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

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2-04-23 06:14:29

1. 刑法規定的特殊正當防衛行為(刑法第20條第3款)是什麼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2. 刑法第20條第3款是什麼

第三款: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2)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起因必須是具有客觀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許的,其侵害行為構成犯罪為條件。

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才能對合法權益造成威脅性和緊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衛行為具有合法性。不法侵害的開始時間,一般認為以不法侵害人開始著手實施侵害行為時開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現實威脅十分明顯緊迫,且待其實施後將造成不可彌補的危害時,可以認為侵害行為已經開始。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侵害人本人防衛。由於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針對其本身進行防衛,才能保護合法權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也只能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人進行防衛,而不能對其沒有實行侵害行為的同夥進行防衛。如針對第三人進行防衛,則有可能構成故意犯罪或者假想防衛亦或是緊急避險。

防衛行為必須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內進行,否則就構成防衛過當。例如,甲欲對乙進行猥褻,乙的同伴丙見狀將甲打倒在地,之後又用重物將甲打死。這就明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3. 行凶在刑事法律上的定義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拓展內容:

「行凶」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相比,是一個更具生活化色彩的詞彙,且本身還具有模糊性從而難以對其進行准確的定義。但是刑法學界為了能夠給司法實際提供一個准確的判斷標准,對「行凶」作出了各種解釋:

1.「行凶」的特徵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

「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據此,可以得出「行凶」具有以下特徵:

(1)「行凶」是行為而非具體罪名。我國《刑法》,並沒有關於「行凶罪」的規定,假如「行凶」是一個罪名,也只能作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罪名的集合。但將「行凶」作為罪名的抽象概括就會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在功能效用上產生沖突,立法者在立法時沒有必要將兩個概括性的集合概念放在同一個條文中。

所以從結果的矛盾來看,「行凶」是罪名的假設難以成立。因此,把「行凶」作為一種暴力行為進行理解不僅有利於在實踐中對《刑法》第20條第3款的適用,而且有利於維護《刑法》的周延性和體系性,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維護。

(2)「行凶」是具有物理性的暴力行為。特殊防衛作為一般防衛的情況之一,當然也要符合一般防衛的規定。防衛人對犯罪人的防衛行為應當處於一個基本相當地程度,由於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是物理的暴力行為,所以特殊防衛中防衛人為保護法益的反擊也是物理性暴力行為。所以「行凶」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之一,僅指物理性的暴力行為,而不能包括精神性的暴力行為。

(3)「行凶」是一種具有嚴重人身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特殊防衛權是國家為了使公民在其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反擊不法者的「壓箱底」武器。通過對比其他並列的犯罪行為可知,暴力行為必須達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從現行《刑法》列舉的犯罪來看,主要是指侵犯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性權利和身心健康等權利的犯罪才可以認定為「行凶」。

(4)「行凶」是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行為。從上文可知,對於《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應從行為角度進行分析,既然「行凶」與其他的四種暴力行為在保護范圍上是不同的,對於能確定具體罪名的,例如故意傷害則屬於「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行為」的范圍,對於無法確定具體罪名的,則屬於「行凶」的范圍。這樣可以使《刑法》第20條第3款在沒有立法重復之嫌的前提下,完全涵蓋了行為可能存在的形式,在不違背刑法謙抑性的前提下,保障了《刑法》的規制范圍。

二、「行凶」的現有解釋及評析

(1)重傷死亡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指通過暴力手段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且該行為會造成他人產生重傷或死亡的嚴重後果。重傷死亡說從結果的嚴重性來把握「行凶」,認為其危害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作為特殊防衛的起因條件,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該說也存在一定弊端:其一,《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行為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採取重傷死亡說難以將「行凶」同其他犯罪為區分,使得「行凶」作為單獨列舉出的行為喪失其獨立價值;其二,該說關注的重點在於行為導致的嚴重結果,對「行凶」本身並沒有作出明晰的定義。因此,重傷死亡說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2)故意傷害說。該說認為「行凶」包括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兩種含義,因為故意殺人被包含在「殺人」行為中,所以「行凶」僅指故意傷害行為。《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列舉了「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四類具有代表性的嚴重暴力行為,故意傷害作為典型的暴力犯罪之一,用故意傷害取代除去故意殺人後的「行凶」,合乎應然層面的立法方式。

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在第3款規定了「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一兜底性條款後,故意傷害的行為當然是可以被包含在內的,用故意傷害來取代「行凶」的行為並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認為「行凶」就是指故意傷害行為,那麼在立法時就沒有必要再用單獨列舉行凶這一犯罪行為,所以「行凶」並不是與故意傷害等價的概念,該觀點也難以自圓其說。

(3)凶器說。該說認為「行凶」僅限於持有凶器對他人實施暴力的行為,將「行凶」從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中滌除,認為持有凶器是「行凶」行為成立的要件。該說的優點是,一方面使「行凶」在《刑法》第20條第3款中具有了明顯區別於其他暴力行為的獨立內涵;另一方面,以持有凶器和必須用凶器對他人進行暴力犯罪為前提條件,為實踐中對「行凶」的認定提供了明晰的判斷標准。

持本觀點的學者通過限制「行凶」范圍來防止防衛人對特殊防衛的濫用,但結果卻差強人意。把「行凶」解釋為「持有凶器傷害」這種解釋本身難以被接受,更何況在許多殺人、搶劫等犯罪中,行為人一般會攜帶凶器完成其犯罪目的,例如甲持刀殺乙時,乙對甲的殺人行為進行了特殊防衛,此時只須將甲的殺人行為作為特殊防衛成立條件即可,「行凶」在與其他暴力犯罪行為的競合中難有用武之地。所以,凶器說並不是最合理的解釋結論。

(4)犯意不明說。該說認為「行凶」是正在進行中、犯意不明確、暴力手段難以判斷、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為。首先,該說通過對「行凶」與「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進行概念辨析,使「行凶」的存在符合法條內在的邏輯關系;其次,通過「行凶」賦予「犯意不明時的嚴重暴力行為」這一概念,符合人們對「行凶」的認知;最後,犯意不明說解決了為何在法條中專門規定了「行凶」一詞的問題,相較於其他學說更具有合理性。

4. 刑法中的行凶行為如何理解

我國現行《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特殊情形,但並沒有對「行凶」作出明確定義。

我國《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它是一種犯罪類型,而且是屬於可對其實行無限度防衛的犯罪類型。它也是對一種犯罪類型本質特徵的描述,行凶是殺人、傷人行為,但不簡單地等於殺人罪和傷害罪,或兩個罪之和,它是對具有殺人或傷害性質之類行為所作的提示,即只要含有殺人、傷人性質的犯罪,諸如爆炸等直接危及他人生命健康的犯罪均屬於行凶范疇內。

(4)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整體結構來看,「行凶」與其他的四類暴力犯罪行為之間是並列的邏輯關系,據此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存在結構和內容上的共性。對於並列關系存在的個體之間具有共性特徵毋庸置疑,但如何把握其共性,就要結合緊隨在五類暴力犯罪行為之後「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規定來考量。「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作為一項概括性規定,一方面通過「其他」二字為無法窮盡列舉的暴力犯罪行為提供了兜底性的補充,另一方面揭示和概括了前五類犯罪行為的共性,即嚴重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第二,「行凶」與其他四類犯罪行為並不是包含或交叉關系。「行凶」一詞在日常的理解中趨近於「為非作歹」,很多嚴重暴力的不法行為都可以用「行凶」來概括。在「行凶」一詞可以包括後面幾類暴力犯罪行為的情況下,又在法條中處於並列的地位,為了保持《刑法》條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完整性,有序性,則需要對「「行凶」」一詞進行限縮解釋。

參考資料:網路-刑法

5. 幫我解釋一下正當防衛,並給舉幾個現實的例子~!

正當防衛,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案例:

一、一天晚上,田華從同學家歸來,路過一條偏僻的胡同時,從胡同口處跳出一個持刀青年黃某。黃某把刀逼向田華並讓他交出錢和手錶。田華扭頭就跑,結果跑進了死胡同,而黃某持刀緊隨其後,慌亂害怕中,田華拿起牆角的一根木棒。

向黃某揮去,黃某應聲倒下。田華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後經查驗,黃某已死亡。

法律分析:田華的行為是正當防衛。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本案中,田華對正在進行持刀搶劫的黃某採取防衛行為,將之打死,屬於正當防衛。

二、王某,女。24歲。張某、女,44歲。被害人王兆寬,平素對其妻張某、女兒王某經常打罵虐待。一天深夜,王兆寬對女兒王某強奸2次。王某被強奸後服葯自殺,經搶救未死。其妻張某也曾被王兆寬打後自殺未遂。某年2月27日深夜,王兆寬鑽入王某被窩,意欲強奸,王某不從。

王兆寬惟恐其妻發覺,便回自己被窩。早晨4時許,王兆寬又鑽入女兒王某被窩,王某奮力反抗。王兆寬說:「今天不把你禍害了,我都是你養的。」王某大聲呼救。

張某被驚醒後,氣憤地打了王兆寬嘴巴。接著張某按住王兆寬,女兒王某取兩段麻繩將王兆寬的手、腳捆住,並讓其母取來繩子,用繩子將王兆寬勒死。6時許,母女二人投案自首。

法律分析:

1、王某、張某應以故意殺人罪定罪。理由是:王兆寬在對其女兒實施強奸時,王某、張某將王兆寬予以捆綁,屬於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的正當防衛。

但是,在將王兆寬已被制服失去侵害能力的情況下,王兆寬所實施的不法侵害也隨之結束,王某、張某又對其實施的打擊行為,已失去了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屬於事後防衛,應當依法負刑事責任。

2、王某、張某的行為屬於激憤殺人,情節較輕,應當從寬處罰。同時,二人有自首情節,應當適用犯罪較輕犯罪後自首的,可以免除處罰的規定量刑。

(5)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擴展閱讀:

正當防衛的誤區:

1、打架斗毆中,任何一方對他人實施的暴力侵害行為。兩人及多人打架斗毆,一方先動手,後動手的一方實施的所謂反擊他人侵害行為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

2、對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不法侵害必須是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而不是主觀想像的或者推測的。

3、對尚未開始不法侵害行為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4、對自動停止,或者已經實施終了的不法侵害的行為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5、不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無關的第三者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經喪失繼續侵害能力時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7、防衛挑撥式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即為了侵害對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進攻,然後借口正當防衛加害對方。

8、對精神病人或者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為實施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

9、對合法行為採取的所謂「正當防衛」行為。公安人員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實行所謂的「正當防衛」。對緊急避險行為也不能實行正當防衛。

10、起先是正當防衛,但後來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行為。此種行為,法律稱為「防衛過當」,不屬正當防衛的范疇(出現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情況例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正當防衛

6. 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正當防衛權應如何理

中國來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自:「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根據這一規定,特別防衛權的行使,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客觀上存在著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是行使特別防衛權的前提條件;第二,嚴重的暴力犯罪是正在進行中的,這是行使無限防衛權的時間條件;第三,防衛行為只能是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實施的,這是行使無限防衛權的對象條件。
在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情況下防衛人因防衛行為至不法侵害人傷亡後果的,即使造成重大損害的,仍為正當防衛而不屬於防衛過當,應受法律的保護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主要是因為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對社會及公民的危害性非常嚴重,而且制止這些犯罪的難度非常大,新刑法特別如此規定,有利於鼓勵公民同那些極端犯罪分子作斗爭,使廣大公民更有利於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7. 我國刑法的第二十條第三款是否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

這是沒有違背的:《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是特殊防衛權的規定。它是在1979年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權的基礎之上而新增加的一種私力救濟權。特殊防衛權的設置,對於遏制和預防犯罪以及保護公民的人身利益,是為了鼓勵公民見義勇為,懲罰犯罪,保護防衛人的利益,《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特殊防衛權,但是特殊防衛權設立欠周密性,法律用語不規范、詞意不明留有懸念,在錯綜復雜的刑事案件中,特殊防衛權可能被濫用,不利於人權的保護,同時會被部分法律素質不高的司法人員誤解,從而造成錯案。 行凶是日常性用語,刑事立法把「行凶」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等並列在一起,在這里似乎有特殊的用意。個人理解:行凶是指故意實施足以對他人致命或嚴重危險到他人人身權利的暴力犯罪行為。這樣就與殺人分開理解。

8. 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解讀

1、紅字標出內容說的無限防衛權,也屬於正當防衛的一種。它指的是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2、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即無限防衛權的解讀如下:

(1)無限防衛權並不是絕對的無限防衛權,而是相對的無限防衛權,即它只能發生在「正在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這一特定的條件之下,如不具備這一特定條件,則不允許行使無限防衛權。

(2)無限防衛權是一種正當防衛權。依照新刑法規定,在上述條件下實施防衛行為,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也不屬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那麼這種防衛無疑應當是正當防衛。無限防衛權的行使也應當符合正當防衛的基本要求。

3、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規定如下: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8)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擴展閱讀

所謂無限防衛權,是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採取的防衛行為,沒有必要限度的要求,對其防衛行為的任何後果均不負刑事責任的權利。由於無限防衛權是法律在某種情況下賦予公民的特殊的防衛權,因而必須嚴格掌握,以防濫用。無限防衛權的成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主體條件

應該包括受到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侵犯的受害人。與防衛過當的主體相比,它不受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限制,因為,無限防衛行為不屬於犯罪行為。

第二、對象條件

必須是針對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人。

第三、范圍條件

必須是針對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具體的說:

(1)必須是暴力犯罪行為,一般違法的但未犯罪的暴力行為和犯罪的非暴力行為不在此限;

(2)必須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非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不在此限,所謂人身安全,主要指人的生命、健康、性權利等,完全針對財產性的不法侵害應排除在外;

(3)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所使用的暴力的程度以及侵害的急迫性,相當於該款所列舉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犯罪。即,無限防衛權所針對的侵害行為必須具有性質的嚴重性、強度的暴力性、形勢的急迫性。

第四、時機條件

必須是不法暴力侵害正在進行。這里的正在進行,是指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已經開始,尚未結束,正在進行之中。

第五、主觀條件

行使無限防衛權的防衛人必須具有防衛的意識和防衛的目的。從正當防衛的理論看,正當防衛之所以被立法者視為排除犯罪性的行為,不僅因為正當防衛在客觀上保護了社會利益,而且因為在主觀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和保護合法權益的意思,因而正當防衛具有主觀條件的限制。

參考資料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網路—無限防衛權

9. 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對正在進行行凶. 此處行凶如何理解,是否和殺人重復了

行凶,是介於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之間的模糊界定,同屬於無過當行為。
不和殺人重復。
如你所述,分析如下:
1、看到有人拿刀砍人,如果只是看到別人拿菜刀,而沒有砍人,則構成假想防衛,應當負刑事責任。
2、如果是看到別人拿刀正在砍人,那麼,可以構成正當防衛。
3、第一下砍沒中,第二下之前,也屬於犯罪人正在實施犯罪行為,可以成立正當防衛。

10. 刑法第20條第三款是什麼

刑法第20條第三款是: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刑法》

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

1,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2,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10)刑法第20條第3款的理解擴展閱讀:

刑法規定,刑事責任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強制性。

刑事責任是一種由犯罪行為所引起的法律效應,是一種強制犯罪人向國家承擔的法律責任

2,嚴厲性。

刑事責任是一種性質最為嚴重、否定評價最為強烈、制裁後果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3,專屬性。

刑事責任只能由犯罪的個人和單位承擔,具有專屬性,不可轉嫁,不能替代。

4,准據性。

刑事責任是犯罪案情事實的綜合反映,也是刑法規范的現實化。刑事責任為人民法院判處刑罰提供根據和衡量標准。刑事責任一經確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變更,也不容許「私了」。

熱點內容
2018年道德與法治全集 發布:2025-01-16 16:55:08 瀏覽:455
幼兒園孩子事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6 16:27:53 瀏覽:590
公司法律制度歸納 發布:2025-01-16 16:22:06 瀏覽:767
法院文書質檢 發布:2025-01-16 16:15:58 瀏覽:563
婚姻法同姓 發布:2025-01-16 16:00:55 瀏覽:955
結婚離婚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16 15:58:42 瀏覽:694
廢止婚姻法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16 15:58:39 瀏覽: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發布:2025-01-16 15:58:34 瀏覽:412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