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預期性

刑法的預期性

發布時間: 2022-04-19 00:48:44

① 請通俗的解釋一下,在刑法中,什麼是期待可能性

德國癖馬案
2009年01月21日 22:43:00
德國是個了不起的國家,單單刑法方面就出現了近代刑法之祖―――老費爾巴哈(是那個研究哲學的費爾巴哈的父親,為這個事上哲學課時沒少調戲偶們老師。貝卡里亞只是近代刑法之父比老費差遠了)。這里僅說一說刑法史上一起非常著名且有意思的癖馬案。
這件事發生在1896年(也就是卡爾賓士將他的內燃三輪車申請專利的第十個年頭),但要從1895說起(也就是卡爾賓士發明內燃三輪車的第十個年頭):
雖然早在19世紀中葉,蒸汽車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基於對蒸汽車技術的不信任,很多國家對汽車發展進行限制(特別是英吉利,在1865年還有個該死的《紅旗法》規定:蒸汽車不能超過時速6.5英里,汽車遇到馬車要避讓,在通過鬧市和遇到馬車時要有人手持紅旗開路。估計那時候開汽車的一點優越感都沒有,郁悶感可能要撒一路的。這個法案到本案發生時仍然在英國發揮作用。可能算最早的機動車管理法規了)。大奔那時候在德國也是希罕玩意,據說有一次賓士的老婆試車,還帶著兩個兒子,不是兜風是為了到上坡和泥濘的地方推車。有點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戰車,跟著個力士推車。
以上是背景,要說明的是那時候馬車像現在汽車一樣普及。那時候馬車要比中國的舒服和豪華,因為減速器(由傘齒輪組組成)的發明,馬車可以高速行使和拐彎。有的還加裝了板簧,坐上去確實很舒服(可以參見《羊脂球》中乘坐的馬車),嗨,扯遠了!!!
既然是案子,而且是刑事案子,就要有被告人。被告人是一位馬車司機(俗話叫車夫,由於兄弟我忘記了他的名字以下簡稱車夫)。這位車夫1895年時找了份不錯的工作,就是在一個馬車出租公司駕駛馬車。我估計由於汽車的發展,可能那時候已經對馬車業形成一定的沖擊了,所以馬車夫很珍惜他的工作,很敬業。要命的是他的拉車的兩匹馬中有一匹是繞僵之馬。通俗點就是那匹馬童心未泯,為了好玩老是用尾巴纏繞韁繩,並且用力向下壓。為這個事這位車夫著實很郁悶,有好幾次差點沒有發生車禍。還好這是個敬業的車夫,為了這事去找老闆了:「經理先生呀,我那有匹馬老是不好好乾活,影響我駕駛了。我已經好幾次差點沒有出車禍,要不您給我換一匹吧。出了事可不是鬧著玩的。」
老闆看了看車夫:「你真是個愛崗敬業的好同志。你反映的情況我早就知道,目前我們沒有合適的馬更換,不是沒有出事嗎?馬有問題才能說明你的駕馭技術好呀,回去吧,要麼換馬,要麼換你。不許再提這件事了。」車夫只好繼續與那匹頑皮的小馬不停的斗爭,並且想改變馬的習慣,但是車夫終究不是老馬,不能改掉小馬的壞習慣,直到1896年7月19日。
那一日,風和日麗的,馬的心情都不錯,車夫提心吊膽的心情當然不好,照例駕馭著他的馬車飛速行駛在大街上。小馬心情好,又來表演一出馬尾壓韁繩。車夫心裡那個氣呀,心想今天非得教訓教訓你這狗日的(心裡早就把馬的上三代關照了一邊),而馬卻一反常態向前飛奔,他只顧和馬較勁了,卻忘了是在大街上。於是上演馬車版《生死時速》。行人紛紛抱頭鼠竄。以為普洛米修斯又一次駕駛馬車送天火來了呢。等到車夫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一位可憐的躲閃不及的行人與普洛米修斯的馬車搏鬥了一小下,但是輸了。我十分郁悶,怎麼堂堂德意志竟然沒有出現歐陽海呢!
後邊的事情可想而知了,120急救馬車把傷者送到醫院,110警用馬車把車夫送到警局。檢察官以過失傷害罪提起訴訟(在中國依照現行刑法應當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地方法院竟然宣告車夫無罪。德國人就是較真(這點我喜歡),檢察官向帝國法院抗訴。德國帝國法院第四刑事部駁回抗訴,理由是:認定過失責任,當事人當時能否基於該認識而向僱主提出拒絕適用該馬。顯然不能期待被告人不顧自己職業損失,違反僱主命令而拒絕適用該馬,因此被告人不存在過失責任。
簡言之由於不能期待被告人實施其他行為,所以行為不構成過失責任。
了解了吧,同時恭喜您也了解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刑法理論——期待可能性問題。

②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指的是

你說的是對的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③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麼意思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和適用

期待可能性,即行為當時,能期待行為人避免實施違法行為而實施其他合法行為的可能性。

(——與規范責任論互為表裡,是規范責任論之主觀基礎。即:如有故意或過失的心理事實,且處於規范評價內,即違反了規范(客觀基礎),但無期待可能性(主觀基礎),則無責。)

期待可能性作為責任要素,其功能是阻卻責任,但其濫用,則會導致法秩序的鬆弛,因此,限制其適用,是勢所趨。(如德國,缺乏期待可能性,只能是法定阻卻事由,日本,原認為是超法規責任阻卻事由,現已受德之影響,漸主張限制適用。)一般認為,防衛過當、避險過當減免處罰,就是以此為據。

二、期待可能性的判斷標准

即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期待可能性。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直接影響案件處理結果。

1、行為人標准說。以行為時具體狀況下行為人的自身能力為標准。——批判:如此一來,毫無秩序可言,完全任由行為人。同時,對於確信犯不能說明。(因確信犯確信其行為正當,無期待可能性,但並非不承擔責任)

2、平均人標准說。把平均人置於行為人當時的情況下進行判斷。——批判:平均人或通常人是個模糊概念,其實質是由法官自己去判斷。

3、國家標准說(法規范標准說)。從期待者一方出發,以法秩序的具體要求為標准。但何種情況下,法才會做出期待,則更含糊了。

④ 什麼是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和法律不強人所難原則求詳解,容易理解的回答,不要粘貼復制的!感謝~!

對這兩個問題我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很淺的程度上。
1):所謂期待可能性,指的是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要將一個人的行為納入刑法的考量,就必須要求這個人在作出這種行為之前能夠通過可能的渠道去知悉這個行為產生的後果。這是刑法的可預測性的要求,同時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論中的前置性要求。最能體現這個要求的規定就是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在我國刑法理論中,不滿14周歲的人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為不滿14周歲的孩子沒有義務「懂法」。
如果一個人在做出某種違法行為之前知道這種行為可能受到刑法的調整,還要視行為時的具體情況:是不是有實施合法行為的可能性。如果這個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有兩種行為可以選擇:一個合法一個違法。並且這兩種行為都可以達到同一目的。那麼此時他就具有期待可能性。如果他實施了違法行為的話,法律就可以對其進行處罰。反之,如果當時就只剩一種可能解決問題的途徑,即違法行為,那麼這個人在當時就沒有期待可能性,法律就無法對其進行處罰。具體體現在刑法總則中就是緊急避險行為和正當防衛行為。
2):「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含義和「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含義相同,比如說最近熱烈討論的將「見義勇為」納入刑法調整范圍之中的問題。見義勇為和舍己為人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一個人具有這種品德的話將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但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種高尚品德的,人生來自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對這種自私的敷衍。所以,法律不能要求大多數人去做與自己的本性相違背的事。這就是「法律不強人所難」的含義。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⑤ 解釋一下刑法上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就是依據行為人作出危害行為時所處的情況,只有在行為人有可能不作出該行為而作出了的時候,法律才能夠對行為人施以處罰。通俗的表達就是「法律不強人所難」。

比如說,一個人殺了人之後,把殺人凶器扔到河裡,把血衣燒了,在對該犯罪人定罪處罰的時候只能定他的殺人罪,而不能對他毀滅證據的行為進行處罰,因為犯罪人殺人之後,毀滅證據逃避偵查是他的正常反應,我們不能期待犯罪人犯罪之後保存好證據然後主動投案,盡管現實中也存在犯罪人犯罪後投案自首的情形,但那隻是極少數的情況,法律不可能期待所有犯罪的人犯罪後都不毀滅證據或者逃跑,所以我國刑法分則沒有規定對犯罪人犯罪後毀滅證據的行為進行處罰,但卻規定了「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也就是說,犯罪人以外的其他人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要受處罰,因為對犯罪人以外的人不去為犯罪人毀滅、偽造證據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至於那個「癖馬案」,趕馬人在事故發生以前就早已預見到可能因為馬的怪癖而造成危害結果,而最後也終於造成了危害結果,法官之所以判決趕馬人無罪,是因為趕馬人之前已建議僱主換馬,而僱主卻沒有同意,此時趕馬人有兩種選擇:1、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而冒著被解僱的危險換掉馬匹;2、執行僱主的命令不換掉馬匹以保證自己工作的穩定。趕馬人選擇了第二種,這是一種「人之常情」,雖然最後危害結果發生了,但是法律不能期待趕馬人以丟掉自己工作的代價去違抗僱主的命令,否則就是強人所難,所以不能對趕馬人進行處罰。

⑥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是什麼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不為違法行為,而實施適法行為的情形。

⑦ 刑法的功能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終極目的仍然在於規范社會關系,保證社會關系能夠在有序的環境中予以發展。具體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保護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指刑法對社會關系的維護作用。在社會生活中,國家、團體、社會、個人均享有各種權利,不同主體根據自己的權利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形成有序的社會關系。這種有序的社會關系又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對於破壞這種關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良好運作,便是刑法的一個重要功能。刑法的保護功能,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予以實現的。犯罪是最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國家對此類行為施以刑罰的懲罰,能夠對犯罪行為予以打擊和壓制,使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社會關系予以恢復;在被侵犯的社會關系不能得到恢復的情況下,對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報應性懲罰,使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應當尊重他人的權利;對於哪些對社會關系有最大威脅的人,採取適用死刑的手段,徹底地予以排害,從而保證社會關系的安定。與此同時,通過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進行懲罰,也滿足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的正義感,向公眾昭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壞性,從而產生警戒、教育作用,維護社會關系的安定。刑法的保護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決定的。刑法從產生那天開始,就是以懲罰犯罪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為懲罰犯罪而存在,其內容也完全是圍繞犯罪而展開。因此可以說,沒有懲罰犯罪的需求,就沒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過懲罰犯罪而維護社會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我國刑法的保護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典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根據此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刑法是通過懲罰犯罪行為達到保護社會秩序的目的的。二、保障功能(一)保障功能的含義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護沒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從對國家的刑事追究權力予以適當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非法侵犯的作用。如前所述,刑法以懲罰犯罪為己任,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國家刑事追訴權的膨脹和濫用,進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權利。與此同時,鑒於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嚴厲手段,一旦濫用,就會對公民的權利產生至巨的傷害。因此,如果國家的刑事追訴權不能予以適當限制,每一個公民均會被刑罰懲罰的陰影所籠罩,生活在不安的環境之中,其生活品質一定會大大下降,本來所嚮往的快意人生,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從刑法的目的上看,懲罰犯罪就是為了使公民獲得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果這種懲罰反而使公民產生新的恐惶與不安,也有違於刑法的本意。所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出現,社會公眾也強烈要求國家在懲罰犯罪時應當有所節制,不得為了懲罰犯罪而惘視公民的合法權利。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產生之時業已存在,但同樣不可否認,刑法保障功能是隨著人們對社會、國家、公民之間關系認識的深入而逐漸被重視的。在帝王言出法隨、官吏擅斷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幾乎被完全忽略,成為刑法發展史上的黑暗時期。直到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夕,當人們認識到國家必須實行法治的方法進行統治、公民的權利需要特別予以保障之時,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顯。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之後,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隨著法治與人權概念的日益成熟而發揚光大,到目前,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價值取向。(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那麼如何才能將這一功能在實踐中予以實現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應當注意如下兩個方面: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動中,應當堅持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原則,凡是沒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處理的行為,不要輕易予以犯罪化。這樣,就能保障刑法懲罰的是那些真正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刑事領域給予公民盡可能大的自由空間。因此,那種發條繁雜、公民動輒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觀念相悖的,也是我們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導的。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國家不得對沒有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法外追究,即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判刑;對於構成犯罪的行為,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追究,並且在追究的過程中必須保障其人格的尊嚴和其他合法權利。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刑法既是懲罰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還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權利不受國家權力過度干擾的一個屏障,其意義實在非同小可。除了在觀念上樹立刑法保障的觀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樣需要予以貫徹執行。在現代國家的刑法乃至國際社會的有關人權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確規定了一個原則—罪刑法定。就刑法的兩個基本功能的關系來看,懲罰與保障相結合已經成為現代刑法的指導原則,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廢。在理解和運用時,不能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過分強調刑法的懲罰功能,就會陷入專制司法的泥潭,過分強調保障功能,則會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對於刑法規定為犯罪的行為,應當依法進行懲罰,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縱犯罪;同樣,對於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也不能動用國家的刑罰權..

⑧ 刑法分則中沒有的罪名是不是就不為罪

是的。
犯罪是指觸犯刑律、具有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本質特徵是刑事違法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應受刑罰處罰性。「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刑法的根基所在,它是刑法安定性和人民行為可預期性的保障,堅持罪刑法定就是堅持「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也就是只有行為符合刑法分則中規定的符合犯罪構成的情形時才能將此行為認定為犯罪,如若因為立法的疏忽將某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未納為犯罪處理,也不能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而將其認定為犯罪。刑法調整社會生活本身就具有滯後性和局限性,對於立法上的不完備可以改進,但是罪刑法定的根基思想卻不可動搖。如果分則中沒有涉及到的罪名和行為都被以犯罪論處,那麼人們就會生活在惶恐之中,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哪些會被認為是犯罪而被處以刑罰,這就動搖了犯罪行為的可預期性和人民對自己行為的可預期性。

⑨ 何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做出合法行為。

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夠期待行為人在行為時實施合法行為,行為人違反此期待實施了違法行為,即產生責任;如果無期待可能性,即行為人在行為時只能實施嚴重違法行為,不能期待其實施合法行為,此為阻卻責任事由,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應當根據什麼標准判斷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論的問題。對此,主要存在以下學說:

1、行為人標准說,即在行為時,該行為人能否作出其行為之外的適法行為的可能性。這是把行為人本身的情況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2、平均人標准說,即根據社會通常人的情況,將能否作出與行為人同樣的行為,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3、國家標准說,即從國家法秩序的立場出發,期待行為人作出合法行為,以此作為判斷期待可能性的標准。

(9)刑法的預期性擴展閱讀

現行刑法,雖無任何「期待可能性」的字樣,卻是包含了豐富的期待可能性思想。試以刑法規定分析如下。

刑法第14條、第15條關於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規定體現了有期待可能性的思想,換言之,刑法第14條、第15條以有期待可能性從積極的方面肯定了罪過的存在。與刑事司法中期待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須確認不同,刑事立法中的故意與過失體現了期待可能性思想。

行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前提下,是否實施該行為具有可選擇性;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將可能造成的結果或應當小心謹慎而不盲目自信從事,在是否盡適度注意或者小心謹慎從事方面也存在著行為的可選擇性(以上情況若無行為可選擇性,則成立意外事件或不可抗力)。

法律期待行為人抑止危害社會的行為或盡適度注意或小心謹慎從事,行為人卻違反此期待希望或放任了危害結果的發生或由於疏忽大意或由於過於自信導致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可見,犯罪故意、犯罪過失都體現出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刑法第16條體現了無期待可能性的思想,以無期待可能性從消極的方面否定了罪過的存在。

⑩ 刑法上如何區分原因的原因與介入因素的區別

1、所謂原因就是這個因素對這個結果的發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情況都內可能對結果的發生容有原因力,但是只有到一定程度才會被視為是法律上的原因,至於多因一果與介入因素,主要看這些原因對結果發生的原因力大小,或者理解為一般人的可預期性。
2、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及先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介入因素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於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且獨立先行行為,則切斷因果關系。反之,不切斷。再者要看介入因素是否隔斷因果關系,應該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的發生是否起足夠的作用,如果是結果的重要原因則隔斷因果關系。

熱點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
讀完勞動法感悟 發布:2025-01-18 05:53:41 瀏覽:571
新版勞動法對請病事假的規定 發布:2025-01-18 05:52:09 瀏覽:205
中美法學教育差異 發布:2025-01-18 05:32:42 瀏覽:811
刑事訴訟法第97條規定 發布:2025-01-18 05:25:08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