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1

民法總則1

發布時間: 2020-12-17 07:29:28

A. 中國民法總則是一部怎樣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

B.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C. 民法總則一百七十二條的具體內容是怎樣的

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民法總則》代理制度1、一般規定第一百六十一條民事主體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依照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性質,應當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得代理。第一百六十二條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名義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第一百六十三條代理包括委託代理和法定代理。委託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託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第一百六十四條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職責,造成被代理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和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合法權益的,代理人和相對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2、委託代理第一百六十五條委託代理授權採用書面形式的,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許可權和期間,並由被代理人簽名或者蓋章。第一百六十六條數人為同一代理事項的代理人的,應當共同行使代理權,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一百六十七條代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代理事項違法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或者被代理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未作反對表示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一百六十八條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自己同時代理的其他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但是被代理的雙方同意或者追認的除外。第一百六十九條代理人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認。轉委託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託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轉委託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託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託第三人代理的除外。第一百七十條執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的人員,就其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對執行其工作任務的人員職權范圍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第一百七十一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第一百七十二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3、代理終止第一百七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終止:(一)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二)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三)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四)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五)作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組織終止。第一百七十四條被代理人死亡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託代理人實施的代理行為有效:(一)代理人不知道並且不應當知道被代理人死亡;(二)被代理人的繼承人予以承認;(三)授權中明確代理權在代理事務完成時終止;(四)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經實施,為了被代理人的繼承人的利益繼續代理。作為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組織終止的,參照適用前款規定。第一百七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終止:(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復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二)代理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三)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D. 民法典和民法總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來

1、定義不同源

①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②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

2、來源不同

①民法通則在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②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15日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3、目的不同

①民法通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②民法總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E.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關系

《民法通則》規定了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而於2017年3月份通過的《民法總則》基本上吸收了《民法通則》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同時做了補充、完善和發展。

在效力方面,《民法總則》通過後,並沒有廢止《民法通則》的效力。二者是一種並行適用的關系,但是在二者規定不一致的情況下,應適用《民法總則》。

例如: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根據新法優於舊法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

(5)民法總則1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15日獲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民事法律制度從此開啟「民法典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編纂民法典和制定民法總則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任務。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立法機關目前考慮分編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民法總則就民法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規定,構建了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為編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礎。

民法總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等;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進一步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為民法典各分編和民商事特別法律具體規定民事權利提供依據。

民法總則通過後,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合同、所有權及其他財產權、民事責任等具體內容還需要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時作進一步統籌,系統整合。民法總則通過後暫不廢止民法通則,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民法總則表決通過,標志著民法典編纂工作第一步已經完成。第二步將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擬於2018年整體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分階段審議後,爭取於2020年將民法典各分編一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一的民法典。

F. 1. 根據《民法總則》,法人分為( )。

按中國《民法總則》的規定,可以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

1、營利法人以取得利益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2、非營利法人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盈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3、特別法人《民法總則》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民法總則法人分類的規定

1、營利法人

第七十六條 以取得利潤並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為營利法人。

營利法人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法人等。

2、非營利法人

第八十七條 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設立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利潤的法人,為非營利法人。

非營利法人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

3、特別法人

第九十六條 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6)民法總則1擴展閱讀:

法人的特徵

1、法人不是人,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一種集合體,是由法律賦予法律人格的組織集合體。

這是法人與自然人的根本區別。它可以是個人的集合體,也可以是財產的集合體。不以組織集合體名義出現在民事主體的,不能為法人。

2、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通過自己的行為享有和行使民事權利,設定和承擔民事義務。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3、依法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

它有自己獨立的權益,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可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區別法人組織和其它組織的重要標志。《民法總則》第60條規定,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G.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與通則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

《民法通則》不僅涵蓋了《民法總則》的部分,還規定了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大量原本屬於民法分則的內容。也就是總則屬於通則的一部分。

2、制定時間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

《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

3、背景不同

《民法通則》的背景:改革開放初期。

《民法總則》的背景: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4、內容不同

許多勃興於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內容在《民法總則》中,沒能規定在《民法通則》中,如環境權、公司股東權等。

(7)民法總則1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H.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之間的區別

二者的差別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法通則是現行的民法名稱。民法總則是將來可能完成的民法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法通則》1986年4月12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在《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調整對象如此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更加重視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內容的順序的調整絕不僅僅是法律表述上的改變,背後是法律理念的重大調整,說明《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可以說,在精神氣質方面,《民法總則》所做的調整,很多具體規則有較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民法通則》里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準是10周歲,但根據《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自然人年齡下限標准調整為了8周歲,這個調整背後體現出對未成年人天性的尊重,要讓未成年人有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范圍里有表達自己的意志、做出自主決定的空間和權利。

I. 民法總則的實行時間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性質
民法典的總則編
通過日期
2017年3月15日
實施時間
2017年10月1日

J. 民法總則適用於10月1日前的行為么

您好,這個要分情況討論,根據上海高院法官的解答:
1、《民法總則》實施時舊法訴訟時效已屆滿的,無溯及力
從訴訟時效作為消滅時效的性質來看,此時請求權人的時效利益事實上已經享受完畢,訴訟時效已因此而歸於消滅,不可能因新法的實施而使已消滅的時效重新「激活」。從實踐效果來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賦予請求權人重新計算時效的權利,就會產生一種不符合邏輯的結果:即在前後兩段時效未屆滿的期間(從舊時效產生到舊時效屆滿、從《民法總則》實施到新時效屆滿)中間還存在一段時效已屆滿的時間(從舊時效屆滿到《民法總則》實施),而且也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穩定現存社會秩序的制度本意。因此,在該情況下以不賦予請求權人溯及保護為宜。
2、《民法總則》實施時舊法訴訟時效未屆滿的,有溯及力
此時請求權人的時效利益還未享受完畢,其訴訟時效仍在延續計算中。因新法的實施而使正在進行中的時效按照新的標准重新計算,這並不違反消滅時效的本質屬性,也不會產生第一種情況中不合邏輯的結果,具有可溯及的前提和基礎。由於新時效的期間長度長於舊時效,從有利於保護權利人的角度,也具有可溯及的現實性。因此,不妨賦予請求權人溯及力保護。但如果有溯及力,按照新法計算的3年訴訟時效從何時開始起算?一種意見認為,從《民法總則》實施之日起計算,另一種意見認為,從該請求權原本的訴訟時效起算日起計算。筆者認為,雖然在《民法通則》實施時,相關司法解釋採取了訴訟時效從《民法通則》實施之日起計算的做法,但那是在立法初始規定訴訟時效制度這一特定條件下制定的。而從目前情況看,訴訟時效制度已實行30餘年,權利人可以也應當知道在訴訟時效內起訴。從其原本的訴訟時效起算日起計算,既尊重了舊法的規定,又使新法溯及適用的結果對不同時效起算日的請求權相對公平,故以第二種意見為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熱點內容
2020初級會計經濟法30下午 發布:2024-12-25 13:06:51 瀏覽:329
交通法規實施細則 發布:2024-12-25 12:57:50 瀏覽:694
國家法官學院徐繼軍 發布:2024-12-25 12:56:40 瀏覽:796
國有獨資公司遵守什麼法律 發布:2024-12-25 12:49:05 瀏覽:421
南昌大學法學調劑 發布:2024-12-25 12:42:17 瀏覽:599
唐代的司法制度 發布:2024-12-25 12:42:16 瀏覽:591
人權保障與我國刑法的完善 發布:2024-12-25 12:37:04 瀏覽:473
春至法院 發布:2024-12-25 12:13:23 瀏覽:885
合同承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5 11:28:20 瀏覽:599
武漢招收法律碩士的大學 發布:2024-12-25 10:50:33 瀏覽: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