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爭議案例
❶ 急求真實且有爭議的刑法案例及研析
案情:2019年1月,張某在網上發布虛假的共享單車客服電話。王某通過手機App申請退還共享單車押金時遭遇系統異常,後王某撥通張某發布的客服電話尋求幫助。張某以快速退還押金需要綁定支付寶「親密付」為由,騙取王某為張某的支付寶開通「親密付」,並隨即轉出王某賬戶金額2.8萬元。「親密付」是支付寶為親人、密友等親密關系打造的極簡支付服務,親人、密友在預先設定的額度內消費時無需開通者確認,k可直接從開通者賬戶中支付款項。
分歧意見:本案張某的行為該如何定性存在不同意見:有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也有意見認為,張某的行為屬於「冒用他人信用卡」,應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筆者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具體理由如下:
評析:首先,王某無自願處分財物的意識,張某不構成詐騙罪。詐騙罪要求受騙者對自己的被騙財物具有處分意識進而自願交付財物。本案中,王某確因張某蠱惑而開通了「親密付」,但是其對「親密付」的功能是不了解的,對開通後造成授權張某「在預先設定的額度內支付款項無需確認」的結果是不知情的,更沒有基於被騙而自願把財物交給張某的意思表示和客觀行為,因此,張某不構成詐騙罪。
其次,張某行為不具有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的危害,不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張某通過蒙騙手段獲得王某「親密付」的授權,所以才無需開通者王某的確認而對其賬戶中設定額度內的財產具有一定的佔有控制力。但事實上,張某並沒有非法獲取王某信用卡信息,更不能獨立地冒用王某的名義使用或控制王某的賬戶財產,王某始終對自己支付寶賬戶財產擁有佔有使用權,所以,張某的行為並未妨害國家對信用卡的管理秩序,不符合信用卡詐騙罪的行為要件,不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最後,張某通過「親密付」秘密轉移王某賬戶財物應當定性為盜竊罪。本案中,張某誘騙王某開通「親密付」只是為了下一步轉移財產提供便利,其手段是在王某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親密付」將王某賬戶上的財物轉移到自己手中,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而且,刑法第287條規定: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按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按照該條准用性規范,張某的行為應當按照盜竊罪定罪處罰。
❷ 請幫我解答一道刑法案例分析題,謝謝
樓上的兩個說了等於沒說.這是構成盜竊罪沒有問題的,從行為上來說第一次吐出3000是構成不當得利,但後面利用這個錯誤而連續取錢的行為就構成了盜竊,因為主觀有非法佔有的目的,客觀有去取錢的行為.舉個不太恰當例子,你家門沒關,結果被小偷進去偷了,你能說是不當得利嗎?
關於這一點刑法學界基本沒有爭議.爭議在於取款機是否屬於金融機構,是否要從重處罰。這也是目前許霆案的主要爭議點。本人學習刑法6年,可以肯定的說該行為肯定構成盜竊罪。
❸ 爭議很大的刑事案件
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可以表現為傷害他人的故意和致人死亡的過失兩種罪過形式的疊加。甲在對乙進行毆打時,其主觀上完全認識到其行為可能會造成被害人的身體健康,仍故意實施毆打行為。甲故意傷害行為造成了被害人情緒激動並引發腦出血而死亡,故被告人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
首先,甲的毆打行為與乙的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關於刑法因果關系存在不同學說,一種是必然因果關系說,這種學說認為,當危害行為中包含著危害結果產生的根據,並符合規律地產生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只有這種必然因果關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另一種學說是偶然因果關系說,該學說認為,當危害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根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並由介入因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危害結果時,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偶然因果關系,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必然因果關系,因介入關系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必然因果關系,所以這種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偶然因果關系也屬於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甲對乙的毆打行為本來並不一定產生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但其毆打行為導致被害人情緒激動,又由此引起腦出血,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這種情況符合上述偶然因果關系的特點,而且因行為人具有傷害他人的犯罪故意,因此其應當對偶然的犯罪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其次,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主觀上出於過失,客觀上造成了他人死亡的後果,它與故意傷害致死的相同點是,都造成了他人死亡、且主觀上對死亡都出於過失,但區別二者的關鍵是:故意傷害(致死)盡管對死亡結果是過失,但有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和行為,且乙的死亡正是由其故意傷害行為所引起的;而過失致人死亡則無任何故意,既無殺人的故意,也無傷害的故意。甲對乙的面部進行毆打,其傷害的故意是明顯的。但甲對乙的死亡結果在心理上卻屬於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的過失狀態。甲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
❹ 懇請大家幫找一個比較有爭議刑法案例,好的追加分
請你參考我辦理的一起盜竊轉化搶劫的案件的辯護詞,很有意思的一起案件:
被告人魯==搶劫一案的
辯 護 詞
審判長、審判員: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律師法的規定,受本案被告人親屬的委託,並徵得被告人同意,我受河南黎光律師事務所的指派,擔任本案被告人魯==的辯護人參加今天的庭審活動,通過參與本案一系列的訴訟活動,辯護人認為:起訴書指控被告人魯==犯有搶劫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沒有法律依據,應該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現在根據本案的事實與法律規定發表如下辯護意見,希望能對合議庭公正、正確處理本案有所幫助。
一、起訴書指控被告人犯有搶劫罪的事實不清、缺乏證據,無法成立。
起訴書審查查明中訴稱:「2003年9月24 日15時許,被告人魯==竄至本村===家進行盜竊,在其盜竊過程中被===發現,後魯==為抗拒抓捕,當場使用啤酒瓶將===頭部砸傷。」認定上述事實的證據有:(1)被告人魯==的供述和辯解。(2)被害人===陳述。(3)證人魯==的證言。(4)損害程度鑒定書。(5)現場圖及勘驗筆錄、證明。
以上證據中,魯==的供述與辯解證實,就在被害人===吆喝「救命」時,其在自己家中午休起來喝水,此時鄰居==到其家說===家被盜,並一起到了辯護人家中。庭審中公訴人補充的證人===的證詞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被害人===的陳述中稱他自己家中丟失了六、七十元錢(具體數額不確定,也沒有證據證實),聽到了是被告人的聲音,並且是小偷用蘭布蒙頭手持啤酒瓶將其致傷,在小偷向西逃跑時看到是被告人。被害人的陳述不符合基本的規律和邏輯,除了耳聽為虛,無法確定外,小偷頭蒙蘭布又用啤酒瓶准確致傷其頭部是不可能實現的,其在小偷的後面在小偷向西逃跑時,也是無法看到逃跑者的面貌的,因此是本案中僅有的一份孤證又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潭。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在卷宗材料和庭審中證實了被告人和被害人兩家是素有恩怨的,就在2000 年被害人曾用葯毒死了被告人家的豬,希望合議庭能夠充分注意這一具體的情節。
關於證人==的證詞,公訴人也同樣認為這是間接證據,同樣也應該是傳來證據,無法也不能證實起訴書所指控的事實,僅僅在現場以外見到了神色慌張的被告人,給辯護人以主觀歸罪的感覺,且其證言的內容也有矛盾和不符合邏輯。同樣需要合議庭注意的是,這是一份事發二個月以後的證詞,且證人與被害人具有利害關系。至於被害人的損傷結果僅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提取物證證明是得而又失等於沒有。
綜觀本案全部證據,確實無法形成應有的證據鏈條,證明不了被害人被盜了六、七十元現金、證明不了被告人有盜竊行為、證明不了被害人損傷是被告人所致、證明不了被告人因為盜竊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而當場使用了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證明不了``````` 反而進一步印證了被告人的無辜,確實無法證明起訴書所指控的事實。
二、起訴書指控被告人犯有搶劫罪沒有法律依據。
起訴書適用我國「刑法」第269條、第263條認為被告人犯有搶劫罪是錯誤的。
我國「刑法」第269條規定了「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證據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263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那麼,本案使用本條應該具備下列條件:1、構成盜竊罪。2、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證據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就本案來講,即使受害人所說的被盜六、七十元屬實也無法認定被告人已經構成了盜竊罪,更無法轉化為搶劫罪。因此,在法無明文不為罪的基本刑事處罰原則的前提下,起訴書在本案中指控被告人犯有搶劫罪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以上辯護意見,希望合議庭在合議時給予充分的考慮,並根據本案的事實與法律規定,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
謝謝。
辯護人:河南黎光律師事務所律師 郭永生
2005年6月6日
❺ 有爭議的刑事案例
樓上說的都比較容易定性。沒有可辯性。
樓主需要的是那種是介於幾種罪行之間的,不容易認定的。
下面題為2006年湖南某檢察院法庭辯論賽的題目之一,可供樓主參考:
2004年10月初的一天中午,王某在銀行存款2250元,銀行工作人員在電腦上輸入存款數額時,不小心在2250元後多加了一個「0」,輸進電腦的存款成了22500元,而不是王某存的2250元。王某拿到存摺時,發現了銀行人員的失誤,接著便在其他的儲蓄點將其全部取走。當日下午5點半,銀行對賬時發現了失誤,但發現款已全部被王某取走,遂電話聯系王某要求其退還多取的款項。王某避而不見銀行人員,並搬離原來居住的地方,無法聯系。銀行人員遂到公安機關報案。
分歧
對於王某取走這20250元究竟該如何處理,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這20250元對王某而言只是民事上的不當得利。對王某取走這20250元的行為,是王某在已佔有的情況下轉移這筆不當得利的行為。而對王某拒不退還的行為,銀行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二種意見:王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王某採用主觀上自認為不被財物所有者(銀行)發覺的方法竊取財物的行為,數額巨大,已觸犯刑法,應當以盜竊罪定罪處罰。
第三種意見:王某的行為構成侵佔罪。
去年參加本市檢察官辯論賽題目之一
被告人於飛,男,26歲,暫無固定職業。2003年4月5日,被告人於飛與朋友趙某、李某在街頭相遇,趙某、李某談到因經營不當,欠他人1萬元貨款,急需用錢還帳。於飛提議,離此處不遠有高速公路收費站,可將收費人員趕走後,收取費用。當日17:00時,於飛攜帶棍棒,駕車帶領趙某、李某二人來到某市高速公路收費站。於飛拿出棍棒,稱剛從監獄出來,沒有錢花,要「徵用」收費站6小時,命令值班收費人員魯臨風、宋小雨把發票及收的款都帶走,到外面的車上休息,否則,將使二人受「皮肉之苦」。趙某、李某將魯、宋二人帶到車上,並一起在車上等候,期間,魯、宋二人除不得入收費站外,可自行活動。應魯、宋二人要求,趙某、李某為其購買了夜宵。於飛則按照高速公路記費標准對通行車輛收費,但稱發票用完,不給司機開發票,共獲得人民幣3萬元。收費6小時後,被告人於飛等人離開。2003年4月6日,警方接到報案後將於飛抓獲。經查,該收費站系國有事業單位。
該三人構成何罪?
當時辯題是構成詐騙否......
❻ 美國歷史上十大有爭議的刑事判例,美國多少判例
| 10、1994年辛普森謀殺案(O.J. Simpson Murder Trial)
指控:謀殺妮科爾•布朗和隆•高曼(Nicole Brown and Ron Goldma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這起關於前海斯曼獎(Heisman Trophy)獲得者、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明星後衛歐•傑•辛普森(Oreutnol Ganmes Sympson)謀殺案糾結了美國民眾數月。電視節目的開頭就是1994年6月17日警方追捕駕著一輛白色福特小馬吉普車在洛杉磯公路上逃竄的辛普森。
這個案件在美國引起的震動是空前的,不僅因為辛普森是一位家喻戶曉的體育、電影、廣告三棲明星,更因為這個案件的戲劇性發展,17日追捕辛普森時,全美三大電視網ABC、CBS、CNN同時終止了一切節目的播放,全部焦點集中在辛普森遭到警方追捕的全過程。
辛普森於1985年與妮科爾•布朗(Nicole Brown)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一女,1992年,辛普森與妮科爾因為激烈的沖突而不得不以婚姻的破裂而告終,但辛普森始終不肯放棄她。1994年6月 11日,辛普森與妮科爾參加了其女兒在洛杉磯的比賽,接著便分開了。布朗與朋友一起去用餐,辛普森收拾行李准備飛往芝加哥。第二天早晨,鄰居發現妮科爾• 布朗和其男友隆•高曼被謀殺於高曼在洛杉磯的寓所外。
所欲證據看起來都指向辛普森。1994年6月30日,開始預審,7月7日,經預審辯論,法官裁決:「現存證據已經表明下列罪行,且有足夠理由相信,被告犯 下了被控的罪行。」1994年7月22日,洛杉磯最高法院伊藤法官正式宣布受理辛普森案,由陪審團審判。11月3日,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1995年 1月24日,正式開庭審理。
經過一年多的審理。陪審團分析了113位證人的1105份證詞後作出了宣判。10月3日上午,美國上至總統、下至百姓,有1.5億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視著電視屏幕。歐洲也有多家電視台參與轉播判 決的實況。10點07分,法庭正式宣布。「辛普森無罪」。
暴露出來的最嚴重的社會問題還是種族關系重新緊張。由於此案涉及黑人明星、黑白關系等因素,所以具有高度種族敏感性。關於辛普森有罪無罪的問題,白人和黑 人一直看法不一樣。近一半白人認定有罪,而絕大多數黑人認為辛氏無辜。多數黑人認為,如果辛普森被判有罪,那將表明美國司法制度對黑人的長期不公正還在延 續。而不少白人則認為,如果辛氏無罪釋放,那是由於他的黑膚色而受到照顧。
| 9、1893年莉琪•波登謀殺案(Lizzie Borden)
指控:謀殺其父安德魯•波登與其繼母艾比•波登(Andrew and Abby Borden)
請求:無罪
判決:無罪
莉琪•波登謀殺案通過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而存留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莉琪•波登拿起斧頭,劈了其老母四十下;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又砍了其老爸四十一 下。」(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按:實際上兩位被害者總共被砍二十九下。)
該案發生於1892年8月4日。馬薩諸塞州瀑布河城(Fall River)銀行家安德魯•波登(Andrew Borden)33 歲的女兒莉琪•波登基於如下事實而被捕:謀殺案發生時只有她在家,而且現場沒有打鬥的跡象。
案子審理期間法庭內外都有相當激烈的推理、辯論,有不少人直覺以為和繼母一直處得不好的莉琪有行凶動機,然而卻缺乏有力的犯案證據以及目擊證人;法庭上淑女形象的莉琪•波登看起來無助而纖弱,卻贏得全以男性成員組成的陪審團(當時美國女性尚無參政權)同情,在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之後,認定其人並非兇手。若不 是莉琪殺了自己的父母,那兇手又是誰?對於這個案件的調查研究,一百多年來未曾間斷,各種謠傳更激發出無數文學藝術,甚至是紀念工藝品的創意;發生命案的 房子,現在是瀑布河城能提供遊客用餐甚至居住的知名旅遊景點。
| 8、1954年薩姆•謝帕德謀殺案(Sam Sheppard)
指控:謀殺其妻瑪麗琳•謝帕德(Marilyn Sheppard)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但稍後被宣判無罪
據說該案是電視節目《亡命天涯》(The Fugitive)的故事藍本。薩姆•謝帕德是俄亥俄州的一位著名外科醫生,1954年7月4日因涉嫌棒殺其已有身孕的妻子瑪麗琳•謝帕德而被捕。他自稱 無辜,其妻之死乃是外人入室將其擊昏後所造成。此案公開後,立刻引起全國和地方各媒體的極大關注,有關評論和報道隨即鋪天蓋地而來。(註:若干年後,謝帕 德的辯護律師向聯邦最高法院提交了五卷載有傾向性內容的剪報,以作為謝帕德受公平審判權利被侵害的證據,見Ronald L.Goldfarb,TV Or Not TV,1998,p.10.)
謝帕德案以審判過程被嚴重干擾為由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當時最高法院駁回了上訴。謝帕德被判犯有二級謀殺罪。在獲得聯邦法院重審之前,謝帕德已在監獄里度 過了11年。1966年,謝帕德案件被重新審理,他被無罪釋放。最高法院把審判前和審判中關於本案的媒體報道形容為「亂哄哄的瘋人院」,宣判謝帕德無罪的 大法官克拉克(Clark)代表法庭陳述意見時說道:「一個負責任的新聞界常常被看作是有效司法管理的助手,特別是在刑事案件領域。……從這個案子,我們 看出對於未決案件的不公正和有偏見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了。正當程序要求被告人接受不受外界影響的公正的陪審團的審判。考慮到現代傳播媒介的普遍性和從陪審 員的頭腦中抹去存在偏見的輿論的難度,審判法院應該採取有力措施保障被告人的權利,受理上訴的法院有義務獨立地對該案件的情況做出評價。當然,這並不是要 禁止新聞界報道在法庭中發生的事情。……法院必須根據法律原則和規則來保障他們的審理程序不受外界干擾而存在偏頗。不管是檢察官、被告律師、被告人、證 人、法院的工作人員,還是警察都不能破壞這種職能。律師和新聞界在信息方面的合作,會影響刑事審判的公正性,不僅應該受到規制,而且應該受到責備和法庭紀 律的處罰。」
| 7、1925年斯考普斯「猴子審判」(Scopes Monkey Trial)
指控:在學校非法講授進化論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這起猴子審判的結果至今仍然影響著美國的教育。1925年,美國田納西州代頓市(Dayton)的中學教師約翰•斯考普斯(John Scopes)被「神創論」的支持者(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告上了法庭。原來,當時田納西州的法律禁止在中學講授違反《聖經》的理論,而 斯科普斯卻違反該法公開講授進化論。「神創論」的支持者把進化論歪曲簡化成「人是猴子變來的」,因此那場審判被稱為「猴子審判」。
當時美國出了名最善辯的兩個人:來自芝加哥代表被告的名律師克拉倫斯•戴洛(Clarence Darrow)和作為檢方律師的著名政治家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都加入了這場審判。「猴子審判」從1925年7月13日持續到7月21日。最後,陪審團只花了9分鍾就得出了確認被告違法的結論。被告斯考 普斯被判罰100美元。
在「神創論」被科學界反復駁斥之後,「智能設計論」又冒了出來,並要求在科學課程中得到「平衡介紹」。
| 6、1982年小約翰•辛克利行刺總統案(John Hinckley Jr.)
指控:試圖暗殺羅納德•里根總統
請求:精神病
判決:因精神病被判無罪
像美國歷史上多起刺殺總統案一樣,小約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Jr.)行刺里根總統案撲朔迷離,眾說紛紜。人們普遍認為,美國法院對辛克利案的審判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刺客辛克利並沒有精神病,有 毛病的是過分保護罪犯權利的法律法規和槍支泛濫的美國社會。
1981年3月30日,小約翰•辛克利在華盛頓中央公園酒店(Park Central Hotel)外面朝里根總統開槍。在案發現場,刺客當場被擒,人槍俱獲,鐵證如山。根據警方調查,刺客身世清白,沒有任何犯罪和國際恐怖組織背景。他刺殺 總統的動機,竟然是痴迷一位電影女星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追星不成便試圖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英雄偉業」,以轟動效應贏得意中人的敬慕和青睞。消息披露後,刺客的動機不僅沒人敢信,而且令人啼笑 皆非。
辛克利入獄後,聯邦政府起訴他犯有非法購買、擁有、使用槍支和謀殺總統、重傷四人等十三項重罪。控辯雙方都派出精神病專家,與辛克利反復接觸交談,觀察其 談吐舉止,診斷妻心理精神,長達三個月之久。他們還對與辛克利打過交道的各界人士,諸如心理醫生、機場警衛、旅館服務員、案發現場的聯邦特工等進行了認真 的調查和取證。
1982年4月27日,聯邦法院開庭,正式審理欣克利案。控方律師和醫學專家認為,欣克利雖然精神怪異,行為乖張,不可理喻,但是他並非醫學意義上的精神 病患者;他謀劃行刺卡特總統和刺殺里根總統之舉,並非精神失常,鬼迷心竅,而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況下,蓄謀已久,精心策劃,冷血實施。因此,他應對自己 的行為負刑事責任。辯方反駁說,辛克利毫無政治動機,手無縛雞之力,甘冒殺身之禍,以荒誕不經的方式追星,其想法和行為大異於常人。從醫學角度而言,他是 一個典型的「妄想狂」型精神病患者,把自己與電影《計程車司機》中的虛構角色混為一談,異想天開,神智錯亂。因此,被告不應負任何刑事責任。
1982年6月21日,陪審團裁定:欣克利無罪,理由是他作案時精神錯亂。法官宣布:把欣克利送往華盛頓市一所名叫聖伊麗莎白的精神病醫院,接受監護治療。
| 5、1933年林德伯格嬰兒綁架案(The Lindbergh Baby Kidnapping)
指控:謀殺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27年5月20日早晨8點多鍾,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1902 年2月4日—1974年8月26日)架著一架很小的單引擎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從紐約羅斯福機場起飛直奔大西洋對岸的法國巴黎而去。33小時後,飛機到 達巴黎。他的此次飛行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第一次實現了從紐約到巴黎的直達飛行;是航空史上飛行時間最長的連續飛行。
1930年7月22日,林德伯格的兒子小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 Jr.)出世。1932年3月1日晚,綁匪從他位於新澤西的豪宅中綁走了他20個月大的兒子,並索贖金五萬美元。盡管付出了贖金,5月12日小查爾斯•林 德伯格的屍體還是在離家不遠的灌木叢中被發現。保姆貝蒂•格羅與其男友受到調查,但後來被證明是清白的。女傭薇奧萊特•夏普因證詞含糊也被懷疑,她選擇了 自殺而不是說出實情。兩年後,警方終於發現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紐約木匠布魯諾•理查德•豪普曼(Bruno Richard Hauptmann)。在法庭上,證據被一一出示,七個筆跡專家認為豪普曼的筆跡與勒索贖金紙條上的筆跡相符;最有力的證據是那些贖金本身,事實上,豪普 曼就是因為使用這些錢才被發現的,而且盡管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在大蕭條時期卻過著與其收入不符的優越生活。經過11小時的討論,陪審團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罪名成立。豪普曼始終拒絕認罪,上訴被駁回後,1936年4月3日他被送上了電椅。豪普曼被處死後,有關此事的議論依然未平息。
| 4、1913年利奧•弗蘭克殺人案(Leo Frank)
指控:謀殺瑪麗•帕茛(Mary Phagan)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與喬治亞州瑪麗埃塔(Marietta)的南方背景相比,猶太男子利奧•弗蘭克(Leo Frank)被控謀殺其鉛筆廠年輕女工瑪麗•帕茛(Mary Phagan)。有證據顯示,是這家廠的看門人詹姆士•康利(James Conley)而不是弗蘭克謀殺了那個女孩。但主要由於弗蘭克是個猶太人,他便被判有罪,並被判處死刑。1915年,在死刑執行前又被改判為終身監禁。不 久,弗蘭克被一群自稱為「瑪麗•帕茛騎士團」(Knights of Mary Phagan)的白人市民從監獄里劫出來,並被帶到馬里塔小鎮用繩子絞死。(在弗蘭克被處以私刑後,喬治亞州3000多猶太人約有一半離開了該州。弗蘭克 的逮捕和審判導致了1913年反侮辱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的成立。)
| 3、1914年阿爾傑•希斯偽證案(Alger Hiss)
指控:偽證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阿爾傑•希斯偽證案是當時的國會議員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發起的。民主黨人阿爾傑•希斯當時是美國國務院官員,他曾以美國總統羅斯福顧問的身份出席了雅爾塔會議,還擔任過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 他於1948年被指控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共產黨間諜網成員,曾向蘇聯提供國務院機密文件。後因偽證罪被判刑5年。
1948年8月,《時代》周刊編輯、前美國共產黨員惠特克•錢伯斯(Whitaker Chambers)向當局舉報希斯是他的黨內同志,稱希斯和他的同志們企圖在政府機關內安插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錢伯斯的大膽「舉證」在美國引起軒然大 波,希斯立刻被推上了潮頭,不得不站出來在法庭上與錢伯斯對質。雙方辯論了多次,牽動了整個美國人的眼球。
44個月後,希斯提前出獄,由於沒有工作,妻子離他而去,他只好以推銷文具為生,並出了兩本回憶錄,在書中,希斯始終堅持他的清白與無辜。這起間諜案直到現在還是一個疑案。
| 2、1931年斯科茨伯勒男孩強奸案(The Scottsboro Boys Trial)
指控:強奸罪
請求:無罪
判決:有罪
1931年3月25日,9名年齡在13至21歲之間的黑人男孩乘坐穿過亞拉巴馬州鄉村的敞篷貨車時因斗毆被捕入獄。隨後被控強奸了兩名搭乘同輛貨車的白人 女孩——魯比•貝茨(Ruby Bates)和維多利亞•普賴斯(Victoria Price) ——而受審。在指控後,給兩名女孩進行體檢的醫生說,並未發生過強奸。盡管有這一證據,但9名男孩中有8人被草率地定罪,判處死刑。當年只有13歲的羅伊 •賴特(Roy Wright)倖免於最終的死刑判決。
「斯科茨伯勒男孩訴亞拉巴馬州」(Scottsboro Boys v. the state of Alabama)是轟動全國的案件,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大前兆,並導致了美國最高法院兩個里程碑式的裁決,從而加強了所有美國人的基本權利。該案不僅在 民權史上,而且在憲法的發展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正是這一案件,使第十四條修正案關於「平等的法律保護」(equal protection under the law)和「適當法律程序」(e process of law)的保證得到意義廣泛的解釋。
| 1、1963年肯尼迪刺殺案(JFK Assassination)
涉案人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和傑克•魯比(Lee Harvey Oswald and Jack Ruby)
指控:奧斯瓦爾德刺殺肯尼迪總統,魯比謀殺奧斯瓦爾德
判決:有罪,魯比後來被改判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於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在夫人傑基•肯尼迪(Jackie Kennedy)和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的迪利廣場(Dealey Plaza)時,遭到槍擊身亡。負責總統遇刺案調查工作的沃倫委員會(the Warren Commission)在經過了長達10個月的調查之後,於1964年9月發表了一份官方報告。報告指出,刺殺肯尼迪的兇手是德克薩斯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 雇員李•哈維•奧斯瓦爾德(Lee Harvey Oswald)。
兩天後,傑克•魯比在眾目睽睽之下槍殺了奧斯瓦爾德。1964年3月14日,傑克•魯比被判以電椅處死。但德州法院推翻了這一裁決。在其再次受審前,魯比於1967年死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