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張明楷刑法案例

張明楷刑法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4-16 07:16:51

1. 關於《刑法》張明楷法益侵犯說與傳統理論的一個問題

我之前在做一個案例辯論的時候剛好有仔細看了看這一系列的學說,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主觀危險說、客觀危險說和主客觀一致說。
1、主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只要主觀上自認為其行為有侵害法益的危險,即可定罪。這就是你說的,甲又殺人故意,即使射擊稻草人,也是故意殺人未遂。這個學說的源頭主要是特殊預防主義。但是按照這個觀點,行為人誤以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殺被害人,這樣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未遂。這種觀點有擴大打擊面之嫌,爭議很大。
2、客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必須客觀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才能定罪。即張明楷所持的觀點——射擊稻草人實際上沒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處罰。w兩手插兜所舉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它屬於手段不能犯,而射殺稻草人是屬於對象不能犯,這個和我們所討論的三種學說的方向不太一樣,我主要是從三種學說的角度來分析危害法益的認定問題。
3、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從主觀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從大眾認知的角度看,也認為其行為當時具有法益侵害性,則行為人構罪。舉例:行為人和圍觀群眾都認為行為人手中的槍支有子彈,行為人將槍支對准被害人頭部開槍,結果槍支無彈。按照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這個折中觀點目前較為主流。(稻草人如果從第三人角度來看確實是人,那麼甲故意殺人未遂)
張明楷持客觀危險說,並且在刑法學第四版當中花了大篇幅批駁了主客觀一致說。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只記得兩點:首先,該理論不科學(我記得我當時看到這句話時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網路流行的「「這不科學,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其次,所謂的大眾認知的角度,不僅難以確認,更可能淪為裁判者的認知。

2. 刑法的案例分析論文怎樣寫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據所給案例,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否應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專責任,以及如屬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二是如果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罪;三是闡述定罪量刑的原則。

3. 求張明楷的案例

關於這個問題你可以上網下 劉鳳科的160題和配套的錄音講座,劉鳳科是張明楷的嫡傳子弟,其觀點就是張明楷的個人觀點,很多沒有定論的觀點都在這裡面有了說法。

可以去 http://hi..com/lxuanfeng我的資料都是在這里免費下的,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效。

PS不要過於追求張明楷的觀點,張的觀點太新穎,很多不為人所接受,也產生很多爭議,一般在這些爭議問題,司法考試都迴避了。

今年張把三要件列入三大本被馬克昌等老學者狠狠的批評了,所以三要件在考試中也不回直接涉及。

4. 法律案例來源

乙殺人未遂 丙殺人既遂

5. 問個關於綁架案例具體如何定罪的問題

本案例屬於綁架罪既遂,不屬於綁架罪未遂與非法拘禁罪想像競合,也不屬於敲詐勒索罪。類似題型參考張明楷的100個刑法案例等書籍。

1、為什麼是綁架罪?

綁架罪是指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的,或者綁架他人作為人質的行為。綁架罪發生在行為人、被綁架人及被勒索人之間,是三者間的犯罪,被綁架人和被勒索人不是同一個人。本案雖然甲綁架錯人質,但行為人只要基於勒索財物的目的控制了人質,即構成綁架罪的既遂,勒索財物的目的是否實現不影響綁架罪既遂的認定。

綁架罪是以綁架行為是否已實際控制了人質,並將其置於自己實際支配之下為標准,來區分犯罪未遂和既遂。如果行為只實施了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並未對人質的人身實際控制的,是未遂。相反,就是既遂。

本罪在主觀方面現為方面直接故意,且以勒索他人財物為目的或者以他人作為人質為目的,所謂以勒索財物為目的,是指行為人綁架被害人的目的在於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脅,迫使被害人的近親屬交給其財物,這里的財物包括貨幣、有價證券、金銀財寶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物品或財產性利益。

有些公民可能會因為想要勒索財物而實施綁架他人的行為,在實施此類行為之後,可能會因為意識到綁錯了人而立即將被綁架者送回。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否綁錯了人,也不管是否將被綁架者送回,都不會影響綁架罪的認定。

2、為什麼不屬於非法拘禁、敲詐勒索罪

綁架罪與非法拘禁罪的區別主要在於,綁架罪的構成不僅要求有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的行為,且要求有勒索財物或滿足行為人不法要求的目的以及與此相應的勒財或提出不法要求的實行行為。非法拘禁罪僅要求行為人具有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目的。

敲詐勒索罪的對象人身上是自由的,行為人以惡害相通告,使對方產生恐懼心理,對方基於恐懼心理而被迫交出財物,一般是行為人與被害人兩個人,而綁架罪至少三個人參與其中,一個行為人,一個人質,一個第三人。

轉載註明:網路知道法律頻道泡芙法師

6. 張明楷100個刑法案例有錯誤嗎

這個倒沒有認真看過,我昨天朋友圈也轉發了!只能說是主流觀點,司法考試有幫助,要是實踐中也不一定這樣認定。

7. 刑法案例分析

當然構成犯罪!
而且構成了故意殺人罪~

1、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屬於情節嚴重的,應當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如出於圖財、姦淫、對正義行為進行報復、毀滅罪證、嫁禍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動機而殺人;利用烈火焚燒、長期凍餓、逐漸肢解等極端殘酷的手段殺人;殺害特定對象如與之朝夕相處的親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會強烈震動、影響惡劣的殺人;產生諸如多人死亡,導致被害人親人精神失常等嚴重後果的殺人;民憤極大如犯罪人惡貫滿盈,群眾強烈要求處死的故意殺人;等等。
2、犯本罪,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司法實踐,主要包括:(1)防衛過當的故意殺人;(2)義憤殺人,即被害人惡貫滿盈,其行為已達到讓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處死,一般是父母對於不義的兒子實施這種行為;(3)激情殺人,即本無任何殺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將他人殺死,其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其一,必須是因被害人嚴重過錯而引起行為人的情緒強烈波動;其二,行為人在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一時失去理智,喪失或減弱了自己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三,必須是在激憤的精神狀態下當場實施。(4)受囑托殺人,即基於被害人的請求、自願而幫助其自殺;(5)幫助他人自殺的殺人;(6)生母溺嬰,即出於無力撫養、顧及臉面等不太惡劣的主觀動機而將親生嬰兒殺死。如果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作怪,發現所生的是女兒而加以溺殺的,其主觀動機極為卑劣,則不能以本罪的情節較輕情況論處。

8. 您好,您可以舉個例子嗎說明刑法中的因果關系不是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的必備要件嗎

引一段清華張明楷教授教材中的例子吧(《刑法學》第四版,P133頁):
......如,甲以殺人故意造成了乙的重傷,乙在被送往醫院的途中,丙違反交通規則將乙撞死。就甲的故意犯罪而言,表面上是甲的殺人行為與乙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的問題,實際上是甲的案件不存在死亡結果。就丙的交通肇事案件而言,表面上是其行為與乙的死亡具有因果關系,實際上是丙的案件存在乙的死亡結果。在此意義上說,因果關系的判斷,實際上是對一個案件是否同時存在行為與結果的判斷,因果關系本身就不是構成要件要素。而且,如果認為因果關系是構成要件要素,那麼,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就必然影響故意的成立,但.....實際上表現為對行為或者結果存在認識錯誤而影響故意的成立。

9. 能不能介紹一下劉鳳科和柏浪濤兩位老師

二:關於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
劉鳳科的案例:甲發獨葯給乙,結果寫錯信息,發給了丙,將丙獨死。
劉鳳科觀點:對象錯誤!
理由:發獨葯並非是實行行為,沒有製造現實緊迫的危險,喝獨葯時才是,而喝獨葯時,甲一直認為殺人所指向的是乙,一個行為,一個結果(對丙故意殺人,對乙不構成犯罪,否則是主觀歸罪),故屬於對象錯誤
柏浪濤的案例:甲發獨葯意圖獨死住A房間的張三,結果寫錯,發給了B房間的李四,並將其獨死。
柏浪濤觀點:打擊錯誤!
理由:甲主觀想要把葯發到A房間去,結果疏忽大意寫錯,偏離到了B房間,故對B房間室李四的死亡持過失心理,而甲只對A房間室的張三存有創設危險的故意,但該危險沒有實現,故屬於打擊錯誤。
個人傾向:支持劉鳳科觀點

熱點內容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
中國合同法起草 發布:2025-01-19 01:08:06 瀏覽:180
法律與道德的案例 發布:2025-01-18 23:50:09 瀏覽:277
違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8 23:45:42 瀏覽:414
刑法什麼罪名 發布:2025-01-18 22:44:36 瀏覽:570
依規章行事 發布:2025-01-18 22:20:52 瀏覽:710
如何堅守道德 發布:2025-01-18 21:48:53 瀏覽:893
道德上負擔 發布:2025-01-18 21:18:01 瀏覽:131
法學類6 發布:2025-01-18 20:49:49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