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先行行為

刑法先行行為

發布時間: 2022-04-22 18:43:58

Ⅰ 先行行為的范圍

不作為犯罪的成立必須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作為義務為前提,而先行行為是行為人對因自己行為引起的特定危險狀態負有作為義務的根據。先行行為,自德國學者斯鳩貝爾首倡以來,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其作為保證人類型之一,得到了刑法學界的肯定與司法判例的支持。但並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構成先行行為,不同的學者對先行行為的內涵和外延持有不同的觀點。本文主要就先行行為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幾種特殊形態的行為是否構成先行行為進行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先行行為;不作為;危險狀態

一、先行行為的概述

先行行為也稱事前行為,指先於成為問題的法益侵害行為的行為,是相對於危險狀態出現後行為人的不作為行為而言的。刑法學理論將先行行為歸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我國刑法典並沒有對先行行為進行明確的規定,但是不可否認先行行為在研究不作為犯罪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行行為理念最早並非來源於刑法學的研究中,而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6年古羅馬制定的《阿奎利亞法》,該法中明確提出對於自己的積極行為開始後又中止,則應該為其中止後的消極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盡管這種規定主要是針對民事侵權行為,但是可以表明人們應該為自己的先行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的這種理念已經淵源已久。到1828年,德國學者斯鳩貝爾在《論數人共同犯罪》中從沒有防止犯罪結果等於消極地參與犯罪這種不作為犯的觀點出發,進一步論證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會因為某種關系或者因為前行為,而負有法律上的作為義務。若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將他人置於欠缺救,助即無法存活的狀況時,就會構成殺人罪。該理論的提出打破了費爾巴哈關於義務來源僅包括法律與契約的論斷,也開啟了將先行行為置於不作為犯罪理論的框架中進行研究的浪潮。到19世紀中期,先行行為作為義務的來源在關於不作為因果關系的爭論中逐漸得到刑法學界的廣泛認可。而且,司法實踐中法院的判例也逐漸開始支持該學說,最終於1884年10月21日被德國萊比錫法院通過判例確立了其作為義務來源的地位,並逐漸演變成一條基本原則,且在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認定與處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也為作為義務發生根據的實質化探討奠定了基礎。雖然存在質疑的聲音,但是先行行為已經奠定了其成為作為義務發生根據之一的地位,也普遍為各國學界及判例認可。

二、先行行為的構成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其成立是有一定的條件的。其具體的行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的作為義務的來源,對於不作為犯罪的判斷,不作為犯罪理論的完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先行行為的構成要素進行闡述。

1.行為要素

要成立先行行為,首先,在客觀上行為人必須實施了一定的行為。所謂行為,是指獨立於人內心活動的動靜和現象。如果沒有客觀行為的存在,僅僅停留在人抽象的思維想像之中,那麼是不可能受到當前刑法的追究的。因為當前刑法不追究思想犯,就更不可能成為先行行為。若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必須是該行為使得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法益受到危險。其次,先行行為必須是違反義務的行為,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構成先行行為。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之一,是因為其存在使受害人的法益受到損害,或者說加劇受害人的法益受到損害的危險。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反法律所要求的義務,是合法的行為,則該行為不屬於先行行為。例如,一個成年人帶著鄰居家的小孩子去游泳,那麼該成年人就對該小孩有保護義務,如果小孩子不識水性,生命受到威脅,該成人不進行救助則違反了救助義務,構成不作為犯罪而受到刑罰的追究。但是游泳池旁邊的人即使能救助也沒有救助也不會構成犯罪,因為他的不救助行為並沒有違反法律所要求的義務,因此不構成犯罪。

2.危險狀態要素

這里所說的危險狀態是指由於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的法律所保護的某種法益處於損害的危險狀態,或者使得損害處於上升的趨勢。從這一論述可知,符合這里的先行行為的危險狀態必須具備以下要求:首先,危險必須是由行為人的行為導致。導致危險狀態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行為人的行為必須是其主要原因。例如,上例中,成人帶鄰居家小孩去游泳,出現小孩在水中處於被淹死的危險,該危險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行為人的先前行為——帶小孩去游泳。如果危險狀態的發生或損害的上升趨勢不是由行為人的行為導致的,如游泳池旁邊的路人甲、乙、丙與該危險的產生毫無關系,那麼其行為自然不會構成我們這里所研究的先行行為,更不會受到法律的追究,頂多也只會受到道德的拷問。其次,危險必須是現實的。這里所說的現實性,主要是指先行行為所涵蓋的危險必須是現實的緊迫性,也就是要求先行行為的行為與危險必須處於同一發展過程之中,並且是正在發生或者說根據客觀規律發展。如果不被其他因素中斷該危險狀態,發展成為危險結果是一種必然趨勢。如上例中,如果行為人不救助該小孩,也沒有其他人進行救助,那麼就會出現該小孩被淹死的結果;又如,一成人帶生病未痊癒的小孩去人潮擁擠的商場逛街,在逛街過程中小孩子病情加重,呼吸困難,如果不立刻送去醫院將有休克的危險。此時該成人帶小孩逛街這一行為使得小孩的健康危險處於上升的趨勢。如果該成人沒有及時對該小孩進行救助,則應該成立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最後,危險是法律禁止的。生活中各種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及其他潛在的危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危險都要進行法律歸責。如成人教小孩子做飯,小孩子切菜時不小心切傷手指,此時這種危險結果是被法律所認可和接受的,當然該行為就不構成這里討論的先行行為。

Ⅱ 「見死不救」犯法嗎

在沒有救助義務的前提下,見死不救是不構成違法行為的,但是會受到道德的譴責,如果是有特定的義務或是救助義務卻見死不救會構成犯罪。


有一些特殊的職業例如警察和消防員,他們在業務要求上是有救助義務的。《警察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於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如果作為警察沒有盡到職責,有可能會面臨被起訴。


如果是沒有救助義務的話是不違法。例如張三在游泳由於大腿抽筋無法上岸有溺亡的風險。正巧路人李四從邊上經過卻沒有進行救助,看著張三沉入了水底。因為李四沒有救助的義務,所以就沒有法律上的責任。假如李四帶著張三去游泳,卻沒有救張三,那麼李四就涉嫌犯罪了。


見死不救是否構成違法,主要的還是看當事人有沒有救助的義務,如果是有救助義務而不去施救,就涉嫌違法,但沒有救助義務的,在法律上是不違法的。但是在道德上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Ⅲ 先行行為是法律事實嗎先行行為到目前為止是否適用於民法

先行行為是適用於刑法的不作為犯罪中,是引起不作為犯罪中的作為義務的一種先在的條件。先行行為是有其特定的存在條件和語境的,不能說一行為在另一行為之先引起了另一行為的發生就是先行行為。 法律行為指能發生法律上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願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它是在社會生活中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最經常的事實。法律行為包括直接意義上的作為,也包括不作為(即對於一定行為的抑制)。通常又把前者稱為積極的法律行為,後者稱為消極的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現行行為適用不作為犯罪

Ⅳ 什麼叫做先行行為義務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先行行為」在理論上是個籠統的概念,何為「造成結果的先行行為」,在何種場合、何種情形下才是先行行為,從而產生義務、必須採取救助,法律沒有明確說法。由先行行為——產生義務——不作為導致犯罪的案件認定非常少。由於行為人實施先行行為,使某種由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該行為人產生採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這就是由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
先行行為主要是在刑法中的不作為犯罪中提及。其主要結構一般為:先行行為——防止義務——刑事責任。
舉例簡單說明:司機肇事撞傷行人,將被害人搬離現場,置被害人於不顧,導致被害人死亡。 司機撞人後,應當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但是其不管不顧,還將被害人搬離現場,使被害人被救助不可能或顯著困難,最終導致被害人死亡。那麼正是由於司機的搬離現場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擔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其搬離現場就是先行行為。

Ⅳ 自願行為與先行行為的區別

自願行為必須在自願、善意的基礎上形成,出現在合約中。先行行為應當是法律行為;先行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造成的危險是現實、具體、緊迫的;先行行為與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Ⅵ 刑法中的先行行為如何確定

民法來比較具體,所謂的先行行為都被源規制到具體法條中,比如我請一個6歲孩子吃飯,這是一個行為,那麼如果導致他食物中毒,則餐館有侵權或違約責任,如果突然沖進一群人揍他,則這群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我上廁所便秘了時間很長,導致這個孩子低血糖及其他急性營養缺乏住進醫院,則我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

Ⅶ 什麼是先行行為,具體舉例解釋一下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舉例簡單說明:

司機肇事撞傷行人,將被害人搬離現場,置被害人於不顧,導致被害人死亡。 司機撞人後,應當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但是其不管不顧,還將被害人搬離現場,使被害人被救助不可能或顯著困難,最終導致被害人死亡。

那麼正是由於司機的搬離現場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擔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其搬離現場就是先行行為。

(7)刑法先行行為擴展閱讀:

自斯鳩貝爾1828年首次提出先行行為也應成為作為義務的根據至十九世紀中葉展開不作為因果關系的爭論,先行行為逐漸被視為作為義務的來源。

行為人先前所實施使某種由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則對該行為人產生採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行行為

Ⅷ 關於刑法上的先行行為。。成年人A和成年人B相約去游泳,游泳中,A水性不好卻進入深水區,而B 有能力而不去

不構成。
先行抄行為,是行為人實施的,是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面臨危險情況的一種行為,這樣才能產生救助義務,而因此不進行救助就構成了不作為犯罪。
在你的案例中,AB都是成年人,而且是相約去游泳的,在這里不成立先行行為。A水性不好卻進入深水區,是他自己的行為,B沒有促使他進行此行為,所以也沒有先行行為。

Ⅸ 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指的是什麼意思 還有刑法裡面的先行行為具體條款在哪 大神快來

先行行為是刑法中一個獨具特色的概念,它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種行為而使刑內法所保護的社會容關系處於危險狀態,使行為人負有防止或者排除這種危險發生的義務。
刑法中具體沒有哪個條款說先行行為,先行行為是刑法理論中的內容。

Ⅹ 先行行為具體是指什麼

「先行行為」在理論上是個籠統的概念,何為「造成結果的先行行為」,在何種場合、何種情形下才是先行行為,從而產生義務、必須採取救助,法律沒有明確說法。由先行行為——產生義務——不作為導致犯罪的案件認定非常少。由於行為人實施先行行為,使某種由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處於遭受嚴重損害的危險狀態,該行為人產生採取積極行為阻止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這就是由先前行為引起的義務。 先行行為主要是在刑法中的不作為犯罪中提及。其主要結構一般為:先行行為——防止義務---刑事責任。 舉例簡單說明:司機肇事撞傷行人,將將被害人搬離現場,置於被害人於不管,導致死亡。 司機撞人後,應當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但是其不管不顧,還置於搬離現場,導致死亡。那麼正是由於司機的搬離現場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故承擔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其搬離現場就是先行為。

http://ke..com/view/5624440.html?wtp=tt

熱點內容
民法典的全程 發布:2025-01-16 20:25:58 瀏覽: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發布:2025-01-16 20:16:53 瀏覽: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條 發布:2025-01-16 20:02:11 瀏覽:39
易制爆化學品各項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9:47:58 瀏覽:256
公民法形成 發布:2025-01-16 19:39:06 瀏覽:750
著有道德經為道家始祖的是 發布:2025-01-16 19:29:13 瀏覽:187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