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精神損害

民法總則精神損害

發布時間: 2022-04-16 05:10:01

民法總則133條的規定是怎樣的

民法總則第133條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定性或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Ⅱ 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

2018年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

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嚴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5萬元、4萬元、3萬元、2萬元和1萬元五個等級;一般性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個等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2)民法總則精神損害擴展閱讀

精神損害賠償,是隨著《民法總則》的公布實施而在中國建立的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國公民權益的拓展。

精神損害賠償是因侵犯人格權致使公民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物質上的損害,如受害人進行治療的費用,一是精神上的損害,如受害人心理創傷和精神痛苦。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賠償損失既指對物質損害的賠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補償。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不能彌補受害人名譽,榮譽等損失時,還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來解決。

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以物質形式彌補和減輕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對侵權人予以制裁。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限於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格權種類,不能任意擴大。

基本原則

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由於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沒有規定明確的賠償標准、最高和最低限額。因此,如何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是審判實踐遇到的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精神損害不同於財產損害,無法適用等價賠償的原則來衡量。因此,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應在堅持一定原則的基礎上,依照具體的案件情況,綜合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平衡各方利益,使其賠償數額適當合理。

補償限制原則

由於精神損害是一種無形損害,很難用物質尺度來衡量,依據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原則難以正確處理,賠償數額的確定只能是一種補償性的,而不是等價性的,只能是適當補償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親屬所受到的精神損害,通過對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親屬的經濟補償,使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親屬感情上的痛苦得到減輕或消除,從而起到撫慰作用。

公平合理原則

公平合理原則就是平衡原則,這是處理民事案件普遍適用的原則。具體要求是:既要考慮金錢賠償的民事制裁作用,讓侵權人得到懲戒,又要從實際出發,給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親屬以適當的賠償金,以彌補其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

自由裁量原則

法官判案的自由裁量權,是法律賦予法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賠償數額靈活確定的權力。在審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涉及精神損害賠償時,法官應依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以及審判實踐經驗,結合具體的案情,確定一個適當的賠償數額。

Ⅲ 什麼情況下可以索賠精神損失費

個人受到民事侵權及精神傷害時可以索賠精神損失費

Ⅳ 民事糾紛中精神損害訴訟時效期限多長

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
要弄清因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首先要掌握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種類及適用范圍。我國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有以下幾種:
一、一般訴訟時效: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二、特殊訴訟時效: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而制定的訴訟時效。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
特殊時效可分為以下三種:

1、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2、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規定訴訟時效為三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訴訟時效為四年。
3、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由上述對訴訟時效的介紹可以看出,精神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適用普通訴訟時效,即適用兩年的普通訴訟時效。

Ⅳ 民法總則精神病的規定是怎樣的

你好,
第二十二條【成年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回制民事行為答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第二十三條【法定代理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二十四條【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和恢復】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Ⅵ 國家賠償的問題,到底有沒有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是由於精神權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法律後果,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民事制裁措施。精神權益是指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所獲取的體現在人格、身體方面的精神利益。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事實上我國法律中並沒有嚴格使用「精神損害」這一概念,一般認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的「賠償損失」是對精神損失的一種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分為人格精神損害賠償和人身精神損害賠償兩類,對人格精神損害《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有關司法解釋作了基本規定但對於人身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仍處於空白狀態。目前司法實踐中對《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的「 等費用」作了擴大化解釋,對一些案件中的人身損害造成的精神損失進行了一定補償,但各地法院缺乏統一規定,在執行標准和數額上尚有較大差異。另外對於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只限於直接受害人,對間接受害人,如受害人的父母、子女、配偶等沒有規定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只是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六條和第三十七條規定了死亡補償費,死亡補償費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十年。對不滿十六周歲的,年齡每小一歲減少一年;對七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均不少於五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二條也規定了死亡賠償金。

Ⅶ 民法典規定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必須是造成他人什麼

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了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造成受害人精神利益上的損害,依法應當承擔以賠償損失為主要責任形式的侵權損害賠償形式。該制度的設立旨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格權益。
對公民人格權的保護,並非始於現代,古代法中都有對人格權予以保護的法律規定。諸如我國歷朝封建法典中關於詈罵、恐嚇的規定、羅馬法中關於誹謗的規定。然則這些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古代法中均採用刑罰方法予以保護,而且保護的對象多是帝王、尊長、奴隸主的人格權。具有現代意義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從立法上,導源於《德國民法典》。該法典的深刻理論意義和高超絕倫的立法技術影響了後世的各國民事立法,使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日趨被大多數國家承認和接納。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損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為了貫徹該條文的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一(試行)第150條中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確定其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問答中也明確指出,「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以上這些規定,都足以說明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確立。

Ⅷ 民法總則125條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情形。

由於這類施工行為是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方進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人以損害,故我國《民法通則》第125條對這類行為致人損害予以特殊規定,對於地面施工緻人損害實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即在確定責任時,行為人如能證明自己採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或設置了明顯的標志,主觀上沒有過錯,就可減輕或免除賠償責任。

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1.行為人實施了地面施工行為

這里所稱的地面施工行為有其特定含義,一般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行為,非上述情況下的地面施工行為,不能適用此外所稱的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相關規定。

2.行為人未盡安全保護措施
?
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所、道路等地施工,施工人應當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以保證行人的安全,如在施工場地設置護欄,晚上設置紅燈等。施工人未盡此種義務致人損害,就應承擔民事責任。

3.有損害事實?
大道的
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兩種情形。如有的人跌入施工場所而受傷,有的車輛跌入施工場所而受損等。

4.地面施工行為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大道的
這是指有關的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的地面施工行為所造成。地面施工行為是因,損害事實是果。只有在二者有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合同法租賃合同部分 發布:2024-11-15 23:00:34 瀏覽:400
物權法106條合同法51條 發布:2024-11-15 22:50:41 瀏覽:122
道德與法治姐姐不在家 發布:2024-11-15 22:41:21 瀏覽:71
司法兩個堅持 發布:2024-11-15 22:34:56 瀏覽:664
勞動法44條規定有哪些 發布:2024-11-15 22:02:16 瀏覽:851
合同法中情勢變更條款 發布:2024-11-15 21:58:42 瀏覽:60
司法部最新動態 發布:2024-11-15 21:57:50 瀏覽:74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