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危害結果
❶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決定犯罪是否成立和既遂。如果故意行為並不會導致結果的發生,就不能判斷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過失犯罪必須要有實害結果,因此,必須是過失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也就是說,有因果才能成立過失犯罪。
【法律分析】
刑法因果關系,有的學者認為,是指犯罪實行行為與對定罪量刑有價值的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也有的學者認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果關系,同時又是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刑法因果關系是哲學因果關系在刑法中的體現,和哲學因果關系具有一致性,他們都有以下特點:客觀性:原因(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普遍聯系的鏈條中原因與結果是相對的,孤立考察某一原因(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原因(行為)和結果的地位又是絕對的。時間順序性:原因(行為)須在前,結果須在後。復雜性:一因(行為)一果、一因(行為)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因果關系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即導致結果發生的原因既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其所必然(合乎規律地)產生的結果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著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聯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❷ 刑法第十五條內容
《刑法》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❸ 怎樣理解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即刑法上的因
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指一種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引起另一種現象,引起其他現象的現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現象是結果。不過,因果關系的本身並不包括原因和結果,而只包含二者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刑法上研究的因果關系,是指人的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罪責自負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個人對某種危害結果有無罪責,決定條件之一就是他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因此,當危害結果發生時,要使某人對該結果負責任,就必須查明他所實施的行為與該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換言之,查明某人的行為同危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是正確認定犯罪、解決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在實踐中,對於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通常並不難確定。但是,犯罪情況復雜多樣,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既有其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等。
❹ 怎樣理解我國刑法中的危害結果
廣義的危害結果,是指由被告人的危害行為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事實,它包括危害行為的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
狹義的危害結果是定罪的主要依據之一。
我國法學界通常從狹義的角度去理解危害結果。
危害結果也就是危害後果,法律中的危害後果是指 犯罪行為 發生後所導致的事實性的客觀損害以及主觀的社會危害。
「危害」是主觀方面的、不具體的,通常的危害是指社會對某一犯罪行為的知道範圍、普遍評論和恐懼程度,一般而言知道範圍越廣說明危害越嚴重,普遍評論越惡劣、社會恐懼程度越高也能說明危害越嚴重,比如雲南馬加爵的案子不管是在社會的知道範圍、普遍評論和社會的恐懼程度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響,由此可認為他的犯罪行為危害嚴重;「後果」是指犯罪行為所導致的客觀的損害,比如說:致人死亡、致使公私財產嚴重損失這些就是後果。
認定危害後果通常有兩個方面,也就是上面所講到的事實性危害和影響性危害,事實性危害也就是「後果」,影響危害也就是社會的反應,比如是否引發社會秩序的混亂等等
危害結果的特徵: 1、危害結果是由 刑法 規定的
2、行為的危害結果是直接客體遭受損害的事實
3、危害結果是由實行行為所造成的
❺ 什麼是刑法中的「危害結果」
結果犯是以法定的結果的發生與否作為即遂標志的犯罪。 危險犯指以行為讓實施的危害行為是否造成法律規定的發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 行為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為的完成與否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 舉動犯也稱即時犯,指按照法律規定,行為人一著手犯罪實行行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構成要件,從而構成既遂犯罪。
❻ 什麼是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如何認定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刑法理論中的因果關系與哲學上的因果關系是有差別的,它不是作為一種規律來指導人們實踐的,而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復原追溯。所謂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為刑事法律所規定的、存在於符合構成要件的
危害行為
行為和
危害結果
之間、能夠影響刑事責任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刑法中的因果關系雖然不是構成要件的組成部分,但它聯系著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對定罪量刑有著重要的影響,其有無決定著刑事責任的有無,其聯系程度刑事責任的程度,它是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雖然客觀上出現了現實的危害結果或危險狀態,也查明了某種危害行為,並不能由此要求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還必須明確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是怎樣引起危害結果產生的,即必須考察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一種外部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其有無的判斷標準是存在與危害結果外部的危害行為是否通過干預特定
法益
內部正常的變化過程,促使法益內部存在的出現危害結果的可能性轉化成現實性。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以事實上的因果關系為基礎的。對於定罪性的因果關系而言,這里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都是指構成要件性的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對於量刑性的因果關系而言,則是指構成要件性的危害行為與非構成要件上的危害結果。
❼ 舉例說明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
危害結果分為危險結果和實害結果
如果一個行為沒有產生危害後果
則難以認為犯罪
認為犯罪至少是產生了危險後果中的抽象危險後果
……
❽ 刑法上因果關系中的結果指的是什麼結果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中的果指的是危害結果。
廣義的危害結果,由行為人危害行為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事實,包括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
狹義的危害結果,對客體所造成的損害事實,是定罪的主要根據之一,包括有行結果和無形結果。
❾ 怎樣理解我國刑法中的危害結果
一、刑法因果關系的概念和性質
刑法因果關系是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根據而存在於刑法之中,它既是行為與結果之間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果關系,同時又是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關系,是事實因果關系與法律因果關系的統一。其中,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而法律因果關系則是刑法因果關系的本質。1長期以來,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問題都是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熱點。學者試圖從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這一哲學角度認識刑法因果關系。但是,哲學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與刑法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完全不同。哲學研究因果關系主要是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因果規律,通過對這些規律的作用情況進行研究,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因果律,運用因果律。刑法研究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不是為了發現其中存在什麼因果規律,更不是要找到這種規律,以便人們以後可以利用。刑法研究因果關系是為了確定危害社會的結果是由誰的行為所引起的,所要尋找的是對此結果產生負有責任的一切因素,從而為追究刑事責任提供客觀基礎。也就是說,哲學研究因果關系是為了能在未來運用這種因果律為人類服務,而刑法研究因果關系則是為了防止今後有人再次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因此,從刑法學上說,需不需要對行為人追究對危害結果產生的責任,在客觀方面取決於行為對該結果產生所起作用的有無和大小,而不在於這種作用是「必然」還是「偶然」。
確定任何刑法因果關系,都得首先確定在客觀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事實因果關系。事實因果關系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基礎。從刑法學上來說,只要危害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無論這種作用程度如何,在哲學上就不能否認其原因的性質。刑法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是為國家懲罰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也就是為追究刑事責任提供依據。而國家懲罰犯罪,一是出於報應,二是出於預防。根據報應的需要,凡是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作用的行為,都應當對這一結果承擔客觀責任,無論這種責任是大還是小,否則,這部分責任就無人承擔了,這不符合報應的要求;另一方面,國家懲罰犯罪,主要還是為了防止以後再次發生這種危害結果,以有效地保護社會關系。而作為對於結果產生起了必要作用的危害行為來說,不論這一行為對於這一結果產生實際所起的作用程度如何,都是為其產生所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說,即使作用比較弱,缺少這一行為,危害結果也就不會發生,那麼,通過制止這一行為,也就可以達到預防這種危害結果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認為通過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就可以達到避免發生某種危害結果的目的,並且認為確實有這個必要時,就完全可能對這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因此,從刑法本質來說,國家對刑事責任的設定和追究並不會完全以危害行為客觀上對於危害結果產生所起的作用程度如何為轉移。有時,行為在客觀上對於結果產生所起的作用比較大,但可能因為主觀方面缺乏相應的罪過形式而不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反過來,有時,客觀上危害行為對於結果產生所起的作用不大,但也有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從我國刑法規定來分析,也可發現不少條文中所規定的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並非必須是起了重要或決定作用。
如《刑法》第257條和第260條 「致使被害人死亡」,第397條「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第399條「致使當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中的「致使」作用,就是一般的積極作用。根據以上的理解,應當認為,作為刑法因果關系中的事實關系,並不要求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怎樣程度的聯系,只要危害行為對於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積極的作用,就應當認為行為是事實原因。
蘭州律師網頁鏈接
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是在事實因果關系的基礎上,確定刑法因果關系。刑法因果關系的法律性,主要是指,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必須經過法律的規定,才能成為刑法因果關系。這種規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刑法因果關系只能是為刑法所規定的危害社會並且客觀上符合某一犯罪的實行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也就是對於原因和結果的限定必須是為刑法所明文規定的。二是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客觀存在的條件聯系,只有具備法律所要求的特定方式,或達到了法律所要求的程度時,才能作為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規定有幾種情況,一是法律明文作出了規定。例如,刑法中多次使用的「因而致人重傷、死亡的」、「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引起被害人重傷、死亡的」、「造成嚴重後果的」等等,這些用語都清楚地表明了法律所要求的各種情況下的因果關系聯系情況。二是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是這種因果關系已蘊含地包括於其他要件的規定之中。因為法律並不可能對犯罪構成所有要件都詳細地加以規定,有時,指出某一行為的某一結果,自然地就表明了它們之間的因果聯系要求。例如,通過對故意殺人行為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要求殺人行為造成死亡結果產生這樣的因果關系。有些刑法條文並沒有對因果關系作出明確規定。這就需要根據立法精神和實踐經驗來確定法律所要求的因果關系。三是對於量刑因果關系,一般體現在刑法總則第61條的規定之中。無論法律是否有明文規定,凡是法律規定一定的結果能夠決定或影響刑事責任時,就必然包含著立法者對於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要求。因此,任何刑法因果關系都有法律性特徵。
❿ 刑法中的危害結果怎麼認定
這些結果跟犯罪構成毫無關系.比如強奸婦女揚長而去後導致其羞辱自殺.行為人只對強奸負刑事責任,自殺則不能作為結果認定.至於精神上的影響更不能算在裡面,否則刑法的打擊面太寬太廣且刑罰會過重.
另外,從學理上說,刑法上的因-果和我們一般的因-果是不一樣的.要追究行為人對某一危害結果的責任,該行為人的因必然是主要的,直接的而不能是次要的,間接的.上面說的婦女死亡,固然有被強奸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更直接的原因則是她服毒/割脈/跳樓.......因此,我們就不能追究強奸者的刑事責任.至於精神,一般不認為是危害結果,這和民法的侵權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