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司法權
一、性質不同。
法院、監察院屬於司法機關。
公安機關的性質具有雙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紀委是紀律檢查部門,不隸屬於任何部門,但服從黨委領導。
二、職能不同。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公安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依法管理社會治安,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同時公安機關又依法偵查刑事案件,行使國家的司法權。
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
三、隸屬關系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上下級公安機關之間屬於業務知道關系。
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
『貳』 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是什麼關系
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既有明顯區別,又有緊密聯系;既有各自「分管回領域」答,又相互協調銜接。四個方面看不同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都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都是通過特定程序制定的行為規范,都屬於制度范疇。兩者在4個方面存在明顯不同。制定機關和制定程序不同,黨內法規是由省級以上黨組織按規定程序制定的,國家法律是由國家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制定的;調整對象不同,黨內法規主要調整的是黨內關系和黨內政治生活,國家法律主要調整的是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適用范圍不同,黨內法規僅適用於黨組織和黨員,國家法律適用於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實施方式不同,黨內法規以黨的紀律作為強制手段,國家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三個方面看統一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共同服務於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家法律是黨內法規的制定約束。黨章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內法規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黨內法規是國家法律的重要保障。黨嚴格遵守黨章和黨內法規,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先決條件。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時深刻指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
『叄』 如何從立法上完善司法權威保障機制
法律至上是法治社會的首要原則,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最高權威。而司法權威是法律權威最重要的標志。如果司法權威不能確立起來,那麼法律權威也就根本無從談起。本文從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談起,分析了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保障司法權威,從立法上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並著重研究了設立藐視法庭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 司法權威首先來自「現行法規的確認」,在我國即來自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我國憲法和法律將司法權賦予司法機關,要求司法機關運用司法權保證法律的順利實施,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當出現違法事由時,司法機關就應當運用司法權強制違法者糾正違法行為,甚至要求違法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司法權實質上是國家強制力的一部分。沒有國家賦予司法機關這一國家強制力,司法機關就如同一民間組織,當出現違法事由時,便不能對違法主體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也就是說,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司法機關便無任何權威可言。 我國憲法第126條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第4條均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從法律條文上看,我國法律規定的審判獨立與其他國家關於司法獨立的規定並無多大差異。從憲法條文上看,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憲法地位是平等的,司法機關獨立於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具有干涉司法的憲法依據。然而在司法的實際運行中,法院與同級行政機關在地位、作用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法院院長在黨內的地位要比行政首長低許多,使行政首長與法院院長之間平等的憲法地位得以演變,成了雖無領導之名卻有領導之實的事實不平等關系。「現行體制下,法院工作很現實;……法院工作客觀上是黨委、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 此外,我國憲法對於人民法院獨立審判雖有規定,但沒有審判獨立的保障措施,最明顯莫過於缺乏關於司法經費保障的規定。充足的司法經費是實現法院外部獨立的物質保障。目前法院的司法經費由地方財政供給,在客觀上加劇了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對法院的控制,不利於法院獨立審判。當地政府控制了法院的經費供給,基本上也就控制了法院。司法經費的短缺,迫使法院將司法的獨立性和尊言拋在一邊,處心積慮地四處「要錢」,這就為外部力量干預司法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現行憲法、法律關於司法權威的規定在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在我國的國家權力結構中,長期以來行政權居於主導地位。在司法實踐中,法院、檢察院依行政區劃設置,內部實行行政化管理,人力、物力、財力受制於同級地方黨委和行政機關,對行政的司法監督在立法上被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的狹小范圍內,客觀上造成司法機關在國家權力結構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司法強制力易被行政強制力所淹沒,司法強制力不夠充分。 2、社會公眾對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持懷疑態度,甚至冷漠,司法公信力受到挑戰。現實生活中老百姓打官司難,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和效率失去信心,對司法公信力表示懷疑。「根據有關調查的推算,我國已頒布的法律和法規真正在社會發揮實效的只有近50%,公民對法律的認識程度只達到近幾年法律制定總數的5%,即使是那些廣為人知、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實效的法律法規,其效力也大打折扣。」 在上訪案件中,「40%是反映公檢法機關問題的」。 3、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有效實現,「執行難」問題突出。當前,人民群眾對執行難的反映超過對審判不公的反映,執行難問題在全國各級法院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基層法院反映尤為突出。法院生效判決的既判力得不到實現;部分敗訴的當事人不尊重甚至不執行法院的生效判決,無理纏訟;少數行政機關對其涉及行政訴訟成為被告很不理解,有的對敗訴更是難以接受,甚至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決;「執行難」仍是困擾法院的一大難題。 4、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普遍被作為公訴機關,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權大大弱化。在司法改革實踐中,不斷有人議論檢察機關在司法改革中面臨「邊緣化」,不斷有人質疑檢察機關在司法體制中的「法律監督」職能。對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權力的理解就是,「檢察機關是國家的公訴機關,惟一的權力就是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個別公安機關對於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說明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敷衍了事,有的不及時立案或辦了立案手續後卻以種種理由拖延辦案,對檢察機關發出的要求補充偵查或追捕、追訴決定不認真執行,有的補充偵查期限到了之後即將案件材料再原樣移送檢察機關。從而影響法律監督的效果,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威造成損害。 5、暴力抗法,打傷打殘致死政法幹警,政法幹警正當執法權益受到侵犯。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決拒不執行,甚至發展到公然暴力抗法,司法權威已盪然無存。作為國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的公安民警因執行職務遭受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民警正當執法權益的案件也屢屢發生,這些暴力抗法,侮辱、毆打、誣告等侵犯政法幹警正當履行公務案件的發生,從表面上看是對法官和警察個人的人身侵犯,實質上是對國家權威、法律權威的公然蔑視,是司法權威遭受嚴重破壞的外在表現。 三、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的措施 保證司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受干擾和無理追究,必須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權威的司法體制應該是能夠有效地抵禦外界的干擾,能夠自主地依法獨立地公正司法,贏得社會公眾的認同和信任的這樣一種司法體系。建構權威的司法體制必須正確處理司法與執政黨的關系、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司法與行政機關的關系、司法與社會傳媒的關系。 1、正確處理司法與黨領導方式的關系,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司法與黨執政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與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之間的矛盾,表現為黨的領導與「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矛盾。維護司法權威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方式,各級黨組織應當將加強和改進對司法機關的領導方式作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自覺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維護憲法尊嚴,推進憲政和政治體制改革健康發展,通過提升司法權威來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 2、正確處理司法與國家權力機關的關系,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一是正確定位司法機關的性質和地位,不能把司法機關當作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二是地方各級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能作為地方各級司法機關執行的必然依據,應當賦予地方司法機關審查地方法規的有限司法審查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統一完整實施。三是嚴格區分監督司法權的方式與監督行政權的方式,加強和改進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司法的方式。 3、正確處理司法與行政的關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要正確理解司法權的國家性,明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各自性質的不同點。司法權主要不是地方性、地域性和行政性的,而是全國統一的整體。司法機關是「國家的」機關,司法權也非「地方的」司法權,整個司法機關體系是統一的國家機關而不是地方各級政權組成的地方機關。二要實行國家對司法的垂直領導,實現司法體制的一體化。在司法機關的設置上,建立一個司法區劃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區制度,司法機關的人事管理和財政保障等都應超越地方行政區劃的限制,切斷司法機關與地方政府之間非必要的聯系,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屏障」,形成必要的距離,真正保證司法權獨立於行政權,保障司法權在全國的統一和完整。 4、正確處理司法與傳媒的關系,增強社會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一要加強傳媒對司法的監督,以公開促公正司法。「公開審判」是憲法確立的司法原則,通過大眾傳媒客觀公正地報道司法過程,一方面能夠防止和矯正司法偏差,保證司法公正。「只有公開,才能接受群眾監督,法官的獨立才不至於變為獨斷專行。」 同時還能夠通過大眾傳媒對司法過程客觀公正地報道培養社會對法律的信仰,對司法公正的信仰。二要規范傳媒對司法的監督,維護司法權威。新聞監督司法活動應符合其內在要求和實際需要,堅持「真實、公正、合法」原則,輿論監督和批評應該是善意的和建設性的,而不是惡意的和攻擊性的。過多的不當新聞監督,不僅會破壞公眾對司法的信任,損害司法權威乃至國家形象,而且也會降低公眾對新聞媒體信任,而新聞監督與司法活動一樣都是建立在公正、真實的基礎上的,都要靠公眾的信任才有生命力。 四、保證上位法對下位法的法律效力的舉措 首先要注意從立法技術方面避免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一方面,上位法的制定不宜原則性過於寬泛,彈性不宜過大,立法用語要避免曖昧模糊。另一方面,下位法的制定要以服從上位法為前提,同時要凸顯一定的地方特色和立法創新色彩,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上位法。其次,要完善相關的備案審查制度,要在法律法規備案時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筆者認為,對備案制度不宜作過於狹隘的理解,備案不僅僅是一種登記、存檔的形式上的備份,還應包括內容上的審查。因此,備案和審查應緊密聯系,要附帶審查是否存在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否則備案制度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無任何實際意義。下位法的備案其實是預防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的一個有效機制。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地方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必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必須報國務院備案。接受備案的機關在必要時可以審查下級立法主體報送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督查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問題。此外,要重視法院對地方性法規、規章等下位法的司法審查,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解決上位法和下位法沖突問題方面的積極作用。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同時也是維護立法正義的重要防線。司法裁決的權威性、中立性和專業性,決定了法院是審查、判斷、選擇和解決法律規范沖突的理想機構。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有權力解釋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的解釋效力雖然低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效力,但以立法工作為主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實際上很少行使法律解釋權,因而事實上最高人民法院已經成為法律最經常、最權威的解釋機關。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發生沖突時,最高人民法院有權進行合法性審查,有權通過司法解釋法律判定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而使之失效。筆者認為,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以外,還應賦予地方各級法院一定的下位法司法審查權,地方各級法院有權審查並裁決本級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發布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與上位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相沖突。 五、保障司法權威在立法上的具體建議 (一)確保司法獨立 應在實踐中實現司法獨立,給司法機關強有力的司法權。這就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擺正自己的位置,行使好自己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在法律上明確、細致地規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司法機關監督的內容和程序,同時還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法律的規定有正確的理解,不能將監督權理解為干涉權。為實現司法獨立,還要求黨的領導機關明確自己是政治上的領導而不是具體業務上的領導,黨的領導機關不能對司法機關的正常業務干預過多。實現司法獨立,最主要的還是要使司法機關擺脫地方行政機關的干涉,這就要使司法機關在人、財、物等權力上完全獨立於地方行政機關,改變當前司法機關對地方政府的依附狀況。 首先,在機構獨立方面:(1)改變目前各級地方黨組織對各級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改由黨的中央組織對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的領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根據黨的中央組織上的授權代表執政黨領導全國各地的司法機關。(2)在司法人員的任免程序和方式上,結合我國的國情並結合國外的經驗,將目前地方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由地方權力機關選舉和任免的做法,改為由國家元首或由最高司法機關的司法長官根據一定的程序任命。(3)在財政體制上,將目前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司法機關財政的做法,改為由中央政府負擔,並由最高司法機關集中統一管理全國各級司法機關的財政經費。 其次,在法官獨立方面:(1)嚴格推行對現行法官的專業知識考試,不合格的堅決另行安置,同時嚴格控制新任法官的任職資格,從而保證法官的資質;(2)在法官的經濟保障上,可提高其薪金水準,以相當於或高於公務員的標准發放;(3)在法官的裁判獨立上,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同時改革同一法院內部以及上下法院間的「請示匯報」、「提前介入」的習慣做法,保障法官的獨立審判。最後,建立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包括法官的外部約束——即對法官違法的懲戒制度,以及法官的內部約束——樹立對自身所處的法官職業共同體的自豪感與榮譽感。 (二) 維護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贏得公民對司法權的信賴。司法權的運作過程即為司法人員的辦案過程,所以司法公正,無論是實體公正還是程序公正,首先涉及的是司法人員的素質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司法人員的法律專業素質和忠於法律、維護正義的職業道德素質。為實現公正司法,司法系統應把好司法隊伍的人員入口關,在聘用工作中通過公開考試錄取具備較高學歷的、敬業精神強的法律專業人才。另外,由於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接觸的人層次、類型多樣,思想上易受腐蝕,所以加強對司法隊伍的監督管理和教育整頓是非常必要的。司法公正除人的因素外,還有制度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程序規則,因為程序具有保證實體公正的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法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訴訟程序基本上持程序工具主義立場,認為程序不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實體存在,它沒有任何從其自身品質上可找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因素,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作為實現某一外在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這種程序工具主義立場必然導致程序設計和運作中的實用主義和程序虛無主義,在實踐中就表現為程序設計上的不合理和程序運行過程中不公正。而沒有程序的公正實體上的公正也將大受影響,所以要在制度上制約司法權,實現司法公正,就要求程序設計者和運行者樹立正確的程序價值觀,認識到程序具有其自身的獨立的內在價值,即程序本身具有符合程序要求的內在品質,設計的程序應具有參與性、中立性、對等性、合理性,並在司法過程中充分體現程序價值。 (三)提高司法效率 終局性要求司法程序的有一定的效率性,司法權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於司法效率。歷史上有多種糾紛解決方式,某一種糾紛方式的存續,即取決於糾紛的性質也取決於解決糾紛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體現出的效率性是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標志。最有效率的司法應當是及時、有效且公正地解決社會糾紛的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當的司法程序可以實現正義和效率的兼容,在正義和效率這兩大理念的互動中,實現正義和效率這兩大價值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件久拖不決、超審限結案就是有悖於程序正義理念和違反程序法的司法行為,既犧牲了司法的效率,同時也背離了司法公正原則。所以說,完整意義上的司法效率主要指,公正判決能夠及時地作出和執行;作出判決和執行判決所需的費用、時間、人力等社會成本較低,並與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能夠保障大多數人接近和利用法院的審判權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公正判決的執行率較高。 及時裁判和裁決的及時執行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備條件。司法權威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求社會主體對司法的信任和信賴,而這種信任感來自於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只有通過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才能使社會主體將訴訟作為保護自己權利,解決糾紛的正常的、正規的途徑,民眾也才能在心理上體驗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賴,司法權威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法律實施的低效率、審判的不合理延遲必然導致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全面貫徹,人們的權利不能通過司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司法沒有提供應有的救濟渠道,這種狀況也就會導致人們難以形成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的感情,而對司法途徑持一種懷疑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法律信仰就無從建立。重視效率已成為當代司法的一個重要觀念,司法效率體現在及時裁決糾紛上,案件久拖不決勢必會增加訴訟成本,往往會給訴訟當事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傷害,使訴訟當事人飽受訴訟之苦。司法效率還要求公正的裁判要能得到完全的執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的維護。這為司法權威所必需。如果裁判得不到執行,體現法律尊嚴的判決書成了當事人權利的「白條」,人們就會對法律由困惑到失望直至蔑視,就會消極地否認法律的權威。 在保障司法權威方面,我們認為,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在司法權威程度較高的國家,法院一般擁有藐視法庭制裁權,通過對藐視法庭行為的即時懲罰,保障對法庭應有的尊重。英國的法律就對侵犯法庭權威與尊嚴的行為,規定了一系列罪名,包括蔑視法庭罪,侵害證人罪,侮辱法官罪,違抗法庭命令罪,損害公平審判罪等。這對英國司法權威的樹立和維護,無疑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國目前的法律雖然規定了對擾亂法庭秩序、妨礙訴訟順利進行和拒不執行司法裁判的行為可以採取罰款、拘留等司法強制措施。但是,即使是最嚴厲的司法強制措施,也只能對藐視法庭者拘留15天,這種強制力度,顯然不足以對藐視法庭的行為造成威懾。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由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移送起訴。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人民法院對拒不執行司法裁判行為的即時懲罰權。而且根據現行刑訴法,追究抗判者的刑事責任,遠未達到促使有關當事人積極履行司法裁判的理想效果。而實際上,法院在執行過程中遭遇的暴力抗法行為遠不止一件,還有許多案件在移送公安機關偵查之後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現在之所以造成執行難的現狀,就是因為沒有對那些不執行裁判的義務人和妨礙執行的責任人罰當其罪,嚴懲不貸。這種狀況不僅使藐視法庭者增強了對法院的藐視,也使民眾對司法的權威性產生了懷疑。 我國司法的程序保障權力不足,法院缺乏藐視法庭制裁權,面對干涉獨立審判的行為顯得軟弱無力。由於法律沒有將即時懲罰權賦予司法機關,使得我們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面對各種各樣妨礙司法的行為時,無力捍衛自己的尊嚴,他們或忍受或迎合、或被迫屈服,其後果是妨礙司法的行為大行其逆。軟弱的司法,一個任何人都敢於挑釁的司法是得不到尊重的,也談不上被公眾信任。因為往往公眾在權利受到比他強勢的力量侵害時,才導致司法的救濟。如果司法本身軟弱無力,那有何尊嚴、權威可言?公眾又如何信任?據此,我們認為,在立法上增設藐視法庭罪已成當務之急。
『肆』 美國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的關系
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別由三個機關獨立行使,並相互制衡的制度。版三權分立制度是根據近權代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三權分立制度為絕大多數的資本主義國家所採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美國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的典型國家。美國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合眾國國會,行政權屬於美國總統;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國會隨時制定與設立的下級法院。根據三種權力相互制衡的原則,美國憲法還規定,國會有權要求總統條陳政策以備審議,批准總統對外締結的條約,建議和批准總統對其所屬行政官員的任命,通過彈劾案撤換總統,有權建議和批准總統對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宣告懲治叛國罪,彈劾審判最高法院法官;總統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擁有有限的否決權,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總統還擁有特赦權、對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權;最高法院法官在總統因彈劾案受審時擔任審判庭主席。此外,根據慣例,最高法院有權解釋法律,宣布國會制定的法律違憲無效。實行總統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採用這種形式。
『伍』 中國共產黨執和西方政黨執政權的許可權和方式有哪些不同
中國共產黨和西方國家政黨的執政方式既有相似也有區別,其主要表現為執政黨獲 取、執掌政權的途徑和方式, 對政權的作用方式和其權力受制約的方式三個主要方面。 中國共產黨 自身的執政優勢應當堅持, 西方國家政黨執政方式的某些民主形式我們應當創造性地借鑒。 關鍵詞: 政黨; 執政方式; 比較 中圖分類號: 25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320964 (2003) 0420027204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 它同西方 這里講的�6�5西方�6�6既是地理概念,主要指西歐、北美 地區, 也是個政治概念, 即泛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下同) 國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在性質上是不 同的。但同為政黨, 在執政方式上, 既有相似之處, 有不同的地方。分析和比較兩者的執政方式,對於我 們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提高執政水帄具 有啟迪意義。 中國共產黨同西方國家政黨都以謀取國家政權和執掌國家政權為自己行動的目的, 但二者獲取政 權、執掌政權的途徑與方式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由 各自產生的政治環境、理論基礎不同所決定的。西方 國家的政黨政治分為三種類型: 兩黨制、多黨制和一 黨制。兩黨制的典型是英國和美國; 多黨制的典型則 是法國、德國、義大利等; 一黨制主要指一黨長期執 其他各黨作為陪襯,其典型是日本。 在獲取政權 的途徑與方式上, 西方社會無論何種政黨制度, 一個 政黨要想合法的執掌政權, 都必須走競選的道路。這 是因為西方政黨的產生是與 17 世紀議會民主制度 的選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後來逐步演化為現代 意義上的政黨。因而, 他們每隔幾年就要舉行一次大 以決定由哪一個政黨的代表人物擔任政府首腦、組織政府和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每當此時, 就是各 政黨最忙碌的時候。它們要調查選民的意向, 制定競 選綱領和政策, 提名或選舉本黨的政府首腦候選人, 到處發動宣傳攻勢, 激烈地抨擊競爭對手。待選舉結 新政府開始運作,政黨組織就緩緩退入後台。 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之後,在下一次選舉來臨時再 度活躍, 如此周而復始。 在競爭活動中, 獲得多數選 票的政黨就成為執政黨, 在議席中佔多數席位, 組織 政府, 敗北的黨就成為在野黨或反對黨, 這樣採取輪 流執政的方式。 與西方資產階級政黨產生的政治環境不同, 國共產黨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內部沒有 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 在外部沒有民族獨 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 因此, 無議會可以利用, 命的敵人不但有強大的帝國主義,還有強大的封建 主義以及勾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與人民為敵的大 資產階級。革命的敵人武裝到了牙齒, 在城市中建立 了極端野蠻的反革命軍事專政, 不給人民以合法斗 爭的任何可能性。因此, 中國共產黨是用革命的武裝 打敗反革命的武裝奪取政權, 並取得執政地位的, 且長期執政。西方政黨輪流執政的方式和中國共產黨長期執 政的方式除兩者產生的政治環境不同之外, 主要還 因兩者的理論基礎不同。 西方黨政關系理論基礎是 資產階級民主理論。 其淵源是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等 人的民主思想, 以及近代英國的洛克、法國孟德斯鳩 等人的�6�5分權制衡�6�6學說。 現代西方政黨思想在上述 思想淵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其主要精神是: 現代 政黨出現的目的, 除了代表本集團的利益爭取執政 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一種政治選擇, 收稿日期: 2003204207 作者簡介: 湖北監利人,荊州師范學院政法系副教授, 法學碩士。 27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讓社會公眾選擇自己的政治代表,使得權力從一個 政黨的手中轉移到另一個政黨的手中, 以實現公眾 對政治的操縱。 多黨競選能夠使得權力從低層人民 的票箱中產生。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 馬克思主 義黨的學說認為, 共產黨最徹底地代表了人民的利 因而在奪取政權以後,則要�6�5把一切生產工具集 293)。以後列寧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6�5隻有 工人階級的先進部分, 只有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才能 領導自己的國家�6�6 349)。無產階級不和其他政黨分 掌領導權, 而且不應當和其他政黨分掌領導權。黨必 須在內部實行極嚴格的集中制, 並把這種集中制運 用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去, 由黨集中領導全部社會生 指出:�6�5當列寧和對手論戰而不得不說一黨專政時,他通常說『一黨專政』, 就是說我們黨獨掌政權, 不和 制的國家, 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中, 政府的首腦都 受議會的制約, 政府執行的政策與法律主要產生於 議會, 而對議會決策起主要作用的是議會中的黨團。 因而執政黨在議會中的黨團活動對國家政權的影響 具有重大的意義。 主要表現為執政黨掌握著議會過 半的投票權, 可駕馭議會的一切決定, 名義上內閣對 議會負責,�6�5議會至上�6�6, 實際上執政黨決定一切; 閣既被稱做實際進行的議會委員會,同時又是執政 黨領袖領導執政黨和國家的最高執行機關; 內閣集 體向議會負責, 內閣的更迭就是執政黨的更迭, 只要 多數在手, 議會的不信任投票也只能是要挾內閣的 一種手段。在英國執政黨的重要投票中, 所有黨員都 要作為一個集團投票, 並不折不扣地按照他們共同 的指示或黨的領導人為他們做出的決定投票, 從而 使多數黨組成一個協調一致的穩固集團。 美國政黨 組織鬆散, 沒有嚴格紀律, 對議員投票, 政黨也缺乏 嚴格的紀律約束, 議員投票的自由度較大, 從而使國 會兩黨中誰也不可能有穩定的多數等等, 但在議會 中設置議會黨團, 以此控制議員進而最終控制議會 則是共同的。 因此, 有的學者稱西方國家政黨�6�5『形』 在制度外,『體』在制度中�6�6 但黨政之間的職能有比較明確的劃分。西方國家執政黨除議會中的黨團在制定政策和 法律上影響國家政權之外, 再一個主要方面就是選 用幹部。執政黨為鞏固自己的地位, 利用職權論功行 由執政黨的領袖任命其親信骨幹或幫派成員為政府官員 (即政治官員) 已成為一種慣例。 這種政黨 �6�5分肥制�6�6既是一種支撐政黨、影響政權的手段, 也是 組織和發展政黨的原始動力。 為防止過多的帄庸之 輩進入幹部隊伍, 也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秩序, 為政黨制度的補充,西方國家從 19 世紀中葉起, 後建立了文官制度。因此, 西方國家官分兩類: 政治 官員和文職官員。 前者通過黨的領袖任命或競選產 後者則通過考試招聘產生;前者為內閣成員和政 府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 後者則是副職和一般工作 人員; 前者隨政黨競選的成敗而進退, 後者則一朝為 官終身任職; 前者主要負責制定政策, 後者則主要負 責執行政策; 前者有明顯的黨派傾向, 後者則要求嚴 守中立。這種幹部制度適應了政黨輪流執政的需要。 雖然黨派紛爭更迭, 政治官員輪番上下, 政府各部門 工作卻能照常運轉。黨的機構除中央比較健全以外, 基層機構或有或無或臨時組建, 其幹部大都是業余 黨的基層組織對政府不發生直接影響。中國共產黨組織與國家政權關系比較密切。 建國後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黨在執政之後, 為了 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 實行�6�5以黨代政�6�6的執政方式。 432)其他政黨分掌政權。�6�6 西方政黨採取輪流執政的方式,無論它怎麼變 其階級本質是相同的,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代 為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但這種方式有其合理的成分, 也有明顯的缺陷: 其合理成分是迫使各政黨為 了執政, 在選舉的過程中了解民意、制定政策、協調 各方的利益; 其缺陷是各黨派為了擊敗競爭對手, 相傾軋,各種手段無所不用, 容易引起政局動盪; 資產階級利益集團和政客在政黨�6�5分贓�6�6與�6�5分肥�6�6的驅使下, 在背後大搞金錢操作, 各種腐敗事件和丑聞 時有發生。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始終代 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實質是執政為民。 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同共產黨長期合作的實踐中自願 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在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制度中, 他們既非在野黨也非反對黨, 而是中國的參 政黨, 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政治協商的作用。根 據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地廣人多等特點以及 近代中國歷史上多黨競選失敗的教訓, 因此政黨競 選既不符合中國實際, 也沒有此種必要。但西方資產 階級政黨在競選中發動民眾參與政治、了解民意、制 定政策、整合各方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所形成的政治 文明不乏人類智慧的結晶, 值得我們借鑒。 中國共產黨同西方執政黨的執政運行機制都是通過制定、執行政策法律和選用幹部影響國家政權, 但西方執政黨黨政分野清晰, 中國共產黨則黨政結 合緊密。 西方國家無論是實行總統制還是實行內閣 28 中國共產黨和西方國家政黨執政方式之比較在組織體繫上, 黨組織和國家政權組織分別設置兩 套彼此獨立的權力體系。在決策上, 實行�6�5大權獨攬、 小權分散、黨委決定、分頭去辦�6�6 355)的運行規則。 在幹部制度上, 幹部大都由黨組織實行自上而下的任 命或委派。 顯然, 這是一種帶有人治特徵的執政方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中國共產黨把政治體制 改革 的任務提到了議事日程, 削減了黨務系統與政 統相重疊的機構職能,政府系統的職能有了很 加強,尤其是在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方面日益 導地位,企事業黨務系統的工作尤其是基層黨 組織 的工作日益減少。 黨的十二大提出黨在憲法和 法律 范圍內活動原則, 強調規范黨的執政方式。黨的 十三 大明確提出黨政分開, 使黨逐步擺脫了�6�5很多不 328)。黨的十五大把依 治國作為我國的治國方略,這意味著黨的執政方 式的重大轉變。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了依法執政, 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的重要思想。 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日益規范。西方政黨的執政方式是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產 我們當然不能照搬,但它運行機制的某一些方面 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其一, 黨政關系處理得好。執 政黨在政體運行中只管一些大事: 組織競選, 爭取本 黨獲得多數選票、占議會多數席位、上台執政; 黨政府或以本黨為主的聯合政府的組建出謀劃策、遴選和推薦幹部; 在議會中動員、組織本黨議員投票 支持本黨政府的各種議案。 政府實際工作均由政府 首腦及內閣大臣全權負責, 政府獨立地領導國家的 行政工作, 不受執政黨的直接干預。可以說是黨政分 開、各司其職。 在幹部的選用上, 較好地把政黨制度 和文官制度結合起來, 既保證執政黨牢牢控制大權, 又保證了政府各部門工作的相對獨立性、連續性和 穩定性, 不受執政更迭、政府首腦易人的影響。其二, 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繫上, 中央給地方的自主權較大, 有明確的許可權劃分。 黨的中央機構一般不直接任命 或委派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人, 在有的國家, 即使某一 執政黨在中央失去執政地位, 該黨地方組織仍可以 在局部執掌政權。毛澤東說:�6�5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 740)其中應包含其執政方式的�6�5長 處�6�6。當然, 西方政黨組織比較鬆散、缺乏強有力的集 中領導, 我們沒有必要效法。 西方國家執政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運行都受到其他權力的監督, 前者主要是制度體系的約束, 者很長一段時間是靠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約束。中國 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 了顯著成效, 但還不完善。西方國家規范政黨權力的 主要制度有以下幾點。 第一, 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英國憲法性的習慣法 認定: 內閣首相是議會多數黨領袖, 必須保障在野黨 在議會中適當的發言權。美國 19 世紀後期以來各州 制定了很多政黨的法律, 規定哪些條件政黨才享有 在選舉中被提名的權利, 黨內委員會的組織與權力, 預選中投票權的黨籍檢驗辦法, 政黨競選費用和支 出限制等。 聯邦德國於 1967 年公布《政黨法》, 嚴格規定了政黨內部的組織原則、組織形式及活動規范, 使政黨的組建和活動符合資產階級的自由 民主原則, 便於國家對政黨實行監控。 其二, 明確規 定了政黨參加競選的程序和細則, 把政黨的活動引 導和局限在參加各級議會的競選方面。其三, 對政黨 的經費來源、使用情況、政黨財產、開支審計做了具 體的規定。 其四, 規定了政黨取締制度, 政府有權將 那些活動不符合規范, 或為法律所不容許的方式謀 求政權的政黨予以取締。 西方國家對政黨權力的法 律限制, 對規范政黨的活動方式, 克服金錢政治等腐 敗行為具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但也是從整體上維護 資產階級的利益, 限制和打擊無產階級政黨。 第二, 權力體制的約束。執政黨是國家機器的操 但反過來,國家政權也對執政黨發生反作用, 約束其行為。美國實行�6�5三權分立�6�6的基本框架是: 法權屬於國會,但總統有權否決國會立法, 國會又可 以推翻總統的否決; 行政權屬於總統, 但行政機構的 設置及經費須國會批准, 總統任命的高級官員須國 會參議院的批准, 而且國會有權彈劾總統; 司法權屬 於法院, 但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會批准, 法官終身 但國會有權彈劾法官。盡管執政黨在這三權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也存在超越權力的現象, 但無論理論 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任何企 圖實現集權的黨派和個人都將受到懲治和限制。 由於文官制度補充了政黨政治,一支高素質的文 官隊伍嚴守中立按制度程序運作, 在一定程度上防 止了執政黨越權以致腐敗, 有利於減少執政黨的失 誤而造成的損失。 第三, 在野黨或反對黨的監督。西方國家的反對 黨或在野黨對執政黨活動的監督主要導因於黨派競 爭機制。在這種機制的運行中, 每一個黨派都渴望贏 得執政地位, 為實現這一目的, 它們不會輕易放過任 何一個揭示對手的機會。其方式包括: 利用議會的質 詢權或聽證會, 揭露政府中的腐敗行為, 批評執政黨 的政策; 利用在議會中的立法權、議案審議權、人事 任免的審議程序等, 對執政黨政府實施牽制; 通過提 出不信任動議案或啟動彈劾程序, 威脅執政黨的現 29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存地位。這些監督方式從制度上保證了對執政黨的 權力約束與監督。 西方國家對執政黨的權力監督除 上述主要制度約束之外, 還有被人們形象地喻為�6�5第 四權力�6�6的新聞輿論監督。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後, 曾一度實 行高度集權的政權。在這種體制內, 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是最高權力機關, 國務院是執行機關, 其主要領導 人員必須是人民代表大會的成員。 民主黨派作為參 政黨決不允許像西方政黨那樣�6�5輪流坐莊�6�6。 人民軍 隊實行黨的絕對領導, 以保證軍隊聽黨指揮。這種黨 政權力結構模式, 其優點是黨的決策、執行一體化, 避免不必要的牽扯, 政令暢通、政局穩定。 但是我們 沒有科學地規范黨的執政方式, 使領導程序由�6�5制定 大政方針—— 立法—— 執行�6�6三個程序變為一個程 給各種濫用權力者提供了很大的�6�5自由空間�6�6。由於中國社會不同於西方社會, 共產黨是人民共和國 的締造者和政治制度的構建者, 不像西方社會經過 先有議會後接受監督和自律的歷程, 很長一段時期 是靠開展一系列的政治運動來克服自身缺點和清除 自身腐敗行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中國共 產黨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 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進步, 各種監督制度不斷建立 和健全, 權力監督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但由於不完 致使監督體系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鄧小帄反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經歷的曲折和 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 指出:�6�5斯大林嚴重破壞社 會主義法制, 毛澤東同志就說過, 這樣的事件在英、 受到制約與監督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因此, 在權力結 我們應確立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執政權、監督權相對獨立、相對制衡的權力結構。 在執政 機制上, 我們應科學地建立和健全權力的賦予機制、 限制機制、自律機制、運行機制、彈劾機制、懲罰機 等等。誠然, 中西執政黨權力失范的形式既有不 同點也有相同點, 因而防範與約束的方式不會是一 個模式, 我們應立足自身的國情、黨情、民情, 探索中 國特色的權力約束制度。 中西執政黨的執政方式是各自經濟、政治、文化 發展的產物, 各自為其所代表的階級服務。中國共產 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它的優秀品質而長期居於執 政地位, 此點毋庸置疑。西方政黨執政的運行機制與 權力受制度的約束, 我們不能盲目地拒絕, 應創造性 地借鑒。由於中西文明的差異, 我們不能把哪一個國 家政黨的執政方式移植到中國, 應立足於我國的實 在黨的執政方式中,走出一條黨的領導、人民民 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新道路。
『陸』 監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區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第二條規定:「監察機關是人民政府行使監察職能的機關」。根據這一規定,行政監察機關隸屬於各級人民政府,是各級人民政府行使監察職能的機關,是管理行政監察事務的行政機關。行政監察工作應當在國務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管理下進行。
司法機關 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如法院、公安、檢察院。
區別就是監察機關是執行的是紀律法規,司法機關執行的是法律!
『柒』 中紀委是行政機關還是司法機關
中紀委是行政機關。
司法機關(judicial branch)是行使司法權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關國家職權的司法組織。包括法院、檢察院及有關功能部門。
在資本主義國家,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互不從屬。在社會主義國家,司法機關從屬於國家權力機關而相對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
在中國,司法機關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兩大類。另外,公安機關可以被認為是司法機關的一部分,在行使行政職能時則不屬於司法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偵查部門、軍隊保衛部門等其他負有刑事偵查權的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其角色同公安機關。
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紀委、中央紀委或中紀委)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檢查監督機關,擔負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協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主要任務,實行書記負責制。
1993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監察部與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合署辦公,機構列入國務院序列,編制列入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國家預防腐敗局列入國務院直屬機構序列,在監察部加掛牌子。1993年起,地方各級監察機關與黨的紀委合署辦公。
『捌』 報紙上發表撰文,指出機關工作問題屬於什麼監督
屬於媒體監督。
媒體監督,是指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的違法犯罪、瀆職腐敗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評論或抨擊。其具有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司法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部分,媒體對司法活動進行報道並監督司法權的行使,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媒體對公共利益問題表示關注和發表評論是媒體的職責所在。一旦企業產生媒體報道,一不小心它就會陷入爭議的漩渦中。特別是對於知名企業而言,由於其在行業中的巨大影響力,它們很容易成為媒體報道後的焦點。因此,通過媒體輿論的監督,把握輿論導向,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8)黨內司法權擴展閱讀
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要直面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新聞媒體應當肩負起社會哨兵的使命,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情況、黨規黨紀執行情況的監督,加大對違紀違法行為、對侵害群眾利益行為的曝光力度。
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敢於揭露批評不道德行為和不良風氣,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將落腳點放在解決矛盾、改進工作上。開展輿論監督工作要樹立大局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時、度、效,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發揮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
『玖』 當前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麼
當前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黨員、幹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玩風很盛,學風不正;黨性修養差距較大,原則性不強、正義感退化、是非觀念淡薄,信奉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
一些黨組織貫徹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對中央決策部署執行不認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對黨員民主權利保障落實不到位,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渠道不暢,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還沒有落實到位,少數人說了算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一些黨員幹部法治意識、紀律觀念淡薄。
一些領導班子整體作用發揮不夠,沒有形成整體優勢,推動科學發展、處理復雜問題能力不夠。一些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公信度不高,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質量不夠高,幹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問題依然突出,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問題屢禁不止。
一些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強,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活動方式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合作組織新型化、就業渠道多樣化的需要;部分城市社區黨組織聯系、服務、凝聚黨員群眾的手段不多,在城市居民和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中影響力、號召力不大;部分黨員事業心、責任心不強,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先鋒模範作用不明顯。
有些領導幹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政績觀不正確,作風飄浮,好大喜功,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嚴重影響對實際問題的研究解決。
一些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尤其是利用人事權、司法權、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謀取非法利益的腐敗問題突出。
『拾』 省委書記和省紀委書記誰的權力大
不能說誰的權力大,因為分工是不同的,只能說省委書記的地位是在省紀委書記之上的,省委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省級行政區委員會的一號人物的稱謂,是省級行政區的第一領導人,從中共十二大(1982年)起使用該稱謂。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新疆6個省級行政區的黨委書記一般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為副國級外,其他省級行政區的黨委書記均為省部級正職。
名稱由來
省委書記,從中共十二大起(1982年),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省的委員會的一號人物的稱謂,省的第一領導人。完全的說法是:中國共產黨某某省委員會書記。如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書記。
此前,有一段時間,並不直接稱省委書記。那時,一個省委員會的領導人,依序為:第一書記,第二書記(有時還有第三書記),副書記(若幹人),省委第一書記為省的一號人物。一個省的省長均為該省中國共產黨的委員會的排在第一位的副書記。
省長一般為省委副書記,是省政府的一號人物,是省委的第二領導人。
紀委書記,現在一般由省(市,縣)黨委常委兼任(以前一般由副書記兼任),自治區和省里 和直轄市也就是正省級城市 級別屬於副省部長級。
副省級城市紀委書記 正廳級 ,地級市市紀委書記 副廳級 ,縣級城市的紀委書記副副局長級 ,縣的紀委書記副處長級。 中紀委書記一般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屬於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10)黨內司法權擴展閱讀:
紀委屬於中國共產黨內部的紀律監督組織,檢察院屬於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法院屬於國家審判機關,他們之間原則上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紀委卻擁有部分的司法權,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多頭司法」在當代社會的一個表現。
但是,對於黨內的違法亂紀問題,一般先是由紀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展開調查,如果發現問題就要作出「雙規」決定(即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交代問題),雙規結束後根據黨內紀律條例並上報同級黨委批准作出處分決定,然後將調查檔案移交給檢察機關,檢察機關查實後負責向審判機關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