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凌尺
1. 古代酷刑「凌遲」,是啥時候實行,又是啥時候廢除的呢
其實,凌遲原本的意思是陵墓的斜坡逐漸下降,也就是“緩緩下降的山”的意思,而代指死刑的時候,使人慢慢痛苦的死去。凌遲之刑最早出現在五代,在遼代被正式命名為刑名。從那以後,金、元、明、清都將它定為了法定刑罰,也是刑罰中最殘忍的一種死刑。
然而,最早關於凌遲的文字記載,竟出現在素有“仁政之朝”之稱的唐朝。
在《五代史·刑法志》中有一句“千刀斬”意為凌遲。《五代史》中曾記錄了晉朝、隋朝,還有一些小朝廷的頻繁更迭,其中,還記載過河北的小朝廷“東魏”。可是,魏帝無能,使得國家權力落在了高澄的手中。據說,高澄抓獲了徐州總督蘭欽子京,並強迫他當主廚,蘭欽子京忍無可忍,最後,將高澄殺了。
在高澄死後,高澄的弟弟高洋頂替了高澄的位子,一舉凌遲了蘭欽子京一族,還用他們的頭顱製成了一套精美的酒具,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凌遲事件。之後,高洋在殺了梁朝余黨九個月後,建立了“北齊”政權。所以說,第一次“凌遲”的文字記載,是從東魏權臣高洋開始的。
凌遲在南北朝、隋朝、唐朝都有記載。例如:公元706年,靜德王武三思派周利貞偽造聖旨,去海南省定安縣處決平陽郡王敬暉。而周利貞卻公報私仇,對其採取了凌遲的刑罰。
直到戊戌變法後,清廷受內外各種矛盾的沖擊,不得不順應潮流對傳統的弊政做出改革。到了光緒三十一年(1905)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請刪除凌遲重刑,慈禧太後准奏,下令將凌遲和梟首、戮屍等法“永遠刪除,俱改斬決”。從此,持續了1355年的凌遲酷刑徹底從法典中消失,徹底被“斬首”代替。
2. 凌遲處死的凌遲是什麼意思
凌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凌遲用於死刑名稱,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種肢解的懲罰,即包含身體四肢的切割、分離。
清朝末年1905年法國士兵拍攝的照片,顯示為真正的「八刀刑」處決。八刀刑,劊子手利用一簍編上號碼的鋒利刀具:第一刀,切胸口(一律從左側開始,下列其他部位亦然);第二刀,切二頭肌;第三刀,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蓋;第八刀,梟首。肢解後的屍體殘骸放入簍子里,頭顱則公開示眾,期限不定,這是清朝末年的做法。
(2)刑法凌尺擴展閱讀
凌遲的起源
「凌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志》,指名為一種肉刑的名目。這個名詞非常神秘,無疑的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從元朝開始,只能找到第二種寫法,也就是冰字旁的「凌」,而且永遠只作為刑的解釋。古代的寫法只有在古籍出現,後來的人不再採用。從此「凌遲」只是肉刑的名字,少數博學多聞的人才會記起它從前的意義。
漢朝以後,中國古代謹慎定義律法的刑罰規范。一個好的王朝必須盡力抑制死刑的數量,必須廢除最殘酷的肉刑。因此,隋朝為他們的權力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唐朝也採行這項系統,後來的幾代亦相繼跟隨,唐朝的刑罰有明顯減輕。
宋朝「凌遲」刑的持續擴張,但同樣地王權拒絕更改刑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凌遲
3. 請問古代凌遲酷刑是什麼樣的刑法
與其他死刑一樣,部分犯人會在被送往刑場前,先遊街示眾。到了刑場,會把犯人捆綁在刑場上,通常是一條柱子上。與其他古代死刑酷刑一樣,大部分的凌遲行刑容許百姓圍觀,有時甚至可以站得非常接近受刑者。有部分百姓更以看人受凌遲為樂。
部分受刑者,不論男性或女性會被脫下全身衣服,讓其全身,包括性器官暴露於群眾目前。只有小部分受刑者可以保留一些衣物掩蓋重要部位。這做法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對受刑者的一種凌辱。
行刑時,施刑者多以漁網網住受刑者,再順著魚網輪廓,以小刀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逐塊割下。受刑的刀數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因受刑者而異也因朝代而異。宋朝時只割八刀至一百二十刀。割之前會先打斷犯人四肢,防止其反抗,之後再割咽喉,防止其痛苦吼叫。
到了明朝時往往超過千刀,甚至達三千刀之說。王明德說:「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千刀萬剮」至此名實相符。
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寸磔」條有雲:「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劉瑾四千二百刀,鄭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銘日記亦言之。」但據記載劉瑾實際上共被割了三千多刀,本計劃3357刀分三日割完,第一天357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劉瑾蘇醒後再割,但割到第二天劉瑾已一命嗚呼。
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數、或者死囚的斷氣時間不當,劊子手都可能會受罰。理論上凌遲要割至最後一刀時,犯人剛好斷氣;但亦有傳說家屬有時可以買通劊子手,一刀就把心臟刺破,提早結束犯人的生命以減少痛楚。
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若果是女性犯人,先從乳頭開始,再把雙乳割下,然後才割胸肌,接著割生殖器;如果是男性犯人,割完胸肌,會接著割生殖器;然後輪到大腿、雙臂、腹肌、臀部。最後割耳、鼻、眼、唇。
下刀的時候助手負責報告刀數,割下來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來等待驗查;但亦有丟到地上,甚至是賣給旁觀的群眾。明武宗的宦官劉瑾,受刑後割下的皮肉,便被以一文錢的價錢賣給圍觀的民眾。到了清末,殘肢會被放進一個籃內示眾。有時凌遲以後會再以利刃梟首,用巨斧銼屍。
後期,部分受刑者會先被施以鴉片,以保受刑者的清醒,延長其痛苦。清末則有「八刀刑」之方法,下面所提及的符珠哩的受刑便屬這方法。
這個方法的所有動作均由左邊部位開始,之後才割右邊相應部位。首先先割胸口,之後割肱二頭肌,接下來則是大腿,再之後是割手臂至手肘,之後則是割小腿,最後一刀是梟首。頭顱會被吊起,和放在籃內的殘肢一起示眾。
(3)刑法凌尺擴展閱讀:
現代記錄
1910年後,中國凌遲犯人的消息開始在歐洲聲名大噪,因為1904、1905年法國士兵所拍攝的照片,當時藉由明信片形式編輯成冊,開始大肆風行。1905年4月中國宣告廢除凌遲。
「凌遲」,在法國被視為「中國酷刑」的極致代表,引發無數的作家和藝術家的靈感,甚至一直延續到1960年喬治·巴岱耶的照片集發行出版,這些照片後來曾被陳界仁重新繪制。這些圖像象徵著中國及其歷史、文明,類似的風格至今仍然持續影響著西方人。
19世紀末,法國公使馬蒂尼翁博士在華親眼目睹中國凌遲刑,寫道:「按照習慣,首先是剜除雙乳及胸部的肌肉,然後是雙臂外側和臂部前側的肌肉,然後依次剔除身體其餘部分的肌肉。血淋淋的肌肉堆在專門用於此刑的柳條籃里。幾個小時以後犯人死去時,他已經關節離斷。」
20世紀初,亨利·諾曼,德國犯罪學家羅伯特·亨德爾(1926年)都目擊並描述過中國凌遲行刑的場面。
4. 凌遲是什麼刑罰
凌遲也稱陵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凌遲刑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後,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是最殘忍的一種死刑。共需要用3600刀,並且要在最後一刀處死罪犯,方算行刑成功。
封建時代一種殘酷的死刑。又稱「剮刑」。始於 五代 , 元 、 明 、 清 俱列入正條, 清 末始廢。《宋史·刑法志一》:「凌遲者,先斷其支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陳氏 不合通同姦夫殺死親夫,大逆不道,凌遲示眾。」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四折:「 張驢兒 毒殺親爺,奸占寡婦,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 明 沉采 《千金記·延訪》:「告元帥,拿這 李左車 ,不知是要粗凌遲碎凌遲他。」《老殘游記》第十六回:「六千金買得凌遲罪,一封書驅走喪門星。」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隔膜》:「運命大概很悲慘,不是凌遲,滅族,便是立刻殺頭,或者『斬監候』,也仍然活不出。」
5. 凌遲的由來
凌遲,刑罰名,俗稱「千刀萬剮」,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最殘酷的刑罰。始見於遼代,「凌遲」二字最早出現在《遼史·刑法志》,指名為一種肉刑的名目。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宋朝(也說遼)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
「凌遲」一詞見於《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凌遲」一詞借用來作一種刑罰的名稱,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凌遲刑在史籍中有支解、磔等多種名稱,雖然說法不同,但施刑的手段差不多。這一刑法始於五代。
「凌遲」是死刑的一種。這種刑罰被正式列入刑法法典始見於《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沈家本說「凌遲之刑始見於此,古無有也。」(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
市井罵人「小挨刀的」「干刀萬剮」。官修的史書不便把這種酷刑的手段說得太詳細。明人王明德說:「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余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寸磔,就是一寸一寸地割。「相傳有八刀之說,先頭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梟首。皆劊子手師徒口授,他人不知也,京師與保定亦微有不同,似此重法,而國家未明定製度,未詳其故。」(沈家本《歷代刑法分考》)八刀凌遲不能算作寸磔,凌遲究竟割多少刀,正如沈家本所說法無明文,全憑劊子手具體操作。
6. 凌遲處死的全過程
凌遲處死過程十分直截了當,受刑人要被捆綁在一個木柱上,保證無法移動或擺脫束縛。 這時,劊子手開始在受刑人裸露的皮膚上進行切割,通常先從胸部開始,胸部和周圍的肌肉被有條不紊地去除,直到肋骨隱約可見。 之後,劊子手將遊走到受刑人的手臂,切除大部分肉塊直至血肉模糊,再移至大腿繼續切割的動作。 凌遲時一般是八刀到一百二十刀,延至明,這一數字升級到了一千刀到三千刀。
(6)刑法凌尺擴展閱讀: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種類
根據《刑法》規定,我國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
主刑是對於犯罪分子適用的主要刑罰方式。其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五種。附加刑,又稱從刑,是補充主刑適用的刑罰。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三種。此外,我國《刑法》還規定了對於犯罪的外國人適用驅逐出境的刑罰;《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中規定了適用於犯罪軍人的剝奪勛章、獎章和榮譽稱號,也是一種附加刑。
管制是由人民法院判決,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只限制其一定的自由,交由公安機關管束和群眾監督改造的刑罰方式只適用於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
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並就近強制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式。《刑法》規定,被判處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機關就近執行。
有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並強制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凡有勞動能力的,實行勞動改造。有期徒刑的期限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數罪並罰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之日起計算,判決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無期徒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強制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監獄或者其他勞動改造場所執行,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可以減為有期徒刑。
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只適用於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
罰金是人民法院判處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的刑罰方法。《刑法》規定,判處罰金,應當根據犯罪情節決定罰金的數額。罰金是繳納的方式有三種:一次或分期繳納;強制繳納;減少或者免除繳納。
剝奪政治權利,是剝奪犯罪分子參加管理國家的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
沒收財產是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的刑罰方法。
驅逐出境是指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中國國(邊)境的處罰方法。
剝奪勛章、獎章和榮譽稱號,是指剝奪犯罪軍人政治榮譽的刑罰方法。
7. 凌遲、剝皮和車裂這些酷刑在古代是什麼樣的刑罰
在我國古代,有許多嚴刑峻法,其中也不乏有極其殘酷的刑法,用來殺一儆百,震懾他人,當然也有一些生性殘暴的官員或者皇帝以此為樂,那麼,我國古代有哪些殘酷的刑法呢?又是怎麼樣執行的呢?
在古代,有許多殘酷殘忍的刑罰,其程度駭人聽聞,不過這些聽著就可怕的刑罰大多隻用來對付窮凶極惡之徒,起殺一儆百的作用,不過所幸如今是文明和諧的法治社會,我們遠離了這些酷刑的同時,也該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8. 凌遲的行刑步驟
「凌遲」俗稱「千刀萬剮」,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凌遲」主要是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凌遲」的執行方式是將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讓那些聲稱「腦袋掉了不過碗大個疤」的好漢,想速求一死而不得,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
據民間傳言,「凌遲」處死時,劊子手先在犯人前大肌上割一塊肉拋上天,這叫「祭天肉」;第二刀叫「遮眼罩」,劊子手把犯人頭上的肉皮割開,耷拉下來遮住眼睛,避免犯人與劊子手四目相對,防止犯人在極其痛苦時放射出異常陰冷、恐懼的目光而使劊子手心慌意亂,影響行刑。
歷史上有記載被「凌遲」處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劉瑾。「例該3357刀,先10刀一歇一喝。頭一天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起開刀,一共剮了3天。」再如明朝天啟進士、翰林院庶吉士鄭曼,崇禎年間遭溫體仁誣陷,以「杖母不孝」被「凌遲」處死,剮了3600刀。這兩個案子都是由皇帝欽定的,依據《大明律》量刑。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是清末大鬧北京城的惡棍康小八,康小八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有一天,他在一家剃頭棚理發時,發現剃頭匠和一位顧客正在閑談,並大罵康小八不得好死。康小八理發完後問二人:「你們認識康小八嗎?」二人說:「誰認識這種混賬的東西。」康小八「嘿嘿」冷笑一聲說:「今天康八爺就叫你們倆當個明白鬼。」說著拔出手槍將二人擊斃。康小八被緝拿歸案後,在北京菜市口被「凌遲」處死。
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凌遲」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也隨之被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