。同時,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在適用法律上的這種不平等性也不符合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的要求。
2、外國投資者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中所佔的股權比例不低於25%。這是成為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享受外商投資企業一切優惠待遇的最低資本要求。
長期以來,在我國,某一公司或企業是否為外商投資企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外國投資者在該企業中所佔的比例必須達到25%或以上。對於這一比例的合理性有多大,中國學者曾作過相當多的評述,其觀點歸納起來不外乎有以下三種:
一是認為僅規定外資股權比例的下限,而沒有規定上限,表明了中國利用外資的魄力和勇氣,對於資金短缺的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種觀點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外資立法的意圖。
二是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不作上限規定,不利於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因而有必要對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的上限作出限制性規定。
三是認為對我國外資股權的規定不能簡單地就是規定上限或下限,而是應該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作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規定。
《暫行規定》為了與原來的有關外資立法相一致,(註:主要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相關立法。因為外資企業是全部資本都由外國投資者投資,不存在外資股股權比例問題,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合作各方的投資比例則由合作各方在合同中約定。)繼續規定外資股的股權比例的下限為25%,而無上限的規定。《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中則明確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發行外資股的股本總額將不超過公司所有股本的35%。《公司法》及《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及上市的特別規定》則對外資股的股權比例未作任何規定。《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條第三款規定:對於在境內上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上市後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非上市外資股比例應不低於總股本的25%」。《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明確規定:「上市發行股票後,其外資股占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第5條規定:「外國投資者在並購後所設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中的出資比例一般不低於25%。外國投資者的出資比例低於25%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應依照現行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登記程序進行審批、登記。審批機關在頒發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時加註外資比例低於25%的字樣。登記機關在頒發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時加註『外資比例低於25%』的字樣。」《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股東行使股權行為規范意見》規定:國家如需絕對控股,可將國有股比例下限定為50%(不含50%);國家如需相對控股的,可將國有股比例下限定為30%(不含30%);但在任何情況下,國有股股東必須是第一大股東。
上述規定表明:首先,目前我國對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上存在一個投資比例的下限問題,即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得低於被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的25%。[⑧]其次,我國相關的立法中早已突破了關於外資股權比例25%下限的規定,表現在對外資比例低於25%的上市公司和並購予以了確認。再次,立法同時對於外國投資者投資比例的上限的限制也已有所體現。最後,立法中的上述不一致必然會給實際操作者帶來嚴重的困難。
實踐中,有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沒有達到25%的現象極為普遍,對這類公司的歸類問題就顯得很突出。也就是說,能否將這類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就定義為我們前述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暫行規定》未作明確說明。從本質上講,有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就應該是所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但由於我們在前面的定義中已將外商投資股份公司限定為外資股權達到25%的股份有限公司,外資股權並未達到25%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就不能歸入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范圍。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適用公司登記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執行意見》(註:工商企字[1995]第八個五年計劃177號文。)第4條1項規定,「有外國投資者作為發起人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投資者認購發行股份不足百分之二十五的,應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登記注冊,核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據此可見,盡管外商投資比例未達到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25%,外國投資者也可以作為發起人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但並非屬於前述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實踐中,這類企業是不能登記為外商投資企業的,即使設立時外資股權達到25%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後來因為上市發行股票,導致其外資股占總股本的比例低於25%(但不得低於10%),該上市公司應繳回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並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實際上也體現了這一精神,不同的只是更前進了一步,即確認了外資比例低於25%的企業為外商投資企業,但這僅限於並購設立方式,能否擴大適用到新設方式,還有待探討,因為這涉及到各現行有效的法規之間的協調適用這一極為復雜的問題。
實際上,經濟的發展使企業的控股權日趨重要,而設置投資比例下限除了作為區分內外資企業的標准並因此決定企業能否享有外商投資企業各項優惠待遇外沒有其他實際意義。我國立法長期固守外資比例,就是企望以此作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政策和手段。(註:如《暫行規定》第三條規定,「公司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一種形式,適用國家法律、法規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關規定」,據此可以認為國家法律、法規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關優惠待遇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
毫無疑問,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對我國利用外資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外資的優惠措施的局限性已顯露出來,該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懷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取消優惠待遇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首先,從優惠待遇所包括的內容來看,稅收優惠作用的真正發揮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最明顯地表現在「資本輸出國稅收抵免制度的制約,如果資本輸出國與東道國之間沒有稅收饒讓協議,東道國給予外資的優惠將被抵消」。[⑨]而且就優惠政策在整個投資環境中的地位來講,其作用的發揮也並不佔主導地位,相反的,外國投資者考慮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法律環境及勞動力成本等其他因素會更多一些。
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給予外商投資企業減免關稅的優惠待遇實質上是以犧牲國家一部分財政收入為代價的。世界上,降低關稅是一種趨勢,享受已經很低的關稅優惠對於外商的誘惑不可能很大,更何況我國對於在關稅方面所能享受優惠的范圍也非常有限,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這種優惠更無太大意義。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僅允許一些大中型國營外貿企業經營進出口業務是為了國家對外貿管理的方便,現階段國家仍採取給予一定的企業以進出口經營權做法的根本原因,是我國還沒有完全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轉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於是才會出現把授予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作為是一項優惠措施的做法。而限制國內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實際上就是限制企業走向世界,仍屬於一種自我封閉的做法。對於已經把國內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發展軌道的國家來講,企業擁有進出口經營權可以說是企業能夠在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基本權利。而且中國在加入WTO的議定書中已明確承諾,在加入後的三年內,使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均有權在中國的關稅領土內從事除國營貿易產品和指定經營產品以外的所有貨物的進出口貿易,意味著這一優惠措施也無太大意義。
總之,我國法律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優惠待遇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生活的變化,其所能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弱,甚至如果不及時調整,還會導致產生消極作用。從根本上講,給外商投資企業以優惠待遇,就意味著國內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內外資企業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必然使國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勢必影響我國有效競爭秩序的建立,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極為不利。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內企業將會受到更嚴峻的挑戰,國家政策不作及時調整,國內企業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其次,《公司法》中沒有進行具體的內外資的劃分,因此在待遇方面,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可以而且有條件享受國民待遇,與國內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同等的地位。其實根本不必擔心對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不實行優惠政策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因為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形式本身的吸引力要遠遠大於優惠政策。
再次,實踐中,由於國家有關外商投資優惠政策出台在前,而且主要是針對原有外商投資企業所作的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則設立在後,這里有一個法律適用的協調問題。就已經設立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來看,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的也寥寥無幾。優惠政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然引起人們對優惠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產生懷疑。
最後,經過多年的實踐,尤其是理論界對優惠政策的不斷批評,大多數人對於優惠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人們的觀念已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說明取消給予外資的優惠待遇已有了思想基礎。
目前,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按國際慣例,股權平等原則可以形成某種意義上的突破,這種突破便集中體現於公司優先股的發行」。[⑩]這一觀點給筆者的啟示是,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領域里,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這種公司法上的措施來給予外國投資者在股權方面以優惠,取代通過國家的其他法律政策性規定來給外國投資者以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雖然我國《公司法》對此未做出規定,但並不意味著禁止,因此,通過行政法規的形式專門就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優先股問題做出規定很有必要。
(四)股權
所謂股權,也稱股東權,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因投資而成為公司股東,基於股東地位而獲得的可以對公司主張的各項權利的總和。股權平等是股權關系最基本的法律屬性之一,(註:股權關系的另一個重要的法律屬性是股東僅就其對公司的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意指各股東平等地依據投資額多少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股權平等是各國公司法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召集股東會的請求權、股東會議出席權、表決權、委託投票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質詢權、查詢權、利益分配請求權、剩餘資產分配權以及股份轉讓權等。從我國現階段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法律規定和有關利用外資的政策來看,股權平等原則的精神並沒有得到落實。
我國曾於1992年5月15日由國家體改委發布了《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該意見第7條將募集方式規定為定向募集和社會募集兩種。採取定向募集方式設立,公司發行的股份除由發起人認購外,其餘股份不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但可以向其他法人發行部分股份,經批准也可以向本公司內部職工發行部分股份。採取社會募集方式設立,公司發行的股份除有發起人認購外,其餘股份應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該意見第24條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按投資主體的不同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外資股,而且規定了不同性質股權的持股比例。從本質上講,這種規定本身就意味著對不同投資者的差別待遇。公司法中,由於立法者對這一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便取消了股份的區別性規定。但從整個立法政策的協調來看,這一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表現在:
1、《公司法》對於外商投資法中關於公司的規定的認同和迴避,以及國家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一些專門性規定,實際上仍然沿用外資股與內資股的概念。對以發行B股、H股及N股等為特徵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來說,B股、H股及N股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外資股概念的具體體現。
2、在有外商投資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中,外國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得低於25%的規定,雖然符合外商投資企業立法的精神,但卻不符合股權平等原則的精神,反映了內外投資者之間的不同待遇。
3、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實際操作中,對於股權的設置方案仍然根據股份的不同性質來確定各種股份在整個股本結構中所佔的比例。
總之,《公司法》為了適應現代公司制度發展的需要,取消了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外資股及相應比例的限制,並不意味著股權平等原則的真正發揮作用,其他行政法規及實踐中仍然延續這種區分方式。這種區分不同股份並限制相應比例的做法不僅對外國投資者不公平,而且對國內其他的投資者也同樣不公平。僅就外國投資者而言,其所遭受的不公平表現為,一是股份額的比例確定不能隨心所欲,二是股份的轉讓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外國投資者持有的B股、H股和N股的轉讓必須在一定的地區,以一定的幣種進行。對於非上市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外國投資者來說,其股份的轉讓可能更為困難,不僅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更為了要保持公司的外商投資性質,必須要將其持有的股份轉給其他的外國投資者。股份轉讓方便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優點,但由於人為地區分股份的類別並導致股份轉讓的困難重重不僅使優點變缺點,而且還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有背於利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形式擴大利用外資的規律的初衷,也與「市場經濟呼喚平等權」的現實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注釋:
[①]劉豐名著:《股份公司與合資企業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42頁
[②]沈貴名著:《公司法學》法律出版社
[③]湯樹梅著:《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性質和特點分析》2003年04期第145頁
[④]顧敏康著《試論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法律問題》《國際經濟法論叢》第2卷第333頁
[⑤]同上3
[⑥]《暫行規定》第27條
[⑦]同上4
[⑧]陳東升、柯聰爾:《對外商投資企業兩個法律問題的思考》,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7期,第38頁
[⑨]楊榮珍、趙京霞:《中外投資法的微觀比較及啟示》,載《國際經濟合作》1995年第4期。
[⑩]劉培峰、周羽正、王存:《設立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應注意的法律問題》,載《國際商務研究》1997年第1期,第39頁。
❽ 我國《公司法》中有關對於中小股東的保護
http://law.cec-ceda.org.cn/files/info_228.html
❾ 闡述如何運用《公司法》對公司進行管理!
《公司法》中所稱公司有其特定適用范圍。
其一,依據屬地主義原則,為依照回《公司法》在中國答境內設立的公司。其二,組織形式僅限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立法未對其他公司組織形式作規定,在實踐中則不允許設立。
1993年12月29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確立《公司法》,目的是規范市場秩序。
至於如何運用《公司法》對公司進行管理,從法律方面簡單的說就是公司的一切活動均應該嚴格的遵守公司法的相關規定。
但是對於管理具體情況還是需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因為每個公司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需求,要根據公司的需求來確定管理的方式。
其次,工作經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向公司其他人員尋求經驗和意見。
❿ 公司法論述題
1:普通股股票不能折價發行,只能平價發行或溢價發行。
2:甲股東只能根據自己持有的股份來獲得相應的利息和分紅,不能自行決定。
3:優先股股東只享有在分配股利時優先獲得,而不可以享有與普通股同等的表決權。
4:發行股票分兩種設立方式,既發起設立和募集設立,這要看本公司選擇哪種設立方式,兩種 設立方式的程序不同。
如果有什麼疑問繼續幫你解答,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