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103件

民法103件

發布時間: 2022-04-14 09:46:53

『壹』 民法通則106條最新司法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1)民法103件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貳』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民法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2)民法103件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民事財產權相關規定: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1)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2)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3)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4)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叄』 什麼是人身侵權,人身侵權的定義及分類

人身權是公民重要的一項權利,當人身權受到侵害時則可以提出賠償。本文主要分析了侵害人身權的范圍,人身權包括了哪些內容,怎樣才是侵犯人身權。
一、人身權的概念和范圍
人身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與其人身不可分離,又沒有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
人身權首先是一個憲法概念。我國憲法規定的人身權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以及與人身自由相聯系的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權利。從憲法確認的這些權利來看,所謂人身權,是指公民作為一個自然人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與公民的身體和名譽密不可分的權利。這些權利,在法律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客觀上是公民生存的基本條件,正是因為享有這些權利,公民才成為獨立的法律人格體。人身權的概念在民法學領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民法學理論一般認為,所謂人身權是指與權利主體自身密不可分的、沒有財產內容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又分為生命健康權、自由權、名譽權、姓名權、肖像權等。身份權分為親權、監護權等。行政法上的人身權的范圍比較廣泛,除了憲法規定的人身權、民法規定的人身權之外,還包括行政法律法規規定的特殊的人身權,如公務員的身份保障權。
二、人身權的特徵
(一)人身權與民事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因此,人身權同時具有不可轉讓的法律屬性。
(二)人身權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不能以金錢的價值尺度衡量人身利益。
(三)人身權是一種絕對權。又稱為對世權。
三、人身權的分類
根據人身權產生和存在的依據不同,可以將人身權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兩類。其中人格權包括: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貞操權等;身份權包括:親權、親屬權、配偶權、榮譽權等。
國家賠償法規定的人身權范圍比較狹窄,限於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這一點表現在該法第3、4、15、16、30條之中。
四、侵犯人身自由權的行為
1.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是公安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採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懲罰措施。行政處罰法第8條將行政拘留確認為一種處罰形式。
2.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
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機關依法定職責採取強制手段限制特定公民的權利或強制其履行義務的措施。行政強制措施即可以針對財產,也可以施加於人身;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有:強制治療和強制戒毒、勞動教養、強制傳喚、行政扣留、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
3.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
這是指行政拘留和行政強制措施以外的其他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它的表現有兩種情形:
(1)無許可權。指沒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權的行政機關機關實施的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
(2)超過法定期限或者條件關押。指享有限制人身自由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拘留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限和條件之外,剝奪公民人身自由。
三、侵犯生命健康權的行為
1.暴力行為
以毆打等暴力手段或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手段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死亡,是嚴重的侵犯公民人身權的違法行為。
行政機關採取暴力的形式多種多樣。不論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否有履行職責的許可權,也不論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主觀上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採取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死亡的,受害人都有請求賠償的權利。
2.違法使用武器、警械武器、警械
是指槍支、警棍、警繩、手銬等。有權使用武器、警械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主要有人民警察、武警部隊人員等。武器、警械的使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根據有關規定,人民警察在執行逮捕、拘留、押解人犯和值勤、巡邏、處理治安事件等公務時,可以使用武器或警械,但必須符合使用武器和警械的使用條件,使用武器、警械的時間、種類以及如何使用,必須與被管理對象的行為程度相適應;使用武器、警械需要經過一定的批准程序時,則必須履行批准程序。
違法使用武器、警械,有多種表現形式。
例如,在不該使用武器、警械的場合而使用武器、警械;使用武器、警械程度與被管理者的行為不相應;使用武器、警械的種類上選擇錯誤;使用武器、警械違反法寶批准程序,等等。凡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過程中違法使用武器、警械致公民身體傷害或死亡的,國家都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其他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違法行為
這是國家賠償法的概括式規定,是指國家賠償法第3條列舉規定的情況外,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的、造成公民生命健康權損害的行為。
延伸閱讀:
公民的人身權種類有:
1.生命權、健康權。《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2.姓名權。《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3.肖像權。《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所謂「以營利為目的」,是指使用他人的肖像來達到自己一定的經濟目的。如未經本人同意,將其照片陳列在照相館的櫥窗內,或用來作廣告、商標等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仲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 139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4.名譽權。《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5.榮譽權。公民的榮譽權是指公民在學習、生產。工作、作戰等方面成績顯著而獲得的光榮稱號。《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侵害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必須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如果侵犯公民的名譽權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按刑法有關侮辱罪、誹謗罪、誣陷罪的規定處罰。
6.婚姻自主權。《民法通則》第103條規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法人的人身權種類包括:名稱權、名譽權和榮譽權。
公民的名譽權是指公民對自己的社會評價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名譽,俗稱名聲,是社會對某公民的品德、才能、思想、作風等的綜合評價。一個人的名譽直接關系著公民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尊嚴。一個人的名譽是十分珍貴的,它不僅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賴,也是自己從事民事活動的有利條件。公民依法享有名譽權,公民為維護自己的名譽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公民必須明確名譽權利的權利內容:①公民有維護自己名譽尊嚴的權利。名譽既然是社會對於一個公民的各方面的綜合評價,這種綜合評價是公民長期以來生活作風、品德、才能和素養的客觀反映,因此對於該具有客觀性的評價,公民有保持這種評價的完整性、客觀性的權利。②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公民有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訴訟是維護自己權利的合法方式,也是名譽權權利內容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公民應掌握認定侵害名譽權行為的依據:侵害名譽權,主要表現為侮辱和誹謗兩種方式,侮辱是指用暴力或口頭、文字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損害他人的人格尊嚴。侮辱行為的構成須具備以下要件:①在主觀上侵權人是故意的,也就是有意識地要損害他人名譽、人格。如果是無意中說了有損於他人名譽、人格的話,並非故意侮辱的,不構成侮辱行為。②在客觀上侵權人實施了引起他人精神痛苦和屈辱的言辭或行為。③侮辱行為必須具有公然性,即有第三人或更多的人在場或者用能夠使眾多的人看到或聽到的方式進行侮辱。④侮辱行為須具有針對性,即侮辱行為是針對特定的人實行的。如果在公共場所無目標的謾罵,無針對性,不構成侮辱行為。而誹謗是指無中生有,捏造事實,破壞他人名譽、人格的行為。誹謗行為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條件:①誹謗人在主觀上必須具有過錯,它包括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心態。②在客觀上侵權人實施了足以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行為,它包括以捏造。誇大和歪曲事實的行為來降低對該公民的社會評價。③誹謗行為具有公然性和針對性。
三、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可以要求侵權人終止侵權行為:公開賠禮道歉,公開消除侵權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恢復名譽,也可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如果侵權人對公民的請求不予理睬,公民可以向法院起訴。

『肆』 民法典第1012條是什麼

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其他姓名權和名稱權相關規定:

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轉讓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稱。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或者名稱權。

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選取姓氏:

(一)選取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扶養人以外的人扶養而選取扶養人姓氏;

(三)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當理由。

少數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4)民法103件擴展閱讀:

然人決定、變更姓名,或者法人、非法人組織決定、變更、轉讓名稱的,應當依法向有關機關辦理登記手續,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事主體變更姓名、名稱的,變更前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譯名、字型大小、姓名和名稱的簡稱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伍』 民法典的1012條是怎樣的一種規定

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專的姓名,但是屬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陸』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一百一十三條,一百三十三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第一百回三答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三.條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三十三.條人.民法.院對受理的案.件,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當事人沒有爭議,符合督促程序規定條件的,可以轉入督促程序;
(二)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
(三)根據案.件情況,確定適用簡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
(四)需要開庭審理的,通.過要求當事人交換證據等方式,明確爭議焦點。

『柒』 民法典第1033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1033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條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捌』 民法論文怎麼寫 關於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的

論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自然人離開其住所或者居所.卜落不明ifu難有返回之預期者.謂之失蹤。失蹤也可因災難
事故、戰爭等ifu發生。失蹤不僅涉及失蹤人自身的則產利益保護.ifu N.涉及失蹤人之利去關系
人的則產利益與人身利益之保護。為此.法律在民法上設置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制度。我國
民法通則對此作了規定.但錯漏頗多。值中國民法典起草之際.有必要對現行制度進行檢討.
以求科學和完善。
一、立法模式選擇
據學者考證.羅馬法上無宣告死亡之規定。以宣告死亡為研究對象.始」幾中世紀注釋法學
派.但在法律上對此子以明文規定.肇始」幾德國普通法。〔』〕自1804年法國民法典起.近代各
國民法莫不就失蹤人之失蹤宣告或死亡宣告做出詳細規定。但各國基」幾其立法政策.最初所
選擇的立法例極有不同主要形成所i胃「法國式」失蹤宣告制度〔z)與「德國式」宣告死亡制
度〔3〕兩種。前者的特l從是對」幾失蹤宣告採取逐步演進方式,隨著失蹤時間推移,逐漸強化死
亡推定,增加生存者的權利,雖然其最後的宣告失蹤實際上等同」幾宣告死亡,但立法上J{不宣
告失蹤人死亡;後者的特p是明確推定失蹤達一定期間的人己經死亡,令其直接發生權利能力
消滅的法定效果。後者為瑞十、日木、義大利等多數國家採用。〔「與fn法國民法典的立法模式
在後來被法國」幾1977年12月28日頒布的第77- 1447號法律所修改,該法律明確規定「宣告
失蹤的判決自其登錄之日起,即具有確認失蹤人己經死亡的全部效力,』(第128條第1款)。山
此,上述「法國式」宣告失蹤與「德國式」宣告死亡之間的木質區別便不復存在。除一些細節問
題之外(如宣告死亡的法定期限等),各國立法所存在的主要區別,僅僅是在規定「宣告死亡」的
同時,是否規定與之7{行的「宣告失蹤」制度。山此形成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僅規定對失蹤
人受死亡宣告前的則產管理Ifn不規定「宣告失蹤」制度(德國、瑞十、日木、我國台灣地區)屍s)
另一種是在規定宣告死亡的同時,規定宣告失蹤制度(法國、義大利、葡萄牙以及前蘇聯)。C6)
這樣一來,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關」幾自然人失蹤宣告之現行立法模式便大體可歸納為二種:( 1)
對卜落不明者規定則產管理(無失蹤期限要求)+宣告死亡(德國、瑞十、日木、我國台灣地區);
(2)宣告失蹤(有失蹤期限要求)+宣告死亡〔前蘇聯);(3)對卜落不明者規定則產管理(無失蹤
期限要求)+宣告失蹤(有失蹤期限要求)+宣告死亡(義大利、葡萄牙)。〔7〕
比較上述二種立法模式,可以看出,其共同l從有一:其一,均將宣告死亡規定為一種與失蹤
人則產管理或者宣告失蹤相分離的獨立制度(盡管一些規定受有失蹤宣告的人與未受有失蹤
宣告的人在被申請宣告死亡的期限上有某些區別),亦即是否確定有則產管理人或者是否受有
宣告失蹤,不影響宣告死亡之申請;其一,失蹤立即引起或在較短時間內得引起則產管理人的
確定,Ifn失蹤導致宣告死亡的效果,則須經歷較長的時間。但宣告死亡,無一例外地引起與自
然死亡相同或者幾近相同的法律效果。Ifn二種立法模式的主要區別在J幾:
其一,是否在則產代管和宣告死亡之間設置宣告失蹤制度。就義大利、葡萄牙等將失蹤宣
告分為二個階段(確定則產代管人、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的國家Ifn言,其在設置則產代管人和
宣告死亡之間設置了一個中間階段即「宣告失蹤」。在此階段,則產代管終止,則產山繼承人
" Ilw時,片有」,實際上己經發生了死亡宣告的初期效果,只是留有餘地,讓此效果最終」幾死亡宣
告時確定發生。Ifn其他國家或地區則無此中間階段。
其二,是否有必要對卜落不明者作失蹤宣告。當自然人卜落不明時,只要有必要,利害關
系人即可申請確定則產管理人,而無必要以特別的訴訟程序嚴格審查當事人是否真正失蹤,此
為一種選擇。其理山顯然是,失蹤人則產代管人的確定,主要系為失蹤人木人的利益,以防止
則產因無人管理而陷J幾損失以及維護失蹤人之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而只要失蹤人一以返
回,即可恢復其對自己則產的支配地位,對其利益7{無妨害。同時,為避免則產代管人濫用權
利損害失蹤人的利益,法律還責令則產代管人就其代管權的行使提供擔保,這樣一來,失蹤人
的利益便足以獲得可靠的保護(為此,對卜落不明者則產的管理申請,多不設置過」幾嚴格的司
法程序,甚至明文規定按非訴訟事件處理〔8)。如果設置宣告失蹤制度,則在自然人卜落不明
之後,利害關系人僅得在法定期間屆滿之後,依法定程序申請宣告失蹤及指定則產代管人。而
在自然人卜落不明至被宣告失蹤這一段時間,失蹤人的則產便有可能處」幾無人有權管理的狀
態,此」幾失蹤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均有不利。
當自然人卜落不明時,利害關系人僅得在一定期間之後,依法定程序宣告其失蹤JI確定失
蹤人則產的代管人,此為第二種選擇。其理山應當是:自然人之「卜落不明」為一模糊概念,一
時之卜落不明,尚不足以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失蹤」。因此,卜落不明之構成失蹤,應當具備一
定條件,而卜落不明達一定期間,為確認其失蹤的基木條件。同時,自然人之卜落不明,必須是
離開其住所或居所,杳無音訊,或者在意外事故中卜落不明,難有其返回之預期。為此,自然人
之失蹤事實,必須經過特設之司法程序子以審查確定,不得輕易妄斷。唯如此,卜落不明者的
利益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護。
對J幾是否規定失蹤人失蹤事實之司法宣告程序,上述兩種立法模式顯有其各自優劣。我
國民法通則采前述第二種模式即將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制度來加以規
定。此舉曾有人子以批評,認為宣告失蹤制度的設置利大」幾弊,不如廢而代之以為無配偶之完
全行為能力失蹤人徑行設立則產代管人的制度。其所持理山有二:其一,宣告失蹤7{非強制性
規范,如利害關系人不申請,則無法設立則產代管人;第二,即使成功地宣告失蹤,在設立則產
代管人之前的至少兩年又二個月時間內(宣告失蹤須卜落不明滿2年,失蹤宣告前的公告期為
3個月),失蹤人的則產也處」幾無人管理的狀態。〔9〕但筆者認為,就採用徑行設立失蹤人則產
代管人的國家來看,其通常規定有限制性條件,即必須是失蹤人無法定代理人或委託代理人而
其則產有管理之必要。同時,設立失蹤人則產管理人也須利害關系人申請(特定情形山檢察啟』
申請),其亦非強制性規范。而就實際情況而言,我國上地遼闊,人口眾多,隨著經濟的振興發
展,城鄉人口流動激增,雖交通、通訊日益發達,但山」幾各種原因與家人一時中斷聯系者實為常
見。同時,依生活習慣,家庭成員偶有卜落不明時,其則產通常即為親屬代為管理,短期內影響
不大。如法律不規定自然人卜落不明須經一定期間方可申請宣告其失蹤,則一以有人「卜落不
明」,利害關系人即可申請對其則產實行代管,恐易滋生事端及為惡意當事人所利用。為此,規
定失蹤宣告須卜落不明達一定期間JI經法定程序進行,比較符合我國國情。
二、宣告失蹤之財產代管
宣告失蹤為對自然人失蹤事實之司法確定,其具有雙重目的:首先,維護失蹤人自身的合
法利益,使其不因則產無人管理而遭受不測之損害;其次,維護與失蹤人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
的合法利益,使其不受失蹤人失蹤之事實而導致的則產損害。而此兩項目的之實現,維系」幾失
蹤人則產代管制度之設立。在此,有以卜問題殊值研究:
(一)宣告失蹤是否應以有則產代管之必要為條件
宣告失蹤是否應以失蹤人之則產有設置或重新設置管理人之必要為條件,我國民法通則
未子明定。查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立法例,其多以失蹤人無則產管理人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條
件。oo)筆者認為,考慮到失蹤宣告之目的系為失蹤人的則產設置代管人,如失蹤人卜落不明
前己自行設定了則產管理人,或失蹤人己經具有法定代理人(如失蹤人為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
人的情形),則失蹤人的利益自應山管理人加以保護,有關利害關系人的利益也無損害之虞,此
種情形,中一純申請宣告其失蹤便不具有任何實質意義。因此,我國民法應當明文規定,除非失
蹤人的全部或者部分則產無管理人,或者原有則產管理人之管理許可權己經消滅,或者有改任原
有則產管理人之必要,否則,利害關系人不得提出宣告失蹤之申請。
(二)則產代管人的法律地位如何
我國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了宣告失蹤的效果為失蹤人則產代管人的設置,但對」幾則產
代管人的許可權,僅僅規定「失蹤人所欠的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它費用,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則
產中支付」,這一規定顯然有其模糊性。
就失蹤人之則產代管人的地位而言,其應當具有與法定代理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即則產代
管人有權依其代管權,對失蹤人則產的全部或者一部進行管理。只是對其管理許可權的確定,各
國家和地區的立法有所不同。如依日木民法典第28條之規定,此許可權應依法院的命令內容而
定。當法院確定的管理許可權不明時,對J幾失蹤人的則產,管理人具有實施該法典第103條所規
定的「管理行為」的權「比管理人需要實施超越此許可權的行為(如給子失蹤人之子教育資金和結
婚資金的行為)時,須經法院許可;依我國台灣地區非訟法第57條之規定,失蹤人之則產管理
人應以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保存則產,7{得為有利」幾失蹤人之利用或改良行為,但其利用改良
致變更則產之性質者,非經法院許可,不得為之。很顯然,對」幾失蹤人則產管理人的行為,前述
法律均採取了比較嚴格的限制立場。但日木及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僅設對失蹤人的則產代管人
制度,7{未設置失蹤宣告制度,故其對則產代管人許可權的限制,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依我國民
法通則之宣告失蹤制度而確定的則產代管人,較之日木與台灣地區,其確定程序更為復雜,被
宣告失蹤的人卜落不明之狀態更為穩定,因此,賦子失蹤人則產代管人以更大的管理許可權,顯
有必要。故我國學者認為,失蹤人之則產代管人的管理許可權除保存行為(包括對則產的維護、
收益等)及改良行為外,還應包括必要的經營行為和處分行為。但則產代管人在對則產進行保
的權利能力發生消滅。C16)
此外.就被宣告死亡的人究竟在法律上是被「視為死亡」還是被「推定死亡」.各國立法也有
不同選擇:
(一)擬制主義。將被宣告死亡的失蹤人「視為死亡」.是為「擬制主義」.即雖然不能判明失
蹤人是否確己死亡.但或對其以失蹤前住所或居所為中心的法律關系.或對其所涉及的全部法
律關系.擬制其己經死亡的事實.使其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因此.死亡宣告之判
決一經作出.失蹤人即被視為己經死亡。If1J「要阻止死亡所帶來的效果.就必須撤銷死亡宣告.
僅僅提出反證不能追溯否定死亡所帶來的效果」。C17〕依此「擬制主義」.在宣告死亡之後.即使
有確切證據證明失蹤人7{未死亡.甚至」幾被宣告死亡之木人己經出現.在未經法定程序撤銷死
亡宣告之前.有關死亡宣告所導致的一切法律效果.步{不因此If1J發生任何影響。例如在其」幾宣
告死亡If1J清求保險公司支付人壽保險金If1J發生訴訟時.即使保險公司持有該失蹤人7{未死亡
的確切證據.保險公司在此項訴訟中也不能僅僅通過提出反證If1J拒絕支付保險金.其只能首先
另行訴清撤銷死亡宣告。采此「擬制主義」的.有日木、前蘇聯、泰國等。〔』8〕
(一)推定主義。對」幾被宣告死亡的失蹤人「推定」其死亡.是為「推定主義」.即雖然不能判
明失蹤人是否確己死亡.但或對其以失蹤前住所或居所為中心的法律關系.或對其所涉及的全
部法律關系.推定其己經死亡.使其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此種推定得被相反證據
所推翻。因此.只要出現反證.宣告死亡所作出的失蹤人己經死亡的推定即被否定.即使宣告
死亡的判決尚未被撤銷.有關死亡宣告所導致的法律效果也有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在基J幾宣
告死亡If1J清求支付人壽保險金的訴訟中.只要保險公司能夠舉出失蹤人(被保險人)確實7{未
死亡的證據.則原告即應敗訴。采此「推定主義」的.有德國、瑞十、上耳其、我國台灣地區
奎連C19)
、J一。
我國民法通則未明確規定宣告死亡所生之具體效力.但過去居」幾主流的觀l從認為.宣告死
亡應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效力.即被宣告死亡的人喪失民事主體資格.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
力終止.其婚姻關系自然解除.其個人合法則產成為遺產並開始繼承。Czo〕不過.此種觀l從後來
受到批評。有學者雖然承認宣告死亡得發生與真實死亡同樣的法律效力.即一切享有以失蹤
人死亡為條件的則產權利的人即可因此獲得權利(繼承人開始繼承.受遺贈人取得遺贈.失蹤
人的婚姻關系終結等).被宣告死亡人所涉及的一切民事法律關系全部消滅.但認為其僅僅限
」幾「以失蹤人原住所地為中心」之范圍。C21〕另有學者更為明確地指出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之
區別.認為宣告死亡僅發生與自然死亡相似If1J不相同的法律效果:其一.一者規范意旨不同。
在自然死亡.自然人的權利能力消滅;If1J宣告死亡制度的日的.卻不在剝奪失蹤人的民事權利
能力.If1J僅在結束以原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關系.效力步{不及」幾公法上的關系。其一.一
為事實一為擬制。在自然死亡.死亡是事實的;If1J宣告死亡.則是擬制.當事人未必確己死亡。
其二一者要件不同。自然死亡是當然死亡;If1J宣告死亡卻要充分的法律要件才可。其四.一
者效力不同。自然死亡的效力是絕對的;; If1J宣告死亡的效力是相對的,可以撤銷If1J溯及地被消
定。很顯然,強調宣告死亡的效果「僅僅及」幾失蹤人原住所地或居所地為中心」之范圍的觀l從,
實際上是以被宣告死亡的人事實上J{未死亡為前提的。依此觀l從,山」幾被宣告死亡的人有可
能J{未死亡,故應為其留出一個「生存空間」(在其生存地實施法律行為),以免其生存因其在住
所地或居所地為中心的范圍內己經被宣告死亡Ifn有所影響。但問題是:(1)既言宣告死亡的效
果僅僅及」幾失蹤人原住所或居所為中心的法律關系,那就是說在此「中心」范圍之外,尚存在有
宣告死亡之效力不及之另一「范圍」(即失蹤人實際生存之所在地)。然Ifn,法律宣告失蹤人死
亡,當然是以推定或者視為失蹤人己經死亡為根據的,即法律不可能承認被宣告死亡的人尚目_
存在」幾另一活動之空間。故無論如何解釋方法之木意,也不能得出宣告死亡之效力僅僅及」幾
某一「中心」范圍之結論。( 2)所謂「失蹤人原住所或居所為中心」之表達,根木不具有確切的含
義。何謂「中心」?倘失蹤人」幾失蹤前在距其原住所力一里之遙的地方實施了法律行為,是否仍
為「中心」之所及?很顯然,宣告死亡的效力及」幾其失蹤前所涉之一切法律關系,其7{無范圍之
任何限制。Ifn所謂「原住所為中心」之外的「范圍」,在被宣告死亡的人生還事實出現之前,純屬
虛構。(3)被宣告死亡的人有可能7{未死亡,但在其生還之前,其`7{未死亡」僅為假定Ifn非事
實。對此種現實性極小的假定,法律應當子以重視7{設置特殊情形卜的補救措施(即規定被宣
告死亡的人生還的法律效果),但其根木不應成為法律考慮宣告死亡之效力或其效力范圍的基
點。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一以生還,該種假定成為現實,則死亡宣告即可被撤銷,失蹤人的權
利能力即「自始」未喪失。Ifn在此種情形,便不僅僅是宣告死亡的效力不能及」幾失蹤人「實際生
存」之范圍的問題,Ifn是其效力有可能自始根木不發生。
山上所述,宣告死亡制度系為了了結長期失蹤人遺留之法律關系、重l從保護生存者利益及
社會秩序所設,故立法應采決然之立場,確定宣告死亡發生與自然死亡相同之民事法律效果,
失蹤人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歸」幾消滅,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及」幾失蹤人所涉之一切民事法
律關系。
此外,涉及宣告死亡究竟為「推定死亡」抑或「視為死亡」之問題,筆者認為,一者均為對失
蹤人己經死亡之法律推定,其實質性差異僅在」幾當被宣告死亡人生還或有確切證據證明其JI
未死亡時,是否必須以死亡宣告之撤銷為否定死亡宣告法律效力的唯一根據。當發生前述情
況時,死亡宣告之撤銷為必然發生之事實。Ifn利去關系人一H知道被宣告死亡的人步{未死亡,
依誠實信用原則,即應停止基」幾宣告死亡所生之一切行為(如尚未分割遺產的繼承人即應停止
繼承活動、正待再婚之配偶即應停止再婚行為,等等),第二人亦得以此作為義務履行之抗辨
(如保險公司得拒絕支付人壽保險金),Ifu不必等待死亡宣告之正式撤銷。否則,易為惡意當事
人所利用,徒生紛爭,步{有損生還者合法利益。至」幾被宣告死亡的人確實生存之證據是否充
分,自應山法院子以審查定奪;無端以被宣告死亡的人尚系生存為山拒絕履行義務或者妨去利
去關系人行使權利者,對山此造成的損失應子賠償,自不待言。
四、宣告死亡的條件
與各國立法相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宣告死亡須具備二個條件:須有自然人之失蹤達法定
期間;須利去關系人申請;須法院依法定程序作出死亡宣告判決〔前一條件為實質要件,後一條
件為形式要件)。但有以卜問題殊值研究:
(一)應否規定申請宣告死亡所需失蹤期限之例外
失蹤為自然人卜落不明之狀態。但卜落不明與「生死不明」.尚有一定區別。與德國、日木
等多數國家相同.我國民法通則7{不強調卜落不明者之情形是否達到足以推測其死亡的程度.
If1J是中一純以失蹤時間作為推定失蹤人死亡的根據(一般情形的失蹤.需經過4年;意外事故中
的失蹤.需經過2年)。Cz3 )但是.依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立法例.此種期限並非毫無例外。對」幾
自然人在危險事故中失蹤.If1J根據現實情況可以確認其絕無生存可能時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民
法規定得確認其死亡或宣告其死亡If1J不受民法規定的一般失蹤期限的限制。如瑞十民法典第
34條規定:「失蹤的人.只要是在使他人對其死亡確信無疑的情況卜失蹤的.即使未發現其屍
體.亦視其死亡己得證實。」我國台灣地區民用航空法第98條規定:「因航空器失事.致其所載
人員失蹤.其失蹤人」幾失蹤滿6個月後.法院得因利去關系人或檢察啟』之聲清.為死亡之宣
告。」另學者認為.失蹤為生死不明.若死亡通常可認定時(如飛機高空爆炸).縱未發現屍體.仍
得為死亡的認定。C24 )我國民法通則對此未設規定.但依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7條之規定.因
意外事故卜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利去關系人申清宣告其死亡的.不
受民法有關宣告死亡之特別期間的限制。
筆者認為.自然死亡為對自然人生命絕對消滅之事實的確認.If1J宣告死亡是民法為失蹤人
特設的一項制度.其基l從在」幾失蹤人生死不明但有極大可能己經死亡。因此一生死不明」應為
構成民法上「失蹤」的基木條件。如果自然人在危險事故中「消失」.但依當時情形完全可以確
定其己經死亡的(如飛機高空爆炸)或經特別尋找If1J山啟』方確定其不可能生存的.雖生不見人.
死不見屍.亦應根據有關機關的證明確認其己經死亡(自然死亡).If1J不必另設宣告死亡所需失
蹤期限的例外規定。否則.有可能徒增糾紛.不利」幾空難、海難、礦井爆炸等危險事故遇難者善
後問題的處理。Cps)
(一)應否規定宣告死亡之申清權行使的順序
就其實質If1J言.民法設置死亡宣告制度.其日的非在確認失蹤人之死亡.If1J在保護利去關
系人之利益。If1J失蹤人之利去關系人有無利益需要保護.以何種方式獲得保護.應山其自行考
慮。所以.死亡宣告以利去關系人主動申清為程序啟動條件.法院不得主動介入.此為各國之
通例。我國民法通則第23條亦明文規定.宣告死亡應山利去關系人向法院提出申清。
失蹤人的利去關系人為與死亡宣告存有法律上之利去關系的人.包括失蹤人的近親屬及
受遺贈人、因失蹤人之死亡If1J有權獲得人壽保險金的受益人、不動產共有人以及失蹤人的債權
人、債務人等。但依日木有關判例.不包括需要以死亡宣告之結果為其他訴訟事件作證據之
人。Cz6)
對」幾利去關系人的范圍及其宣告死亡申清權行使的順序.我國民法通則未子規定。但我
國有關司法解釋不僅具體指出利去關系人的范圍.Ifu N_還將其列為四個順序.即:}l}配偶;C 2)
父母,I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I女、外孫子女)(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的人。並規定「申請撤銷宣告死亡不受上列順序限制」。C2})
就失蹤人之利害關系人而言,申請或者不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涉及其重大利益,而不同之
利害關系人,就其利益的權衡有所不同。因此,就是否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的問題,實踐中常
發生不同利害關系人之間的意見沖突。如某些利害關系人要求申請宣告死亡,而其他利害關
系人表示反對,或某些利害關系人要求申請宣告死亡,另一些利害關系人僅同意申請宣告失
蹤,則法律上應當如何裁決?對此,我國民法學界曾存有兩種不同主張:一為「有順序說」,即利
害關系人申請權之行使應設有一定順序,前一順序人未申請宣告死亡的,後一順序人不得申
請,但同一順序不受影響;C2R〕一為「無順序說」,即利害關系人均享有同等的申請權,不受前順
序人是否申請或反對申請或申請宣告失蹤的影響。C29〕而我國最高法院之司法解釋採用了「有
順序說」,認定其所列之利害關系人順序具有優先性和排他性,即如果第一順序利害關系人(配
偶)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請,其他利害關系人無權提出申請;近親屬不提出申請,其他利害關系人
無權提出申請。此項規定遭到學界強烈批評。有學者認為,宣告死亡制度之目的不在保護失
蹤人利益而在保護失蹤人之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而利害關系人在地位上一律平等,不因其為配
偶、子女、父母抑或債權人、債務人而有先後之分。C30 )
應當承認,在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中,其配偶最為特殊,是否宣告失蹤人死亡,與其具有更
重大的利害關系。而依我國傳統的生活習慣,配偶雙方中一方死亡或者失蹤,通常不會導致家
庭則產的分割。如果配偶不願意申請宣告死亡,而子女為繼承失蹤人遺產而堅持申請宣告死
亡,似乎」幾我國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有所違背。至」幾失蹤人之債權人或者債務人,其則產關系自
可與失蹤人之配偶或其他則產管理人清結,無須非得要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故規定配偶在
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問題上享有「一票否決權」,似更有利」幾家庭關系的穩定。此應為我國最
高法院作出前述司法解釋之理山。但是,應當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生活的發展,家庭成員結構
以及家庭則產結構日益復雜,如將宣告失蹤人死亡之申請權利實際操縱」幾配偶一人之手,則不
免有可能損害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利益。而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己經逐漸被淘汰,依法主
張權利(包括繼承權利)非為不道德之事。為此,將失蹤人之全體利害關系人視為具有同等地
位,均得自行提出宣告死亡之申請,不受其他利害關系人不同意見的阻礙(包括其不同意宣告
死亡,一也包括僅同意宣告失蹤而不同意宣告死亡等),較為妥當。
(二)檢察院應否具有死亡宣告申請權
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民法均將有權申請宣告失蹤人死亡的人限」幾失蹤人之利害關系
人,而未考慮國家公權之直接介入,其原因在」幾宣告死亡制度之目的主要在保護失蹤人利害關
系人的利益,故依民法之私法自治原則,申請宣告死亡與否,任山利害關系人定奪。但己有我
國學者注意到,如果失蹤人無利害關系人或者雖有利害關系人但利害關系人不申請宣告死亡,
即會使設立死亡宣告制度的立法目的落空,故建議增設有關在失蹤人無利害關系人或雖有利
害關系人而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請的,山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請之規定。〔3』〕而據我國台灣學者介
紹,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g條在80年代初之修正之前,規定死亡宣告申請人僅限」幾失蹤人
之利害關系人。但考慮到死亡宣告制度旨在結束失蹤人法律關系長期不確定的狀態,為維護

『玖』 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有哪些

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包括侵犯人格權和身份權,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和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又包括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和隱私權等,人身權具體如下:

1、生命健康權。《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

2、姓名權。《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3、肖像權。《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所謂「以營利為目的」,是指使用他人的肖像來達到自己一定的經濟目的。如未經本人同意,將其照片陳列在照相館的櫥窗內,或用來作廣告、商標等等。

4、名譽權。《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

5、榮譽權。公民的榮譽權是指公民在學習、生產。工作、作戰等方面成績顯著而獲得的光榮稱號。《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

侵害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根據《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必須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如果侵犯公民的名譽權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按刑法有關侮辱罪、誹謗罪、誣陷罪的規定處罰。

6、婚姻自主權。《民法通則》第103條規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9)民法103件擴展閱讀:

我國《刑法》在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方面,具體規定了以下幾種犯罪:

1、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包括:故意殺人罪和過失殺人罪;

2、侵犯他人身體健康的犯罪,包括:故意傷害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

3、侵犯婦女身心健康的犯罪,包括:強奸罪,姦淫幼女罪,強迫婦 女賣淫罪;

4、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 管制罪,拐賣人口罪;

5、侵犯他人人格名譽的犯罪,包括:誣告陷害罪,侮辱罪,誹謗罪,偽證罪,隱匿罪證罪;

6、侵犯涉及到有關人身權利的犯罪,包括:刑訊逼供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聚眾」打砸搶」罪,因刑訊逼供,聚眾打砸搶致人重傷,死亡的,以傷害,殺人罪(包括過失)論處。

『拾』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10)民法103件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熱點內容
勞動法最近案例 發布:2024-11-16 01:43:34 瀏覽:741
刑法總論ppt 發布:2024-11-16 01:33:36 瀏覽:572
法院的作用與職能 發布:2024-11-16 01:21:15 瀏覽:135
巴南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4-11-16 01:13:28 瀏覽:890
刑事訴訟法關於凍結期間 發布:2024-11-16 01:12:36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一款 發布:2024-11-16 00:47:33 瀏覽:527
勞動法資遣費計算 發布:2024-11-16 00:45:33 瀏覽:68
離婚協議書具有什麼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00:37:39 瀏覽:113
新民法院l 發布:2024-11-16 00:26:38 瀏覽:506
公司願不願法律仲裁 發布:2024-11-16 00:07:01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