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張明楷刑法觀

張明楷刑法觀

發布時間: 2022-04-22 22:27:52

❶ 張明楷刑法學思想!

張明楷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承繼並發展了德國和日本的三階層理論
德日三階層:構內成要件符合性、容違法性、有責性。
張老師的兩要素說把犯罪構成分為客觀違法構成要件和主觀有責構成要件。認為一個行為若構成犯罪必須同時符合且直須同時符合這兩個要素。而且不同於前蘇聯和我過現有的並列體系,張老師認為違法和有責是遞進的,先判斷違法,成立後再判斷有責。

❷ 以行為功利主義違法觀判斷行為正當與否

他們區別很簡單:不正當競爭是違法的競爭;不平等的競爭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因雙方的較量懸殊造成的相對不公的競爭,他是合法的競爭。

❸ 張明楷在我國刑法學中的地位如何

眾所之知,當代抄中國刑法學界,張明楷教授的學術地位已經相當鞏固。

毫無疑問,張明楷教授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學者。在我的書架上,擺放著張明楷教授的如下書籍:刑法格言的展開,未遂犯論,外國刑法學,犯罪構成體系與構成要件要素,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刑法原理。不難發現,張明楷教授的書籍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書籍大多以專著為主,幾乎沒有與他人合著或充當書籍的主編;二是書籍大多堅持連續的學術觀點,不存在矛盾和含糊之處,如張教授在其著作中,始終堅持的便是結果無價值論;三是對所謂學術權威,堅持以理服人的學術態度,既不妄自菲薄,無原則地逢迎,更不會無原則地反對。在我看來,正是上述學術態度,使得張明楷堅持的一系列學術觀點逐漸為理論與實務界所接受。

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學者卻大多缺少持之以恆的學術體系,最為關鍵的是,大多數學者甚至缺少必要的學術專著以闡釋其自認為科學合理的學術觀點。換句話說,在目前的刑法學界,很可能只有張明楷教授一人通過其各種學術專著,持之以恆地將其堅持的學術觀點展現給讀者。

❹ 如何理解張明楷教授所說的犯罪概念的多義性

第一種指的是犯罪概念,即,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按照張明楷教授的觀點)。
第二種指的是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犯罪本身,如刑法第289條規定的事後搶劫「犯盜竊、搶奪、詐騙……」中的盜竊、搶奪、詐騙指的就是行為,即只要求是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即可。
第三種指的是具體的犯罪類型,如盜竊罪、搶劫罪、故意殺人罪等等。
反正日常生活中也能聽到犯罪的詞彙,指的意義就更廣泛了,樓主只要記住前兩點區分貌似就沒問題了。

❺ 張明楷 三段論

在大陸法系刑法學界內廣泛受到使用。刑法犯罪三階理論判斷犯罪可分為三個步驟: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罪責(有責性)。同時滿足構成要件該當性和具備違法性的行為稱為不法行為,一行為必須要不法且有罪責才能構成犯罪。

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是指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行為人之行為在客觀上符合刑法所規定的犯罪客觀構成要件,在主觀上也符合刑法所規定的主觀構成要件(犯罪之故意或過失,中華民國刑法第12條),則可以認定該行為該當構成要件。舉例而言,過失致人於死罪之犯罪客觀構成要件為致人於死,主觀構成要件為過失,則某甲因過失致人於死則符合過失致死罪之構成要件,具有構成要件該當性。(參見構成要件)

違法性
具備違法性是指行為人沒有阻卻違法事由,阻卻違法事由是法律賦予行為人因為某些特定原因所為構成要件行為而得以免於構成犯罪的理由,例如正當防衛就是一個阻卻違法事由。與構成要件該當性不同之處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是積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禁止,而違法性則是消極檢驗行為是否為法律所允許。構成要件該當的行為,必須在法益衡量以及法秩序的違反上面進一步的作檢驗,包含了所謂的行為無價值(行為不法)以及結果無價值(結果不法)。

罪責
罪責指的是「對於行為人個人決定為違法行為的非難,並且決定予以刑罰制裁」。罪責最重要的意涵是,對於行為人人格的尊重,因此如果行為人沒有能力作其他的合法行為,那麼他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刑罰。所以如果行為人因為年齡,精神狀態導致價值判斷有問題,沒有辦法為合法行為,我們認為他不具備罪責;如果行為人個案中不可避免的價值判斷出了差錯,我們也認為沒有罪責,這就是以下罪責能力和不法意識的問題。 不法意識和不法意圖不同,後者是構成要件該當性要判斷的對象。

❻ 張明楷的刑法格言的展開中有這樣一句格言,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是在判斷是否存在犯罪對象的時候,一個行為能否被評斷為犯罪專。比如,你以屬為是個人,想殺他,客觀上是一個稻草人,這時的犯意就是用這句話評價的。不存在對象,你卻有殺人的思想,並不因此受到處罰。

❼ 張明楷的刑法學重要嗎

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的刑法書,可以分成兩種:一張明楷著,另一是其它人編著的刑法學書。隨著中國的改革,中國的刑法肯定早晚都要全面採用張明楷的理論。這幾年,陳興良也逐步轉向張明楷學派。

張明楷和陳興良是中國刑法學的雙子星座,但張明楷更高一籌,陳興良是中國刑法學泰斗高暄銘的高足,之前的學派還是屬於高派,如果沒有張明楷,陳興良應該算是年輕一代最出色的了。

但偏偏出了個張明楷,而張明楷一出來就不同凡響,根本不買高暄銘、馬克昌這些泰斗的帳,直接把高、馬來賴以成名的四要件理論顛覆。話說,這個四要件,的確很扯淡,都什麼年代了,還死守蘇俄的刑法理論體系,輸了也活該。雖然高馬出動很多弟子來圍攻張明楷,但這些蝦兵蟹將,根本不是張明楷一個級別的,攻擊的越狠,破綻就越大。

張明楷的刑法理論,奠定中國新刑法體系,未來二十年內,都不可能有人超過張明楷。

❽ 關於《刑法》張明楷法益侵犯說與傳統理論的一個問題

我之前在做一個案例辯論的時候剛好有仔細看了看這一系列的學說,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主觀危險說、客觀危險說和主客觀一致說。
1、主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只要主觀上自認為其行為有侵害法益的危險,即可定罪。這就是你說的,甲又殺人故意,即使射擊稻草人,也是故意殺人未遂。這個學說的源頭主要是特殊預防主義。但是按照這個觀點,行為人誤以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殺被害人,這樣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未遂。這種觀點有擴大打擊面之嫌,爭議很大。
2、客觀危險說: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必須客觀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才能定罪。即張明楷所持的觀點——射擊稻草人實際上沒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處罰。w兩手插兜所舉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構成犯罪是因為它屬於手段不能犯,而射殺稻草人是屬於對象不能犯,這個和我們所討論的三種學說的方向不太一樣,我主要是從三種學說的角度來分析危害法益的認定問題。
3、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從主觀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從大眾認知的角度看,也認為其行為當時具有法益侵害性,則行為人構罪。舉例:行為人和圍觀群眾都認為行為人手中的槍支有子彈,行為人將槍支對准被害人頭部開槍,結果槍支無彈。按照主客觀一致說,行為人構成故意殺人罪。這個折中觀點目前較為主流。(稻草人如果從第三人角度來看確實是人,那麼甲故意殺人未遂)
張明楷持客觀危險說,並且在刑法學第四版當中花了大篇幅批駁了主客觀一致說。具體的我記不太清楚,只記得兩點:首先,該理論不科學(我記得我當時看到這句話時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網路流行的「「這不科學,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其次,所謂的大眾認知的角度,不僅難以確認,更可能淪為裁判者的認知。

❾ 張明楷的兩階層說和德日傳統的三階層說到底有神嗎區別哪個更優秀

區別:

1.三階層的構成要件是:構成要件符合性 違法性 有責性。

兩階層是:違法構成要件和責任要件。其中違法構成要件包括(構成要件符合性和違法阻卻事由)兩方面,而責任要件包括(責任要件符合性和責任阻卻事由)兩方面。兩階層就是把違法性和構成要件符合性合並論述了。

2.兩層次理論是比較緩和的「客觀主義」理論,是當前我國司法考試的重點。

三階層理論是比較激進的客觀主義理論,是未來我國刑法理論界的發展方向。

三階層理論更為優秀一些。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張明楷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9)張明楷刑法觀擴展閱讀:

德日刑法採取的是「三階層說」,其將犯罪構成認為是構成要件的符合性;構成要件違法性;構成要件的有責性。並且其三者具有程序上的遞進關系。這與我國的四個構成要件共同一並審查的司法程序是不相一致的。換言之,其是一個動態的構成。

一犯罪構成要件的符合性,也被稱為犯罪構成要件的該當性,其是指犯罪行為必須是符合法律的規定某項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是法律所調整的范疇。這也是罪刑法定的要求。我們可知,在法律的規定之前,必然有無數行為類型是具有社會危害性且應當納入刑法調整范圍的。

這就有立法者對於法律應當如何對無數的犯罪類型進行歸置取捨,來定型於法律之中成立犯罪的問題。例如,對於竊取他人財物成立「竊取他人財物罪」,但對於行為人是扒竊、入室盜竊、還是順手牽羊的盜竊一概不論。又如故意殺人罪,無論行為人是毒殺、砍殺、絞殺、刺殺乃至槍殺,都只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二犯罪構成的違法性,暨行為為法律所禁止的或者是不允許的行為,是實質上對於什麼是犯罪,如何界定犯罪的拷問。主流學派認為,實質的犯罪構成的違法性就是侵犯法益的行為。但仍然必須注意時間性與空間性以及法律例外的問題。例如,平等的市場交易行為在現行大多數國家都不是犯罪行為,但當其換為我國上個世紀的計劃經濟時代,則可作為舊刑法中「投機倒把罪」(類似於現在的商品交易-倒賣)的構成要件,是一種犯罪行為。

又例如,當同性之間的強迫的性行為發生,因其不符合我國刑法中關於「強奸罪」的構成要件,不認為構成強奸罪。再例如,通常情況下,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執行法令等法律所允許的行為,是法律的例外,也不認為是犯罪。

三犯罪構成的有責性,指侵犯法益的責任人主觀上沒有故意以及過失的行為,不應當對其進行譴責。例如,幼童的行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作時實施的行為,意外事件,不具有違法認識的可能性的行為等。我們應當注意,這里考察的主觀狀態並不是指行為人當時真正的主觀狀態,而是根據犯罪結果、犯罪情節所綜合考量的為一般人理性所能夠認同的推定的行為人的主觀狀態。

在司法實踐中,這三者是一個逐漸考量的過程,當符合符合性後,再考量違法性;符合違法性,再考量有責性,而非四要件說一般一起考量;個別情況下兩種犯罪構成理論具體運用到當事人身上會有出入的。所以,今年司法考試改用德日犯罪構成說;這象徵著司法理論、實踐、操作都將面臨改革。

參考鏈接:

犯罪構成條件-網路

熱點內容
河南租賃行業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42:19 瀏覽:983
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 發布:2024-11-09 01:31:57 瀏覽:896
法院案件案件 發布:2024-11-09 01:23:37 瀏覽:368
縣供電公司能制定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9 01:13:08 瀏覽:24
龍岩司法所 發布:2024-11-09 01:04:27 瀏覽:181
規章制度的單位是什麼 發布:2024-11-09 00:30:56 瀏覽:917
勞動法退伍軍人辭退 發布:2024-11-08 23:15:06 瀏覽:645
2020cpa經濟法可轉債 發布:2024-11-08 23:12:39 瀏覽:591
大學生村官遵守什麼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08 22:17:22 瀏覽:893
常寧蔭田法院 發布:2024-11-08 21:41:40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