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打造民法典

打造民法典

發布時間: 2022-04-22 15:05:38

民法典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民法典來的意義在於:自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2、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② 民法典匯集了幾大基乾性制度

民法典匯集了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六大基乾性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義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零六條 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九百九十七條 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③ 從民法總分則體系、法律規范的構造、法律行為概念等范疇,簡述近代民法典

民法的意義與近代民法的形成 http://www.lawyeronline.cn/news/list.asp?id=379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自羅馬法復興、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以來,民法以其自身邏輯獲得發展。總的來說,依據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近代民法和現代民法。近代民法,即指經過16、17、18世紀的發展,於19世紀西歐各國編纂民法典而獲得定型化的一整套民法的概念、原則、制度、理論和思想的體系,在范圍上包括法、德、奧、日本及舊中國民法等大陸法系民法和英美法系民法。現代民法,是指近代民法在20世紀的發展與修正,與近代民法並無本質上的差別,是在近代民法的法律結構基礎之上,對近代民法的原理、原則進行修正、發展的結果。[1]本文闡述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過程,並力爭指出這一發展背後的力量和啟示。

一.什麼是民法的人文精神?

一部民法史,就是市民社會、民法、人文精神互動的關系史,一部弘揚民法的人文精神和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在民法文明這一個歷史形態中,人終於或多或少地發現了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及對人的本質的佔有。雖然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文明會因歷史傳統、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地理環境等諸因素影響具有歷史局限性,但是只要人文精神是它的精神和追求,那麼它引導人民走提升主體性及高揚自由平等精神的本質就不會改變,否則它不成其為民法。因此作為歷史范疇的民法所抽象的"民法人",一方面具有歷史局限性,他要反映並記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歷史進步性,他要弘揚和實現民法的人文精神,這是人類認識非至上性與至上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在民法文明中的矛盾表現。民法的崇高正在於它以人文精神喚醒人去做一個"民法人",從而使他在人的解放的道路上前進。所以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法律對世界的征服之所以最為持久,既在於其私法制度的相對完備,更在於其私法精神對人的權利的肯定、對人的關懷已蘊涵了近代、現代民法人文精神的胚胎。

我們認為,民法的人文精神是民法文明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民法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是民法的最高原則。一方面,它旨在高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肯定人-物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另一方面,它旨在弘揚自由的精髓,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肯定人-人關系中的自由與平等,對這一關系作出民法回答。簡言之,民法的人文精神就是主體精神與自由精神。

我們可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市民社會及哲學革命矛盾運動的產物。首先,近代民法肯定提升了人的主體性,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把所有人生而平等享有權利寫進了法典,承認了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使人從等級、身份制度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它是以尊重人、肯定人、解放人為己任的;但另一方面,它對人的獨立性與平等性的關懷又是形式上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這導致了近代民法關注形式正義、整體正義而忽視實質正義、個別正義和重物輕人、重客體輕主體的現象,使民法降格為單純的財產法。其次,近代民法以唯理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其靈魂,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為圭臬,與此同時它的革命性又把辯證法的另一面丟掉了,缺少應有的相對的一面和節制精神。所以說,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矛盾的統一,它具有二律背反和形而上學的色彩。一言以蔽之,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片面主體性與絕對自由主義,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近代民法正是這一矛盾在制度上的展開。

二.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

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體性與嚴格自由主義的統一。具體而言,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現為對實質正義、個別正義的追求,對人格權的關注以及對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則的修正與限制。所以說,現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對近代民法的人文精神的揚棄,是人類朝著純粹的理想的人文精神前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是對近代民法人文精神中二律背反的克服,具有辯證法的色彩,必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 現代民法人文精神之全面主體性

1.實質正義

締造近代民法的先驅們曾在理性主義耀眼的光環下滿懷信心地為打造無所不包、能充分預見未來的民法機器而努力。他們相信"只有立法者制定的才是法律,而其他的都不是",法官只是一台自動售貨機,他的任務就是單純地運用已制定好的毫無漏洞的法律規則。這種認為法律無所不包的立法理念是法律形式理性發達的表現之一,而這往往傷害了實質正義和個別正義。隨著哲學史上對科學主義、唯理主義、實證主義的批判,科學與人文再度聯姻以及現實法律生活中對形式正義、法典化運動的反思與批判,一場民法學者、立法者和法官們拋棄絕對規則主義、法律無漏洞之說而尋求將理性與人文、理性與經驗在民法中統一起來的運動開始了。現代民法對近代民法揚棄的表現之一便在於認識到對人的關懷不僅是理性的而且是人文的,雖然理性也為人文開辟道路,但過度至上的理性顯然割斷了民法的終極關懷與民法制度之間的臍帶。現代民法正在逐漸擺脫近代民法中單面的一般正義,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而努力將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結合起來,它既肯定所有人平等、自由的價值,又肯定單個人尊嚴、自由的價值,反對犧牲任何一方。從而努力使民法所關懷的人在制度面前不再被異化,相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句話,現代民法在近代民法基礎上使人從單面人走向完整人,從理性人、經濟人走向經濟人與倫理人的結合,從而使人的主體性由片面走向全面。現代民法的這一努力通過許多方面表現出來,例如兩大法系的合流趨勢、方法論意義上的歸納法與演繹法的結合等等,但是縱觀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這兩點最能反映現代民法的發展趨勢和人文關懷:一是"從具體到抽象",表現為現代民法中一般條款的出現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大;二是"從一般到個別",表現為現代民法在揚棄近代民法"抽象的人格"的基礎之上對"具體的人格"的規定。現代民法的這兩大趨勢從側面表達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初步融合。

對於個人法律權利倫理化、人文化的關懷,民法典那種邏輯嚴密的規定常常提供不了充分的可能,於是在法典中出現了一些"強調相對的社會責任的傾向"。其中一般條款的規定特別引人注目,它作為安全閥的作用眾所周知。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民法典》第242條的規定應是現代民法范疇的,無論是在其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該法條規定:"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並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學者認為,德國民法典第242條著名的一般條款曾經而且現在仍然是契約關系倫理化的突破口。這一條款規定了 "情勢變更原則","交易基礎喪失","濫用權利"等原則性規定一起修正了民法典契約法中最初的個人主義的僵硬性。[2]因此一般條款被證明是契約法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法律與倫理由分化走向統一的標志之一。瑞士民法典曾被人看作是20世紀第一部民法典,是民法由近代向現代演進的一塊里程碑。在這部20世紀的民法典中,歐根·胡貝爾將這樣兩條規定寫在了法典的最前面:第1條第2款:如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根據慣例;如無慣例時,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第2條: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谷ɡ

④ 住宅安寧權的規定

在我國,公民的住宅安寧權,受法律保護。我國關於「住宅安寧權」的規定:

民法典第1032條第二款對私人生活安寧作了相關規定,開啟了安寧權民法保護的大門,是民法典立法的顯著亮點。

(1)確證了安寧權作為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不僅為國民生活、精神安寧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也為法官尋法、適法提供了可靠依據。

(2)確證了安寧權屬於人格權。民法典在體系安排上將安寧權歸位於人格權項下的隱私權,雖然有混淆安寧權和隱私權界限的缺陷,但將安寧權歸屬於絕對權,這無疑是歷史性進步。

(3)明確了侵害安寧權的法律責任和救濟途徑。

安寧權不僅為國民提供了安放身心的物理空間,也為國民打造了舒適自由的生活空間,更為國民的人格尊嚴和心理健康鑄就了精神防線。

民法典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明確翔實的規定,並規定侵權責任,明確權利受到削弱、減損、侵害時的請求權和救濟權等,體現了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⑤ 民法的主要內容

一、在基本原則中加入「綠色原則」著力打造環保立法環境

《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二、完善了自然人制度強化了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

1、增加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十六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該條規定是在民法通則基礎上新增加的一條規定,也是在起草、審議過程中受關注、討論比較多的一條規定。

2、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3、完善了監護制度

(1)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

《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的被監護人范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民法總則拋棄了「精神病人」概念,表述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從內涵而言,注重法言法語。

從外延而言,擴大了保護范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因疾病等原因導致辨識、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欠缺的情形越來越多,另外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智力障礙和植物人,還有一些因生活態度與習慣不良而欠缺意思能力的人(如:浪費成性、酗酒成性、賭博成性、吸毒成癮之人等).

這些的生活習性與常人有異,其行為能力因為受到對某種物質依賴而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將其列為行為能力受限制的范圍。

(2)確立擔任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第二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子女;(三)其他近親屬;(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3)刪除了精神病人所在單位

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4)增加了成年人意定監護的規定

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三、完善法人制度進一步細分法人主體資格

第九十七條 有獨立經費的機關和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機關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第九十八條 機關法人被撤銷的,法人終止,其民事權利和義務由繼任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沒有繼任的機關法人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機關法人享有和承擔。

第九十九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條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取得法人資格。

法律、行政法規對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零一條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可以從事為履行職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動。

未設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依法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

四、完善民事權利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虛擬財產等方面的保護

1、對個人信息保護作了明確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此次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內容寫入《民法總則》,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歸屬關系,意味著個人可以把信息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如果這種民事權利被侵害了,被侵權人有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這是法律隨著社會經濟變化而進行的重大調整。

2、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一)作品;

(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三)商標;

(四)地理標志;

(五)商業秘密;

(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七)植物新品種;

(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

知識產權作為民事權利的一種,是指權利人依法就知識產權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民法總則》中對於知識產權的權利客體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也為通過單行法規制知識產權預留了空間。

3、增加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將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如:互聯網賬戶、游戲裝備、Q幣等網路財產)寫入《民法總則》,一方面順應了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為虛擬財產多樣化後進一步加強民法意義上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數據和虛擬網路財產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物。

五、完善民事責任制度細化了不同情形下的責任分擔方式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關於民事責任,《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民事主體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列舉了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等承擔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

3、為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不能讓見義勇為者「流血又流淚」,一直是公眾的呼聲。針對當前我國見義勇為引發糾紛的案例實際,《民法總則》將見義勇為的行為用法律形式予以鼓勵和保護,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見義勇為行為的後顧之憂。

此外,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六、延長了訴訟時效期間進一步擴大了維權空間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該權利將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關於訴訟時效,《民法總則》主要作了以下規定:

1、將一般訴訟時效的期間規定為三年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將現行民法通則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二年延長至三年,這一變化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中新情況的不斷出現、交易方式與類型不斷創新、權利義務關系更趨復雜的現實情況與司法實踐,有利於建設誠信社會,更好地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

2、增加了特殊訴訟時效規定

《民法總則》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遭受性侵的未成年人,以18周歲為起算點,在18歲至21歲之間,均可向法院主張權利。

如果期間有中止、中斷的情形發生,甚至在特定情況下有延長的情形,那麼還可以比21歲的時間更長。

增加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後訴訟時效的特殊起算點,為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以後提供尋求法律救濟的機會,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利益。

(5)打造民法典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的八大變化:

一、《民法總則》變化一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二、《民法總則》變化二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三、《民法總則》變化三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四、《民法總則》變化四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五、《民法總則》變化五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六、《民法總則》變化六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七、《民法總則》變化七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八、《民法總則》變化八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

(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⑥ 民法典的指導思想和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我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法律匯總,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胎兒到身故後五十年」漫長歲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權利保護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不僅能統一民事法律規范,消除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可以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翻開歷史的畫卷,從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部「法」的誕生伴隨著中國社會6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伴隨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以「人民至上」絕不動搖,為「人民幸福」保駕護航。
從生活的雞毛蒜皮到人生終身大事,更新服務零距離。從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結婚登記、夫妻債務等,從細節中為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米袋子」保駕護航,為人民群眾打開幸福之門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義環境。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加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變化的過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驅動下的創新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
從一個人懵懂時為游戲充值,再到初入社會時網貸平台的「利滾利」,再到見義勇為時不慎造成的損害,再到接到無數垃圾簡訊的維權,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記錄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展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中國社會矛盾的轉化過程。在「小明」生活的點滴中,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民情懷,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果展現。民法典讓社會更加公平發展,讓群眾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⑦ 教師做好民法典宣傳,談談自己的建議

做好《民法典》的學習和宣傳工作心得體會7 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我國《民法典》是保護公民私權利的法律匯總,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胎兒到身故後五年」漫長歲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權利保護都可以《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不僅能統一民事法律規范,消除法律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而且可以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為准則,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據。翻開歷史的畫卷,從1954年到xx年民法典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部「法」的誕生伴隨著中國社會6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伴隨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以「人民至上」絕不動搖,為「人民幸福」保駕護航。從生活的雞毛蒜皮到人生終身大事,更新服務零距離。從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結婚登記、夫妻債務等,從細節中為人
初中生學啥技術好北京沙宣美容美發學校不錯的選擇
廣告 初中生學啥技術好?就找個合適的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學完之後推薦就業 查看詳情 >
第 2 頁 共 9 頁  民群眾的「錢袋子」「米袋子」保駕護航,為人民群眾打開幸福之門提供有力保障。  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義環境。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加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變化的過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驅動下的創新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  從一個人懵懂時為游戲充值,再到初入社會時網貸平台的「利滾利」,再到見義勇為時不慎造成的損害,再到接到無數垃圾簡訊的維權,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卻記錄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程,展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中國社會矛盾的轉化過程。在「小明」生活的點滴中,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民情懷,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果展現。民法典讓社會更加公平發展,讓群眾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篇二5月28日,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中國人民終於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終於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至上」,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背後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初中畢業學什麼好? 學啥技術好?讀技能+學歷_不用高考
廣告 博世汽修59年辦學經驗是初中畢業學什麼好的重點選擇院校,同時和世界三大汽車公司 查看詳情 >
第 3 頁 共 9 頁  民法典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呼應了我國國情的現實需要,通過具體規范,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民法典的頒布,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保護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的頒布,讓公民更有尊嚴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還有各種各樣的財產權利等等。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們國家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標志著我國依法治國邁上新台階。  構建完備的社會財富保護體系,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讓公民尊嚴得到充分尊重、民眾智慧得到極大發揮、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和應當具有的歷史價值。他建議,民法典頒布後,普法教育要及時跟上,尤其要通過教科書、現代通訊網路進行普及,普法教育要進機關單位、進學校社區,走進千家萬戶。  篇三  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堅持問題導向。而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自然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體現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
初中畢業後學什麼好-選美妝-劇組實習
廣告 初中畢業後學什麼好-選時代美妝學院-學美妝推薦好工作,學不會退全款 查看詳情 >
第 4 頁 共 9 頁  志,能夠真正用來解決和調節現實生活中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民法典》完全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遊走在網路中的Q幣、網路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民法典也是市場經濟基本法,伴隨著民法典的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制度優越性不斷顯現,「中國名片」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中國車、中國橋、中國路等「中國奇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創造了「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一躍而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果來之不易,其中和諧安定、科學規范、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是關鍵,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體現,為中國創新創造提供了不斷成長壯大的優渥環境。「小明」的成長記錄中國法治改革歷程,彰顯「中國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守護我們的一生。  篇四5月28日,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這部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
長沙中南信科IT,初高中畢業去哪裡?學互聯網好就業!
廣告 湖大信科IT以長沙有哪些好的技校,Java培訓,WEB前端設計,UI設計,電子競技等專業為主的IT培訓學校, 查看詳情 >
第 5 頁 共 9 頁  和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標志著我國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  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從中我們看到,立法,是民智的匯聚,也是對民意的回應。可以說,民有所呼,法有所應,正是民法典草案最大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民法典突出保護人民的概念,保護個人隱私權、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明確住宅70年產權自動續期……民法典草案就像一部網路全書,為護佑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完善的法律遵循,謀求人民利益最大化。  民法典,立足實踐符合國情。民法典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體現。民法典開宗明義指出「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事實上,無論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和綠色原則,還是契約精神、自願原則、誠信觀念,都是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層面的轉化和表達,彰顯了濃厚的中國特色。  民法典,構建法治社會的利器。《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法律的法典。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
第 6 頁 共 9 頁  __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但均因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和理論准備不足等原因而擱置。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保障社會基礎穩定是前提,而保障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則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善治善為。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不斷地探索,歷經千辛萬苦,民法典終於橫空出世,這無疑為治國理政增添了信心和底氣,成為治國安邦的又一利器。民法本質上為「人」法,只有以人民為中心,充分保障人民基本的民事權利,才能夠調動人民參與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國家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繁榮富強。所以說,民法典不僅秉承著「大同」的執政精神,還將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興奮劑」和「催進劑」。  為民立法,強國圖志。民法典不僅是強國之法,也是富民之法。隨著民法典的出台,必將會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勢能,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在新時代迎來新曙光。  篇五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極大的推進了「四個全面」的進程,更是夯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面依法治國更是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民法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也是民事生活的基本法,事關人民群眾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姓名權、文化教育權、選舉與被選舉權等這些以自然人為民事主體的權利的享有和實現,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賴於民法。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事生活、經濟生活和部分社會

⑧ 對民法典的認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處理民事法律關系的一本網路全書,其中包含了各種各類的民事糾紛處理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修改了,使其更符合當代中國的民情,使法官在判決時有法可依。具體如下:
1、民法典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精神;
2、翻開歷史的畫卷,從1954年到2017年民法典的編纂走過了漫長的道路,一部「法」的誕生伴隨著中國社會6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伴隨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見證了這一段時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通過一步一步實踐摸索而形成的,具有科學性、民主性,民法典的頒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體現的是全國人民的心聲和願望。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法典,使命是打造公平正義環境。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日常遵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加強。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民法典作為社會的基本法,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日常遵循,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⑨ 川渝兩地取得成效的領域包括哪些

摘要 四川新聞網成都6月18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道)6月18日10時,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成都舉行「首屆川渝住房城鄉建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發布會邀請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孔燕,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光宇,四川國際博覽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苟宗德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熱點內容
鞏義律師吧 發布:2025-01-16 21:59:18 瀏覽:598
勞動法里月工資怎麼算 發布:2025-01-16 21:54:23 瀏覽:898
環保的規章制度有哪些 發布:2025-01-16 21:43:31 瀏覽:32
商場垃圾房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21:16:38 瀏覽:68
網上轉發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21:13:26 瀏覽:931
代表兩會傳達民法典 發布:2025-01-16 21:06:52 瀏覽:848
消防法治警營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6 21:03:28 瀏覽:267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