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是基礎
⑴ 為什麼說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的理由如下:
1、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推動完善民商事領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為規則,以良法促善治,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夯實法治保障,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的飛躍。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彰顯「四個自信」,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進一步成熟和穩定。
3、主體平等不單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抽象價值,更是一種策略性的資源配置模型與利益分配規則。
4、市場經濟是完全架構於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民法是所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
⑵ 民法典是一部什麼的基礎性法律
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這就將民法典定位為一部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拓展資料: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於1986年4月頒布,被學者稱為「准法典」 。
是我國改革開放後鑒於當時國情和緊迫形勢出台的一部不太完善、不太全面和系統的調整我國民事關系的法律,是民事政策權宜之計的產物,但即使這樣,這部法律也有著劃時代和里程碑式的意義! 所以《民法通則》既不是民法典,又不是民法總則。
但從1986年開始,《民法通則》在我國起著民法典的作用,它和其它單行民事法律及其它部門法中有關的民事法律規定一起調整著二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事法律關系,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民法典草案,但最終由於內容復雜、體系龐大、學術觀點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⑶ 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
民法最基礎與根本的一項原則是公平原則。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⑷ 民法體系和基礎范疇
法律體系,也稱為部門法體系,是指一國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按照一定回的標准和原則,劃分為不答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內部和諧一致、有機聯系的整體。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不包括完整意義的國際法即國際公法。法律體系是一國現行法構成的體系,反映一國法律的現實狀況,它不包括歷史上廢止的已經不再有效的法律,一般也不包括尚待制定生效的法律。 憲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是法律體系的核心和統帥,國家根本大法的通過,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法律的適用范圍,也稱法律的效力范圍,包括三個方面,: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和對人的效力 根據制定的主體不同分為: 國際法 ;國內法 根據法律的效力、內容、制定的程序不同分為: 根本法; 普通法 根據法律的適用范圍不同分為: 一般法; 特別法 根據法律的內容不同分為: 實體法; 程序法 根據法律的斤制定與表達的形式不同分為: 成文法、習慣法(不成文法) 2、 特別分類: 民法法系的分類: 公法: 憲法、刑法、行政法;私法: 民法、商法 英美法系的分類:普通法、衡平法 某些地區的分類:聯邦法、聯邦成員法
⑸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民法提供了社會活動最普遍、最常用、最活躍的法律規范群體,它們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構成我國社會最一般的法律保障。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律,其內容博大精深,是萬法之基礎。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作為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成並維護社會的現代轉型,已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歸選擇。
「在全球現代化甚囂塵上的今天,無論我們給出什麼樣的理由來解釋中國人對民法典的想像和渴望,其本質仍然沒有逃離現代化編織的普遍主義的功利羅網。」囿於大陸法系的法治傳統,中國民法的現代化必然要以現代化、體系化的成文民法典為載體。
但「自從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各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面臨現代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傳統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正是如此。中國民法學者在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的步伐中,卻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特殊的來自民法現代性問題的羈絆,斬不斷、理還亂,使他們經常產生壯志難酬的感慨。
(5)民法是基礎擴展閱讀
所謂民法的體系定位,是指人們對民法在國家整體的法律體系中應發揮作用的基本認識。關於民法的體系如何定位,最重要的是國家治理者對民法基本功能的看法,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制定工作。
關於民法的體系定位這個問題,法學界的認識存在不足。一些人學習的民法知識源於蘇聯法學,至今也沒有更新。蘇聯法學認為,民法在法律體系中處於部門法的地位,只能在指定的狹小范圍內發揮有限作用。
這種功能定位的原因是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的人、財、物、供、產、銷這些領域受計劃支配,民事權利主體被當作勞動力資源,主體意思自治的范圍受到限制,而且社會主要財產的支配和流通制度也不由民法規范,甚至婚姻法也不被當作民法。
在這種情況下,民法能夠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法學把民法定義為部門法。這種做法以及法學理論與市場經濟體製法學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經濟體製法學都是把民法定位為基本法。
蘇聯法學的這個民法觀,不但壓縮了民法的作用范圍,也損害了民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使得民法應有的基本內容無法充分展現,在社會需要民法的時候,民法也難以順利成長。關於民法體系定位的錯誤認識得不到糾正,民法典編纂工作、我國法律制度整體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阻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⑹ 民法基礎學
自學考試《民法學》基礎知識點
一、民法總論
民法總論是民法理論最重要的部分,是對以下分論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我國民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民法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這一本質。民法從其實施之日至廢止之日在我國領域內對自然人和法人等民事
主體都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民法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其他各章節都是圍繞著民事法律關系,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學習中,要抓住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掌握其構成要素以及其
民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分清各種不同的民事權利。
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民和法人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重要主體。針對公民,必須掌握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權利能力起止,以及在不同階段公民具有的不同的民事行為能力。宣告失蹤、宣告死亡和監護是針對公民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特殊情況作出的法律規定。個體工商戶、農
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則是公民作為民事法關系主體的特殊形式。
法人是與公民對稱的另一類民事主體。針對法人,必須掌握法人的概念、特徵、必備條件及分類,了
解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特殊性。
物在民法中有很大的意義,很多民事法律關系都要涉及到財產,涉及到物。因此要掌握物的概念、特徵、分類以及各種分類的法律意義,從而把握各種不同種類物的流通范圍和國家對它的控製程度。貨幣、
有價證券、票據、股票、債券是特徵類型的物。
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稱為法律事實。法律行為是最廣泛、最重要的法律事實。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都是通過法律行為這種形式來體現的。要從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事實的區別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掌握其成立要件、分類以及附條件法律行為和附期限法律行為。弄清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熟練認定各種無效民事行為,了解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處理方法。
民事主體可以親自為法律行為,也可以讓他人代理進行法律行為。特別是在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代理制度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獨立的民事制度。學習代理制度時要抓住代理關系的法律特徵,掌握
代理的種類、適用范圍。濫用代理權和無權代理的表現及產生的法律後果及代理關系消滅的原因。
時效是一種法律事實。時效期限的屆滿會成為取得權利或者喪失權利的原因。時效制度適用范圍廣泛,
是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
二、物權與所有權
物權與所有權是財產關系在法律中的主要體現,是民法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掌握物權的一般原理。物權是權利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一定的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民事權利。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物權是對世權;2、 物體的客體是物;3、物權的內容是對物的直接管領和支配;4、物權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5、物權具有追及權和優先權;6、物權的保護方法的廣泛性。按照不同標准,可把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主物權和從物權;動產物權和
不動產物權;准物權。
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現。在學習中,應主要掌握財產所有權概念、特徵、明確所有權中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的特點。合法取得財產所有權的方式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繼承取得。財產所有權消滅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權的轉讓;2、所有權客體的消滅;3、所有權主體的消滅;4、所有權的拋棄;5、所有權被強制消滅。我國財產所有權主要有國家財產所有權、集體財產所有權、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
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是物權中的另一重要分類。兩者都是他物權。
所有權雖具有排他性,介作為所有權關系的權利主體不一定只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數的。所有權權利主體多數的情況即是共有。財產共有可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要弄清各種共有關系中,共有人享有
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掌握共有財產分割時應遵循的原則。
所有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權能時,其權利不是絕對的,而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相鄰關系實質是法定的對所有權人或佔有人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的一各限制。學習相鄰關系時,要掌握相鄰關系的
特徵、種類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⑺ 什麼是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⑻ 民法典是一部什麼樣的基礎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重大意義,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整合部門資源,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學習宣傳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各項學習宣傳工作落地落實。
實施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調整規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業發展息息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得好,人民群眾權益就會得到法律保障,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就會更加有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⑼ 什麼是民法民法,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民法是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一)、民法是保障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的主體制度使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能夠作為獨立平等的主體進入市場;法律行為制度賦予當事人以廣泛的行為自由和活動空間;物權制度控制著主體對各種物品的權利限度,同時也保護著主體對特定物品的正當權利。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的利益沖突,引導他們開展正當競爭。民法不僅有效地穩定市場秩序,而且能夠推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交換的高速運行提供方便。債權制度的確立,實現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在信用制度的擔保下,跨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有力地推動了商品交換的進行。民法的代理制度,有助於避免事必躬親;居間制度使得人們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行紀制度使憑借專業組織為自己謀利成為可能。時效制度則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力,從而加快商品流通。簡言之,民法為現代化市場提供一般規則與市場主體的基本行為規范,使他們可以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活動,並使市場秩序獲得保障。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
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要求劃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劃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在市民社會和市民生活中,實行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隨意介入、干涉,這有利於抑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與膨脹。權力機關不法或不當侵害民事權利,也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必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⑽ 民法基礎知識
1、(1)甲乙雙方買賣摩托車的行為是效力待定合同
原因: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甲初中畢業後生活可以自理,因此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但乙仍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
此條是關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的效力的規定。一般認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所謂效力待定合同,就是指合同成立之後,是否已經發生效力尚不能確定,有待於其他行為或事實使之確定的合同。如果要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有效必須滿足如下條件:即應當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或者在徵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實施。所謂同意,即事先允許。
(2)處理的方式便是: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2、糧油公司於保管員屬委託代理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代理人不履行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由於保管員的失誤給公司造成的損失應由保管員承擔。而對於乙公司而言,屬於不當得利,保管員有權利向其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