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善意第三人司法解釋

善意第三人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4-14 03:56:27

Ⅰ 善意第三人適用解答!!高分追加!

你好:
我認為你應當適用善意第三人原則.
善意第三人,指的是在某有瑕疵的法律關系中,該瑕疵法律關系雙方之外的任意不知法律關系有瑕疵而做出有損瑕疵法律關系雙方某一方的人,該第三人所做出的損害行為並非出於故意。 通俗的理解就是第三人在民事行為中,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參與的行為是不合法或者違反第三方約定的,還當作合法行為在參與。
可是目前法律對於盜搶物是否適用善意第三人原則,存在較大的爭議.理論界也有不同觀點.
支持不適用善意原則的,認為根據刑法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就是司法機關對贓物具有無限的追及權,對其不適用善意取得制蔓。
支持適用善意原則的,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於維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交換安全、有效地進行,盡管盜贓物在脫離原所有人的佔有時不是基於原所有人的真實意思,但在其進入流通領域後,在復雜的商品交換中,要求購買人從眾多商品中區分出盜贓物,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交易范圍和頻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當事人根本不可能去對對方作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調查,對於此情形下的善意買受人,如果一律不予保護,顯然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關於依法查處盜竊、搶劫機動車案件的規定》第12條規定:「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應將車輛無償追繳;對違反國家規定購買車輛,經查證是贓車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條和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進行追繳和扣押。對不明知是贓車而購買的,結案後予以退還買主。」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853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規定:「行為人將詐騙財物已用於歸還個人欠款、貨款或者其他經濟活動的,如果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屬惡意取得,應當一律予以追繳;如確屬善意取得,則不再追繳。」從這兩條司法解釋來看,法律還是在部分盜贓物的范圍內,適用善意取得原則.一概否定,不利於市場經濟的安全交易.
所以,你購買神獸時不知道該物品是贓物,也不知道該物品被盜的情況,而且你是按照市場價格購買的,符合物權法106條規定的善意及合理轉讓價格,因此你屬於善意第三人,應當取得該物品的所有權.
在庭審中,你需要准備證明的是1,你購買的時候不知情,不知道是贓物及帳號被盜情況;2,證明你購買的價格是合理的市場價格.
祝你好運~~~~

附:<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Ⅱ 法律中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什麼意思

所謂的善意第三人,是指除了法律關系雙方以外的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的人,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而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則是指,法律關系雙方不得因為基於該法律關系來消除對第三人所需獲得的權利。
善意第三人一般是基於善意取得而來的,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或不動產的佔有人,不法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關於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論基礎,多數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取得時效說。時效制度,以時間及時間之經過為其構成要件,而善意取得制度則與時間及時間之經過沒有聯系,所以,時效制度與善意取得制度是兩種各自獨立的制度。
(2)權利外形說。佔有人應推定其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讓人有信賴之基礎。
(3)法律賦權說。善意取得是由於法律賦予佔有人處分他人所有權的權能。
(4)佔有效力說。善意取得系由於受讓人受讓佔有後,佔有之效力使然。大多數學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法律上承認佔有公信力的邏輯結果,即贊成權利外形說。
我國也有基於無權處分的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規定,被制定在《物權法》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一百零六條 善意取得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Ⅲ 《物權法》中的"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善意取得是指,原物由佔有人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原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但我國法律 上並沒有相關規定,僅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而且都只是停留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盡管如此,我國法學界卻一直沒有放棄相關問題的研究,並且司法實踐中也出現過。學者們普遍認為善意取得必須符合如下四個構成要件,即:(1)善意第三人取得的必須是動產;(2)第三人取得該動產時必須具有善意;(3)善意第三人取得動產時必須是有償的;(4)轉讓人必須是基於原所有人的意思佔有該動產。筆者對此並不敢苟同,認為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只有如上的前兩個條件(對要件(1)筆者也有不同認識,詳見下文),後兩個不是必要條件,本文僅結合我國現有的立法狀況,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

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僅限於動產,這在國內外學說中為通說。但問題是一切動產都可以成為該項制度的客體嗎,不動產為什麼不是呢?這是本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物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而有不同的分類,比如根據物是否能移動並且移動是否會損害其價值為標准,可以分為動產和不動產;根據物的流通性,可以分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流通的動產和一定條件下的不動產可以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客體。分析闡述如下:
1.一般情況下,不動產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因為物權法上區分動產和不動產的一個意義在於兩者變動的公示和公信原則不同,動產的變動以佔有為公示原則,而不動產的變動則以登記為公示原則,第三人不可能不知道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但是,如果是夫妻共同財產的房屋,登記的所有權人只是夫或妻一方時,另一方處分時,善意第三人能否取得所有權呢?答案可以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中找到,該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共同的權利,承擔共同的義務。在共同共有關系存續期間,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一般認定無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對其它共有人的損失,由擅自處分共有財產的人賠償。」這一規定突破了民法領域中「左」的禁止,確立了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 其中的「共有財產」應當包括動產和不動產。有學者主張該規定並不是真正的善意取得制度,理由是「這里規定的出讓人是部分共有人,而不是非所有權人或無轉讓權人」。 筆者並不贊同。因為在共同共有理論上,所有共有人均可以對共有物進行佔有、使用和收益,但是處分權的行使必須徵得全體共有人的一致同意,該項處分權只能所有的共有人集體享有,所以部分共有人是無權處分的,是無轉讓權的。當然,如果依法律規定或共有人之間的協議,推舉某一共有人代表全體共有人處分共有財產時,則該共有人依法或依協議做出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效。 顯然,此種情況下,不發生善意取得的問題。因此,只要第三人是善意並且有償取得的,第三人就取得該共有物的所有權,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不動產為數人共同共有的情況下,不動產才可以是善意取得的客體。
2.必須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流通物。善意取得制度設立的目的在於保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流通,其前提是這些財產必須能在市場上自由、不受限制的流通,如轉讓的財產不能隨便流通或者只能在特定人之間流通,則交易行為本身是違法行為,自然談不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了。法律區分流通物、限制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的目的也在於保護和促進交易的安全進行,對於明知是限制流通物或者禁止流通物而進行交易的,法律不以保護,法律此處起到的作用在於引導當事人進行合法的交易。
3.對於需要登記的動產是否適用呢?比如汽車、輪船和飛行器,筆者認為不能適用,因為這些動產是以登記而不是以佔有為公示方法,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第三人對無權轉讓不知情的情況。但是如果是為數人共同共有而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該類財產時,就可以適用該制度,理由同上,不再贅述。
4.原本是可流通物,但由於查封或者被扣押,能否適用呢?筆者認為可以適用,只要第三人取得時具有善意就可,因為不能因為該物被查封或者被扣押,就由此而認為該物喪失了流通性,進而損害到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5.某些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的財產是否適用?有些學者認為不應該適用,因為在這些財產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除非返還,不能彌補原權利人的損失。筆者並不這么認同,因為對善意第三人來講,該物也可能對其具有重大特殊人身性質或感情價值,法律出於只保護原權利人的利益的考慮顯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法律必須兼顧各方的利益,從而平衡各方的利益。
6.盜贓物和遺失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呢?筆者認為適用,只要是可以自由流通的動產就行。對第三人來講,他不可能在每一個交易中,都對標的物具有清楚的認識,以致可以辨別該物是不是盜贓物或遺失物,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都不可能做到。再者,所有權人對其物的佔有喪失,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不能因為他的過錯而去損害另一個善意的人。
7.某些權利可以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在我國立法層面上,僅有質權和留置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4條規定:「出質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權但合法佔有的動產出質的,不知出質人無處分權的質權人行使質權後,因此給動產所有人造成損失的,由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規定:「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那麼是否只有這兩項權利可以適用,而其它權利不能適用呢?筆者以為僅有這兩項權利,因為質權和留置權都是擔保物權,標的是動產,而且都以權利人直接佔有該動產為要件。這是由質權和留置權的性質直接決定的,其它的權利不具備這些特徵,因此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客體。

二、第三人取得財產時必須具有善意

對於這個要件,必須界定什麼是善意,何時才算是善意。首先界定善意,民法上,善意是指不知情,即行為人不知道存在足以影響其法律行為效力的事實而為法律行為。在該制度中,善意是指受讓人不知道轉讓人無所有權或處分權的事實。如果第三人慾取得所有權,則必須舉證自己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這是法律在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規定。但具體如何認定善意呢?善意與否,乃是一個人的心理主觀狀態,只能通過一些外化的客觀情況來認定。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判斷:(1)受讓人有無法定了解義務;(2)受讓人的專業知識水平;(3)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等等。這是從正面認定,如果能夠證明第三人是惡意的,顯然就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1)受讓人明知轉讓人是無權處分人或所有權人,或者明知轉讓人身份可疑而與之交易或者接受贈與;(2)受讓人明知該物是盜贓物或者遺失物,或者不可流通物;(3)受讓人與轉讓人是近親屬關系或者有其它利害關系,惡意串通,具有損害所有人利益的故意的。
其次何時可以認為是善意呢?這得依不同的交付方式而定。(1)如果是現實交付,則須交付時為善意;(2)如果是簡易交付,則須訂約時為善意;(3)如果是佔有改定,則須受讓人取得間接佔有時為善意;(4)如果是返還請求權讓與,則須返還請求權讓與時為善意。但如果就該動產的交易附有條件或者期限,則須條件成就時或者期限屆至時,都要求受讓人為善意。
最後,是否要求轉讓人也必須善意呢?筆者以為不然,因為在第三人看來,他並不能了解到轉讓人是否善意這一復雜的心理活動,或者退一步說,轉讓人沒有轉讓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而進行處分時,已經是惡意了,何以再談什麼善意呢?如果要求轉讓人也必須善意時,第三人才能取得所有權,那麼善意取得制度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了。

三、後兩個條件不必要的理由

筆者認為,善意第三人取得財產時不必是有償,轉讓人也不必是基於原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財產,以下將從善意取得制度所涉及的三方當事人(即所有人、無權處分人和善意第三人)出發,並結合法律和法院在此制度上的立場,闡述理由如次:
1.對所有人來講,很顯然,所有人因為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立,而喪失了原物的所有權,是實際的受害者,這時他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這是法律對其權利的救濟,而且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可以督促所有人謹慎的行使自己的權利。
通說認為,在無權處分人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其物的情況下,是所有人自己的原因而使得第三人相信無權處分人具有處分權或者就是所有人,法律不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因為他自己具有一定的過錯,法律是為了加強所有人選任託付自己財產的當事人(如承租人、保管人、運送人等)的責任,督促所有人謹慎的選擇對方當事人 。筆者對於這點表示贊同。
但是在所有人喪失其物佔有的其它情況下,他盡管沒有選用合適的委託人的過錯,還是存在其它一定程度的過錯的,比如因自己管理所有物不善而遺失所有物,所以此種情況下法律也應該要求此種情況下的所有人也必須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也不能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再者,如果所有權人對於善意第三人合法取得所有權的財產有權要求返還,這是權利的濫用,違背了民法上的帝王條款「誠信原則」,權利人不能因為行使自己的權利(主要是基於所有權產生的物上請求權)而損害其它人的合法權益。
綜上,不管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而處分,所有人都不得要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為了對所有人的權利進行充分的救濟,筆者認為,應當對無權處分人的責任因第三人無償或有償取得而區分對待。如果第三人無償取得,則應該加大無權處分人的責任。 這樣一方面使得所有人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救濟,另一方面也給無權處分人以相應的懲罰,使得無權處分人不敢再進行無權的處分行為了,也可以杜絕無權處分人的惡意規避。比如,無權處分人想取得該物的所有權而所有人卻不想轉讓時,他就會利用善意第三人的取得做中介,然後再從善意第三人處買回,從而間接地取得了該物的所有權。
2.從無權處分人的角度來看,正因其無權處分,造成了所有人所有權的喪失,不管他善意還是惡意,都應該對此負責,所有人可以對之提起侵權之訴或者違約之訴。
如果要求無權處分人佔有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目的何在?依據四要件的通說,這顯然是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因為無權處分人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是所有人自己的原因而使得第三人相信無權處分人具有處分權或者就是所有人,法律不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因為他自己具有一定的過錯。
如果無權處分人佔有不是基於所有人的意思,第三人的利益就不應受保護了嗎?這樣的立法目的又何在呢?顯然這樣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所有人的利益,是法律平衡各方利益的結果。但問題是對善意的第三人來講,他不可能完全了解無權處分人到底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而佔有, 而法律卻讓同樣的善意第三人承擔不同的法律後果,在原本簡單的法律關系中平添一份復雜,這與法律的終極目標是不符的,這樣的規定是不合乎法理的。
法律設定這一制度的目的不僅在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還在於保護交易的正常和安全進行,保護物的及時流通,而法律要求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的區別規定違背法理,不利於物的流通,因此無權處分人必須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不應是善意取得的一個構成要件。不管何種情況,無權處分人都是最終責任的承擔者,第三人和所有人並不會有損失,如上述,在善意第三人無償還是有償取得的不同情況下,對無權處分人的責任應當區別對待,限於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3.對第三人來講,法律設立該制度的目的正是為了保護其利益,因此要求第三人必須能夠證明取得財產時是善意的,這是法律為了平衡第三人和所有人之間利益的一個重要規定,否則所有人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原物。
交易時,第三人不可能了解無權處分人是否基於所有人的意思佔有的情況,也沒有了解的義務,自然法律就不應該區別對待。因為所有人有權要求其返還,那麼將會損害交易的安全,盡管最後第三人並不會有什麼財產損失,但是如果使其捲入爭訴之中,讓其備受訟累之苦,折磨其精神,對其來講,就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損失了。
如果在善意第三人無償取得的情況下,所有人有權要求其返還原物,那將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盡管其是無對價取得,但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他的期待利益,不能像有些學者所言,財產返還並不影響其原有權利。表面看來,這種說法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其實不然,無償善意取得第三人也會因此而受有心靈上的打擊,給其精神利益造成一定的影響,面對當前憲法對人權的保護,民法對人格權的保護,不能只看到財產權沒有損失這一方面,而忽視了對人格權的保護。為了公平,筆者認為,法律應該通過加大無權處分人的責任來平衡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不是通過區分善意第三人的無償或有償取得進行平衡。
4.對法院來講,擴大的糾紛勢必加重其負擔,增加訴訟成本,從而浪費了社會資源。
如果是如通說所要求的四個必要要件,那麼當第三人具備前兩個條件而不具備後兩個條件時,所有人就有權要求第三人返還,然後第三人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相應損失,不難看出,至少這三方當事人要捲入到訴訟之中來實現自己的權利。但如果是如本文所要求的兩個要件,則所有人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侵權責任或者違約責任,善意第三人不會受到影響。
兩者加以比較,可以發現:前者會涉及兩個訴訟,後者則只有一訴;前者糾紛擴大,以致復雜,而後者簡單明了;前者雖然可以保護所有人和第三人的財產利益,但是損害了交易的安全進行,可能讓善意的第三人產生某種誤會,喪失對法律的信心,而後者不僅可以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而且沒有損害到交易的安全。因此前者較後者來說,訴訟成本加大,不符合訴訟經濟原則。法律的一個終極目標在於定紛止爭,在於減少或者預防糾紛的發生,本文所探討的善意取得制度的構成要件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這個目的,它能夠讓糾紛就只停留在無權處分人和原所有權人之間,而避免善意第三人的無辜捲入,以致對其造成不利結果和影響,從而法院不僅節約了訴訟成本,而且確實平衡了各方權益。所有人在該物的喪失也存在一定的過錯,善意的第三人不能因為過錯者自身的過錯受到損害,他的權利救濟途徑並沒有因為第三人的善意取得而喪失,他仍然有權要求無權處分人賠償相關損失,法律並沒有喪失正義和公平。

Ⅳ 什麼叫「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合同雙方當事人以外的人稱為第三人,不能對抗第三人是指不能以雙方簽訂的合同約定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利,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生效力。

根據《擔保法》擔保法第四十三條: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當事人辦理抵押物登記的,登記部門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證部門。此種不得對抗第三人系針對擔保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之外的其他財產的抵押的效力問題作出規定。

擴展材料:

適用范圍

《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第239頁之論述,不得對抗第三人具體是指不得對抗如下兩種人:

1、受讓抵押物的善意第三人。

2、就該抵押物已辦理登記的抵押權人。

《中國擔保法諸問題的解決與展望》第220頁之論述,不得對抗第三人具體是指不得對抗如下五種人:

1、抵押物的善意受讓人(不包括因贈與、繼承等未支付相應對價的受讓人)。

2、質權人。

3、登記的抵押權人。

4、租賃權人。

5、部分債權人,包括查封債權人、破產債權人,但不包括一般債權人。

Ⅳ 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中關於善意第三人解釋

欺詐例外原則中所謂的善意第三人,這個善意應從信用證的角度來說,而不應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因為法院在判決時一般會根據信用證角度來判。這個所謂的「善意」就是指第三方本身並沒參與欺詐行為或並不知曉欺詐。

舉個案例:
有一日本客戶向香港客戶出口一批牛肉。單據交到議付行,議付行審核無不符點,答應議付,並將單據寄開證行。開證行審核無誤,將單據給予香港客戶。香港客戶拿提單去提貨,發現牛肉與單句描述不同,有嚴重質量問題。於是以欺詐例外原則向法院申請止付。開證行收到法院止付令,向議付行發電文說明了情況,並拒付。此時議付行還尚未付款,於是向日本出口商拒付。於是日本出口商以議付行不受開證行所在地法律影響為由,仍應付款。將議付行告上法院。最後法院判議付行勝訴,理由就是,信用證規定的是善意議付。如果議付行明知有欺詐,仍然議付,就屬於惡意議付。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中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即:該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第十七條 婚姻法第十七條關於「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的規定,應當理解為:
(一)夫或妻在處理夫妻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
(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合同雙方當事人以外的人稱為第三人,不能對抗第三人是指不能以雙方簽訂的合同約定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利,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生效力。
當所有權人與善意受讓人發生權利沖突時,應當側重保護善意受讓人。

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善意第三人,即:該第三人不知道法律關系雙方的真實情況,通常是指非法交易中,不知情的,已經辦理了登記的權利人。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佔有人,不法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後,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時出於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的所有權以後,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佔有人)賠償損失。
善意取得不等同於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必須滿足

Ⅶ 近親屬能是善意第三人嗎,比如近親屬買房

近親屬可以作為善意第三人。
最高法的司法解釋對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做了具體規定。
明確「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Ⅷ 最高院為什麼規定善意第三人取得財物不適用追繳

目前來說,民文規定還只限於詐騙罪。
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內民法院、容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行為人已將詐騙財物用於清償債務或者轉讓給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繳:(一)對方明知是詐騙財物而收取的;(二)對方無償取得詐騙財物的;(三)對方以明顯低於市場的價格取得詐騙財物的;(四)對方取得詐騙財物系源於非法債務或者違法犯罪活動的。他人善意取得詐騙財物的,不予追繳。
這樣的規定是保護佔有的公信力,保護交易安全,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促進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如果贓物不能善意取得,將對善意買受人產生很大的損失。

熱點內容
輸入法立法 發布:2025-01-19 06:59:25 瀏覽:325
爾雅律師 發布:2025-01-19 06:58:15 瀏覽:583
衛生行政法律與法規比較 發布:2025-01-19 06:58:12 瀏覽:457
法律援助青年志願 發布:2025-01-19 06:03:46 瀏覽:293
道德經托爾斯泰 發布:2025-01-19 05:39:14 瀏覽:269
法院招聘最新信息 發布:2025-01-19 05:25:09 瀏覽:950
有關行政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1-19 05:00:00 瀏覽:309
雲簽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9 03:52:01 瀏覽:830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