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開主體

司法公開主體

發布時間: 2022-04-23 01:29:29

1. 立法司法、執法有什麼區別

1、司法機關僅指法院和檢察院,他們行使的是司法權;執法機關是行政機關,行使的是行政權。司法與執法 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主體、內容、程序性要求、主動性四個方面。

2、主體方面:司法,司法機關(法院和檢察院)及其公職人員;執法,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

3、內容方面:司法,對象是案件,內容是解決糾紛;執法,以國家的名義對社會進行全面管理,內容比司法廣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嚴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違反程序,將導致司法行為的無效和不合法;執法,執法活動不如司法活動的程序性要求嚴格。主動性:司法丁被動性,「不告不理」;執法;主動性和單方面性。

拓展資料:

1.司法必須獨立,公正至上,主要為被統治者服務,活動范圍狹;執法不能獨立,效率至上,主要為統治活動服務,活動范圍廣。執法不過是嚴格依法辦事,執行法律;司法則不然,職能要廣泛些,如司法審查職能、造法職能等。

2.執法實行首長負責制,司法實行法官負責制。二者適用的法律程序區別很大。司法活動要依法進行。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從事司法活動必須要在法定許可權內,在司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程序法的有關規定,保證司法權正確、合法、及時地行使。

3.司法活動要有表明法律適用結果的法律文書。這些法律文書具有法律約束力,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

2. 司法公正原則

公正司法的基本原則:

1、獨立性原則:法官在案件審理中必須堅持自身的獨立性。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脫離不了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感情羈絆,感情用事和依利分對錯常常是人們行事的基本原則。然而感情的沖動、不穩定以及利益的相關性常常會使人枉顧是非,偏向失真,具體事務中不免因程序不當或目的不善越界觸犯他人權益。在審判與執行中,法律的神聖和庄嚴要求法官必須具備獨立的品性,在案件中依從法理而不是其它。

2、平等性原則:人人並非平等,然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神袛之理給予人同樣的賜福也給予了人同樣的懲罰,不因個人的財富,地位、名望、身世……有絲毫的改變。如果有人在規則中尋出其它,此人該被終身奴役。作為法律的掌管者必須克服偏見歧視,秉持公義、一視同仁地看待所有人。

3、公正原則:公正指的是公平、公開、公正按程序執行法律賦予。案件審理中原告和被告都有依法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也有要求陪審的權利,作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亦必須接受監督和制約起因於法律的公正不可違背。

4、訴訟立案原則:每一起社會事件都是協約事件,其中所涉及的關系既有應享的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個人事務中利益每一方都可以上訴法院,公共事務中由應由代理機構或受害一方進行上訴,沒有一起案件是無訴而立案的。

5、實證原則:審案應依憑證進行。無論罪犯有多大的過錯,如果受害一方找不到相應的犯罪證據,應遵循疑罪從無法則,不能進行無罪推定強制執行審判,也不能進行治罪。

(2)司法公開主體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是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

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倘若我們說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我們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3. 司法程序公正的要求有哪些

司潔公正的內涵和界說法律公正與司法公正
司法是法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與法或法律本身的公正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在討論司法公正的內涵與界說之前,有必要先考察一下法或法律的公正問題。
(一)立法公正、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
法律公正是由兩個方面組成的。其一是法律制定上的公正,可以稱為立法公正;其二是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包括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毫無疑問,前者是法律公正的基礎,因為沒有公正的立法就根本不可能有公正的執法和司法。但是後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是法律公正的切實保障。沒有公正的執法和司法,再公正的法律也只能停留在紙上,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甚至是一種騙人的「文字游戲」。
法律制定上的公正並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法律公正的這兩個方面經常會出現脫節的現象。就我國目前的法治狀況而言,法律實施顯然落後於法律制定。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法律公正,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口號,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公正執法和公正司法。
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廣義的執法可以包括司法;而廣義的司法活動也可以包括大部分執法活動,可以包括法官、檢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但是狹義的執法則不包括司法;狹義的司法活動則僅指法院的審判活動。本文講的司法公正是狹義上的司法公正,即法院的審判公正。
就法律實施而言,司法活動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後一道關口,也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重要和最有實效的一種手段。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司法公正是法律公正的全權代表和集中體現。從依法治國的意義上講,如果一個社會中沒有了司法公正,那麼這個社會也就根本沒有公正可言了。由此可見,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活動自身的目標和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目標和要求。正因為司法公正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我們法律界的同仁才要不遺餘力地為其奔走疾呼、搖旗吶喊,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二)司法公正的界說
司法公正,或曰公正司法,其基本內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堅持和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在這里,司法主要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公正的含義則包括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等。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遵循平等和正當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的精神。
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明確司法公正的主體與對象這兩個概念,因為有些學者對司法公正主體的認識是有偏頗的,①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司法公正概念的准確闡釋。
司法公正是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倘若我們說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我們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筆者認為,司法公正的對象應該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毋庸置疑,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要對象,因為司法過程和司法裁決公正與否,直接決定或影響著他們的權益。但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各種案件中的證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也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因為他們在訴訟活動中都有相應的權利,也都有是否得到公正對待的問題。
綜上所述,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按照這條原則,以法官為代表的司法人員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正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4. 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2014年12月14日10:28 來源:網路【原文摘錄】


二、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主要舉措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為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我國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司法調解制度、見證人制度,檢察機關也探索實行了人民監督員制度等多種參與形式,對於提升司法公信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民主法治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和參與司法的熱情越來越高。為破解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民眾參審或陪審司法案件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最直接形式,也是審判工作充分依靠群眾的有效方法。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主要有以下舉措。


增加人民陪審員的數量。目前,各級法院人民陪審員數量相對較少、要求文化條件(大學專科以上)較高,選任過於「精英化」,影響了民意代表的廣泛性。要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建立公眾選任陪審員制度,讓人民陪審員真正代表民眾參與司法,表達意見,讓選舉和監督人民陪審員成為公眾的一種責任,人民陪審員對公眾負責。要擴大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范圍,增加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數量,讓社會不同行業、性別、年齡、民族的人員都能參加陪審工作,保證人民陪審員的廣泛代表性。


擴大人民陪審員的審案范圍。針對目前陪審案件較少的問題,要合理設定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的范圍,細化陪審適用條件,保障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權利。要提高在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等案件中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比例。積極探索在知識產權、醫療事故等專業性較強案件中,建立專家陪審機制,提高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果。


完善隨機抽選陪審員方式。目前,有的法院只有幾個陪審員,甚至成為常駐法院的「專審員」,影響了陪審的公信力。隨著陪審員數量的增加,應該逐步實行陪審案件的人員從「陪審員庫」中隨機抽選,防止人為因素干擾陪審的公正性。


調整人民陪審員審判職權。我國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方面和法官享有相同權力。有人說陪審員制度的特點是「外行」與「內行」平起平坐。眾所周知,人民陪審員不同於職業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陪審員很難做到與審判員同職同權,要求對法律知之不多的人民陪審員,參與法律適用問題的審理、裁判,往往導致陪審員不會、不敢、不願發表意見。因此,有必要對陪審員和法官的職能進行科學的分工。《決定》提出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鄉規民約、熟知社情民意的優勢,以大眾的思維和樸素的觀念彌補職業法官的專業局限,促進國法、事理、常情在司法活動中的有機統一。


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是在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各個環節,請人民監督員提出監督意見,確保檢察權正確行使的社會監督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重要渠道之一。《決定》要求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重點監督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的立案、羈押、扣押凍結財物、起訴等環節的執法活動。要推進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制化、規范化,進一步明確人民監督員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豐富監督內容,完善監督程序,促進人民監督員制度健康發展。


深化司法公開。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以公開保廉潔,是執法司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決定》指出要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實踐中,有些案件的裁判雖然是公正的,卻引發人們的質疑、造成社會的誤解,就與公開不主動、不及時、不充分有關。在新媒體時代,司法工作必須增強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促進公開與公正的高度契合。


進一步推進審判公開。司法公開主要是審判公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開進行。公開審判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群眾公開和對社會公開。前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群眾旁聽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和判決的宣告;後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新聞媒介采訪報道,將案情公之於眾。普通公民旁聽庭審是參與司法的重要形式,旁聽庭審的意義在於通過旁聽監督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以增強司法的透明度,讓群眾通過看得見的方式認同司法的權威。推進審判公開,還要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明,促進法官公開裁判理由,保證案件裁判的質量。要繼續以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審判公開,拓寬公眾參與司法的渠道。


進一步推進檢務公開。要建立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公開制度,對存在較大爭議或在當地有較大影響的案件擬作不起訴、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申訴案件,檢察機關要主動或依申請公開審查、公開答復。要完善辦案信息查詢系統,實現當事人通過網路實時查詢辦案流程和程序性信息,確保對案件辦理的全程、實時、公開監督。


進一步推進警務公開。要健全公安機關執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公開機制,及時公開涉及公共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重大案件調查進展和辦理結果,為人民群眾及時提供執法情況信息。


進一步推進獄務公開。嚴格提請減刑、假釋,提請和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各環節的條件和程序,建立健全公開、公示制度,積極建設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網上信息平台。


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手段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及時關注群眾對公開信息的評價意見,加強互動交流,實現在溝通中獲得理解,在互動中贏得信任。


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司法活動具有多樣性,在訴訟活動以外,還有一些附屬性、輔助性的司法活動。這些活動的協助者,也是參與司法的主體。《決定》指出,「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對進一步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提出了明確要求。


完善司法調解機制。調解制度是我國的創舉,被西方譽為法律制度的「東方經驗」。人民群眾參與司法調解工作,更容易和當事人進行溝通、建立信任、獲得認同,有利於當事人雙方打開心結、化解矛盾,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要充分發揮與當事人關系密切的組織和群眾在司法調解中的重要作用,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形成聯調聯動工作機制,整合社會力量,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


探索司法聽證程序。聽證是聽取案件利害關系人意見的法律程序。有關司法機關在不起訴、擬判處緩刑、司法賠償等案件以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程序中,都有過司法聽證的嘗試。聽證程序公開透明,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表達意願,可以成為訴訟程序的有力補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司法聽證的適用范圍、聽證程序和法律效力


豐富化解涉訴信訪的方法。信訪是黨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解決群眾訴求的重要渠道。涉法涉訴信訪納入司法軌道後,要通過公正的司法活動,讓群眾相信依靠法律遵守程序,就能解決有理的訴求。對那些依法不能導入司法程序、依法應當終結或者需要復查聽證的涉訴信訪,可以邀請律師、人大代表、心理咨詢師、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和基層群眾代表,共同做好釋法說理、司法救助、幫扶教育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訪人息訴罷訪,回歸正常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基本要求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正確處理好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和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的關系,注重各項改革任務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同推進。推進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改革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廣泛、有序、實效上下功夫,破解影響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


注重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廣泛性。我們的司法民主是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民主。司法權力運行需要法律專門隊伍支撐,更需要廣大人民支持。要擴大覆蓋面,注重參與主體的代表性,廣泛吸收各階層人士,努力提高基層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社區居民等群體的參與比例。要豐富參與方式,將基層組織推薦與個人申請有機結合,提高基層組織參與度。要發揮網路媒介在參與司法中的積極作用,豐富宣傳形式、拓展宣傳渠道,多措並舉,形成全社會關注司法的良好局面。公民參與司法活動,同時也是參加法治教育和司法實踐的過程,不僅對於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養也大有裨益。


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有序性。民主是有規則的民主。推進公民參與司法,必須確保依法、有序、理性參與,這是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應該納入法治發展的框架、以法治方式有序推進,既要制定公民有序參與司法的總體規劃,又要提出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安排,循序漸進,逐步推行。要明確參與的范圍,完善參與的程序,界定參與的權利、責任,充分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參與司法活動的人員產生、監督制約、考核獎勵、責任追究制度,增強公眾參與司法活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規范公眾參與司法,提升公眾對法律責任和司法權威的認知和信賴,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


確保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實效性。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關鍵是要發揮公正司法、監督司法的作用,要切實防止把人民群眾參與司法作為走過場的「儀式」、裝門面的「花瓶」。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權利,簡化參與司法的程序,強化監督司法的效力。為保障依法履職,司法機關要積極協助群眾有效參與、避免不當干預,用制度保障參與者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充分表達意見、自主作出決定、依法行使權力。要健全保障機制,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明確司法機關、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的保障義務,落實誤工補貼、交通補貼和表彰獎勵等經費,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榮譽感、責任感、正義感。要提高履職能力,認真組織參與司法的群眾開展法律基礎知識、司法程序規則和司法工作紀律等業務培訓,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能力,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5. 司法公正包括哪些要素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法律制定上的公正並不會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法律實施中的公正。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法律公正的這兩個方面經常會出現脫節的現象。

就我國法治狀況而言,法律實施顯然落後於法律制定。因此,要想真正做到法律公正,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口號,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強公正執法和公正司法。

執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廣義的執法可以包括司法;而廣義的司法活動也可以包括大部分執法活動,可以包括法官、檢察官、警察等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但是狹義的執法則不包括司法;狹義的司法活動則僅指法院的審判活動。本文講的司法公正是狹義上的司法公正,即法院的審判公正。

(5)司法公開主體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以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為載體的,是體現在司法人員的職能活動之中的,因此司法公正的主體當然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毫無疑問,審判過程和結果是否公正,主要取決於法官的職務活動,但是法官並非司法公正的唯一主體。

檢察官對審判活動是否公正具有監督職能,因此也應該屬於司法公正的主體。至於各類訴訟案件的當事人,他們不是司法活動的行為人,而是司法活動的承受者,所以他們不是司法公正的主體,而是司法公正的對象。

倘若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體,那麼就必然要依靠那些被告人來主持司法公正了。其荒謬之處是不言而喻的。

司法公正的對象應該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毋庸置疑,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司法公正的主要對象,因為司法過程和司法裁決公正與否,直接決定或影響著他們的權益。

但是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各種案件中的證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也是司法公正的對象,因為他們在訴訟活動中都有相應的權利,也都有是否得到公正對待的問題。

綜上所述,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動的一條基本原則。按照這條原則,以法官為代表的司法人員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過程中正當、平等地對待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該在審理各種案件的結果中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

6. 司法公信具體包括

法律分析:司法公信是指社會公眾在對司法制度、司法機關、司法權運行過程及結果進行認知和判斷後,所形成的一種信任和尊重的社會心理狀態。,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敬,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的若干意見》 加強督促檢查,狠抓工作落實。對司法公開三大平台建設工作的檢查評估,要採取督查、抽查和自查相結合的方式,注重三大平台運行的系統性、順暢性和有效性,不能只追求排名和指標,更不能搞形式主義。要扎實做好司法公開三大平台的宣傳工作,確保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開的舉措為公眾知悉,受公眾檢驗,被公眾認可。

7. 司法公正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司法公正,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即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

程序公正講求司法程序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當事人在司法過程中受到公平對待,主要包括「法官中立、當事人平等、程序公開、尊重裁決」等要素。

實體公正包括案件事實真相的發現和對實體法的正確適用。其中,事實認定真實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正確適用法律是實體公正的根本要求。

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簡要來理解就是,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保障,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標。

(7)司法公開主體擴展閱讀:

司法公正的特性:

1、司法活動的合法性

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合法與程序合法。

主體合法:專業化、職業化的定位;需要對訴訟參與人的身份進行謹慎的認定,方可允許進入司法程序

程序合法:嚴格遵守程序的規定

2、司法人員的中立性

司法人員的中立性包括兩個方面:①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②司法人員的情感自控性,應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

3、司法活動的公開性

司法公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標志和保障在我國是指審判公開和檢務公開;

4、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當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包括兩個方面,一、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二、法院平等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

5、司法程序的參與性

程序參與性又稱為「獲得法庭審判機會」,指的是那些利益或權利可能會受到民事裁判或訴訟結局直接影響的人應當有充分的機會富有意義地參與訴訟的過程,並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其有效的影響和作用

6、司法結果的正確性

司法結果的正確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核實證據和認定事實要正確;適用法律要正確

8.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編輯同志:當前,人們對提高司法的效率和權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麼,怎樣理解司法權威?如何樹立司法權威? ——天津讀者 高志勇 高志勇同志:我們請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的專家回答您的問題。 ——編 者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確立司法權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對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的職能作用,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裁判在解決爭訟的活動中所應當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既是我們黨堅持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司法權威是確保司法權能夠成為社會糾紛最終解決機制的有力保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司法高效一起,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的重要保障之一。 司法權威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的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司法權威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一是司法人員的廉潔性。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法官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他們清正廉潔、秉公辦案,就能夠贏得人民群眾和當事人的信賴與信服,從而樹立起司法權威,促進全社會法律信仰的形成。二是司法活動的合法性。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只有嚴格依照訴訟法規定的程序核實證據、查明事實,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實體法的規定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處理,才能確保其裁判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司法裁判的穩定性。司法機關的判決、裁定一旦發生法律效力,就具有穩定性並應當得到切實的遵行,非由法定機關、非依法定程序不得更改。這既是維護司法權威的客觀需要,也是保持法律穩定性的必然要求。四是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對司法裁判的普遍認同。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和當事人的普遍認同,有利於樹立司法權威,而且由此樹立起的司法權威更具有積極意義。 樹立司法權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效率。司法不講效率,案件久拖不決,司法公正就會大打折扣,司法權威也難以樹立。二是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法官是司法活動的主體,高素質的法官群體是司法權威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一般認為,法官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法官一方面應當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應當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一身正氣、秉公執法。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法律。三是促進司法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真正實現司法公正、確立司法權威,必須加大司法公開的力度,實現立案公開、庭審公開、裁判結果公開、辦案質量評價標准公開,提高審判活動透明度,使人民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訴訟權得到更好的保障;必須完善審判監督機制,建立權力制衡機制和案件流程管理制度,使激勵約束機制更為有效。四是堅持以公正樹權威。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保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制度建設,規范司法行為,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司法,始終堅持審判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五是加大執行力度。推進執行公開,強化對執行工作的監督,加大對拒不執行法院裁判行為的處罰力度,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

熱點內容
四川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04 發布:2025-01-16 18:35:23 瀏覽:965
天津勞動法賠償金額 發布:2025-01-16 18:01:14 瀏覽:262
法院ems騙 發布:2025-01-16 17:45:38 瀏覽:291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