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補償原則

民法補償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4-16 18:33:39

1. 民法的歸責原則有哪些公平補償規則到底是不是其中一個原則若不是的話,為什麼還有適用它的情形

通說認為,民法的歸責原則有三個:一、過錯責任原則;二、無過錯責任原則;三、公專平責任原則屬。公平責任原則適用於當事人雙方對於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的情況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經濟能力和損害大小的實際情況,由雙方當事人對損害後果均承擔一定的責任的場合。請注意這個歸責原則的使用場合:雙方都無過錯,既不適用過錯責任,也不適用無過錯責任。

2. 無過錯補償原則是什麼

無過錯補償原則是
一、無過錯責任的概念
按照大陸法系的過錯歸責原則,顯然,債務人無須對不可歸責於自己的原因所導致的損害承擔責任,但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即使不履行合同或者損害的發生是由於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原因所導致時,一方當事人也可能會承擔法定的特殊責任,即為無過錯責任或無過失責任(英文名為no fault liability或liability without fault)據考證這個概念是美國學者巴蘭庭於1916年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的一篇關於交通事故的文章中提出的。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依據,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無過錯責任具有以下特徵:1、因果關系是決定責任的基本要件,即以損害事實與責任人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為前提,若沒有因果關系則不能承擔無過錯責任;2、並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歸責的要件,若以過錯為歸責的構成要件,那就成了過錯責任原則;3、無過錯責任的宗旨在於合理補償受害人的損失,這也是許多國家為保障受害人的權益而設立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原因所有;4、由被告就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它不同於過錯責任中的「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在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原告只要舉出損害事實及損害事實和被告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的法定免責事由進行舉證,被告不能僅僅證明他已盡到了注意義務或沒有一般的過失就可以被免除責任;5、適用無過錯責任時必須有法律的特別規定,也就是針對法律明文規定的特殊侵權行為才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二、無過錯責任的適用范圍
合同中或不可抗力中的無過錯責任。通常情況下,不可抗力是免除責任的事由,這種結論是由大陸法系的過錯責任決定的。在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可抗力是發生無過錯責任的條件。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的,合同當事人一般可以通過舉證不可抗力的發生而免除不履行的責任。史尚寬曾經列舉了合同關系中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1)遲延後的不可抗力,(2)轉質之質權人對於轉質物損失的責任,(3)出版人接受作品後因不可抗力而遺失或毀壞,(4)民用空中運輸之旅客和財產損害。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有學者認為,不可抗力的無過錯責任僅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的,在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責任,這種觀點與史尚寬的觀點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值得懷疑。葉林將這種情況下的責任歸結為過錯責任,而不是不可抗力下的無過錯責任。筆者非常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債務人逾期履行債務,債務人已經有了過錯,相應的逾期履行期間發生不可抗力是指債務人已經具有過錯的情況下發生的不可抗力,而不是沒有過錯情況下的不可抗力,法律規定債務人承擔逾期履行期間不可抗力所致後果,不是對不可抗力下無過錯責任的規定,而是對不可抗力事件發生前已構成違約責任的認可。從嚴格意義上說,不可抗力的民事責任,是指債務人因不可抗力所造成的後果,依法應當承擔責任的情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類似的情況雖然不多見,但至少現行法律在一定程序上對該情況予以承認。我國民法通則第107條的除外條款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雖然該法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採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但顯然也為我國確立某些情況下無過錯責任創立了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對於不可抗力的發生,也不是唯一的免除責任。有些不可抗力發生的場合下仍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在性質上應為無過錯責任,如在種類物之債中,即使遇有天災,但因為標的物為非特定物,賣方仍然可以在市場中買到該物交由買方,這種情況下,並不能免除債務人實物交付之義務,但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變動。當然各國法律對不可抗的范圍認識不一。理論並通常認為不可抗力為事變的一種,事變的其他情況如情勢變更第三人原因等也構成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我國現行合同法中,只有在某些不可抗力情況下才能免責,因此,很多學者認為現行合同法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也有學者認為違反合同義務承擔違約責任最終是因為可歸責於債務人的原因所引起的,即在質上還是一種過錯,只是這種過錯並不顯得直接、明顯,學理上對過錯范圍的界定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這種觀點採取了客觀說。這和延遲中的不可抗力下的責任是基本類似的。當然,對於債權人來說無需考慮債務是否具有過錯。因為保護交易安全已成為現代合同法的一般原則。

3. 民事賠償有哪些條款

民事賠償根據《民法總則》規定有以下條款:

第一百七十七條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按份責任,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第一百七十八條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第一百八十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八十一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第一百八十七條 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

(3)民法補償原則擴展閱讀

民事賠償是指上市公司投資者的財產權受到不法行為的侵害後,依法要求加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當投資者要求賠償的請求以訴訟形式訴至人民法院時,則這種訴訟構成了證券市場特有的民事訴訟賠償機制。

證券市場民事賠償制度的特點及其必要性證券市場的民事訴訟賠償機制有其不同於一般民事訴訟的特點:第一,從賠償金額巨大。有權利就必然有救濟。當權利人的合法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時,既要建立一種民事賠償的救濟措施,又要建立對不法行為人的懲戒措施。前者通常表現為民事訴訟賠償制度,後者則表現為行政處罰和刑事。

4. 民事賠償責任是什麼

民事賠償責任,是行為人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種法回律後果是由國家法律規定並答以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規定民事責任的目的,就是對已經造成的權利損害和財產損失給予恢復和補救。
民事賠償責任是因為違反民事義務而產生的,但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不同,民事義務是規定義務人應當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具有制裁性,而民事責任是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具有制裁性;民事義務因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產生,民事責任只能因違反義務的違法行為而產生。根據產生責任的原因,民事責任又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5. 什麼是民事賠償「填平原則」

什麼是「填平原則」?
我國民事侵權理論往往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害(分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和非財產損害或精神損害。依據我國的民事侵權賠償理論,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這種賠償是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為目的,故這種賠償也稱為補償性賠償,其適用的賠償原則是全部賠償原則即填平原則,全部賠償之後果即為填平。填平就是將受害的損失全面填補,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使權利人在經濟上不受損失。
填平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損失的數額在填補之前是確定的;二是通過填補至填平,使權利人在經濟上的損失消失。填平原則所依據的是利益說,即差額論,即「被害人之總財產狀況於有損害事故之發生與無損害事故下所之差額。損害=利益,衡量損害即利益時,以被害人之二財產狀況為准而求其差額」
醫療事故侵權糾紛中的填平原則
受案人民法院在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侵權案件作出判決時,對於已經規定的賠償項目,依照或參照相關法規確定的賠償項目、范圍進行賠償額的確定,而對於未作規定,但實際必須發生的今後或終身護理費用,同時依據《民法通則》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作出了相應的判決。這些判決結果及其依據完全符合我國民事侵權理論中有關損害賠償的「填平」原則,或稱為全部賠償的原則。
依據可預見性理論,過失侵權人要對全部可預見的損害承擔責任。日本有學者認為,過失行為人可以預見到的全部損害可分為第一次侵害損害和後續損害。第一次侵害損害是指和「權利」侵害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的損害,如必須支出的醫療費;後續損害是指第一次侵害成為原因,對同一受害者或第三者所產生的權利侵害(如誤工費、陪護費和扶養費等)。對於第一次侵害損害的判斷,是根據第一次侵害是否在行為者違反的義務規范的保護目的的范圍內。對於後續侵害損害的判斷,是根據其是否屬於第一次侵害所設定的危險或其結果所創造出的危險的實現,以及其確定性和必要性。
填平原則在具體案件中的實施具有相對性
當然,由於「填平原則」是實體法原則,在訴訟法中,平與不平是與證據密切相關的,當事人自己對於是否損失已填平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從而具有時間性和有限性。因此個案中,原告權利人的訴訟請求是否全部得到保護,僅僅意味著就個案本身的證據及事實,是否已經個案填平,並不意識著永久的、徹底的填平。

6. 民事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什麼 損失填平原則是什麼

民事損害賠償基本原則是
一、全部賠償原則

二回、財產賠償原則答
三、損益相抵原則
四、過失相抵原則
我國民事侵權理論往往將損害分為財產損害(分積極損害和消極損害)和非財產損害或精神損害。依據我國的民事侵權賠償理論,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就賠償多少。這種賠償是以彌補權利人的損失為目的,故這種賠償也稱為補償性賠償,其適用的賠償原則是全部賠償原則即填平原則,全部賠償之後果即為填平。填平就是將受害的損失全面填補,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使權利人在經濟上不受損失。

7. 民法通則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是怎樣的

精神損害賠償抄,是隨著《民法襲總則》的公布實施而在中國建立的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國公民權益的拓展。
精神損害賠償是因侵犯人格權致使公民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物質上的損害,如受害人進行治療的費用,一是精神上的損害,如受害人心理創傷和精神痛苦。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既指對物質損害的賠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補償。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不能彌補受害人名譽,榮譽等損失時,還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來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以物質形式彌補和減輕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對侵權人予以制裁。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限於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格權種類,不能任意擴大。

8. 合同約定賠償有哪些具體原則

合同約定賠償原則是:完全賠償原則、合理預見原則、合法原則、減輕損害原則、損益相抵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責任相抵原則、公平原則、自願原則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二條
履行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請求對方承擔修理、重作、更換、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五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9. 民法中的「等價有償」原則是什麼意思

等價有償原則是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要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進行等價交換的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合同另有約定者外,取得他人財產利益或得到他人的勞動服務必須向對方支付相應的價款或酬金。

《民法通則》第四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原則。中國的等價有償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方享有權利時,則應承擔相應的義務;一方承擔義務也應同時享有相應的權利。不能一方只享有權利或僅承擔義務。

2、當事人取得的財產與其履行義務在價值上大致相等。在特殊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不向對方履行財產上的義務。如贈與、無償借貸。

3、當事人共同從事某種民事活動時,各方都應該取得一定經濟利益,一方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侵犯他方利益。

4、一方給另一方造成損害,應依據損益相當的原則,使加害人的賠償數額與受害人的損失相符。上述原則主要適用於具有經濟內容的民事關系,對於非財產內容的人身關系不適用。

(9)民法補償原則擴展閱讀

作用:

等價有償原則是公平原則在財產性質的民事活動中的體現,是指民事主體在實施轉移財產等的民事活動中要實行等價交換,取得一項權利應當向對方履行相應的義務,不得無償佔有、剝奪他方的財產,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損害的時候,應當等價有償。

舉例:

買價值100萬的東西就要付100萬,價值要對等,如果不付,那就是無償佔有,成了侵犯他人財產。當然,這個價值是雙方約定的價值,有時候可能會與實際價值發生偏離。只要意思表示真實,不違法的情況下,別人願意將100萬的東西50萬賣出,甚至白送也是可以的。

熱點內容
婚姻法哺乳期多久 發布:2025-01-18 18:31:50 瀏覽:787
合同法司從合同的效力 發布:2025-01-18 16:27:45 瀏覽:469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