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第三條
『壹』 公司強制員工捐款犯法嗎
違法,侵犯了對其所有財產的處分權,強制或變相強制捐款不僅違反民法的財產處分公平自願的原則,也侵犯了個人財產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十一條:開展募捐活動,應當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
第三十二條: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生產經營和居民生活。
(1)民法總則第三條擴展閱讀:
2013年湖南省長沙縣縣委、縣政府聯合發文,要求各級各部門把「天天慈善一元捐」活動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和重要工作。
縣民政局布置任務,要求公職人員、教師甚至普通工人每天捐贈一元錢,並從去年起將每人一年的捐贈額湊整至400元;縣慈善會則在縣財政局開設專門賬戶接納捐款,去年到賬捐款312萬元(9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近年來,道德逼捐、行政強捐的行為屢見不鮮,而很多捐款者迫於種種原因往往會選擇默默忍受。攤派捐款任務的背後,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一種濫用職權心理。
尊重捐款者的意願,是相關單位在組織募捐時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捐款是一種內心自發的慈善行為,彰顯出人性溫暖的一面,有助於集聚社會正能量;而假借自願的名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變相強捐,會打擊捐款人的慈善熱情,也不符合公益的本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石門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全文)
參考資料來源:湖南公務員考試網—對強制捐款須有強制處罰
『貳』 《民法總則》制定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憲法》來
根據《民法總則》自第一條: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2)民法總則第三條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根據《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叄』 民法典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關於民法典的基本原則
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中有兩條價值線索。一條是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另一條是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公平原則。
(1)平等原則使得民事主體適用相同的經濟社會生活規則;自願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可以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憑借自己的自由意思追逐合理利益;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使得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合理利益能夠得到法律保障。
以上三原則是社會效率的源泉,構築了市場經濟及自由競爭的法律基礎,被稱為「基本體制原則」。
然而,基本體制原則的功能經充分發揮,時日既久,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成敗效果會逐步累積,導致日益嚴重的強弱分化。嚴重的強弱分化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使社會正義價值受損。
(2)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後一條價值線索逐漸在民法中突顯出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前一條線索形成限制和修正。其實質是國家以公權力之手對自由市場機制進行一定的干預,從而使社會正義價值得到體現。以上三原則被稱為「體制限制原則」。(《民法總則》第九條確立了一條全新的基本原則即「生態環境保護原則」,也被譽為「綠色原則」。也屬於體制限制原則。)
(3)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並非平行關系,而是有主有輔。平等、自願、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構成基本體制原則,居於主導地位,這條價值線索若不存在,民法本身就不復存在,市場經濟與自由競爭機制也不復存在。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公平原則、綠色原則構成體制限制原則,居於輔助地位,其功能在於使基本體制妥當發揮功能,故其雖對基本體制原則形成一定的限制和修正,但決不是顛覆和取代。
從根本上講,社會正義價值主要依靠公法和社會法去實現,作為私法的民法雖然也對社會發展和需求做出回應,並在自己彈性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調整,但是這種調整絕非否定自我;否則,社會效率價值在法律上就無從貫徹了。
二、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就是民事權益保護法。民法典的根本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維護經濟社會秩序。而民法典對民事主體利益的保護,是通過對民事權利的保護實現的。沒有保護,就沒有權利。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可視為整個民法典的核心。《民法總則》審理時,將其從草案的第九條前移至第三條,就是因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是民法的基本精神,統領整部民法典和各民商事特別法,進一步突出民事權利受法律保護的理念。
《民法總則》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區別《民法通則》第5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這一條就是關於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神聖不可侵犯原則的規定。也簡稱私權神聖原則。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1)民事主體可以充分自主地行使自己的各項民事權利,以實現一定的利益;同時不得侵犯其他民事主體的正當合法的權益。(2)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受到不法侵犯,依法可以請求侵害行為人停止侵犯、賠償損失或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受國家強制力保障。
(一)、理解此原則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這一條的表述中,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前面沒有「合法」二字;而其他權益前限定「合法」二字。如何理解?梁慧星在《民法總論》中認為,權利乃使主體享有特定利益的法律上之力。既然權利內含「法律上之力」的保護,則其本身並不存在「不合法」的問題。利益因其並非盡皆受到保護,故可以在之前加「合法」的限定。
(2)確立合法權益受保護原則的意義。民法性質上屬於權利法,奉行權利本位。民法典認可民事主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民事權利和合法利益能夠被法律所保障,這是市場經濟中激勵機制的源泉,有構建社會經濟基礎的意義。
(3)本條不是規則,不是法官裁判的依據。只是作為一種法律理念,主要是在法律解釋與漏洞補充中發揮作用。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遵循民法典上權利保護的價值取向,在考慮案件中涉及的「合法權益」要素,尤其在合法民事權益不予保護之時,必須嚴格謹慎地進行論證。
(4)「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可以拆分為四部分: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合法利益。其中的其他權利是指兼具人身性、財產性的綜合性權利,如股權、繼承權等。
(5)保護權利除了公力救濟(訴諸法院)外,還包括私力救濟,主要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及自助行為三種。
(二)關於民事主體范圍問題
一切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均受法律保護,相對於《民法通則》及以前的民事法律規定,《民法總則》有以下幾種特殊的民事主體需要注意。
(1)其他組織。
其他組織通常不具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他們對權利的享有具有從屬性。如個人獨資企業的權利從屬於投資人、分公司的財產權從屬於總公司等。
(2)胎兒的利益保護。
具體體現在《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視為自始不存在。」胎兒在這里擬制為人。胎兒的權利只是一種期待權或者說是一種或有權利,該權利的享有以胎兒娩出時存活為前提。
(3)死者名譽等權利保護。
死者雖不享有民事權利,但是死者的遺物、遺骨、姓名、名譽、榮譽等仍為其近親屬權益之客體。如果損害公共利益,還可以通過公益訴訟予以保護。
(4)設立中的法人的權益保護。
設立人已經開始設立法人,但是法人尚未成立,此時法人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其權益如何保護?《民法總則》第75條第1款規定「設立人為設立法人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未成立的,其法律後果由設立人承受,設立人為二人以上的,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可見,設立中法人的權益仍受法律保護,但以法人成功設立為條件。
(三)、民事權利保護的客體范圍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民事權益既包括法定權益也包括意定權益。
(2)民事權益具有開放性。
(3)注意公共利益的保護。
(四)、司法實踐中,關於民事權益的保護還要注意的問題。
(1)我國沒有債權侵權制度。
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上及於所有權利,既包括人身權也包括財產權,既包括物權與包括債權。但是債權具有相對性,因此債權只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不適當履行債務,不存在侵權問題。
(2)人格權不允許放棄。
例如當事人不能放棄生命權或允許他人剝奪自己的生命權。
(3)身份權也不允許放棄。
例如監護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不事人不能放棄、隨意處分自己的權利。
(4)公權力介入。
公權力介入民事權利主要體現在對民事徵收和徵用。《民法總則》第117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徵用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
(5)禁止權利濫用。
濫用民事權利的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民法總則》第132條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三、立法體例問題
法國、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傳統民法典沒有首章規定「基本原則」的立法體例。平等、自願、公平、權利受保護這些民法基本價值理念,一般不會在民法典中明文規定。將基本原則作為民法典首章的立法體例來源於社會主義法系。基本原則與立法目的、調整對象一起,是社會主義民法典的重要的「體系標識」之一。
我國為什麼要採用這樣一種立法體例?可以這樣理解:大陸法系法治發達國傢具有綿亘久遠的私法傳統,民法是其自身歷史自然發展的一個結果。自由、平等、公平等理念並非民法典的衍生物或是民法典的結果,而是民法典賴以產生的前提,這些前提性因素含在其久遠的私法傳統之中,不需要藉助民法典規定的方式去「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而且,這些價值理念也不是裁判規范,規定在民法典中也沒有裁判意義。
與之相反,中國沒有私法傳統。制定《民法通則》時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自覺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自發演進。這種法制發展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經驗和需求與西方恰恰相反。《民法通則》立法時,我們的社會上尚不存在自由、平等、權利這些前提條件,當然也就無法向民法供給;相反,社會上到處充斥著民法的反對因素。所以當時需要,是先在法律中「創造」出這些本不存在的前提性因素,再向社會輸出和滲透,以期克服社會上的反對因素,促進社會變革。這是我國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需求。
參考文獻:
①2017年4月,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主編沈德詠)。
②2017年4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司法適用》(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民商事專業委員會編著)。
③2017年5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總則評注》(主編陳甦)
『肆』 民法總則第3條的內容有哪些
法律分析: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民法典頒布後該法已經被廢除,而且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伍』 民法第一二三條
沒有民法,應該是《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的第一百二十三條是:
民事主體版依法享有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是權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陸』 《民法總則》的精神與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總則》第三條,將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
在全球范圍內幾十部民法典中,還沒有如此規定。甚至很多國家沒有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歷來在立法實踐中有確立基本原則的傳統。基本原則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宣示,是對社會公眾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審議中,曾經在草案中將「權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權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說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是人民自由神聖的聖經」,在《民法總則》第三條,出現了「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物權法規定的總領性的進步。不止民事主體的物權,所有的財產權都受法律保護。
3、《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責任優先的規定。
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中即規定的侵權責任優先原則,我國司法似乎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民事責任很容易被掩蓋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公法責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沒。長期以來,民事責任是沒有優先地位的。這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無疑不利。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了,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獲得了獨立性與優先性的確認。在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我們的民事權利將會優先得到保護,然後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這項對於保護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舉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正常化。
國際人權保護運動的一大環節即在於,得讓未成年、成年人被監護人自我決定。讓他們盡可能的融入社會。盡管《民法通則》對於被監護人有著種種關愛,但沒有像《民法總則》那樣從監護人的確定,到監護人職責的大篇幅規定,都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於實現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即使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先行確定在自己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有這樣的表述:「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於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財產權利包括哪些內容
1、財產權利包括物權和債權兩大類:
(1)、物權性財產權利包括:抵押權、質權(質押權)、留置權、地役權、礦業權、漁業權等;
(2)、債權性財產權利包括:損害賠償權、合同債權、不當得利債權、無因管理債權等。
2、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1)第一百一十四條【物權的定義及類型】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2)第一百一十八條【債權的定義】民事主體依法享有債權。
債權是因合同、侵權行為、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規定,權利人請求特定義務人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二、物權請求權有哪些
1、返還原物請求權。
當物權歸屬不明或是否存在發生爭議時,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專門國家機關提出請求,即為物權確認請求權。
2、排除妨害請求權。
當所有人的財產被他人非法佔有時,財產所有人或合法佔有人,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請求不法站有人返還原物,或者請求法院責令不法佔有人返還原物。
3、消除危險請求權。
當他人的行為非法妨礙物權人行使物權時,物權人可以請求妨害人排除妨害,也可請求法院責令妨害人排除妨害。
4、恢復原狀請求權。
當物權的標的物因他人的侵權行為而損壞時,如果能夠修復,物權人可以請求侵權行為人加以修理以恢復物之原狀。
5、損害賠償請求權
當他人侵害物權的行為造成物權人之經濟損失時,物權人可以請求侵害人賠償損失,也可以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賠償損失。
依據《民法典》的規定,財產權利包括物權和債權兩大類,物權性財產權利包括: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地役權等;債權性財產權利包括:損害賠償權、合同債權等。
『捌』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
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有: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願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