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考試刑法命題人

司法考試刑法命題人

發布時間: 2022-04-18 05:19:25

司法考試刑法命題人張明楷:如何區分盜竊罪

刑法對詐騙罪的罪狀規定得比較簡單。如果對分則條文進行體系解釋,就不難發現,詐騙罪(既遂)在客觀上必須表現為一個特定的行為發展過程: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產生或者繼續維持認識錯誤——對方基於認識錯誤處分(或交付)財產——行為人獲得或者使第三者獲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 。

取得財產的犯罪分為: 違反被害人意志取得財產的犯罪 與基於被害人有瑕疵的意志而取得財產的犯罪 。盜竊罪屬於前者;詐騙罪屬於後者。由於詐騙罪與盜竊罪屬於兩種不同的犯罪類型,所以需要嚴格區別。

首先,並非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欺騙行為進而取得了財產就成立詐騙罪,因為盜竊犯也可能實施欺騙行為。

例如,A打電話欺騙在家休息的老人B:「您的女兒在前面馬路上出車禍了,您趕快去。」B連門也沒有鎖便急忙趕到馬路邊,A趁機取走了B的財物(以下簡稱電話案)。雖然A實施了欺騙行為,但B沒有因為受騙而產生處分財產的認識錯誤,更沒有基於認識錯誤處分財產,只是由於外出導致對財物佔有的弛緩;A取走該財產的行為,只能成立盜竊罪。

其次,並非只要行為人使用欺騙手段,導致對方將財產「轉移」給自己或者第三人,就成立詐騙罪。因為盜竊罪也有間接正犯,盜竊犯完全可能使用欺騙手段利用不具有處分財產許可權或地位的人取得財產。

例如,洗衣店經理A發現B家的走廊上曬著西服,便欺騙本店臨時工C說:「B要洗西服,但沒有時間送來;你到B家去將走廊上曬的西服取來。」C信以為真,取來西服交給A,A將西服據為己有(以下簡稱西服案)。C顯然受騙了,但他只是A盜竊的工具而已,並不具有將B的西服處分給A佔有的許可權或地位。因此,A成立盜竊罪(間接正犯)。

不難看出,詐騙罪與盜竊罪的關鍵區別在於:受害人是否基於認識錯誤處分(交付)財產。受害人雖然產生了認識錯誤,但並未因此而處分財產的,行為人的行為不成立詐騙罪(如電話案);受害人雖然產生了認識錯誤,但倘若不具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或者地位時,其幫助轉移財產的行為不屬於詐騙罪中的處分行為,行為人的行為也不成立詐騙罪(如西服案)。所以,處分行為的有無,劃定了詐騙罪與盜竊罪的界限。被害人處分財物時是詐騙罪而不是盜竊罪;被害人沒有處分財物時,即行為人奪取財物時是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竊罪處於這樣一種相互排斥的關系,不存在同一行為同時成立詐騙罪與盜竊罪,二者處於觀念競合關系的情況。

因此,正確理解和認定「處分行為」,是區分盜竊罪與詐騙罪的關鍵。

首先,詐騙罪的受害人的處分行為,必須是基於認識錯誤,而認識錯誤的產生或維持是由於行為人的欺騙行為。處分行為意味著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佔有,即由行為人或第三者事實上支配財產。至於受害人是否已經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佔有,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判斷,即在當時的情況下,社會的一般觀念是否認為受害人已經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進行事實上的支配或控制;另一方面,受害人是否具有將財產轉移給行為人或第三者支配或控制的意思。

例如,A假裝在商品購買西服,售貨員B讓其試穿西服,A穿上西服後聲稱去照鏡子,待B接待其他顧客時,A趁機溜走。A顯然不成立詐騙罪,只成立盜竊罪。因為盡管B受騙了,但他並沒有因為受騙而將西服轉移給A佔有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倘若A裝上西服後,向B說:「我買西服需徵得妻子的同意,我將身份證押在這里,如妻子同意,我明天來交錢;如妻子不同意,我明天還回西服。」B同意A將西服穿回家,但A使用的是假身份證,次日根本沒有送錢或西服給B。那麼,A的行為則構成詐騙罪。因為B允許A將西服穿回家,實際上已將西服轉移給A支配與控制,這種處分行為又是因為受騙所致,所以,符合詐騙罪的特徵。基於同樣的理由,現在常見的以借打手機為名的案件,實際上也應認定為盜竊而不是詐騙。

例如,甲與乙通過網上聊天後,約在某咖啡廳見面。見面聊了幾句後,甲的BP機響了,同時聲稱忘了帶手機,於是借乙的手機打電話。甲接過手機後(有時被害人的手機可能就放在桌上)裝著打電話的模樣,接著聲稱信號不好而走出門外,趁機逃走。這種行為也不能認定為詐騙,只能認定為盜竊罪。因為乙雖然受騙了,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將手機轉移給甲支配與控制的處分行為與處分意思。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乙將手機遞給甲,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乙仍然支配和控制著手機,即甲沒有佔有手機。甲取得手機的支配與控制完全是後來的盜竊行為所致。如果說甲的行為成立詐騙罪,則意味著甲接到手機時便成立詐騙既遂;即使甲打完電話後將手機還給乙,還屬於詐騙既遂後的返還行為。這恐怕難以被人接受。

其次,處分行為並不要求受害人將財物的所有權處分給行為人,所以不要求受害人具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

例如,甲沒有返還的意圖,卻隱瞞真相向乙借用轎車,乙將轎車交付給甲後,甲開車潛逃。乙只有轉移佔有的意思,但甲的行為依然成立詐騙罪。在財產關系日益復雜的情況下,財產的單純佔有者乃至佔有輔助者,都可能處分(交付)財產。

例如,丙將自己的財物委託給乙保管,其間,丙給乙打電話,聲稱第二天派丁取回自己的財產。偷聽了電話的甲第二天前往乙處,聲稱自己是丙派去的丁,乙將自己佔有而歸丙所有的財物交付給甲。處分財產的乙並不享有所有權,只是事實上佔有了財產,但這並不影響甲的行為成立詐騙罪。

所以,即使不是財產的所有人,也完全可能因為認識錯誤等原因而處分財產。 再次,在受害人與被害人為同一人的情況下,受**只能處分自己佔有的財產,而不可能處分自己沒有佔有的財產。至於受**是否對該財產享有所有權,則不影響詐騙罪的成立。例如,B進入地鐵車廂後,發現自己的座位邊上有一個錢包,於是問身邊的A:「這是您的錢包嗎?」盡管不是A的錢包,但A卻說:「是的,謝謝!」於是B將錢包遞給A。由於B並沒有佔有錢包的行為與意思,所以他不可能處分該錢包,故A的行為不成立詐騙罪,只能視錢包的性質認定為侵佔罪或盜竊罪。

最後,在受害人與被害人不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只要受害人事實上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許可權,或者處於可以處分被害人財產的地位,對方的行為也成立詐騙罪。一方面,如果受害人不具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與地位,就不能認定其轉移財產的行為屬於詐騙罪的處分行為;另一方面,如果受害人沒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與地位,行為人的行為便完全符合盜竊罪間接正犯的特徵。

例如,丙是乙的家庭保姆。乙不在家時,行為人甲前往乙家欺騙丙說:「乙讓我來把他的西服拿到我們公司乾洗,我是來取西服的。」丙信以為真,甲從丙手中得到西服後逃走。在這種情況下,對甲的行為也應認定為詐騙罪。因為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如果排除被騙的因素,保姆丙可以或者應當將衣服交付給來人。所以,保姆處於可以將被害人財產交付給他人的地位。再如,10餘人參加小型會議。散會前,被害人B去洗手間時,將提包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散會時B仍在衛生間,清潔工C立即進入會場打掃衛生。此時,A發現B的提包還在會場,便站在會場門外對C說:「那是我的提包,麻煩你遞給我一下。」C信以為真,將提包遞給A,A迅即逃離現場。在本案中,清潔工C沒有佔有B的提包,他也不具有處分該提包的許可權或地位。換言之,C是A盜竊提包的工具,而不是詐騙罪中的財產處分人。因此,A的行為不成立詐騙罪,只能成立盜竊罪。

顯然,受害人是否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許可權或地位,成為區分詐騙罪與盜竊罪間接正犯的一個關鍵。至於受害人事實上是否具有這種許可權或地位,應通過考察受害人是否被害人財物的輔助佔有者,受害人轉移財物的行為(排除被騙的因素)是否得到社會一般觀念的認可,受害人是否經常為被害人轉移財產等因素作出判斷。

⑵ 司法考試各科的命題老師都是誰啊

刑法:由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陳興良教授和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張明楷教授 民法:由武版漢大學法學院的溫權世揚教授命題、拼題; 刑訴:由中國政法大學顧永忠教授命題、拼題; 行政法:由中國政法大學馬懷德教授命題、拼題; 商法經濟法:由中國政法大學王衛國教授命題、拼題; 憲法: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劉茂林教授命題、拼題; 民訴:由中國政法大學陳桂明教授命題、拼題; 法理:由中國政法大學舒國瀅教授命題、拼題; 職業道德:由中國政法大學王進喜教授命題、拼題。

⑶ 歷年刑法司考命題人員都有誰知道

這幾年刑法,主要就是周光權教授和張明楷教授。

具體兩個人的生平簡歷,兩人都是清華法學院教授。

周光權
男,漢族,1968年1月出生,重慶市人,周光權,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學歷背景:
199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法律系,199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廳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華大學工作,先後任講師(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學法學部訪問學者
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掛職)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重慶)。
社會兼職:
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獲獎情況:
1.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2.清華大學教學工作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年);
3.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胡繩青年學術獎」(2003年);
4.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2003年);
5.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2004年);
6.第一屆「法鼎獎」(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銀獎(2005年)。

張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原湖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同年攻讀本校法學碩士學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員,1996年任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法學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調入清華大學。張明楷教授多次獲得各種社會獎勵,多次被評為司法部優秀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其科研成果也曾獲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等。

⑷ 司法考試刑法命題人張明楷:如何理解侵犯財產罪的客體

侵犯財產罪分為兩大類:毀壞財物的犯罪(毀棄罪)與取得財物的犯罪(取得內罪)。根據是否轉移占容有,又可以將取得財物的犯罪分為轉移佔有的犯罪(如搶劫、搶奪、盜竊、詐騙)與不轉移佔有的犯罪(如侵佔)。很明顯,故意毀壞財物罪與侵佔罪侵犯的也是財產所有權

⑸ 能不能介紹一下劉鳳科和柏浪濤兩位老師

二:關於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
劉鳳科的案例:甲發獨葯給乙,結果寫錯信息,發給了丙,將丙獨死。
劉鳳科觀點:對象錯誤!
理由:發獨葯並非是實行行為,沒有製造現實緊迫的危險,喝獨葯時才是,而喝獨葯時,甲一直認為殺人所指向的是乙,一個行為,一個結果(對丙故意殺人,對乙不構成犯罪,否則是主觀歸罪),故屬於對象錯誤
柏浪濤的案例:甲發獨葯意圖獨死住A房間的張三,結果寫錯,發給了B房間的李四,並將其獨死。
柏浪濤觀點:打擊錯誤!
理由:甲主觀想要把葯發到A房間去,結果疏忽大意寫錯,偏離到了B房間,故對B房間室李四的死亡持過失心理,而甲只對A房間室的張三存有創設危險的故意,但該危險沒有實現,故屬於打擊錯誤。
個人傾向:支持劉鳳科觀點

⑹ 司法考試是哪些人命題

一般情況下,司法考試的命題人是,司法考試指定用書三大本的,每個科目相對應的人名字

⑺ 09司法考試刑法命題組組長還是張明楷老師嗎

命題組組長還是張明楷,出題人是張明楷和陳興良,沒有變。估計一段時間內也不會變,他們的學術權威地位和引導效應一時很難有人撼動。
不過最近因為網上一些學者對張明楷老師在司法考試中推行他的犯罪構成要件學說,反對我們的「四要件說」(通說)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⑻ 司法考試命題人是誰啊,命題人弟子出來講課是不是存在內幕

首先,司法考試是『國家級』考試,國家法律規定的全國性考試之一,版由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機權構統一組織實施,如果這樣的考試都存在所謂的內幕,國家顏面何存;
其次,每年司法考試的命題人都略有不同,而且一個科目有多個老師在命題/拼題,比如民法就有溫世揚,錢明星,張耕,陳小君,方誌平,6個老師聯合命題/拼題,更不用說商經/三國法了,一般都有10人左右在命題。
所以所謂的命題人弟子授課,純粹是個噱頭,因為根本沒有用,只是培訓機構為了節省成本,請了個博士生來上課,打上某某命題人弟子的旗號,而且連是不是真的也無從查證。

⑼ 講司考刑法的那個柏浪濤是哪裡人

陝西人,司考刑法命題人周光權的博士生。

⑽ 以往司考的出題人都有誰比如刑法的出題人。三國法的出題人等等。。。

2007年司法考抄試出題人是:

刑法:陳興良(北京大學)

刑訴:宋英輝(中國政法大學)

行政法:馬懷德(中國政法大學)和於安(北京清華大學)

民法:溫世揚(武漢大學)張耕(西南政法大學)

民訴:陳桂明(中國政法大學)潘劍鋒(北京大學)

商法經濟法:王衛國(中國政法大學)

法理:高其才(清華大學)

憲法:焦洪昌(清華大學)

三國法:張麗英(中國政法大學)、黃進(武漢大學)

法制史是趙曉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08司法考試出題老師

刑法:清華大學的張明楷教授和清華大學的周光權教授

民法:北京大學的錢明星教授

刑訴:中國政法大學顧永忠教授

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馬懷德教授

商法經濟法:中國政法大學王衛國教授和北京大學法學院劉凱湘教授

憲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劉茂林教授

民訴:中國政法大學陳桂明教授

法理:中國政法大學舒國瀅

職業道德:中國政法大學王進喜教授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