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行為

刑法的行為

發布時間: 2020-12-22 02:07:34

① 我國刑法處罰的是什麼行為

犯罪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三個方面,而刑法處罰的正是犯罪行為。

② 刑法中的行為犯有哪些

行為犯是指只要實施了法律規定的行為而不論結果是否出現即構成犯罪,典型的如搶劫;破壞交通設施的也是

③ 什麼樣的行為屬於違反刑法

1、劃粥割齏的由來:
范仲淹不到3歲時,父親因病故去。他隨著母親改嫁到朱家回。范仲答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和切成細末的鹹菜一起吃,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古文為:「日作粥一器,分四塊,早暮取二塊,斷虀數莖,入少鹽以啖之。如是者三年。」
2、劃粥割齏:等粥凍結後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形容十分刻苦。
3、近義詞:
劃粥而食
huà
zhōu
ér
shí

④ 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指的是什麼意思 還有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具體條款在哪 大神快來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內法所保護的社會容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刑法中具體沒有哪個條款說先行行為,先行行為是刑法理論中的內容。

⑤ 刑法上危害行為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二、 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危害行為有多種多樣,刑法理論上根據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將眾多的危害行為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與不作為。
(一) 作為
1. 作為的概念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積極的身體活動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即「不當為而為之「。在刑法中大多數犯罪以作為的方式構成,如搶劫罪、詐騙罪、貪污罪、逃脫罪、強奸罪。作為是危害行為的基本形式,它自然具有危害行為的三個基本特徵,此外,還具有以下特殊性:①作為的外在表現是人的身體的積極動作,如將一名婦女按倒,強行實施姦淫行為。②作為通常由人的一系列積極舉動組成,而不是僅指個別的動作。例如扒竊行為,由靠近被害人,將手伸入被害人衣袋或提包,竊取錢物等動作組成。③作為是違反刑法禁止規范的危害行為。刑法規范由禁止規范和命令規范組成,作為即違反了刑法 的禁止性規范。
2. 作為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行為人自己的身體實施的作為。這是作為最常見的實施方式。身體活動既可以是四肢的活動,也可以是五官的活動,還可以是身體和其他部位的動作,例如以拳腳傷人,以口頭誹謗、侮辱、誣告他人,以眼神示意教唆他人犯罪,都是以身體實施的行為。
(2) 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如利用刀、槍、毒葯去殺人、傷人,利用偽造的證件詐騙他人錢財。
(3)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這是指行為人利用無責任能力的人(包括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實施的行為,如教唆不滿14歲的人放火、強奸。在這種情況下,無責任能力人的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
(4)利用動物實施的行為。如利用患有狂犬病的狗、貓去傷害、殺害他人,利用毒蛇傷人、殺人。
(5)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如某甲將一智商低下的人騙到野外,明知電閃雷鳴會對人造成危害而故意讓自然的雷擊死,即是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
(二)不作為
1.不作為的概念
不作為就是指行為人負有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即「當為而不為」。不作為是與作為相對應的危害行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義務,這是成立不作為的前提條件。行為人負有的這種特定義務是法律上的義務,不只是普通的道德義務。如果行為人沒有這種特定義務,則不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關於特定義務的根據或來源,通常認為有以下幾種。
①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這里的法律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普通的法律(狹義)、行政法規、條例規章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法律規定的任何一種義務,都可以成為刑法中不作為的根據,只有其他法律所規定的義務,成為刑法規范所要求履行的義務時,才是不作為的法律義務的根據。例如,婚姻法規定的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但是夫妻兩人吵架,如果女方欲去自殺,而男方並不阻止其自殺,結果女方自殺身亡時,並不能認為男方有阻止或搶救的刑法 上的義務。因為刑法並未規定此種救助義務,所以對男方不能認定為成立刑法上的義務,從而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個問題目前刑法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司法實踐中 有獎吵架後看著妻子自殺的丈夫判以故意殺人罪的判例。)
②行為人的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如值班醫生有為病人治病的義務,消防隊員有救火的義務。它是以該行為人擔任某種職務,從事某種業務並正在執行為前提,否則就不發生履行該義務的問題。
③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若一定的法律行為產生某種特定的積極義務,行為人不履行該義務,以致使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受到侵害或威脅,就可以成立不作為形式的危害行為。例如,受雇為他人照顧小孩的保姆,負有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如果保姆不負責任,見危不救,致使小孩身受重傷,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④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採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如果行為人不履行這種義務,就是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危害行為。例如,由於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引起火災時,行為人有積極滅火的特定義務;汽車司機在交通肇事後,有及時救助傷員的義務;成年人帶小孩去游泳,負有保護小孩安全的義務。
(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可能性或履行能力。行為人雖然具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但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存在,根本不可能履行或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能力,則不能成立刑法中的不作為。
(3)行為人由於不履行特定義務,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的發生。這是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外在標志。

⑥ 簡述我國刑法中危害行為的認定

由於我國刑法理論存在對於行為問題的層次缺失,因此導致刑法中一般意義的行為、犯罪行為、刑法中的行為以及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相互混淆,難以區分。可以說,以上問題是我國刑法學界長期忽視的問題,也是研究「危害行為」必須解決並加以澄清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對於「危害行為」的稱謂,不敢苟同。不如將「危害行為」的稱謂恢復其本來面目,稱之為「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將其性質概括為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反而更為科學。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稱之為「危害行為」。這也是我國刑法的傳統稱謂。這種傳統觀點值得商榷。顧名思義,「危害行為」是對社會具有危害性的行為。據此定義的話,那麼「危害行為」的范圍就非常廣泛了,諸如一般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等等。「危害行為」的外延大於犯罪行為,不能將其作為犯罪行為的上位概念。而我國刑法理論卻將作為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稱為「危害行為」,這在邏輯上存在著偏差,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不如恢復其本來面目,將其准確定性為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僅僅是犯罪行為的一個方面而已,並非實體意義的行為。即使為了理論研究的連貫性,套用「危害行為」的稱謂也未嘗不可,但刑法中研究的「危害行為」應當是具有特定意義的「危害行為」,而非一般意義的「危害行為」所能概括的。這一點必須在理論上明確。
(二)「危害行為」並不是獨立的實體行為。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由於「危害行為」完全不包含主觀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犯罪行為的客觀性質,因而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行為存在形式。即使我國刑法理論將作為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特定化為「危害行為」,即賦予「危害行為」以特定含義,不能將其視為獨立的行為。原因就在於犯罪行為客觀方面的行為要件是不包含主觀要素的,僅包含行為的客觀方面的行為要素。行為應當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有機統一體,缺乏主觀因素就不可單獨成立行為,其不具備獨立存在的意義。
(三)刑法調整范疇的准人。由於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與犯罪行為在客觀性質上相類似,因此刑法將其納人刑法所調整的范疇。那麼,應當如何判斷行為的客觀性質呢正當行為、精神病人的行為、意外事件等這些非犯罪行為,在主體、主觀方面和客體等方面均與犯罪行為不同,僅僅在構成要件的客觀方面,即行為的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具有類似之處:一種是該行為給社會造成了與犯罪行為相同的危害結果,如意外事件、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和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的行為等。但這種結果的發生,不是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下的實施的,不是行為人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體現,因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也就更加不是犯罪行為;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雖然在客觀性質方面與犯罪行為類似,行為人也能認識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但由於行為人主觀上具有與犯罪行為不同的內容,因而行為不僅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反而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刑法理論將這兩種行為定性為正當化行為,只是由於在客觀性質上與犯罪行為類似,刑法才將其納人調整的范疇之內。

⑦ 刑法中方法行為 結果行為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
這是刑法理論上的概念,不必深究
類型化的犯罪行為應是指符合犯罪構成客內觀要件的實行行容為的表現方式、存在形態應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一類,也可以是常態的實行行為。比如,故意殺人行為,通常有用槍、用刀等利器或其他具有攻擊性的工具實行殺人,或者其他常態的方法。

⑧ 據刑法,這些行為如何定性

1.甲的行為是故意殺人,既遂;2.張三隻是故意傷害行為,對李四被傷害後果負責,李四死亡與張三傷害行為無刑法因果關系。

⑨ 刑法上的一個行為的含意

行為就是人們在一定目的、目的、慾望、意識、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外部舉動版。
在我權國刑法立法中,行為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層次:(1)最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否為犯罪行為。例如,在我國刑法典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同犯罪行為含義相同,,意指犯罪這種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關於犯罪定義的規定中使用的「行為」一詞,就是包括主觀要件(故意、過失)和客觀要件在內,有機統一而構成了犯罪的行為。(3)俠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5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里的「行為」就是指作為客觀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在的危害行為。
這里要區別「行為」與「動作」的含義,A砍了B N刀,這是N個動作,僅僅是一個殺人行為。

熱點內容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
勞動合同法教程 發布:2024-11-19 14:12:48 瀏覽:669
大幾能考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19 14:06:33 瀏覽:403
道德模範的主要事跡材料 發布:2024-11-19 13:51:59 瀏覽:701
違反徵信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9 13:42:13 瀏覽:262
中國民商法年會 發布:2024-11-19 13:34:56 瀏覽:553
2014民法段波 發布:2024-11-19 12:32:28 瀏覽:204
勞動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資 發布:2024-11-19 11:37:43 瀏覽:668
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發布:2024-11-19 10:55:18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