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港澳公司法

港澳公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4-22 04:43:43

『壹』 關與公司法的一些問題二

1、股東會是有限責任公司的權利機構,股東大會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權利機構。兩者本質是一樣的。
2、我國公司只有董事會,不存在董事局。

『貳』 關於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的通知內容

國家統計局 國家工商總局關於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調整的通知
國統字〔2011〕86號
各省(區、市)統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
根據國務院《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夥企業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567號)和國家工商總局《外商投資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規定》(工商總局令第47號),現對1998年發布的《關於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國統字〔1998〕200號)做如下調整:
一、在第二條的「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增加「其他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在《企業登記注冊類型與代碼》的「200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增加「290其他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相關的解釋。
二、在第二條的「外商投資企業」下增加「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在《企業登記注冊類型與代碼》的「300外商投資企業」下,增加「390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增加相關的解釋。
附件:關於劃分企業登記注冊類型的規定
國家統計局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一條 本規定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各類企業為劃分對象。其他經濟組織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條 本規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登記注冊的類型為依據,將企業登記注冊類型分為以下幾種:
內資企業
國有企業
集體企業
股份合作企業
聯營企業
有限責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營企業
其他企業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
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
港、澳、台商獨資經營企業
港、澳、台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外商投資企業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外資企業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外商投資企業
第三條 國有企業是指企業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不包括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國有獨資公司。
第四條 集體企業是指企業資產歸集體所有,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經濟組織。
第五條 股份合作企業是指以合作制為基礎,由企業職工共同出資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會資產投資組建,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共同勞動,民主管理,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一種集體經濟組織。
第六條 聯營企業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第七條 有限責任公司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由兩個以上,五十個以下的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經濟組織。
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國有獨資公司是指國家授權的投資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單獨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
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國有獨資公司以外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第八條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其全部注冊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並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經濟組織。
第九條 私營企業是指由自然人投資設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包括按照《公司法》、《合夥企業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私營合夥企業和私營獨資企業。
私營獨資企業是指按《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規定,由一名自然人投資經營,以僱傭勞動為基礎,投資者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企業。
私營合夥企業是指按《合夥企業法》或《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規定,由兩個以上自然人按照協議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負盈虧,以僱傭勞動為基礎,對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企業。
私營有限責任公司是指按《公司法》、《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規定,由兩個以上自然人投資或由單個自然人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私營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按《公司法》的規定,由五個以上自然人投資,或由單個自然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條 其他企業是指上述第三條至第九條之外的其他內資經濟組織。
第十一條 合資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是指港澳台地區投資者與內地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按合同規定的比例投資設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的企業。
第十二條 合作經營企業(港或澳、台資)是指港澳台地區投資者與內地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約定進行投資或提供條件設立、分配利潤和分擔風險的企業。
第十三條 港、澳、台商獨資經營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在內地由港澳台地區投資者全額投資設立的企業。
第十四條 港、澳、台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外經貿部依法批准設立,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達25%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凡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小於25%的,屬於內資企業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五條 其他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參照《外國企業或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夥企業管理辦法》和《外商投資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規定》,依法設立的港、澳、台商投資合夥企業等。
第十六條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指外國企業或外國人與中國內地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按合同規定的比例投資設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的企業。
第十七條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是指外國企業或外國人與中國內地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約定進行投資或提供條件設立、分配利潤和分擔風險的企業。
第十八條 外資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內地由外國投資者全額投資設立的企業。
第十九條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外經貿部依法批准設立,其中外資的股本占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達25% 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凡其中外資股本占公司注冊資本的比例小於25%的,屬於內資企業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十條 其他外商投資企業是指在中國境內依照《外國企業或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夥企業管理辦法》和《外商投資合夥企業登記管理規定》,依法設立的外商投資合夥企業等。
第二十一條 本規定由國家統計局會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2年制定的《關於經濟類型劃分的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叄』 外商獨資企業(台港澳自然人獨資企業)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根據公司法規定一人有限公司不設股東會

  1. 《外商投資企業法》中規定:採取有限責任公司形式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外商投資企業的董事會與《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董事會不同。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董事會,其上沒有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股東大會,外商投資企業的董事會既是最高權力機構,也是經營決策機構。外商獨資企業屬於外商投資企業,所以其董事會既是權力機構,又是經營決策機構。
  2.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您採納。

『肆』 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法人的責任

《公司法》13條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不是股東可以由或股東會決定誰擔任法定代表人,比如通過聘任合同的形式,聘任你為總經理,可以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行使職責,並對股東會負責。 只要你自己沒有違反法律的行為存在,擔任法定代表人不會有什麼責任,你所所出的行為後果均由公司承擔。

『伍』 論述題:試論新<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的主要影響

把本文邏輯形式調過來即可.

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吸引外資中的作用

內容提要: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形式,已經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擬根據我國的立法和實踐,從法律適用、主體、資本、股權等四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現行立法的不足與缺漏。如不加以改善,必將影響我國充分利用這種有利形式吸引外資。

關鍵詞: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外資

一、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性質

根據原外經貿部1995年1月10號頒布的《關於設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的精神,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法設立的、全部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中外股東共同持有公司股份,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占公司注冊資本25%以上的企業法人。[①]

由此可見,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首先是股份有限公司,這一點勿需多言。因此,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資合性」,一切權利義務的享有與承擔皆以在公司中股份額度大小為尺度。但它同時又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對股東的個人因素是不作過多考慮的。而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則要求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必須占公司注冊資本的25%以上,且必須有一個發起人是外國股東。正是因為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具有投資規模大、融資便利等優勢,使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經產生,就為吸引外資開辟了新渠道,為外商在中國投資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其次,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涉外性。其涉外性體現在它的設立主體、資金來源、資本構成等方面。但是否能據此將它與「涉外股份有限公司」劃等號,本人認為,還是有待考慮的。有學者給涉外股份有限公司下的定義是:「全部資本、均等股份並在我國境內和境外發行上市,由境內境外的股東以外匯認購股份,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全部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②]從文意上看,他理解的「涉外」,不在於設立地點,不在於股東身份,而在於資金來源是———「外匯」。只要是以外匯認購股份,無論是在境內還是境外,也不論是本國還是外國投資者,都屬於涉外股份有限公司,這種解釋顯然過於牽強。若一定要給這類股份有限公司一個稱呼,「涉外上市公司」似乎更為合適。真正意義上的涉外股份有限公司外沿更大,即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納入其中。我認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是涉外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後者包含了前者,而前者則是後者具體的表現形式之一。

再次,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合資企業。這一點首先明確劃清了外資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外合作(契約式合營)、外商獨資(沒有股權劃分)企業之間的區別。同時,在這種新型的外商投資形式與中外合資企業之間找到了聯結點。就合資企業本身的定義來看,國際上似乎並無統一的概念,但較為一致的意見認為:合營企業是指兩個以上自然人或法人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負盈虧的企業。按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發展中國家合營企業協議指南》的分類方法,合營企業有兩種,一種為股權式合營企業,另一種為契約式合營企業。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第一種。因此,從公司的角度上看,股權式的法人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組織形式除有限責任公司外,還應該包括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在內的其他多種形式。採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在本質上與中外合資企業是沒有矛盾和沖突之處的。但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卻明確規定,合營企業是中國法人,其組織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再加上該法出台之時,我國尚未頒布《公司法》,以至於使得國人認為合營企業就是有限責任公司[③]。承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本質上屬於股權式合營企業,將其視為是合資企業的一種形式,比較符合我國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資經營企業等概念的內涵,也有利於實際操作中適用法律。

二、限制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吸引外資的若干因素

(一)法律適用

目前已有的法律和法規主要是:1999年《公司法》、原經貿部1995年1月10日發布實施的《暫行規定》、《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等。這其中只有《公司法》是法律,其它都是部門規章和單行條例,整體的位階較低,系統性和協調性也較差。在法律適用上,《暫行規定》是主體,其它法規和條例為補充。可是,在適用《公司法》方面,卻出現了困難。《公司法》第18條規定:「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適用本法,有關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交企業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該法基本上排除了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適用呢?如果《暫行規定》與《公司法》之間不存在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那麼《公司法》對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的一般規定是否可適用於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④]我認為,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可以適用《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公司法》第75條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5人以上為發起人,其中須有過半數的發起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第85條: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境外公開募集股份。這些法條都不排斥外商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或持股人。而且,從立法意圖上看,《公司法》也完全沒有必要排斥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會產生18條這樣的問題,一是因為歷史原因,《公司法》制定時,我國吸引外資的重點是放在「三資企業」上,對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預計不足;二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採取這種立法模式,即實踐中需要什麼樣的法律就進行什麼樣的立法,非常現實。[⑤]這就難免會出現銜接上的問題。

所以,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具體適用法律上,應當一邊實行《暫行規定》,一邊將《公司法》視為一般法而參照實行。

(二)主體

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股東,除中國股東外,還有外國和其他地區的股東。根據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其他有關法規的規定,外國股東可以是公司、企業、經濟組織和個人。這里的公司、企業和經濟組織是指在中國境外設立的,而這里的個人,通常是指居住在中國境外的外國公民,但也包括居住在港澳台地區的同胞[⑥],甚至包括在中國境外取得了居住權的中國公民。根據《公司法》規定的精神,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而根據《暫行規定》的規定,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股東只能是中國的公司、企業和依法取得法人資格的其他經濟組織,而不包括中國自然人。正是這一規定,從主體上限制了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吸引外資方面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此種規定不合理。

首先,發起人和認購人不是同一概念。在股份公司以發起方式設立時,其發起人與認股人是同一主體,但以募集方式設立時,則認股人就不一定為公司發起人了。外資股份有限公司已與傳統的「三資企業」不同。外資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開發行股票,符合條件的也可以上市。這樣,中國的個人投資者就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向其投資。就目前而言,《暫行規定》第一條僅能對外資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資格限制產生作用,實踐中,自然人已經通過股票市場在事實上達到了投資於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目的;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個人投資的限制也越來越少,自然人投資者正以其龐大的儲蓄額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上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如果允許個人成為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主體,那麼對國家、社會和解決就業是有利無弊的。

再次,隨著我國兌現入世承諾過渡期滿的臨近,這種規定是無法符合GATT的宗旨的。GATT倡導貿易自由化,倡導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我國個體經濟與其他經濟成份同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市場競爭中當然應享有同等的權力,不允許其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主體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⑦]而且,既然外國股東可以是公民,根據國民待遇的要求,中國股東也可以是公民。單純為了吸收外資就給予外國投資者「超國民待遇」,是只圖眼前利益的激進作法,最終損害的還是國內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

(三)資本

《暫行規定》第七條規定:「公司的注冊資本應為在登記機關登記注冊的實收股本總額。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三千萬元,其中外國股東購買並持有的股份應不低於公司注冊資本的25%。」本條規定實際上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3千萬元。這一數額同我國《公司法》相比有所提高。(註:我國《公司法》第78條第2款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一千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需高於上述規定限額的,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法律規定公司股本到達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出發點主要在於公司是以從事經營活動為特徵,而從事經營性活動的前提必須是擁有足夠的資本;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公司的責任能力達到最低的限度,使公司的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並進而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規定股本總額不得低於三千萬元,這實際上是我國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資本確定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時也表明,我國對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的限額要求高於國內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國家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高於國內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的根據何在?當然可以說這是屬於由《公司法》中法律、法規另行規定的范圍,具有合法性。但僅因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具有外商投資的性質,就籠統規定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需高於其他股份有限公司,缺少合理性。理由在於,實踐中,需採取股份公司形式的外商投資企業並非規模都很大,龐大的注冊資本額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適當規模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差異應以產業或行業的特點來確定,而不應僅以公司的涉外性質來確定。同時,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在適用法律上的這種不平等性也不符合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的要求。

2、外國投資者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中所佔的股權比例不低於25%。這是成為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享受外商投資企業一切優惠待遇的最低資本要求。

長期以來,在我國,某一公司或企業是否為外商投資企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外國投資者在該企業中所佔的比例必須達到25%或以上。對於這一比例的合理性有多大,中國學者曾作過相當多的評述,其觀點歸納起來不外乎有以下三種:

一是認為僅規定外資股權比例的下限,而沒有規定上限,表明了中國利用外資的魄力和勇氣,對於資金短缺的中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種觀點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外資立法的意圖。

二是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不作上限規定,不利於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因而有必要對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的上限作出限制性規定。

三是認為對我國外資股權的規定不能簡單地就是規定上限或下限,而是應該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作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規定。

《暫行規定》為了與原來的有關外資立法相一致,(註:主要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相關立法。因為外資企業是全部資本都由外國投資者投資,不存在外資股股權比例問題,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的合作各方的投資比例則由合作各方在合同中約定。)繼續規定外資股的股權比例的下限為25%,而無上限的規定。《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中則明確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發行外資股的股本總額將不超過公司所有股本的35%。《公司法》及《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及上市的特別規定》則對外資股的股權比例未作任何規定。《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條第三款規定:對於在境內上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上市後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非上市外資股比例應不低於總股本的25%」。《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明確規定:「上市發行股票後,其外資股占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第5條規定:「外國投資者在並購後所設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中的出資比例一般不低於25%。外國投資者的出資比例低於25%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應依照現行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批、登記程序進行審批、登記。審批機關在頒發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時加註外資比例低於25%的字樣。登記機關在頒發外商投資企業營業執照時加註『外資比例低於25%』的字樣。」《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股東行使股權行為規范意見》規定:國家如需絕對控股,可將國有股比例下限定為50%(不含50%);國家如需相對控股的,可將國有股比例下限定為30%(不含30%);但在任何情況下,國有股股東必須是第一大股東。

上述規定表明:首先,目前我國對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上存在一個投資比例的下限問題,即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比例一般不得低於被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的25%。[⑧]其次,我國相關的立法中早已突破了關於外資股權比例25%下限的規定,表現在對外資比例低於25%的上市公司和並購予以了確認。再次,立法同時對於外國投資者投資比例的上限的限制也已有所體現。最後,立法中的上述不一致必然會給實際操作者帶來嚴重的困難。

實踐中,有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外國投資者的股權比例沒有達到25%的現象極為普遍,對這類公司的歸類問題就顯得很突出。也就是說,能否將這類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就定義為我們前述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暫行規定》未作明確說明。從本質上講,有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就應該是所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但由於我們在前面的定義中已將外商投資股份公司限定為外資股權達到25%的股份有限公司,外資股權並未達到25%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就不能歸入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范圍。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登記管理適用公司登記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執行意見》(註:工商企字[1995]第八個五年計劃177號文。)第4條1項規定,「有外國投資者作為發起人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投資者認購發行股份不足百分之二十五的,應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登記注冊,核發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據此可見,盡管外商投資比例未達到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的25%,外國投資者也可以作為發起人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但並非屬於前述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實踐中,這類企業是不能登記為外商投資企業的,即使設立時外資股權達到25%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後來因為上市發行股票,導致其外資股占總股本的比例低於25%(但不得低於10%),該上市公司應繳回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並按規定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實際上也體現了這一精神,不同的只是更前進了一步,即確認了外資比例低於25%的企業為外商投資企業,但這僅限於並購設立方式,能否擴大適用到新設方式,還有待探討,因為這涉及到各現行有效的法規之間的協調適用這一極為復雜的問題。

實際上,經濟的發展使企業的控股權日趨重要,而設置投資比例下限除了作為區分內外資企業的標准並因此決定企業能否享有外商投資企業各項優惠待遇外沒有其他實際意義。我國立法長期固守外資比例,就是企望以此作為吸引外資的重要政策和手段。(註:如《暫行規定》第三條規定,「公司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一種形式,適用國家法律、法規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關規定」,據此可以認為國家法律、法規對於外商投資企業的有關優惠待遇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

毫無疑問,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對我國利用外資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外資的優惠措施的局限性已顯露出來,該政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懷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取消優惠待遇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首先,從優惠待遇所包括的內容來看,稅收優惠作用的真正發揮要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最明顯地表現在「資本輸出國稅收抵免制度的制約,如果資本輸出國與東道國之間沒有稅收饒讓協議,東道國給予外資的優惠將被抵消」。[⑨]而且就優惠政策在整個投資環境中的地位來講,其作用的發揮也並不佔主導地位,相反的,外國投資者考慮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法律環境及勞動力成本等其他因素會更多一些。

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給予外商投資企業減免關稅的優惠待遇實質上是以犧牲國家一部分財政收入為代價的。世界上,降低關稅是一種趨勢,享受已經很低的關稅優惠對於外商的誘惑不可能很大,更何況我國對於在關稅方面所能享受優惠的范圍也非常有限,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這種優惠更無太大意義。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僅允許一些大中型國營外貿企業經營進出口業務是為了國家對外貿管理的方便,現階段國家仍採取給予一定的企業以進出口經營權做法的根本原因,是我國還沒有完全從計劃經濟體制下轉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於是才會出現把授予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作為是一項優惠措施的做法。而限制國內企業的進出口經營權實際上就是限制企業走向世界,仍屬於一種自我封閉的做法。對於已經把國內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發展軌道的國家來講,企業擁有進出口經營權可以說是企業能夠在競爭中得以生存的基本權利。而且中國在加入WTO的議定書中已明確承諾,在加入後的三年內,使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均有權在中國的關稅領土內從事除國營貿易產品和指定經營產品以外的所有貨物的進出口貿易,意味著這一優惠措施也無太大意義。

總之,我國法律給予外商投資企業優惠待遇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生活的變化,其所能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弱,甚至如果不及時調整,還會導致產生消極作用。從根本上講,給外商投資企業以優惠待遇,就意味著國內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內外資企業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必然使國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勢必影響我國有效競爭秩序的建立,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極為不利。同時,隨著我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內企業將會受到更嚴峻的挑戰,國家政策不作及時調整,國內企業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其次,《公司法》中沒有進行具體的內外資的劃分,因此在待遇方面,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可以而且有條件享受國民待遇,與國內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同等的地位。其實根本不必擔心對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不實行優惠政策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因為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形式本身的吸引力要遠遠大於優惠政策。

再次,實踐中,由於國家有關外商投資優惠政策出台在前,而且主要是針對原有外商投資企業所作的規定,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則設立在後,這里有一個法律適用的協調問題。就已經設立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來看,真正享受到稅收優惠的也寥寥無幾。優惠政策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必然引起人們對優惠政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產生懷疑。

最後,經過多年的實踐,尤其是理論界對優惠政策的不斷批評,大多數人對於優惠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了一定的認識,人們的觀念已有了很大的轉變,這也說明取消給予外資的優惠待遇已有了思想基礎。

目前,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按國際慣例,股權平等原則可以形成某種意義上的突破,這種突破便集中體現於公司優先股的發行」。[⑩]這一觀點給筆者的啟示是,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領域里,可以通過發行優先股這種公司法上的措施來給予外國投資者在股權方面以優惠,取代通過國家的其他法律政策性規定來給外國投資者以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雖然我國《公司法》對此未做出規定,但並不意味著禁止,因此,通過行政法規的形式專門就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優先股問題做出規定很有必要。

(四)股權

所謂股權,也稱股東權,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因投資而成為公司股東,基於股東地位而獲得的可以對公司主張的各項權利的總和。股權平等是股權關系最基本的法律屬性之一,(註:股權關系的另一個重要的法律屬性是股東僅就其對公司的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意指各股東平等地依據投資額多少而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股權平等是各國公司法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召集股東會的請求權、股東會議出席權、表決權、委託投票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質詢權、查詢權、利益分配請求權、剩餘資產分配權以及股份轉讓權等。從我國現階段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法律規定和有關利用外資的政策來看,股權平等原則的精神並沒有得到落實。

我國曾於1992年5月15日由國家體改委發布了《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該意見第7條將募集方式規定為定向募集和社會募集兩種。採取定向募集方式設立,公司發行的股份除由發起人認購外,其餘股份不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但可以向其他法人發行部分股份,經批准也可以向本公司內部職工發行部分股份。採取社會募集方式設立,公司發行的股份除有發起人認購外,其餘股份應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該意見第24條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按投資主體的不同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外資股,而且規定了不同性質股權的持股比例。從本質上講,這種規定本身就意味著對不同投資者的差別待遇。公司法中,由於立法者對這一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便取消了股份的區別性規定。但從整個立法政策的協調來看,這一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表現在:

1、《公司法》對於外商投資法中關於公司的規定的認同和迴避,以及國家關於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一些專門性規定,實際上仍然沿用外資股與內資股的概念。對以發行B股、H股及N股等為特徵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來說,B股、H股及N股概念本身就是一種外資股概念的具體體現。

2、在有外商投資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中,外國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得低於25%的規定,雖然符合外商投資企業立法的精神,但卻不符合股權平等原則的精神,反映了內外投資者之間的不同待遇。

3、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實際操作中,對於股權的設置方案仍然根據股份的不同性質來確定各種股份在整個股本結構中所佔的比例。

總之,《公司法》為了適應現代公司制度發展的需要,取消了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和外資股及相應比例的限制,並不意味著股權平等原則的真正發揮作用,其他行政法規及實踐中仍然延續這種區分方式。這種區分不同股份並限制相應比例的做法不僅對外國投資者不公平,而且對國內其他的投資者也同樣不公平。僅就外國投資者而言,其所遭受的不公平表現為,一是股份額的比例確定不能隨心所欲,二是股份的轉讓受到一定的限制,通常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外國投資者持有的B股、H股和N股的轉讓必須在一定的地區,以一定的幣種進行。對於非上市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外國投資者來說,其股份的轉讓可能更為困難,不僅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更為了要保持公司的外商投資性質,必須要將其持有的股份轉給其他的外國投資者。股份轉讓方便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優點,但由於人為地區分股份的類別並導致股份轉讓的困難重重不僅使優點變缺點,而且還會影響外國投資者的積極性,有背於利用外商投資股份公司的形式擴大利用外資的規律的初衷,也與「市場經濟呼喚平等權」的現實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注釋:

[①]劉豐名著:《股份公司與合資企業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第42頁

[②]沈貴名著:《公司法學》法律出版社

[③]湯樹梅著:《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性質和特點分析》2003年04期第145頁

[④]顧敏康著《試論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法律問題》《國際經濟法論叢》第2卷第333頁

[⑤]同上3

[⑥]《暫行規定》第27條

[⑦]同上4

[⑧]陳東升、柯聰爾:《對外商投資企業兩個法律問題的思考》,載《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7期,第38頁

[⑨]楊榮珍、趙京霞:《中外投資法的微觀比較及啟示》,載《國際經濟合作》1995年第4期。

[⑩]劉培峰、周羽正、王存:《設立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應注意的法律問題》,載《國際商務研究》1997年第1期,第39頁。

『陸』 新公司法實施後,外商投資企業法還有效嗎

有效。只是涉及到認繳制的部分要做相應調整,商務部原文如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主管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7號,以下簡稱《通知》)和《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8號,以下簡稱《決定》),商務部就部分外商投資管理工作提出改進措施,現通知如下:
一、關於外資審核
(一)取消對外商投資(含台、港、澳投資)的公司(以下簡稱公司)首次出資比例、貨幣出資比例和出資期限的限制或規定。
認繳出資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由公司投資者(股東、發起人)自主約定,並在合營(合作)合同、公司章程中載明。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應在批復中對上述內容予以明確。
(二)除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特定行業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外,取消公司最低注冊資本的限制。
(三)《通知》所列《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的注冊資本出資事項,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未修改前,暫按現行規定執行。
除上述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外,不再審核公司注冊資本的繳付情況。
(四)2014年3月1日前批準的外商投資事項,投資者應繼續按原合同、章程的約定履行出資義務;如需變更,投資者可向商務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應根據本通知的有關要求進行審核。
(五)公司注冊資本和投資總額的比例仍需符合《關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比例的暫行規定》及其他現行有效規定。《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項目確認書》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口更新設備、技術和配件證明》的辦理工作仍按《商務部關於辦理外商投資企業<國家鼓勵發展的內外資項目確認書>有關問題的通知》(商資發[2006]201號)執行。
(六)《決定》廢止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出資的若干規定》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各方出資的若干規定〉的補充規定》,修訂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和《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關於注冊資本出資的內容,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應認真遵照執行。
二、關於外資統計
(七)根據《外商投資統計制度》,仍以實收資本為基礎開展外資統計工作。商務部將在全口徑外資管理信息系統「審批發證」項下的「投資各方及出資」模塊中增加投資者出資進度及期限的內容。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在發放批准證書時應在系統中錄入相關內容,以此作為了解掌握投資者出資情況及匯總實際使用外資數據的基礎。
(八)實際出資後,公司應當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向投資者簽發出資證明書。出資證明書應載明:公司名稱;成立日期;注冊資本;投資者(股東)名稱或姓名、出資方式、繳納出資金額或提供合作條件的內容;繳納出資日期;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
(九)公司向投資者簽發出資證明書後,應於30日內將加蓋公章的出資證明書副本抄報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並提供與出資內容相關的證明材料。
出資證明材料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形式:
1.投資者以現匯或跨境人民幣出資的,企業需提交銀行進賬單(或具有同等證明效力的文件)及報文;
2.以實物出資的,需提交實物移交與驗收證明、作價依據、權屬證明等;
3.以無形資產出資的,需視情況提交專利證書、專利登記簿、商標注冊證等,與無形資產出資有關的轉讓合同,評估報告、投資各方對資產價值的確認文件等;
4.以境內人民幣投資的,需提交利潤來源企業的批准證書、產生利潤年度財務報表、有關利潤分配的董事會決議;或清算所得來源企業清算報告;或股權轉讓所得企業的批准證書、與股權轉讓相關的董事會決議。
各級商務主管部門按出資證明書載明的出資方式、出資金額及幣種(或提供合作條件的內容)、出資時間等進行實際投資統計。

『柒』 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自然人獨資)是什麼意思

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自然人獨資)的意思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由港澳台一個自然人投資,全部資產為投資人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營利性經濟組織。
個人獨資,也稱自然人獨資,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個人獨資企業,簡稱獨資企業,是指由一個自然人投資,全部資產為投資人所有的營利性經濟組織。獨資企業是一種很古老的企業形式,至今仍廣泛運用於商業經營中,其典型特徵是個人出資、個人經營。個人自負盈虧和自擔風險。‍

『捌』 港澳台法人獨資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有什麼要求

只要不是《公司法》禁止登記的就可以當法定代表人。
《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二)因貪污、賄賂、侵佔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被判處刑罰,執行期滿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剝奪政治權利,執行期滿未逾五年;
(三)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擔任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的公司、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並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被吊銷營業執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個人所負數額較大的債務到期未清償。
公司違反前款規定選舉、委派董事、監事或者聘任高級管理人員的,該選舉、委派或者聘任無效。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出現本條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公司應當解除其職務。

熱點內容
婚姻法模擬法庭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2:56:23 瀏覽:558
離婚律師歌曲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2:48:41 瀏覽:118
民法第64條 發布:2025-01-16 22:43:28 瀏覽:412
公司司法審計 發布:2025-01-16 22:41:20 瀏覽:327
黨風廉政建設規章制度的落實 發布:2025-01-16 22:40:31 瀏覽:280
為什麼要健全有關師德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2:35:40 瀏覽:55
行政法信賴利益案例 發布:2025-01-16 22:30:29 瀏覽:785
提供虛假信息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2:16:40 瀏覽:597
鞏義律師吧 發布:2025-01-16 21:59:18 瀏覽:598
勞動法里月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16 21:54:23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