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一般預防
① 刑法是預防犯罪還是懲罰犯罪
刑罰目的是指國家制定刑罰、適用刑罰和執行刑罰所追求的客觀效果。關於刑罰目的可謂眾說紛紜,觀點各異,有「懲罰」 論、「改造」 論、「預防」 論及「消滅」 論等等,其中「預防犯罪論」在刑法學理論界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的主要理論依據是貝卡里亞的那句名言,即「刑罰的目的僅僅在於:阻止犯罪再重新侵犯公民,並規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
刑罰的目的應該是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統一。如前所述,刑法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作為刑法基本組成部分和重要實施手段的刑罰就更具有懲罰犯罪的直接目的,同時,也只有實現了這一個目的,才能達到預防犯罪的最終目的,才能實現對犯罪人的限制和消滅其再犯條件及其改造和感化功能,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慰撫功能及對社會其他成員的威懾、教育和鼓勵功能。
刑罰的直接目的是懲罰犯罪,刑罰的根本目的則是預防犯罪。預防犯罪包括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特殊預防是指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預防是指預防社會上的不穩定分子走上犯罪道路。
② 如何正確認識刑罰預防犯罪的作用
按照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即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前者是指通過對犯罪人適用一定的刑罰而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主要是那些不穩定分子產生阻止其犯罪的作用。後者是指通過對犯罪人使用一定的刑罰使之永久或在一定時間內喪失再犯能力。
③ 刑罰預防犯罪的作用
預防犯罪表現為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兩個方面。
刑罰一般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威懾其他潛在犯罪人,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預防不僅含有威懾的內容,還包括相應教育、感化等意蘊,因而社會上守法的民眾也可以成為一般預防的對象。刑罰的確定性、及時性以及相當性是最大限度發揮刑罰一般預防效力所必備的要素。特殊預防,是指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執行刑罰,防止其重新犯罪。特殊預防的對象只能是犯罪人,也即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人。特殊預防以犯罪人為對象,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通過刑罰的剝奪或教育,使犯罪人不再次犯罪。這里所說的不再犯罪,包括了主動不再犯罪和被動不再犯罪兩種情況。特殊預防論作為刑罰根據理論的一種,是以人身危險性為核心。對犯罪人適用刑罰,雖然在形式上看是為了懲罰犯罪人,但是懲罰並不是刑罰的最終目的,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已。通過刑罰懲罰這種手段,刑罰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是預防犯罪。預防犯罪表現為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兩個方面。
④ 一般預防的對象主要是
法律分析:所謂一般預防,是指防止尚未犯罪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預防的對象不是犯罪分子,而是沒有犯罪的、可能實施犯罪的社會成員。 在刑罰執行時應側重特殊預防,因為刑罰執行的對象是具體的犯罪人,行刑的目的是就是要將受刑者改造為守法公民,使之不再犯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第六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
⑤ 刑罰的目的
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特殊預防。即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預防他們再次犯罪;2、—般預防。即通過適用刑罰懲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法律分析】
刑罰目的是國家司法機關通過對犯罪分子適用刑罰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西方刑法學者在刑罰目的問題上,有報應刑論、目的刑論和折衷主義三種主要學說。報應刑論主張刑罰的目的是對犯罪的報應或報復。目的刑論主張刑罰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人,預防犯罪,保衛社會安全。 折衷主義則將報應刑論與目的刑論加以折衷,認為刑罰的適用,既要重視報應的需要,又要重視功利的要求。中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罰的目的在於預防犯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特殊預防。即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預防他們再次_犯罪。(2)—般預防。即通過適用刑罰懲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某些有可能效仿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刑罰的目的有預防目的和報應目的:1、預防目的2、一般預防。道義報應是指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實行報應。根據道義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道德過為基礎,使刑罰與道德充分保持一致。道義報應的本質是將刑罰奠基於主觀惡性,予以否定的倫理評價。道義報應揭示了刑罰的倫理意義,因而是刑罰的題中應有之義。法律報應是指根據犯罪的客觀危害程度實行報應。根據法律報應的觀點,對犯罪人發動刑罰,應以其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為基礎。法律報應將刑法與道德加以區分,認為犯罪的本質並不是一種惡,尤其不能把罪過視為犯罪的本質,滿足於對犯罪的否定的道德評價,而是強調犯罪是在客觀上對法秩序的破壞,刑罰是對犯罪的否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二條 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條 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 附加刑的種類如下:(一)罰金;(二)剝奪政治權利;(三)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⑥ 如何實現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
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是一個整體,密切聯系,不可分割。任何犯罪行為都侵犯了法益,都預示著犯罪人有再次犯罪的現實可能性;同時表明我國還存在各種誘發犯罪的原因以及可能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防止已經犯罪的人再次犯罪,是保護法益最實
際、最緊迫的任務;通過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警告、教育社會上其他人不犯罪和抵制他人犯罪,則是防患未然,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的戰略要求。因此,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並重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事實上看,制定、適用和執行刑罰,都具有對犯罪人的特殊預防和對社會上其他人的一般預防兩方面的目的。特殊預防的實現,有利於一般預防的實現;同樣,一般預防的實現,也有助於特殊預防的實現。
當然,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統一,並不排除在某種情況下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在我國,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應是同時出現的,兩者之間存在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的關系。但這只是從國家追求刑罰結果的總體意義而言,並不排除在立法上與執法上分別對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某一方面有所側重。在刑事立法上,側重一般預防;在量刑與刑罰執行上,側重特殊預防。刑罰執行時側重特殊預防是理所當然的,不僅如此,在量刑上也應主要考慮特殊預防。因為如果在量刑時過於重視一般預防的效果,就必然使犯罪人成為實現一般預防目的的工具,必然造成刑罰與犯罪的危害程度不相適應,從而傷害報應的正義性。例如,行為人實施了一種具有蔓延危險(他人可能效仿)的犯罪,但犯罪的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都比較輕微,本應判處較輕的刑罰;如果著眼於一般預防的需要,就會對行為人判處過於嚴厲的刑罰,使其成為一般預防的犧牲品。正因為如此,新舊刑法對量刑原則的規定,都沒有要求法官考慮一般預防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所謂量刑時不應過於重視一般預防的需要,是指量刑時不能出於一般預防的考慮而使刑罰超出犯罪的危害程度與人身危險程度,只能在罪刑相適應的范圍內考慮『般預防的需要。還應脫明的是,在量刑時不應過於重視一般預防,不等於量刑沒有一般預防的效果。『一方面,刑法所指向的是一般入與一般事件,
因而刑罰的制定所重視的是一般預防,量刑以法定刑為依據,當然也就具有了一般預防的效果。另一方面,「只要基於正義與衡平的理念以及公正報應的原則,依據行為的程度與行為人的罪責,定出報應刑罰,促成社會大眾在法律情感上的共鳴,增強一般民眾的法意識。在此情況之下,即能以此公正的報應刑罰實現一般預防的目的構想,如此,則報應刑罰即能與一般預防相調和。」准確地說,判處與罪行輕重、人身危險程度相適應的刑罰,就是正義所要求的正當刑罰,就具有威懾預防與規范預防的效果。
⑦ 刑事執行的基本原則
1.教育性原則:是指執行刑罰應從實現特殊預防及一般預防的目的出發,對犯罪人及社會公眾進行積極教育,而非消極的懲罰與威懾。
2.人道主義原則:是指尊重犯人人格,禁止使用殘酷處罰手段,關心犯人的實際困難,注重犯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能教育,促使其成為自食其力的新人。
3.區別對待原則:是指在刑罰執行過程中,根據犯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個別處遇措施。即根據犯罪人的年齡、性別、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生理狀況、犯罪性質及特點、罪行嚴重程度及人身危險性大小等,給予不同的處遇,採取不同的教育改造方式。
4.社會化原則:是指在刑罰執行過程中,依靠社會力量對受刑人進行幫教,使之易於復歸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⑧ 刑法對於打擊各類犯罪發揮了什麼積極作用
刑法有助於發揮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有利於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刑事法律制度,穩,准,無情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項基本原則,與「憲法」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的刑事法律,以保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的人反對任何非法侵犯的原則立場。
(8)刑法一般預防擴展閱讀:
刑法的功能
1、規范(規制)功能秩序維持功能
指刑法通過將一定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相應的刑罰,表明國家對這種行為否定的價值判斷,要求人們不要實施這種行為,並對實施這種行為者給予刑事處罰。而一般公民懾於刑罰的威力,也會按刑法的規定規制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犯刑法,社會秩序也得到了維護。
2、法益保護功能
指國家通過將侵害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正當利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通過要求人們不要犯罪和對發生的犯罪行為予以刑罰懲罰來遏制犯罪,以來保護國家、社會、公民的正當合法利益不受或不再受犯罪的侵害。
3、人權保障功能
刑法的規定限制了國家司法機關在刑事司法中的行為——要依法辦事,不得濫捕濫判,從而保障合法公民的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的侵害,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不受刑罰權濫用侵害。西方有些學者稱刑法是「善良公民的大憲章」,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⑨ 報應目的,預防目的和恢復目的的區別和聯系是什麼
1.報應目的是指對某一事物的報答或者反應。在刑法理論中,作為刑罰目的,報應是指刑罰作為對犯罪的一種回報、補償的性質以及對此的追求。報應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觀念,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報應理論被稱為是一種回溯性的懲罰理論。(註:德國學者指出:這種回溯性的懲罰理論是一種直覺—形式主義的觀點,它力圖證明懲罰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必然的、合乎倫理—邏輯的結果。法國學者指出:依據報應目的,刑罰也就不可能拋開過去不予過問。立法者或社會主要考慮的問題都是過去發生的事。已經實行的犯罪,對社會已經造成的損害,對公共秩序已經造成的擾亂,行為人在實行犯罪的具體當時的罪過(故意或過失)以及道德責任,等等,都是過去的理由。刑罰民垧制裁,報應也不可能離開其道德功能,即使為了犯罪人能夠重返社會這一實用目的,報應也要考慮將來,但仍不會離開過去。
2.一般預防目的;是指通過對犯罪人適用刑罰,來防止社會上的一般人實施犯罪行為。刑罰目的之一。一般預防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重的,為了一般預防的需要,刑罰也應當重,反之亦然,這也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一個基本根據。中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一般預防的基本內容是,通過適用刑罰懲罰犯罪,教育和警戒社會上某些可能效仿犯罪人實施犯罪的不穩定分子,使他們不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但也有些學者認為,一般預防的內容還應當包括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同犯罪作斗 爭,從而有效地防止犯罪的發生。
恢復目的;及時發現處在苗頭、初始階段的損害行為,向有關部門提出檢察建議,由有關部門責令相關項目單位進行整改。在巡查中,發揮檢察機關的偵查監督職能,及時發現和移送案件背後的職務犯罪線索,擴大監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