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歸入權

公司法歸入權

發布時間: 2022-04-20 18:57:29

1. 公司董事是什麼職務

按照董事與公司的關系來劃分,可分為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

1、內部董事:也稱執行董事,主要指擔任董事的本公司管理人員,如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等。

2、外部董事:亦稱外聘董事,指不是本公司職工的董事,包括不參與管理和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外股東和股東大會決議聘任的非股東的專家、學者等。

董事的權利有:

1、執行董事會議決定和決策公司日常事務的權力。

2、出席董事會,對董事會議有決議權。

3、對外代表公司行使權利。

4、董事會臨時會議召集的提議權。

任免機制

《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成員為3~13人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為5~19人。董事會成員中可以有公司職工代表。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非職工代表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或更換,任期由公司章程規定,但每屆任期不得超過3年。董事任期從股東(大)會決議通過之日起計算,至本屆董事會任期屆滿時止。董事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

(1)董事的提名辦法一般由公司章程或相關辦法規定。董事選任程序應規范,保證董事選任公平、公正、獨立。上市公司會要求董事候選人在股東大會召開之前作出書面承諾,同意接受提名,承諾披露的董事候選人的資料真實、完整,並保證當選後切實履行董事職責。

(2)董事任期屆滿未及時改選,或者董事在任期內辭職導致董事會成員低於法定人數的,在改選出的董事就任前,原董事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履行董事職務。董事辭職應當向董事會提交書面辭職報告。

董事提出辭職或者任期屆滿,其對公司和股東負有的義務在其辭職報告尚未生效或者生效後的合理期間內,以及任期結束後的合理期間內,並不當然解除,其應當按照與公司簽訂的保密協議等,對公司商業秘密承擔保密的義務。

其他義務的持續期間應當根據公平的原則決定,視事件發生與離任之間時間的長短,以及與公司的關系在何種情況和條件下結束而定。任職尚未結束的董事,對因其擅自離職使公司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 法定競業禁止與約定競業禁止有什麼區別

競業禁止,有二種形式,一是法定競業禁止,是當事人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產生的競業禁止義務;另一為約定競業禁止,為當事人基於合同的約定,可以是民事合同或勞動合同,而產生的競業禁止義務。本文探討的只限於法定競業禁止,主要是法定競業禁止的基本內容以及現行立法中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競業禁止,從語義上看,為不得從事競爭性的營業。具體說,是指義務人不得自營或為他人經營與其任職或原任職企業相同或類似的營業。如果競業禁止的義務是基於法律規定而產生的,即為法定競業禁止。它有下列特點:(1)義務人是特定的, 是依法律規定負有競業禁止義務的相對人,一般為擔任一定職務的人員;(2 )所禁止的「業」是特定的,是與義務人任職企業相同或類似的業務,並非所有業務;(3 )競業禁止的時間是固定的,為義務人任職期間;(4)義務的法定性,即沒有法律的規定,也就沒有當事人的競業禁止義務。

法定競業禁止最早規定於我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後在《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甚至在《刑法》中也有規定。具體是:《中外合資企業法》第四十條第三款;《公司法》第六十一條第一款、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第六十三條、第七十條、第二百一十五條;《合夥企業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七十一條;《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條。

上述法律規定了競業禁止的基本內容:一是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二是禁「業」的內容;三是法律責任。盡管在競業禁止方面已形成一個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參與競爭的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但從近年來的經濟實踐來看,法定競業禁止在下列方面仍有完善的必要。

一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

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即承擔競業禁止義務的人員。我國現行法定競業禁止的義務主體有:(1)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總經理、 副總經理;(2)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經理;(3)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4)合夥企業的所有合夥人。 上述人員的禁「業」時間既可以發生於公司營業階段,也可以發生於公司准備營業階段或試營業階段,還可以發生於公司暫時中止營業階段,也就是說,競業的時間限於任職期間。至於卸任後,上述人員是否仍負禁「業」義務?我們認為,只要卸任後從事競爭營業沒有利用原公司財產、信息或機會,就不會違反競業禁止的義務。另外,在我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除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夥企業外,還有其他的企業類型,如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獨資企業。對於這些企業的經理、負責人是否應立法課以競業禁止的義務?筆者認為,規定競業禁止的立法目的無非是保障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能克盡職責,一切從公司的利益出發,同樣,公司利益也為其經營行為的終極目標。有了競業禁止的義務,他們就不能自己經營或為他人開展同類的經營,與任職企業進行競爭,不得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從而也就不會發生自己經營或為他人經營的企業與任職企業的利益沖突。現行國有企業出現的大面積虧損,固然有各種原因,但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國有企業的負責人利用職務之便,把本企業的盈利業務交由自己的公司或其親友進行經營,或者在自己設立的公司或兼職的其他公司中利用其掌握的本企業的商業秘密,與本企業進行競爭。因此,立法上擴大競業禁止義務主體的范圍,讓全民、集體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等企業的經營或負責人承擔競業禁止義務,對於有效地防止國有、集體資產的流失,實現國家、集體財產的保值或增值以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內容

法定競業禁止的內容是指義務主體所負擔義務的范圍,即不得經營哪些業務。義務主體在任職期間禁止經營的業務是:

(1)不得自營與所任職企業相同、類似的營業。

自營即為自己經營,包括為自己獨資或參股的企業經營。因為董事、經理、合夥人為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擁有管理公司或企業事務的權利,整個企業的決策、業務的執行均依賴於他們的敬業、盡責的工作,他們應當忠心履行職責,維護公司利益。而且,由於職務的關系,他們直接掌管或知悉本公司商業秘密。因此,如果允許他們自行從事同類營業,將有可能利用職務之便利,或利用因其職權獲得的商業秘密來與公司進行競爭,以謀取私利,從而損害公司的合法權益,這當然為法所不許。

(2)不得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企業相同、類似的營業。 為他人經營,是指為自己不是出資者但卻從中獲取經營報酬的企業經營。為自身利益經營,法律要禁止,為他人利益,法律也仍然禁止,道理還是可能損及企業利益,有違其對任職企業所負忠實義務。

這里,最關鍵問題是如何認定「相同或類似的營業」,即如何確定義務主體所兼職的相關企業與所任職企業的營業相同或類似?按筆者的理解,所謂的「相同或類似的營業」,應是指該企業營業執照上所載的營業范圍,並包括其已經著手籌劃或者暫時停頓的業務。如果相關企業從事的經營與任職企業的營業范圍上的業務,或已經著手籌劃或者暫時停頓的業務相同或類似,就足以認定。

另外,對於中外合資企業的總經理、副總經理,國有獨資企業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法律還規定了不得兼任其他經營組織的負責人。不得兼職的立法目的在於,確保上述人員在職期間把自己的所有時間、精力貢獻於公司。

關於競業禁止的內容,完善立法時應考慮下列問題。

問題之一:關於不得兼職的規定是否可擴及於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類型企業的經理人員?

從有關國家、台灣省的相關立法來看,經理人員不得兼職的競業禁止義務是適用於所有類型企業的;再從不得兼職的立法宗旨來看,是為了防止企業招聘的高級管理人員——經理人員違背對企業的忠實義務。若可以兼職,其精力不免分散,又如何盡責於任職企業?因此,另兼他職必然會損害任職企業的利益。中外合資企業、國有獨資企業經理負有不得兼職義務,同理,其他類型企業的經理也應當有此義務。但董事能否兼職?公司法僅對國有獨資公司的董事有不得兼職的規定,其他類型公司的董事是可以兼職的。但國家工商局認為,公司的董事,對於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才可以兼職,故設置了一點限制。

問題之二:不得兼職的其他企業可否有例外?

國家工商局1998年發布的《公司登記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公司的董事、經理不得在與所任職公司沒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兼任董事、經理職務。該規章不得兼職限於「沒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換言之,對於有投資關系的其他公司是可以兼職的。筆者認為,允許不得兼職有例外,有其合理性。對於投資性公司、控股公司委派本公司的董事或經理兼任其子公司或有投資關系的關系企業的董事或經理職務,是其加強對子公司或關系企業的控制,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如一概禁止,有違經理現實的需要。另外,即使允許兼職,對兼職的數量有無限制?我國法無規定。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予限制兼職的數量,不利於公司的正常經營,也會使相關人員力所不逮,故應予限制。

問題之三:競業禁止義務可否經法定程序而免除?

競業禁止義務可否免除?現行立法是持否定態度的,更談不上免除的條件了。德國法規定,經監事會許可,董事會成員可以擔任其他商業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或者業務領導人或者無限責任股東。日本法規定,董事在為自己或為第三者經營屬於公司營業部類的業務時,須在股東大會上開該項業務的重要事實以取得其認可。筆者以為,應當借鑒外國的立法經驗。競業禁止義務的設定無非是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如果企業自行考察後認為對自身利益無礙的,應該允許經適當的程序,免除董事、經理、合夥人的競業禁止義務。經理經董事會或執行董事同意的,即可免除;董事經股東會過半數決議同意的,即可免除。但經理或董事應當如實向公司說明其行為的內容,並提供相關的資料,供董事會或股東會作出決議時參考。合夥人經合夥人會議過半數同意的,即可免除。

三 關於法定競業禁止的法律責任

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時的法律責任,現行立法規定了義務人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效的法律責任體系,較能發揮法律的事後救濟作用。但由於民事責任是採取「告乃論,不告不理」的原則,還有復雜的訴訟程序,這就決定了民事責任的落實,對權利人來說,仍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即使引起民事訴訟程序,對於損害賠償的金額,由於舉證困難,原告無法獲得多少賠償,以致勝訴只具有象徵意義。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由於其公法性質,責任的確定相對要容易些。

1、民事責任

至於民事責任,《公司法》、《合夥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規定的責任形式是大相徑庭的。我國《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五條規定,董事、經理違反本法規定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的,除將其所得收入歸公司所有外,並可由公司給予處分。我國《合夥企業法》第七十一條規定,合夥人違反本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從事與本合夥企業相競爭的業務或者與本合夥企業進行交易,給本合夥企業或者其它合夥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第四十條第三款規定,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兼任其他經濟組織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不得參與其他經濟組織對本企業的商業競爭。這只是一個宣言式的條款,顯然,並未規定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法律責任。根據《公司法》關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未規定的,適用《公司法》的原則,應適用《公司法》的有關規定。

綜上所述,關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民事責任形式其實就是二種:一是公司法上的歸入權;另一是合夥企業法上的賠償損失。比較一下:按公司法規定,只要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對於義務人因此所得的收入,公司可行使歸入權,義務人此時的收入就是公司的收入,而不問行為是否給公司造成損失。歸入權行使的實質條件是:(1 )義務人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2)義務人因此而獲有收入。 即使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但並未獲有收入的,公司無歸入權可行使。另外,如果同時還給公司造成損失的,競業禁止義務人應否賠償?公司法沒有明文規定。按合夥企業法規定,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行為的所得收入,合夥企業沒有歸入權。但在該行為給企業或其它合夥人造成的損失,義務人應予賠償。合夥人承擔民事責任時, 需具備二個條件:(1)義務人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2 )該行為給合夥企業或其他合夥人造成了實際損失。雖有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並未造成損失的,義務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對於所得收入,由於合夥人並無歸入權,當然仍歸義務人所有。結論是公司法規定了公司的歸入權,卻未規定公司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合夥企業法規定了合夥企業、其他合夥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卻未規定歸入權。外國立法上關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民事責任規定也不一致。德國法規定,此時,損害賠償請求權與歸入權,由公司擇一行使(註:《德國股份公司法》第88條規定,(禁止競爭)……(2)如果一名董事會成員違反了這一禁令, 監事會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公司也可要求該成員將他為個人利益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作為是為公司的利益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以及要求交出他在為他人而從事的商業活動中所獲得的報酬或者放棄對報酬的要求。);而日本法規定,公司可同時行使歸入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註:《日本商法》第264 條規定,(1)董事為自己或第三人進行屬於公司營業范圍的交易時, 須在董事會說明有關該交易的重要事實,並取得其同意。……(3 )董事違反第1 項的規定,為自己人進行交易時,董事會得將其視為為公司而進行者。同法第266條又規定:……(4)董事違反第264條第1項規定進行交易時,董事或第三人因該交易所取得的利益額,推定為第1 項的公司所受損失額。但,行使同條第3項規定的權利時,不在此限。)。 筆者以為,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的這種立法差別似乎無多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應採用日本法的做法,完善我國《公司法》、《合夥企業法》上相關規定:

首先,增加違反反競業禁止行為的民事責任的形式,多元化的民事責任及當事人的選擇權,會加大對權利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力度。同時還應賦予權利人歸入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行為的所得收入,權利人有歸入權;權利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義務人應予賠償。並且,有權請求義務人停止其競爭行為。

其次,規定歸入權行使的法定程序,即必須明確行使歸入權的方式、時間。

對於經理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所得,應有董事會過半數通過的決議或執行董事作出的決定行使歸入權,且是書面形式,方能歸入作為公司的所得。對於董事,應有股東會的過半數的決議行使歸入權,涉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董事,沒有投票權。對於合夥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所得收入,合夥企業經合夥人會議過半數通過的決議行使歸入權,涉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合夥人沒有投票權。由於歸入權是一種除斥權,因權利人經過法定期間怠於行使而歸於消滅。因此,必須規定歸入權的行使期間,一般規定為,自公司知道或應當知道行為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起一個月內或者實施違反競業禁止行為時起一年內,歸入權因不行使而消滅。(註:《德國股份公司法》第88條第(3)項規定, 自其他董事會成員和監事會成員得知產生賠償義務的行為那一刻起3個月後, 公司的要求失效。如果不考慮得知的時間,這些要求自提出之日起5 年內失效。)上述時間參考了日本、台灣省的立法。

2、行政責任

民事責任是對權利人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所給予的一種事後救濟,只是一種對民事主體個體的補救。而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行為,除了損害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外,更為嚴重的是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敗壞了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倫理,共結果必然導致市場主體的惡性、無序競爭,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是一種擾亂市場秩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對行為人規定一定的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以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是非常必要的。現行公司法規定,義務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的,除行使歸入權外,公司並可給予處分。這種公司內部的行政處分,未免太輕,難有多少威懾力。尤其在當前「跳槽」、「自立門戶」成風的市場氣候下,立法加大對違反競業禁止義務人的處罰力度,對於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將是非常必要的。筆者以為,行政責任還可規定有:罰款;責令義務人停止其違反競爭禁止的行為。

3、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利用職務便利,對於違反競業禁止義務而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從條文上看,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的缺陷是:一是構成該罪的主體許可權於國有公司、企業的董事、經理;其他企業形式的董事、經理即便違反了競業禁止義務,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的,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只能承擔民事責任。犯罪主體太過狹隘,再說,對於國有公司、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區別對待也不符合市場主體平等保護的原則。二是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如何認定?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法律概念。有待於進一步的司法解釋。另外,有的違反競業禁止的行為雖然給權利人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但義務人並無所獲,是否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從刑法的規定來看,是不能追究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僅以行為人是否獲利判定其是否有罪,而再無其他標准,顯然是狹隘的。因為,我們實在無法對行為人獲取非法利益「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與造成權利人損失「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區別。因此,筆者以為,造成權利人損失「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也應構成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競業禁止義務,是法律為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設置的一道屏障,是一處法律上的隔離帶。其功能在於:把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私利與公司、企業的合法權益隔離、區分開來,建立一道法律上的屏障,以防止利益混同或侵吞公司利益。如果公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為一己私利而違反其所負擔之競業禁止義務,法律將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法定競業禁止制度,把這道屏障修得更牢固一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3. 公司法對公司董事,經理和監事有哪些義務規定

董事的義務:
(一)注意義務:1、董事有遵守公司法和其他制定法規定的注意義務。董事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在管理公司事務和執行公司業務的過程中,負有遵守公司法和其他製法規定的義務,不得違反公司法和其他制定法規定,否則,應當對公司因此而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2、董事有遵守公司章程規定的注意義務。公司章程作為公司最為重要的文件,對公司董事具有約束力,董事在管理公司事務和執行公司業務時負有遵守公司章程規定的義務,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否則,即應對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3、董事有在自己許可權范圍內行為的注意義務。董事被看做是公司的代理人,在代表公司對外從事活動使負有遵守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股東大會決議的義務,只能在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股東大會所授予的許可權范圍內活動,不得超出這些許可權范圍從事代理活動,否則,對公司因此而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4、董事負有勤勉的義務。勤勉義務是指董事在擔當公司董事職位之後,要認真的履行好董事的職責,要經常對公司的事務加以注意,要盡可能多的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公司事務的管理方面,要加強對其他董事和公司高級行政管理人員的控制和監督,並且要盡可能多的參加董事會會議。實際上,董事的勤勉義務本質上就是要求董事參加董事會會議,就公司所討論和決議的事加以注意。我國新《公司法》對勤勉義務作了明確規定。我們認為,我國對董事履行注意義務的判斷,以普遍謹慎、勤勉之人在同一類公司,同一類職務,同一類情形下所具有的注意程度、經驗、技能和知識水平為判斷標准。
(二)忠實義務:1、董事與公司之間的自我交易禁止義務。自我交易問題是董事忠實義務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是指公司的董事及其利害關系人通過與所在公司訂立合同等方式實施買賣和金錢借貸,或就第三人對董事的貸款或准貸款提供擔保。
新《公司法》第149條第4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2、競業禁止義務
新《公司法》第149條第5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的同類的業務。」從法律上明確規定禁止董事為自己或第三人為屬於公司經營范圍內的業務或為有損公司利益行為。這是為了防止董事利用職務為自己或第三人謀取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但是這一規定也會產生下列問題:
第一,對董事的競業行為予以絕對禁止不利於公司對商事機會和商業利益的獲取,因為並非任何情況下的董事競業行為都有損公司利益,只要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條件,法律應該准許董事的競業行為。這也是各國公司法立法的共同點,所以,我國公司立法也應有條件的准許董事競業行為,並設定競業許可的條件和批准程序,以盡可能的保障公司最佳利益。
第二,我國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對董事競業行為的所得收入享有歸入權。但我國公司法沒有規定歸入權的消滅時效和計算的起始時間,實踐中,適用民事訴訴訟時效(二年)。綜觀各國公司立法,認為消滅時效宜確定比民訴較短的時效,計算得起始時間應從競業所得產生之日起計算。公司在法定期限內不行使歸入權,應視為公司對競業行為的認可。
第三,應將董事非法獲取和利用公司的商事機會確定為禁止的競業行為。這是「公司機會高於一切」原則的具體要求。如果某一商業機會被認為是公司商事機會,作為知悉公司具體事務和信息的董事,不得違反忠實義務利用職務便利,將公司機會轉予自己或第三人,從中獲利。

監事或者監事會的職責如下:
(一)檢查公司財務;
(二)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
(三)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
(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
(五)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
(六)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
(七)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以上第(六)款中所提及的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是指:在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情況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針對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的訴訟。
監事可以列席董事會會議,並對董事會決議事項提出質詢或者建議。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發現公司經營情況異常,可以進行調查;必要時,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協助其工作,費用由公司承擔。

公司經理的義務包括在職義務和離職義務。

一、在職義務。是指經理在其聘任期間依照法律或合同約定應履行的義務。經理與公司首先是僱傭關系,雇員對僱主有「忠實義務」(fidelity)或稱」善意義務「(good
faith),其基本內容是:1、不得為競爭企業工作2、不得以不正當手段勸誘同事脫離企業3、不得優勢企業客戶轉向他人4、不得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和保密信息5、及時報告職務發明不得隱瞞6、及時報告有關商業信息7、不得為自己利益私用應屬於僱主的信息8、不得侵佔企業成功的機會9、在職時不得為離職進行競爭、進行有損於企業利益的准備活動系統地故意記憶圖紙、說明書或客戶名單等。

忠實義務是指經理在職期間應誠實信用的行使其職權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善意作為。包括(1)、誠信義務。經理負有遵守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及股東大會的決議,為公司利益忠誠、盡心、積極地執行其職務。

(2)、競業禁止義務。經理在任職期間不得為自己利益而進行屬於其任職公司的營業范圍內行為,也不得為自己利益而搶奪自己服務的公司的商業機會並不得兼任其他同類業務事業的經理之義務。

(3)、避免與公司利益沖突的義務。

(4)披露、報告義務。經理在職期間應就公司交以及經營管理活動有關信息負有向董事會披露的義務,就其日常經營管理中發生的重要事件、經營情況、人事任免等負有向董事會報告的義務。

(5)不得利用公司機會牟取私利的義務。

(6)不得接受賄賂和其他非法收入的義務。

(7)不得以不正當手段勸誘同事、公司高級職員脫離公司的義務

(8)不得誘使公司客戶轉向他人的義務

(9)不得侵佔公司財產的義務

(10)不得擅自處理公司財產的義務

(11)不得挪用公司資金或將公司資金借貸給他人的義務

(12)不得以公司資產為本公司的股東或其他個人債務提供擔保的義務

(13)不得將公司資產以個人或他人名義開立賬戶存儲的義務

注意義務是指經理在其經營管理中必須以特有的技能、水平、管理敬仰、專業知識、積極的謹慎態度及相應的注意程度去合理的經營判斷、處理公司事務的義務,包括以下內容:(1)、(1)勤勉義務:應努力提高公司效益

(2)技能義務

(3)謹慎義務

(4)經營判斷義務。

保密義務

簽名蓋章義務

計算義務

不得濫用經理權或越權行為的義務

二、離職後的義務。

1、保密義務

2、競業禁止後契約義務

3、不得策反公司員工、高級職員的義務

4、不得使用離職前所埋伏的商業機會的義務

5、不得與公司從事特定財產交易的義務

4. 公司董事會成員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董事會成員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前述行為構成犯罪的,除應當承擔民事賠償外,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3、其他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五十條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要求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列席會議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列席並接受股東的質詢。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如實向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妨礙監事會或者監事行使職權。

5. 公司董事與高管的勤勉義務和忠實義務的含義

(二)公司管理層的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

指董事、高管人員管理公司、經營業務、履行職責時,必須代表全體股東為公司最大利益努力工作,當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發生沖突時,必須以公司利益為重。我國《公司法》規定了董事、監事、高管人員違反忠實義務的具體表現形式,即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將自己的利益置於股東和公司利益之上;董事、監事、高管人員利用職權為自己牟取私利。《公司法》第149條規定了具體的表現形式:

1、不得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獲取不當利益。董事、監事、高管人員享有公司事務管理權和公司業務執行權,他們的職務決定其擁有的權力如被濫用,就會損害公司的利益,因此應予禁止。我國公司法第116條規定:「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間接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管人員提供借款」。第117條規定:「公司應當定期向股東披露董事、監事、高級高管人員從公司獲得報酬的情況。」上述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利用其職務獲取不當利益。

2、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如違反這一義務,不管該利益的表現形式如何,均應將其所得返還公司,公司享有歸入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賠償。我國公司法第148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佔公司的財產。第149條:禁止董事和高管人員「接受他人與公司交易的傭金歸己有」。

3、不得侵佔和擅自處理公司的財產。公司享有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董事、監事、高管人員不得以任何名義侵佔公司財產。董事、監事、高箜員負有不得擅自處理公司財產的義務。

4、未經法定程序不得與公司進行自我交易。

5、不得篡奪公司的商業機會。

6、不得擅自泄露公司秘密。

7、不得違反對公司忠實義務所要求的其他標准。

我國公司法第148條雖然規定了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勤勉義務,但是對於勤勉義務的判斷標准未作具體規定,僅在《公司法》第150條規定:「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司法》第113條第三款規定:「董事應當對董事會的決議承擔責任。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上述規定是對勤勉義務的基本要求。

6. 公司董事承擔什麼義務和責任

董事的義務:(一)注意義務:1、董事有遵守公司法和其他制定法規定的注意義務。董事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在管理公司事務和執行公司業務的過程中,負有遵守公司法和其他製法規定的義務,不得違反公司法和其他制定法規定,否則,應當對公司因此而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2、董事有遵守公司章程規定的注意義務。公司章程作為公司最為重要的文件,對公司董事具有約束力,董事在管理公司事務和執行公司業務時負有遵守公司章程規定的義務,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否則,即應對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3、董事有在自己許可權范圍內行為的注意義務。董事被看做是公司的代理人,在代表公司對外從事活動使負有遵守公司法、公司章程和公司股東大會決議的義務,只能在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股東大會所授予的許可權范圍內活動,不得超出這些許可權范圍從事代理活動,否則,對公司因此而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4、董事負有勤勉的義務。勤勉義務是指董事在擔當公司董事職位之後,要認真的履行好董事的職責,要經常對公司的事務加以注意,要盡可能多的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公司事務的管理方面,要加強對其他董事和公司高級行政管理人員的控制和監督,並且要盡可能多的參加董事會會議。實際上,董事的勤勉義務本質上就是要求董事參加董事會會議,就公司所討論和決議的事加以注意。我國新《公司法》對勤勉義務作了明確規定。我們認為,我國對董事履行注意義務的判斷,以普遍謹慎、勤勉之人在同一類公司,同一類職務,同一類情形下所具有的注意程度、經驗、技能和知識水平為判斷標准。
(二)忠實義務:1、董事與公司之間的自我交易禁止義務。自我交易問題是董事忠實義務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是指公司的董事及其利害關系人通過與所在公司訂立合同等方式實施買賣和金錢借貸,或就第三人對董事的貸款或准貸款提供擔保。
新《公司法》第149條第4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或者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同意,與本公司訂立合同或者進行交易.」2、競業禁止義務
新《公司法》第149條第5款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未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的同類的業務。」從法律上明確規定禁止董事為自己或第三人為屬於公司經營范圍內的業務或為有損公司利益行為。這是為了防止董事利用職務為自己或第三人謀取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但是這一規定也會產生下列問題:
第一,對董事的競業行為予以絕對禁止不利於公司對商事機會和商業利益的獲取,因為並非任何情況下的董事競業行為都有損公司利益,只要符合法定的程序和條件,法律應該准許董事的競業行為。這也是各國公司法立法的共同點,所以,我國公司立法也應有條件的准許董事競業行為,並設定競業許可的條件和批准程序,以盡可能的保障公司最佳利益。
第二,我國公司法規定了公司對董事競業行為的所得收入享有歸入權。但我國公司法沒有規定歸入權的消滅時效和計算的起始時間,實踐中,適用民事訴訴訟時效(二年)。綜觀各國公司立法,認為消滅時效宜確定比民訴較短的時效,計算得起始時間應從競業所得產生之日起計算。公司在法定期限內不行使歸入權,應視為公司對競業行為的認可。
第三,應將董事非法獲取和利用公司的商事機會確定為禁止的競業行為。這是「公司機會高於一切」原則的具體要求。如果某一商業機會被認為是公司商事機會,作為知悉公司具體事務和信息的董事,不得違反忠實義務利用職務便利,將公司機會轉予自己或第三人,從中獲利。

7. 公司法高管同業競爭的處理方式有哪些

同業競爭,公司有歸入權,即把高管的同業經營收入歸入公司,公司有請求權。

熱點內容
華政東方法學 發布:2024-11-13 04:09:33 瀏覽:315
現階段科學立法的阻滯因素 發布:2024-11-13 04:06:18 瀏覽:533
外國公司聘請中國法律顧問 發布:2024-11-13 04:06:17 瀏覽:929
合夥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3 03:43:57 瀏覽:438
衛生法律責任特點 發布:2024-11-13 03:19:28 瀏覽:311
假授權委託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3 02:38:34 瀏覽:687
給投資公司做法律顧問 發布:2024-11-13 02:36:23 瀏覽:77
順城法院網 發布:2024-11-13 02:26:35 瀏覽:206
私人請工人勞動法 發布:2024-11-13 02:25:15 瀏覽:210
民商法課後題 發布:2024-11-13 02:25:07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