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影響司法審判
Ⅰ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當年的葯家鑫案。
此獠「撞傷不如捅死」的清奇腦迴路固然可恨,但如果沒有被媒體報導並引起廣泛輿論,實際上還是有希望判個死緩或者無期的,(對比葯家鑫案發後某地一男子強奸並殺死被害人,又以摔死被害人弟弟,最後判了死緩)正是因為葯家鑫案子引發的社會影響過於惡劣。
因此本來一個有保命餘地的案子變成了必死的案子。
案件細節闡述
葯家鑫說,當日他開車行至事發地時,正在用影碟機看濱崎步的演唱會,不清楚車是否在走直線,突然聽見「嗵」地一聲,感覺出事了便下車察看。結果發現車後有一個女的側躺在地上,發出呻吟聲。
「天太黑,我不清楚她傷的程度,心裡特別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後無休止地來找我看病、索賠。」於是,兩三秒後,「一念之差」下,葯家鑫從隨身帶的包里取出一把單刃刀,向張妙連捅數刀,然後駕車逃跑。
開出一段路後,因為「心裡發慌,手打顫、腳也不聽使喚」,葯家鑫又撞上兩名行人。這次,他沒能跑掉,被趕來的村裡人堵住了。
之後,肇事車輛被交警大隊暫扣,葯家鑫和父母趕往醫院處理後來的兩名傷者治療事宜。在經歷了警方的兩次詢問後,2010年10月23日,葯家鑫向父母說出實情,並向警方投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葯家鑫案
Ⅱ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Ⅲ 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是利還是弊
總體來講是弊大於利,畢竟法官會有獨立的判斷,而不能被輿論所左右,這個西版方國權家是非常忌諱的,但是,在中國就不一樣了,畢竟中國人的法律素養太低了,我們喜歡干預法院的審判,往往是輿論擔任法官,最終影響了判決結果,所謂了民憤極大之類 的玩意兒
Ⅳ 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影響有多大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任何事情都要遵紀守法,但在某些情況下,社會輿論也會對法律的判決有一定的影響。輿論代表了大眾的思想,而法律本身就是依據人民來制定的,所以如果最終的法律判決順應了輿論的發展,就會得到民心,相反則會引起公憤。那麼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作用有多大呢?
社會輿論的弊端雖然說社會輿論能夠影響到法律的判決,但是這種影響也有負面的。由於有許多看客無法清清楚地了解到案件的緣由和經過,只是發表了自己主觀的看法,所以在法律上來講,這種看法並不具有判決效應。但是若是在判決上不符合社會輿論的發展,那麼將會引起大眾的聲討,有許多案件也因為社會輿論而得到了錯誤的法律判決。所以,在對一個事件進行法律判決時,雖然要參考社會輿論,但是也要理性分析。
Ⅳ 你覺得社會輿論對法律的判決會有影響嗎
有多大不好說,但是肯定有影響。
對於「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決的影響,確實有法學教授做過相關實證研究,一位是徐光華教授,一位是白建軍教授。二位博導,都是熱衷於進行實證研究的刑法學者,尤其是白建軍教授的論文。
在徐光華教授在論文中總結了130份判決,其中23份,民意對刑事司法的影響。白建軍教授曾總結2000年以來的刑事判決,共32萬份,其中無罪判決僅586個,而受到輿論影響的無罪判決就有8個,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回歸到個案上來,輿論的監督對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許霆 ATM 機盜竊案」,由於民意的影響,從無期徒刑改判為5年有期徒刑;「崔英傑殺死城管案」順應民意判處死緩;「鄧玉嬌刺死官員案」最終判處防衛過當並免於刑事處罰;「深圳機場梁麗拾金案」無罪處理。這類案件因為行為雙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發了社會的巨大關注,最終也確實影響了判決,可這類判決的基礎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間內對民意進行回應,有的則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維度,比如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沒有民意,鄧玉嬌至少會判緩刑。」
當然不能只著眼於這類案件,同樣是因為輿論的關注,比如對「齊二葯假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關注,最終推動《刑法修正案(八)》增設食品監管瀆職罪,修改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構成要件並加重其法定刑。這就是輿論關注的正向反饋。
所以社會輿論確實對法律判決有影響,這樣的影響有正向反饋也有負面反饋,可不論如何,司法還是應保持其獨立性,以塑造其權威性。這有賴於整體法治環境、法治文化、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眾個人素養的提升。而這恰是如今轉型升級的中國的陣痛點。
Ⅵ 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一、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
輿論監督有利於司法公正,輿論監督就像一面鏡子放在司法工作者的面前,時刻警醒他們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維護司法公正,並且我國對於輿論監督的態度也越來越開明。2009年12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中就明確指出,人民法院應當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
(一)輿論監督有利於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基本原則司法腐敗是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大「短板」。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了《人權宣言》。第一條指出:「在權利面前,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這是首次提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傾向於安全,有序,可預見的世界,不希望出於混亂,難以控制的境地……在法律適應中,由於權勢,金錢的影響,導致一方受到偏袒,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無序的狀態。」人們對於自己的出身是無法選擇的,所以人們渴望在後天的到法律平等。有了輿論監督,司法活動就被置於公眾的眼前,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由於金錢和權勢帶來的不公,為司法審判塗上了一層防腐劑,從而有利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實現。
(二)輿論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輿論不僅對社會、對群眾起著特殊的監督作用,它對於黨、對於政府、對於一切領導機關和領導者也起著監督作用……經過這樣經常的輿論監督,這類行為將會大大減少。例如中央電視台法制頻道以及各地方衛視的法制節目在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輿論監督作用。正如前文提到的河南農民時建峰偽造軍車牌照騙免高速公路通行費案,電視台對其庭審進行了現場直播。類似的輿論監督使得案件在公開、公平、公正環境中的解決,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此外,輿論監督是的廣大的普通的民眾參與到案件的評論中來,一方面形成了有效的司法監督力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司法專斷以及冤假錯案的出現。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對於案件的持續跟蹤報道,也起到了普及法律知識以及警示社會大眾的效果。
(三)社會監督有利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絕對的正義需要完善的追求正義的環境和設備。這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要堅決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辦事,禁止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社會監督可以使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運行,從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四)輿論監督可以促使司法工作人員提高其業務水平由於我國建國較晚,法學教育起步晚,各個地區的司法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偏遠地地區,司法工作人員的水平更無法保證。輿論監督對於一些案件的關注和評論,迫使司法工作人員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辦案水平。2009年的在「躲貓貓」事件中被處理的民警,就值得整個司法系統人員學習,以及在2010年年底,河南農民時建鋒被指控偽造軍牌騙免368萬多元高速通行費案件中被處理的法官敲醒了警鍾。廣大司法工作人員應該切實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作為人民的公僕應該用好人民賦予你們的權利,盡心盡力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切實
(五)社會監督有利於促進司法改革和立法改革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報》披露了孫志剛死亡的情況。此後有關孫志剛死亡的報道在各大門戶網站上被轉載,引起國人的一片嘩然。一時間孫志剛以及導致此次悲劇的收容制度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6月2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全國各地的收容所紛紛摘牌,舊的收容遣送制度逐漸被救助管理制度所代替。再比如,正在討論的勞教制度的改革無不體現著輿論監督的作用。勞教制度很難保證程序正義,並且做不到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適應,是不符合現行的司法制度以及相關的法律原則。改革勞動教養制度,不僅是符合法治精神的當然要求,也是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必由之路。相信社會輿論會像促進收容制度的改革那樣監督勞教制度改革的。
二、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妨礙作用
如文章開頭關於許霆的案例,一些法學家認為是社會輿論綁架了法官,干擾了司法獨立。在中國有關新聞、網路媒體的相關立法不健全,媒體在報道有關案件的時候缺少監管,新聞媒體便會做一些捕風捉影的報道,或者只對整個事件的一部分做傾向性的報道,從而給了輿論錯誤的導向。甚至有一些不法分子或者利益相關者為了逃避自身的責任,濫用新聞輿論的報道、媒體輿論的善意炒作以及公眾同情弱示群體的心態,擾亂司法人員正常的辦案程序。(本文來自於《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一)在中國人情社會的大背景下,道德評判有失法律公正影響司法審判。輿論監督對具體案件往往以道德的標准來進行評判,而司法審判則要求司法人員以法律的標准來進行審判,二者評判標准不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能達成共識。社會輿論對於一個案件的判斷總是出於主觀的感性的認識,所謂的公知很少從法律的角度對一個案件作出評判。而新聞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會用生活中的道德標准報道一些案件中的熱點問題,在案件沒有作出最後的法律審判之前盲目的做一些報道。作為司法裁判者的工作人員難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在做最後的法律判決的時候難免會考慮社會大眾的承受度。這樣的話,輿論監督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司法活動作用,反而干預了司法,左右了法官的判斷,造成司法的不公正。
(二)給審判人員帶來很大的壓力。媒體對於案件的熱點做失真的盲目報道,這樣的話法律裁判者就有來自案件本身和社會輿論兩方面的壓力,他們勢必為了平衡這兩種壓力而做出一些妥協,而很多時候法律裁判者會向社會輿論妥協。因為那樣或許會導致司法的不公,但不會有來自公眾的不理解和社會的輿論壓力。
(三)作為輿論監督主力軍的各種媒體素質參差不齊,盲目的報道會侵害法律權威。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由於缺少法律監管和行政監管。逐利性使得廣大媒體會迅速的介入一宗案件的報道中,並且會做持續的跟蹤報道。甚至會為了利益做一些盲目的、不真實的、具有傾向性的報道去迎合公眾的情緒。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媒體本身的形象,也使得法律的權威性受到侵害,損害了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四)輿論監督會擾亂司法程序。輿論監督具有炒作性、制約性、傾向性的特點。輿論監督的這些這些特點決定了輿論監督在促進司法公正的同時也會妨礙司法公正。在實踐中,由於缺少監管,一些媒體炒作某一案件,對某一案件做具有傾向性的評價來博的讀者的眼球。於是一些人便利用媒體的這些特點,炒作一些關鍵詞,欺騙廣大的讀者。利用人們同情弱者的心態來干擾辦案人員的視線,以期做出有利於把自己的司法裁判。現階段,由於有關新聞媒體的立法不足,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我國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處於不確定的狀態,輿論監督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有利也有弊。這就要求我們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完善司法獨立制度、吸收國際立法,公約的先進經驗等方法來完善輿論監督。從而更好的平衡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掌握好輿論監管的度,發揮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促進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實踐中,法院和檢察院應該努力做到既保證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和知情權,又合理的處理輿論的監督,做到辦案不受社會輿論的傾向性引導,保證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公開。這就要求廣大法院檢察院應該堅持依法辦事,依章程辦事,努力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同時要求作為司法工作者的法官、檢察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樹立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平衡好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兩者的關系,共同努力為中國的司法改革進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包華斌李新鵬單位: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人民法院福建省永春縣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Ⅶ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利大於弊。
大眾輿論關注司法審判有利於防止司法腐敗、促進司法獨立,有利於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利於司法公開、進而促進司法公信。輿論首先是一種關注,這種關注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將社會熱點案件置於陽光之下,讓審判過程更透明,進而防止強權的干涉和司法腐敗的滋生。
司法審判的主體是法官,大眾輿論只能通過引起法官、社會注意來發揮作用,沒有能力左右法官的審判、甚至影響司法的獨立。並且由於大眾輿論的監督能保護司法權的行使不受外在強力的干預,反而促進司法的獨立。
司法審判追求的是公平正義,當今社會發展飛速,而法律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完善,在這種背景下,法官理應被委以自由量裁權,使其能根據法律參考民意,抓住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的切合點。而大眾輿論某種程度上正是社會公正的體現。法官應該甄別輿論是否過於偏激還是合乎常理,而後根據法律及諸多社會因素作出更加公正的獨立判斷。只有這樣的審判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需要向大眾解釋道德良知和法律程序的界限、感性判斷和理性分析的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Ⅷ 社會輿論是否能影響司法判決
社會輿論會對司法審判有一定影響。
在社會輿論監督下,司法審判適用法律會更加審慎,會大大降低一「拍腦門」就決定的草率行為。
Ⅸ 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影響
輿論會給司法審判造成巨大壓力,所以審判要公平公正
Ⅹ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司法案件之中,我們多多少少能夠看到媒體輿論的影子;在這些案件中,媒體自始至終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輿論角色。但這些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卻引起兩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媒體在廣泛傳播的同時,打破了官方對信息的封鎖,使更多的案情信息暴露在大眾眼前,這一方面有助於大眾行使監督權利,另一方面對審判機關公開公平公正的審判有促進作用,對司法公正是利大於弊。
也有人認為: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導致媒體從業人員素質的整體降低,一些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博取眼球,甚至不可避免的帶入審判情緒,使得媒體輿論出現偏差,對於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