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人之危民法總則
1. 民法典為何取消乘人之危
在社會實際中,不少人會在他人危機時,採取趁人之危的行為來迫使他人簽訂合同,其實這樣簽訂的合同是可以依法撤銷的。乘人之危簽訂的合同可以撤銷。有權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可以行使撤銷權。
什麼情況下能構成乘人之危
1、行為人實施了乘人之危的行為乘人之危是一種以積極的「作為」方式迫使他人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的違法行為,即行為人公開地以拒絕提供幫助向對方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就範。如果行為人雖明知相對方陷入危難、有所急需,但未實施任何主動的,積極的行為對其施加壓力,只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了對方提出的要求,則其行為不構成乘人之危。乘人之危行為可採用各種方式,但必須表現為「作為」,在一般情況下,「不作為」即在他人陷入危難時不予救助這一行為本身,不能構成乘人之危。
2、表意人客觀上陷入危難緊迫狀態危難緊迫狀態是指當事人所實際面臨某種重大的損害危險,「不存在產生競爭價格之可能的條件下,迫於對方壓力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當事人的危難緊迫狀態必須是現實的而非想像的,是重大的而非輕微的,其產生的壓力足以使當事人違背其意志作不真實的意思表示。當事人參與民事活動不能不承受一定的壓力,只要這種壓力不超過必要的限度,就不構成危難緊迫狀態。對於「危難緊迫狀態」的認定,是確認因乘人之危而為的民事行為的核心。對此,司法實踐中應同時將主、客觀兩方面的標准結合起來加以認定;
首先,應考察當事人主觀上是否因危難狀態而達到不得不違心地進行意思表示的程度。公務員之家由於人的個體差異,同一狀態對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同一境況在甲看來是危難緊迫狀態,在乙看來則可能不是,故因根據當事人所處的具體環境,結合當事人的個體特徵,對其加以分析;
其次,應根據社會的一般評價尺度,以客觀的標准考查當事人所處的境況是否構成危難緊迫狀態。
3、相對方的危難緊迫狀態非因行為人的行為所造成如前所述,乘人之危而為的行為中當事人進行違心的意思表示,是基於外界強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是精神壓力,也可以是物質性壓力,顯然,就當事人基於某種「壓力」而作違心的意思表示這一點而言,乘入之危與脅迫看似相同,卻有區別,因為在脅迫的情況下,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是直接來源於脅迫行為人的威脅或強迫行為,即其危難緊迫狀態系脅迫行為人造成,而在乘人之危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來自緊迫危難狀態,並非由行為人的行為所直接造成,而是由行為人行為之外的原因所造成,包括第三人的行為,天災人禍及意外事故等。這表明,當事人的危難緊迫狀態是否因行為人故意實施的違法行為所引起,是脅迫行為與乘人之危行為的根本區別。
4、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乘入之危的故意應當指出,行為人具有乘人之危的故意以明知相對方陷入危難的事實為前提。如果相對方雖事實上陷入危難,但行為人並不知情,在雙方實施民事行為的過程中,行為人覺察到相對方表現出來的急於出賣或購買物品的心理,遂大幅度壓低或抬高價格,「漫天要價」,使對方接受重大不利條件。這種情形,行為人主觀上不具備乘人之危的故意,這種行為構成顯失公平,但不構成乘人之危。可見《民法通則》把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分立基本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現狀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2. 《民法總則》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中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
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合法原則、綠色原則。
法律中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能夠體現立法的指導思想、並且對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率和指導作用的最基本規則。確立民法基本原則,是為各種規范民事活動的法律法規提出具有指導思想性質的基本要求。
(2)乘人之危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規定,不僅是為了規范當事人自身行為,更是為了規范民事活動的立法、行政執法、法院及其他機構的司法行為。
在立法層面,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這些基本原則不僅對總則中的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而且對整個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甚至還要對包括商事法、知識產權法、社會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權利的法律發揮統領作用。
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各種下位法的制定應當發揮指導甚至是制約的作用。例如,在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立法機構制定的地方法規涉及民事活動規范的時候,都應注意遵守這些原則。可以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為規范民事活動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於像民法典這樣的法律的時候,同樣也要遵守這些基本原則,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當然也要遵守這些原則。而在人民法院和裁判機構分析和裁判民事案件的時候,這些基本原則的作用更直接,也更顯著。這些基本原則雖然有的不一定能直接用來裁判案件,但它們都可用於從宏觀上指導案件的分析和裁判,自願原則等甚至可直接用來分析和裁判案件。
3. 乘人之危合同怎麼認定
乘人之危簽訂合同的情形:
1、簽訂合同一方當事人出於急迫需要或正處於緊急危難之境;
2、對方當事人明知其處於急迫需要或緊急危難之境,而迫使其作出違背真實意思的表示;
3、一方當事人實際作出了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與之簽訂了合同。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4. 《民法通則》中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是無效民事行為;《合同法》中乘人之危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可撤銷的合
因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5.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經濟法題目)
上述情形下簽訂的合同,不是無效合同,而是可撤銷合同。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簽訂後一年內,請求法院撤銷合同。
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不是同一概念。可撤銷合同在被撤銷前,屬於有效合同。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6. 哪些情況下會構成乘人之危,乘人之危有什麼法律後果
您好,根據2017年3月份最新通過的《民法總則》規定,「乘人之危」的情形已經被並入「顯失公平」之中。《民法總則》規定:「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困境、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有三:第一,雙務合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第二,顯失公平的事實發生在合同成立之時;第三,顯失公平的原因系一方當事人利用自己的優勢或利用對方的困境、危難、急迫、輕率、無經驗、缺乏判斷力、意志力薄弱等不利境地。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 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
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1121
7. 求:民法通則中關於敲詐勒索、故意殺人、乘人之危的法律法規
民法來通則沒有關於敲詐自勒索、故意殺人的法律規定,在刑法中有具體規定,而趁人之危不算違法犯罪行為。
《刑法》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