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的底線
❶ 在新時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求司法機關必須堅持什麼
摘要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第一道防線
❷ 法院工作為什麼要守住法律底線
中華民族是講底線的民族,上至政治的大是大非,下至做人的原則氣節,都有一個底線不可破的前提。對法律的忠誠是法官的底線,堅守法律底線,捍衛司法公正,應融入法官的血脈,成為法院文化的內核,成為法官最根本的職業認同。
一、法治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
無論是中華浩瀚的歷史進程,或者是黨領導人民推動的革命、建設及發展事業的每個進步,都離不開對底線的堅守和對規律的捍衛。黨帶領人民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過程,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堅守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不斷探索、捍衛黨的建設規律的過程。事實上,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守底線。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依法執政理念,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法治,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法治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堅守底線的客觀標准,是因為法律是黨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堅守法律底線,捍衛法治尊嚴,就是在維護黨的權威,就是在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是因為法律是人類行為和社會道德的最低標准,而不是最高要求,法治既是治國理政的最佳形式,也是社會治理的底線。觸碰法律底線,就是在挑戰黨的依法執政,就是在背離社會公共道德;是因為這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法治化,法治的客觀性、規范性、穩定性及可預測性,與實事求是有著深刻淵源,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法治原則更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法的領域的直接體現,可以說,強調實事求是,就是強調法治。
二、對法律的忠誠是法官的底線
法官對黨、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落腳於對法律的忠誠。對法律忠誠,就是對黨、國家和人民忠誠。法官對法律的忠誠體現為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堅守法律。信仰法律是精神靈魂,敬畏法律是內心准則,堅守法律是客觀實踐。只有真正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才能真正地堅守法律。只有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實實在在地堅守法律,才是真信法、真敬法。
(一)信仰法律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而只是僵死的法條,秩序、理性和正義就會盪然無存。對法院和法官而言,對法律的信仰,就是在審案做事過程中,心裡時刻裝著法律,以法律為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線。
第一,法律應成為做人的准則。法律的本質天然蘊含了公正與善良的成分,暗合了人性善與美的本能。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外特權,這是大是大非的法律底線問題。
第二,法律應成為做事的規則。法官、法院領導幹部做事首先要守法,在業內外活動中做守法的楷模,心懷法度,善守其本,不做違法之事。在辦案過程中更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始終保持高度的司法理性。法官不依法,天地難容。
第三,法律應成為做官的法則。法官不是官,與普通法官和行政官員相比,法院領導更應做信仰法律的典範。法院領導尤其是院長要做法律的堅強捍衛者,擁有更堅定的崇法精神和更純粹的護法品格,敢於維護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憲法原則,善於以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為武器抵制踐踏法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的錯誤行為,勇於支持法官依法履行職權,院長不能讓法官個人或者是庭長、法院副職個人承受獨守底線的壓力,而應以院長之職集法院之力共守底線。
第四,法律應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法律不僅應在法律職業共同體內形成職業信仰、職業認同,還應被社會所信仰。在法律信仰相對缺失的社會環境中,法官不僅應帶頭尊崇和信仰法律,還要在實踐中傳播法治精神。
(二)敬畏法律
有敬畏才能善守信仰。對法律無所敬畏,不把黨紀國法當回事,甚至違法亂紀,只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法官,只有對法律心存敬畏,才能有底氣、有勇氣、有力量同損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現象和行為作斗爭。
第一,敬畏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在司法領域主要體現為:司法公正的價值追求、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憲法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基本要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並重的指導思想、三機關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互相監督的刑事訴訟基本架構等。這些法治精神,對法官來說就是金科玉律,就是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底線。法治精神是永恆的、最有威懾力的,最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個人意志一時可以遮天蔽日,個人權力一時可以無邊無際,但遲早會被國法釘在歷史恥辱柱上,這是歷史無數次應驗的真理。到頭來,底線失守的人才會真正體會到法治精神的無限力量。唯有堅定對法治精神的敬畏之心,才能勇於抵制無良之人、無良之事,才不會玩法弄法,背離法律公義,司法事業才能堅守正確方向。
第二,敬畏司法程序。法律程序、訴訟程序的設置,既是對權力的約束,也是對人權的保障。馬克思認為,「審判程序和法有同樣的精神,審判程序不僅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內部生命的表現」。當前忽視程序正義現象仍然存在,有的視訴訟程序為走形式,認為審判是「演木偶戲」,忽視三機關相互監督制約的制度安排與程序設置;甚至把法律嚴格規定的訴訟程序視為障礙,利用慫恿領導干預、煽動民意圍攻、非法人身攻擊等不良手段,想方設法干擾正常審判活動。程序失守就是底線失守,不制約、制約不到位必然產生冤假錯案,無原則的退讓不僅褻瀆法律,也會使工作更加被動,還會使當事人和社會對程序公正甚至民主法治失去信心。務必嚴格履行審判把關職責,恪守程序正義,反對一味遷就,將錯就錯就會釀成大錯。
第三,敬畏法律後果。法律之所以威嚴,是因為法律精神正義,法律程序嚴謹,法律後果嚴肅。法官敬畏法律威嚴,尤其應對法律後果心存敬畏。清醒認識法院作為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最終責任,如果因為沒有堅守底線、堅持原則導致冤假錯案,法院難辭其咎,必然承擔審查不嚴、把關不力的責任,最終的批評和質疑依然集中在法院。法院和法官底線失守,自身腰板不硬,最終還是會自食其果。
(三)堅守法律
信仰法律、敬畏法律最終落腳於堅守法律。對法律的堅守是法院的立院之基、法官的立身之本。法院、法官辦案要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但前提必須依法。
首先,堅守法律體現在關鍵時刻、特殊環境及重點案件上。在日常工作、通常情況及一般案件審理中嚴格依法辦案,是基本功;在關鍵時刻、特殊環境對重點案件的處理,才見真本事。堅守底線的底色純不純,底氣足不足,底蘊夠不夠,這個時候就會一清二楚。具體來說,就是敢於堅持原則,始終保持高度司法理性,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敢於對明顯有問題的案件說不,對違法的行為說不。這樣的法官才有底氣、有骨氣,法院也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其二,堅守法律體現在實事求是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人民法院嚴格依法辦案,堅守法律底線的精神支柱和理論武器。人民群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要求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通過實事求是的辦案來實現。嚴格定案的依據、標准和程序,不管什麼案件,定案的標准只能是「國標」,依據是事實,形式是法定程序,而不是「地標」、「土政策」,更不是長官意志,否則就亂了法度。辦案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善於發現事實、發現真相、去偽存真。一個案件可以調解解決,也可以依法判決,主要是根據當時當地具體情況,前提是標准不能亂,證據不能虛構,不能根據人為需要預設判決結果。
其三,堅守法律體現在依法獨立審判上。從黨的十四大至十七大報告,均明確提出「依法保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存在兩個邏輯層次,一是審判權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組織或個人不能也無法代替,否則就沒有設立法院的必要。二是審判權應當由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否則法院將不成其為法院。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不是為了實現法院自己的利益,而是在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盡責。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捍衛黨的權威尤其是中央權威。我國是單一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地方法院是國家統一司法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地方法院不是「地方化」的法院,應從維護中央權威和國家法制統一的高度捍衛憲法法律權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憲法賦予法院依法獨立審判地位,是為了保障在審判中獨立判斷、獨立思考,敢於對違法、失范和不道德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在最大限度實現群眾利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法律是最大的民意。如果法院在敏感重點案件處置中不負責任、不敢擔當,既傷害司法本身,也不能實現民意。一方面尊重和合理吸納民意,遵循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一方面保持高度司法理性,在公眾意見面前敢於獨立行使職權依法裁決。
其四,堅守法律體現在自身廉潔上。知廉恥才會知邊界知底線、知善惡知美醜、知責任知正義。突破底線和底線失守的人是廉恥泯滅的人。只有自身廉潔、無懈可擊,才有和不良之人、邪惡之事作斗爭的底氣和底色;如果自身不正,連自身廉潔的底線都守不住,堅守法律底線只能是一種奢談和妄想,最終只能是同流合污。法官自身廉潔的底線是「不貪贓、不枉法」,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也是一種很高的要求。
三、堅守法律底線需要司法勇氣和智慧
堅守是一種信仰、一種境界、一種能力,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堅守法律是法官最大的美德,是法官永恆的事業。
堅守法律底線需要講氣節。首先堅定。在事關全局、事關根本的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最重要的是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時候都不搖擺、不刮風、不跟風,不投機取巧、陽奉陰違。其次明斷。對中央政策的了解和實踐做到全局於胸,做到明察。在此基礎上周密思考,英明決策,做到明斷。然後就是把握機遇,大膽實踐,做到明決。再次正派。堅信邪不壓正,敢於堅守真理、維護正義,勇於並善於排除不當干擾和阻力。
堅守法律底線需要講方法。有了氣節,就有了堅守底線的底氣,但最終效果還與方法密切相關。首先,該碰硬時必須堅決碰硬。對於罪與非罪、未審先定、違反基本訴訟程序、突破法律原則等涉及到法律底線的重大原則性問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沒有任何迴旋空間,應堅決依法抵制,堅持依法辦理。其次,善於以柔克剛。法院、法官堅守法律底線,不僅要敢於碰硬,也要善於以柔克剛,需要剛柔相濟。公開是「以柔克剛」抵制不當干預的最佳方式。對於重大敏感案件的審判,越公開越有利於公正。將庭審盡可能的公開,讓媒體記者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同時讓被告人和辯護人充分發表意見,讓一切道理在陽光下說透、說清、說明,廣泛接受本地甚至全國方方面面的監督,這是挑戰法律底線的人最忌憚的,也是對其最大的制約和限制。最後,善於運用法律技術。法律底線堅守得好不好,還取決於法院對法律理解得准不準。對於破壞法律底線的人和事,找准法律硬傷並一擊到底,讓其在法律適用上無話可說、無理可占,同時靈活運用法律解釋方法,闡明堅守法律底線的依據和理由,爭取使其改變觀點。
堅守法律底線應當成為法院文化的核心內容。堅守法律底線的歷程,建立法治國家的道路,註定是充滿荊棘和坎坷不平的。當堅守底線卻遭受質疑、遇到打壓乃至基本權益受到侵害之際,甚至遭遇困難和暫時挫折的時候,依靠個人意志的堅忍不拔個人品格的獨善其身是不夠的,更需要在法院文化的滋養中獲取力量。文化最能凝聚共識,統一思想,振奮精神,提升戰鬥力。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是法院文化的精神核心。可傳承的文化積淀的形成,在於突出司法的公平正義價值,提升法官的法律信仰,鑄造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培育堅強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護法品格,形成以高尚法官人品為內涵,以良好司法技能為手段,以嚴謹司法程序為保障的司法職業文化並代代薪火相傳,真正實現對司法職業的理性認同和全心投入。
❸ 人民警察如何做到公正執法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進一步保障公安機關公正執法,必須加強相關法規制度建設。貫徹公開、公正、便民、利民的原則,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盡快完善執法責任制、錯案追究制、執法質量檢查制、執法監督制、警務保障制、民主公示制、執法獎懲制等直接關系公安機關公正執法的保證機制和制度,並使之得到有效實施。
❹ 誰能告訴我怎樣論述如何理解司法鑒定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司法鑒定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司法鑒定必須堅守司法公正的原則,司法公正制約著司法鑒定的行為底線。
司法鑒定既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種司法保障制度。司法鑒定為訴訟活動服務,為公正司法提供科學技術保障,其完善與否直接關繫到司法公正能否實現,因此始終是司法改革的重點。
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之外,還需確保司法鑒定的結果具有權威性,能為司法公正切實提供保障。
❺ 確保司法機關什麼行使職權
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和保障。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是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在司法實踐中,此規定的實施效果並不理想,地方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插手具體案件甚至左右案件裁判結果的情形並不鮮見,上級法院違背審級制度提前介入案件、下級法院對正在審理的案件請示匯報時有發生,輿論和民情也在一定程度干擾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辦案,甚至形成輿論審判的亂象。這些法外因素不僅影響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也嚴重背離了程序正義,是許多冤錯案件的重要成因。
為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必須建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干預司法的阻隔機制。地方黨政權力插手司法活動,已成為法治建設的一大頑疾。正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應當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並通過具體制度在二者之間構建了雙重隔離機制。
具體而言,一是要減少黨政機關及領導幹部對司法職權活動的影響力。當前我國的法院、檢察院系統系依行政區劃而設,人事編制、人員任免和經費設施等事務均掌握在同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手中,面對來自地方領導的壓力,缺乏抵制干預的「底氣」。為此,四中全會提出在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迴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合理調整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等舉措。這些重大改革舉措有助於司法機關擺脫來自地方的行政鉗制,做到有勇氣、有能力獨立辦案。下一步應進一步深入改革,探索省以下法院、檢察院在人、財、物等方面對同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的獨立。
二是要強化黨政機關及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的後果。四中全會除提出要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外,還提出,對干預司法機關辦案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記錄、通報、追究制度的建立,有利於促使領導幹部在心中樹立司法活動不可干預的「紅線」,增加其插手具體案件辦理的顧慮。
保證公正司法,還必須改革司法系統管理體制,杜絕內部權力干涉。首先,要理順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廢除提前介入、指示、報請制度,回歸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其次,探索司法人員的個體獨立,實行法院、檢察院司法事務管理權和審判權、檢察權的分離,使審判人員、檢察人員能夠獨立於本機關、本部門領導意志獨立辦案。在此基礎上,逐步取消院、庭長審批案件等帶有行政色彩的辦案制度。探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合理轉型,逐步減少審委會直接討論決定案件的數量,將其轉變為業務指導機構。同時,還應當建立合理的內部考核機制,防止不合理的考核標准對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變相」施壓。
保證公正司法,還應正確對待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訴求和民意。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屬往往迫切要求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並作出有罪甚至重罪判決。司法機關對此應當客觀、冷靜對待,堅守法律和證據裁判的底線,不因懼怕被害人家屬的纏訴纏訪而動搖獨立依法行使職權的信念,同時做好相應的「釋法說理」工作,兼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❻ 司法正義的表現有哪些
人有其格,方成為人;司法之格在於恪守公平正義。司法正義所反映的是司法關系各方主體遵從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為矯正業已發生的不公或者傷害而形成的價值關系。
一、司法正義的特點
(1)司法正義屬於矯正正義。矯正正義是相對於分配正義和交換正義而言的。矯正正義要求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
(2)司法正義屬於法律正義。法律正義是相對於自然正義而言的,包括立法正義、執法正義、司法正義。司法是執行法律的活動,其特點為規范性,要求依照法律規范作出裁判,從這個意義來說,它與一般的自然正義是不一樣的。
(3)司法正義屬於制度正義。制度正義是相對於叢林正義而言的。公正是與制度性因素相關的正義。司法活動由制度作為保障,司法正義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的正義。
(4)司法正義屬於底線正義。底線正義是相對於道德正義而言。對正義的看法,法定標准和道德標準是不同的,盡管其基本方向一致。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故司法正義是底線正義。
(5)司法正義是受法律規范和秩序約束的正義。司法活動不僅要考慮個人的權利自由,而且需要考慮公意和普羅大眾的福祉。
(6)司法正義是一種以應答作為基本方式的正義。司法要求對原告和公訴作出應答和反應。這種應答式的正義與立法正義、行政正義是不同的。
(7)司法正義是通過事實恢復和法律論證而實現的正義。司法首先要弄清楚事實,再恢復事實真相,在此基礎上進行法律適用。
(8)司法正義是通過三方以上主體參與一定程序或儀式而實現的正義。司法要藉助一定的程序或者儀式來增強其權威性,保證事實真相的恢復,使法律適用得以更加正確,增加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法律尊嚴。
(9)司法正義是綜合正義。司法的過程是重新評估和整合有關主體利益的過程,而利益整合的背後是價值權衡,對多元價值的綜合、排序決定了司法正義必然是一種綜合正義。
(10)司法正義是終局性的正義。從一定意義上說,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活動是和平解決社會爭端的最後一種方式。司法的這個特性要求法官要慎用其權。
(11)司法正義是有限的正義和不完善的正義。司法正義的實現需要依賴一定的程序和儀式而實現,有些程序和儀式能夠確保事實真相的恢復和法律規范的正確實施,但有的案件客觀上喪失了實現實體正義的條件,這決定了司法正義不可能盡善盡美。
二、司法正義的基本要求或外在表現
(1)目的與功能要求。包括維護法律權威、保護正當權益、制裁違法犯罪、公平解決糾紛、強化規則指引等方面的要求。
(2)實現途徑與方式要求。包括審判中立、程序正當、關心需求、公開透明、真相恢復、規范適用等方面的要求。
(3)成本與效率要求。包括訴訟經濟、合理收費、合理的公共成本、合理的辦案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4)結果與效率要求。包括客觀公正、易於了解、裁判救濟、社會效果、裁判確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❼ 有人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防線,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我同意的。 老子追求「無為而治」,「民不知有君」,這是最理想的治理。 孔子追求內「禮樂治容國」,也算不錯的境界。 「法治」社會其實是最低下的方式了。就像中國的俗語「沒得辦法的辦法」。說了你又不聽,又不自覺,怎麼辦?給你規定好,不按規定來就收拾你。可就這么個最低級的治理方式,卻為目前最推崇的。有人或許要問:既然這樣,那不知道幾千年來是進步還是在倒退?難道越來越倒退了? 我說不是,推崇最低級的治理這是個悲哀,但覺不能武斷的說是幾千年文明的悲哀,它應該是這個時代和現代社會的悲哀,是階段性的產物。每個朝代都有從「仁治」到「法治」,最後「人治」的階段。當然是伴隨朝代的興衰的! 「法治社會」的維護就是靠的「司法公正」,如果「司法公正」沒有了,「法治」真的要淪為「人治」了。誰有權誰說了算,誰管大誰說的話就是法律。何來「社會公正」可言?這是可怕的轉變! 所以我要說,「司法公正」是我們這個「朝代」沒落的最後底線
❽ 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說明了什麼
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說明了要豎立依法治國的理念,堅持依法治國這個國家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