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便民論述

司法便民論述

發布時間: 2022-04-20 18:19:56

Ⅰ 求論執法為民,服務大局的法制理念為題的司法考試論述範文

我今年也要考司法考試,不過個人還是很不喜歡這個題目,司法考試如果考這樣的題目,就太政治化了。。。。汗。。。

http://www.myk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2868

行政法司法考試

論執法為民、服務大局的法制理念(行政法和法理結合)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由「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這五個方面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因此,我們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僅要掌握它的內容,既缺一不可的五個要件;而且要了解它的邏輯建構,即每個要件在整體中發揮的特殊作用及五個要件共同組成的邏輯鏈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實質,從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方略項: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回答法治建設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處於什麼地位。

法律在國家出現的遙遠古代就已經產生,但法治社會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才建立。在封建社會中,皇帝、國王或教皇是「替天行道」者,是「天意」或「神意」的人間代表,因而具有無上的權力,而法律不過是他們手中的工具,處於權力的從屬地位。這樣的社會是「人治社會」而不是「法治社會」。資產階級革命是從反對封建特權的基點上出發的。所以資產階級提了「天賦人權」的觀念,實質上是取消了「天意」的人間代表,把人生而具有的自然權利歸還給了民眾。這樣的「天賦人權」只有通過「社會契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來實現,所以法權取代了王權,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就是「法治社會」本質的特徵。

新中國建立以後,由於對「法治」的地位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法律制度建設本身的滯後性,權大於法的狀況長期存在,至今尚沒有徹底改變。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又把這方略寫進了憲法。把依法治國提升到基本方略的地位,實質是否定法律以外的所有特權,要求任何個人、組織和政黨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從而確立了法律無可挑戰的尊嚴。按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納入法治化軌道,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治理機制,最終建設法治社會。

依法治國之所以成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是因為法治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作用:其一,法治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形式,人民的意志只有上升為法律的形式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其二,法治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把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性的科學認識上升為法律,才能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其三,法治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社會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將長期存在,要使矛盾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並採取適當的方法解決,必須依靠法律進行調整。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本質項:執法為民

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要確立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來自人民的理念,把實現、維護和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一)社會主義法治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奴隸社會,民就是指奴隸,是一個於「人」相對的概念;在封建社會,民是指被統治對象,是於「官」相對的概念;在新中國成以後到改革開放以前,「人民」是指一種階級劃分,是一個與「敵人」相對的概念;當前講的「執法為民」中的「民」,是指公民,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但在現實中不可能絕對地平等,必然存在著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量化對比。因此,法治建設過程中仍然經常面對少數社會成員與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矛盾。執法為民,就是在這種利益矛盾雙方做出了一種選擇,即在平等保障全體公民利益的前提下,著重維護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利益。

(二)社會主義法治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法制建設過程中面對著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的關系問題。在多數情況下國家利益於公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國家利益與公民利益相矛盾的若干情況。執法為民就是在努力兼顧國家與公民雙方利益的前提下,堅持向公民利益傾斜的原則。

(三)社會主義法治要求執法者必須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執法者的社會身份具有雙重性,他們一方面是執法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他們本身也是公民,必然具有個人的利益追求。執法者在執法活動中經常面對自身利益與人民利益的矛盾關系,只有正確處理這種矛盾,堅持克己奉公,才能公正執法;否則,就會發生權力濫用和以權謀私。執法為民就是要求我們的執法者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執法行為的唯一目的,不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個人利益。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價值項: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是一切法律制度和執法活動產生的前提,沒有對公平正義的需求就沒有法治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法,在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種能體現公平正義的神獸。「法」在古漢語中與「常」、「理」通用,指「道理」、「常理」、「天理」;另一方面又在典章制度意義上使用,與「律」、「法律」、「法制」通解。拉丁文中「法」兼指「權利」、「正義」、「公平」,歐洲大陸國家的語言中也具有相同的用法,而「法律」則以另一類詞來表示。這表示「法」就是公平正義,而「法律」是公平正義的實現形式。

從現實的歷史過程來講,社會產生了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也就同時產生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因此才需要有法。法的存在必須以「暴力」來維護,然而絕對的暴力卻不需要「法」。因此,維護公平正義是法治的唯一目的。雖然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上,由於人們、特別是統治階級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不同,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也不相同,但法律做為實現公平正義的手段這一本質從未改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物質基礎。但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消除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特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一個矛盾凸顯期,社會生活中不能維護公平、彰顯正義的現象大量存在,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現實要求不斷增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目的,就是努力維護公平正義,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現實要求和強烈願望,實現社會和諧。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使命項:服務大局

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對法治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的關系作出的定位。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制度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法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法治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發展。因此,法治建設必須為大局服務,為法治而法治的想法不具有現實意義,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在執法實踐中擺正法治建設與大局的關系十分重要,要深入理解立法宗旨、准確把握法司考策、正確適用法律規范、科學選擇工作重點,都必須把執法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背景下,堅持服務大局的原則,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從而實現辦案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發揮檢察工作服務大局的作用。

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保證項: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保障法治建設的順利和有成效地發展,需要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其中黨的領導是具有決定作用的關鍵。

民主、法治和政黨,可以稱為現代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專制被取締之後,必然代之以民主,民主的實現形式是法治。但是不可能每個公民都直接參加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因此需要有一種力量來代表民意。而這種力量不可能是某個人,因為那樣將回復到專制。所以代表民意的作用只能由一個由若干職業政治家組成的政黨來實現。當今世界上的法治國家無一例外都是由政黨領導的,政黨在法治的建立和運行中發揮著制定和提出法律議案、推動法律貫徹實施、監督執法機構的執法行為的作用。這樣就形成了民眾選擇政黨、政黨領導制定法案、民眾選擇法律和監督政黨這樣個政治運行機制。

中國共產黨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我國的執政黨,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鍵在黨,只有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前進。

黨的領導對於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黨的領導保證法治建設的政治方向。黨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法律,保證法律制度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保證法律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二是黨的領導保證政法隊伍執法為民的政治本色。黨通過正確的思想理論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領導政法隊伍,同時也領導人民群眾對政法隊伍行使監督權利,不斷提高政法隊伍的政治素質和執法能力。三是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核心力量。只有依靠黨的領導,才能團結和動員全國人民投身法治社會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懲治和預防司法腐敗,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

這五個方面從不同側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徵,並且按照其內在的邏輯構成了一個思想體系,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系統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怎樣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問題。檢察機關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要以實現公平正義為主題,以依法治國為中心,以執法為民為宗旨,以服務大局為職責,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障,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執法能力,優化執法環境,通過扎實的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Ⅱ 行政法中比例原則及高效便民原則適用 司法考試論述題

所謂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裁量權時,應在全面衡量公益與私益的基礎上選擇對當事人損失最小的方式進行,而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和度量作出決定。
呵呵

Ⅲ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論述

A 貫徹「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民法院是專司審判的中立裁判機關,是公平正義的判斷者、維護者。對於案件當事人而言,司法公正是具體的,人民法院能否實現司法公正,對當事人的權益影響是深遠的。有時一個當事人可能一輩子只打一次官司,那麼這個案件的審理能否實現公平正義,特別是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涉及當事人的權益保障,還會影響當事人甚至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看法和信任。

一、貫徹落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正確把握幾個關系。

(一)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保護屏障。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嚮往和追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追求。司法公正不僅能夠維護社會公正,而且可以通過矯正、恢復、彌補等方式實現法律公平和正義。人民法院通過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對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司法不公必然會影響社會公正的實現。可以想像,一起具體個案的不公正處理必然是對社會公正的一次具體傷害。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前者可以稱為程序公正,後者可以稱為實體公正。它們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實體公正的實現需要程序公正來保障,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辦案的質量,最終達到實體公正的目的。實踐中,「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當從保障程序公正做起。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審理案件,堅持司法公開,充分聽取各方當事人的意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等等。程序公正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公正,這種公正對於當事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公正。可以說,沒有程序公正就難有實體公正。

(三)個案公正與整體公正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空泛概念,而是身邊每一起具體案件的處理。人民法院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錯案,在當事人眼裡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是由於屢屢發生的不公個案,才造成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這種個案不公不僅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會損害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並且實質上會影響到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對法律的信仰。因此,無論對於人民法院還是廣大法官,應該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放在如何提高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審判質量上來,確保每一起具體個案都能得到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唯有通過成千上萬個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司法整體公正才能打下堅實的個案公正基礎。

(四)司法裁量與同案同判

同案同判是社會公眾評價司法公正的直接標准。由於法律所具有的概括性、原則性和抽象性特徵,司法自由裁量權是客觀存在的,有其存在的正當理由,但是司法自由裁量權並非任性裁量權,必須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當前,隨著各種新類型案件、重大疑難等案件不斷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在各地法院時有出現,社會輿論把矛頭指向了司法自由裁量權濫用、同案異判與裁判不公,似乎司法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權力濫用就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原因。對於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同案同判是他們對司法公正最直觀和最樸素的判斷和感知,這也是人民法院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

二、採取有效措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圍繞維護司法公正,積極穩妥辦理各類案件。

人民法院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審判職責,嚴格依法辦案,是提升司法公信、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關鍵。要依法保護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告狀難問題;要採取多種措施,解決執法不嚴、辦案不公和訴訟難、執行難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努力讓經濟有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有理有據有法支持的當事人贏得了官司。要讓人民法院辦理每一起司法案件的過程成為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公正、感受法治進步的過程,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下工夫解決案件質量,提高案件服判息訴率。要強化司法民主,在辦案中注意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在立案、審判、執行、信訪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群眾更方便地參與訴訟,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

(二)圍繞保障司法廉潔,切實履行審判監督職責。

自古以來,權力必須受到制約,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是腐敗的權力。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官自由裁量權如果不受到監督制約,難免會被濫用,就會造成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要強化監督和制約,堅決防止濫用司法自由裁量權,徇私枉法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司法腐敗行為發生。司法公開是保證司法公正和防止司法腐敗的有效途徑。要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的各項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堅持陽光審判,及時公開應對司法方面的民意輿情。要變被動公開為主動公開,逐步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通過各種行之有效方式將司法工作有效地置於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問題。要實現公正,除了司法人員的優良素質和高度自律之外,還必須通過設立具有高度正當性的程序,通過賦予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權利,通過科學、有效且符合司法規律的管理,通過有效而理性的層級監督和外部監督等等,以確保事實認定的客觀性、法律適用的正確性以及當事人的可接受性。

(三)圍繞加強司法權威,突出抓好重點工作改革。

司法有沒有權威不僅關繫到人民法院能否公平、公正地辦理案件、解決糾紛,而且關繫到當事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當前,迫切需要對制約司法權威的一些方面進行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突出抓好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等改革,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好做法、好經驗,因地制宜地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研究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的受理條件、審查程序、審查標准和處理方式,切實改變申訴期限無限制、申訴受理主體無限制、申訴次數無限制的狀況。凡符合再審法定條件的申訴復查案件,堅決依法提審或指令再審。對不符合法定再審條件的案件,要按法定程序進行終結。要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運行機制。

(四)圍繞提升司法公信,不斷營造良好司法環境。

司法的性質、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體必須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無法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須以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並有足夠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擾為條件。在中國,對司法的干擾不僅來自「金錢」和「權力」,而且來自「人情」和「關系」,這種國情和現實使中國的司法所面臨的干擾風險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堅固的體制障礙和制度隔離,使任何干擾都無法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實質性的消極影響。要積極營造維護司法公正的社會文化環境,克服司法活動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司法活動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正確處理新聞媒體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培育社會公眾對法治的信仰,使依法辦事成為社會公眾的內心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法治、依法辦事的習慣。人民法院要依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同時要注意司法界限,把握尺度,守住底線。

(五)圍繞增強司法能力,努力打造過硬法官隊伍。

進一步加強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學習好、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始終做到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公正廉潔。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提升「五個能力」的要求,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努力培養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官隊伍,不斷提升司法能力。要堅持群眾路線,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積極參加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作風,規范司法行為,嚴肅廉政紀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行政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促進法官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

Ⅳ 三項重點工作的相關論述

扎實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努力實現人民法院工作新發展
《求是》2010年第14期 王勝俊
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人民法院工作與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密切相關,做好每一項審判工作都是化解社會矛盾,都是加強社會管理,都必須公正廉潔執法。人民法院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政法工作全局的高度,不斷增強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
一、正確把握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重要意義,確保思想認識有新提高
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面臨的形勢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在國際與國內因素相互作用、機遇和挑戰相互交融的新形勢下,社會矛盾成因更加復雜,矛盾化解難度更大,社會管理創新任務更重,公正廉潔執法要求更高。人民法院只有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才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變化的要求,更好地履行司法職能,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本質屬性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化解社會矛盾、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職能。能否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不僅關繫到改革發展能否順利推進,而且直接影響黨的執政基礎的鞏固,影響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人民法院只有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基礎、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職能作用。
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人民法院履行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在法治條件下,司法是國家通過法律管理社會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捍衛者,人民法院在化解社會矛盾和社會管理創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認識在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中擔負的重大職責,准確把握三項重點工作的內涵,人民法院才能更好地立足本職工作,履行好為大局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歷史使命。
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人民法院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的必然要求。三項重點工作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待。從目前的情況看,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保障經濟發展和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關切十分強烈,對人民法院公正廉潔司法的要求十分強烈。人民法院只有以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新實踐,才能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待,推動人民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階。
二、找准三項重點工作與人民法院工作的結合點,努力實現各項工作的新突破
三項重點工作與人民法院工作是內在統一、相輔相成的。人民法院要以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為契機,全面加強審判執行工作和自身建設,努力使化解社會矛盾水平有新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方法有新改進,公正廉潔司法能力有新進步,把落實三項重點工作變成推進人民法院工作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
強化能動司法,提高服務水平。能動司法是人民法院司法理念的創新。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不能因循守舊、被動應付,必須主動服務、積極作為。要高度關注形勢的發展變化,全面貫徹黨中央關於「五個更加註重」的戰略部署,著力化解經濟發展中的矛盾糾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著力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司法服務,設立金融法庭、破產法庭或相關專業合議庭,提高司法服務水平。
強化便民利民措施,彰顯人文關懷。加強司法便民工作,對於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法院要加強立案信訪窗口建設,在規范上下功夫,在服務上做文章,完善「一站式」服務,打造綜合服務平台;進一步關注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的訴訟需求,推進「訴訟場所無障礙設施」建設等工作;推廣遠程立案、巡迴審判、預約辦案等工作舉措,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提供方便,減輕當事人的奔波勞苦。
強化審判管理,促進司法公正。強化審判管理,創新管理方式,是促進司法公正、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人民法院要進一步強化管理理念,細化管理標准,增強廣大幹警注重審判質量、追求案結事了的意識;強化均衡結案觀念,重點抓好對審限內結案率的考核,形成審判、執行收結案動態平衡機制;大力推進審判管理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更加科學的審判、執行管理制度。 化解社會矛盾,重點在基層;推進社會管理,難點在基層;公正廉潔執法,關鍵在基層。上級法院要加強對基層工作的監督指導,加強對基層幹警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要為基層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幫助基層解決案多人少、法官斷層等問題,想方設法為基層幹警減壓減負;要進一步完善人民法庭設置,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在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狠抓貫徹落實,確保三項重點工作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貴在實踐,重在落實。人民法院要以正確的理念、良好的作風、扎實的工作,確保三項重點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要以科學發展為目標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三項重點工作的提出,是科學發展觀在政法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人民法院要始終圍繞科學發展,深入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工作指導思想,努力提高廣大幹警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要不斷完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做法,在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實踐中推動人民法院工作科學發展。
要以執法辦案為重心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人民法院要緊密結合執法辦案實踐,推進三項重點工作。要堅持依法辦事,一切案件的審判執行,一切工作措施的出台,都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要堅持立足本職,把各類案件審理好、執行好,通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推進三項重點工作。要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准,充分發揮能動司法的作用,努力實現辦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同和肯定。
要以統籌兼顧的方法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人民法院要統籌兼顧三項重點工作,以公正廉潔執法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管理創新;統籌兼顧全國四級法院工作,統籌兼顧三項重點工作與其他工作,努力實現人民法院工作全面發展。要認真研究解決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力爭每年辦成幾件實事,解決一些突出問題,取得明顯成效。
要以黨的領導和人大監督為保障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人民法院要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及時向黨委匯報工作情況,緊緊依靠黨的領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更加自覺地接受人大監督,確保正確履行職責。要認真接受政協民主監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為人民法院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創造良好環境。

Ⅳ 淺談法院工作如何強化群眾觀點

最高人民法院在部署「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時,要求認真開展群眾觀點大討論。王勝俊院長在最高人民法院學習貫徹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精神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強化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是人民法院做好各項工作,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與人民法院工作的關系,指明了人民司法事業的動力,是在深入分析當前法院隊伍實際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加強司法作風建設的重要舉措。在「十二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入開展群眾觀點大討論,對於進一步增強群眾觀點、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合法利益,意義重大。我們要通過群眾觀點大討論,加強司法作風建設,堅持能動司法,在滿足百姓司法需求上下足工夫。 一、牢固樹立司法為民意識,堅持「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加強司法作風建設 我們要深入開展「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弘揚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嚴格執行新修訂的《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法官行為規范》和新制定的《人民法院文明用語基本規范》,進一步加強法官職業道德修養,強化群眾觀念,增進群眾感情,改進司法作風。其次,進一步強化司法廉潔教育,健全廉政監察、舉報受理、錯案責任倒查、責任追究等工作機制,嚴格落實最高人民法院「五個嚴禁」等制度,落實好從優待警政策,確保公正廉潔執法。將「以人為本、司法為民」貫穿到審判執行工作的每個崗位,落實到審判執行工作的每個階段和每個環節。始終堅持全部司法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更好地肩負起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跨越式發展的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 二、熱切關注群眾司法需要,堅持能動司法,創新司法便民措施 我國的法院是人民的司法機關,法官是人民的司法人員,司法必須要著力於滿足人民群眾的角色期待。順應人民群眾的角色期待,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幸福,才能真正做到「人民法官為人民」。因此,我們要堅持能動司法,在司法便民上有新舉措。 首先要 加強和規范「立案信訪窗口」建設,建立健全首問負責、服務承諾、辦事公開、文明接待、崗位責任等制度,改進訴訟引導、查詢咨詢服務,改善信訪接待設施,為群眾提供良好的訴訟環境。在相關案件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勞動爭議、金融等專門合議庭或審判庭,推廣遠程立案、「一站式」服務等舉措,進一步積極探索網上預約立案、送達、庭審等方式,為群眾訴訟提供便利。建立完善巡迴審判工作方式,更好地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加強司法救助工作,為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減免訴訟費,為確定有困難而難以實現勝訴權的執行申請人實施救助。 其次,堅持把處理涉訴信訪案件作為聯系群眾、傾聽民意、為民解憂的重要途徑,依法解決群眾信訪中反映的問題。信訪工作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變接訪為預防。狠抓審判質量,加大訴訟調解和執行和解力度,建立涉訴信訪預警機制,改進審判作風,避免和減少涉訴信訪。二是變等訪為約訪。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一梳理,主動約見,面對面對話,承諾時限,定期解決,引導當事人選擇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三是變上訪為下訪。暢通涉訴信訪工作渠道,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強化涉訴信訪工作責任,來訪能當場答復的當場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限期答復。完善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機制,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業務指導,力爭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解決在最基層。 三、增強群眾觀點,堅持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確保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我們黨在領導中國人民的長期斗爭實踐中,提出和堅持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群眾路線的實質,就是代表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的形勢,人民法院做好各項工作,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就必須要不斷強化群眾觀點,始終堅持「三個至上」,走群眾路線,切實踐行司法為民宗旨。 其次,要正確實施憲法和法律。一切工作向人民負責是堅持群眾觀點、為民司法基本要法度。確保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是「向人民群眾負責」的首要體現。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本著向人民負責的要求,人民法院要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嚴格依法辦案,確保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 在審判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確保案件審判質量。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無論是承辦法官,還是審判委員會委員、合議庭成員、人民陪審員,都需要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講事實,說真話。在司法調研過程中,要經常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基層群眾實際情況,報告真實可靠的信息數據,為司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人民法院的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直接、最現實的群眾工作。

Ⅵ 如何做到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司法工作作為黨執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落實這一要求,就是要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踐行「心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法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那麼,如何踐行司法為民,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司法為民意識

司法為民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導思想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運用,我們必須確立司法為民思想對於司法活動的指導地位。增強司法為民意識才是最終落實司法為民的前提。

首先要增強宗旨意識。法院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解民憂、排民難、保民安。為此,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切實做到為民宗旨要牢,為民之心要誠,為民舉措要細,為民效果要實。切實通過司法行為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要增強感情意識。司法為民解決的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法院工作人員應該懂得司法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也屬於人民。人民是衣食父母,司法權應為人民行使,對人民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感情。情通則理達,對人民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人民的態度,才能始終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司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搞好司法工作。法院工作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人民利益的衛士,不能抖威風、耍特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要修身奉法,改進司法手段,講究司法藝術,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親和力。司法對人民有感情,人民才會對司法有信心,司法為民的印象才會樹立。

三是增強責任意識。司法為民,責任重於泰山。要求法院工作人員要有司法為民,來不得半點疏忽與馬虎。否則,食之無味,寢食難安。司法為民的理念要牢固,內容要擴展,程度要提高,責任要到位,真正把司法為民貫穿於各項司法工作的始終,體現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之中。

四是增強服務意識。司法為民,要堅持圍繞全國和地方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服務。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使司法工作與黨中央同步,與大局合拍,與人民同心。為此,法院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到服務意識要主動,服務方式要深入,服務措施要有力,服務工作要依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增強服務意識並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對象主動提供服務,也不是上門找案源,那就背離了司法的被動性的特徵。司法服務強調的是對業己成訴的案件處理中的服務意識,即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熱情服務,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增強職業意識。按照公正、務實、清廉的要求,著力抓好法官隊伍的政治和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審判執行工作紀律,增強法官職業道德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法官隊伍。

二、積極改進審判作風,落實司法便民利民的措施

一在司法親民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司法活動中大力弘揚司法文明,堅持嚴格司法與熱情服務的統一,堅決杜絕「冷橫硬推」的官僚作風,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官既公正無私又親切可靠的優良作風。一是要注重庭審紀律,杜絕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一切與案件審理無關的活動,避免出現一些影響法官形象和引起當事人主觀臆測的舉止,凸顯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文明執法,在實施具體司法行為或採取法律強制措施時,應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多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多與當事人取得溝通和共識,盡可能以「和風細雨」取代「疾風驟雨」。三是要促使司法審判工作重心下沉,將有限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偏遠民眾傾斜,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客觀必然,使下鄉巡迴辦案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在司法護民方面,要堅持從保護當事人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合法權益入手,通過對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和執行,充分發揮司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節、引導、保障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體現司法護民。一是嚴格執行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訴訟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對情況特殊確需延期審理的案件除堅持依法辦理延期審批手續外,還要及時向涉訟當事人告知延期審理事由。二是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告人正常行使訴訟權利,對經審理後確認有罪的被告人予以及時審判,對無罪的被告人依法予以釋放。三是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涉農案件,依法打擊和制裁坑、害農行為。四是及時審結涉及行政機關整治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行為的案件,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五是及時審理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六是積極支持企業改制、改革、及時審理、優先執行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以及下崗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促進本地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七是依法嚴格施行執行收費制度,及時向申請執行人支付、發放己執行到位的款物,並積極推行債權憑證、勞務抵債等易於實現債權的執行制度和重大執行事項聽證制度。實行執行事務全程分開、增強執行工作的社會透明度。八是切實加強對槍支、警車、警具的管理,對因違規使用槍支、警具,給人民群眾造成危害或損失的,要從嚴懲處。九是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四項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的「十三種不得有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制度」20條和省高院「六個嚴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十是依法嚴懲抗拒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司法便民方面,要大力發揚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盡可能為群眾參與訴訟提供時間、地點上的便利,並在審理過程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進行訴訟,為人民群眾利用國家司法資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應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並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和《訴訟風險提示書》。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當日辦理的,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並在七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二是對己受理的案件實行排期開庭,並將案件開庭時間、地點等事項對外公開。三是選擇、確定司法鑒定、評估、拍賣機構實行名冊制度,貫徹當事人的選擇為主、法院指定為輔原則,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四在司法利民方面,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分擔訴訟費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使司法服務能夠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一是普遍實行繁簡分流機制,依法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簡便案件審理,減輕群眾訴累。二是切實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平息糾紛,減少訴訟。三是實行訴訟收費項目、標准公開,未公開項目、標準的不予收費。

三、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司法為民的根本要求。各級人民法院都制定了許多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使人民群眾滿意。因此,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一切行為路徑選擇就是要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

第一、堅持嚴肅執法,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核心和靈魂。追求公正、維護公正、弘揚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職。踐行司法為民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多種路徑,確保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解決群眾反映執法不公的問題。公正裁判的行為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清正廉潔,不辦金錢案。在任何時候,堅持抵制金錢的誘惑,拒絕當事人行賄和各種變相行賄,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從法如流、執法如山。二是剛正不阿,不辦權力案。現在,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政黨機關的少數領導為了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向法院打招呼說情,希望法院作出有利於一方的不公正裁判。法官要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勢,抵禦各種非法干擾,公正裁判。三是一身正氣,不辦人情案。「案件一進門,兩邊都託人」是法院辦案中的普遍現象,法官要自覺保持一身正氣,只講法律,不講人情,只講原則,不講關系,不偏不倚地中立裁判。

第二、提高辦案效率,解決超期審理的問題。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追求的最大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與效率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沒有公正就沒有效率,錯誤的裁判作出的越快,危害就越快;另一方面,不講效率的裁判決不是公正的裁判,「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因此,在司法為民的實際中,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案效率不高、超期審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增強審限意識。樹立牢固的司法效率理念,在工作中勤勉敬業,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保證每件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二是加強審判管理。建立和健全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對案件審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實行跟蹤動態監管,對有可能超審限的案件及時發督辦令進行警示,消除人為的超審限,確保及時審結。三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強化合議庭和審判長職責,並且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減少案件審理環節,縮短辦案時間。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解決執行難問題。近年來,「執行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問題。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經過多種路徑,強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一是要正確理解「執行難」。「執行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行難」主要有:由於商業風險等原因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司法權威沒有樹立而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有關法律規定不科學、不完備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法院執行不力甚至違法執法而造成的「執行難」。狹義的「執行難」是指客觀上能夠執行,而由於法院執行不力而沒有執行的情況。二是深化審判方式和執行方式改革。深化審判方式改革,提高裁判公信力,防止錯誤的裁判進入執行程序。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執行命令權、裁決權和實施權「三權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因執行權過分集中,滋生腐敗,導致執行亂而造成「執行難」。三是加大執行力度。既反復做被執行人的思想工作,督促自覺履行義務,努力提高執行和解率,又要用好、用准、用夠法律賦予的強制措施,確保執行效果。四是加強執行工作的法制宣傳。實行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訴訟風險意識,對金錢給付案件提醒當事人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以免裁判後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為執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強化便民措施,解決告狀難問題。首先,重視信訪接待工作。信訪接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司法為民的「第一窗口」。要建立和健全信訪首訪制、登記制、限制答復制等便民措施,為群眾告狀、申訴、反映社情民意開避暢通渠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其次,落實司法救助制度。依法切實實行訴訟費減、免、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和特困企業告狀難問題,讓困難群眾無錢打得起官司,有理打得贏官司;讓特困企業通過訴訟收回債權,盤活資金,搞活生產經營。再次,方便群眾訴訟。現在有些基層法院法庭管轄三四個鄉鎮,交通偏遠的地方距法庭相距幾十公里,甚至達百公里,訴訟很不方便、很困難。法庭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巡迴辦案制度,或者在各鄉鎮建立巡迴法庭,或者在農村趕集日定期接待訴訟群眾、定期開庭辦案,方便群眾訴訟,減少群眾長途旅行之苦。

總之,落實司法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從人民群眾最盼望之事情做起,不斷提高司法為民意識,改進審判作風,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當然,這項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不斷探索,逐步落實。

Ⅶ 法院如何豐富便民利民措施

加強從接待、咨詢、立案到交費的「一站式」服務大廳的軟硬體建設,設立了導訴台、立案流程圖版、訴訟風險提示顯示屏,新增了復印機、飲水機等設備;推行首問負責、立案釋明制度,文明接待,認真做好訴訟指導和訴訟風險提示,熱情、耐心解答當事人的法律咨詢。還開辟「綠色通道」,減輕群眾訴累,重新修訂了《便民措施》,對老弱病殘群體和農民工維權案件做到優先審查、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特別是針對農村實際,加大簡易程序適用力度,採取合並審理、巡迴審判等形式,就地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減少當事人訴累。
切實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為年老體弱或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及時聯系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依法減免訴訟費用,彰顯司法人文關懷,提高了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Ⅷ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你好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密切群眾路線

熱點內容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
上海的工廠勞動法 發布:2025-01-17 11:35:08 瀏覽:382
馬慧娟律師 發布:2025-01-17 10:29:58 瀏覽:846
平輿縣司法局 發布:2025-01-17 09:53:34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