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確認意義

司法確認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4-16 03:37:34

A. 怎麼多元調節顯示調節成功可以進行司法確認是什麼意思

摘要 司法確認實際上是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在徵得雙方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案件情況,將案件委派給相應調解組織和調解員進行調解後。雙方當事人經調解成功,達成了調解協議,然後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的過程,就是司法確認!

B. 司法確認和法院判決書效力一樣嗎

你好, 大律師網 相關律師根據司法確認是2011年1月頒布實施的《人民調解法》內中規定的新制度。經人民調容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可以共同向法院申請。人民法院確認
調解協議有效的,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司法確認全程免費,其法律效力等同法院判決書,是當事人的
福音。

C. 司法確認的范圍和權利

司法確認的法律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據當事人的申請確認其法律效力的制度。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需提交司法確認申請書、調解協議和身份證明、資格證明等材料。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當事人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由主持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派出的法庭管轄。人民法院在立案前委派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並達成調解協議,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由委派的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第三條
當事人申請確認調解協議,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確認申請書、調解協議和身份證明、資格證明,以及與調解協議相關的財產權利證明等證明材料,並提供雙方當事人的送達地址、電話號碼等聯系方式。委託他人代為申請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D. 司法確認,否是什麼意思

司法確認是指對於涉及到的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經行政機關、人民調解組織、商事調解組織、行業調解組織或者其他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經調解組織和調解員簽字蓋章後,或雙方當事人簽署協議之後,如果雙方認為有必要,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其法律效力的制度。
司法確認程序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的一種。它是依據雙方當事人的申請,對當事人達成的民事調解協議進行自願性、合法性的審查,並賦予其強制執行力的非訟程序。
同時,申請司法確認的案件,法院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相比於訴訟程序,司法確認程序具有更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特點。PetitsPieds

E. 司法權的重要性

其一,司法是法律生命之所系。法律是在運動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只有在司法中法律才能成為法律,否則,法律只不過是一張紙或一個死的規則,它只具有文化意義而沒有規范意義。因此,可以說沒有司法就沒有法律。同時,無論是制定法還是習慣法,在不同的司法制度與不同的法官手裡其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司法制度的優劣對法律的可預測性影響極大。而法律的根本作用就在於它的可預測性,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可以預測結果的規范。就這一點來說,司法也是法律的生命之所系,有什麼樣的司法就有什麼樣的法律。所謂法治,要言之,就是規則主治,雖然規范的確定性是有限的,但是,追求法律的確定性是法治社會首要的道德義務。這一道德義務將司法推向了前台。
第二,司法是權力正常運作的保障。任何社會的正常運作都離不開權力的有效運作和權力濫用的防止,這兩方面都離不開司法的介入。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權力對社會的管理與服務最終都離不開司法。現代社會權力對社會的推進與改造主要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實現。而立法的目的只有通過司法才能正確貫徹。現代行政權擔負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雙重功能,這兩大功能和實現本身離不開司法。二是不同權力間的許可權糾紛離不開司法的裁決,當立法權與行政權存在不協調時,需要司法權來評判。當不同層級的立法權之間、不同層級的行政權之間產生不協調時,同樣要司法權來評判。三是對權力濫用的控制離不開司法。例如,立法權是否符合憲法、是否符合一般價值要有司法裁決,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也離不開司法的裁決。形形色色的權力腐敗更離不開司法權的最終裁判。正是司法的介入將不同權力的沖突由實力的較量轉化為說理,轉化為法律問題,以保障權力的正常運作,防止權力的暴力化傾向以及不同權力間的暴力沖突。
第三,司法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司法是權利保障和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權利的有無最終得由司法來確認,相互沖突的權利主張要通過司法來裁決,受到損害的權利需要司法來給予救濟。這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司法是人權的保障。現代社會,司法還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條防線,司法失真將使社會失去起碼的公正,使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與信心。所以,司法是一個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基本保障。1962年美國黑人的造反運動就是因為當時阿拉巴馬州的瓊斯法官在蘇利文案的審理中奉行種族主義政策,黑人看到通過司法實現正義無望才走上街頭的。
權力的來源有不同的依據,在現代社會,權力的終極來源是人民,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假設。但是,人民只是政治和法律上虛擬的,除了「全民公決」這一很少使用的權力行使方式以外,人民是無法行使權力的。人民必須通過法律將權力授予不同的人和組織。因此,權力就有一個規范依據的位階問題。有些權力是一般規范賦予的,有些權力是議會法律賦予的,最重要的權力則有憲法賦予。司法權是最重要的權力,所以,司法權是屬於憲法規定的權力。之所以這樣說的理由有:一是立憲史上的理由。三權分立是現代憲政的基本原則,憲法的基本內容就是規定三權,其中包括司法權。在各國立法史上,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均有憲法規定,司法權的獨立與權威、司法權的設置等等也都由憲法規定。在此前提下,有關司法的次一級的問題才有議會法律加以規定,關於司法機關的內部程序性的規定也要經過議會授權方可有最高司法機關來規定。這一切規定都必須遵守法律位階原則,任何規范都不得違反憲法。至於行政機關,那是無論如何都無權對司法權說三道四的。二是司法權與訴權的的特殊關系——司法權是實現訴權的基本條件,沒有司法權的正當行使,訴權就會落空。而訴權則是公民最基本的憲法權利,沒有訴權則公民的一切權利都將流於空談。所以,訴權是先於政府而存在的,是高於政府的,他應當由憲法規定,實現訴權的司法權也理應由憲法規定。
現代意義的司法一詞是指審判或裁判,這是基於三權分立的憲法理念而對權力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是以權力行使與規范間的關系而做出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劃分,具有普遍意義。依據這一理念,創造規則的權力是立法權,執行規則的權力是行政權,而依據規則做出裁決的權力則為司法權。因此,司法權是相對於制定規則的立法權和執行規則的行政權而言的。對國家權力作這樣的劃分源自西方。早在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的混合政體理論中就有三權分立的思想,經過洛克和孟德斯鳩的闡述,它成為憲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則在清末變法引進西律文化時才有司法權一說。在民國時,才真正確立了現代的司法觀。在民國體制下,國民大會代表主權,在他之下設立立法、行政、司法、、監察五院行使治權。司法院的職能是審判。在作為行政機構的行政院內再設一司法行政部,是為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的機關。1949年以後,實行形式上的立法、行政、審判(司法)三權分立,但是另設一司法部,司法的含義又顯得模糊起來。但是嚴格說來,司法部名實不符,因為它不管「司法」,而是主管與司法有關的行政事務。它設在行政系列本身就表明他不是「司法」的,而是「行政」的。行政權而以司法名之使得外國人不明就裡,也表明我們的司法觀念中有嚴重的行政意蘊。
司法權的裁判性質說明它的行為是說理而不是行動。以往將司法權定位為「刀把子」起碼是對司法權行為特徵認知的錯誤。「刀把子」和行為特徵是行動而不是講理。刀把於理論把司法權定位於工具是欠妥當的。因為「刀把子」論將司法認定為某一主體達到自身目的的暴力,這與司法權的裁判中立不符。司法權作為裁判權是在兩造間裁決的權力,它本身不能為兩造中的任何一造所用,不應當成為兩造中任何一造的工具,它應當是兩造的「公具」,而不應成為任何一造的「私器」。
就裁判權意義上的司法權而言,我國與西方一樣存在。但是,依孫萬勝博士的考察路徑和語境分析,我國司法權的運行更多地體現國家本位型,而非程序本位型,也沒有達到目的本位型。故可以說,我國法院的威權色彩較為濃厚。以《刑事訴訟法》為例,「審判」一詞出現的次數不低於數十次,與審判長、審判人員、審判組織、審判監督程序等復合起來的次數,超過百次;相反,「裁判」一詞,僅出現於第204條當中,以列舉的形式說明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的情形之一,是「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在這里,「枉法裁判」是一個固定法律術語,若非如此,在刑事訴訟法中可能就難覓「裁判」一詞的蹤跡。審判一詞暗含法院的權威性,因為權威而使法院的地位多少都凌駕於當事人之上,再加上古代父母官傳統的影響,就使得我國裁判權的中立性就會顯得薄弱。

F. 法律對我們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法律的意義很多。在這個時代,因為其他的種種原因,很多人懷疑法律的真正作用,但是法律是有它自己獨特的意義的,法律不因為司法上存在的種種問題而喪失其本來的意義。具體說來,法律的意義有如下幾點:
1.法律的秩序意義。法律在構建社會秩序中起著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證著人類的生存,保證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國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這取決於人對理性能力的確信。
2.法律的自由意義。法律提供給個人選擇的機會,法律明確行為模式,讓行為人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模式。另外,法律將個人自由賦予法律的形式,成為法律權利,使自由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護。最後,法律通過劃定自由的界限,為普遍自由的實現提供前提。法律即使限制自由也是為了每個人更好地實現自由。
3.法律的正義意義。正義是法律的理想或價值目標,法律通過分配權利義務,懲罰違法犯罪以保障正義,補償受害者以恢復正義。
4.法律的效率意義。在當代,法律對生活的滲透無所不在,這使得法律的效率意義更加重要。在提倡兼顧平等與效率的同時,法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效率的實現。
5.法律的利益意義。法律確認利益,通過平衡沖突進行社會控制,解決社會糾紛,平息社會矛盾,恢復社會常態,促進社會發展。
法律的規范的意義也即作用:
是指法自身表現出來的、對人們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可能影響,即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明確告訴人們行為的模式與標准,對人們的行為起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的作用.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規范對人們的公共生活的作用主要有: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既定的行為模式,從而引導人們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並不在於制裁違法行為,而是在於引導人們正確的行為,合法地參與社會生活.
(二)預測作用
法律的預測作用是指法律通過其規定,告知人們某種行為所具有的、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質以及它所導致的法律後果,使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以及他人行為的趨向與後果.
(三)評價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評價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的作用.法律評價的標準是合法與不合法.行為評價標准有法律、道德、紀律等,它們是可以同時適用的.但應該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評價取代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也不能用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代替法律評價.
(四)強製作用
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的作用.法律的強製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沒有強製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會降低,預測作用就會被懷疑,評價作用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義,教育作用的效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過其規定和實施而影響人們思想,培養和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引導人們依法行為的作用.

G. 司法確認

法律分析:

司法確認制度是指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糾紛,經過一些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進行調解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需要經過調解組織和調解員簽字蓋章後或者是雙方當事人簽署協議之後,如果雙方認為有必要,雙方當事人可以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協議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效力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第三十三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H. 國際人權公約中刑事司法准則有哪些積極意義

【正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中國已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從而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入世,其意義決不限於經濟貿易,它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法律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本文僅就國際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的互動關系略述己見。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指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國際社會形成的有關刑事法律的制定、實施和遵行的標准、規范和政策。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國際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世界各國所奉行的最低限度的刑事司法的標准、規范和政策。毫無疑問,各國均有各自的刑事司法准則,這種刑事司法准則是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在同犯罪作斗爭中形成的,具有本國的特色。但隨著國際交往的加強,全球一體化同樣會對刑事司法帶來重大影響,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形成了國際刑事司法准則。這些刑事司法准則為各國所遵循,因而成為刑事司法的最低標准。2.刑事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指與刑事有關的標准、規范和政策。刑事司法涉及對犯罪的懲治,因而與一個國家的刑事政策是有密切聯系的。刑事司法活動涉及刑罰權的行使,以往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他國是不能幹涉的。但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形成,國家刑罰權的行使同樣要受到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限制。3.選擇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作為國際化的規范,並不具有對各國天然的強制性。各個國家可以自主地決定是否加入某一國際公約以便決定是否受這一公約的約束。但一旦加入某一國際公約,就要遵守其所規定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具有選擇性。聯合國通過發布為數眾多的示範性和建議性的刑事司法准則,便於幫助各國根據各自的需要和可能作出適當的選擇。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往往是經國內立法確認以後才發生法律效力的,因而國內法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確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刑事司法目前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就是逐漸地擺脫以專政為核心的刑事司法理念,向以人權保障為歸依的刑事司法理念演進。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借鑒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十分必要的。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清末,中國曾經開展過一場法律改革運動,引入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吸收當時先進的法律文化。在刑法改革中,就是廢除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殘酷的刑罰,引入罪刑法定原則等體現法治的刑法觀念。但這些先進的法律文化受到當時專制的法律文化的排斥。如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在於限制國家刑罰權,保障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它導致中國傳統法律株連家族這類極其野蠻的制度的廢除。但罪刑法定原則所確立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精神,是頑固的保守派所不能接受的。當時的御史吳思敬就認為,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一概不予處罰,會「縱惡長奸,莫恥為甚,駭人聽聞。」可見,其抵觸與反應是十分強烈的。正因為如此,清末的法律改革運動雖然宣告了中華法系的死亡,引入了大陸法系文化,而其價值內容與精神實質卻並未獲得。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末的法律改革運動不能說是成功的。正如我國學者指出:清末歷史留下的結論是:以本國文化特殊性去抗拒外來文化中所包含的普世性因素,實質是以中世紀的宗法專制否定現代性。[1]轉瞬間,又一個世紀過去了。值此世紀之交,中國又迎來了一場司法改革運動,而且同樣面臨是排拒還是引入世界上先進的法律文化的重大選擇。應該說,經過百年發展,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僅做好了在經濟上迎接全球化的准備,而且在法律上同樣做好了這種准備。因此,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推動中國刑事司法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在中國刑事司法改革中,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價值上的轉換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不僅是一種規范體系,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體系。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第一,實現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權;第二,控制犯罪滋長,維護法律秩序。我國學者指出,國際社會對這兩個目標的不懈追求是推動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體系不斷發展的動力,而保持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記載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各項文件,有的側重於司法公正和人權保障,有的側重於控制犯罪和維護秩序。但是,國際公認的原則是不得以犧牲司法公正或威脅基本人權為代價來控制犯罪或建立秩序[2]。上述兩個價值目標,司法公正和人權保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保障機能;控制犯罪與維護秩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保護機能。就中國當前的社會狀況而言,兩者都十分重要。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中國逐漸地建立起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相對開放的現代社會。由於社會迅猛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增加,中國目前正在面臨巨大的犯罪壓力。因此,控制犯罪是當務之急。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一直奉行「嚴打」的刑事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正在形成,對自由與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人權保障的觀念逐漸地成為社會共識。因此,刑事司法的保障機能與保護機能都應受到重視。但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確認的以人權保障為主導的價值觀念,同樣應當成為中國刑事司法的價值選擇。長期以來,中國受到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對於個人的權利是較為淡漠的,沒有將其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強調保護機能而輕視保障機能,往往以犧牲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為代價而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維護社會秩序。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引入,中國司法改革首先要完成價值觀念上的重大轉換。惟此,才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制度上的改革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1999年刑法的修訂,使中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得以完善。但是,對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中國刑事司法制度還存在著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勞動教養制度就是亟待改革的一項制度。中國目前實行的勞動教養是指對嚴重違反治安管理,屢教不改,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或者構成犯罪但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人,收容於勞動教養場所,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種措施。關於這種措施的性質,在理論上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非刑罰性的強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處罰。但實際上,勞動教養比某些刑罰還要嚴厲,對勞教人員實行收容關押剝奪人身自由,有時長達三年之久,必要時還可以延長一年。顯然,勞動教養是違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條第一項規定:「除非依照法律所確定的根據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任何公民被剝奪自由,必須經過司法程序,經由法院判處。而勞動教養作為一種剝奪公民人身自由長達三至四年的措施,沒有納入司法程序,它名義上由各地勞動教養委員會決定,實際上是由公安機關決定的。這種制度的存在,使得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得不到司法的切實保護,使刑事法治建設取得的一些成果化為烏有。因此,在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以後,勞動教養制度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我國學者提出,參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改革中國勞動教養制度的途徑有兩種選擇:一是基本上取消勞動教養制度,將其中某些需保留的部分整合到其它法律之中(如行政處罰等);二是保留勞動教養制度,並作如下的改革:(1)更名為「保安處分」或者「公共安全處分」,或者其他更適合的名稱,先制定單行法,條件成熟後再納入刑法典;(2)時間應縮短,一般半年,最長不超過一年;(3)決定機關為法院,即由公安機關提出,法院經聽審程序決定是否採取;(4)允許上訴,遭受錯誤保安處分者有權得到賠償;(5)加強檢察機關對此制度的法律監督[3]。對於勞動教養制度不宜採取一廢了之的方法,因為中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存在數量因素,勞動教養的大多是輕微的犯罪行為,這些行為在世界各國一般都是作為犯罪處理的。因此,我贊同對勞動教養制度進行改造。無論如何改造,關鍵的一點就是司法化,即經法院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只有這樣,才能與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保持一致,充分保障勞教人員的訴訟權利。由此可見,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引入中國,中國現有的刑事司法制度有其相關制度都面臨著需要改革的問題。
(三)規范上的更新
中國的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雖然先後在1996年和1997年進行了修改。在修改後的刑法中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在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同時應看到,在刑事法規范中體現罪刑法定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都是不徹底的。從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來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我國學者將前半段稱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後半段稱為消極的罪刑法定。這些學者認為,積極的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是嚴肅執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消極的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是要用刑法來防止國家刑罰權的濫用,以保障人民的權利不受其非法侵害。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涵義。[4]應該說,這是對中國刑法第3條規定的正確詮釋。但問題在於:罪刑法定原則是否應當包括所謂積極的內容。縱觀世界各國刑法,罪刑法定都是在消極意義上規定的,其基本蘊含在於「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因此,罪刑法定原則的精神是限制機能,即通過限制國家刑罰權(包括立法權與司法權)而達到人權保障之目的。由此可見,中國刑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並非建立在對罪刑法定含義的正確理解之上。同樣,在刑事訴訟法關於無罪推定原則的規定中也存在缺陷。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規定的內容雖然類似於西方國家關於無罪推定的規定,但刑事訴訟法第93條又規定了犯罪嫌疑人具有如實回答的義務。這一規定與無罪推定所包含的被告人享有沉默權顯然是對立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學者指出:由於未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法律並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有如實回答偵查人員訊問的義務,在偵查、起訴、審判各階段均有關於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設置,因此很難說在中國刑事訴訟中已經完全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5]]因此,在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以後,中國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和刑事訴訟法中的無罪推定原則都有待進一步完善。由於是刑事法規范,還需要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准則進行更新。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國際社會在聯合國的主導下,經過長期努力形成的,是世界各國先進的與文明的刑事司法經驗的總結,也是國際社會在刑事司法上達成的共識。中國通過加入WTO,融入國際社會,不僅經濟制度存在一個與國際接軌,而且刑事司法制度也存在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我認為,在正確處理國際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關系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國際化與本土化
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意味著在刑事司法制度上向國際標准靠攏,這是一種全球化的努力。但任何一個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畢竟是與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相關因素密切相聯的,是根植於本土的。因此,在移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中國的特色。例如,國際上對於死刑一般都持否定態度,廢除死刑已經成為國際趨勢。但在中國,由於存在嚴重的犯罪問題,對於那些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人,需要適用死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不可能採納廢除死刑的政策。當然,對於死刑加以限制是必要的。總之,只有立足於中國本土,才能使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發揮作用。
(二)積極與穩妥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之引入,實際上是一種法律的移植。在進行移植的時候,我們既要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又要切忌急躁,而應當逐漸地消化。中國刑事司法改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而應當緩慢地推進。我們首先要根據中國的實際狀況,引入那些國際上通行的刑事司法的最低標准。在此基礎上,逐漸地提升中國刑事司法的水平。只有以一種穩妥的、適當的方式,才能使中國刑事司法制度接近國際刑事司法水平。
(三)引入與融通
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並不是機械地照搬,而是要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融通。這里的融通,是指融會貫通,因而包含一種創造精神。尤其要注意利用現有的刑事司法制度資源,經過改造,使之適應刑事法治的要求。

I. 什麼是司法確認制度當事人如何向法院申請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

司法確認制度,就是雙方當事人經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協議,共同到人民法院,要求法院確認雙方調解協議有效的一個司法程序。
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必須提交書面申請書,並且雙方當事人都要到法院共同簽字確認。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四條 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由雙方當事人依照人民調解法等法律,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第一百九十五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五十三條 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的,雙方當事人應當本人或者由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代理人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庭提出申請。
第三百五十五條 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可以採用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當事人口頭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記入筆錄,並由當事人簽名、捺印或者蓋章。
第三百五十六條 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調解協議、調解組織主持調解的證明,以及與調解協議相關的財產權利證明等材料,並提供雙方當事人的身份、住所、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當事人未提交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當事人限期補交。
第三百五十七條 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一)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范圍的;
(二)不屬於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的;
(三)申請確認婚姻關系、親子關系、收養關系等身份關系無效、有效或者解除的;
(四)涉及適用其他特別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審理的;
(五)調解協議內容涉及物權、知識產權確權的。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發現有上述不予受理情形的,應當裁定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第三百五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查相關情況時,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共同到場對案件進行核實。
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當事人的陳述或者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備或者有疑義的,可以要求當事人限期補充陳述或者補充證明材料。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向調解組織核實有關情況。
第三百六十條 經審查,調解協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申請:
(一)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
(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
(三)違背公序良俗的;
(四)違反自願原則的;
(五)內容不明確的;
(六)其他不能進行司法確認的情形。

J. 什麼叫「司法確認」

------通過司法機關和司法程序,對某項事物的合法性、有效性、權屬性等回實質問題進行確認。比如合同答簽訂後,如果認為合同內容顯失公平,可以要求法院依法撤銷不公平的內容,這就是司法確認過程。再比如,經過人民調解組織達成的協議,要求法院確認協議的效力,也是司法確認的過程。
------比如發生土地權屬糾紛,經土地管理部門裁決的,這是行政確認。

熱點內容
合同法租賃合同部分 發布:2024-11-15 23:00:34 瀏覽:400
物權法106條合同法51條 發布:2024-11-15 22:50:41 瀏覽:122
道德與法治姐姐不在家 發布:2024-11-15 22:41:21 瀏覽:71
司法兩個堅持 發布:2024-11-15 22:34:56 瀏覽:664
勞動法44條規定有哪些 發布:2024-11-15 22:02:16 瀏覽:851
合同法中情勢變更條款 發布:2024-11-15 21:58:42 瀏覽:60
司法部最新動態 發布:2024-11-15 21:57:50 瀏覽:74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