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料刑法
1. 鹵料的配方與製作方法
(一) 配方:草果1顆,花椒5G,甘草5G,桂皮5G,八角5G,小茴香5G,蔥2根,辣椒2根,姜4片,米酒4大勺,醬油1杯,水4杯,冰糖4大勺
(二) 調制:
將葯材裝入棉布袋中,收口綁緊備用。
蔥拍扁後切大段,辣椒拍扁後切末,備用。
取一深鍋,放入葯材、調味料煮滾即為1份萬用鹵汁。
川式鹵汁
(一) 配方:八角25克 桂皮15克 小茴香15~25克 甘草10克 三奈10克 甘菘3~5克 花椒20克 砂仁10克 草豆蔻5克草果15克 丁香5~15克 生薑100克 大蔥150克 料酒100克 冰糖350~500克 味精15克 精鹽350~500克 鮮湯5000克精煉油50克 紗布袋2個
(二) 調制:
1、將八角、桂皮、小茴、甘草、三奈、甘菘、花椒、砂仁、草豆蔻、草果、丁香等分成兩份,分別裝入寬松的紗布袋中並用細繩扎緊袋口;姜洗凈拍破;蔥連根須洗凈挽結。
2、將大塊的冰糖先在火上炙烤一下,然後放在菜板上輕輕敲碎,再與精煉油一同入鍋,用小火炒至呈深紅色時,摻入500克沸水攪勻,即成糖色。
3、鍋置火上,摻入鮮湯5000克,放入姜蔥,調入精鹽、味精和糖色,再放入香料包,燒沸後改用小火慢慢地熬至香味四溢時,即成新鮮鹵水。
(三) 需要注意的問題:
1、炒糖色時,必須用小火慢炒,且糖色應稍嫩一些,否則炒出的糖色有苦味。
2、按傳統方法調制的鹵水通常都不加味精,但由於新鮮鹵水大都鮮味不足,加之近年來人們對鮮味的要求似乎已越來越高,所以在調制的過程中也可適量加入的味精。需要說明的是,在鹵水中加入味精並不會起副作用,因為味精在160℃以上的溫度中才會產生焦谷酸鈉從而失去鮮味,而鹵水沸騰時的溫度一般不會超過 105℃。
3、鹵水中一般應加入嫩糖色,如此才會使鹵水有回甜味。而加入了嫩糖色以後,便可以不再加甘草。但從葯物性能角度看,甘草有調和諸味及提鮮的作用。因此,在加了糖色以後,鹵水中仍可考慮加少許甘草。
4、丁香中含有丁香油酚,其味甚濃,使用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量。一般來說,5000克鮮湯中丁香用量應控制在5~15克之間。
5、用於製作鹵水的大蔥應保留其根須,那樣可使鹵水的味道更香。這可是一位多年製作鹵水的老師傅傳授給筆者的經驗。
6、上述鹵水配方中加有糖色,且色呈棕紅,稱為紅鹵,若去掉配方中的糖色便成了白鹵。另外有人愛在鹵水中加入干辣椒,那樣就變成辣鹵了。
廖排骨鹵汁
廖排骨鹵汁是由[1](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之一的四川廖排骨食品有限公司嘔心瀝血研製出來的集眾家之長,其用料與用量均異於尋常普通鹵汁,採用由廖家獨創的「熏汽熏透法,糖汁煎熬法,降溫定刑法等古典家傳技法熬制,其考究的用料、香醇的味道深受全國消費者喜愛,獨特的工藝榮獲了國家發明專利技術。
使用方法:
1.撕開廖排骨濃縮鹵汁內袋後,直接放入1.5公斤清水中加熱稀釋成液。
2.加入食物1.25-1.5公斤食物分割的大小應以能完全淹沒於鹵液中為佳。
3.以小火煮熟後,嘗試鹵汁咸鮮適宜,起鍋裝盤即成,淋上少許鹵汁味更佳。
使用范圍
1.家畜、家禽、豆製品、蛋類的鹵制。
2.使用後的鹵汁可用來燒菜、煮麵或作為火鍋湯料味道更佳
2. 你覺得像卓偉這種偷拍明星私生活犯法嗎
這個肯定合法呀。卓偉爆了那麼多明星的料,收到了那麼多明星的律師函,如果不合法的話,人老早蹲號子去了,還能整天在微博上「周一見」「周三見」的。
有人可能會說,隱私權不是公民人格權的一種啊,明星也是公民啊,理應受到法律保護。但是明星作為公眾人物,本身就引起了公眾興趣,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會受到一定的公開和監督。一般來說狗仔都是通過在明星經常出現的范圍蹲拍或者公共場所跟拍,並沒有偷溜進明星家裡或者運用什麼特別的違法的技術手段,所以但不上侵犯隱私。
當初王菲和謝霆鋒世紀大復合就是被卓偉拍到爆出來的,為此王菲還發過律師函,但是結果很顯然,他們並沒有對峙公堂。
歷史上貌似只有汪峰真的起訴了卓偉,還敗訴了。因為卓偉在微博中公開聲稱汪峰為「賭壇先鋒」。結果法院作出判定評論雖然有點尖銳,並非無中生有,而原告(汪峰)作為公眾人物,贏對該評論加以容忍和理解。後來汪峰不服還上訴了,結果法院還是判定原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要狗仔跟拍過程不破法律底線,言論不虛構,造假,基本是不違法的。顯然卓偉之所以能夠屹立圈中多年,爆料無數,也是很講究技術性,以法律為底線的。
卓大爺果然很奸詐~
3. 我在看卧薪嘗膽,想知道裡面勾踐上的大料是什麼刑法
就是一般所說的桎梏,古代的刑具,類似於現代的手銬、腳鐐。
4. 小餐館被查八角格會不會有刑事責任
小餐館被查八角格會不會有刑事責任?如果你做的這個沒有違法的話,他是不會有刑事責任的。
5. 漢書的作品目錄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體例上全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並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
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的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歷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紀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是從漢高祖至漢平帝的編年大事記。
雖寫法與《史記》略同,但不稱「本紀」,如《高帝紀》、《武帝紀》及《平帝紀》等。由於《漢書》始記漢高祖立國元年,故將本在《史記·本紀》的人物,如項羽等,改置入「傳」中;又由於東漢不承認王莽建立的政權——新朝,故將王莽置於「傳」中,貶於傳末。
表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後的沿革。
前六篇的記載包括:記載漢初同姓諸侯王的《諸侯王表》,記載異姓諸侯王的《異姓諸侯王表》,記載漢高祖至漢成帝的《功臣年表》等,藉由記錄統治階級來達到尊漢的目的。
後二篇為《漢書》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為標准,分為四類九等,表列出來;《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的官制。
志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
由於《漢書》已用「書」為大題,為免混淆,故改《史記》中的「書」為「志」。
《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將《史記》的「禮書」、「樂書」改為「禮樂志」,將「律書」、「歷書」改為「律歷志」;將「天官書」改為「天文志」,將「封禪書」改為「郊祀志」,將「河渠書」改為「溝洫志」,將「平準書」改為「食貨志」。
同時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藝文志」、「地理志」,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敘西漢一朝的歷史。
其中,如《地理志》詳述戰國時期、秦朝、西漢時期的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名門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資料。
《天文志〉則保存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等天文資料。
《刑法志》則概述上古至西漢時期的刑法,並且點出漢文帝、漢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漢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的惡果。
《食貨志》則詳述上古至漢代的經濟發展情況。
《溝洫志》則記述上古至漢朝的水利工程,並說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傳
《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為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
至於傳的篇名,除《諸侯王傳》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為標題。
《漢書》列傳中有關文學之士的部分,多記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內容,如《賈誼傳》記有「治安策」;《公孫弘傳》記有「賢良策」等,這些都是《史記》沒有收錄的。
而列傳中的類傳有《儒林傳》、《循吏傳》、《游俠傳》、《酷吏傳》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傳》、《元後傳》、《宗室傳》,這些也是《史記》所沒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等三傳。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傳」最後一篇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列傳」以記載西漢一朝為主。「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 紀,共分十二卷
漢書卷一 上 高帝紀 第一上(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一 下 高帝紀 第一下(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二 惠帝紀 第二 (漢惠帝劉盈)
漢書卷三 高後紀 第三(漢高後呂雉,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
漢書卷四 文帝紀 第四(漢文帝劉恆)
漢書卷五 景帝紀 第五(漢景帝劉啟)
漢書卷六 武帝紀 第六(漢武帝劉徹)
漢書卷七 昭帝紀 第七(漢昭帝劉弗陵)
漢書卷八 宣帝紀 第八(漢宣帝劉詢)
漢書卷九 元帝紀 第九(漢元帝劉奭)
漢書卷十 成帝紀 第十(漢成帝劉驁)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漢哀帝劉欣)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漢平帝劉衎)
表,共分八篇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劉氏以外諸侯王)
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 第二(劉氏諸侯王)
漢書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上
漢書卷十五 王子侯表第三下
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
漢書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漢書卷十八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
漢書卷十九 上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漢書卷十九 下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 第八
志,共分十篇
漢書卷二十一 律歷志 第一上(鄧平的「太初歷」)
漢書卷二十一 律歷志 第一下(劉歆的「三統歷」)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漢書卷二十四 食貨志 第四上
漢書卷二十四 食貨志 第四下
漢書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上
漢書卷二十五 郊祀志 第五下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漢書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上
漢書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漢書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漢書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上
漢書卷二十八 地理志 第八下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根據劉向的《別錄》、劉歆的《七略》寫成)
傳,共分七十篇,公卿將相列傳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陳勝,項籍)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張耳,陳餘)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魏豹,田儋,韓王信)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韓信,彭越,黥布,盧綰,吳芮)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吳王劉濞)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楚元王劉交,劉向,劉歆)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季布,欒布,田叔)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劉肥,劉如意,劉友,劉恢,劉建)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蕭何,曹參)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張良,陳平,王陵,周勃)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周緤)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陸賈,朱建,劉敬,叔孫通)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淮南厲王劉長,衡山王劉賜,濟北貞王劉勃)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石奮,衛綰,直不疑,周仁,張歐)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賈誼)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袁盎,晁錯)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張釋之,馮唐,汲黯,鄭當時)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賈山,鄒陽,枚乘,路溫舒)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竇嬰,田蚡,灌夫,韓安國)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魯共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長沙定王劉發,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李廣,蘇建)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衛青,霍去病)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董仲舒)
漢書卷五十七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七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張湯)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杜周)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張騫,李廣利)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司馬遷)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戻太子劉據)
漢書卷六十四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東方朔)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王䜣,楊敞,蔡義,陳萬年,鄭弘)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楊王孫,胡建,朱雲,梅福)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趙充國,辛慶忌)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段會宗)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雋不疑,疏廣,於定國,薛廣德,平當,彭宣)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王吉,貢禹,龔勝,龔舍,鮑宣)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韋賢)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張敞,王尊,王章)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蓋寬饒,諸葛豐,劉輔,鄭崇,孫寶,毋將隆,何並)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蕭望之)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馮奉世)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淮陽憲王劉欽,楚孝王劉囂,東平思王劉宇,中山哀王劉竟,定陶共王劉康,中山孝王劉興)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匡衡,張禹,孔光,馬宮)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翟方進)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谷永,杜鄴)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師丹)
漢書卷八十七 上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揚雄)
漢書卷八十七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揚雄)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
漢書卷九十酷吏傳 第六十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 第六十二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
漢書卷九十四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匈奴)
漢書卷九十四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匈奴)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南越,衛氏朝鮮)
漢書卷九十六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西域)
漢書卷九十六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西域)
漢書卷九十七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外戚)
漢書卷九十七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外戚)
漢書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王政君)
漢書卷九十九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王莽)
漢書卷一百 敘傳 第七十上(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漢書卷一百 敘傳 第七十下(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漢書敘例
唐正議大夫行秘書少監琅邪縣開國子 顏師古撰儲君體上哲之姿,膺守器之重,俯降三善,博綜九流,觀炎漢之餘風,究其終始,懿孟堅之述作,嘉其宏贍,以為服、應曩說疏紊尚多,蘇、晉眾家剖斷蓋砂,蔡氏纂集尤為牴牾,自茲以降,蔑足有雲。悵前代之未周,愍將來之多惑,顧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違,激揚郁滯,將以博喻胄齒,遠覃邦國,弘敷錦帶,啟導青衿。曲稟宏規,備蒙嘉惠,增榮改觀,重價流聲。斗筲之材,徒思罄力,駑蹇之足,終慚遠致。歲在重光,律中大呂,是謂塗月,其書始就。不恥狂簡,輒用上聞,粗陳指例,式存揚搉。《漢書》舊無註解,唯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愛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是以愛自東晉迄於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後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錄》,並題雲然,斯不審耳。學者又斟酌瓚姓,附著安施,或雲傅族,既無明文,未足取信。蔡謨全取臣瓚一部散入《漢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淺,不加隱括,屬輯乖舛,錯亂實多,或乃離析本文,隔其辭句,穿鑿妄起。職此之由,與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謨亦有兩三處錯意,然於學者竟無弘益。《漢書》舊文多有古字,解說之後屢經遷易,後人習讀,以意刊改,傳寫既多,彌更淺俗。今則曲核古本,歸其真正,一往難識者,皆從而釋之。古今異言,方俗殊語,未學膚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輒就增損,流遁忘返,穢濫實多。今皆刪削,克復其舊。諸表列位,雖有科條,文字繁多,遂致餌雜,前後失次,上下乖方,昭穆參差,名實虧廢。今則尋文究例,普更刊整,澄盪愆違,審定阡陌,就其區域,更為局界,非止尋讀易曉,庶令轉寫無疑。禮樂歌詩,各依當時律呂,修短有節,不可格以恆例。讀者茫昧,無復識其斷章,解者支離,又乃錯其句韻,遂使一代文采,空韞精奇,累葉鑽求,罕能通習。今並隨其曲折,剖判義理,歷然易曉,更無疑滯,可得諷誦,開心順耳。凡舊注是者,則無間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隱。其有指趣略舉,結約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備悉。至於詭文僻見,越理亂真,匡而矯之,以祛惑蔽。若泛說非當,蕪辭競逐,苟出異端,徒為煩冗,祗穢篇籍,蓋無取焉。舊所闕漏,未嘗解說,普更詳釋,無不洽通。上考典謨,旁究《蒼》《雅》 ,非苟臆說,皆有援據。六藝殘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揚鑣分路。是以向、歆、班、馬、仲舒、子雲所引諸經或有殊異,與近代儒者訓義弗同,不可追駁前賢,妄指瑕纇,曲從後說,苟會扃塗。今則各依本文,敷暢厥指,非不考練,理固宜然,亦猶康成注《禮》,與其《書》《易》相偝,元凱解《傳》,無系毛、鄭《詩》文。以類而言,其意可了。愛自陳、項,以訖哀、平,年載既多,綜緝斯廣,所以紀傳表志時有不同,當由筆削未休,尚遺秕稗,亦為後人傳授,先後錯雜,隨手率意,遂有乖張。今智窮波討源,構會甄釋。字或難識,兼有借音,義指所由,不可暫闕。若更求諸別卷,終恐廢於披覽。今則各於其下,隨即翻音。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眾所共曉,無煩翰墨。近代注史,競為該博,多引雜說,攻擊本文,至有詆訶言辭,掎摭利病,顯前修之紕僻,騁己識之優長,乃效矛盾之仇讎,殊乖粉澤之光潤。今之註解,翼贊舊書,一遵軌轍,閉絕歧路。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於爵里,頗或難知。傳無所存,具列如左:荀悅字仲豫,潁川人,後漢秘書監。(撰《漢紀》三十卷,其事皆出《漢書》。)服虔字子慎,滎陽人,後漢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後定名虔。)應劭字仲援,(一字仲援,一字仲遠。)汝南南頓人,後漢蕭令,御史營令,泰山太守。伏儼字景宏,琅邪人。劉德,北海人。鄭氏,晉灼《音義》序雲不知其名,而臣瓚《集解》輒雲鄭德。既無所據,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李斐,不詳所出郡縣。李奇,南陽人。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後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雲河間人。)魏太和中為博士。(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蘇林字孝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秘書監、散騎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成亭侯。張晏字子博,中山人。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常侍、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侍郎、中書令,後轉為監,封廣陵亭侯。項昭,不詳何郡縣人。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吳尚書郎、太史令、中書郎、博士祭酒、中書僕射,封高陵亭侯。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內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駁義》。)臣瓚,不詳姓氏及郡縣。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太守。(止注《相如傳序》及游獵詩賦。)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領秘書監,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揚州牧,侍中司徒不拜,贈侍中司空,謚文穆公。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後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司徒,封東郡公。(撰荀悅《漢紀》音義。)
景祐刊本校語
景祐元年九月,秘書丞余靖上言:「國子監所印兩漢書文字舛訛,恐誤後學,臣謹參括眾本,旁據它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詔送翰林學士張觀等詳定聞奏,又命國子監直講王洙與靖偕赴崇文院讎對。二年三月,靖又上言:「案顏師古敘例雲:班固《漢書》,舊無註解,唯服虔、應劭等各著音義,自名其家。至西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二學當否,號曰《漢書集注》。永嘉之亂,此書不至江左。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見,續廁其末,掎摭前說,多引《汲冢竹書》,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凡稱集解、音義,即其書也,蔡謨全取此書散入眾篇,自是以來,始有注本。至唐太宗時,皇太子承乾命顏師古更加刊整,刪繁補略,裁以己說,儒者服其詳博,遂成一家。總先儒註解,名姓可見者二十有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闕載者殆半。考其附著及舊說所承注釋源流、名爵、年次,謹條件以聞望德,刻於本書之末,庶令學者啟卷具知。」奏可。今列之如左:荀悅,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服虔,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應劭,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伏儼,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劉德,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鄭氏,舊傳晉灼《集注》雲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瓚以為鄭德。今書但稱鄭氏。李斐,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李奇,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鄧展,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文穎,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張揖,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蘇林,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張晏,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如淳,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孟康,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項昭,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韋昭,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晉灼,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劉寶,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臣瓚,不知何姓。案裴駰《史記序》雲,莫知氏姓。韋稜《續訓》又言未詳,而劉孝標《類苑》以為於瓚,酈元注《水經》以為薛瓚。姚察《訓纂》雲,案《庾翼集》於瓚為翼主簿、兵曹參軍,後為建威將軍。《晉中興書》雲,翼病卒,而大將軍於瓚等作亂,翼長史江虨誅之。於瓚乃是翼將,不載有註解《漢書》。然所采眾家音義,自服虔、孟康以外,並因晉亂滅,不傳江左。而《高紀》中瓚案《茂陵書》、《文紀》中案《漢祿秩令》,此二書亦復亡失,不得過江,明此瓚是晉中朝人,故得具其先輩音義及《茂陵書》《漢令》等耳。蔡謨之江左,以瓚二十四卷散入《漢書》,今之注也。若謂為於瓚,乃是東晉人,年代前後了不相會,此瓚非於足可知矣。又案《穆天子傳》目錄雲,秘書校書郎傅瓚校古文《穆天子傳》,已記《穆天子傳》者,汲縣人不準盜發古冢所得書。今《漢書音義》臣瓚所案,多引《汲書》以駁眾家訓義,此瓚疑是傅瓚。瓚時職典校書,故稱臣也。顏師古曰,後人斟酌瓚姓,附之傅族耳,既無明文,未足取信。郭璞,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蔡謨,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崔浩,以下內容同《漢書敘例》
顏籀,字師古,雍州萬年人。唐中書侍郎,兼通直散騎常侍、秘書少監、弘文館學士,封琅邪縣子。 二年九月校書畢,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損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