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壹』 根據商法原理,總結出保障交易安全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保障交易安全。主要表現強行主義,公示原則,外觀法則,嚴格責任,對善意買受專人的保護屬
保障交易安全是與交易風險相對立的。還涉及到交易中的制度性風險。主要表現為1、強行主義:現代商法為保障交易安全,在必要的情況下設置了一些要式主義或干預主義的強行規定。2、公示原則:在涉及公眾或多數當事人的場合,商法實行公示原則,要求將有關事實公諸於世。主要方式是登記和公告。3、外觀法則:對於商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各國商法大都採用客觀主義的認定方法,即有關行為的內容及含義的解釋,以表示行為的客觀表象為准,即使這種解釋不利於表意人也不得推翻。4、嚴格責任:為了保障交易安全,商法採取了一些責任嚴格化的措施,來加強對交易行為的風險約束。嚴格責任 的基本要求是防止行為人將損失風險轉嫁給他人。5、對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在商事交易中,一方當事人存在權利瑕疵時,如果相對人為善意買受人,則法律保護相對人的合同權利。
『貳』 急急急!商法中交易便捷原則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的關系
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的內涵及相互關系
在現代商品社會里,物權法應更側重於促進物的高效利用,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使物的經濟價值的實現。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正好適應了這些需要。
1.交易便捷原則
所謂交易的「便捷」,是指交易的簡便與快捷。市場的快速流轉要求物權的轉讓應該簡化交易形式,降低交易成本,也只有這樣,財產才能在流轉中實現價值的增值。為了達到快速流轉的要求,一方面,法律應盡量設計多種交易形式供交易主體選擇,滿足交易主體多種交易形式的需要。如果每一種交易均應遵循同一模式,不免會造成交易的阻塞,不利於交易的流轉。比如,我們通常稱動產交付所有權才發生轉移,但若嚴格遵循此原則,亦可能造成交易的損害。正是基於此,特殊交付方式如佔有改定、指示交付等才有存在的必要。並且,當事人可以約定直到買受人交付標的物全部價金前所有權才發生轉移。這種規定為當事人交易省卻了很多麻煩,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法律應該為沒有按照法律規定的形式從事交易的主體提供合理的救濟途徑,以實現對他們利益的保護。特別是交易主體不能按照法定方式從事物權轉讓時,其合法權利應該得到合理的保障,而不能僵硬地固守法定的物權轉讓模式,無視其它利益的保護。
2.交易安全原則
法律秩序分靜的安全與動的安全。在物質資源極其豐富、物的流轉極度頻繁的商品社會,為充分實現物的最大價值,物權法定分止爭的功能應該著力於保護動的交易安全。因為物的最大價值的實現包括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實現,物的所有人自己利用物的使用價值畢竟是有限的,這時所有人可以為物設定用益物權增加物的使用價值或轉讓該物獲得物權的交換價值,這些應該成為現代物權立法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物權轉讓場合,為了促進物的流轉,對動的安全即第三人的保護就成為必要。因為,在陌生人的交易環境中,當事人彼此的深入了解幾乎不可能,人們之間的交易主要建立在相互信賴的基礎上,所以,只要具有一定的信賴基礎,法律就應該對這種信賴予以保護。這種信賴的保護在法律上表現為對第三人利益的合法保護。特別在若干交易鏈中,若其中的某個第三人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護,則整個交易鏈可能就會斷裂,交易秩序就會受到損害。所以,現代法律的制度價值應當盡量維護動的安全,保護第三人利益,維護整個交易秩序。物權變動安全原則要求法律為維護交易安全,盡量保護具有一定信賴基礎的第三人的利益。在具體制度設計中,要為第三人的信賴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礎和保護。物權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動產交付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取得時效制度等都體現了維護交易安全、保護具有一定信賴基礎的第三人利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
便捷與安全原則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二者時常發生沖突,交易便捷要求法律盡量簡化交易形式,滿足交易主體多種交易方式的需要;而交易安全要求為了維護交易的秩序,物權的轉讓應該局限於每一種可以預見的法律既定的形式中,當事人轉讓物權的形式也只有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另一方面,交易便捷與交易安全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又是統一的。盡管在整個交易秩序中,交易安全具有更高的價值,交易便捷應服從服務於交易安全的要求,也只有在交易安全的保護下,交易便捷才有存在的必要,離開了交易安全,交易便捷也就無從說起。
物權變動交易便捷與安全的對立統一對立法提出了雙重要求:一方面,不能只片面關注交易安全而忽視對交易便捷原則的維護,更不能為了維護交易安全的偏好而對不符合該制度價值的利益不給予保護。畢竟,經濟生活中的物權交易形式是多樣的,法律不能無視多樣的生活事實的存在而閹割生活事實。另一方面,也不能為顧及物權變動便捷的要求而忽視了交易安全的維護,規定物權變動僅僅依照當事人的意思而直接發生,規定物權的轉讓作為權利人不受限制的自由意志的一種表現。畢竟,生活不是法律,生活也代替不了法律,生活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屈從於法律這個規范的秩序,法律也應該與調節的生活保持一定高度。交易安全是立法者所持的一種價值取向。這也是物權的性質所決定的,物權具有支配、排它的特點,需要對第三人的利益進行保護。所以,即使規定了當事人意思即發生物權轉移的法國物權法,在涉及第三人利益的場合規定了不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的內容,而在其它國家如德國,物權的轉讓還要求有更嚴格的如公證等程序。
需強調的是,交易安全只有在涉及第三人利益才有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形下,物權的轉讓僅僅在當事人之間發生,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物權轉讓便捷原則要求當事人可以任意選擇轉讓的方式,物權轉讓的方式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事,遵循私法自治的要求,法律不能為維護交易安全的要求而過多地阻礙當事人自主交易的需求,為了滿足當事人交易方式的選擇需要,法律應該設計多種方式供當事人選擇,應盡可能地為當事人發揮聰明才智留下選擇的餘地。當然,在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如果當事人沒有按法律的要求選擇交易的模式,只能讓當事人承擔其不利的後果。所以,無論在物權變動根據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發生效果的法國法,物權的變動要經交付或登記的瑞士法,還是物權變動立法采物權行為理論的德國法,物權的變動模式並不是要求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循某種單一的模式,違反這種模式,當事人的行為就歸於無效,而是規定在某種既定的模式下,容許有多種例外。如嚴格貫徹物權行為理論的德國,如果「在登記前,雙方當事人僅在對意思表示進行公證人公證時,或者向土地登記局呈遞意思表示時,或者權利人已將符合《土地登記簿法》規定的登記許可證交付於相對人,始受協議的約束。」[4](P215)根據該規定,當事人即使沒有登記,仍可以取得物的所有權。
三、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與我國現行物權立法的檢討
我國現行沒有統一的物權立法,物權變動的立法模式主要散見於《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等民事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綜觀我國現行物權立法規定,可以發現,現行立法並沒有很好地處理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這一矛盾。表現在:
(1) 過於側重對交易安全原則的維護而忽視了當事人交易便捷的保護。如《擔保法》第41條規定:抵押合同必須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在現實生活中,出於眾多利益的考慮,如為逃避捐稅、不願為他人知道以及對法律規定了解的欠缺甚至由於登記部門的原因等情形的存在,客觀上並不是所有的抵押合同進行了登記, 這種沒有登記僅交付不動產權利證書的抵押合同由於沒有經登記而陷於無效。由於我國立法未區分物權合同與債權合同,不承認物權合同的存在,所以,盡管當事人一方持有該不動產的權利證書,盡管有抵押合同書面形式的存在,盡管該權利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由於抵押合同的未經登記,該抵押權人並不能行使該抵押權, 並且由於抵押合同未經登記而無效,持有權利證書的一方並不能追究另一方的違約責任。無疑,客觀上導致許多不公平的現象發生。這是我國立法過分追求交易安全而忽視交易便捷的典型例子之一。
(2)過於側重保護交易便捷而忽視了交易安全。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2條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向第三人提供抵押物時,應當訂立書面合同或者在書面合同中寫明。沒有書面合同, 但有其他證據證明抵押物或者其他權利證書已交給抵押權人的,可以認定抵押關系成立。」[1]在當時該條的規定與上述內容恰恰相反,顯然過多地注重了交易的便捷,而不能為交易安全提供合理保護。物權是一種支配權,物權的發生、變更、消滅與當事人、與其他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如果僅僅依據登記權利證書的移轉而使所有權發生移轉,就不可避免地將損害第三人的利益。因為房產權利登記證書僅僅是權利的一種表象,其與登記的權利具有時間上的區別。按照我國現行的登記制度,房地產登記是權利歸屬的法定公示方法,在以房屋等為標的物的物權取得、設定、變動等,須經登記始發生物權法上的效力。所以,所有權歸屬的確認須以登記簿上的記載為准。房產證作為一種證書,雖然可以證明房屋所有權歸屬於誰的法律事實,但其證明力的依據是其上記載與登記簿上的記載具有一致性。如果登記簿上未作變更,房產證自身任何單獨的變更均不產生物權法上的效力。[5]如轉讓人轉讓權利證書而沒有進行權利登記,則其可以對其權利進行再次轉讓,無疑這也會損害交易安全。
物權變動本質上是一種財產權的轉移方式,常言道「有恆產者有恆心」。物權移轉制度設計的優劣,將直接決定和影響到物權立法的質量。根據上文的論述,我們認為,物權變動無論採取何種立法模式,都應遵循下列基本規則:
(1)若不動產的轉讓未經登記,但合同已得到部分履行,如果該交易並沒有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取得人具有證據證明該權利存在的,這種物權變動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得到法律承認。[2]
(2) 若不動產物權變動沒有登記涉及第三人利益場合,只要第三人取得房產證等權利證書是真實的,同時也不是故意或過失而導致其不知情的,這種第三人的利益應該得到保護。反之,如果第三人與出賣人惡意串通損害買受人利益的,其利益就不受法律保護,不過,第三人應為該買受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時應視具體情況,由買受人追究出賣人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當然,如果第三人取得房產證等有關權利證書是偽造的,即使取得人為善意,其也不能取得該不動產的所有權[3]。
(3)若不動產轉讓合同已經由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轉讓人故意不給予登記造成受讓人不能取得該權利的,這時,法律應該規定轉讓人承擔相關的責任,該種責任或規定為違約責任,或規定為損害賠償責任。[4]
四、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與我國物權立法相關制度的設計[5]
物權變動的便捷與安全原則在我國制定物權法甚至民法典中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如前所述,物權變動是影響物權立法甚至民法典的關鍵性內容,物權法的財產法屬性以及物權的支配性特徵決定了物權立法應堅持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但是,在我國2002年全國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的 「物權編」立法(以下簡稱草案物權編)並沒有充分地貫徹該原則。特別是關於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立法設計,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該草案「物權編」第15條、第252條對物權變動的效力作出了一般規定,同時也對抵押合同的效力作出了具體的規定[6]。然而這些規定涉及物權變動效力的內容非常簡單,並沒有考慮到豐富多樣的生活事實,也沒有貫徹物權變動交易便捷與安全的原則。而且,對生效的效力也沒有作出科學的規定。依該規定,不動產在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生效,那麼,如果沒有登記,由於該規定的效力並沒有指出物權合同的效力還是債權合同的效力,所以,造成法律適用的困難。如果指的是物權合同的效力,根據物權行為理論,該合同的效力當然是指物權合同的效力,根據區分原則與物權行為理論的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理論,顯然,債權合同有效,當事人根據他們之間有效的債權合同,可以追究一方的違約責任,如果該不動產沒有被第三人登記,權利方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賦有登記義務人登記的義務。但是,如果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那麼,顯然該合同指的是不分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債權合同。根據合同法的一般理論,由於合同無效,當事人之間的約定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也即是說,即使一方有悖於合同的規定,由於欠缺合同生效的要素,另一方可以背信棄義而不承擔違約責任。或許有人會說,可以追究背信棄義一方的締約過失責任。但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只限於存在法定的惡意磋商、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的有違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定情形。[7]的確,背信棄義的一方應該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但是,如果是因為另一方基於某種因素的考慮如故意長時間不予以登記等情形,這時,追究轉讓的另一方的締約過失責任顯然在法律上很難得到支持。即使得到支持,由於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恢復到締約前原初利益的填補責任,對另一方的期待利益的損失不予以賠償,這對信守合同的一方是不公平的。同時,在合同沒有涉及第三方利益而僅涉及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場合,若一概認定為無效,並不能保護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特別是在雙方當事人訂立合同後當事人一方已實際佔有、使用該不動產已經達到很長年限,基於合同無效的自始性、絕對性,該當事人取得的該不動產將因該合同的無效而陷於無權或無根據的境地,這必然會導致極不公平的法律後果。
基於物權變動的交易便捷與安全原則的要求,我們設計了下列條文供立法機關參考:
第N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自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之時發生效力。未經登記的,但一方已經取得該不動產登記證書的,可以認定債權人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但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N+1條:「當事人之間為了達到物權的設定、變更、轉讓等目的而發生法律關系的,該項物權的變動由於未經登記而不能完成,合同本身在當事人之間仍具有法律效力。」[8]
第N+2條:「以不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記載於登記簿之時起生效。未經登記的,但一方已經取得該不動產登記權利證書的,可以認定債權人對該財產有優先受償權。但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叄』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商法基本原則如下: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軍工企業在改革中存在著很多障礙。於是針對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應遵循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三個方面。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商法維護交易安全原則擴展閱讀:
商法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
一、強化企業組織。
1、提高企業素質。主要依靠兩套法律機制,一是企業融資和確保企業財產基礎的法律機制,二是實現企業優勝劣汰和實現資產優化組合的法律機制,如破產、重整、兼並制度。
2、完善企業結構。包括完善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和協調企業內部關系。
二、提高經濟效益。
1、商法保護產權,主要體現在界定產權和維護其權威上,包括在產權受侵害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救濟。
2、信用的核心是信任。信任就意味著可以低成本地進行交易,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破產法對維護信用有積極的作用。
三、維護交易公平。
就是要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主要體現為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一股一權原則、禁止內幕交易等,體現了平等原則。董事對公司的忠實義務、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等,體現了誠信原則。
四、保障交易安全。
『肆』 商法公平交易原則
商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原則: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3) 促進交易迅捷原則;(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公司法》第五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維護交易公平。
維護交易公平規則。商事交易活動追求的是利潤,因而體現的是利己主義,凡進行商事交易活動者大都憑著一己之力自由競爭,以達到其營利之目的。商法為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反映價值規律的內在要求,必須貫徹維護交易公平規則。所謂維護交易公平規則就是以利潤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來協調商事交易活動,確定商事交易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制准則。商法維護商事交易公平的規則,主要體現在商事交易活動中對平等交易、誠實信用等方面的要求。重視對經營主體的交易相對人的保護。商法基於商主體的的特殊資格,在民法規定之外對商主體予以較之民事主體嚴格得多的限定,賦予其更多的注意義務和更加嚴格的責任,體現了對商事交易中實力弱小的當事人的特殊保護,這也是商法交易公平原則不僅維護形式意義上的平等,還注意維護實質意義上的平等的具體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在審判實踐中,適用法律時注意在商法和民法中選擇對該交易相對人更為有利的具體規定,體現對經營主體的交易相對人的保護。法律的價值和生命在於應用。現代社會經濟交往、市場交易豐富多采,商事糾紛日趨復雜,新型商事糾紛日益增加,這給商事審判提出了新的挑戰。商事審判必須要以法的價值、理念作指導,尤其要以商法的現代理念作指導,合理適用相應的商事法律規范以解決商事糾紛。商法的現代理念是現代商事審判的一把金鑰匙,它對於法律規范的適用,法律解釋及漏洞補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一定意義上,現代化的商事理念是判斷商事審判水平的標尺。我們只有用現代商法理念作指導的商事審判才能滿足發展著的實踐的內在要求,才能做到對當事人公平並為社會所接受。
『伍』 1、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2、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內法與行為容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陸』 試論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商法的特抄征
(一)兼容性(復合性襲):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法與行為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柒』 1846商法機考商法原則是指
商法原則是指立法者規定的,反映商法本質屬性,貫穿商事活動的始終,統領商事立法和司法活動的根本准則,主要包括營業自由原則、平等交換原則、企業維持原則、交易便捷原則、守法經營原則。
現代商事活動,隨著交易標的額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風險日益加大。
為了增強商事主體的安全感、調動人們從事交易活動的積極性,維護交易安全便構成了商法的基本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就是要減少和消除商事交易活動中的不安全因素,確保交易行為的法律效用和法律後果的可預見性。
商法原則是: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捌』 商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商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四點: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1)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2)誠實信用;3、 促進交易迅捷原則:(1)交易簡便;(2)短期時效;(3)定型化交易規則;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具體規則與抽象的商法價值的交匯點,是現代商法性質的集中體現。現代商事活動,隨著交易標的額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風險日益加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八十一條 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的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期貨業協會或者證券期貨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故意提供虛假信息或者偽造、變造、銷毀交易記錄,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金;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玖』 商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商法原則主要有:(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2)維護交易安全的原則;(3)促進交易迅捷的原則;(4)交易公平的原則。
商事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反映一國商事法律的基本宗旨,對於商事關系具有普遍性適用意義或司法指導意義,對於統一的商法規則體系具有統領作用的某些基本法律規則。
這些原則是:
(1)強化商事組織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從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一個是誠實信用。
(3) 促進交易迅捷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 交易簡便,2 短期時效,3 定型化交易規則。
(4)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拓展資料
商法的基本原則是商法具體規則與抽象的商法價值的交匯點,是現代商法性質的集中體現。對於商法的基本原則,我國商學界的學者們眾說紛紜,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
目前在我國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二原則說」,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玉泉、何紹軍;二是「三原則說」,代表人物主要是黎燕;三是「四原則說」,代表人物主要是覃有士;四是「五原則說」,代表人物主要是董安生。
雖然他們對商法基本原則的概括層面不同,但是他們的學說都體現了商法的基本價值觀念、綜合反映了商法的宗旨和任務。尤其是他們在「維護交易安全」這一基本原則上達成了高度的一致,說明了維護交易安全原則在商法基本原則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商法中確立維護交易安全原則的依據。現代商事活動,隨著交易標的額的增大、交易手段的復雜、交易周期的加快、交易范圍的擴大,交易風險日益加大。
為了增強商事主體的安全感、調動人們從事交易活動的積極性,維護交易安全便構成了商法的基本原則。維護交易安全就是要減少和消除商事交易活動中的不安全因素,確保交易行為的法律效用和法律後果的可預見性。
『拾』 維護交易安全原則是什麼
(1)商事主體嚴格法定原則;
(2)維護交易公平原則;
(3)保障交易迅捷原則;
(4)保障交易確定性原則;
(5)維護交易安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